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心理学理论重点归纳

发布时间:2022-06-30 13:05:05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教师编制 考试 心理学 理论重点归纳

 ( 一)

 五种常见的心理效应 一、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房子的窗户破了而没有及时去修补的话,那么不久后,其它的窗户就会被一些破坏者打破;如果一面墙出现了涂鸦而没有被清洗,那么很快的,墙壁就会被涂满东西;一个干净的地方出现了垃圾而没有及时被清理,那么很快地,地上就会布满垃圾。

 任何坏事,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被阻止,那么很快地就会形成一股坏的风气。这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被修补,那么慢慢地就会导致崩坝,带来千百万倍的损失。

 二、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又称“模仿效应”,该效应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提出。直观来说,涟漪效应指:往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

 在某个群体中,如果有人开始破坏规则,而其他人没有对这种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制止的话,那么很快地,类似的行为就会大量的出现。如果起初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的人群就会更广,涟漪效应也就更加严重。

 三、波纹效应 波纹效应指的是:在学习集体中,当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使用惩罚措施、讽刺、挖苦等伤害学生人格尊严的做法时,会导致师生对立以及抗拒现象的出现。部分学生甚至还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此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会下降甚至会消失不见,这是因为在学生群体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较教师有更大的影响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任由该效应的发生,会对以后的教育活动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

 四、等待效应 等待效应指的是: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正确运用该效应,能够促使学生对新学习材料产生等待心理,培养学生自学的动力。这有助于前后学习内容的连续,

 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转变。

 五、奖惩效应 奖惩效应指的是:针对学生的行为,教师采取奖励或惩罚的手段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继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最终带来行为上的强化或弱化。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等正向奖励措施,常常能激发个体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奖励学生时应注意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而惩罚是一种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有效措施。在运用惩罚手段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就事论事、用语得体以及适度惩罚。惩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惩罚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教师在运用奖惩时应注意奖惩的频率控制在 5:1左右,此时奖惩往往效果最好。

 ( 二)

 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学派,一个创立和继承格式塔理论的心理学学派。1912 年,由韦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在德国创

 立,后来得到广泛传播和继续发展。“格式塔”一词是德国 Gestalt 的译音,原意是构成整体。格式塔学派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单纯元素的构造心理学,批判行为主义只研究行为的孤立环节。

 一、主要观点 在格式塔学派看来,行为是大于反射系列的东西。它是完整的,完整结构的物质不能归结为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相反地,整体决定着部分的质的特点,并由目标来调整。不管什么时候,人类的行为都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制约着个体走向他所向往的目标。格式塔学派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整体大于部分,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②重视图形与背景以及轮廓在形成心理映象中的作用; ③引用现代数理的概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及其机制; ④以现象学派作为主要理论基础。

 二、格式塔学派的研究内容

 (1)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一反应”公式。他们认为威廉〃冯特的方法是“砖”和“灰泥”的心理学,也就是说,元素(砖)通过联想(灰泥)组合到一起。他们认为:“当我们从窗户向外看的时候,我们真正看到的是树木和天空,而不是看到所谓的以某种方式联合到一起的感觉元素,如亮度和色调。”格式塔学派认为当感觉元素组合起来以后,就会形成新的结构和模式。例如,如果你把不同的音符放在一起,那么这些音符会组成新的曲子,而这一曲子并不存在于先前的任何一个单一音符中。简而言之,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累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知觉结构原则 由于格式塔心理学家把自然观察到的经验作为研究对象,所以知觉结构原则就成了他们早期研究的重点。惠特海默早在 1923 年就指出人们总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作为统一的整体。后来,苛勒又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华生的“刺激——反应”理

 论易使人产生误解,他认为反应很明显地依赖于组织的作用,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刺激——组织——对组织的反应。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诸多知觉组织原则,如接近原则、连续原则、相似性原则、封闭原则等,这些原则描述了我们如何组织这些刺激,以及如何以一定的方式构造或解释视野中的某些刺激。

 (3)顿悟 格式塔心理学非常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顿悟指的是一种对关系的自发的理解和掌握,它是苛勒的主要研究对象。顿悟学习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格式塔学派认为,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学习者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顿悟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避开与这一问题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随机的、盲目的行动,有利于学习者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三、格式塔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学派主张以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由于直接经验是自然而然观察到的完整的现象,因此他们主张采取自然的观察法。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认为经验

 很难用数量来衡量。依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心理学不宜在年轻的发展时期立即做量化研究,而只能对经验进行质性分析。从自然科学以往的发展情况来看,格式塔学派认为研究可以先做出质的观察,然后再进一步做量的研究。

 四、格式塔学派的影响 (1)局限 格式塔学派关于主客观世界的划分、组织原则的阐析以及场论和同型论思想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论倾向和强烈的先验论色彩。在探讨学习问题时,格式塔学派往往忽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的社会性和能动性的一面。此外,格式塔学派实验不够严谨。研究人员过于依赖现象学的方法,采用自然观察进行研究,在设计和实施的实验中人为因素过多,缺乏严格的控制条件和科学的依据,很难做出定量分析和统计处理,他人很难进行重复实验,以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

 (2)贡献

 格式塔心理学在承认外在环境作用的同时,强调意识、心理等内部过程。这一点为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所继承,他将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加以综合,建立了一种符号——格式塔学习理论,创建了认知行为主义体系,促进了行为主义向认知方向的转化。在方法论上,格式塔学派强调研究直接经验,并主张采用将直接经验的材料与实验室的材料结合起来的现象学方法的原则,这同样也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石之一。从这一点来看,格式塔学派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是有极大的影响的。

 ( 三)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教育心理学模块知识点,属于教育理论的重难点,通常以单选、多选、判断、解答、论述、案例的形式出现。

 这里,我们建议大家每一种题型都做一遍,不留空缺。下面,我们为大家详细讲解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下的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

 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二、人本主义下的动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而人具有 5 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

 三、认知主义下的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免因失败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不良情绪。

 (2)成败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维纳)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的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

 此外,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3)自我效能感(代表人物: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达成某一成就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先行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期待。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

 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

 (4)成就目标理论(代表人物:德韦克)

 成就目标理论是在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

 能力增长观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随着学习的进行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而能力实体观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先天的、固定不变的,不会随学习的进行而改变。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不同,在成就情境中追求的成就目标也存在差异。儿童追求的成就目标,主要可能分为学习目标(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表现目标),追求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以培养可以发展的,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追求成就目标认为,智力或能力是

 先天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力求收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已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力评价,避免消极评价。

 (5)自我价值理论(代表人物:科温顿)

 自我价值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当自己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们将竭力维护。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的动机。

 自我价值理论将学生分为四类:高驱低避型、低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低驱低避型。

 (1)高驱低避型:这类人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觉悟水平。他们通过不断地刻苦,努力发展自我他们自信机制,又称做“成功定向者”或者“掌握定向者”。

 (2)低驱高避型:这类学生又被称为“逃避失败者”,对于这类学生,逃避失败要重于成功的期望。他们对学校和生活感到持续的厌烦和无聊,大部分时间里表现为无精打采、懒洋洋的。但是他们并不一定

 存在学习问题,他们的成绩可以是很好的,他们可能会用短暂的时间“猛攻”来取得更多时间的悠闲。

 (3)高驱高避型:这类学生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这种人被称作“过度努力者”。他们对任务是即追求又排斥的冲突情绪,但焦虑引起并加强他们对学习的注意。所以他们会想办法取得成功来避免失败。为了成功同时又要掩饰自己的努力,他们就出现了一种“隐晦努力”的现象。他们在同学中尽量表现得贪玩不在乎考试,但私底下偷偷地努力。

 (4)低驱低避型:这种类型的人又称作“失败接受者”,他们没有对成功的自豪的期望,也没有对羞耻感的恐惧,他们的内心很少有冲突,同时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也非常有限。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自身身份的地位的努力。这些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表现出退缩,至少是被动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