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资料整理

发布时间:2022-06-29 19:55:06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目录

  一、 代表人物...................................................................................................... 1 1. 硅谷之父——特曼.................................................................................. 1 2. 联合国之父——罗斯福.......................................................................... 2 3. GDP 之父——西蒙·库兹涅茨............................................................... 2 4. 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 3 5. 文化之父——爱德华·泰勒.................................................................. 6 6. 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 6 7. 迈克尔·波特........................................................................................ 10 8. 华西里·列昂惕夫................................................................................ 11 9. 凯恩斯.................................................................................................... 12 二、 经济学名词................................................................................................ 14 1. 产业竞争力理论.................................................................................... 14 2. 免费经济学............................................................................................ 16 3. 长尾理论................................................................................................ 18 4.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 21 5.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3 6. 垄断优势理论........................................................................................ 24 7. 大市场理论............................................................................................ 26 8. 规模经济理论........................................................................................ 27 9. 技术差距理论........................................................................................ 29 10. 需求重叠理论...................................................................................... 31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1 12. 均衡发展理论...................................................................................... 33 13. 非均衡发展理论.................................................................................. 33 14. 超贸易保护主义.................................................................................. 36 15. 技术性贸易壁垒.................................................................................. 37 16. 新贸易壁垒.......................................................................................... 37 17. 洛美协定.............................................................................................. 39 18. 自由贸易协定...................................................................................... 39 19. 贸易便利化协定.................................................................................. 40 20. 信息技术协定...................................................................................... 41 21. 政府采购协定...................................................................................... 41 22.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43 23. 尤里卡计划.......................................................................................... 45 24. 马太效应.............................................................................................. 46 25. 先行者优势.......................................................................................... 46 26. 后发优势.............................................................................................. 46 27. 双循环.................................................................................................. 48 28. 知识产权保护...................................................................................... 49 29.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52 30. WTO 基本原则....................................................................................... 54

 31. 最惠国待遇原则.................................................................................. 55 32. 规模经济.............................................................................................. 58 33. 贸易偏转.............................................................................................. 60 34. 产业集聚.............................................................................................. 60 35. 血汗工厂.............................................................................................. 61 36. 碳关税.................................................................................................. 62 37. CDM 机制............................................................................................... 64 38.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65 39. 褐地投资.............................................................................................. 65 40. 绿地投资.............................................................................................. 67 41. GATT...................................................................................................... 68 42. HDI........................................................................................................ 70 43. EDI........................................................................................................ 71 44. CIGS...................................................................................................... 71 45. SA8000.................................................................................................. 72 46. FCPA...................................................................................................... 75 47. NGO........................................................................................................ 78 48. NPO........................................................................................................ 80 49. INGO...................................................................................................... 82 50. BINGO.................................................................................................... 83 51. RINGO.................................................................................................... 83 52. FDI........................................................................................................ 83 53. OFDI...................................................................................................... 83 54. TDI........................................................................................................ 84 55. ODI........................................................................................................ 84 三、 组织............................................................................................................ 84 1. OECD........................................................................................................ 84 2. 金砖国家................................................................................................ 85 3. 欧洲联盟................................................................................................ 86 4. 世界银行................................................................................................ 87 5. 展望五国................................................................................................ 88 6. 新钻十一国............................................................................................ 89 7. 77 国集团............................................................................................... 89 8. G20.......................................................................................................... 90 9. B20.......................................................................................................... 90 10. Y20........................................................................................................ 90 11. S20........................................................................................................ 90 12. W20........................................................................................................ 90 13. C20........................................................................................................ 91 14. L20........................................................................................................ 91 15. T20........................................................................................................ 91 四、 跨国公司.................................................................................................... 91 1. 硅谷之母——惠普................................................................................ 91 2. 塔塔集团................................................................................................ 92

 3. 华为........................................................................................................ 95 4. 海尔........................................................................................................ 96 5. 沃尔玛.................................................................................................... 99 6. 亚马逊.................................................................................................. 102 7. 宜家...................................................................................................... 104 五、 事件.......................................................................................................... 105 1. 香蕉贸易战.......................................................................................... 105

  1 一、 代表人物

 1. 硅谷之父 —— 特曼

 硅谷,长 30 英里、宽 10 英里,属于圣塔克莱拉县(Santa Clara),刚好夹在旧金山和圣何塞两个城市之间。它原是成片的果园,素有"美国梅脯之都"的美称。起先提到它,用的是非常拗口的名字:西海岸的电子工业、帕洛阿尔托或圣克拉拉谷。直到 1971 年,才由《微电子新闻》的编辑唐·C·霍夫勒给它起了个正式名字——硅谷。如今硅谷是 IT 业的圣地麦加。全球 100 家最大高科技公司中的 20%以此为大本营。这里每周诞生 11 家新公司,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家新公司上市,每天新增 62 个百万富翁。英特尔、HP、Oracle、SGI、苹果、Yahoo!、安迪·格罗夫、斯蒂夫·乔布斯、杨致远……他们是当今信息产业的连袂主角。

 而这一切,正是“硅谷之父”——特曼异常的远见和智慧,规划并造就的。

 特曼,从小就在斯坦福校园长大。小时候,他体弱多病,时常在家休养。养病之余,开始摆弄电气小玩意,这使他成了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他的指导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尼瓦尔·布什。布什是模拟计算机的发明者。这位恩师对特曼的最大影响就是:大学应成为研究与开发的中心,而不是纯搞学术的象牙塔。

 特曼获得博士后,受聘在麻省任教。1924 年,他正式执教之前,回斯坦福探亲。回到帕洛阿托,他就患了肺结核,不得不在床上躺了一年,胸部压着沙袋。由于气候阴冷的波士顿不适宜他的身体,因此麻省的教授梦终成泡影。他留了下来,成了斯坦大学的一位"无线电工程学"教授。如果不是这个变故,特曼就不可能是硅谷之父,而也许会成为波士顿 128 公路高技术区的教父了。而没有特曼,硅谷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现。

 特曼着手创办电子通讯实验室。特曼似乎具有非凡的能力,能在他的学生中激起对电子改变世界的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在他作为通讯实验室主任期间(1924——1945),许多聪明过人具有科学头脑的年轻人,都把进这个实验室视为职业的第一选择。直到二战结束,特曼被提升为系主任之前,他的通讯实验室一直是美国西海岸技术革命的中心。

 20 年代末,特曼的实验室开始改变圣克拉拉谷的模样。崭新的楼房平地冒起,迎来新的客人。特曼形容这些年轻人为"电子迷,对真空管、半导体、计算机的兴趣就象对姑娘的兴趣一样"。30 年代,特曼班上出现了两名不同寻常的学生:戴维·帕卡德和威廉·休利特。几年后,特曼借给他们 538 美元,并帮助他们从帕洛阿托银行得到 1000 美元的贷款,成立了 HP。后来,特曼作为 HP 公司董事会成员达 40 年之久,成为硅谷历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 年,两人向斯坦福大学捐赠 920 万美元,建造了最现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学中心,作为 40 年前 538 美元的回赠。

 1951 年,在他的推动下,斯坦福大学把靠近帕洛阿尔托的部分校园地皮约579 英亩,划出来成立一个斯坦福工业园区,兴建研究所、实验室、办公写字楼等。世界上第一个高校工业区诞生了。特曼称它是“斯坦福的秘密武器”。通过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给学校赚钱”。后来,工业区改为研究区,成了美国和全世界纷起效尤的高技术产业区楷模。

 斯坦福工业园区奠定了“硅谷”电子产业的基础。而研究区带来的租金,也

  2 为斯坦福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财力。他用这笔可观的收入设立了"战斗基金",用来挽留和聘进名流教授,并为斯坦福之星制定计划,培养他的"人材尖子"战略。

 特曼认为:“一个大学学术声望的高低,要看它是否有一批学术水平很高而人数不多的人材尖子,而不是靠它的学术水平普遍较高,但没有拔尖的”。1960年,斯坦福大学已跃居美国学术机构前列。斯坦福大学百年校庆时,佳音传来,这所昔日的“乡村大学”超过了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地位,位居全美大学之首。

 1982 年特曼去世。各家新闻社都向全世界播发了讣告,称赞他为硅谷之父。

 2. 联合国之父 —— 罗斯福

  “联合国”名称的由来

 “联合国”一词最早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1942 年 1 月 1 日,美、苏、中、英等二十六个国家为了建成统一战线,共同打败法西斯强盗,聚会华盛顿,签署发表了一个共同宣言。根据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议,称其为《联合国家宣言》,亦译为《联合国宣言》。1944 年 8 月,英、美、苏三国代表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讨论起草关于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具体方案。在谈到这个国防组织的名称时,三国都同意沿用 1942 年共同宣言中所用过的“联合国”一词,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这个提议最后获得了旧金山制宪会议批准。

  富兰克林·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语: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 年1 月 30 日—1945 年 4 月 12 日),简称为 FDR,华人将其称为“小罗斯福”,是美国第 32 任总统,美国历史上首位连任四届(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的总统。

 在 1930 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业救济与复苏经济,并成立众多机构来改革经济和银行体系,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挽救了美国,他所发起的一些计划仍继续在国家的商贸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内设立的一些制度仍然保留至今。罗斯福曾促成了政党重组,他与其妻埃莉诺·罗斯福是美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典范。

 罗斯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阵营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41 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力主对日本宣战,并引进了价格管制和配给。罗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国转变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使美国成为同盟国主要的军火供应商和融资者,也使得美国国内产业大幅扩张,实现充分就业。二战后期同盟国逐渐扭转形势后,罗斯福对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影响力在雅尔塔会议及联合国的成立中尤其明显。后来,在美国协助下盟军击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1945 年 4 月 12 日,罗斯福在佐治亚州的温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罗斯福是美国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美国总统,曾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总统,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 100 位人物第 4 名。

 3. P GDP 之父 —— 西蒙·库兹涅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毫无例外地被串连在了这个拥有超过 60 亿人口,230 个国家的地球上。至今,GPD 仍然是最被广泛认可的经济发展衡量指标。

  3 西蒙·库兹涅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大量的数据发掘与研究,创造了 GDP这一概念。美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萨谬尔逊曾这样评价他:“西蒙是 20 世纪经济学的巨人,他是测算国民收入的奠基者,他开创了计量经济学的历史。”  主要从事领域的研究 经济周期:主要著作有《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1962 年)、《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1930 年)、《工业和贸易的季节性波动》(1934 年)等。

 国民收入核算:主要著作有《国民收入和资本形成》(1938 年)、《1919—1938 年的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914 年)、《战争时期的国民产值》(1945年)、《国民收入:发现的概述》(1946 年)、《1869 年以来的国民产值》(1946年)等。

 经济增长:主要著作有《1870 年以来美国国民收入的长期变化》(1951 年)、〈各国经济增长的定量方面〉(1956 年)、《关于经济增长的六篇演讲》(1959年)、《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和扩展》(1966 年)、《各国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1971 年)等。

 西蒙·库兹涅茨在上述研究领域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 20 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 G.N.P.之父”。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据说,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正因为这术,在 197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过程中,瑞典皇家科学院从 10 个候选人中,最后确定了西蒙·库兹涅茨。

 4. 欧元之父 —— 罗伯特·蒙代尔

  简介

 罗伯特·蒙代尔,1932 年 10 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199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欧元之父”。现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蒙代尔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后在伦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1956 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66 至 1971 年,出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编辑。1974 年,出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2001 年升任为大学讲座教授。2009 年 9 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蒙代尔教授获超过五十间大学颁授荣誉教授和荣誉博士衔,亦曾担任多个国际机构及组织的顾问,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会、世界银行、欧洲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国财政部等。

  主要贡献

 蒙代尔教授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一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蒙代尔教授敏锐地观察到,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产

  4 品、服务、尤其是资本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效果更多的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宏观调控能力下降。经济学越来越难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领域,他是一位伟大的先行者和预言家。

 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性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奖公告中称:“蒙代尔教授奠定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石……尽管几十年过去了,蒙代尔教授的贡献仍显得十分突出,并构成了国际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蒙代尔的研究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是因为他几乎是在准确预料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选题的。在 60 年代,国际货币安排的格局是各国都有自己的一套货币,并且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这是必须和理所当然的;国际资本市场开放的程度也相当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蒙代尔提出了超前于现实的问题: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相关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结果会如何?这些结果将如何依赖于一个国家是采取固定汇兑抑或采取自由汇兑?一个国家都该有自己的一套货币吗?经过询问和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蒙代尔改造了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本世纪 60 年代做出的。到 60 年代后半期,蒙代尔已是芝加哥大学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他那个时候的许多学生,已成为他奠基的这一领域中卓有成效的研究者。

 在 60 年代初期发表的几篇论文中,蒙代尔发展了开放经济中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即“稳定政策”)的分析。他在《固定和弹性汇率下的资本流动和稳定政策》(1963)中探讨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分析得很简单,但结论却很丰富、新颖、清楚。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中,蒙代尔把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了传统的IS-LM模型(该模型由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希克斯发展,用于分析封闭经济),阐明了稳定政策的效应将随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程度变化。特别地,他论证了汇率体制的重要意义: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威力,在固定汇率下则相反。

  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假定资本具有高流动性,国外和国内的利率一致。那么在固定汇率下,央行必须干预流通市场,以满足该汇率下公众对外币流通的需求。结果是,央行将失去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不得不被动地调整货币的供给以适应货币需求(国内流通)。央行试图通过所谓的公开市场操作执行单一的国家货币政策也将是无效的,因为无论利率还是汇率都不可能被影响。但是,如果增加政府支出或其他财政措施,则可以提高国民收入和国内经济活力水平,从而避免上涨的利率和强劲的汇率障碍。

 再看看浮动汇率。浮动汇率是由市场决定的汇率,即央行将对流通领域的干预将受到限制。财政政策就没多大威力了。在货币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将导致对货币的更大需求和追求高利率的倾向。资本的流入将强化除去高政府支出的全部扩张效应后的净出口较低的地区的汇率。但是,在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将成为影响经济活力的有力工具。扩大货币供给往往会提高较低的利率,导致资本流出和更疲软的汇率,而这反过来可以使净出口增加从而促进经济扩张。

 浮动汇率和高资本流动性准确低揭示了许多国家当前的货币体制。但在 60年代早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连结在一起,因此,对浮动汇率和高资本流动性的后果进行分析完全象是满足学术好奇心而已。为什

  5 么这好奇心会发生在蒙代尔身上?这可能与蒙代尔出生在加拿大有关,因为在50 年代,加拿大就开始放松管制,允许自己的货币与美元联系浮动。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蒙代尔有远见卓识更与随后的十年紧紧相关。

 货币动力学

 与同时期其他研究人员不同的是,蒙代尔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对短期的分析。他对货币进行了动态考察,货币动力学是几篇重要论文的关键主题。他强调产品和资本市场调整速度是不同的(这称为"有效市场分类法则[principle of effective market classification]")。后来他的学生和其他人使这个问题受到重视,并说明了汇率在某些干扰因素下怎样暂时地“过火(overshoot)”。

 一个重要问题与报酬平衡表中的赤字和盈余有关。战后期间,研究这些不平衡建基于静态模型之上并强调真实的经济要素和对外贸易流量。得益于关注货币因素和存量的国际价格调整机制,蒙代尔用公式表达的动态模型来揭示延续的不平衡将如何出现又怎样使之消失。他论证了随着私有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也是它的财产)因为盈余或赤字而进行兑换,经济将随时间的过去逐渐调整。例如,在固定汇率下,当资本流动缓慢的时候,扩张的货币政策将降低利率并提升国内需求。随后报酬平衡表中的赤字将产生货币流出,这反过来会降低需求,直到报酬平衡表达到均衡。这个被许多研究者采用的方法,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报酬平衡的货币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它被认为是一种分析开放经济中稳定政策的长期的基准(long-run benchmark)。这个见解已被频繁地应用到经济政策制定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 IMF 的经济学家。

 在蒙代尔之前,稳定政策不仅是静态的,而且假定一个国家所有的经济政策都被一只单独的手所调整和组合。作为对照,蒙代尔用了一个简单的动态模型,来考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种工具,它们各自怎样走向自己的目标、外部和内部的平衡,以带动经济随时间的推移而接近目标。这意味着两个不同的权威--政府和央行--将为他们的稳定政策工具承担各自的职责。蒙代尔的结论直截了当:要防止经济不稳定,政策与经济生活的联系就应与两种工具的功效一致。在他的模型中,货币政策与外部平衡联系,财政政策与内部平衡联系。蒙代尔最初关注的不是货币与财政政策分离本身,而是解释分离的条件,他率先认为,央行应该独立地对价格稳定负责,这一思想在后来被人们普遍接受。

 蒙代尔的贡献已经被证明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分水岭。它们引入了动态方法,在清晰区别存量和流量的基础之上,分析两者在经济走向长期稳定的调整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蒙代尔的研究也对凯恩斯主义者的短期分析和古典经济学的长期分析进行了必要的调和。后来的研究者扩展了蒙代尔的成果。这个模型被扩展到综合包括了家庭和企业的预期决策、另类金融资产和更具动态的经常项目和价格调整。尽管有这些修正,蒙代尔的绝大多数结论仍然经受住了考验。

 从蒙代尔进行的短期和长期分析中也可得到有关货币政策条件的基本结论。在 a.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货币政策既能够被导向 b.外部目标--比如汇率--也能够被导向 c.内部(国内)目标--比如说价格水平--但是它们不是同时进行的。这个"矛盾的三位一体"(incompatible trinity)对理论经济学家是不言自明的。今天,这些远见卓识也被大多数实践辩论的参加者所分享。

 最优货币区域

 固定汇率在 60 年代早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少数研究人员讨论过浮动汇率的优点和缺点,但都认为一国(有自己)的通货是必须的。蒙代尔 1961 年在其论文

  6 中提出"最优货币区域"问题看起来似乎有些激进:几个国家或地区放弃各自的货币主权而认同共同的货币,在什么时候会更有利? 蒙代尔的论文简要地提到了共同货币的好处,比如贸易中更低的交易费用和相关价格更少的不确定性等。这些好处后来得到了更多的描述。而最大的缺点是,当需求变动或其他"非对称冲击"要求某特定地区削减实际工资的时候,维持就业就很困难。蒙代尔强调,为抵消这些干扰,劳动力需要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这一点非常重要。蒙代尔刻画了这样一个最优货币区域,该区域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移民倾向足够高,高到可以保证某一个地区面临非对称冲击时仍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来实现充分就业。其他研究者扩展了这一理论并确定了附加标准,比如资本流动、地区专业化、共同的税收和贸易体制等。

 蒙代尔几十年前的思考,似乎与今天密切相关。由于世界经济中资本流动性不断变得更高,曾经固定但可以调整的汇率体制下,汇率越来越变得脆弱;一些地区正卷入这个问题。许多观察家认为一个国家在货币联合或浮动汇率(蒙代尔的论文讨论的两种情况)之间必须二者择一。不必我们多说,蒙代尔的研究也影响到欧元的结合。经过对利弊的权衡,EMU 研究人员把最优货币区域经济思想当作新的药方予以了采纳。甚至,此间的关键问题正是劳动力流动以应付非对称冲击。

 其他贡献

 蒙代尔对宏观经济理论还做出了其他贡献。比如,他指出,较高的通货膨胀将使投资者降低他们的现金余额以增加真实资本。结果,预期的通货膨胀也可以产生真实的经济效应--即已众所周知的“蒙代尔-托宾效应”。蒙代尔也对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持久的贡献。他阐明了国际间资本和劳动力流动怎样促使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相等,即使在对外贸易被贸易壁垒所限制的情况下。这可以看作是众所周知的赫克希尔-俄林-萨默尔森结论的镜像,该结论认为,商品自由贸易往往导致国家之间的资本和劳动的报酬趋于相等,即使国际资本流动和移民受到限制。这些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贸易壁垒将刺激国际间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反过来移民和资本流动壁垒又将刺激商品贸易。

 5. 文化之父 —— 爱德华·泰勒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 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其一,1865 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

 其二,1871 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6. 创新理论之父 —— 熊彼特

  约瑟夫·熊彼特

 约瑟夫·熊彼特,1901 年—1906 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学,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尽管他并非

  7 是“奥地利学派”成员,但在早期他受到了奥地利学派的深刻影响)。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

 其与同时代的凯恩斯,用“既生瑜,何生亮”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两人之间既惺惺相惜,也充斥不屑与论争。其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1912 年,其发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经济发展理论》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即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其代表作有《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等,其中《经济发展理论》是他的成名作。

 近年来,熊彼特在中国大陆声名日隆,特别是一谈到“创新”, 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不仅仅是中国,作为“创新理论”和“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熊彼特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正在被“重新发现”。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 创新理论

 一、企业家的本质是创 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 5种情况:⑴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市场;⑷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⑸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新组合为基本职能的人们称为企业家。按着他的定义,企业家比人们原来所指的企业家在内涵和外延上既要窄又要宽。“广一些,是因为首要地,人们所叫做的企业家,不仅包括在交换经济中通常所称的‘独立的’生意人,而且也包括所有的实际上完成人们用来给这个概念下定义的那种职能的人,尽管他们是(现在逐渐变成通例)一家公司的‘依附的’雇佣人员,例如经理、董事会成员等等:或者尽管他们完成企业家的职能的实际权力具有其它的基础,例如控制大部分的股权。由于是实现新组合才构成一个企业家,所以他不一定要同某个别厂商有永久的联系:许多的‘金融家’、‘发起人’等等就不是同某些具体厂商有永久的联系,但他们仍然可以是人们所说的企业家。

 另一方面,人们的概念比传统的概念要狭一些,它并不包括各个厂商的所有的头目们或经理们或工业家们,他们只是经营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而只是包括实际履行那种职能的人们。”人们原来认为的企业家,并不是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而原来不被当作企业家的,则属于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

 熊彼特还认为,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专门意义上讲的阶级。他说:“一旦当他建立起他的企业以后,也就是当他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像其他的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种资格。”因此,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很少能总是一个企业家,且企业家的职能本身是不能继承的。

 二、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熊彼特认为,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一种他所称谓的“循环流

  8 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在例行事物的边界以外,每行一步都有困难,都包含一个新的要素。正是这个要素。构成领导这一现象。”这里的领导,就是率先创新的企业家。只有企业家实现创新,“创造性的破坏”经济循环的惯行轨道,推动经济结构从内部进行革命性的破坏,才有经济发展。

 熊彼特还认为,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引起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之后,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衰退,期待新的创新行为出现。整个经济体系将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构成的周期性运动过程中前进。他首先用“纯模式”来解释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繁荣和衰退——的交替:创新—(为创新者)带来超额利润—引起其他企业仿效—第一次创新浪潮—对银行信用和资该品的需求—经济步入繁荣;创新的普及—超额利润消失—对银行信用和资该品的需求—经济收缩,由繁荣步入衰退。

 对经济周期的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熊彼特用创新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之。第一创新浪潮—对银行信用和资该品的需求↑—生产资该品的部门扩张—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第二次浪潮—物价,投资机会↑,投机现象出现。随着创新的普及,超额利润消失,经济进入衰退期。第二次浪潮与第一次浪潮有重大的差别。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这样,第二次浪潮中不仅包含了纯模式不存在的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而且它不具有自行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

 因此,在纯模式中,新的创新引起经济自动地从衰退走向繁荣,而 2013 年由于第二次浪潮作用,经济从衰退走向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则必须再次出现创新。

 熊彼特用三对相应的矛盾作为特征来描述了“循环流转”过程与“发展”过程的区别,第一,两个真实过程的对立:一方面,有循环流转或走向均衡的趋势,另一方面有例行经济事物渠道中的变化,或以制度内部产生的经济数据中的自发的变化;第二,两个理论工具的对立:静态的和动态的,第三,两类行动的对立:根据现实,人们可以将其描绘为两种类型的人物,单纯的经理和企业家。

 三、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熊彼特认为,对企业家从事“创新性的破坏”工作的动机,固然是以挖掘潜在利润为直接目的,但不一定出自个人发财致富的欲望。他指出,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仅是他部分目的,而最突出的动机来于“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⒈建立私人王国。企业家经常“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常常也是一个王朝。”对于没有其他机会获得社会名望的人来说,它的引诱力是特别强烈的。

 ⒉对胜利的热情。企业家“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他求得成功不仅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利润和金钱是次要的考虑,而是“作为成功的指标和胜利的象征才受到重视”。

 ⒊创造的喜悦。企业家“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做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能力和智谋的欢乐。这类似于一个无所不在的动机⋯⋯人们类型的人寻找困难,为改革而改革,以冒险为乐事。”企业家是典型的反享乐主义者。

 ⒋坚强的意志。企业家“在自己熟悉的循环流转中是顺着潮流游泳,如果他想要改变这种循环流转的渠道,他就是逆潮流游泳。从前的助力现在变成了阻力,

  9 过去熟悉的数据,现在变成了未知数。”“需要有新的和另一种意志上的努力,⋯⋯去为设想和拟订出新的组合而搏斗,并设法使自己把它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而不只是一场白日梦。” 四、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而阻碍创新的因素有:第一,是信息不充分条件下许多事情处于不可知的状态。“实现一个新计划,和根据一个习惯的计划去行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就像建造一条公路和沿着公里行走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一样。” 第二,是人的惰性。“作为一种新的事情,不仅在客观上比作已经熟悉的和已经由经验检定的事情更加困难,而且个人会感到不愿意去做它,即使客观上的困难并不存在,也还是感到不愿意。” 第三,是社会环境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首先在法律上或政治上存在障碍而表现出来,其次在受到创新威胁的各个集团中表现出来,再次在于难于找到必要的合作上表现出来,最后是在难以赢得消费者上表现出来。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要进行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更新。这是因为“一切知识和习惯一旦获得以后,就牢固地植根于人们之中,就像一条铁路的路堤植根于地面上一样。它不要求被继续不断地更新和自觉地再度生产,而是深深沉落在下意识的底层中。它通常通过遗传,教育,培养和环境压力,几乎是没有摩擦地传递下去。” 其次,企业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1、预测能力。企业家应具有“尽管在当时不能肯定而以后则证明为正确的方式去观察事情的能力,以及尽管不能说明这样做所根据的原则,而却能掌握主要的事实、抛弃非主要的事实的能力,”能抓住眼前机会,挖掘市场中存在的潜在利润。2、组织能力。企业家“不仅在于找到或创造新的事物,而在于用它去是社会集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带动社会集团跟在它后面走。”善于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进行并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3、说服能力。企业家善于说服人们,使他们相信执行他的计划的可能性;注重取得信任,以说服银行家提供资本,实现生产方式新组合。

 当然,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是不承担风险的。这是因为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本是由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所形成的资本家阶层提供的,即资本市场提供的。企业家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取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资本,因而资本并不构成其成为企业家的约束条件。与此相对应,由于资本的外来性,风险也由资本所有者承担,企业家并不承担风险。

 五、信用制度是企业家实现创新的经济条件

 由于创新来自于体系内部,新组合的实现,就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生产手段的供应作不同的使用。支配生产手段对于执行新组合是必要的。银行家通过提供信用,向企业家贷款,正好就把资源放在企业家手中供其运用,这就是银行家所起的杠杆和桥梁作用。而提供信贷的人便是“资本家”那一类人的职能。

 在熊彼特看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

 由此可见,熊彼特所谓的信用,指的就是企业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时使用的支付手段。换句话说,信用就是专为以实现创新为目的的企业家而创设的货币资本。信用使得个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不依靠继承的财产而独立行事。因此,

  10 信用对于新的组合是首要的。而这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具有。熊彼特进一步分析指出,当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相对发达阶段之后,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良好运转成为实现创新的基础。

  7. 迈克尔·波特

  简介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47—)他是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授(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是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迈克尔·波特是该校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