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操作手册

发布时间:2022-06-20 10:20:09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劳动教育操作手册 一、劳动教育概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本的教育方针。“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这首旋律欢快的童谣伴随着孩子们长大。然而,随着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劳动教育课程往往被其他课程时间替代。

 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 1.2 小时,韩国 0.7 小时,法国 0.6 小时,英国 0.5 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 12 分钟。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和劳动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论述:2013 年,提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观;2014 年,提出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2015 年,发出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号召;2018 年,进一步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 1 课时,近年来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又有了“硬指标”,德智体美劳的最后一个“劳”字,不再是可有可无。

 (一)

 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

  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

 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三)

 劳动教育的特点

 1. 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2. 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3. 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四)

 劳动教育的目标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教育的总目标

  竖立观念 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具备能力 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培育精神 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养成习惯 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五)

 劳动教育的开展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二、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于实施 (一)

 劳动教育的 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

 1 1 .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

 2 2 . 生产劳动教育

 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3 3 . 服务性劳动教育

 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二)

 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小学低年级

 课程时间 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

 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

 学段要求 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

 教学计划 目标:劳动意识的启蒙,劳动安全意识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劳动乐趣 教学内容 (1)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 (3)进行简单手工制作,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具体课程 1. 干净整洁的家【家庭清扫、垃圾分类】

 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个人物品的整理、清洗】

 3. 自制礼物送爱心【简单的手工制作】

 4. 开心大农场,快乐小农夫【植物认知、小动物饲养】

 小学中高年级

 课程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

  时间 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

 学段要求 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计划 目标:卫生、劳动习惯养成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 过程与方法: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劳动光荣。

 教学内容 (1)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 1—2 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2)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3)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具体课程 1. 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

 2. 传承中华美食,家常美食餐【制作简单的家常餐】

 3.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植、采摘】

 4. 奇妙朋友【动物养殖】

 5. 自制工艺品【手工制作】

 初中

  课程时间 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

 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

 学段要求 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教学计划 目标:增加劳动知识、技能,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教学内容 (1)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进一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2)定期开展校园包干区域保洁和美化,以及助残、敬老、扶弱等服务性劳动,初步形成对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 (3)适当体验包括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尝试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学习相关技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

 具体课程 1. 作坊小工艺,社会大爱心【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

 2. 修理小能手【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

 3. 我是财富农场主【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

  4. 职业体验 普通高中

 课程时间 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

 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

 学段要求 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教学计划 目标:丰富职业体验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 过程与方法: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教学内容 (1)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 (2)选择服务性岗位,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3)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 1—2 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1.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职业体验】

  课程 2. 生产劳动 3. 我的未来我做主【生涯规划】

 中等职业学校

 课程时间 专题教育不少于 16 学时 学段要求 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教学计划 目标:专业人才培养 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过程与方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教学内容 (1)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2)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做好校园环境秩序维护,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培育社会公德,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 (3)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高等学校

 课程时间 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学段要求 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教学计划 目标:创新创业 知识与技能: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教学内容 (1)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2)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 (3)强化服务性劳动,自觉参与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4)重视生产劳动锻炼,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三)

 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流程

 (1)课程趣味导入 (2)劳动工具介绍 (3)操作安全规程 (4)导师操作示范 (5)团队分组讨论 (6)小组操作实施 (7)工具整理回收 (8)成果展示点评 (9)活动总结记录 (四)

 学习手册

 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

  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五)

 评价制度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

 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师生产生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在劳动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可以运用教学常规督查、同行课堂观察、学年问卷调查、家长和学生满意度测评、教学成果分析等方法开展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

 (1)一级指标 学习及运用劳动实践知识的思维与能力 在劳动实践中自我管理与人际管理的能力 认识与应用劳动实践财富的能力 耕作文化理解与耕作实践知识学习应用的能力 在各项一级指标下,分别设立了对应的二级指标,囊括了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学习习惯、情绪管理、意志品质、团结交流、财经常识、劳动价值、商品交易、货币兑换、理财实务、作物常识、土地常识、文化理解、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等内容,同时明确了各项二级指标的评价观测要点。

 例如,“情绪管理”的评价观测要点为“积极参与开心农场的课程学习,用自己的激情和健康快乐的情绪感染同学”;“意志品质”的评价观测要点为“能克服劳动和相应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以不同的实证材料为评价依据,包括师生观察、心得感悟、活动照片、实践成果等。

 (2)成果展示:

 劳动过程的记录和成果展示;

  举办劳动竞赛活动,展示劳动技能; 对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开展考核。

 (3)评定标准 过程记录,成果汇报评定标准。

 (4)奖励机制 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六)

 劳动教育的学段要求

 1.小学 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

 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2.初中 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3.普通高中 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4.职业院校 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5.普通高等学校 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三、劳动教育的引导技巧 (一)

 劳动教育的文化引导

 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例如,成语“天道酬勤”,俗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及魏晋·陶渊明《劝农》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还有唐·白居易《观刈麦》的“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都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赞美和对劳动教化作用的认定。

 (二)

 劳动教育的历史引导

 纵观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史,有两条古训值得一提:一个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一个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这两条古训显示着先民们艰辛跋涉、筚路蓝缕,进行身体力行地伟大的实践,在诗书传礼路径中分别指向了游学实践和劳动实践,并最终汇成一条民族升腾的大道。这是伟大的民族实践积淀和珍贵的历史财富,两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呈现了实践的交融。

 (三)

 劳动教育的趣味引导

 心理学家安杰拉·达克沃思在《坚毅》一书中将兴趣分为两种:一种是初学者的兴趣,即你

  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觉得挺有意思,想要去了解一下,这个兴趣是肤浅的,不能支持你走很远;还有一种是专家的兴趣,这种兴趣是只有你深入一个领域之中,才能体会到的那些很“微妙”的东西。这种“微妙”与表层肤浅的新奇刺激完全不同,外行根本无从体会,只要你了解了,它就会强烈吸引你继续钻研。你会越钻研越感兴趣,越感兴趣越钻研。

 (四)

 劳动教育的成长引导

 例:种植劳作能够很好地植入梦想的种子,成为孩子们道德精神萌芽的沃土。土地的无私产出是一种大度馈赠,会涵养孩子的大胸襟,拓展孩子的大格局,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感恩。

 四、解读 (一)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形成中国校外教育三大体系

 在 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就要求考生围绕“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等内容,写一篇倡“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

 2020 年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并不让人意外。这就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事实上,当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中国校外教育的三大体系。

 《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 2019》显示,研学旅行行业整体发展持续向好,公立学校组织力度明显加大,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于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企业参与热情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家长对于研学产品的品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特别在一二线城市,愿意为有品质保障的研学旅行产品付出相应的合理费用。未来几年,研学旅行将会被更多省份明确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课程,一些省份会进一步细化相关工作,直接推动研学旅行

  成为中小学实际意义的“必修课程”。这是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阶段所决定。

 那么,“研学旅行”产业是否可以吃到“劳动教育”这个红利?“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呈现一个什么关系? 1 1 . “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在教育观上实现同频共振

 首先,从理论上看,“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可以实现精神深处的强烈共鸣。

 一般认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而劳动教育也是一种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以大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方式,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毫无疑问,两者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有众多殊途同归之处。

 就重大意义和工作目标而言,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目的,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整体而言,“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在理念上呈现紧密交织的关系,在教育观上实现了同频共振。

 2 2 . “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实现产业深处无缝对接

 其次,从实践上看,“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可以实现产业深处的无缝对接。

 纵观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史,有两条古训值得一提:一个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一个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这两条古训显示着先民们艰辛跋涉、筚路蓝缕,进行身体力行地伟大的实践,在诗书传礼路径中分别指向了游学实践和劳动实践,并最终汇成一条民族升腾的大道。这是伟大的民族实践积淀和珍贵的历史财富,两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呈现了实践的交融。

 回望国外实践历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一些研学旅行产品设计中,都推出过不同形式和面貌的劳动教育。

 比如,日本一些学校组织的修学旅行,都要求学生体验独立生活、参与集体劳动环节,从个人用针线缝制布袋、抹布到一起种树栽花。韩国的“毕业旅行”不少时候就是义工旅行,学生通过劳动、打工获得报酬,进而实现一次心仪的旅行。美国的不少童子军夏令营更是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动手能力等。

 以“教育”为主线,左携“劳动”、右带“旅行”,需要我们摸索着前行。

 从产业角度来看,研学旅行并没有规定的主题,也或者说,一切主题都可以纳入研学旅行视野和事业中。在旅游活动中,研学委托方和运营方可以敞开设计各种专项主题和相关产品,而将“劳动教育”凸显出来,只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

 事实上,已经有习惯得风气之先的地区开展了探索,做了一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实践。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就启动了“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预计用 2—3 年时间,在全区 24 个乡镇(街道)打造 100 个“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精品村,培育 1000 个“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示范农户,力图让研学和劳动两面开花。

 深入探究这种模式会发现:“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分“农户+”和“村镇+”两种模式。“农户+”模式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到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利用 1—2 天的时间,吃做农家菜、感受农家风味、体验农事活动,增强劳动实践体验。而“村镇+”模式围绕“劳动之旅”主题,整合村镇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村镇基地网。学生通过各类活动,参与劳动实践,体验民俗民风,品味山乡味道。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打通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界限隔阂,回归教育本

  义,放入市场活水,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

 五、世界各国的劳动课程 劳动最光荣童声合唱-歌声飘扬 60 年——向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第二十六集)

 通过劳动课程,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走入社会前能够拥有积极的劳动观念和基本劳动技能。在各地落实政策出台之前,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各国的劳动教育怎么做? (一)

 日本: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和家庭

 课程体系 日本的劳动课程体系历史悠久,备受认可。劳动课程是日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要学习自理,培养孩子耐心、细心和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本领,小学生开始要上家政课,进行烹饪基础、衣服整洁、房间舒适等进行指导学习,学校会千方百计给孩子们创造因地适宜的劳动学习和实践条件。

 具体课程 1 1 . 家政课

 小学生的家政课包括烹饪基础、衣服整洁、房间舒适等内容。

 烹饪基础要求孩子对烹饪感兴趣,制定烹饪计划,清洗烹饪材料、切菜方法、调味方法、盛放方法、餐后收拾方法等,掌握基本的煮、炒等烹饪技巧,学会蒸米饭、做味增汤,安全卫生使用相关工具等。

 衣服整洁要求学校要指导学生洗衣服,缝扣子、用针线缝制布袋、抹布,垫子,锻炼孩子手、脑、眼动作的协调能力。

 房间舒适是指,学校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房间进行大扫除,学生要自己完成校园环境的打扫

  工作,毕业时清洗课桌椅,将干净的学习环境留给学弟学妹。另外,学生每天都要打扫厕所,一方面可以学习厕所的打扫方法,另一方面是教育学生各种工作都有辛劳和厉害的地方,工作没有贵贱。

 2 2 . 午餐教育

 本小学生的午餐由小学生轮流分配,午餐吃完后,值班学生还要将餐具整理好。午餐之后,该小学的学生还进行 20 分钟的大扫除。学生们分工协作,干得有模有样。据该学校老师介绍,通过大扫除,让学生们感受到奉献的喜悦和意识,懂得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对一个孩子来说,课本知识之外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大扫除、烹饪、手工等每项活动都在培养孩子某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不可或缺。

 3 3 . 田地教育

 许多日本中小学校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田地,供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劳动教育。教学田地不只是农村学校才有,一些城市学校也有。有条件的学校会有一片小花园,或者小菜园。没有条件的,会用花盆代替。另外还有一些学校会跟政府借用一块地来做种植教育,比如在政府规定的公园里,河堤边上等。

 举例来说,在有一小块水田的学校,教师教学生育秧、插秧、割稻,期间还有田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等。在非水田的田地里,学校教学生种植日常食用的蔬菜(比如西红柿、黄瓜、南瓜、茄子、萝卜、青菜、菠菜、山药)和常见的园艺花草植物(比如牵牛花、菊花、百合、月季、绣球、熏衣草、紫罗兰、康乃馨)。

 等到了能收获食用的时候,孩子们就将所种蔬菜采摘后送到学校食堂,或者由他们自己清洗,或者由厨师等校工清洗,再由厨师切好、烹饪。等到午餐的时候,孩子们就能吃到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了。日本许多中小学食堂里都有孩子们自己种植的新鲜且环保的蔬菜。

 4 4 . 好课快评

  日本的整理术已经成为了一门影响全球的学问,流行全球的“怦然心动的整理术”、“断舍离”等概念,都体现了日式劳动精益求精的匠人之美。这都和日本崇尚劳动教育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尊重热爱生活中的劳动,才能将繁琐的日常劳动上升至艺术甚至哲学的层次。

 让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和家庭生活,是日本劳动课程体系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当代中国都市年轻人借助日本的整理术给新家焕然一新的时候,我们期待中国的家政课能够和孩子们的生活离得更近一点,希望家庭劳动课不仅是拍照片和做样子,而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是也是此次《意见》中的具体举措之一,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双方合力与长期努力。

 (二)

 德国:优秀的师资参与劳动教育

 1 1 . 课程体系

 德国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名称不一,一般叫“常识课”。在 1~2 年级与德语课合并,3~4 年级才单独上课。巴伐利亚州小学常识课每周4节,其中2节为史地,自然常识,2节为手工劳作。手工劳作1~4年级的教学内容包括: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

 德国十分强调和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社会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并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2 2 . 具体课程

 (1)师资模式 德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教师培养有两种模式。第一种在结构上以专业职业化为基础;第二种以一体化的综合课程为基础,多学科劳动教育为学习主线。劳动教育教学法是综合课程的定向核心,在德国当一名劳动教育教师,从小学到大学要念 19 年。

 德国十分重视劳动教师师资的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学科的专业实习,也包括在校实习、社会实习以及独立劳动实习。教师必须在各类教学范围和学习场所同时具备了高等教育教学法和职业经验,才可能定向成为劳动教育的教师。

  (2)课程设置 德国中学劳动课的设置有四大类:技术、经济、家政和职业。

 技术:主要有金/木工;电子电工;技术制图;现代办公技术等。

 经济:财金初步;银行贷款等经济活动。

 家政:缝纫、烹饪与营养、编织等。重视传统工艺,如泥塑、纸工等。

 职业指导:了解各种职业性质特点;求职方式、写求职信函、面试等。

 (3)专用教室和实习制度 德国有五种劳动技术专用教室,即金加工、木加工、烹饪、办公室管理、缝纫和编织。德国劳动教育的专用教室,不仅设备齐全,而且设计讲究,如烹饪专用教室,整套的烹饪设备、器具应有尽有,专用教室包括德国家庭厨房基本的四种形式,这种设计使学生今天的学习与将来的真实环境联系起来。

 德国中小学除了在学校专用教室开展劳动教育外,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实践环节——由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实习,这既是一种锻炼,也使工厂希望学生将来成为本厂的一名学徒成为可能。学生分头到工厂,和工人一样上下班,了解工厂和职业。老师每周去看学生两次。实习结束,学生作汇报,老师作总结,企业有可能预定了期待的员工。

 (4)课程成果展示 劳动课程以制作为中心,课程成果与产品密切相关,借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习惯——这一总体过程称为项目。项目产品可以为以下形式:

 *文字描述:书写访问企业的报告;书写求职信;出墙报;书写广播通迅稿。

 *形象描述:技术制图;绘画;制作录像带。

 *表演:求职过程的角色模仿:劳动技术方面的表演;

  *具体的、有形的产品:模型、工件、玩具、服装、农产品、食品。

 劳动教育注意学科间的衔接及全面教育。如让学生用木板做木鼠,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制作,还要求将作品卖掉,这就要求学生计算成本、保证质量,会做广告等,培养经济观念。

 3 3 . 好课快评

 劳动教育他不应是做加法,而是体现为一体化的综合课程,渗透在多学科教学当中,注意学科间的衔接及全面教育。如同德国一样,应该被精心设计,并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劳动课程以制作为中心,课程成果与产品密切相关,借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习惯——这一总体过程称为项目。德国的”劳动教育教学法“,体现了教育方法的深度钻研,其理念例如强调和实践的联系,对标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习惯的发展,和现在我们提倡的”项目“形式,异曲同工;而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培养,师资模式,这些都是德国劳动课程体系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

 美国:围绕生涯教育开展劳动教育

 1 1 . 课程体系

 美国的劳动教育围绕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开展,课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基于成为家庭有效成员的劳动教育;二是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三是基于公民培养的劳动教育。

 学生通过劳动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接触当代社会形形色色的职业,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兴趣、资质与特长,学习到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经受一定的劳动锻炼,从而在中学毕业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或继续升学。

 2 2 . 具体课程

 职业认识阶段(k1-k6):通过学习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自我认知意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劳动的价值,提高儿童对职业的了解。

  职业探索阶段(k7-K10):通过职业探索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并开始在职业群中做出尝试性的选择; 职业选择阶段(k10~K12):帮助学生在其选择的某些职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逐步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职业搭建阶段(高中阶段以后):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搭建学生搭建与规划职业生涯。

 另外,美国教科书上对学生各个年龄阶段应承担的家务有明确规定,这是未来独立自主的进行生涯规划的基础,下面附上美国劳动课程 k12 之前的家务清单:

 2-4 岁:扔垃圾箱;拿取东西;挂衣服;使用马桶;洗手;刷牙;浇花;整理玩具。喂宠物;睡前铺床;饭后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脏衣服放到脏衣篮。

 4-6 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铺床;准备餐桌;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12 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打扫房间;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 岁以上: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两面);清理冰箱;清理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3 3 . 好课快评

 美国劳动教育课程与其它基础素养教育是相互交织的。通过多样活动的形式,把体育、艺术、爱国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鼓励学生在劳动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合作和责任意识。

  同时,面向生涯教育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在步入大学或进入社会之前,对于职业选择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选择。

 (四)

 芬兰:悠久成熟的课程历史和评价体系

 1 1 . 课程体系

 芬兰教育家乌诺·齐格纽斯在 1860 年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孩子和青年应该充分熟悉并了解劳作不是一种枷锁和负担,而是一种美和光荣、一种幸福、一种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祝愿。” 芬兰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包括手工课、家政课、编程课程及综合课程等。芬兰劳动教育不仅停留于对于某种具体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让孩子学会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并且发展孩子的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非常值得国内的劳动课程体系的借鉴。

 2 2 . 具体课程

 芬兰国家课程约每十年修订一次,芬兰 2013 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于 2016年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芬兰的传统劳动教育课程——手工课有着 150 余年的发展历史,另外还有家政课和综合课程等门类。

 (1)手工课 手工课始于 19 世纪末的芬兰,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芬兰规定每年级每周手工课的最少课时标准:一、二年级 1 节,三至六年级 1.25 节,七至九年级 2-3 节。相比以往规定,新近手工科目课时量的增加,足以表明芬兰教育理念对劳动教育价值的高度重视。

 目前,芬兰手工课主要包括两大门类:一类为针织、缝纫、布艺等在内的“轻手工”课程,另一类为木工、金属技工、电子等在内的使用机械设备的“重手工”课程。

  (2)家政课 家政课是芬兰规定 7-9 年级的必修课程,每周至少 1 小时。

 主要涉及三个主题:一是食物选择与食品制作。民以食为天,学习食材的准备和烘焙制作技能,理解饮食文化是自我身份认同和家庭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二是与生活起居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合理地使用水、电、天然气、洗涤用品等资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承担在家庭中的责任。三是家庭消费和理财能力。了解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掌握获取最新消费信息的方法,反思媒体对个体和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学习负责地选择与决定,了解金钱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等。

 (3)编程教育 编程教育也列入手工课。芬兰在新课标中对编程教育要求较高,早在学生一年级就开设。与其他欧洲国家将编程作为单独的专门的课程相比,芬兰更倾向于将其融入到手工、数学等不同学科中来开展,这也是其编程教育模式的独特之处。如三至六年级的手工学科,要求学生探索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相关工具设计与完成手工作品;七至九年级的学生则要通过编程来更好地设计作品等。编程教育的融入进一步增强了手工教育的科技属性,也使手工教育这门 150 余年长盛不衰的必修课获得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4)综合课程 除上述课程之外,每所学校每学年需保证开设一门每周一课时的综合课程(跨学科项目课程),要求贴近实践、贴近社会,以问题或现象为导向,反映出劳动教育的特点。可以与手工课结合,以学生完成某一作品为结果导向。例如,学生设定目标为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某一作品。学期初,学生需撰写设计计划,可独立或合作完成作品,教师帮助并指导学生完善设计计划,在此基础上,学生推进并完善设计工作,最终完成目标作品。

 3 3 . 好课快评

  芬兰的劳动教育对我国中小学跨学科学习、STEM 教育开展具有借鉴价值。首先,芬兰劳动教育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就是让孩子学会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这有助于我们思考当下学生的劳动观念如何培育,如何将劳动价值观融入课程之中。其次,芬兰劳动教育中的手工课与数学、艺术等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运用能力。最后,芬兰将编程教育融入劳动教育设计理念具有特色,可为我国中小学编程课程的开设带来一定启示。

 六、案例 (一)

 “山水田园”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南山湖小学以“山水田园”劳动课程的建设为着力点,探讨基于“田园精神”的劳动教育新样态,提出优化“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建设立体开放的劳动课程群,坚守劳动育人的课程价值,提倡对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进行融合创新,让“山水田园”之美为教育“中国梦”赋能。

 “天下无一物无礼乐。”教育是基于物质、超越物质的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再造。要克服空泛的劳动教育,载体建设是重要的前提,这是劳动的具身性、对象性、实践性所决定的,是劳动教育实施的“牛鼻子”。因此,劳动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然而提到当下校园的劳动教育场所,是否有足够的格调唤起学生劳作的热情呢?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山水田园,承载着浪漫诗意的文化皈依,承载着诗化哲学的精神传统。南山湖小学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孵化”的一所新校区,启用伊始即以“山水田园”劳动课程的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形成了劳动教育特色。

 1 1 . 田园精神:劳动课程的新意蕴

 劳动精神是劳动课程的核心。对劳动精神进行寻根溯源,就不得不提传统文化对田园精神的歌咏。山水画和田园诗营造的审美意境,有着“关心劳动者”的大德性,有着“寄情山水间”的大

  情怀,有着探寻“天人合一”的大哲思。

 南山湖小学伴湖而建,是一所融在自然山水中的学校。基于传承和创新,学校努力建设“山水田园”式劳动场域,作为“田园精神”的物化载体,承载着物型与意义趋同的课程价值追求。校园建设以“天人合一”的原生态山水气象为基点,取山造境,取水喻志,丰富了“山水田园”的地表文化。挖土成湖,微波粼粼;堆石成山,怪石嶙峋;喷泉游鱼,相逐成趣;绿植丰富,层次立体……学校呈现出可视化、立体感极强的园林格局。前瞻的理念配合前置的设计,让南山湖小学校园氤氲出一片“山水风光,田园诗情”的意境,呈现出一派“仁者乐水,智者乐山”的气象。

 2 2 . 三维一体:“山水田园”课程的目标构建

 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有公认的三维向度:一是塑造劳动观念,二是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三是养成劳动习惯与品质。物象有限,意象无穷。以“山水田园”这一载体,劳动教育的三维课程目标构建得以形意兼备,得以具象归一。

 “山水田园”塑造劳动观念。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山水田园诗自成一派,歌咏自然和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劳动者的劳动为题材,彰显出难能可贵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态度,这为实现“塑造劳动观念”的课程目标提供了宏大的资源调用可能性。

 “山水田园”承载“知行合一”。传统上,人们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讽刺文人的短视和孱弱,而田园劳作彰显了“知行合一”的课程目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土地之上的收获是检验“知行”的重要标准。田园中有实实在在的劳作,因为“草盛豆苗稀”,所以才要“晨兴理荒秽”。大量的种植作物成了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丰富载体。植物学作为近代科学体系化研究范本之一,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图谱。学生通过“形色”APP 等信息化智能辅助,可以方便地汲取知识。各班级制作二维码宣传自己的劳动,“扫一扫”即可精准了解相关劳作资料。

 “山水田园”涵育劳动心性。纵观当下,很多学校尝试基于农事拓展的劳动课程建设,在校内或者校外专辟“开心农场”之类劳动基地,但存在与学生生活割裂或者远离教学区的弊端。“山水

  田园”物型嵌于整个校园之中,教学楼之间有“山水”和“田园”,劳动场所朝夕可见,俯仰可拾,与学生的连接具有全天候性,能够很好地克服校外劳动基地“游离”于学生学习生活的不足。因此,培养劳动习惯、涵育劳动心性、养成劳动品质成为适切可达的课程目标。

 基于劳动课程“三维一体”的目标,南山湖小学将原有校园规划进行改造,勾连了校园内不同的资源版块,形成了“三园一坪”的劳动课程物型载体集聚。“山湖园”是模仿通州区南山湖景区的校园微缩版园林,湖水取自南山湖水系,经过自然净化后注入池中,池水贯穿五座楼宇,成为校园流动的风景。基于此物型,充分挖掘其劳动课程属性,池边种植睡莲、蒲草、马尾,呈现南通当地的植物生态之外,大量种植芦苇,供学生端午节包粽子之用。在池中放养锦鲤、鲫鱼、螺蛳等水生动物来构建养殖课程。“东篱园”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而命名的种植园。在前期校园规划中,学校将车库房顶上的绿化地改造成 300 平方米的耕地,供师生种植农作蔬果。分田到班,责任到组,采用轮作方式种植。远离“车马喧”的浮躁,氤氲在山水之中的劳作而歌,给人的感受是自然美好的。“百果园”原为一片带有坡度的绿化带,所种植被也较为普通。借植树节之东风,由学生自发捐献果木进行栽种。园内桃、李、杏争春而开,橘、梨、橼迎秋飘香,更有樱桃、石榴、红枣等点缀满园绿色。该园还供学生剪枝、除虫、采摘之用,劳动教育的载体功能彰显。“百花坪”原为学生餐厅东侧一处开阔草坪,平整却单调。后改为种植花卉,花期时形成花海,同时也种植苏丹草、黑麦草等牧草,供“山湖园”中的鱼儿享用。大片的花与草形成了牧场奇观,兔、鸡等小动物也入驻其间,配合饲养课程开设。

 “三园一坪”的物型涵盖山水、田园、牧场、果林等不同劳动场景,紧密布局在教学楼、综合楼、食堂、操场等建筑旁边,成为学校地表文化的重要构成,营造了劳动生产和生活的大情境,自然应运派生出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3 3 . 融合与创新:“山水田园”课程 的实施策略

 以“山水田园”作为劳动教育的物型是链接传统,融合文化的传承之举,也是创新之举。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教育的价值”,同样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

  化,融合创新是劳动课程焕发教育价值的重要策略,而“山水田园”课程为这种融合提供了情境化实景。

 树德,即与德育融合。中国人的集体精神可概括为家国情怀,中国人的仁心柔情表现为对乡愁的渴望和眷恋,而能寄托对家的愁思、对国的眷恋的重要意象就是田园。因此,建设田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以校为家”的集体主义,种植劳作能够很好地植入梦想的种子,成为孩子们道德精神萌芽的沃土。土地的无私产出是一种大度馈赠,会涵养孩子的大胸襟,拓展孩子的大格局,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感恩。

 增智,即与智育融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山水的再认知是中国人的独特智慧。透过山水的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