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文化、思想发展与演变训练卷,A卷,学生版

发布时间:2022-06-20 15:30:08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密 绝密 ★ 启用前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Ⅰ 卷 (选择题)

 本卷共 4 24 题 个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 8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表明(

  )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 2.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然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

 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儒家天命观的思想影响深远 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3.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激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 1123 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明(

  )

 A.礼乐制度得以重建

  B.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4.“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

 A.皇帝善于检讨反省

  B.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C.君相矛盾趋于尖锐

  D.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5.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

  )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6.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7. 史料 出处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唐会要·卷三五》,唐玄宗诏令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诏令 上表反映的现象表明,唐宋元时期(

  )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 D.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 8.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理学成为“显学”主要是因为其(

  )

 A.适应君主专制加强需要 B.受到朱熹完善达致成熟 C.吸收佛道思想更为系统 D.强调格物实现内心修养 9.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10.下表是对印刷术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沈括《梦溪笔谈》 雕版印书,“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近世(本朝之前)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元朝王祯《造活字印书法》 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金熙宗 1141 年),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活字排集成之,乃活字版传世之最先者 罗振玉《金泥石屑》 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字形反,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清·蔡澄《鸡窗丛话》 A.元朝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 B.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 C.金属活字印刷在宋代已经出现 D.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 1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12.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13.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辞官养亲。这说明宋代(

  )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家庭伦理取代政治伦理 C.儒家主导三教融合 D.意识形态渗透官僚政治 14.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15.下图为元代著名画家王冕创作的《南枝春早图》。画作用浓淡相间的笔墨写枝干,一枝粗枝由画面下部右端斜出向上,枝上梅花繁密,含笑怒放,把早春的盎然春意尽情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一种清雅自得之感。该画作(

  )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16.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

 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B.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C.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D.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17.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一思潮(

  )

 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

  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18.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19.1900 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品《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有利于佛教在中国传播 20.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1.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22.东汉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记载了当时所见西汉时期各学术流派的著作,以下是各派著作数量变化的简单统计:

 学术流派

 汉初著作数

 汉武帝之后著作数 阴阳家

 2 种 21 篇

 无

 法家

 1 种 31 篇

 无

 纵横家

 3 种 40 篇

 3 种 5 篇

 杂家

 2 种 54 篇

 28 篇

 对上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汉初学术思想较为繁荣

  ②社会动乱导致文化衰落

  ③朝廷禁止诸子思想传播

  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3.宋代学者陈亮、叶适两人针对道学家“相蒙相欺以皮天下之灾”的弊端,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此类思想主张(

  )

 A.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

  B.利于推动社会重视科技教育 C.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

  D.是宋代政府重视科技的产物 24.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

 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三 大题 ,共 2 52 分。

 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

 老子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的人。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思想。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却都不发挥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道‛与‚自然法‛》 ——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1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 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他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 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6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据材料与所学给出理由进行说明。

 密 绝密 ★ 启用前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答案 第 Ⅰ 卷 (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 A 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商人注重神,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人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基本平等;春秋时期注重人,天人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人的分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 C 项正确。商朝时期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说明的是天人关系的转移,不是消失,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天人关系,并不是儒家的天命观,故 B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故 D 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且影响深远,故 B 项正确。A、C 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答案】B 【解析】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天人感应思想一定程度上对皇帝作为有制衡作用,故B 项正确。“罪己诏”是汉朝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汉代所有皇帝善于检讨反省的依据,故 A 项错误;汉代通过设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 C 项错误;“罪己诏”一定程度上反映封建迷信思想在汉代传播,故 D 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要求开明君主统治,并有贤吏辅助,故D 项正确。君主立宪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故 A 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并未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故 B 项错误;黄宗羲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但并未提出恢复宰相制度,故 C 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题干中“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私即专制之意,并主张用地方力量来牵制中央权力,再结合同时期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与之类似,故 D 项正确。清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且颜元的“复封建”不能等同于西周的分封制,他只是为了牵制君主专制而已,故A 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土地私有,故 B 项错误;清初时期政局稳定,故 C 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唐代没有形成理学思想,故 A 项错误;三段材料都未反映民本思想,故 B 项错误;宋元时期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故“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说法错误,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二程和朱熹对颜子地位的论述到元代被官方确认,说明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故 D 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显然有利于封建统治,故 A 项正确;“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强调对封建统治的作用,而不是学说本身,故 B 项错误;“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不能体现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故 C 项错误;理学成为“显学”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图,而不是理学的修养方法,故 D 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材料中“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是观念问题,导致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需求,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说明基础很好,故 D 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由第一则材料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可知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创泥活字印刷术;由第二则材料元朝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中的记述可知元朝之前出现铸锡活字;由第三则材料罗振玉《金泥石屑》中的记述可知金熙宗 1141 年用活字印刷佛经;由第四则材料清·蔡澄《鸡窗丛话》中的记述可知宋太宗初年出现铜活字。故 C 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材料中强调《唐本草》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由朝廷颁行《本草纲目》,这说明我国药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故 B 项正确。我国古代药学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萌芽,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因素,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汉代、唐代还没有出现宋明理学,药学的发展不可能受其推动,故 D 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求,故 A 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官僚政治受到了儒学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影响,“养亲法令”颁布体现了社会思想对官僚政治的影响,故选 D 项。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 A 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 项未体现,排除。

 14.【答案】C 【解析】A 项不涉及“天经地义”信息,排除;B 项未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排除;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从理论上阐明了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故 C 项正确;D项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排除。

 15.【答案】C 【解析】对《南枝春早图》“含笑怒放”“盎然春意尽情表现”“清雅自得”的描述,符合文人画特征,注重追求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故选 C 项。市民阶层对文化需求体现在通俗话本等方面,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文人画大多采用写意手法,不是工笔重彩的风格,也不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排除 B、D 两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注重实用性,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故 B 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科技与近代进化论无关,故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转移,故排除 D 项。

 17.【答案】B 【解析】王艮、李贽的思想是传统思想活跃的表现,而非来自于西学,不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故排除 A 项;根据材料“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可知,明朝后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故选 B 项;王艮、李贽的思想是对理学思想的反叛,而非创新,故排除C 项;他们的思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重视和肯定,没有表达民主政治诉求,故排除 D 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该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这反映出黄宗羲认识到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 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 A 项;黄宗羲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而非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排除 B 项;在黄宗羲的设想中,学校是沟通君臣与万民的渠道,而非“教化”的工具,排除 D 项。

 19.【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论及雕版印刷的效率,故 A 项错误;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夸大,排除;材料“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图文浑朴凝重”说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 D 项正确。

 20.【答案】D 【解析】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影响。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D 项正确。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影响到各个时期石窟佛像的风格,A 项错误;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结合所学知识,《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体现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 B 项;《吕氏春秋》只是体现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整合,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容。而不是统一各学派,排除 A 项;“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而不是《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整合,排除 C 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百家仍在,但是秦朝以法术治国,法家认为墨家儒家都是无用的,秦家族也一向是重法轻儒的,焚书坑儒后,百家争鸣基本上就结束了,排除 D 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很容易看出,在汉朝初期阴阳家、法家、纵横家、杂家都处于异常活跃时期,故①正确;根据所学,汉朝初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社会动荡情况,故②错误;根据所学,汉武帝在大力倡导儒学的同时,并没有禁绝诸子,故③错误;根据所学我们很容易得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了在政治和思想上的主流地位,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陈亮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可知二人重视科技教育,故选 B 项;宋代程朱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可知重视科技教育与思想教育并重,排除 C 项;根据材料“陈亮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可知二人重视科技教育属于个人观点,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 D 项。

 24.【答案】A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两位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为近代民主革命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提供了借鉴,故选 A 项;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B 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主张是对宋明理学的反思而非深化,排除 C 项;黄宗羲和王夫之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排除 D 项。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25.(25 分)

 【答案】(1)含义: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维护等级差别,否定人定法;西方主张顺从自然而生活,人类彼此平等,崇尚正义,人定法要符合自然法。

 原因: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农耕经济逐步发展,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混战,社会动荡。古希腊和古罗马处于奴隶社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人们平等意识增强,人文精神产生并发展。

 (2)影响:①古代东方自然法思想: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丰富了古代中国思想的内涵,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汉初和唐初都起过安定社会的良好作用;但由于它否定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未能成为一种主流法律思想。②古代西方的自然法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社会的法律传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西方法学的发展贡献巨大。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老子“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可见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根据材料一“有圣人、王侯、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虽有军队和法令,但却都不发挥实际作用”,得出维护等级差别,否定人定法。根据材料二西方自然法“‘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得出主张顺从自然而生活;根据材料二“发展为‘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得出主张人类彼此平等;根据材料二“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得出崇尚正义,人定法要符合自然法。第二小问“原因”,老子思想形成的原因从春秋时期政治上的礼崩乐坏、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两方面分析;西方自然法形成的原因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两方面分析。第(2)问,老子的自然法思想在当时看,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后世的影响,一方面“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利于王朝初期社会的重建,但另一方面否定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因此未能成为一种主流法律思想。西方自然法思想当时看,推动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同时也促进后世西方法学的发展。

 26.(15 分)

 【答案】(1)特点:①宋应星: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②牛顿: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①宋应星: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②牛顿: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宋应星: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科技总结和西方近代科技兴起及社会转型问题。材料一阐述了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的原因及其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材料二主要阐释了牛顿及其经典力学的地位及影响。第(1)问由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而牛顿力学则属于近代科技的开端,它们出现的背景即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总结的背景和西方近代科技出现的背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从当时中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考虑,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后期,而西方则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差别巨大,对比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7.(12 分)

 【答案】相似:应当看到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说明: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宋代理学主张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格物致知”,宋代知识分子树立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主动积极去全面探索自然界事物客观规律的精神得以确立。宋代时,三大发明得以发展,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

  【解析】相似之处:由材料一中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与材料二中“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等信息,综合归纳即可得出,即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说明:综合材料一、二,从理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吸取佛、道思想)、观点主张(格物致知)、社会影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观念、促进科技发展)等角度,概括归纳即可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