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市政】-典型例题+答案解析,典型例题(1303)

发布时间:2022-06-17 15:10:02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一、多项选择题

 1 1 、地下水控制方法可划分为(

 )。

 A、降水

  B、抽水

  C、截水

  D、隔水

  E、回灌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A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地下水控制的基本规定。为保证地下工程、基础工程正常施工,控制和减少对工程环境影响所采取的排水、降水、隔水或回灌等工程措施,统称为地下水控制。参见教材 P83。

 2 2 、下列关于真空井点降水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真空井点孔口至设计降水水位的深度为 6.0m 时,宜采用单级真空井点

  B、井点间距宜为 1.0~2.5m

  C、距开挖上口线的距离不应小于 1.0m

  D、集水总管宜沿抽水水流方向布设

  E、集水总管坡度宜为 0.25%~0.5%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AC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工程降水。(1)当真空井点孔口至设计降水水位的深度不超过 6.0m 时,宜采用单级真空井点;当大于 6.0m 且场地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多级真空井点降水,多级井点上下级高差宜取4.0~5.0m。(2)井点系统的平面布置应根据降水区域平面形状、降水深度、地下水的流向以及土的性质确定,可布置成环形、U 形和线形(单排、双排)。(3)井点间距宜为 0.8~2.0m,距开挖上口线的距离不应小于 1.0m;集水总管宜沿抽水水流方向布设,坡度宜为 0.25%~0.5%。(4)降水区域四角位置井点宜加密。(5)降水区域场地狭小或在涵洞、地下暗挖工程、水下降水工程,可布设水平、倾斜井点。参见教材 P87。

 3 3 、注浆加固土的强度具有较大的离散性,通过测定加固土体的(

 )来检测加固地层均匀性。

 A、强度

  B、刚度

  C、稳定性

  D、渗透性

  E、吸水率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A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坑地基加固常用方法与技术要点。注浆加固土的强度具有较大的离散性,注浆检验应在加固后 28d 进行。可采用标准贯入、轻型静力触探或面波等方法检测加固地层均匀性;按加固土体尝试范围每间隔 1m 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强度或渗透性。参见教材 P93。

 4 4 、地铁车站明挖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 围护结构时,围护施工常采用的成孔设备有(

 )。

 A、水平钻机

  B、螺旋钻机

  C、夯管机

  D、冲击式钻机

  E、正反循环钻机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B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深基坑围护结构。地铁明挖基坑中多采用螺旋钻机、冲击式钻机和正反循环钻机等。参见教材 P98。

 5 5 、结构材料可部分或全部回收利用的基坑围护结构有(

 )。

 A、地下连续墙

  B、钢板桩

  C、钻孔灌注桩

  D、深层搅拌桩

  E、SMW 工法桩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B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深基坑围护结构。结构材料可部分或全部回收利用的基坑围护结构有钢板桩和SMW 工法桩。参见教材 PP97。

 6 6 、【5 2015 年真题】当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地下结构外墙,且需要形成整体墙时,宜采用的接头形式有(

 )。

 A、锁口管接头

  B、波纹管接头

  C、一字形钢板接头

  D、十字形钢板接头

  E、钢筋承插式接头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C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深基坑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的接头分为柔性接头和刚性接头。当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地下结构外墙,且需要形成整体墙时,宜采用刚性接头。锁口管接头、波纹管接头、楔形接头、工字形钢接头或混凝土预制接头等为柔性接头;一字形或十字形穿孔钢板接头、钢筋承插式接头等为刚性接头。参见教材 P100。

 7 7 、关于地下连续墙导墙的作用正确的有(

 )。

 A、挡土

  B、基准作用

  C、承重

  D、存蓄泥浆

  E、护壁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深基坑围护结构。导墙是控制挖槽精度的主要构筑物,导墙结构应建于坚实的地基之上,其主要作用有:(1)挡土;(2)基准作用;(3)承重;(4)存蓄泥浆;(5)其他:导墙还可防止泥浆漏失,阻止雨水等地面水流入槽内、地下连续墙距现有建(构)筑物很近时,在施工时还起到一定的补强作用。参见教材 P100。

 8 8 、明挖基坑放坡护坡措施有(

 )。

 A、挂网喷射混凝土

  B、土工织物覆盖坡面

  C、水泥抹面

  D、坡顶 2m 范围内堆放土袋

  E、锚杆喷射混凝土护面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ABC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坑边坡的护坡技术。放坡开挖时应及时作好坡脚、坡面的保护措施。常用的保护措施有:叠放砂包或土袋、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抹面、挂网喷浆或混凝土等。也可采用其他措施:包括锚杆喷射混凝土护面、塑料膜或土工织物覆盖坡面等。参见教材 P106。

 9 9 、基坑内地基加固的主要目的有(

 )。

 A、提高结构的防水性能

  B、减少围护结构位移

  C、提高土体的强度和侧向抗力

  D、防止坑底土体隆起破坏

  E、弥补围护墙体插入深度不足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BC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坑地基加固的目的与方法选择。基坑内加固的目的主要有:提高土体的强度和土体的侧向抗力,减少围护结构位移,保护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防止坑底土体隆起破坏;防止坑底土体渗流破坏;弥补围护墙体插入深度不足等。参见教材 P92。

 10 、下列土层中,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加固效果较好的有(

 )。

 A、软塑黏性土

  B、硬黏性土

  C、腐殖土

  D、砂土

  E、素填土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A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地基加固常用方法与技术要点。高压喷射注浆法对淤泥、淤泥质土、流塑或软塑黏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都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参见教材 P95。

 11 、常用的注浆方法有(

 )。

 A、渗透注浆

  B、劈裂注浆

  C、压密注浆

  D、电动化学注浆

  E、漫灌注浆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地基加固常用方法与技术要点。常用的注浆方法有:渗透注浆、劈裂注浆、压密注浆、电动化学注浆。参见教材 P93。

 12 、下列地铁基坑围护结构中,止水性好的包括(

 )。

 A、钢板桩

  B、SMW 工法桩

  C、灌注桩

  D、地下连续墙

  E、水泥土搅拌桩挡墙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AB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深基坑围护结构。钢板桩新的时候止水性尚好;SMW 工法桩强度大,止水性好;地下连续墙强度大,变位小,隔水性好;水泥土搅拌桩挡墙,无支撑,墙体止水性好,造价低。参见教材P97。

 13 、放坡基坑施工中,当边坡有失稳迹象时,应及时采取(

 )或其他有效措施。

 A、削坡

  B、坡顶卸荷

  C、坡脚压载

  D、坡面防护

  E、加强监测与巡视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坑边坡的护坡技术。当边坡有失稳迹象时,应及时采取削坡、坡顶卸荷、坡脚压载或其他有效措施。参见教材 P106。

 14 、基坑开 挖时,用于粉土地层降水深度能够达到 m 5m 以上的降水方法有(

 )。

 A、潜埋井

  B、单级轻型井点

  C、三级轻型井点

  D、喷射井点

  E、管井

 【本题 2 分,建议 2 分钟内完成本题】

 【加入题库收藏夹】

 【加入题库打印收藏夹】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

 BC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地下水控制的基本规定。降水深度≤2m 时采用潜埋井。参见教材 P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