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五篇】(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3-08-01 18:15:05   来源:对照材料    点击:   
字号: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一、直观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小学阶段有关几何初步知识中图形特征的认识、位置与方向的认识,还有计量单位的认识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五篇】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一、直观性较强的学习内容

小学阶段有关几何初步知识中图形特征的认识、位置与方向的认识,还有计量单位的认识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表象,形成抽象.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通过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获得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二、规律性明显的学习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中基础性的知识,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这些知识联系紧密,相似度较高,规律也较为明显,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规律能很快内化,所以这部分内容也适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三、开放性较强的数学问题

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并且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巩固深化这一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那么,在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呢?现做以简要论述.

四、教师应为学生积极营造和谐的探究环境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进入探究活动营造一种积极而活跃的心理气氛.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将视角投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且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情境,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W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其产生主动探索、发现奥秘的强烈愿望.

其次,教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表达与交流创设宽松的人文环境.

五、教师应为学生精心组织良好的探究材料

探究材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对象,它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所学习的概念、规律,具有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具有可接受性. 精心组织“探究材料”是小学生成功探究知识,经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的“捷径”. 教师为学生组织良好的探究材料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选择、加工和组织.

一是材料的选择. 教师应努力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些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并对学生充满吸引力. 二是材料的加工. 对材料的选择与重组,力争表现活动过程的“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交流――猜想验证”的逻辑结构,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 三是材料的组织. 如果教师组织的材料使探究过程过于“顺畅”,学生对得出结论的体验就不深刻.

另外,教师作为设计者,在帮助学生准备操作材料时要注意指导性与可行性. 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凡是学生可以自行准备的材料,应指导学生自带,自做,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 另一方面,当学生不能自行准备材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精心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适合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典型材料,以便于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参加实践,收集事实,展开研究.

六、教师要为学生全面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使学生既能掌握“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 当然,并非所学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进行探究教学,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 为使学生自主而又高效地活动,教师对探究性活动程序的每一个环节的策划、准备和实施,都要从宏观上抓住探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设计和管理.

七、教师应及时调控交流与反思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当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的教师忠于教材,教材提供怎样的学习材料,就选择怎样的学习材料;
也有的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往教学时使用什么学习材料,现在依然选择怎样的学习材料。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的习惯做法,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分析与把握。因此,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逻辑分析,要弄清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和方法的逻辑结构,从而把课本中的知识结成“点”,连成“线”,织成“面”,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决策分析,更注重灵活地挖掘教材,开发、组合、加工教材。

二、打造生态课堂中材料选择的策略

1.开发有效学习材料才能确保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整学习材料,以促进思维开发。处于每一发展阶段的学生都应当有适合其自身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学习素材,应当经历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案例一] 一册教材中《1—5数的认识》的教学,通常教师是把P14主题图放在课的开始进行教学,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观赏动物好吗?图上有什么?把你看到的物体数一数各有多少?”然后全班交流。如学生回答动物园里有一头大象,图上有一个太阳等;
教师再归纳:一头大象、一个太阳,等等,都可以用数“1”表示。

[分析] 这样的设计比较严谨,但一想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已在幼儿园对1~5有了很多了解,这样一开始就把主题图呈现出来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较难有新的收获。有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出发,调整了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

[案例二] 先在黑板上写出1~5的数,问:“小朋友,黑板上的这些数你认识吗?(1~5)关于这些数,说说你都知道什么?你能用桌上的学具表示吗?2除了表示2个圆片、2根小棒外还可以表示什么?”由此,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兴致极高。接着,笔者再出示动物园这幅主题图,让学生把看到的物体数一数各有多少,同桌数一数。最后全班交流数法。

[分析]这里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把握了主题图呈现时机,主题图并不是放在一个教学的开始,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练习的材料。以学生现有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了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思维加工,通过新知识与已有认识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对新知识的充分理解,从而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新编学习材料提高学习参与度。现行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资源环境。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

(2)加工学习材料激起开放学习。加工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具有开放性,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提供、自己选择、自己创造学习材料,积极主动地有效参与学习活动,而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适时给予学生帮助。

(3)重组教材内容培养创造能力。在现行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往往考虑地区间的差异,有时把一块知识分拆得较细。这样的内容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因为缺少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思想渗透,学生往往会失去一些创造机会。因此,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实际,敢于重组教材内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再创造的方法和能力。

在新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教师已不再是课程的单纯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设计者。教师不能简单、机械地“教”教材,而更要注重灵活地挖掘教材,开发、组合、加工教材。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调整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
可以新编学习材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根据目标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抓住教材中的可变因素推波助澜,实现学习材料的有效开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潮迭起,倡导有灵气的数学学习。

2.把握学习材料的有效呈现方法。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而应该是多样化的。

(1)直截了当呈现学习材料。直截了当呈现也就是开门见山,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知识的起点,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直接把所学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2)借助“实物”呈现学习材料。“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物化’”是蒙台梭利创造的一套数学教育好方法。这一套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小学数学教育,因为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需要不断地用具体事物或“实物化”的模型强化才能形成,蒙台梭利创造的这套数学教育方法,就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套具体实物或形象的实物教具,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表象思维所需的具体形象,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学习数学。

(3)动态生成呈现学习材料。叶澜教授曾强调,“要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教育活动会因为不同的因素生成新的动态要素。”这是新课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生成性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由此,教师在呈现课堂学习材料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可 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在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精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上,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一)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二)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变“静”为“动”

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
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变“明”为“暗”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
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二、提问策略探讨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一)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1.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二)有效引导合作技能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包含了很多教学探究的内容,《电阻定律》一节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机会和素材。设计开放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电阻定律的探究,在研究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什么关系?教材从两条途径进行了研究:一是实验探究,二是理论推导。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探究,教学中教者把理论探究的内容留给学生课外去完成,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过程进行充分的交流、评价和反思。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堂上教者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追求真理,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教者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思路不加任何限制,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协作,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完成探究过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者以提供探究记录表格的形式,暗示和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开展活动,为探究过程的评价提供丰富的素材。课的后半部分,教者组织学生对实验的方案、数据和结论进行评价、交流和归纳。至于电阻率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仅侧重于物理意义方面,以我们讲述为主,借助课本上数据的比较,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教者既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整个课堂教学按照“设问一猜想一探究一归纳”展开。

2教材分析

电阻定律是新课标课程物理3-1的第二章《恒定电流》的第六节内容。它是《恒定电流》这一章节的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电阻率的定量关系。由于在初中时学生只知道定性结论,故本节内容属于发展和提高的范畴,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并理解电阻定律。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阻定律的得出和理解。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对电阻定律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设计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历过程,体验方法,而本节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机会。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深刻体会“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得到电阻定律之后,还要强调电阻率是表征导体本身材料性质的物理量,但是和温度有关。总之,本节教学要突出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参与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阻定律内容,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2)能根据实验要求及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连接电路,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3)学会根据探究目标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3.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体验电阻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2)强化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意识,养成对探究过程形成书面报告的习惯;

(3)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活动中主动合作、交流的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探究活动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2)强化学生的创新情感和意识,追求最佳方案的研究态度;

(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进行物理学习和研究;

(4)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义,能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进行客观的评价。

4器材、媒体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组、电键、导线若干、锰铜合金、铁导线。课堂探究记录(附后)。

媒体:实物投影仪、Powerpoint。

5教学过程

5.1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影响导体电阻的几个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提问)

教师:导体的电阻是其本身的一种性质,它是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学生: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有关。

教师:那么导体的电阻与上面的这些因素有怎样具体的数值关系呢?

(留1―2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也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教师:我们请各小组的代表来陈述一下自己所预测或猜想的导体的电阻与几个因素的可能关系是什么?

学生甲组(猜想1):导体的电阻可能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学生乙组(猜想2):导体电阻可能与长度的二次方成正比,甚至是三次方的关系。

学生丙组(猜想3):横截面为圆形的导体的电阻可能与横截面的直径成正比。

教师:各个小组的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意见的吗?

教师:看来大家的预测不尽相同,到底哪种猜想正确,还是有其它什么关系呢?我们如何来判别呢?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在物理学中,研究物理规律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实验探究,另一种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进行。这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采取第一种方式。如何去探究一个物理量和几个物理量的关系呢?

学生(齐答):控制变量法。

5.2实验探究,得出规律

(课前要求三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人负责记录表格,一人进行实验操作,另一人协调、监督实验进程并作为本小组的发言人。课桌上提供的电阻丝的材料,长度比,横截面积比用标签明确标注,如图1所示)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面上的器材,利用它们能否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能的话,各个小组可以选择导体的电阻与某一种因素的定量关系来研究,并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可以采用课本上的方法,也可以设计新的方案。如果你们觉得不能,还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可以向我提出。

(用Powerpoint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结束时要交流评价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实验方案的特点,实验的电路图;
(2)表格的栏目设计的合理性、规范性;
(3)实验数据的可靠性,结果与猜想的关系。)

教师:请各小组抓紧时间交流和讨论,力求5min内制定出实验方案,并及时地在实验记录表格上体现出来。

学生活动1: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适度点拨有困难的小组)

教师:请已经拿出实验方案的小组举手示意一下。

学生:(举手示意)

教师:请大家在15min内完成实验操作。注意实验的各个环节,力争有所发现。

学生活动2:动手操作,记录数据。

(教师巡视,实验开始后提醒学生5min时要画好电路图;
10min时要完善表格中的栏目、数据;
13min时要分析数据,看能否验证初始的猜想。在实验的后半程教师收集典型小组的课堂记录表格)

学生活动3:交流、评价和归纳,得出结论。

5.2.1探究方案(师生共同讨论)

选出两个小组的实验电路图同时投影展示,如图2所示。

教师:请这两个小组的发言人结合各自的电路图简述实验方案:

甲组:我们研究的是导体的电阻与长度之间的关系,在实验中选取的电阻丝是A和C,先后将它们接入电路中,用伏安法测出电阻,然后分析有关数据,得出结论。

乙组:我们在实验中不需要测电流,将选定的两根电阻丝R1和R2同时接入电路中,只要用一只电压表分别测出它们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得出电阻之比等于电压之比。

教师:请大家比较这两种实验方案,哪种比较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生:第二种效率高。

教师:其实,如果采用课本P58的实验电路图,如图3所示,大家就可以方便而又快捷地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

5.2.2实验表格(教师指出评价要点,学生讨论、交流)

要点:表格中栏目的行和列分布是否合理;
待测物理量是否齐全,特别是控制变量法的体现情况。

5.2.3实验数据(教师指出评价要点,学生讨论、交流)

要点:数据是否错误;
有效数字的位数是否正确;
单位是否准确。

学生按组讨论,归纳结论,汇报结果: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
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不同材料的电阻丝的电阻值不同

教师评价:很好!尽管我们的实验离真正的科学研究还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得出以上结论,很不容易,是大家共同努力、合作学习的结果。还不能得出结论的小组要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和反思,分析、思考设计方案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实验操作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板书并讲解)

1.电阻定律

①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
导体的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②数学表达:R∝L/S,写成等式:R=ρL/S。

2.电阻率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长度1m,横截面积1m2的导体的电阻。

②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欧•米,即Ω•m。

③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教师结合课本表格说明这一知识点的应用)

(三)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1.知识总结

2.方法总结:

①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②实验(探究)方法。

③数学(推理)方法。

6教学体会

这是我校青年教师姚永所参加盐城市创新教学比赛的一节课,笔者参与了备课和比赛的全过程。一开始,我们担心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会收不回来,无法完成教学计划。但在课堂上,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紧张而有序,学习自主性和合作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效果很好,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

在设计实验探究方案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方法,如把几根电阻丝并联,分别测量它们的电流,然后进行比较……。虽然有些方案还很幼稚,但无一不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者要善于捕捉这一教育机会,对学生加以肯定、鼓励和引导,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这节课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附:课堂探究记录

2.6电阻定律

1.小组成员:
_____ ______ ______

2.探究课题:探究导线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3.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

4.探究方案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原理图:

6.数据记录:(栏目自拟)

7.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的教师定位

⒈设计者

有效的探究学习,不可能是由学生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探究学习的任务、探究学习的过程和需提供的材料、合作交流的时机和方式等几个方面,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精诚合作、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

⒉组织者

“合作交流”的教学必须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建时一定要注意合理性,能使每位学生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对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有效地组织他们运用已知的基础知识,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认知和掌握新的知识.在此期间,教师应着重于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必要时可给学生提供有关的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引导他们探究、创新.

⒊参与者、指导者和激励者

教师要自始至终参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指导学生如何围绕探究的问题去收集资料、准备材料;
指导他们运用哪些知识、怎样的思路、什么方法去探索新知;
在他们碰到困难时,用适当的语言激励他们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去克服困难;
必要时还可亲自动手帮助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合作者、探究者、创造者.

二、创设“问题”背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如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究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数学中充分利用创设“问题”背景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满怀激情地学习.如,学习《四边形性质探索》中,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问题的探究当中.

三、巧妙设计学习“空间”,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才能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四边形性质探索》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独立发现四边形性质,用几何语言写出四边形性质.因为每位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四边形性的性质.

2.小组交流.以4—6人为一小组,交流各自了解一些四边形性的性质结果,并说明理由.然后总结出本小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结论.

3.全班交流,在小组的基础上,各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情况,使多数学生形成代识,并从定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四边形性的性质,老师进行前面总结.

四、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加深学生对证明过程的认识,在主动探索中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证明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解决问题.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索的内容,生活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索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方法及应用实例

互动式探究就是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互动探究的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主动、开放、灵活的状态.下面以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等角对等边”定理的教学,简述这一方法的运用.可以归纳为四步骤:问题解决、同类变换、方法总结、扩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