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数认识(1)

发布时间:2022-06-28 15:20:06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课题 数的认识 备课人:李素红

  上课人:李素红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六年级下册第 76~77 页。

 2.这节课是在小学阶段所学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整理,主要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数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为以后进一步复习数的性质和运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数的意义,理清各数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

 3、经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建立树概念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多,依据新课标精神,我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在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时,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卡片,进行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另外还运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 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数的认识 师:“数学课总是在和数打交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数?”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过这些数?”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 76 页的情境图,师:“图上面也有一些数,你知道这些数的含义吗?” 师:看来我们学习过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整理一下有关数的知识。板书课题《数的认识》总复习。

 (二)自主探究,形成知识网络

 1、分类整理

 出示卡片问:“以前我们是零零散散的学习了这么多数,今天我们要对这些数进行整理和复习,你准备怎么整理?” 肯定他们的整理方法,接着告诉学生:有 2 种学习方式可以选择:“第一种,由老师帮助你们整理:第二种,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完成数的知识网络图。”小学生探究意识较强,自然而然会选用第二种学习方式。然后就组织学生 4 个人一组,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出示自主探究活动要求,并提醒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边思考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件):

 A、你认为哪些概念之间有联系,可以放在一起? B、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理由是什么? C、你认为哪个概念最重要?把它找出来。它又包含哪些概念? 小组合作,议一议、摆一摆,放手让他们去讨论、去探究。然后分组上台汇报交流。汇报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2、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问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天天都要用到数,你们知道数从哪里来吗?”课件展示介绍数字的发展史。

 (三)综合运用,巩固练习

 1、找一找:

 将下面的数填在适当的(

  )里。

 1.65

 -15.7

  5/6

  2340

 96% (1)、冰城哈尔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

 )℃。

 (2)、六(2)班(

 )的同学喜欢运动。

 (3)、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家庭电视机拥有率(

 )。

 (4)、杨老师身高(

 )m。

 (5)、某市今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数是(

 )。

 2、判断。(课件)

 (1)、因为 1/2=50%,所以 1/2 吨=50%吨。

 (

  )

 (2)、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它就缩小了。

  (

 )

 (3)、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都是自然数。

  (

 )

 (4)、1 个 0.01 与 99 个 1/100 的和是 1.

  (

 )

 (5)、负数都比 0 小。

  (

 )

 3、“改一改”(课件)

 下面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四个国家,把它们的面积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用数字序号标明它们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国

 家 面积/km2 面积/km2 中 国 960000 万 俄罗斯 17075400 万 美 国 9372614 万 加拿大 9970610 万 中国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 ),而人口居世界第一,有1295330000人,约(

 )亿人。

 4、填一填:

 “丑小鸭儿童生活馆”六一儿童节搞活动,商品打七折销售,“七折”表示原价的(

 )%。书包原价100元,现在便宜了(

 )元。

 (四)课堂总结感受数的魅力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学过的数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我对大家的表现 100%满意,那么,你能向老师这样,说一句含有数的话吗?”

  板书设计:

 《数的认识》总复习

 正数

  负数

 整数

  小数

  分数

 百分数

  自然数

  真分数

  假分数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带分数

  循环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