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发布时间:2022-06-16 16:25:13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V:1.0 精选管理方案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2020- -6 6- -8 8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案 第一章、 农业资源概述

 一、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农业资源的概念 农业资源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农业资源的类型 1)、自然资源:

 (1)概念: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

 (2)分类(略)

 2)、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动力源泉。

 (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2)农业科技生产力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二、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 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来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源泉和主要推动力。

 B、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C、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还能部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业资源利用的基本原理 农业资源利用涉及到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

 农业生产有两个特点:一是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一个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A、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B、人口经济原理与收益递减律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C、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三、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内容 与方法 1、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 其研究的基本目标,是要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资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上,既要从微观入手,又要从宏观把握全局。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采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有计划的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稳步提高,并在开发利用中切实贯彻国家有关保护珍惜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法规、政策。在高速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总量,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建立起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生产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内容 A、农业资源概述 B、农业资源各论 C、农业资源管理 3、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方法 A、从整体到部分的系统分析法 B、综合分析法 C、最优化法 4、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意义 A、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B、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解决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不断减少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 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 (1)目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2)原则: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 (3)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对策 A、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做到有步骤、有重点、有机划的开展,避免盲目性和急躁性 B、农业资源的开发在近期应以深度开发为主,广度开发为辅;在中长期,要坚持两者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并举。

 C、农业资源开发要坚持集中成片,先易后难,开发一片,成效一片。

 D、进一步完善农业资源的先关法规,以法律形式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促使农业资源开发,做到利用开发有法可依,方能保证农业资源开发的经常性和持久性。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二章、 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一、 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一)、 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

 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成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量,及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力。具体是指:生长期的长短、无霜冻期日数、热量和降雨量的多少;光照时数、太阳辐射强度和光质状况;以及影响这些资源有效利用的农业气象灾害情况。

 2、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 (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二)、 我国的农业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 1、农业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 我国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气候类型的多样性也是我国农业气候的特点;另一个特点是一些重要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较大。

 2、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 我国地形复杂,山地气候类型具有多样性,农业生产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可使农业生产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

 3、气候条件与植被、土壤 农业植被的分布受气候的制约,随着热量条件的改变而出现不同的类型,土壤的肥力也受水分和热量的影响,导致土壤南酸北碱,有机质含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

 4、农业气候区域性与农业生产 我国农林牧各业分布的状况都有明显的区域性, 水分是构成这些区域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农业气候条件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 (一)

 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 1、农业气候资源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通过对农业气候要素的具体分析,了解期数量、质量及时空变化情况,掌握它们之间组合的变化规律,揭示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分析鉴定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有利和不利的方面,从而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2)、任务: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1)为按照生态规律布局农业生产,建立生态农业,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2)为各地农、林、牧、鱼的合理配置及作物品种、种植制度的选择而进行农业气候分析; (3)为抗灾保产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4)为采用科学的栽培、耕作、农机作业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5)为有效的引种、扩播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 二)、 、 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1、光能资源 2、热量资源 3、水分条件 4、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 )

 (三)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 1、农业气候区划 1)规划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目的:为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农业气候的依据。

 任务: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条件,以及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 2)区划系统 第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 第二级区——农业气候带 第三级区——农业气候区 三、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一)

 我国 农业气候资源现状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水利资源方面,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存在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的特点。

 (二)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1、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 (1)、季风活跃,构成了我国季节性农业生产特征 (2)、光、温、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水热同季,适于扩大高产作物栽培 (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名优特农产品生产 (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2、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 (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2)、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 (3)、积温有效性高 (4)、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 3、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 (1)、太阳总辐射能多 (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良,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 (3)、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 (4)、水湿状况差异悬殊 (5)、农业利用独具特色 四、 农业气象灾害 (一)、 干旱 1、干旱的发生及其危害 干旱时植物体内水分亏缺,正常生理活动遭到损害,严重时造成作物死亡 2、干旱发生的规律 我国干旱发生的频次,一般由南向北增加,连续 4-5年的特大干旱都发生在北方,华北的干旱往往与淮河以北或东北,西北的干旱连片出现,因此,华北在一定程度能反映全国干旱的情况。

 3、干旱发生的季节和地区 一般来说,华北、东北和西北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从全国范围来看,春夏季节旱区移到长江流域,南至南岭以北地区,秋冬季则移至华南沿海,冬春季节再由华南扩大到西南地区,这是我国干旱分布的一般规律。

 4、预防干旱的措施 (1)、种草种树,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2)、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3)、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4)、大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的新技术 (5)、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采用有效的 抗旱保墒技术等 (二)、 雨涝 :某个时 期雨水过多或者强度过大,农田排水系统不良而造成的水灾:涝灾和渍害 害 1、雨涝的发生及其危害 2、雨涝形成的原因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3、雨涝发生的季节和地区 4、雨涝的防御措施 (1)兴修水利,提高防洪能力 (2)植树造林,调节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3)合理种植和轮作 (4)做好水涝灾害报告 (三)、 低温灾害 1、霜冻 (1)、霜冻的成因:

 (2)、影响霜冻形成的因素:地形、地势和土壤条件 (3)、霜冻对作物的危害:

 (4)、霜冻的防御措施:熏烟法、灌溉法、覆盖法和农业技术 2、春季阴雨低温 3、秋季南方晚稻的“寒露风” (四)、 冰雹 1、冰雹的危害及成因 2、冰雹的地区及时间分布 3、冰雹的防御措施 (五)、 台风 1、台风的危害 2、台风路径及登陆的时空分布 3、台风的防御措施 (六)、 干热风 1、干热风的形成及其危害 2、干热风的防治措施 五、 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一)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农业中除种植业外的其他部门,如林、牧、渔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很不充分,表现出农业内部对气候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在种植业内部,对农业气候的分析和研究,往往比较强调光、热资源的利用,而对其他气候因子有所忽略 2、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中,许多地方未按气候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措施上违背气候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3、一些地区在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上未能科学分析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充分发挥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本地农业气候资源优势 4、在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中,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维护和改善农业气候资源则重视不够 5、防御气候灾害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防御气候能力还比较低。

 (二)

 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的有利措施 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6、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功能 (一)、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1、土地资源的概念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目前人们大多认为广义的土地资源概念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土地资源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二是土地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动密切相关。

 2、土地资源的特征 (1)、土地资源的自然特征:

 A、原始性和有限性 B、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C、土地资源随时间而变化 (2)、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

 A、土地报酬的递减性, B、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C、土地资源经济利用的地域性, D、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持续性, E、土地利用形式变更的困难性 (3)、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 (二)、 土地资源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土地资源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净化功能 二、 土地资源分类与评价 (一)、 土地资源的分类 1、定义: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准,遵循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原则,将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同的部分或类别。

 2、分类体系:

 (1)、按特定的自然属性作为主要标志,形成特定自然类型体系 (2)、按土地利用现状划分,形成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3)、按土地质量或生产力水平划分,形成土地评价分类体系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见教材 P62-65)

 (二)、 土地资源的评价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1、概念:土地资源评价是人们对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或价值大小的评定,实质上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评估鉴定。

 2、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由于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指标、方法、过程等方面的差异,土地资源评价的划分也不相同。(1)、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内容,土地资源评价一般可分为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两种; (2)、根据土地评价成果,也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自然评价、经济评价。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从生产需要出发,按照特定的用途和目的全面衡量土地资源本身的条件和特性,确定其对农、林、牧和渔业生成的适宜类型及其适宜程度。

 (2)、综合性原则:

 (3)、比较的原则:

 4、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体系:

 (1)、评价层次:国家级,省级,县级,乡级 (2)、评价单元:

 A、以土地类型单元作为评价单元, B、以土壤分类单位作为评价单元, C、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 D、以生产地段或地块作为评价单元, E、以行政区划单位作为评价单元 (3)、评价程序 A、初期准备阶段:确定目标-收集资料-拟定计划 B、调查研究阶段:土地用途的调查研究、土地特征的调查研究 C、比配阶段:将土地特性、质量与利用上的要求进行比较,判断两者的是否适宜 D、土地适应性分类阶段:将各类土地和各地块的利用方式进行具体分配、规划 E、提出成果阶段:整理资料、绘制图标、撰写报告 (4)评价因素与评价指标 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因素、选取评价指标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和首要工作。土地资源评价指标的确定与评价目的和要求有关。土地资源评价指标是划分土地资源质量高低的标准,也是划分土地资源所提供利用条件优劣或限制性程度的量度。评价因素与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复合以下要求:

 A、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B、准确反应土壤肥力的差异 C、选择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因素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D、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因素和指标 E、各评价指标在采用相对指标时划分的数量级应一致 (5)土地资源的评价方法:

 A、直接法: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和适宜程度。

 B、间接法:对影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各种性质做出诊断,一次推论土地资源的质量。包括分类法和数值法。

 三、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 (一)、 土地资源的开发 1、土地资源开发的概念: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另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2、土地资源开发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综合开发原则, (3)、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

 (1)、宜农荒地的开发, (2)、闲散地开发, (3)、农业低利用率土地开发, (4)、沿海滩涂的开发, (5)、城市新区的开发, (6)、城市土地的再开发 4、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

 (1)、勘测与调查, (2)、确定开发目标, (3)、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与布局, (4)、开发次序与开发速度, (5)、选定开发方式 (二)、 土地资源整治 1、土地资源整治的概念:土地资源的整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土地整治的目的是要消除土地不良性状,恢复良好性状,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能力。

 2、土地退化的概念:即土地利用条件变坏,导致土地生产能力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可分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为: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废弃地等。

 3、退化土地的整治:

 A、水土流失土地的整治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B、荒漠化土地的整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牧生产措施 C、盐碱化土地的治理:水利改良措施;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 D、污染土地的整治:消除和控制土地污染源;防治土地污染的措施; E、废弃地的复垦与治理:采矿土地复垦;废石场的复垦;尾矿池复垦 四、 我国土地资源概述 (一)、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1、土地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2、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3、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 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 (二)、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面积少,人地矛盾突出 2、利用结构不当,经营单一 3、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4、土地经营水平低,生产力不高 5、土地利用缺乏科学的、统一的规划,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三)、 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1、因地制宜,用生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确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2、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走节约高效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3、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扩张土地承载力 4、防止土地退化,提高土地资源质量 5、建立全国土地数据库,健全土地资源预测预报工作 五、 我国的耕地资源 (一)、 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1、我国耕地的面积、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2、我国耕地的特点:

 (1)、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 (2)、耕地分布不平衡, (3)、耕地质量不高,增产潜力大, (4)、耕地土壤类型多样,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5)、人为影响深刻 )

 (二)

 、 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我国中低产土壤主要的障碍类型:坡耕地型;盐碱化型;干旱缺水型;脊薄型;风沙土;潜育型稻田;土壤污染型;土壤缺素型 2、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未能充分利用光、温、水和劳力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尚有潜力, (3)、中低产田和旱作农业面积大, (4)、耕地污染严重 3、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

 (1)、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体系,强化管理, (2)、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垦和复垦耕地, (3)、在有限的耕地上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能力, (5)、提高复种指数, (6)、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四章、 农业水资源利用 一、 水资源概述 (一)

 水资源的概念:

 :

 1、广义:世界上的一切水体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都属于水资源 2、狭义: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主要包括江河湖泊中的淡水、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等。

 (二)、 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

 :

 1、总量:×10 9

 km 3 :咸水 97%;淡水 3%(×10 7

 km 3 )

 2、淡水:%为冰川和冰帽形式存在极地和高山,%为地下水和土壤水;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为%(×10 5

 km 3 )

 3、人类易于利用的淡水占全部淡水的 20%左右,直接利用的河湖淡水占%。

 (三)、 水资源的特性 1、循环性, 2、量的有限性和质的不可替代性 3、分布的不均匀性, 4、多用性。

 (四)、 水资源的功能 水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

 (五)、 水资源利用的形式和种类 1、农业用水,2、工业用水,3、生活用水,4、动力用水,5、航运用水 二、 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 (一)、 我国水资源的数量 我国可利用开发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28124 亿立方米,主要可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种形式。

 (二)、 我国水资源的质量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天然河川水的质量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致使我国很多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时间分布:

 (1)年际变化 (2)季节变化 2、空间分布:按照年降水和年径流的多少,全国可划分为五个径流带:丰水带、多水带、过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度带、少水带、缺水带。

 (四)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少 2、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 3、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三、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供需预测 (一)、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五个水资源存在不平衡的特点,南方与北方不平衡,南方多水地区利用程度较低,北方少水地区利用程度较高 (二)、 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 2、地下水超采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3、灌溉工程老化,灌溉面积下降 4、农业用水管理不善 (三)、 我国水资源供需预测 1、我国不同发展阶段需水状况 2、水资源供需预测 (四)、 水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 1、农业水资源的合理与节约利用 (1)、调整农业结构与作物布局 (2)、扩大可利用水源 (3)、减少输水损失:1、灌区更新改造,2、渠道防渗,3、管道输水 (4)、提高灌水技术水平:1、改进传统灌水技术,2、采用先进灌水技术:滴灌、喷灌、微喷灌、渗灌 (5)、实行节水农业措施:1、蓄水保墒耕作技术,2、田面覆盖保水技术,3、节水灌溉制度 2、工业节水措施 (1)、调整工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 (3)、提高水的复用率 (4)、海水利用 (5)、更新设备,改革工艺 3、生活节水途径 (1)、加强用水管理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2)、加强供水管网的维修和节水型器具的研制与推广 (3)、加强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 五、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一)、 水资源管理概述 1、水资源管理的含义:就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组织、协调、监督与调度等工作。

 2、水资源管理与水利管理的关系 两者有很多相同的内容,但水资源管理又有很多新的发展,并超越水利管理的内涵。

 (二)、 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1、目标:

 (1)、形成能够高效率利用水的节水型社会 (2)、建设稳定、可靠的城乡供水体系 (3)、建立综合性防洪安全保障制度 (4)、加强水环境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成国家水环境监测网 2、内容: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防治水害等各个方面活动的管理。

 (三)、 水资源管理体系 1、规划管理, 2、开发管理, 3、用水管理, 4、水环境管理 (四)、 水资源保护 为防止水资源不恰当的利用而造成水源污染或破坏水源,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对水资源实行积极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做法,称为水资源保护。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五章 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 一、 生物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生物资源指能为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原料、食品及其他效益的生物总称,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2、分类:

 (1)植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水生植物资源和栽培资源等 (2)动物资源:森林动物、草原动物、水生动物及家禽家畜 (3)微生物资源:对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起重要作用。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 二、 种植业资源的结构、分布特点及利用 (一)、种植业资源概况 1、种植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产业部门,种植业生产一般是指粮、棉、油、糖、麻、烟、茶、桑、果、菜、药、杂类作物等。

 2、种植业的结构:

 我国种植业有三大类作物组成:

 (1)、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及其它杂粮 (2)、经济作物:棉花、油料作物、麻类作物、糖类作物、烟草、桑、茶、果等 (3)、其他作物:蔬菜、饲料和绿肥等。

 我国种植业生产的结构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体、围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三大门类进行安排,重点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比例合理安排,各类作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目前,我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之间的比列保持 8:1:1 的关系。

 (二)、种植业生产的特点 1、人多耕地少,继承和发扬了精工细作的优良传统, 2、地域辽阔,农作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3、有多种形式的间、套、复种、轮作制度 (1)南方水旱轮作 (2)北方棉、麦换茬轮作和麦田的间、套、复种耕作制。

 (三)种植业的区域分布特点 1、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1)水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占种植业面积的近 1/3。

 主要分为 6个华南双季稻耕作带;华中单双季稻耕作带(全国最大);华北单季稻稻作带;东北早熟稻;西北干燥区稻作带;西南高原稻作带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2)小麦:几乎遍及全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

 主要有 8 个产区:黄淮平原麦区;北部麦区;西北麦区;东北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长江上游麦区;华南麦区;西藏高原麦区。

 (3)玉米:第三大粮食作物。

 主要有 6 个区:北方春玉米;黄淮海套复夏玉米;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其中,前三区为主产区,后三区为副产区。

 (4)甘薯:东北春薯区;北方春、夏薯区;南方夏薯区;华南秋薯区 (5)高粱:春播早熟高粱区;春播晚熟高粱区;春夏兼播高粱区和南方高粱区 (6)谷子: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内蒙古高原区和黄土高原区。

 2、大田经济作物分布特点:

 (1)棉花:主要经济作物,五大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西北棉区;北部特早棉区 (2)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胡麻、向日葵等 (3)糖类:甘蔗(华南蔗区、西南蔗区和华中蔗区);和甜菜(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淮海甜菜区)。

 (4)烟草:黄淮烟区、西南烟区、华南烟区、华中烟区、东北烟区和西北烟区。

 3、茶、果类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1)茶叶:我国是茶树原产地,浙江、湖南、安徽好四川是我国四大产茶省;华南、西南、江南和江北茶区。

 (2)果树:

 4、绿肥、蔬菜及热带作物 三、种植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种植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商品率不高, 2、主要经济作物的布局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1)经济作物本身布局不合理 (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矛盾突出 (3)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种植习惯限制 3、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德 能力低,低产田和旱作农业面积大, 4、部分地区农田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二)、种植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还有潜力可挖 (三)、合理开发利用种植业资源的措施:

 1、稳定粮食作物面积,合理安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2、不断改善种植业的生产基本条件,促进其优势的发挥, 3、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农田灌溉, 4、发展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5、推广运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四、 草地资源的利用 (一)、草地资源的特点与类型 草地是指草类好其着生的土地构成的综合自然体,包括天然草地好人工栽培草地。草地既是人类发展畜牧业的基地,也是稳定地球环境的重要条件。

 1、草地资源的特点:是一种生物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有如下基本特点:

 (1)、草地资源分布范围广(占陆地面积%,农业用地的 2倍), (2)、草地资源的地域性差异, (3)、草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4)、草地生产力在时间顺序上的不稳定性 2、草地资源的基本功能:

 (1)、生产功能, (2)、防护功能, (3)、环境功能 3、草地资源的类型:

 (1)、草原草地,(2)、草山与草坡,(3)、滩涂草地,(4)、农田草地 (二)、草地资源的分布 1、东北草原区, 2、蒙宁甘草原区, 3、新疆草原区, 4、青藏草原区, 5、南方的草山 (三)草地资源的利用 1、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草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商品率相对较低, (2)、草地载畜量过高,利用管理不当, (3)、盲目开垦草地,引起草地生态系统失衡, (4)、基本草木场建设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2、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途径: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1)、搞好草地资源的调查和综合规划, (2)、采取科学的放牧利用制度:放牧时间、放牧次数、放牧场轮换和季节放牧场的划分;确定合适的载蓄量,实现草畜综合平衡;合理利用割草场 (3)、加强草地的改良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增加投入,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发展草地水利建设,开展灭鼠防虫的保护政策。

 五、 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概念 水产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水产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动植物)和非生物资源(生物水产资源栖息、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

 (二)、水产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1、水产资源的类型:按照水产生物资源生活水域的性质不同:

 (1)内陆水域水产资源:江河湖泊、水库、塘堰、鱼池中天然好人工养殖的各种水产生物。

 (2)海洋水产资源:海洋动物和植物。

 2、水产资源的特点:

 (1)、水产资源的整体性, (2)、水产资源的多样性, (3)、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可再生性, (4)、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三)、我国水产资源的区域分布 1、海洋水产资源和浅海滩涂资源的分布:

 (1)、渤海海域, (2)、黄海海域, (3)、东海海域, (4)、南海海域 2、内陆水产资源的分布:

 (1)、淡水资源状况, (2)、淡水资源分布:长江中下游、华南、北方、东北、云贵、蒙新、青藏区 (四)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水产资源利用的原则:

 (1)、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相结合 (2)、捕捞与养殖相结合,以养为主, (3)、全面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4)、渔具、渔法和资源状况相适应, (5)、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6)、生产与流通相结合 2、水产资源利用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沿岸和近海的过度捕捞有增无减,捕捞生产结构长期失调,部分区域渔业生态失衡。

 (2)、外海水产资源利用徘徊不前,进展缓慢。

 (3)、浅海滩涂水产资源利用面积不广,养殖种类少、单产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4)、内陆池塘养鱼普遍苗种不足、饲料缺乏、种类比例不协调。

 (5)、大中型湖泊的开发利用进程缓慢 3、水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总体对策:

 贯彻“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生产结构上贯彻“高产、优质、高效”的精神。

 (2)、不同类型水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3)、不同产业部门水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 六章 章 肥料资源的利用 一、肥料资源及其构成 肥料资源可概分为非生物性肥料资源和生物性肥料资源两大类, 1、生物性肥料资源:具有再生性,如作物秸秆、绿肥、粪肥等 2、非生物性肥料资源:典型的耗竭性,如矿物加工肥料(磷肥、钾肥等)和合成(合成氨等)

 (一)、有机肥料的构成及数量 1、有机肥:泛指能用作肥料的各种有机物质,或者指能够提供给植物有机营养的肥料。广义的有机肥不仅包括农家肥,还包括绿肥、菌肥好生物制剂(生长调节剂、酶制剂等)。

 2、有机肥料的构成:

 (1)、动物排泄物类有机肥, (2)、植物残体类有机肥:主要指绿肥、作物秸秆、油籽残渣等。

 (3)、加工处理类有机肥:堆肥、沤肥、沼气肥、腐殖酸类肥料 3、有机肥料资源数量:

 我国有机肥提供的养分量是逐年提高的,但在肥料总量中的比例缺明显下降,特别是氮、磷养分下降更大,这是因为我国肥料总量需求不断增加,而化学肥料增加速度快。

 4、有机肥料资源特点:

 (1)、资源丰富,种类多,数量和体积较大,植物性有机肥具有再生性。

 (2)、可就地或就近积制和施用,积制技术简单易行,成本低, (3)、养分全面且较平衡,养分浓度低,主要为缓效肥,只能满足稳而低的农业生产水平需要, (4)、富含有机质,含有微生物和各种酶类,长期大量施用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水平,其作用大于化学肥料。

 (5)、对作物产品的质量有良好的作用。

 (二)、化学肥料的种类、产量及用量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点:

 (1)、概念:化肥是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发生化学反应得到的,主要含有一种或者多种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工业品。

 (2)、 种类:

 ①按所含养分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微量肥料。

 ②按肥效快慢可分为:速效肥、缓释肥。

 ③按化学反应可分为:酸性肥、碱性肥和中性肥。

 ④按照养分种类多少:单元化学肥料和多元化学肥料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⑤按照营养作用:直接化学肥料和间接化学肥料 ⑥按植物需要量:主要养分化肥;次要养分化肥;微量养分化肥;稀土元素肥料和有益元素肥料 ⑦按形态可分为固体化肥、液态化肥和悬浮化肥。

 (3)、化学肥料的特点:

 ①养分含量高、肥效快, ②原料丰富,产量大,成本较低, ③节省运输费用和劳动力,容易储存, ④具有多种功效,有些化肥既供给养分,又提高作物的抗性, ⑤可采取多种方式施用,能及时校正植物养分缺乏和满足植物高强度需肥。

 ⑥大多数化肥不含有机碳,长期、大量、单一施肥会使土壤产生酸、板、瘦现象,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品种带来副效应。

 2、世界化肥的生产和施用 (1)不同地区化学肥料的生产和消耗:

 (2)世界用肥大国的肥料消耗量及比例 (3)世界肥料需求量预测 3、中国化肥的生产和施用

 (三)、世界肥料资源 1、氮肥资源 2、磷肥资源 3、钾肥资源

 二、我国肥料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途径 (一)我国肥料资源的利用现状 1、有机肥的利用现状:发展缓慢,大力发展有机肥潜力大,主要原因:

 (1)有机肥面广、量多、价廉、效果好,是改土培肥的物质基础 (2)有机肥在协调氮磷钾养分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3)有机肥中的有机质作为土壤改良剂、化学增效剂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4)有机肥中含有锌、铁、锰等微量元素 2、化肥的利用现状:

 (1)、氮肥资源:主要以煤好焦炭为能源,占 60%以上;天然气约占 18%;轻质原油占 9%。

 (2)、磷肥资源:资源丰富;分布广,但不平衡;成矿地质年代久远;矿石品位低;以碳酸盐矿为主 (3)、钾肥资源:相当贫乏、

 (二)、我国化肥品种结构的调整及肥料资源的开发 1、氮肥:尿素、硝酸铵、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液铵 2、磷肥:普钙和钙镁磷肥、重过磷酸钙、磷铵、硝酸磷肥 3、钾肥: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其他含钾肥料 4、氮磷钾复合肥 5、其他肥料

 (三)、我国有机肥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1、直接还田 2、作动物饲料间接还田 3、无害化处理后还田 4、有机肥料商品化

 (四)、我国优势肥用植物资源的开发 1、优势肥用植物类型及资源潜力:富含某种养分且生物学产量高、分布广、生产潜力大的栽培好野生植物。主要包括:

 (1)、富氮型:豆科植物、红萍、油籽残渣等 (2)、富钾型:空心莲子草、藻类和蕨类 (3)、富硅型:水稻 (4)、富硼型:蒲公英、大戟属和罂粟等 (5)、高腐殖化型:有利于提高有机质,绿肥红萍、高粱杆、水稻杆、小麦杆、玉米杆等 (6)、综合型:如水稻、红萍等。

 2、利用现状:

 (1)、富氮型植物, (2)、生物钾肥, (3)、野生植物,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4)、秸秆还田 3、开发前景:

 (1)、开发优势肥用植物资源的战略意义。

 (2)、优势肥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①以肥为主,一物多用。

 ②营养作物,优质高产。

 ③方式多样,经济高效, ④生态优化,持续发展。

 (3)、扩大肥用植物资源的有效途径:

 ①高效率优势肥用植物系统的构建 ②有计划恢复和扩大种植豆科绿肥和放养水生绿肥 ③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秸秆还田量 ④继续筛选和繁育优势肥用野生植物资源 (4)加强优化资源利用方式研究 ①稻草中硅素有效性研究 ②加工提取技术研究 ③优质商品肥研究

 三、肥料区划及肥料资源的管理 (一)我国化肥区划的目的、意义及原则 1、化肥区划的目的、意义:

 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养分状况、作物布局、当前化肥施用水平和历年化肥施用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不同地区的化肥的肥效规律为主,进行分区划片,提出各类地区氮磷钾肥料适宜的种类、数量好比例。

 2、化肥区划的主要依据:

 (1)、农田土壤类型及养分状况, (2)、化肥肥效反应规律, (3)、土壤肥力平衡所需的化肥数量, (4)、种植业分布 3、化肥区划的分区原则和命名方法 (1)分区原则:化肥用量;氮磷钾比例及肥效的相对一致性;土壤类型好速效养分含量的相对一致性,尽可能同土地利用方向和种植规划相协调;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尽量保持全国规划与地方规划的衔接。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2)命名方法:

 一级区:

 地名+主要土类+氮肥用量+磷钾肥肥效相结合的命名法。氮肥量为每亩平均施氮量(高;中;低;以下);磷钾肥肥效(高效区 8kg 以上;中效区 4-8kg;低效区 4kg 以下)。

 二级区:地名地貌+作物布局+化肥需求特点的命名法 4、中国化肥区划分区(8 个一级区,31 个二级区)

 (二)化肥质检体系的建立 1、我国的化肥质检结构:全国好省级化肥质检中心 2、化学质检的内容:中国化肥质量标准分三级:国家标准,如 GB149-59,表示国家 149 号标准,1959 年颁布;部颁标准:HG化工;NY农业等;企业标准 (1)、有效养分含量;(2)、产品外观;(3)、游离酸含量;(4)、水分;(5)、杂质

 (三)施肥综合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 1、基本概念:

 推荐施肥技术系统或农化服务,是农业科技部门和人员运用现代农业科学理论和先进测试手段为农业生产单位或农户提供施肥指导和服务的一种技术系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肥工业生产,商业供销和农业施用 3方面连接起来的纽带。推荐施肥技术包括土壤测试、肥效实验和施肥量推荐三个方面。

 2、施肥综合技术服务体系的特点:

 (1)、化肥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三个环节密切结合 (2)、肥料产品与施肥技术密切结合 (3)、肥料效应的宏观控制与具体指导密切结合 3、施肥综合技术服务技术体系的建立:

 (1)概况:施肥综合服务技术体系指由肥料生产者—销售—施肥技术指导溶为一体的高效益施肥服务体系。

 (2)建立施肥综合技术服务的条件:

 ①需要一个肥料生产、销售和施用系统结合的协调组织 ②需要有计划地逐步部署化肥二次加工与农化服务基地 ③需要逐步建立和制定各种产品开发与农化服务的技术政策。产品标准、测试规范、监测指标以及开辟示范、推广与服务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3)施肥综合技术服务体系的实施 ①分区建立施肥综合服务网络,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②服务中心对全县土壤肥力好作物产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③掌握市场信息。宏观控制和预测肥料需求 ④根据土壤和作物发展专用型复混肥料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七章 废物资源的农业利用

 一、废物资源概述 1、废物的概念 废物:包括工业废物和生活废物,一般指人类在某些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及生活过程中,提取所需要的组分后弃之不用的剩余物质。

 对化学来说,无废物而言,有的只是未经利用的原料;或者称“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2、废物的产生:由于人们在索取和利用自然资源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限于实际需要和技术水平,总要将期中一部分作为废物丢弃;另一方面是由于各种产品本身有其使用寿命,超过一定期限,就会成为废物。

 (1)、生产性排放:生产活动造成,如三废 (2)、生活性排放:人类代谢废物,如粪便、垃圾和污水等 3、废物的分类:废物可分为:

 (1)废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主要是含农药和化肥组分的农业排灌水、畜禽粪尿废水、鱼塘排水等;生活废水包括厕所粪尿、洗浴、洗衣和炊事废水等。

 (2)废气:工业废气占主要;农业废气主要是有机肥料和饲料发酵过程产生的沼气,以及畜禽场的通风排气;生活废气则源于居民生活、饮食业燃煤、燃油、燃气产生的油烟粉尘。

 (3)废渣(固体废弃物):废矿石、粉煤灰、各种废渣等;农业固体废弃物有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沼气渣等。

 (4)废热:工业废热主要是电力、冶金等行业生产过程向大气和水体排出含热气体和温水;生活废热主要是民用燃烧热力装置(锅炉等)排放的废热。

 4、废物的特性 (1)客观性:

 (2)资源性:具有可转化为有用资源的特性。

 (3)价值性:废物通过开发利用,是人类资源和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污染性:废物浓度和总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或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或废物没有被开发转化为资源加以利用,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产生危害。

 (5)再生性:把废物转化为资源的主要依据。

 (6)多用性:

 (7)整体性:废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统一整体;物质和能量在人与环境之间不断流动。

 二、废物农用资源化的原理 (一)废物资源化的依据:

 成为资源的物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利用价值,二是有达到目的的技术。因此,只要找到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合适的技术,废物也可以成为资源。

 (二)废物农用资源化含义 1、废物农用资源化,又称为废物资源的农业利用,是指将具有农用价值的生产性废物和生活性废物作为一种农用资源开发,投入到农业生产体系中。

 2、废物的农业利用对于协调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能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2)它能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三)废物农用资源化的理论基础 1、物质循环理论

 废物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多且集中,缺乏有效的转化途径,这种不平衡的物质运动形式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他忽视了废物的转化,使环境与资源之间出现不协调。

 2、物元分析理论:

 主要研究事物的可变化性,研究事物变化的条件、途径和规律,探索使事物转化的方法。物元理论对废物农用资源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最优控制理论:

  废物的重复利用存在最佳点,重复利用率过低,不仅造成过多的污染损失,也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利用率过高,要增加技术成本,废物的回收经济成本也不理想。

 (四)废物农用资源化的途径 1、工厂型资源化:将废物通过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转化为产品,再服务于农业的途径。

 2、庭院型资源化:将废物通过一定的食物链加环所建立的废物多层次综合利用途径,最典型的是食用菌生产和沼气化。

 3、农田型资源化: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对排入环境的废物进行净化和利用。

 三、废物农用的工厂化技术 (一)工厂化的主要废物原料 1、粉煤灰:含有铝、硅等微量元素,可作为肥料资源。

 自然资源 工业产品 生活产品 农业产品 农业废物 生活废物 工业废物 农用资源化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2、污泥:富含有机质,可做有机肥。需进行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

 3、垃圾:肥料、饲料、营养土,需分拣和无害化处理。

 4、禽畜粪便: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可做肥料 5、高浓度有机废水:做成肥料和饲料,如啤酒废水、酒精废水等。

 (二)工厂化的一般模式 绿色+增效模块,第一模块将废物变为原料并进行安全鉴定;第二模块是对原料进行化学改性、食物链加环等提高产品效价以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工厂化的可行性分析:

 对废物开发利用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价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一种决策前期工作。

 1、可行性分析的程序:

 (1)市场研究与市场预测, (2)人才、技术、信息、经济等资源条件的调查研究分析, (3)按废物转化条件,拟定多种可行方案, (4)对各方案进行技术分析和综合评估, (5)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以供决策。

 2、简化的案例(略)

 四、废物农用的庭院化技术 在庭院生态系统中,根据食物链加环原理,将废物进行多层分级利用,使整个庭院成为一种无肥料输出的生态工程系统。目前对农业有机废弃物开发利用较为成熟的有沼气发酵技术、食用菌技术、微生物蛋白生产技术等。

 (一)沼气发酵技术 1、沼气发酵的原理 沼气发酵是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降解为可溶性糖、氮化物,同时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的分解过程。共分两个阶段:一是酸性发酵阶段,主要产生有机酸;二是甲烷发酵阶段,甲烷菌把有机酸分解,同时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

 2、主要影响因素:

 (1)温度:最适温度为 30-35 (2)pH:最适 pH为(3)碳氮比:植物秸秆是主要碳源,人畜粪便是氮源。C/N太高,微生物氮源不足,铵盐浓度低;过低,铵盐累积,pH升高。

 (4)投配率:每日添加料液占沼气池有效容积的百分比。

 (5)有害物质 3、沼气池管理:建池;投料;保温;发酵起动;搅拌;出料。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4、沼气发酵的意义:沼气发酵除直接提供燃料、肥料与饲料外,还可取得多方面的效益。

 (二)食用菌栽培技术 1、培养料的堆制:将粪肥和秸秆堆制发酵成粪草培养料。

 2、接种;3、覆土;4、管理 (三)微生物蛋白生产技术 1、生产菌种的准备;2、发酵液准备:(1)、发酵基质的预处理,(2)、配制发酵液,(3)、发酵液灭菌;3、发酵罐培养;4、菌体收获;5、菌体干燥,制成 SCP成品 (四)腐生养殖技术 1、蚯蚓养殖 2、蜗牛养殖 3、蝇蛆养殖

 五、废物农用的自净化技术 (一)废水农灌技术:保证水质符合国家农用灌溉水质标准 1、废水农灌方法分类:喷灌,垄沟灌,淹灌。

 2、灌区位置的选择:通常选在废水排放源附近,使排灌两便,又节省投资。

 3、灌区面积的确定:农作物生长期内单位面积农田所需要的灌溉量,取决于自然条件和农业条件,即土壤性质、气象条件等和农作物对水肥的需求。

 4、灌溉渠系设计:干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