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抚州2030”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2-06-22 11:40:05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健康抚州 2030 ”规划纲要

 2020 年 2 月

 目 录

 序

 言...............................................1 第一篇

 健康抚州建设基础与目标........................2 第一章 建设基础..................................2 第二章 指导思想..................................4 第三章 基本原则..................................5 第四章 规划目标..................................6 第二篇

 普及健康生活..................................9 第五章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9 第六章 养成健康生活行为.........................11 第七章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2 第三篇

 优化健康服务.................................14

 第八章 强化公共卫生健康服务.....................14 第九章 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17 第十章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21 第十一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25 第十二章 促进医防医养医体融合发展...............26 第十三章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27 第四篇

 完善健康保障.................................31

 第十四章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31 第十五章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33 第五篇

 建设健康环境.................................34

 第十六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4 第十七章 优化和治理健康环境......................36 第十八章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38 第十九章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40 第六篇

 发展健康产业..................................43

 第二十章 构建和优化多元办医格局..................43 第二十一章 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44 第二十二章 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46 第二十三章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47 第二十四章 做强做优做大中医药产业................48 第七篇

 强化健康支撑..................................50

 第二十五章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50 第二十六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50 第二十七章 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53 第二十八章 推动健康科技创新......................55 第二十九章 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56 第三十章 推进健康法治建设........................57 第三十一章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58 第八篇

 规划实施保障..................................58

 第三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58 第三十三章 营造良好氛围..........................59 第三十四章 强化实施评估..........................59

 序

 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为了更好地落实《“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健康江西 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抚州建设,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编制了《“健康抚州 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明确了今后健康抚州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路径,是规范和指导全市卫生与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健康规划、制定健康政策和实施健康抚州行动的重要依据。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把健康抚州建设不断推上新的台阶而努力奋斗。

 第一篇 健康抚州建设基础与目标 第一章 建设基础 第一节 基本市情 抚州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之称。总面积 18817 平方公里,下辖 2 区 9 县。近年来,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健康制度日益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公共财政投入健康事业逐年递增,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8 年末,全市现有常住人口 404.7 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 49.8%。全市人口出生率为 13.68‰,人口死亡率为 6.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63‰,全市人均预期寿命 75.9 岁(2017 年),婴儿死亡率 2.63‰、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3‰、孕产妇死亡率 10.45/10 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 90%。全市生产总值 1382.4 亿元,财政总收入 200.7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976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767 元,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大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第二节 健康环境 抚州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上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四季分明,生长期长,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环境综合评价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2018 年,全市绿化覆盖率 45.81%,城市绿地率 41.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5.74 平方米。现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1 个,

 乡镇 16 个;省级生态县 2 个,乡镇 79 个,村 102 个;市级生态村 616 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 12 处,其中国家级 3 处,省级 9处,总面积 18935.38 公顷。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17 处,其中国家级 6 处,省级 11 处,总面积 18269.09 公顷。资溪县森林覆盖率高达 87.11%,被誉为“天然大氧吧”。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水质指数为 3.9064,全省排名第 4,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 95.5%。抚河流域 21 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的比例为95.2%。市、县(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 88.5%,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以上。

 第三节 健康资源 2018 年,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298 个(含村卫生室、诊所、防保站),298 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3.66 张、执业(助理)医师 1.68 人、注册护士 1.7 人。全市总诊疗人次数为 0.14 亿,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 69.79%,患者平均住院日为 6.8 天。全市 1 个血站,献血率为 5.91‰。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 55 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数不断增加。

 抚州是个“有梦有戏”的地方,具有丰富多样的中药资源、优质温泉资源、文化健康旅游资源。全市以中药药膳、功能养生、原生态特产、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康养旅游、体育健身、健康

 养老等领域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现有旅游景区(点)86处,符合标准的体育场地 0.74 万个,总面积达 541.4 万平方米,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 84.3%。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抚州自古就有“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之称,是国务院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20 个城市之一,是江西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区域性发展规划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及原中央苏区重要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区域发展优势。抚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昌抚一体化振兴发展规划、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以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为抓手,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动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等不断变化的新挑战,健康抚州建设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缺陷并存等诸多问题;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水平多样化的健康服务新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与健康统筹协调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 推进健康抚州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健康江西 2030”规划纲要》,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健康发展方式为突破口,以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打造健康江西“抚州样板”,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抚州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第三章 基本原则 推进健康抚州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健康优先、共建共享。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形成健康优先、共建共享的促进机制,推动健康促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绿色发展。健全和落实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正确处理和解决影响人民群体健康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打造富裕美丽健康幸福现代化江西“抚州样板”。

 ——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全面深化改革,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医疗科技创新,形成具有抚州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改革创新发展机制。

 ——坚持城乡统筹、公平公正。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依法保障全民享有健康生活,促进健康公平和社会公正。

 ——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中医药传统以及生物制药快速发展优势,大力培育康养、“互联网+健康”等新型特色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高质量高速度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保障。坚持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及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财政支持,强化资金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相关健康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健康抚州规划目标落实。

 第四章 规划目标 到 2022 年,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确保完成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到 2025 年,以健康优先的发展战略更加突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格局基本形成,健康城镇、健康乡村和健康细胞创建成效显著,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 2030 年,全民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务优化升

 级,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健康公平显著改善,健康饮食和健康行为习惯全面普及,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环境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9 岁以上,人均健康预期寿命逐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30%以上,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使大健康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总规模达到 1 千亿元。

 ——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促进健康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健康抚州 2030”规划主要指标 领域 指标 2018 2020 2022 2025 2030 健康 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5.9(2017)

 77.2 77.7 78.1 79 婴儿死亡率(‰)

 2.63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3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0.45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

 - ≥40 ≥50 ≥53 ≥60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90 90.6 91.5 91.8 92.2 健康 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7.2 ≥20 ≥22 ≥25 ≥3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

 33 34 37 38 40 健康 服务 与保 障 医院建设(所)

 二级医院 31 32 31 47 59 三级医院 1 2 3 6 8 其中:三甲综合医院 1 1 1 2 4 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所)

 二甲 8 10 11 11 11 三甲 0 0 1 1 1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6.7 ≤15.9 ≤14.7 ≤12.7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68 2 2.6 2.8 3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1.69 2.5 2.9 3.5 4.7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1.17 2 3 3.3 4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3.66 4 4.5 6 6.5 每千人口安宁疗护床位数(张)

 0 0.1 0.3 0.6 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3 1.8 1.9 2.1 2.3 控制青少年近视率(%)

 6岁儿童 9 8 7 5 3左右 小学生 44.5 43.5 42.5 41 低于38 初中生 66 65 64 62 低于60 高中生 76 75 74 72 低于70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9.92 28 27.5 26 25左右 健 康 环 境 市、县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8.5 93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95.5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持续 改善 湿地保护率(%)

 67.35 67.8 68.3 69 ≥70 健 康 产 业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 500 600 800 1000 其中医疗服务业产值 56.8 68 80 100 150 其中生物制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158 187 240 262 300 其中中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20.8 100 200 400 500

 第二篇 普及健康生活 第五章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 第一节 完善健康促进和教育体系 制定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各级健康专业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健康教育网络,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建设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健全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到 2030 年,全市建成完善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

 专栏一 健康促进行动计划

 1.完善健康教育网络。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中心,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等为依托,健全教育工作网络。

 2.开展健康教育专项行动。结合全国高血压日、中国学生营养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国际禁毒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全国爱牙日等健康宣传日,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广场、食堂等场所,宣传健康饮食、体育锻炼等健康生活知识和各类疾病预防康复知识。

 3.创建健康促进示范单位。广泛开展健康促进社区、村镇、企业、医院、学校、机关、家庭等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健康促进效果。

 4.传播健康文化。完善生命教育体系,传播医学和健康常识,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公众

 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生死观,关爱健康、敬畏生命、尊重医学规律,引导市民形成科学就医理念和对医疗服务结果的合理预期。

 5.建设健康教育展示馆和网上健康教育馆。利用讲解员现场讲解、多媒体自动讲解等方式,常年为青少年学生、老年人等人群提供健康展示,使之成为全市的健康教育基地。

 第二节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安全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建立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的作用。加强学生卫生健康教育,符合要求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全覆盖。加大各级各类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力度,深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到 2030 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基本实现以县(区)为单位全覆盖。

 第三节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升城乡居民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群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及和家庭自救互救配套设施和急救药品。

 第六章 养成健康生活行为 第一节 引导合理膳食 贯彻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区分不同人群特点,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到 2030 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 20%。到 2022 年和 2030 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 7%和 5%。

 第二节 倡导适量运动 营造全民适量运动环境,鼓励公众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掌握科学运动方法,推动全民运动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到 2030 年,实现每千人拥有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 2.3 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36%。

 第三节 开展控烟限酒 全面推进控烟履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增强控烟力度和控烟成效。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强化戒烟服务,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

 把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到 2030 年,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 20%。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 30%和 80%及以上。加强限酒健康教育,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

 第四节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 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倡导安全套使用,减少意外妊娠和艾滋病、性病等传播,引导和动员全社会科学、有序、规范地防治不安全性行为。

 第七章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第一节 完善全民公共健身服务体系 加强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到 2030 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在城镇社区实现 15 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第二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广泛

 发展广场舞、健身操、瑜伽等群众性的健身休闲活动,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运动项目。积极开展各种比赛活动,促进和带动全民健身活动。

 第三节 增强学生体质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 1 小时。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营养水平。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机制。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维护身心健康。到 2030 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明显下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 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 3 次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到 45%以上。

 第四节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基本

 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 1 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第三篇 优化健康服务 第八章 强化公共卫生健康服务 第一节 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应急救治、综合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应对重大灾难事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疾病防控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和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健全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水平,强化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健全院前急救服务体系,规范院前急救管理,不断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二节 加强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 严格落实《疫苗管理法》规定,加强疫苗管理,保证疫苗质量,规范预防接种。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 90%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

 加强艾滋病筛查、医疗救治和随访管理,提倡同伴教育,扩大艾滋病筛查范围,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使疫情保持在较低流行水平。建立结核病分级诊疗和防治综合服务模式,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监测和救治,使肺结核疫情持续下降。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强化寄生虫病和饮水型氟中毒、氟骨症、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使地方病不再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问题。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强化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菌病等重大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和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完善人畜共患病和红火蚁等危害人群健康的检疫有害生物协同防治体系。

 第三节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 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机会性筛查,逐步将符合条件的重大疾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制定实施城乡基层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到 2030 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控制满意率均达到 80%,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 190.7/10 万及以下。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提升癌症诊疗能力,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到 2030 年,总体

 癌症 5 年生存率不低于 46.6%;70 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疾病死亡率下降到 8.1/10 万及以下。加强口腔卫生,12 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 25%以内。

 第四节 增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强化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管理和康复指导。加强对自闭症、抑郁症、焦虑症等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做到早期发现、合理干预、及时救治、有效管理。不断完善和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升到 20%和 30%。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心理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基本实现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管理和康复指导全覆盖。

 第五节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巩固和提高乡镇(街道办事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健康服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成果。加大财力投入,继续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功能,提升村卫生室健康服务能力。按照配齐配强、在岗在位要求,保证基层全科医生落实到位,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待遇从优,关心和解决基层医务人员学习、

 生活、工作、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诉求,引导、支持和鼓励他们爱岗敬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政策,加强基层与县级公立医院用药衔接,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全科医疗,强化全科服务理念,提升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综合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康复、护理、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社区养老等健康服务。

 第六节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坚持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根据区域公共卫生主要问题和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健全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遴选机制,适时增加项目经费标准。以群体健康促进和个体健康管理为重点,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城乡居民享有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绩效考核和效果评估,提升服务和管理效能。

 第九章 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第一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基本实现优质资源配置均衡化。依托现有医疗机构,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建成 4 个市级综合医疗中心、一

 批专科医疗中心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切实抓好东乡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和推广,围绕“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思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激发基层运行活力为重点,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建立上下联动、防治结合、医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综合、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县(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到 2030 年,15 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力争达到 3 人、4.7 人。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 建立规范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市、县、乡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网络,优化医疗机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探索建立影像、检验、病理等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实时高效管理与控制。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推进预约诊疗服务,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推进合理用药,基本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第三节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建立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

 第四节 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强化政府血液供应保障职责,完善无偿献血相关法规政策,构建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采供血体系,建立健全无偿献血考核激励机制。优化全市采供血机构设置,合理规划完善献血网点建设,加强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血液采集和保障能力。到 2030 年,全市市民无偿献血知晓率达到 85%以上,基本实现献血率 20/千人口的目标。

 第五节 推进智慧健康医疗卫生服务 着眼新科技发展,5G 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大力推进智慧健康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完善全市全民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整合现有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畅通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协同渠道,实现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巩固和扩大“智慧百乡千村健康医养扶贫工程”成果,提高健康大数

 据采集和开发利用能力,支持和鼓励乡村医生运用智慧医疗平台和智慧健康小屋为村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实现健康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健康服务。

 第六节 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 完善分级诊疗政策,加快形成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切实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加强陪护工培训与规范管理。围绕县外转出率较高的病种,加强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提升县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疾病诊疗能力。建立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对口支援等多种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效益。

 第七节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院治理体系,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到 2030 年,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领导体制、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专栏二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引进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技术力量,开展区域医疗分中心、分支机构建设。以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立医院等为重点,建成 2 个市级综合医疗中心;以抚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抚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抚州市中医院等为依托,建成一批专科医疗中心。

 2.东乡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和推广。

 3.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重点工程。重点支持县域内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尚不达标、业务用房面积不达标,且病床使用率大于 80%的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新增床位重点向妇儿、产科、中医、精神、老年病等领域倾斜。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和城镇化建设,每新增 1 个城市街道或 3-10 万服务人口,支持新建或改造 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效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集团化发展。到 2020 年建设 1 所互联网医院,到 2030 年“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第十章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第一节 提高妇女和儿童健康水平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妇幼健康和优生优育工

 程,完善市、县、乡妇幼保健和优生优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母婴安全计划,丰富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引导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设置规范化的母婴室,提高母乳喂养率。不断扩大妇女“两癌”检查覆盖面,妇女常见病筛查率稳定达 8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早诊早治率。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以新建抚州市妇女儿童医院(三级)等为重点,加强市、县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建设。加强儿科医学建设,建设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提高儿童危重症救治能力。实施儿童健康计划,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让所有儿童都能够获得体格生长和心理发育服务。到 2030 年,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维持在98%以上。抓好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省级试点,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制度。到 2020 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 2025 年,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第二节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各类体育场地向青少年开放,广泛开展群体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疏导、干预和保健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引导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提高青春期性知识普及率,深入实施

 “青春红丝带”专项行动,完善艾滋病防治网络和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第三节 促进老年人健康 针对老年人康养需求,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优先为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定期开展体检、巡诊、健康指导和健康评估,并建立健康档案。积极有序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总结和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构建符合抚州实际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老年人更便捷获得常见病、慢性病的基本药物。到 2030 年,65 至 74 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失能老人照护能力进一步提升。65 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第四节 维护残疾人健康

 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并将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对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补贴。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完

 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优化康复资源整合与配置,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有效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加强对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因素的防控,实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逐渐降低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第五节 保障低收入人群健康 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政府资助低收入人群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加强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互助、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提高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发生。优先为低收入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居民健康卡,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服务。

 专栏三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提升工程 1.以新建抚州市妇女儿童医院(三级)等为重点,完善儿童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设。

 2.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省级试点与推广。

 3.安宁疗护国家试点与推广。

 4.创建 1 所大健康管理学院。

 第十一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一节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不断扩大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覆盖面,逐步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健全产前筛查服务网络,提高产前筛查服务覆盖面和产前诊断水平。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目标人群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水平,率先实现新生儿“零艾滋”的目标。普及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全面推行知情选择。

 第二节 建立健全人口监测和家庭发展机制 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巩固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的“一盘棋”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包括生育关怀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鼓励按政策生育。

 第三节 建设人口均衡发展型社会 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到 2030 年,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在扶贫开发、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奖励扶助金标准动态调整,逐步统一城

 乡扶助标准。

 第十二章 促进医防医养医体融合发展 第一节 促进医防结合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指导、培训和考核。充分发挥医共体在“医防”能力建设作用,落实防治结合要求。着力提升县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到2030 年,医共体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逐渐形成,医保政策进一步完善,医保促进健康功能明显加强,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节 加强医养结合,保障健康老龄化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养老机构开展巡诊服务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实现全覆盖,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以满足和适应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到 2030 年,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总体上达到医养资源共享,服务便捷,功能完善,合作紧密,模式成熟的目标。

 第三节 加强医体融合,引导非医疗健康干预 根据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国民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服务,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实施健身与健康的有效衔接,探索开展个人医保卡余额用于健身消费试点。鼓励社会力量搭建康体结合、慢病防治服务等平台,满足群众健身健康需求。

 第十三章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一节 健全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 健全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市级中医医院,各县(区)办好 1 所中医院,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到 2030 年,建成以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为重点的市县两级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70%的县(区)达到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

 第二节 拓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鼓励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与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到 2030 年,基本建立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实现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第三节 发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治未病中心(科),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推动中医药与养生融合发展,建设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第四节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施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中医院改造升级。实施杏林计划,围绕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中青年人才,建设一批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群众认可度高的中医名医队伍,一批特色医院和中医名科。实施西医师学习

 中医专项行动计划,促进中西医并重发展。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创新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支持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组建国医院(馆、堂、区)、专科联合体和热敏灸联盟集团,推进中医服务集约化发展。落实发展艾灸措施,总结资溪县高阜镇的经验,实施“热敏灸+”推广计划。开展中医特色优势诊疗服务地方标准研制,力争在全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特色优势诊疗服务样板。到 2030 年,中医药服务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节 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 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旴江医学传承研究工程,组建旴江医学研究院,挖掘和整理旴江医学经典医籍、特色经方、验方、秘方,提升中医医疗传承创新能力,重点扶持和发展中医妇科、中医骨科、中医儿科、中医内科、中医五官科、糖尿病等特色专科。加快成立“旴江医学”产业基金,打造中医药产业综合创新中心,加强中药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促进创新药物与制药设备研发,支持旴江医学特色药食同源、保健食品创新研发,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推动中医药生产现代化。振兴和发展“建昌帮”制药,设立“建昌帮”技术传承专项基金,整理“建昌帮”传统中药炮制工

 艺,支持中医药秘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化开发,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炮制工艺,研发“建昌帮”炮制技术新产品,擦亮“北有同仁堂,南有建昌帮”的品牌。建设国家级文化传承示范项目,定期举办“建昌帮”药业暨国际长寿高端论坛,积极推动旴江医学和建昌帮药业成为孔子学院及海外中医中心重要教学内容,建设岐黄外国政要体验中心南城分中心,为外国政要和高端商务人士提供以旴江医学、建昌帮和麻姑长寿文化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体验。

 第六节 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 巩固和扩大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大会成果,利用自身优势,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挖掘“旴江医学”、“建昌帮”等中医药文化资源,引入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建设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