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作业绩报告【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4 18:20:07   来源:调查报告    点击:   
字号:

站在新的世纪里,透视过去的时光,工作的风风雨雨时时在我眼前隐现,回眸望去,过去的一幕幕在不知不觉中打湿眼睑。似乎岁月的记忆依然就在心头展现!时光如梭,当我意气奋发地跨入2012年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参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工作业绩报告【五篇】,供大家参考。

个人工作业绩报告【五篇】

个人工作业绩报告范文第1篇

站在新的世纪里,透视过去的时光,工作的风风雨雨时时在我眼前隐现,回眸望去,过去的一幕幕在不知不觉中打湿眼睑。似乎岁月的记忆依然就在心头展现!时光如梭,当我意气奋发地跨入2012年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参加工作已满二十六个年头了。回首这些年的工作,有硕果累累的喜悦,有与同事协同攻关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惆怅。我自从1984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在上级的领导下,逐渐成为了一个在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工作上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我深信一个人的信念是他的世界观在奋斗目标方面的集中反映,共产主义信念是我一生执著的追求目标和持久的精神激励力量。我把政治上的追求与现实中的工作结合起来,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从朴素的工作、学习中日益上升到自觉、理性的高度,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在工作中我焕发出了高度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共产主义事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科学地研究、思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能够与集体共同进步。在日常工作中能紧紧围绕班组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认真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同事和睦相处。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当中,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现将这些年的主要工作业绩总结如下:

1.革新成果

表彰奖励:

(1)、在1997年聚丙烯二车间建设期间,我认真地学习整个装置的生产流程图,并与建设装置的民工们交流,仔细地观察装置的每一个设备,每一条管线是如何安装上去的。可以说,聚二装置是我一天天看着建成的,对装置的一管一线都了如指掌。因此在1998年7月聚丙烯装置第一次开车的过程中,我东奔西跑,解决在开车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通常都是手到病除。第一次开车成功,我心里也尝到到了一点点的成就感。为此车间研究决定,鉴于我在此次新装置开工中的突出表现,给予记三等功的奖励。这同样也激励着我继续努力奋进的信心。

(2)、新装置开工后,我担任了五班的班长,常与班员讨论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并把一些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且分析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条件等,从而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99年是开工后的第二年,各个设备的运行状况都处在摸索阶段,而我班在1999年全年安全平稳地生产,受到了车间的好评。我也因此获得了本年度优秀班组长的荣誉称号。

(3)、2001年装置需要进行一次大检修,我自告奋勇,参加了此次大检修。我将平时工作中记录的一些问题在检修的过程中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由于在检修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厂工会又一次给予三等功的奖励。我不骄不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细心,将每个细小的问题都要斟酌好长时间。

(4)、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这话不假。在2005年5月17日,装置突然停电,从而导致各个电机设备停车。我意识到停电之后最重要的一个设备就是特护设备大轴流泵。由于大轴流泵停了之后,整个环管的流动失去了动力,从而导致聚丙烯粉末沉降。如果不能在10秒钟之内重新启动的话,就要甩掉大环管中的物料。当时我果断的决定,紧急向环管注射co后排放至高压排放罐。从而排除了安全隐患。我也因此被授予三等功。我知道,这是与我平时细致的工作和扎实的基本功分不开的。

(5)、由于我管理得当,班员也十分的配合我的工作。在我的影响下,班组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每个班员熟悉自己岗位的工作,也有很强的责任感。使得生产能够安全平稳的进行,2006年,我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的称号。我认为,我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上级领导的指导和班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要感谢他们。

(6)、2009年一季度,我被评为车间级的优秀管理能手。这也说明在工作能力提高的同时,我的管理能力也上升了一个水平。

2.技改技措

qc成果及合理化建议:
安全生产:

在安全生产方面,我负责排除的安全隐患不胜枚举。例如在2009年1月11日,我班夜班时大雪纷飞,我在装置巡检时发现丙烯的两个脱硫塔之间的法兰连接处有丙烯泄露漏,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个严重的安全隐患,马上通知班员联系维修处理,在寒冷的大雪里,直到看着维修人员把法兰修好,我才安心地离开。

 3.培养业绩

自己工作了这么多年,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每当与班员们闲聊时,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拿出自己的经验与班员分享。这对刚开始工作的新人来说如获至宝,一方面使他们能够很快的熟悉本装置的工作;
另一方面,他们也不会走许多弯路。这也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安全隐患的排除。

个人工作业绩报告范文第2篇

中组部《关于试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制度的通知》规定:“被考核者向各自的选举任命机关和上级领导作个人述职。”述职报告是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实用性文体,述职报告的写作越来越普遍,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述职者不仅包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而且一般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职务晋升、技术职务考核、岗位目标考核时,都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述职,便于主管部门和单位职工对述职者在任职期间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及德、能、勤、绩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判断。同时,述职者向主管部门、人事部门、专家组或本单位的职工陈述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履行岗位职责的实绩、问题和设想,有利于相关方面了解述职人的工作情况,为公平竞争、合理上岗奠定基础。但是,实际工作中,述职报告的写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述职报告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六避免”。

一、避免把述职报告写成单位工作总结,单位工作与个人工作混为一谈

述职报告和单位工作总结都采用自述的方式,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和评价。但是,它们毕竟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文种:第一,内容范围不同。单位工作总结是回顾整个单位的工作,重视过程性和全面性,注重展示整个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全方位地反映情况,以便读者清晰地了解什么工作做得好,什么工作做得不好以及为什么。而述职报告重在叙述个人履行职责的情况,着眼于汇报个人是否胜任某职、履行职责的能力如何。第二,写作目的不同。总结作为常规性的工作回顾,主要目的是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寻找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以利于今后在实践中更有效地推动工作向前发展。而述职报告是上级主管领导、人事部门或有关评审组织对述职人任职期间业绩和能力的考核依据之一,也是群众评议的基础。因此,述职报告写作要比照某一职务的岗位职责来写,对自己任期内履行岗位职责时所表现出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估,自觉接受领导的考核和群众的评议。第三,写作主体不同。述职报告的写作主体是个体,单位工作总结的写作主体是集体。那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写作主体,既要对过去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又要对过去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述职,很容易混淆这两个文种的界线。

二、避免把述职报告写成思想汇报,过多地谈认识

思想汇报是个人向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的一种应用文体。思想汇报是一种抽象的“报告”,其内容主要是汇报思想情况。当然,思想情况也要靠工作或事迹来体现,但被体现的思想终究也是思想,而不是工作或事迹。述职报告是要把任职期间的思想和行为如实展现出来,主要不是想过什么、想得怎么样,而是要实事实说。述职报告拒绝过多地谈思想认识,即使有深刻的思想认识也需要具体实践来佐证。思想认识不是不可以谈,而是要侧重谈依此思想怎么办的,有什么样的效果,反响怎样。述职报告也需要寻求规律性的认识,但要简洁,要以述职为基础。

三、避免把述职报告写成经验材料,谈喜不谈忧

经验材料是指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为了表彰先进、传播事迹、交流推广经验所写的材料。经验材料侧重成绩与经验,可以谈喜不谈忧。而述职报告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如实地反映情况,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工作成绩是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树立威信、赢得良好声誉的有力武器。理直气壮地展示成绩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大谈特谈成绩,一味地为自己唱赞歌,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视而不见,甚至有意掩饰失误、失利、失败,这是不可取的。成功的述职报告不但善于总结成绩,还要善于归纳问题,做到谈喜又谈忧。

四、避免把下属的工作成绩写入自己的述职报告,贪人之功

述职报告的内容要求真实、客观、准确,不夸大自己的成绩,不弄虚作假,避免把下属的工作成绩写入自己的述职报告,“贪人之功,据为己有”。现代社会中,一项工作往往是大家分工合作完成的,在写自己的工作成绩时,应该写清自己在这项工作中担任的具体工作、所起的作用、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领导干部主要担负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工作,具体任务主要由下属完成。所以,在讲述工作成绩时要分清哪些是属于下属的工作成绩,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工作成绩。其中,自己独创的、具有实际效果和推广价值的做法应重点写好,包括自己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自己如何安排并指导实施的、出现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等等。因而,要写入述职报告的,一定是与自己有关的,或组织协调,或监督指导,无“我 ”之事不提,无“我”之策不说。只有讲清个人所起的作用,才能看出述职者与政绩的关系。

五、避免离开岗位职责泛泛而谈,面面俱到

述职报告要围绕岗位职责,讲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着重反映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进行的具有个人特色、个人优势的领导、决策和实践活动,这是述职报告的写作重点,是述职报告的精华之所在,也是组织和群众对述职人进行评议的主要依据。有一些述职者在写述职报告时,担心遗漏了自己的工作成绩,事无巨细,像流水账一样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似乎成绩不小,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所有的工作都平分秋色,毫无主次之分。甚至岗位职责之外的工作也大写特写,虽然一般来说做出较多成绩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是能干的、有能力的,但这不等于说成绩和称职是一回事。因为,一个人离开职责干的事情越多,也不能证明其履行职责越好,反而证明其不务正业。这样的述职报告既不符合写作要求,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述职报告写作既要紧紧围绕岗位职责,又要做到突出重点。

六、避免格式混乱,不伦不类

个人工作业绩报告范文第3篇

绩效考核,也称为业绩考评,是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目标,运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工作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财务报告作为企业资产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载体,通常是绩效考评指标的主要信息来源,但由于财务报告数据的主要根据会计准则编制获得,与管理人员的实际业绩往往存在偏差,因此在绩效考评中,将财务报告转化成为“管理报告”就十分必要了。本文通过分析财务报告和管理报告中企业业绩指标的差异,从实际操作角度提出财务报告向管理报告转化应考虑的具体因素。

一、财务报告和管理报告概念的提出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本文中的管理报告泛指企业对内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经营周期经营成果,以及其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成果的文件。管理报告通常没有固定的格式,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一般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展开。

二、财务报告与管理报告的区别与联系

财务报告和管理报告中的指标都反映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成果,是绩效考评指标的数据来源。由于财务报告能够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能够较为全面反映企业财务和经营方面的信息,因此财务报告提供的数据和比率通常被用于绩效考评的业绩指标来源。但是,有时候会发现财务报告的数据与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无法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和员工实际的业绩情况。这个如果以财务报告额数据和比例计算的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可能会得出不恰当的结论,影响绩效考核的效果和作用,此时管理报告的数据就显得十分关键。

财务报告和管理报告都是企业运营和发展状况的书面记录,但二者又是不同的。首先,使用对象不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是是企业外部,即企业的投资人,债务人和主管部门等;
而管理报告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内部,即企业的主要决策者和管理者。其次,使用目的不同。财务报告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即企业某一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主要向企业外部相关人员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
管理报告则主要反映企业某一经营周期经营成果,着重反映企业发展战略和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向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改进管理的相关依据。再次,确认和遵循的原则不同。同一个交易或事项,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造成财务报告与管理报告的数据不一致,进而计算的指标也不同。最后,报告涉及的考核期间不同。财务报告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假设编制的,涉及的日期通常是公历年末、月末,涉及的期间一般的是公历的年、半年、季度、月份;
管理报表主要是根据企业经营周期的工作计划阶段编制的,没有特定的标准,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

虽然财务报告与管理报告存在差异,但是财务报告与管理报告又是紧密联系的。财务报告是编制管理报告的基础。管理报告在财务报告提供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进行调整后,能使报告的数据与企业的实际经营和管理情况更加吻合。

三、转化过程中应关注的要点

如前所述,财务报告与管理报告的差异主要源于确认原则和核算期间的不同,因此财务报告转化为管理报告过程中应主要关注以下两方面。

1.确认原则不同产生的差异

(1)调整财务报告中未确认的收益

库存充足时如果产品销售价格预计增长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增加,由于谨慎性原则的影响,财务报告中不确认这部分收益,但是转化为管理报告时可以考虑这部分潜在收益。同理,已签订采购协议以较低价格购入的原料,如果市场价格预期上涨,也意味着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增加,财务报告中不确认这部分收益,转化为管理报告时也可以考虑这部分潜在收益。

企业存在或有收益时由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财务报告一般不予确认,在转化为管理报告时可以考虑这部分潜在收益。

(2)调整财务报告中未确认的损失

材料或服务的采购成本预计增长可能导致企业损失增加,根据历史成本性原则,财务报告中不确认这部分潜在损失,但是说明企业采购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转化为管理报告时应该考虑这部分潜在损失。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期末时应计提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但在实际中,财务报告编制报出时企业往往无法获得准确的市价格信息,可能导致不能足额计提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转化为管理报告时应考虑考核期间的实际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

2.核算期间不同产生的差异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对于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核算的期间为公历的年、半年、季度、月份。但在大多数企业中,生产经营周期与公历是不一致的,通常需要跨越公历年度。对于周期性、季节性明显的生产企业,不同的季度、半年度的财务报告的数据差别比较大。转化为管理报告时应按照企业的经营周期对财务报告的数据进行调整。尤其是对于生产周期大于一年的大型制造企业,财务报告转化为管理报告时应注意按照完整的生产经营周期对财务报告的数据予以汇总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报告更加客观、准确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

个人工作业绩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总结与工作报告;
差异;
使用范围;
行文规范与用语

总结与工作报告是秘书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常用的应用文种。但由于不少撰写入未能辨别清晰二者之间的关系,总结与工作报告混用的情况经常可见。要想减少这种状况的出现,提高这两种文种在现实工作中的使用效率。撰写人可从文种范畴与主体内容两个方面把握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

一、文种的范畴不同。总结与工作报告虽都属于应用文,但总结为一般性应用文,工作报告则属于公文一种,二者在使用范围与行文规范与用语要求上有明显的差异。

在使用范围上总结要比工作报告宽泛。“总结是单位、部门或个人对前一段的实践活动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和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今后实践而写成的应用文。”其适用范围既包括复数性质的单位与部门,又包括单数性质的个人,而“工作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工作报告主要是在汇报例行工作或临时工作情况时使用,是报告中常见的一种”。属于公文报告的一种只适用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使用中主要存在把本属于单数性质的个人工作总结,冠以报告之名的误用现象。只要关注到了这两种文种的定义差异,就能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在行文规范与用语要求上总结要比工作报告宽松。在行文要求上:总结的标题可使用公文式标题,如“关于****的总结”;
也可使用一般文章标题,如“改革发展中****(单位名称)”;
还可以使用具有新闻特色的双标题,如“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大学二年级学结”。而工作报告则一般采用完整式的公文标题,即“****

(单位名称)关于******(事项)的工作报告”。至于交际对象的表述,总结不必特别标明,而工作报告则一般需在正文前明确标注“主送机关”,甚至在必要时还要在文尾注明报送的其他上级机关。此外总结没有专属的文种结束语,而工作报告则常以“特此报告”、“专此报告”、“以上报告,请审阅”等用语作结。

在用语要求上:总结作为一般应用文其语言简明扼要即可,而工作报告作为上行公文的一种,其用语除了简明扼要外,还需兼备所有公文用语严谨、庄重的特点,及上行公文谦恭,尤其是要使用好特定文种专用语。

二、主体部分的内容构成侧重点不同。总结的主体部分一般由成绩+不足+努力方向三部分构成,工作报告则一般由工作进展+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三部分构成。如不细究不同表述后面意义的差异,则很容易造成撰写内容的混淆。

最容易混淆的内容板块为第三版块即“努力方向”与“下一步工作安排”。“努力方向”与“下一步工作安排”其时间都指向未来,且内容指向也是未做到或未做好的事情,而不同的是“努力方向”比“下一步工作安排”的内容要抽象,它只是表述了明确的范畴,而“下一步工作安排”表述的则是工作的要点,相对具体得多。因此从表述的条目数量来看“努力方向”1~3条即可,而“下一步工作安排”则起码3条以上。当下,常见的误用是将总结的第三块内容写成工作报告的第三块内容。

其次是主体内容的第一板块即“主要成绩”与“工作进展”的内容容易产生混淆。它们之间的同与异更难分辨、误用情况较隐蔽,较容易被忽略。

“主要成绩”与“工作进展”其行文的时间都可指向过去,且内容也都可为已完成的工作,并都体现经验性。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多方面的细微差异:第一,时间与内容指向都有差异。“主要成绩”与“工作进展”都可以是“过去的”和“已完成的”,但“工作进展、成绩、经验”的时间与内容指向还可以是“现在的”和“正在做的”。第二,内容及内容展开的表述形式不同。工作报告第一板块的内容除了成绩之外,还包括工作过程,从而使内容展开的表述形式不同。“主要成绩”展开的表述形式为概述(所取得的成绩)+说明(用相关事实证明),如“提高了管理效率”这是对一项成绩的概述,接下来就通过“机构精简了1个”、“管理人员减少了3名”、“承担多了三项日常工作”三个事实性材料进行说明(用相关事实证明)。而“工作进展”展开的表述形式为简述(所做事项的名称及完成情况)+说明(用以连贯事实性材料说明过程),如“完成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这是对一项工作的简述,接下来通过“9月8日印发论文参考选题”、“9月15号安排论文讲座”、“10月20日落实指导教师”、“10月2l~12月21日开展个别指导”、“12月21~31日组织成绩评定”一连贯的事实性材料进行说明(用以连贯事实性材料说明过程)。第三,对事实性材料的使用情况不同。“主要成绩”板块的事实性材料经过了双重使用(如“提高了工作效率”例):一重是用来归纳成绩,虽看不到事实性材料的表述,但其数量其实较第二重多;
二重是用来证实成绩,可以看到事实性材料的表述,其数量可多可少。只要典型,一个也可。而“工作进展”板块使用的事实性材料则无需归纳,只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项(外延较大),在用数个事实性材料(外延较小)加以说明(如“毕业论文工作”例)。另外,二者所使用事实性材料之间的关系也是有差异的:“主要成绩”板块所使用的事实性材料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内在相关的联系,而“工作进展”板块所使用的事实性材料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外在相关的联系。第四,撰写者的写作倾向性有差异。“主要成绩”板块,撰写者对所列事项给予了明确的肯定评价,而“工作进展”板块,因为是上行文,撰写者不宜替领导对所列事项作出判断,所以其肯定性评价只能隐含在字里行间。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因而这一板块的误用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一些基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总结中,经常是“见事不见纲”,即只是罗列本单位或个人所做的事项,不能将同类事项归类,更不能将同类事项的共性概述出来,只是一堆事无序地堆着,欠缺对事实性材料的归纳概述;
二是在一些单位的工作报告中,“见纲不见事”,即只是非常大胆地列出一条条工作业绩,却不见工作展开的清晰过程,欠缺连贯性事实性材料的支撑,给人“大”而“空”的感觉。

最后是主体部分的第二板块即“不足”与“存在问题”的混淆。只要理解清楚了文种的内涵,这部分的差异相对而言容易辨清。“不足”与“存在问题”其时间都指向过去,且内容指向都是未做到或未做好的事情。基于总结的文种要求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不足”板块的内容具有抽象性的特性,而基于工作报告的文种内涵“汇报某一阶段的工作”,“存在问题”板块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强的特性,相对而言其内容较具体。这一板块与第三板块内容密切相关,解决好了这一板块的问题,也会有助第三板块问题的解决。

此外,工作报告中还有少数工作报告是可以向上级提出工作建议的,呈报类与呈转类工作建议报告都属此类,总结则不具有向上级提出工作建议的功能。因此,一些个人总结里夹杂向上级部门提工作建议的内容也属误用。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如能很好辨清总结与工作报告在写作要求上的细微差异,则有利于其应用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参考文献:

个人工作业绩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财务管理系统绩效审计制度预算制度

一、引言

政府财务管理系统是一个政治的开放系统。政府依据纳税人的需求与支持,通过政治系统形成政策,依据政策规划施政计划,尔后根据施政计划编制预算并据以实施,这是系统的投入;
其后达成施政目标并满足纳税人的需求,这是系统的产出。该过程结束后,政府尚需依据纳税人对施政的满意程度及目标达成程度,检讨并修正其政策。上述过程中,公民纳税以维持政府施政所需,政府执行施政计划与预算,其结果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与效益性?公共服务产出的质量如何?亦即其预算与计划执行的绩效如何?这均需经过具有审计专业能力与超然独立地位的审计机关的监督和评价,这种监督与评价制度即为绩效审计,换言之,绩效审计在政府财务管理系统中肩负着信息反馈的功能。

自DavidOsborne和TedGaebler提出“新政府运动”以来,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强调成果导向、弹性授权与责任制,政府审计的重点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绩效审计。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绩效审计。2004年7月,具有83年历史的美国GeneralAccountingOffice,更名为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这是该组织近年来工作内容转变的结果,也充分表明了绩效审计将成为其未来工作的重心。

我国开展政府审计已有20余年,成果颇丰,但绩效审计仍处于试点阶段。近年来,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迅速,政府政务公开及其施政绩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推行绩效审计已是现实所需。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是提升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必要保障。因此,本文比较、分析英国、美国以及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与特征,进而对我国现行制度体系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为推进我国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英、美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一)英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英国近代审计制度始于十九世纪的行政机关变革。1866年颁布的《国库及审计部门法》(ExchequerandAuditDepartmentAct)中首次建立了公共支出问责制度。议会授权支出,行政机关将支出纪录与账簿送请审计长审核,审计长审校并撰写审计报告提交议会。该法案规定审计长及其下属必须审核政府机关的每一笔交易。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张和公共支出的膨胀,尤其是一次大战后,这种审计方法变得不现实,因此英国于1921年修正了《国库及审计部门法》,规定各政府机关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自行管理各项收支,审计长仅需对相关的交易事项实施抽样审计,并向议会报告政府的支出是否符合议会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议会及学界要求改革审计制度以适应政府角色的改变,特别是赋予审计长超然独立地位。1983年《国家审计法》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审计署(NationalAuditOffice,NAO)。NAO隶属议会下院,其主要职责一是依《国库及审计部门法》对政府机关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与鉴证,即财务审计;
二是依《国家审计法》对各机关使用公有财物及政府经费作出经济性、效率性及效益性检查与评估,即绩效审计。

NAO执行绩效审计的选案标准主要考虑金额数量、是否已显现绩效不佳迹象、议会及民众关心的程度等。每年由下属业务部门提出百件左右的方案,审计长择要选出其中的五十件左右作为该年度执行绩效审计的标的。

NAO的审计报告分两阶段提出,一是先导性研究报告,先导性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是否需要实施全面绩效审计,若经评估认为需要审计,则需进一步规划审计重点及方向。二是全面审计后的正式报告。在执行绩效审计时,NAO的审计人员随时与被审单位的相关人员保持合作关系,听取对方意见。审计完毕先将审计结果的初稿送被审单位征求意见,作为撰写正式报告的参考。由于与被审单位事前及事中的充分合作,故报告提出后,受审单位对报告所提内容的接受程度较高。NAO的职责仅限于向议会提交审计报告,后续的追踪查证工作,则由各行政部门自行负责。NAO跟踪审核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向下议院公共账目委员会报告结果。

(二)美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美国的财政监督制度深受英国议会对政府财政控制观念的影响。直至宪法(1787年)颁布前,政府审计事务皆由议会办理。1789年美国国会立法成立财政部,由其执行政府的财政监督权。财政部长口头或书面向国会参众两院提交审计报告,依国会指示履行职责。一次大战后,国会为提高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效能,于1921年制定《预算与会计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Act),成立审计总署(GeneralAccountingOffice,GAO),直属国会,自此财政部的会计检查职权划归GAO.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下,GAO大大增强了国会制衡行政部门的能力,这也是美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次大战前,GAO协助国会监督行政机关的支出情况,主要工作是审核各机关送审的凭单。在约翰·R·摩卡尔(JohnR,McCarl)担任审计长时,曾实施部分付款凭证的事前鉴证制度,但随着支出凭单大量增加,审计工作负荷过度。1950年颁布《预算与会计程序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ProceduresAct)时,放弃凭单的鉴证手续,废止事前审计制度。

1981年6月,鲍歇尔(CharlesA.Browsher)就任美国审计长,将GAO的工作目标定位于:①向国会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数据;
②促进GAO与国会间的沟通与联系;
③加强对国防预算的审计;
④强化GAO核查各联邦政府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能力;
⑤加强GAO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在鲍氏的任期中,GAO两度增修政府审计准则,建立起有效的GAO与国会间的沟通制度,并将各机关年度决算的审计交由公开执业的会计师鉴证,GAO则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政府绩效审计,审计范围涉及财政赤字、国防安全、信息资源的运用、人口老龄化、波斯湾战争中武器的使用效率、改善全国医疗健康计划、全球化的挑战等。鲍氏的不懈努力将GAO推上了世界绩效审计的领袖地位。

GAO是国会四大辅助机构之一,审计任务70%以上来自国会,依据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规定,超然独立地行使其职权。与NAO类似,审计结束后,在提交正式审计报告前,GAO先将审计报告草案送受审单位征求意见,经过双方充分沟通后,再向国会提交正式的审核报告,并在正式审计报告中列明受审单位的意见,供报告使用者评断参考。GAO每年向国会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多达1300多份,除少部分涉及国防机密的外,民众均可索取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公开使审计结果得到各方的重视,这对审计功能的提升尤有帮助。

三、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与英美两国相比,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较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该阶段,国家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落脚到经济效益的观点。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考虑了经济效益问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该阶段,审计机关一方面继续实施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对象的微观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另一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审计工作,例如全国审计机关同时开展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共审计20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05815亿元,审计后对716个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提出了意见,压缩项目总投资达1285亿元。

第三阶段,本世纪至今。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财政支出迅速膨胀,政府政务公开,提升国家竞争力等等均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驱动力。2001年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和农村电网审计、2002年组织的重点机场审计,以及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组织的对12家市属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等均是在此背景下实施。2003年7月,审计署制定《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我国的绩效审计带有明显的本土特征。首先,《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条文关于“真实、合法、效益”的规定,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揉合在一起,审计工作主要以查处和揭露国有企业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目的和内容。其次,审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属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并较多地集中在对其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其经济活动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第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数量较少。第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也比较少。第五,尽管我国施行绩效审计已初见成效,但是,及至今日,我国的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如尚无类似于美国《绩效成果法》的全国性法律及相关制度,现行的《审计法》、《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也均未涉及该主题。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的瓶颈。

四、完善我国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议

绩效审计制度是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的规范,涉及《审计法》、《预算法》及其施行细则、各项工作指南、审计准则等。经由对各国绩效审计制度的比较,结合我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考虑近年来审计署关于绩效审计的重要举措,提出如下建议:

(一)修订《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

我国现行的《审计法》颁布迄今已届十年,《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未明确提及绩效审计。然而,由于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现行的《审计法》已无法充分适应当前审计业务的需求,修订《审计法》及相关的配套法令已成为必然,因此建议:第一,将绩效审计的概念、审计内容及程序等引入《审计法》;
第二,为便于监督政府新兴计划,若修法缓不济急,则可先修订《审计法》实施细则,在不违背母法规定的前提下,先就绩效审计程序与结果的处理制订完整的配套措施。

(二)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

准则是一种权威性的规范,用于确保审计质量、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使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报告能够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重视。推行绩效审计成功的国家均制定了绩效审计准则,如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俗称YellowBook黄皮书)的第六章为绩效审计工作准则,第七章为绩效审计报告准则。加拿大的《绩效审计工作指南》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绩效审计的内涵,第二部分说明绩效审计的基本特性,第三部分是绩效审计的工作规范,第四部分介绍审计长公署绩效审计质量管理系统的各项重要功能。我国目前尚无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因此建议:第一,从速制订并实施绩效审计准则,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绩效审计的工作依据和流程;
第二,汇编绩效审计案例,作为审计人员办理绩效审计的参考,以利于经验承传。

(三)统一年度预算编制与绩效审计评价口径

预算是政府施政的财务计划,预算的编制应满足绩效评估的需要。我国《预算法》尚未引入绩效预算观念,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预算普遍存在施政计划目标不明确、缺乏绩效衡量指标与方法等问题,无法评估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达成预期效益,因此建议:修订《预算法》,将绩效预算观念引入《预算法》。

(四)建立决算审计报告与行政机关奖惩关联机制

决算审计报告是预算与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报告,是政府整体财务系统中的反馈信息。当前我国的决算审计报告并未与行政机关奖惩机制相关联,决算审计报告中所揭露的各项审计意见普遍未受到行政机关的重视,同一问题重复发生,因此建议:修订各级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要点,将上年度预算执行绩效列为次年度预算分配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健全行政部门绩效评估制度及评估指标

犹如公司必须对股东负责,政府也必须对纳税人负责,善尽公共资源管理与运用的职责。美国1993年的《政府绩效成果法》规定,各机关提交预算管理部门的年度绩效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计划绩效目标;
②用客观、可量化与可评估的方式表达目标;
③简要说明达成目标所需的工作过程、技术、资本、人力、信息等资源;
④建立绩效指标;
⑤确定计划成果与目标的对照基础;
⑥说明所采用的效益评估方法。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因此建议:第一,参照美国的做法制定绩效成果法,健全绩效评估制度;
第二,由权力部门推进落实绩效评估制度,以获得行政机关的积极参与支持;
第三,各行政机关绩效评估结果列入年度决算报告,以配合立法机关监督施政的需要。

(六)提高绩效审计信息的公开性和时效性

审计机关对外提交的审计报告,在时效上均有滞后性,这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参考价值,因此建议:第一,就社会各界或纳税人所关心的议题而开展的项目调查,若不涉及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应适时予以公开;
第二,设置审计机关发言人,选择适当信息,适时对外公开;
第三,精选年度绩效审计案例,通过审计网站,对外公开。

(七)构建专业咨询机制

由于审计职能的变迁,许多先进国家的政府审计人员由过去传统的auditors的角色,演变为评估人员(evaluators)。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政策评估的时代,评估联邦政府的计划是否符合经济、效率与效益原则。我国的政府审计工作亦逐渐朝此方向发展,因此审计人员除必须具备基本的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尚须具备其它自然与社会学科的专业知识,诸如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公共政策、信息管理、法律、土木、建筑等,同时对于政府施政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公共政策分析与评估政府计划执行绩效的职能。目前审计机关因受相关制度的制约,用人渠道受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范围过于狭隘,因此建议:审计机关可参照加拿大政府的做法,建立“审计咨询委员会”(AuditAdvisoryCommittee),提供专业与技术咨询,委员们可来自审计署及社会各界,均应是其所属领域的领导者或知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