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

发布时间:2022-06-24 09:35:13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 ( 练习版) )

 古代诗歌阅读 题目一

 舟中晓望(孟浩然)

 题目二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孟浩然)

 题目三

 潼关 (汪元量)

 题目四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

 题目五

 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

 题目六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题目七

 青玉案(元好问)

 题目八

 凤栖梧(王庭筠)

 题目九

 茶 瓶 儿(李元膺)

 题目十

 山花子·春恨(陈子龙)

 题目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注释】①舳舻(zhú 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②利涉:出自《易经》“利

 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全诗写寻访天台和赤城,未对二者进行正面描写,而以侧面的烘托渲染来引发人们对天台和赤城如

 仙如幻的联想。

 B.首联和颈联生动地勾勒了一幅秋江晨渡的水国景象:秋日的早晨,诗人在青山迢迢、江水浩渺的越

 国水中挂帆起航。

 C.颔联以平淡的问答暗示诗人的孤独:江面上船只熙来攘去,为生计奔波,唯有诗人去寻访恍若人境

 之外的天台山。

 D.尾联写诗人远望天边的朝霞,怀疑那就是赤城山,一个“疑”字尽显赤城山的奇幻景象以及诗人对它的向望之情。

 2.这首诗宋刻本的标题是“舟中晚晚”,尾联“霞色晓”为“霞色晚”,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

 今本的处理更为妥当。(6 分)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①

 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 ② 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

 ①江中孤屿:涧南园附近汉江中的一个小岛。王迥:号白云先生,家住襄阳鹿门

 山,是孟浩然的好友,两人关系相当密切。②鲛人:传说中的海底怪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再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最后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全

 诗行文流畅,浑然一体。

 B.开头两句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只

 以“水落沙屿出”暗示。

 C.“夕阳”句为景语,“中坐”句为情语,“兴非一”指兴致无穷,不一而足;这两句将两人一起游

 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D.“南望”句写因为思念友人王迥,遥望他所住的鹿门山;“恨如失”写诗人回到家中,因不能入仕

 而顿生满腔怨恨,若有所失。

 2.试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一联作简要赏析。(6 分)

  题目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

 潼关 ①

 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 ② 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③ 。

 桃林塞 ④ 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注释]①此诗为汪元量送南宋被俘的皇帝赵隰到甘州出家后,返回大都,路经潼关时所作。②邮亭:古

 时的驿站。③望乡台:汉成帝时,边兵被迫离境,筑台望乡。④桃林塞:即桃林,在今潼关以东,灵宝以

 西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交代行踪,接着写潼关所见所为及所感,最后想象旧君所在地的偏僻荒凉。

 B.全诗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除颔联直抒胸臆外,其他三联写景,寓情于景。

 C.因为害怕见到家乡真实情形,任凭怎样思念家乡,诗人也不登望乡台眺望家乡。

 D.全诗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的形象,忠君爱国却报国无门,回天无力,徒有哀伤。

 2.尾联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注释】鲛人:传说中的海底怪人。

 答案与解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B.“悠悠”二句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出,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登江中孤屿”。

 B.“夕阳”二句再现往昔二人游览的情景,前句为景语,后句为情语,“兴非一”即诗兴非一,兴致

 无穷。

 D.“南望”二句抒写对王迥的思念:回到家中,不禁遥望鹿门山,恨少人理解,不被重用,心中怅然

 若失。

 2.试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一联作简要赏析。(6 分)

  题目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②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

 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扶桑: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近现代“扶桑”指日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

 重氛围。

 B.“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

 之状自明。

 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

 扶桑更远。

 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

 失去联系。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6 分)

  题目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苜蓿:植物名。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天马:骏马的美称。

 《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

 宛马曰天马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寞

 荒凉,环境恶劣。

 B.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

 伤与压抑之情。

 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

 边定国的豪情。

 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

 的深情厚谊。

  题目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题目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青玉案

 (金)元好问

 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

 镜中冉冉韶华暮。欲写幽怀恨无句。九十花期能几许。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

 1.简析上片“落红吹满沙头路”的作用。

 2.从全词看,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题目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凤栖梧

 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 【注】

 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襄阳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1.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本词结句历来为人称道,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词分析。

  题目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茶 瓶 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 ① 。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 ② 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

 1.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题目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②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

 亡。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陈子龙组织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②景阳宫:景阳宫

 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当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

 1.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一

 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练习二

 区块链发展尤需以人为本

 练习三

 中国道德的底线

 练习四

 通向身感心赏之学

 附录

 答案与解析

 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赵法生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据文献记载,周公

 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巾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

 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

 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没有用公,则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

 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雪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 年 03 月 23 日)

 1.下列关于原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礼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的功用。

 D.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2.下列对原文沦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以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第 3 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义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确的一项是 ( )

 A.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

 B.文化之问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容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有关。

 C.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D.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礼乐文明就

 会重建复兴。

 练习二

 区块链发 展尤需以人为本

  丁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历史已经向人类充分证明,科技是时代革新、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将深刻影响人

 们的社会生活。毋庸置疑,区块链技术将同样如此。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分布式存储的记账技

 术,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安全可靠等特点。区块链技术是“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

 心技术”,随着它的创新发展,我们必然将迎来一个全新而丰富的世界。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丰富生活,生活因科技而改变。每一次科技苹命给人类社会带来

 的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科技应当服务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一共识却

 是一以贯之的。也正因如此,在对区块链的认知存在差异和误区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的自主创新尤需“以

 人为本”,着力回答好谁来创新、为谁创新,以及如何实现安全、可靠、可控的创新等问题。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关键在于发挥人的积极性。谁

 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占据科技创新的优势。区块链技术发展前景广阔,但区块链人才尤为稀缺。

 只有尽快培养并储备大量区块链理论学术研究、底层技术研发、应用层软件开发、技术运维等各方面的人

 才,才能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在激烈的竞争局面中掌握主动权,稳居领跑乏势。

 “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

 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

 优质的公共服务。”把握好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机遇,除了技术层面的更新迭代,还在于从人民美

 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实现民生领域落地场景全覆盖,让区块链技术越来越普及、普惠,让人民享受更多技

 术带来的福利。

 科技把想象变成现实,但科技创造的世界同样需要法规和伦理的维护。“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

 和规范”“要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把依法治网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在

 区块链技术研发运用中,同样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以捍卫科技造福人类的价值

 导向。

 科技创新是开启未来的密码,“以人为本”则是掌控密码的关键。我们经历了席卷一切的互联网“旋

 风”,更将见证区块链形成新的历史趋势。区块链发展的春天已至,尤需“以人为本”,让科技更好地服

 务于人,创造更加灵好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可促进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

 B.作为新兴记账技术,区块链以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等特点而获得极高的安全性。C.区块链技术必将深刻影响社会生活,但对区块链认知的差异和误区仍然存在。

 D.发展区块链技术需多方支撑,如理论学术研究、底层技术研发、技术运维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区块链技术重要的现实意义。

 B.文章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区块链技术谁来创新、为谁创新等重要问题。

 C.文章论及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普惠,也谈到对它的引导和规范,有辩证意味。

 D.文章末段预言区块链即将形成新的历史趋势,呼应开篇内容,结构严谨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块链技术是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必将推动时代革新和社会发展,创造全新丰

 富的世界。

 B,实现民生领域落地场景全覆盖,可以为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提供发展机遇,利于区块链实现技术层面

 更新迭代。

 C 科技能否造福人类涉及价值导向问题,因此研发运用区块链技术需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伦理道德。

 D.区块链发展春天已至,如将依法治网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便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优质

 的公共服务。

 练习三

 中国道德的底线

  邓晓芒

 中国人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家庭血缘关系之上的,它可以扩展到朋友或师生关系上,通过“推恩”推

 广到其他人身上,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很难扩展到陌生人身上,更不用说扩展到敌人身上了。除

 非他们先已经有一个过程,变成自己的熟人了,所谓“一回生,二回熟”,或者“不打不相识”,成了朋

 友。缺乏这一过程,那就不能适用这些道德原则。

 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流毒两千多年,影响至今未绝。为孔子这一原则辩护

 的人说,西方法律中也有容隐原则,最近我国刑法修正案中也添加进了近亲属容隐的条款,这是孔子的隐

 亲原则的胜利。这种论调完全不靠谱。笔者曾指出,孔子的隐亲原则和现代法律的容隐条款有本质上的区

 别,这就是:孔子的原则是作为一条道德义务提出来的,亲亲互隐是不允许违背的,违背了就属于不道德;

 而现代的容隐则只是一项个人权利,它不是道德义务,而是可做可不做的。隐亲可以容许,但不做也不为不道德。

 现在中国人的道德滑坡,最主要的就是家庭血缘的熟人关系遭到严重的解构,人们离乡离土,进入到

 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于是产生了许多在旁观者看来是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其实在当事人自己并不认为

 自己不道德,因为他做事的环境已不在传统道德底线的适用范围之内,如果有可能回到原来的环境,他仍

 然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已经无法把传统家庭血缘关系的这一套道德谱系运用于我们今天日益陌生化了

 的日常生活中,相反,这套道德谱系成了我们身上残留的一种可以被心怀叵测的人利用的“弱点”,谁要

 用错了地方谁倒霉。所以那些已经习惯了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甚至在异地或国外专拿同乡和本国人开刀,

 做缺德的事,这些人正是他们“杀熟”的靶子,似乎环境变了,熟人也变成生人了,于是天下人都成了陌

 生人,也就是可以任意宰割的非人。

 中国传统道德从正面弘扬的道理来看,显得道义凛然,天下归仁; 但是如果从道德底线这一负面角度

 来看,则可以看出明显的漏洞,就是它只是适应于传统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静止不变的家族血缘关系,

 而极不适应于今天在一个扩大了的、动荡交流中陌生化了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在这些关系

 领域中,我们缺乏传统道德的资源,这种缺乏正是我们今天全社会道德滑坡的根本症结所在。传统道德资

 源失去了有效作用的范围,而在现实生活领域中又没有道德底线的制约,中国人在今天显得特别无奈和无

 所适从。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建立健全的宪政法治之外,只有从思想上和文化上进行更加深入的启蒙和

 反思,用更广泛更普遍的人道原则来覆盖和提升传统道德的层次。这是今天中国知识界首先要做的最重要

 的理论工作。

 (摘编自邓晓芒《中国道德的底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人的传统道德建立在家庭血缘关系以及朋友、师生等熟人关系的基础之上。

 B.近亲属容隐原则是一项个人权利,执行与否,法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裁定。

 C.离开乡土而进入陌生人的社会,缺少监督,这是造成道德滑坡的最主要的原因。

 D.中国传统道德弘扬的道义充满正气,但是道义底线有着明显的漏洞,亟待提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用“一回生,二回熟”等熟语,是为了说明传统道德存在的道德隐患。

 B.文章第二段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具体地阐述了隐亲原则和容隐条款的区别。

 C.文章就传统道德的缺陷、本质、危害和道德建设的任务展开阐述,层层深入。

 D.文章既肯定传统道德的道德正义,又指出它存在的底线漏洞,立论客观辩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人的忠君思想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要求在君臣关系上的推广。

 B.按照传统道德要求,子女举报父亲的污腐败行为,是不道德的,不应该提倡。

 C.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跟他的道德认知并无多大关系。

 D.道德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务之急是提升传统道德,以适应时代要求。

 练习四

 通向身感心赏之学

  王一川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

 列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国美学角度去看,这些新问题或许可以集中体现为心体群己之间的分离。一是身体

 与心灵之间的悖逆越来越显著和突出,人们在身体需要与心灵需要之间的选择上陷入困境,往往为了身体

 需要而淡忘心灵需要,也就是为了身感而遗忘心赏。二是群众与个人之间的对立愈益尖锐,体现为普通群

 众的娱乐需要与知识分子的心灵提升需要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显著。这些表现在美学与艺术领域,就是欲望、

 金融、资本或权势等成为艺术发展的强劲动因或严重桎梏。

 中国美学的问题之一在于,依托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的具象而精致的身体审美感性如何与逐渐

 被挖空和风干的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当来自现代性传统的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油画等不断挤

 压古典式琵琶、戏曲、水墨画等的生存空间,并迫使其面向现代性而寻求转化时,由此产生的新的身体审

 美感性又该如何去与业已变得水土不服、气息奄奄的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相匹配呢?显然,中国古典式心

 性传统本身的现代性转化也同样变得重要而又急迫了。中国人的现代性身体感性文化必须和只能与中国人

 的现代性心性文化相匹配。蔡元培在“五四”时期倡导“美育代宗教”时的致命疏忽在于,多满足于身体

 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而后者更具重要性。

 美学在当代必须继续处理现代中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如何完美融合?在

 这个意义上,美学在当代可以成为一门身感心赏之学,即是关于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的学科。当前

 全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为满足人们的身体感觉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条件,致使人们无节制地冒险持

 续开发并放纵自己的身体感觉的满足。正由于此,人们诚然必须依靠身体感觉去证明自己,但更需从身体

 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直到回归于心灵的宁静。由此可以获得美学存在的当代理由:通过美学去

 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也即透过身体感觉而实现心灵归于宁静的途径。

 这种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在当前具有必要性。张世英曾经提出一种主张:艺术生活化、生活

 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生活要超越现实,将我们的精神境界提高到艺术水平。”一方面艺术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吸纳生气,另一方面生活

 要按艺术的精神境界去提升。这就是说,现实的身体感性与精神超越之思应当结合起来,艺术生活化既不

 能离开感性美,又要讲精神境界的支持。这等于就美学中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之间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可能

 的解决方案。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美学更需要探索出从身感而上升到心赏之境的

 途径。

 (摘编自王一川《通向身感心赏之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心体群己之间的分离具有两重性,既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又是阻碍其发展的桎梏。

 B.身体审美感性伴随现代性知识型的生产而此时,要与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

 C.当前,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脱节,身感心赏之学在当代仍然有存在的理由。

 D.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吸纳生气,按艺术的精神境界去提升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分析蔡元培的美育主张,是为了说明必须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阐述身感心赏之学在全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中引述张世英的话,是为了探讨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完美融合的途径。

 D,文章多用“往往”“可能”“就是”等词语,体现思维缜密、逻辑严谨的论证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身体感性和心性传统都需要向现代性转化,当前人们普遍重视前者但却忽视后者。

 B.身感心赏之学是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互相融合的学问,它的建立可以使美学新生。

 C.当代美学要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目的是要让身体感觉回归心灵。

 D.艺术要讲声色之美,但声色之美也要看它背后有没有精神支撑,有没有深层含义。

 答案与解析

 练习一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张冠李戴。由原文第 1 段中的“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

 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可知,周代的礼乐制度直到西周中叶才正式完成,此

 时已不是周公生活的年代,所以选项中的“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表述错谨。B.偷换概念。由原文第 2 段

 中 的“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

 而创立了儒家学 派”可知,是“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而不是“儒家学派”。D.曲解原意。由原文第 4 段中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问,使得它足以涵融每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可知,“礼乐文

 明的信仰结构”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而非选项所宫“形成于”。

 【答案】

 C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办法。A.曲解原意。从全文来看,本文论证的是“重建礼乐文明

 需要什么样的儒学”,作者的逻辑是礼乐文明内蕴于儒学,所以前面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二者的关系,并

 对孔子“仁”“礼”关系做了分析。因此要重建复兴礼乐丈明,颁从儒学入手,而儒学从近代以来又遭遇

 两方面的变化,故而作者最后期待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

 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对标题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所以,选项中的“论证了中华更明的基础性作用”,论证

 话题分析错误。

 【答案】

 C

 3.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A.状态不当,混淆模态。原文第 2 段中说的是“没有孔子,则礼乐文

 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于思想”,“若要……就

 要……”是假设关系,选项改为充分条件关系,表述绝对化。C.曲解原意。o 原文第 5 段中说“儒家本身

 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离儒家思想的恩辨性,

 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原文是因果推导,选项中的“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蹙”变成了并列关系。D.夸失事

 实。原文第 6 段中说“新时代,儒肇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

 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这里只是说“关键所在”,选项中的说法

 “就会重建复兴”,太过绝对。

 练习二

 1.本题考查筛选并并整含文中的信息。B 项关系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第 2 段中的“区块键是一种由多

 方共同维护、分布式存储的记账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安全可靠等特点”表明,“不可篡改”“可

 溯源”“安全可靠”是并列关系,而选项却表述为因果关系。

 【答案】B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A 项,无中生有。原文第 1 段中的“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

 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

 展”和原文第 2 段中的“最具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 潮的核心技术”等内容,运用了引用论证,

 但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答案】A3.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A.曲解原意。由原文第 2 段中的“区块铸枝术是‘最有潜力触发第五

 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可知,能够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有多种,这项遗漏了

 “最有潜力触发”这个关键信息,救变了原意。B 项关系错误,因果颠倒。原文第 5 段中说“把握好区块链

 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机遇,除了技术层面的更新迭代,还在于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实现民生领域

 落地场景全覆盖,让区块链技术越来越普及、普患,让人民享受更多技术带来的福利”,句中“把握好区

 块链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机遇”是因,“实现民生领域落地场景全覆蕴”是果。选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D

 项以偏概全、状态不当。从原文第 6 段看,影响区块链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

 导和规范”“耍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把依法治网落实到区块锚管理中”等;

 选项“如……便……”表述绝对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一

 守望峡谷

 练习二

 失落在水中的秘密

 练习三

 徙

 练习四

 孩子的童话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 题。

 守望峡谷

  周涛

 这里就是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

 在峡谷的大拐弯处,怒江水像一大群正参加世界杯赛的摩托车选手,优美而惊险地作弯道侧压,把箭一

 般直射的速度拧弯,拧得这样漂亮。它似乎并不怎么“怒”,却有一种大回环的稳健之美。

 怒江的水这时变成一股一股的,每一股都非常清晰,但合在一起又浑然组成一条江。他们从岩石上翻

 滚过去或盘绕过去,在江中纠缠,然后分开,被流速梳理着,又被山峡规范着,像一根粗大的多股的发辫,

 弯曲盘绕在峡谷的尖底部,并无声息。

 车子停下来。前面横跨江面的是一座桥。桥墩的水泥柱额上刻着暗红的四个字:亚碧罗桥。

 怒江分区总司令身着便装,指着桥对岸的半山腰说:“看,那就是我们要访的傈僳族村寨!”

 我一看,先在心里叫苦不迭了,望山跑死马呢。而望那山寨,黑糊糊一片眉目不清地嵌在陡峭的山腰上,

 既没有理想主义的光芒,也没有功利主义的诱惑,何苦爬得满身大汗然后一无所获地回来呢?

 同伴笑问:那还有什么能让你爬上山呢?

 我说:要是有个大美女在山上等着我,也许行。

 “也许……呀?”同伴们大笑起来,说没准儿真有一个呢。

 怒江的云停滞在峡谷间。大片的狭长的云烟氤氲漂浮,没有一丝风能移动它,仿佛它不是真正的云,

 而是一种固定的装饰品。傈僳族山寨坐落的这段山腰,像一个住高楼的人家一打开门,前面是一个没有栏

 杆的阳台,只需两步就会滚下山腰跌进大峡谷,而怒江正日夜不停地汹涌地在下面等着。鸡和小孩正在这

 没栏杆的“阳台”上跑来跑去。远处更高的山坡上,就势辟出一块块的种包谷的地,大的有半个篮球场,

 小的也就是个三秒区,你很难相信这些巴掌大的陡坡,养活着傈僳人的身家性命。

 这时,大美人出现了——她的狗正狂吠时,木楼的一角处出现了她。她仅仅用手势便制止了那凶猛的

 狗,然后对我们歉意地嫣然一笑。她衣衫褴褛,带了一顶旧式布军帽。她的身上几乎布满了孩子——手里

 牵着一个,胸前奶着一个,背后系着一个。但是正是在这样一个被贫困、落后、蒙昧紧紧围困着的女体上,掩饰不住光芒似地闪出了美的力量。

 只需一眼,你便可以认定她是美的。

 思蜜纽是她的名字,她二十三岁已经生了三个孩子。最大的女孩叫胡蜜花,五岁,睁着一双新奇略带

 恐慌的大眼睛。那眼睛,既使在最昏暗的角落里也能发出光亮!这小姑娘正是她母亲的原型,对照着一看,

 你就明白血统中的美丽是怎么承袭的,美这种价值连城而又无法购买的品质是怎样对一些人高度吝啬却在

 另一些不太需要它的地方默默浪费着……

 胡蜜花真是可爱得令人辛酸呀。

 我跟同伴开玩笑说,把这个小姑娘带走吧,你们可以代表命运,给她一个全新的世界!用最好的文化

 教育她,像栽培一棵好树苗那样,像科学家进行某种试验那样,她会长成一个出类拔萃的骄傲的美人儿,

 会使京华子弟为之倾倒。但是,我知道,思蜜纽是不会让胡蜜花离开自己的,她要让她继续用她天然纯洁

 的眼睛守望峡谷。更深刻的疑问是:我们的遐想一旦成立,胡蜜花的一生就会是幸福的么?这一切是我们

 可以给予和保证的吗?

 那么,我们本身是幸福的吗?

 我们沿着原路退回,思蜜纽“披挂”着她的三个孩子,一直站在木楼角上,目送我们。

 记住亚碧罗桥,十年以后或者更长的时间,有谁恰好乘车沿着怒江行驶,恰好停车在亚碧罗桥边休息,

 那么请过桥,别嫌麻烦爬上对面的山腰,到那座傈僳人的寨子里去,替我们看看一个名叫胡蜜花的女人和

 她的母亲思蜜纽。

 她们非常美丽。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用“直射的速度”指代江水,取其一直迅猛向前之意,并把江水想象成某种硬物,移用“拧”

 字,写出江水突然拐弯的态势。

 B.二十三岁正是读大学的时候,而衣衫褴褛却美丽异常的思蜜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这是贫困、

 落后和蒙昧在她身上的体现。

 C.胡蜜花承袭了母亲的血统中的美丽,但对她来说更为迫切需要的是文明的生活和教育,美丽加在她

 身上是在是一种默默的浪费。

 D.思蜜纽带着孩子,站在木楼角上目送我们,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突出思蜜纽的纯朴善良,也是暗示

 她内心深处对都市文明的向往。

 2.文中写“我说:要是有个大美女在山上等着我,也许行”这句话有哪些作用? (6 分) 3.为什么说“胡蜜花真是可爱得令人辛酸呀”?(4 分)

 4.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品结尾“她们非常美”一句的意蕴和作者所寄托的情思。

 (6 分)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D 项,“美丽加在她身上是一种默默的浪费”错,原文意思是说胡蜜花很美丽,在生活在

 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很少有人知道,这对于欣赏美的人们来说,这是一种浪费。

 2.【答案】照应上文,具体展现“我”的畏难情绪;用“我”的假设来说明“绝对没有大美女”,从侧

 面表现环境的险恶;为下文作伏笔,有悬念作用,引发读者对人物的关注;用“我”的假设和实际的人物

 作对比,突出人物之美超出想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从跟上下文的关系角度考虑,从跟上文的关系

 考虑,是对畏难情绪的照应,从跟下文的关系考虑,是对写思蜜纽的伏笔。“我”的假设实际是不相信如

 此险恶地方会有大美女,从侧面表现环境的险恶,也写出了思蜜纽超乎想象的美。

 3.【答案】胡蜜花在一双新奇略带恐慌的大眼睛,既使在最昏暗的角落里也能发出光亮,她和她母亲一

 样美,实在可爱。但是,她生在这样一个贫困、落后、蒙昧的环境里,无缘接触现代都市的文明,她的美

 不能在文明的环境里充分地展现,所以让人感到辛酸。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内涵的能力。作答本题,一要抓住可爱,二要抓住辛酸,可爱是从形貌

 上说的,辛酸是从处境上说的。这句话前,也就是上段段末有“默默浪费着”一语,这句话暗示她的美无

 法让更多的人看到,“辛酸”即由此生发。

 4.【答案】她们的形貌美丽,不亚于现代都市里的美女;她们的人生美丽,面对险恶的环境,无怨无悔,

 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独特的生活。作者对处于贫困、落后、蒙昧中的她们具有深深的同情心,又赞美她们

 具有的顽强的生存能力,同时还有对幸福的反思,即什么是幸福,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是不是就幸福,等

 等。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语句的意蕴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美丽”的两层含义,

 即形貌的美丽和精神的美丽,精神的美丽可从顽强的生存能力等角度进行思考。其次要明确作者寄托在这

 句话的情思。可从同情、赞美以及对幸福的反思三个方面作答。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4 题。

 失落在水中的秘密

  (加拿大)洛.卡里埃

 我上小学以后,父亲变得少言寡语。我陶醉于学习拼写,把它当作新颖的游戏,而父亲对此却几乎一

 窍不通,我家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有一天,他带我来到一丛枝繁叶茂灌木前,“你要学会挑选桤木。”父亲说。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

 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根一根的桤木枝条,样子十分虔诚。

 “你要挑一根十全十美的,像这根一样。”

 我看了看,那根枝条和别的并没有什么两样。

 父亲打开折叠小刀,割下那根精心挑选的枝条。他剥掉上面的叶片,露出赤裸的枝子,那枝子呈完美

 的 Y 字形。

 “你看,”父亲说,“这枝子有两条臂,现在你用两手攥住这两臂,用力挤压。”

 我按照他的吩咐,握住 Y 形枝的两叉。

 “闭上眼睛,”父亲命令道,“再使点劲挤……别睁眼!你觉出什么了吗?”

 “枝子在动!”我惊讶地喊道。

 桤木枝在我握紧的手指间扭动,宛如一条受惊的小蛇。父亲看出我想扔掉它。

 “攥住,别动!”

 “枝子在扭动,”我又说一遍,“我听见一种声音,像小河流水!”

 “睁开眼。”父亲命令。

 我猛地一惊,好像从梦中被他唤醒。

 “这是怎么回事?”我问父亲。

 “这就是说,在我们脚下,有个小小的淡水泉。如果我们挖下去,就能喝到泉水。我刚才是教给你怎

 样找泉水。这是我父亲教我的,你在学校里根本学不到的。再说这本领绝不会没有用:人不写字不做算数

 能过日子,可要是没水就不行。”

 很久以后,我才发现父亲在这一带颇有名气,因为人们说他有一种“天生的才能”。他们打井之前总

 要请教我父亲。他们总是看着他闭着眼睛,紧握桤木枝的两叉,在田野里或山岗上四处走动,探测水源。

 父亲停在什么地方,他们就在那里做上记号,然后向下挖掘,清泉水就会从那里喷涌出来。许多年过去了;我又上过几所学校,到过一些国家,生儿育女,撰文著书,而可怜的父亲此时已长眠

 地下,安息在他多次找到过清泉的地方。

 一天,有人着手摄制一部记录我的村庄和乡亲的影片。我和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去访问一位农场主,

 以便留下他伤心的形象:他花费了毕生精力为子女准备下一份遗产──当地最好的农场,可是他们却不愿

 意继承。在技师们安放摄影机和扩音器的时候,那位农场主搂住我的肩膀说:“我过去和你父亲很熟呢。

 你脚下有一眼井。打井之前我请来农业部门的专家。他们调查了一番,还分析了一锹泥土,最后写出报告

 说我的地里没有水。我有一大家子人,有牲口,有庄稼,我需要水啊。看到那些专家什么都没找到,我就

 想起你的父亲,于是请他来一趟。他走进地里,割下一根枝条,然后闭上眼睛在四处转了一阵。他忽然停

 下来,注意听一种我们听不见的声音,然后对我说:‘你就在这里挖吧,水有的是,足够你饮牲口用,还

 够淹死那些专家。’我们挖下去,找到了水,而且是没有污染过的净水。”

 摄制组已做好准备,他们招呼我就位。

 “我要给你看一样东西,”农场主说。他钻进一间一直用来存放杂物的小屋,然后拿着一根树枝走回

 来,把树枝递给我。

 “我从来不扔东西。我一直保存着你父亲帮我找水时割下的桤木枝。我真不明白,它竟然没有干枯。”

 我抚摸着主人出于一种莫名的虔诚保存下来的树枝,心情十分激动,觉得父亲就站在我身后看着我。

 我站在父亲发现的泉水之上,紧闭双眼,等待枝子扭动。我希望耳边能响起潺潺的水声。

 桤木枝在我手中纹丝不动,地下的泉水也拒绝歌唱。

 在从童年的村庄开始的生活道路上,不知从哪里开始,我忘却了父亲教我的本领。

 “不要难过,”农场主说,他肯定是联想起自己的农场和自己的童年,“现在父辈有什么也难传给下

 一代了。”

 随后,他从我手中拿走桤木枝。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我”陶醉于现代文明,可父亲对此一窍不通,甚至连写信都不会,暗示“我”和父

 亲的分歧,为下文设下铺垫。

 B、父亲曾经教给“我”用桤木枝寻找泉水的本领,但“我”当时没有认真领会,以至多年后重返故

 乡发现自己完全忘了这种本领。

 C、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父亲的生平事迹,歌颂父亲的为人,含蓄地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

 戕害,呼吁人们尊重传统文化。D、桤木枝是父亲寻找泉水的重要道具,它贯穿小说的始终,对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表达

 情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E、农场主最后从“我”手中拿走桤木枝的举动很有深意,既表现他对身怀绝技的民间匠人的尊重,

 又表现他对所谓专家的蔑视。

 2、小说标题“失落在水中的秘密”有怎样深刻的含义?试作说明。

 3、父亲对拼写一窍不通,认为“人不写字不做算数能过日子”,小说写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用意?

 4、文中的“我”上过几所学校,到过一些国家,撰文著书,却忘记父亲教“我”利用桤木枝找水的本

 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

  练习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3 题。

 徙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

 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

 念。念到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

 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

 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

 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

 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劝高鹏也看看眼科医书,给他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

 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

 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

 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

 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是谈先生的高足,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

 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

 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是这样。高先生落落寡合,

 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

 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

 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峙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长不得不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因和厅

 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

 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

 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北溟和沈石君以及一般同事相处甚得。沈石君每年暑假要请一次客,对校中同仁表示慰劳,席间也

 谈谈校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