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与锻造新时代党领导力

发布时间:2022-06-29 16:45:06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全面提升与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 作

 者:

 冯秋婷

 作者简介:

 冯秋婷,女,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秘书长、教授、博导。

 原文出处:

 《毛泽东研究》(长沙)2020 年第 20204 期 第 4-15 页

 内容提要:

 党具有强大领导力,历来是我们党实现全面领导的重要条件。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力,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党的领导力包括主体构成、内容构成、客体构成。主体构成是基础,内容构成是核心,客体构成是决定党的领导力能否成为实在领导力的重要力量。锻造和提升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必须以自信奠基党的领导力,以自硬铸强党的领导力,以自觉淬炼党的领导力。

 期刊名称:

 《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

 202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党的领导力/新时代/提升/锻造

 标题注释:

 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全面从严治党视阀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8VSJ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①这个重大课题提到全党面前。党具有强大领导力,历来是我们党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适应新的情况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力,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提升党的领导力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成立 99 年、执政 70 多年的大党,带领亿万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过了40 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②在“大的样子”中,党的强大领导力无疑是一个重要标志。

 (一)理解好把握好党的领导力的概念

 关于领导力的定义众多,每个定义关注点各有不同。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S.Truman),将领导力定义为创造未来:在人类历史中,当缺乏领导力时,社会就停滞不前。当勇敢的、有能力的领导者抓住机会改变社会、创造未来的时候,社会就开始进步。此外,有关注方向的,有关注目标和业绩的,也有关注下属成长的,还有关注打造自我领导力的,不一而足。可以说,领导力目前尚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正如美国当代杰出的领导理论大师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所说: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

 一般地说,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对追随者主动施加影响并为追随者自觉接受进而发生的主客观世界正向的、积极的变化。党的领导力与一般领导力是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党的领导力特指作为国家和民族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各类组织、各项事业主动施加影响而发生的一系列正向的、积极的变化,既包括主观世界的正向、积极的变化,也包括客观世界的正向、积极的变化。党的领导力的概念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一是以自己的正确主张主动施加影响,特别是以党的思想理念、使命追求、战略策略施加影响;二是得到被领导者的自觉接受;三是带来各方面积极的变化。党的领导力与党的领导能力、党的影响力、党的公信力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党的领导力的内涵和外延。

 首先,从党的领导力与党的领导能力的联系与区别来看。党的领导能力是指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作用所应具备的本领和素质,包括政治鉴别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知人善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风险能力、维护稳定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做好群众工作能力、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等。显然,党没有领导能力谈不上领导力,但相对于党的领导力而言,党的领导能力是一个小概念,它包含在领导力概念之中,制约影响领导力的方方面面,但不能等同和替代领导力。

 其次,从党的领导力与党的影响力的联系与区别来看。影响力是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因素的综合。构成影响力的基础有两大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方式作用下,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是有限的。与权力性影响力相反的另一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

 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等。从影响力的概念和来源看,党的影响力是改变党所领导的组织、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的因素的综合。它与党的领导力概念中的一些要点有交叉重合,但也不能等同和替代党的领导力。比如,影响力侧重的是用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至于要改变人的什么思想和行动,往什么方向改,则不是影响力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党的领导力与党的公信力的联系与区别来看。现代社会所讲的公信力,建立在“公信”之上,是一种能够使公众信赖和信任的力量,也就是古人讲的“信”“诚信”等。公信的实质是具有“公”性质的社会组织或组织中的某个成员所获取的“多对一”的信任构成。政党与民众在基于信任的基础上赢得广大民众信赖,建立起“多对一”的信任关系,也即具备公信力。党的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个政党取信于天下的软实力,是领导力带来的重要结果,对衡量党的领导力状况有重要价值,但不是领导力本身。

 (二)党的领导力状况决定着党的领导的实现状况

 党的领导不是一句口号,不仅有实在的内容,而且必须有实际的效果。怎么判断党的领导能不能实现、实现的状况怎样,一个综合指标就是党的领导力状况。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凡是党的领导力强的时候,党的领导就能真正加强和实现;反之,党的领导就会弱化,党的领导的实现就会受到阻碍和干扰。

 为什么解放战争只用了仅仅 700 天(从胡宗南攻占延安算起到蒋介石下野),看上去很强大的一方瞬间垮掉?而弱小的一方却迅速取胜?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彼此的命

 运?客观地说,谜底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战略策略,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高度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党根据革命发展的进程,适时地提出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基本政治纲领和各个发展阶段的动员口号,为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指明了方向。从“和平、民主、团结”到“武装自卫”,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到“将革命进行到底”,党的这些口号将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凝聚成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强大力量。党制定和实施关于农村工作、城市工作、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国民党军队中的工作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并善于把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同时照顾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利益,从而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起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特别是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党还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敌我力量的消长,准确把握战争的进程,适时地实行战略转变,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随后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没有这些,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把战略重点放在东北,抢得先机进军东北,决战东北,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方针,创建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并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推动了整个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力

 进入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能不能实现、实现的状况怎样,主要取决于党的领导力状况。这已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什么党和

 国家事业能够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什么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能够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能够办成,这主要取决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能够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并推动各方面将其落地落实,一句话,具有举世公认的强大领导力是根本原因。

 仅以减贫这样一个历史性、世界性难题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扶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举世罕见。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的5 年中,贫困人口减少了 6800 多万,易地扶贫搬迁 830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 3.1%,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承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2020 年消除绝对贫困,尚存的 3000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比世界银行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争取到 2030 年基本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提前了十年。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如此巨大规模的脱贫任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世界尚无先例,认为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

 中国脱贫攻坚为何能取得如此丰硕成果,获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这就与中共强大的领导力密切相关。比如与时俱进的顶层设计。在习近平总书记 40 多年的工作中,扶贫工作一直是他非常关注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扶贫工作进行了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形成了精准扶贫理论和精准扶贫方略。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

 贫。2015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深刻论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紧接着,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还要实施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解决“四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是扶贫理念的重大创新,“六个精准”是基本要求,“***批”是根本途径,“四个问题”是关键环节,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工作体系、组织体系、宣传动员体系、责任体系、监督考核体系形成,脱贫攻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从而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我们要推进的各项事业各项工作都不比脱贫攻坚轻松。要有效应对征途中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都需要中国共产党锻造并展现更加强大的领导力。否则,中国共产党承担的艰巨责任和伟大使命就有功亏一篑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二、理解好把握好党的领导力的构成及其要求

  锻造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必须明确党的领导力的构成及其相应的要求。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党的领导力构成可分为三类,包括主体构成、内容构成、客体构成。

 (一)主体构成是党的领导力的基础构成

 党的领导力的主体构成是个体领导力与组织领导力的统一,没有这一构成就无从谈党的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离不开个体领导力。党的领导干部、党员每一个个体,是构成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个体细胞。党的领袖是党的个体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事业需要伟大领袖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马克思曾借用爱尔维修的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列宁也说过,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他还说过,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领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我们党开始形成坚强成熟的领导集体。在其后几十年里,我们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是党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晚年以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关注并致力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建设,并作为他的政治交代。他特别深刻地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③在新时代,我们这个党,一刻也离不开领导核心凝心聚力,一刻也

 不能没有党的领袖把舵领航,历史和时代把领袖的重任赋予到习近平总书记肩上。有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领袖,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就有了“主心骨”和领路人。伟大的事业也需要每个党员和每个领导干部发挥重要作用。党员是党的细胞,每个党员的党员意识有无、强弱,不仅关系到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党的干部是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对群众的领导和联系,是通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干部来实现的。党依靠干部向群众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依靠干部去组织和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带领群众前进。如果党员质量不高、干部素质不好,势必对党的威望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进而破坏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削弱党的领导作用。

 组织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主体构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历来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就是要确保党中央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上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真正做到这些,就会汇聚壮大起强大的组织领导力,形成战无不胜的力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锻造,要重视并加强个体领导力的锻造,更要重视并加强组织领导力的锻造,两者不可偏废。但也不是平分秋色、平均用力。个体领

 导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主体构成中不可或缺,但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决不是单个个体简单相加之和,而是大于个体力量简单相加之和的组织力量。组织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特色和优势,而且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在这个意义上说,组织领导力更重要、更根本。

 (二)内容构成是党的领导力的核心构成

 内容构成决定着党的领导力的方向和着力点,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与社会号召力。

 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作用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组织,其标志性特征是政治属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党的政治属性的集中表现,主要包括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状况,体现为解决根本问题、方向问题、重大问题、原则问题,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大的政治导向、政治定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治方向是目标、是纲领,集中反映党的政治主张,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采取什么方针政策的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总是不断对这一使命赋予时代性的阶段性的要求,进行着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政治定力就是具有坚强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和操守,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歪风所惑,不为暗流所动,不为利益所俘,在纷繁复杂的形势

 变化中始终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政治执行力就是能够把决策付诸行动、把愿景变为实景,也就是能够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最善于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又最讲究抓紧、抓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大的政治导向、政治定力,而且表现为具有强大的政治执行力。

 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基础性先导性内容,特指理论武装、理论创新、宣传教育、思想引导的状况,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武装人民,用以统一思想、抵御不良思潮干扰,更好地推动实践、推进工作。建党 99 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重视增强思想引领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紧扣国情、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及时回答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重大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才确保了全党思想上高度统一,确保了全国各族人民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奇迹。进入新时代,我们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聚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征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拓展理论新视野、作出理论新概括,真正把科学理论的真理优势转化为领航引向的话语优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感染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搞好思想引领和教育引导,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大局讲透彻、讲明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积极引领时代发展,凝聚思想共识,不断巩

 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夯实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思想理论根基。

 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带有根本性的重要内容,集中反映着党依靠、动员、组织和教育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社会实践的状况,主要体现为善于反映群众要求、集中群众智慧,善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夯实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听党话、跟党走,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于党和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群众组织力的理论要义,并将其作为检验真假无产阶级政党的天然标准。党的近百年实践充分证明,群众组织力是党得以发展壮大的源泉和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给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提供了新的实践土壤,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因应群众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最广泛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团结群众,从而真正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党对能够参与、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包括自然人、法人(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影响状况。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号召力具有特定的内涵、指向和要求。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中国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等方面的改革,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其次,党和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成为治国理政的愿景得以确立。第三,社会场域中的各种主体

 与成分逐渐发育、成长,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等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再组织化、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已是中国社会转型与治理创新不可忽视的建设性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即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面对政社分开、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形势新情况,党的社会号召力就更加重要和必要。没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党的领导力就有重要欠缺,就不完整,就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是孤立存在、独自发生作用的,是密切关联、统一辩证、相互作用的。政治领导力是统领,是“魂”,是“本”,规定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方向、价值和意义。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基础支持和实现路径,对党的政治领导力提供思想理论支撑和群众社会条件。思想引领力是政治领导力的先导,也是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的先导;群众组织力与社会号召力是政治领导力的内在的必然的表现形式,也是政治领导力得以实现的可靠保证。

 (三)客体构成是党的领导力的重要构成

 客体构成决定着党的领导力能不能成为实在的领导力,包括党的公信力、人民群众的认同力以及客观环境的适应力。领导力不是单向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

 互作用产生的合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党的领导力是在特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党与人民群众呼应传递、双向激励的政治过程。党的公信力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可与信任状态,与人民群众的认同力紧密联系。党只有准确把握历史方位、立足客观实际,从社会成员的现实状况出发,深刻把握人民群众思想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有效地推进工作开展、事业发展,在社会成员中获得广泛的认同,产生强大认同力,或者说具有强大公信力,才能形成事实上的强大领导力。

 党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形成强大认同力,或者说具有强大公信力,离不开对“硬权力”与“软权力”问题的认识与把握。马克斯·韦伯对于权力的经典定义是“将自己的意志加诸他人行为之上的能力”。在此定义中,权力无疑是一种强制力。而将权力划分为“软”和“硬”的思路,来自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Joseph S.Nye)教授。他将“软权力”(soft power)视为影响他人“自愿”行事的能力,以区别于传统的强制性“硬权力”。一般说来,硬权力是外在的、有限的,硬权力带来的只能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硬权力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硬权力也不行,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定时期,没有硬权力,一切改革都难以推动,一切改革成果也都无法保障。而软权力是内在的、无限的,带来的是下属和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拥护和支持。软权力源于崇高理想信念、先进价值理念、高尚道德品行、过硬作风、超群能力、丰富经验、超优绩效等多种因素。党怎样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形成强大认同力,或者说具有强大公信力呢?必须正确处理好两类权力的关系,要重视“硬权力”,更应重视“软权力”,只有让“软权力”硬起来,“硬权力”才能更具信服力。

  怎样才能既用好“硬权力”,又用好“软权力”,从而使党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形成强大认同力、具有强大公信力,相关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党对客观环境的判断力和适应力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权变领导理论告诉我们,成功领导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内外状况的充分了解和有效的应变策略,领导者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模式、方案或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对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各种现实矛盾与挑战。比如组织变迁与社会流动带来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公社体制、单位体制逐步解体,户籍制度和档案制度逐渐松绑,我国人口在地域范围内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流动性迅速增强。加入 WTO 以后,我国公民在全球范围和职业行业内的频繁流动已成常态。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固定职业者变成自由职业者,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不断减弱,原有的组织结构已被打破,而新的组织结构与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再如新社会阶层、新兴群体带来的挑战。伴随着新技术文明的崛起,当今中国,在各种新业态中出现了一大批职业经理人、律师、中小企业主、经纪人、拍卖师、职业讲师等从业人员,这些新社会阶层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同时,一大批自由职业者、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流浪艺人等种类繁多的新兴群体活跃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社区、网络空间、农民工群体、个体工商户、网民、“北漂”“蚁族”中,四处传播各种信息与能量。诸如此类的全新情况和挑战,如果我们缺乏敏感性和适应性,那么无论是“硬权力”还是“软权力”的行使都可能失效,认同力、公信力、领导力的增强和提升都会落空。

 三、全面提升与锻造党的领导力

  毛泽东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④锻造和提升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也必须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一)以自信奠基党的领导力

 锻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党的领导的自信,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一切成功实践的深层原因和根本经验。

 早在 1979 年 3 月 30 日,邓小平就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并明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此后,每到关键时刻,他都对此加以重申和强调。在对待党的领导问题上,邓小平的一贯立场是:既坚持又改善,而改善党的领导,“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恰恰“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了邓小平这一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对澄清不时出现的思想混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毫无疑问,这源于对党的领导的高度自信。针对一些人对我们党的领导的非议以及极少数人的“公然反对”,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他提出,在当代中国,如果离开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他同时指出,共产党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

  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对党的领导缺乏自信的问题总是时不时有所表现。尤其是前些年,在一些地方和党员干部中,对于党的领导,存在不想讲、不愿讲、不敢讲、羞于讲的状况,党组织不同程度出现作用弱化、地位虚化、功能空化等问题,有的甚至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由此引发出一系列负面效应,削弱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降低了党的领导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力、有效地纠正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把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实到使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上。旗帜鲜明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采取一系列举措,全面加强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从而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大大增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毫无疑问,这也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领导的高度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简而言之,历史进步的事实给了中国人“四个自信”的底气。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99 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70 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我们获得的进步和卓越成就有目共睹。今天的中国,不仅站起来了、富起来了,而且正在强起来。所有这些变化,是在排除障碍、干扰、困难以及危难的情况下坚持“四个自信”获得的。如果没有“四个自信”,中国走不到今天。而所有这些自信,归结起来,就是对党的领导的自信。

  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自信基础上的“四个自信”,在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关头,我们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每次都坚持了原则、稳住了阵脚,战胜了来自国际、国内的攻击和挑战,廓清了一次又一次来自党内外错误思潮的迷雾,应对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复杂斗争,取得了一个个伟大胜利。事实充分说明,有自信才有领导力,自信心缺失是领导力缺失之源,增强党的领导的自信,是锻造和提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基。在未来的征途上,由发展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种种复杂性和风险性,会比我们估计的更艰难,会给我们既定战略的实施增加诸多障碍和暗礁。从外部环境看,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对中国道路的质疑和否定不会停止,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不会中断。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⑥。只有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才能在未来的征途上坚持住党的领导,获得锻造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的内在动力。

 (二)以自硬铸强党的领导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的锻造,根本途径是“自硬”、自我革命。要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之后,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两字之差,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卓著成效的深刻总结,更是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宣言书和动员令,体现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坚持不懈、赓续不断。

  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就是要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不断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制度上、廉洁上防范和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持续地全方位地增强自身的力量,包括增强思想的力量,增强组织的力量,增强人格的力量,增强廉洁的力量,增强制度的力量等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锻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的过程。只有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全党上下真正做到政治过硬、思想过硬、组织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统一,才能剑锋所指、应者万千,才能振臂一呼、八方云集,党才有强大的领导力。

 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在“十硬”上下功夫。

 一是政治上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政治要求、政治标准、政治监督等融入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积极营造充满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党内政治文化,厚植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土壤,以党的政治建设打开党的建设新局面,以党的政治建设新成效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是思想上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疙瘩,清除党员干部精神上的迷雾,夯实党员干部思想根基,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和应有的精神风貌,提升党员干部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善于

 把思想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是组织体系上硬。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尤其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核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基层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社会各类群体,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四是队伍上硬。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培养选拔专业能力突出、政治信念坚定、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干部。加强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重点解决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干部能力不足、缺乏担当精神、占着位置不作为等问题,建设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五是作风上硬。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警惕高压之下作风建设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动向新表现,预防不良作风以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等方式卷土重来、“登堂入室”。坚决遏制光喊口号不作为,走过场一阵风的现象,用务实的作风来抓作风建设,以钉钉子精神在抓细、抓常、抓长中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以优良的作风彰显党最强大的人格力量。

 六是纪律上硬。把纪律建设摆在更突出的位置,重点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用严明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维护好党的纪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带动廉洁自律、工作纪律、作风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全面严起来。强化执纪问责,增加违纪成本,坚决改变一切宽、松、软的状况,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七是清廉上硬。警惕各种“反腐威胁论”“反腐结束论”“反腐降温论”等错误思潮,做到惩治腐败力度不减,零容忍态度不变,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加快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全方位构建“不想腐”堤坝,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内外部环境。

 八是制度上硬。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的制度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做好制度的立、改、废、释等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制度体系的科学化、权威化水平,尽快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把党的制度笼子扎得更紧更细更牢,努力以制度建设推动党的自身建设,推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九是能力上硬。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尤其要适应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进展,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有效解决新时代面临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

 十是质量上硬。牢固确立提高党建质量的科学理念,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准确把握构成党建质量的基本要素,注重加强党建质量管理和推进党建质量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真正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

 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以自觉淬炼党的领导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的锻造,需要一系列的自觉,尤其是自觉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013 年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到全党面前。2019 年 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全会形式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这个决定最鲜明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制度放在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统领性地位,强调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复杂艰巨,但根本的核心的贯穿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始终的任务是推进党的领导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回答好解决好既确保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确保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全方位优化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问题。可以说,这样一个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对党的领导制度、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领导方式

 和执政方式等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新时代党的强大领导力锻造淬炼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三步走”发展战略相对应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步走”目标,即到 2020 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亦到我们党成立 100 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 2035 年,我们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 2050 年,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领先地位,亦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的长远战略布局,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抱负的坚定性,这实际上是在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能打仗,不仅能搞建设搞发展,而且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长远战略,这样的宣示,能不能实现,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新时代领导力状况。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自觉,把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锻造淬炼新时代党的强大领导力有机结合起来。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6页。

  ②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8 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10 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39 页。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27 页。

 ⑥《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三周年》,《人民日报》2014 年 7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