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骨干教师交流材料【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12:45:12   来源:对照材料    点击:   
字号: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山西省教育厅出台了《山西省2010-2013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骨干教师交流材料【五篇】,供大家参考。

骨干教师交流材料【五篇】

骨干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骨干教师培训 工作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00-00

一、山西省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现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山西省教育厅出台了《山西省2010-2013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经过几年的运行实践,山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们在调查和实际工作中也发现,骨干教师的选拔工作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培训对象选拔条件普遍降低

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的选拔工作培训对象选拔标准普遍降低,原因如下:一是有些地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的选拔方式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而是以上级指派为主,甚至有些真正的骨干、精英连培训消息都得不到,这样的教师只能是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二是农村包括偏远山区的教师要脱岗进城培训,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女教师既放不下家庭,也放不下学生,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是顶梁柱,让师范院校顶岗支教的学生代课校长也不放心,所以另外找愿意进城学习的教师代替。三是由于一些偏远山村教学条件与县城相比明显就差,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那么一两个好老师,又被县城的一些重点学校挖走了,有些校长就自己顶替名额。

(二)培训模式的单调

近年来,各大专院校及培训机构,对骨干教师培训采取的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对骨干教师培训的局限性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工学矛盾突出。集中培训必须抽出固定的时间组织进行,少则一周,多则数月,势必造成这头骨干教师成长,那头学生成绩下降的负面影响。二是针对性不强。参训的骨干教师学员已系统学习有关国家课程标准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他们当务之急,应是在当前的课程理念下,怎样结合自己当地实际,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法,交流学习更多的教育教学经验,许多学员认为他们的培训是复习功课,有些高校课程的教学模式极为传统,不接地气。三是学习资源欠缺。有些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教学条件不足,课堂环境基本上是教室、教师和教材,既没教案样例也没教学课件,师生没有互动,课后没有反馈,缺乏对骨干教师连续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训指导。

(三)培训师资的缺乏

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今后5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个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按50人组成一个教学班,每位教师平均教学300学时计算,起码需要24万名专兼职培训教师。同时,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改革还没能有效地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接轨,使得教师教育一直在做低水平的重复培训,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培训形式与方法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极不适应。即便是专职培训者,也面临着培训专业化的挑战,需要在通晓“学科教学”本体性知识的同时,遵循成人教育规律,掌握培训教学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教师培训的实践智慧。

二、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一)认真抓好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的选拔培训工作是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前提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选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训的效果和质量,选拔培养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公开推荐、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

在选拔工作过程中,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教师自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初审,由专家评审小组根据初审结果对推荐对象进行复审。审查的结果要向教师队伍公布,听取不同的意见反馈,同时加强舆论宣传与过程监督,提高选拔推荐工作的透明度。

2.应遵循严格标准、宁缺毋滥的原则

各地要严格依照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标准和选拔办法进行骨干教师的选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得降低标准,不得滥竽充数,要把好骨干教师队伍的关口。

3.应遵循制度化、年轻化、专业化的管理原则

应积极倡导实行骨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骨干教师考核制度。通过骨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增强骨干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也有利于对骨干教师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坚持对骨干教师的考核制度,将考核、考查、考评相结合,每1-2年进行一次,不合格者予以淘汰,同时将一些符合骨干教师标准和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教师补充到骨干教师队伍中,以促使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和优化。

(二)建立健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机制是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保障

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需要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在职培训的保障机制

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政策手段和行政手段予以保障。我国颁布的《教师法》和《教育法》都对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作了明确的规定,各地方各学校也要站在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制定相关保障机制,为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提供物质和生活保障,免除后顾之忧。

2.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在职培训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制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应该把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同培养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和职务评聘结合起来,从精神、物质、情感、环境、信息等方面给骨干教师以激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要配合教师培训机构,为培训工作“卸担子”、“压担子”,创设激励骨干教师成长的宽松环境,推动当地“名师”和“名校”建设。

3.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动力机制

为了解研究农村骨干教师对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动力,笔者组织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教师接受培训的愿望、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希望通过培训解决的具体问题。结果显示:骨干教师普遍都有成才的愿望和信心,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参加培训进一步学习CAI课件制作技术,提高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教学能力,提高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教育科研能力,提高利用网上教育资源的能力,实现教师自我发展。这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它所产生的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持久的学习动机,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如果得到鼓励与支持,将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努力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骨干教师全程教育培训构想

教师职业发展过程是一个持续学习、实践教学理论,探索教学方法、途径,积累、整理教学经验,规划、调整教学行为,更新、改进教学观念和提高、完善教学技能的发展过程。有关师范院校、教学研究人员应与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培训机构紧密联系、有机协调、通力协作,共同建构适合广大农村教师全程教育的培训构想,将农村现有教师统一摸底分类,制定分级培训目标、培训需要和培训方案,如:

1.对教龄低于2-3年的“新任教师”

着重培养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进入教师角色,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逐步提高教学能力,让他们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教育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对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且在教育教学能力也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的“合格教师”

则侧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该阶段的教师培训主要以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为主,向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创新探索的机会、发展能力的空间。

3.对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效果优良的“优秀教师”

要注重培养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新信息并使之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帮助教师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拓展专业知识,使其成为在学科教改和教研工作中能起指导、带动、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

(四)努力创建适合农村骨干教师新的培训模式是做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

相比与城市,农村尤其是广大山区教师与外界接触较少,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就更少,所以有组织的进行农村骨干教育培训是农村教育良性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而如何创建适合农村骨干教师新的培训模式则是做好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问题的关键。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团队

为了深入研究国内外教师培训发展状况,更好地服务于我省乃至全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课程教材改革,应吸纳国家成人教育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成人教育管理专家,成立“十二五”农村骨干教师研究中心-农村教师辅导站,以此为依托,组织一支由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材编写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相互组合的、多层面的、立体的教材编写队伍、专业培训队伍和教师成长引领队伍作为《农村教师辅导站》的辅导员。这样一支队伍,有理论、有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到理论,这一不断循环的过程必将大大提高骨干教师培训专业队伍的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加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在第一线,是学员对教材反映的见证人,最能了解学员的兴趣和需求,使专业教材的编写和教师培训工作更加切合教学实际,对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打造教材品牌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前期重点培养实验区,与实验区共建教材,不断吸收教材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培训经验和成果,不断采纳实验区教师给我们提出的宝贵意见。

2.建立高效务实、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1)走下去的培训:《农村教师“辅导站”》要以“十二五”农村骨干教师为依托,组织由一级特级教师、教研员、课程标准研究专家和实验教材编写组专家共同参与教师培训队伍,奔赴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试验点,进行面对面指导,保证培训教材目的和学习方法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做好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的“辅导员”。

(2)请上来的培训:来用学术报告、学术研讨会及教学交流会等形式,组织教研人员、教师代表学习、交流、研讨课程教材的改革精神,获得实施新课程所需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确保达到农村教师培训课程和培训教材的预期目的。

(3)采用会课形式,进行观摩、比较,在操作层面上解决问题、推广经验,使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和教材的精神落到实处。

(4)采用教学论文评比形式,有效地推动教和研的结合,促进教师深刻、准确地学习、研究、理解和运用所用教材。

(5)编写内部资料,讲解新课程、新教材,传播新观念、新思想,免费发送到实验区受训学员手中。

(6)设立专门基金,资助与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专题研究,促进实验区广泛深刻的理解教师培训的培训课程改革和教材实验工作。

(7)定期对实验区进行回访和调研,和实验区教研员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8)定期邀请实验区管理者和教研人员对农村教师“辅导站”工作进行考评,以利于地区间优势互补和经验交流。

3.打造专业性强、量身定做的服务平台

(1)丰富、高效的网络资源。

农村教师“辅导站”应有丰富、高效的教师培训网络资源,山西师大临汾学院《山西省“十二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研究》课题组专门建立了“农村教师辅导站”网站(网址:),网站的宗旨是“关注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师、关爱农村孩子”。随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实验的不断推进,登陆后,你将不仅可以浏览到农村教师培训课程和培训教材的详细信息,还可以与专家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并实现实验区与实验区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能下载到丰富的培训资料。

(2)多种期刊的有力支撑。

农村教师“辅导站”具有各个学科的专门期刊,设立专栏和专刊用于传播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动向,交流教师教学实验经验和教研成果。

骨干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以区进修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以“十一五”课题研究实施管理为重点,加强科研室规范化建设,以校本培训为结合点,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创新我校教育科研工作。 

二、工作重点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加强我校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做好 “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不断提升我校科研课题的研究质量。 

2、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加强科研培训工作,以点带面、创设科研气氛,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契机,继续系统的进行科研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3、狠抓科研制度的落实,规范科研管理工作。 

5、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我校科研课题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健全科研管理档案。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科研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1)教师自学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同时学校定期向教师推荐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章,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2)组织教师进行科研培训、科研讲座,同时组织教师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鼓励教师

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质量,促进教师深层次思考。 

(4)充分利用教育科研信息网,组织教师学习。 

2、积极开展课题课教研活动,围绕课题开展“研升杯”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研究行为化,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 

3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管理。 

(1)实行学年组课题式集体备课。引导教师在问题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 

(2)及时组织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组织教师对现有课题进行整理,对部分课题做好结题工作。 

(3).开通教师科研论坛,结合我校十一五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交流,促进课题的顺利实施 

4建立科研骨干培养机制,继续培养校级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带动全校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工作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本学期科研工作计划。 

2、课题小组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3、科研课题组例会。 

四月份: 

1、学校开展第三届 “研升杯”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 

2、科研培训 

3、以学年为单位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 

4、课题小组召开课题研究会。 

五月份:&nbs

p;

1、第三届“研升杯”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表彰大会 

2、科研小组例会。 

4、调整课题研究的方案。 

六月份: 

1、科研培训。 

2、科研材料整理。 

骨干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县多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开展得并不十分有效,有的甚至只是一种摆设。如,多数幼儿园活动室较小,幼儿人数又较多,每次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都要把桌子、床、柜子、操作材料等搬来搬去,耗费较大的精力,所以有的教师从内心拒绝区域活动,导致有些幼儿园只保留几个形似摆设的区域以应付检查。如何激发教师们组织区域活动的内驱力呢?对此,我们作了很多思考,最后决定以尊重实际、尊重教师为前提,通过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主动学习,分层逐级地推进全县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设立实验班,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2010年,我们推出了城乡联盟幼教集团化的办园方式,即依托县城两所一级公办幼儿园——三门县中心幼儿园和三门县机关幼儿园,成立“中心幼教集团”和“机关幼教集团”,将全县乡镇级公办幼儿园一分为二,分别归入两个幼教集团,由幼教集团带领集团内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共同发展。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本乡镇的村、民办幼儿园。

在此基础上,我们先在幼教集团总园设立实验班,总园的业务副园长、教研组长等共同组成实验小组。实验班通过探索,获得有益经验,为全县教师提供可学习的样本。

1.尊重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异,分层设立实验班

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层次性,不同教师处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为了让实验班的经验具有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我们确定了两个实验班,一个由机关幼儿园的两个骨干教师组成,一个由中心幼儿园的两个新教师组成。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班可以发挥引领作用,而由新教师组成的实验班则可以在日后的成果推广中充分激发其他教师的信心。

2.尊重实验班教师的设想,促进实践经验的提升

实验班是推进区域活动的窗口。只有让实验班教师真正领会区域活动的魅力,发自内心地认同区域活动,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尊重实验班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和思考,放手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区域活动创设的具体方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进程慢慢学习、领会。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建议巧妙地和他们分享,促进他们实践经验的提升。

在实验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坚持倾听实验班教师的意见,只要不违反基本的教育规律,我们给予鼓励和支持。实验开始的头一个月,我们采用天天跟岗观察的方式,和教师一起观察孩子的活动,着重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1 如何设置合理的区域空间

区域空间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首要条件,以往因空间小、幼儿人数多,开展区域活动时桌椅物品都得搬、挪、移,导致教师怕组织区域活动。因此,创设合理的区域空间是实验班教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要求是:留出能满足全班孩子活动需要的区域空间,尽量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实验班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空间特点分头设计、调整。中心幼儿园实验班合理摆放抽拉式床铺,精确计算床的占位面积,然后科学设置区域空间。机关幼儿园实验班的活动室有一排靠墙而立的上下两层的固定床铺,比较占空间,于是他们把桌子放入区域,在活动室中间留出一块可供集体活动的空间,解决了区域空间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桌子占用过多空间的问题。

问题2 如何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的难点。起始阶段,我们并不要求教师一下子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慢慢掌握材料投放的窍门。为了让教师学会如何投放区域材料,我们让实验班教师自行探索每一个区域该投放什么材料,投放多少材料。我们则通过观察孩子的活动,引导他们判断材料的有效性。比如,在中心幼儿园小班实验班美食坊的第一次活动中,教师投放了瓜子、花生,让孩子们边剥边吃。孩子们开始时兴趣很大,可是没一会儿就不想吃了,就无所事事了。教师反思:孩子边剥边吃,吃饱了自然没兴趣剥了。这时我们向教师抛出问题:投放这些材料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再次反思:投放这些材料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吃瓜子,而是让他们剥瓜子,以锻炼小肌肉,培养劳动习惯。于是,教师设想投放瓶子,让孩子把剥好的瓜子肉装满瓶子再吃。第二次活动时,教师给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瓶子,但是瓶子有点大。教师发现听话的孩子因为剥不满瓶而吃不到东西,有一种挫败感;
而顽皮的孩子偷着吃,破坏了规则。最后,大家建议在瓶子的适当位置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在剥的时候还可以互相比较谁剥得多。后来,孩子们渐渐发展到请同伴分享果肉,把瓜子壳、花生壳投放到美工区作为拼贴画的材料,等等。

经过一个月的尝试,实验班教师慢慢消除了对材料投放的恐惧感。他们发现材料投放并没有那么难,只需留下孩子喜欢的,撤走孩子不喜欢的,然后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不断调整、改进。其间,教师会自然涌现很多灵感,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后来孩子和家长也自愿帮助准备一些材料,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问题3 如何指导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的指导更是一个难点。机关幼儿园实验班的教师把指导集体教学活动的经验运用到区域活动中。对于他们,我们引导的重点是让他们改变高控行为,使区域活动凸显幼儿的自主性。中心幼儿园实验班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是不用指导的,理由是听专家这样说过。针对这样的情形,我们没有过多地争论,而是让教师各自选择一个区域进行微实验,在实践中去感受。

小燕老师选择了建构区进行实验。她在建构区里投放了很多鞋盒、可乐罐、木板等,希望孩子利用这些物品进行搭建。第一天,第二天,在开始的10分钟里,孩子们都兴奋地把鞋盒往上叠,叠了倒,倒了叠,后来就失去兴趣,开始把鞋盒乱扔,并慢慢发展为打闹。小燕老师认为这是材料的问题。第三天,她在建构区投放了一个玩具小熊,让孩子帮小熊搭建房子,以此来提升搭建兴趣。这次,孩子的活动兴趣比前两次持久了一些,但最后大家都抢着抱小熊。第四天,她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和孩子一起搭建了一座房子。孩子们兴致很高,纷纷效仿。小雨搭着搭着,发现自己被鞋盒围在里面了,便灵机一动:“我们把房子再搭高一点,然后在这里开扇门,这样我们就可以住在里面了。”听了小雨的话,大家继续搭着……这回,小燕老师强烈地感受到,教师如果在观察的基础上能抓住有意义的点介入,孩子的区域活动就会朝着更加有价值的方向发展。

问题4如何指导幼儿进区及评价

如何指导幼儿进区及评价让教师感到迷茫。实验班的年轻教师甚至希望取消这两个环节。我们认为进区前教师可以有一个简短的关于活动规则和新材料介绍的谈话,等孩子玩熟练之后,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进区前的谈话。评价环节则是提升和拓展孩子经验的环节,可以视孩子的活动情况灵活安排。

二、依托城乡幼教联盟,分层逐级推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段时间以后,实验班的区域活动已经正常开展起来了,孩子们对此兴致很高,教师也感受到了区域活动的魅力。接着,我们依托城乡幼教联盟,充分考虑总园、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及各级村、民办园的特点,采用不司的方法推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

1.尊重教师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推进总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两个总园的班额较大,非在编教师和在编教师各占一半,并且以新教师和年轻教师为多数。年轻教师基本处在模仿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更多的参考。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分两个层次推进总园的区域活动。

实验班的第一次展示是向骨干教师展示。两个实验班分别向总园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展示区域活动,我们希望发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他们根据实验班的经验,先在自己的班里组织区域活动,再引领其他教师。观摩了实验班的展示活动后,这些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置了符合本班特点的区域空间,还想出一些新点子。比如机关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建议利用每一层楼道中间的廊道设立一个公共区域,这样可以分流班级中的部分孩子,使班级的区域空间可以更宽敞些。骨干教师的加入,让区域活动设置的形式、内容更加多样,从而为其他教师提供更多参考与学习的样本。

实验班的第二次展示是向全园教师展示。三周后,实验班和各年龄段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共同向总园所有教师展示区域活动。在这次展示中,除了开放区域活动,还安排实验班教师讲述参与实验的具体感受。实验班教师的成功经验让其他教师受益匪浅,使他们对组织区域活动充满了信心。

就这样,区域活动在总园全面铺开,集团内部跟进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比如:隔周组织全园教师参加上海明师科技网的区域活动学习,教师把网络教研的好经验、好材料运用到自己的区域活动中;
隔周组织一次全园性的展示活动,各班把自己的经验、材料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在学习讨论中丰富组织区域活动的经验。两个总园间各年龄班每个月展示交流1次,共同促进区域活动的发展。

2.尊重乡镇中心园的办园现状,分类推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上由小学校舍改造而成,办园条件都不是很好。我们引导教师树立这样的意识:各乡镇中心园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不以条件有限为借口,不放弃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切可能。

我们在总园和各乡镇中心幼儿园之间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让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全方位了解区域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每周总园各班级和乡镇中心园各班级各派出一位教师交换岗位,以一周为一个学习周期,让所有分园的教师都到总园实地学习一次。

我们根据办园条件的异同把乡镇中心园分成四类,第一类是有足够室内空间和户外场地的幼儿园,建议他们在学习总园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乡镇、本园的区域活动组织方法:第二类是活动室内可以设置几个区域的幼儿园,建议他们先把几个固定的区域创设好,把其余区域的柜子、材料靠墙排放,让幼儿自行把材料拿到桌面上玩;
第三类是活动室面积小但户外场地宽敞的幼儿园,建议他们主要开展户外区域活动;
第四类是活动室空间、户外场地都较小的幼儿园,建议他们探索室内公共区域的设置方法。以上同类别的幼儿园之间定期交流、观摩不同的组织区域活动的方式,彼此学习,互相提高。

为了让全县每个幼儿园都能观摩县级区域活动展示,中心、机关两所总园全园开放区域活动,为期两天,教师分两批进行观摩。我们要求一个幼儿园都不落下。第一天,中心幼教集团下属的乡镇幼儿园教师参加,上午观摩中心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展示,下午观摩机关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展示;
第二天,换机关幼教集团下属的乡镇幼儿园教师参加。这个教研活动是全县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一个序曲。

骨干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1、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做好培训工作

认真学习和钻研各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有关培训活动。组织数学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专题研讨,对实践中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突破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2、搞好毕业班的复习教学研究工作

组织初三数学教师学习和研讨《学业考试考试说明》,引导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几节有质量的初三数学复习课,探讨和研究提高复习课质量的教学策略。

组织高三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导向与试题改革的特点。组织高三复习教学研究活动,探讨和研究高考复习教学策略。

做好两次模考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分析等有关工作,及时反思,研究下一阶段的复习教学策略。

3、抓教学常规学习,促青年老师成长

组织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常州市中学数学教学建议(常规)》,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研究“常态课”、“常规课”,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主要活动

二月份:

1、召开高三数学复习研讨会,时间三月上旬。分析上学期高三数学期末考试情况,对下一阶段的高三数学复习提出合理建议。

2、认真参与对各所高中的高三教学调研工作,组织高三数学教师学习高考考试说明(数学),提升高三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月份:

1、开展高一年级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提高高一数学教师对新教材的实施水平。

2、召开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座谈会,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学习研究任务,商量今后教研活动安排。

3、召开高二数学备课组长会议,研讨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进度。

四月份:

1、协助协作片开展初中毕业班的数学复习教学研讨活动,交流各校初中复习经验。组织学习《20xx年中考说明(数学)》,传达常州市中考会议精神,研讨提高复习课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2、组织高三模考、阅卷及分析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常州市组织的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3、组织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上研究课,积极参与常州市初中数学精品课的建设工作。

4、高二数学教材教法研讨会。请骨干教师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促使青年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月份:

1、组织高中数学学科指导小组活动,与青年数学教师共同探讨数学教学方法,学习研究“20xx年高考数学考试说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毕业班复习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组织初中数学中心教研组活动,总结经验,整理资料,商量七、八、九年级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3、召开我区数学学科区、市级教科研课题组组长会议。各课题组长交流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六月份:

1、了解高考最新动态与趋势,分析一模、二模的数学试卷与高考数学试卷相关度,为下年度高三的教学与复习作准备。

2、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组织部分高一、高二数学教师总结一年来高中课改得失。

3、做好中考数学阅卷的组织与试卷分析工作。

4、组织高一与高二期末考试阅卷工作,及时作出试卷分析。

骨干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

(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

(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版块的功能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的课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两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片级小班化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出片参加县级小班化教学评比;
徐振飞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多元联动”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研究》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以“学科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建了各学科的联动小组,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多元联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每一位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

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我们确立的研究主题基于这样几个思考:一、问题直接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
二、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能提升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
三、在前期实践中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开展“三段四步”主题系列联动教研活动。它分两个层面:第一、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就是对于确立的研究主题,如果之前骨干教师也没有很多经验积累的,就先在骨干教师的课堂中进行联动的实践研究,先从寻找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再到进入各自课堂进行实践,然后通过骨干教师之间的一次次互动研讨交流,集聚群体智慧,解决遭遇的问题,逐步对这个研究主题形成共识,形成可积累的经验与做法。第二:将骨干教师先行实践较为成熟的研究主题作为与其他教师联动研究的主题。具体的流程与做法是:

第一阶段:骨干教师示范性研讨。它经历了:

(1)认知准备(骨干教师进行相关主题研究的资料解读及结合主题进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2)骨干展示(先由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弹性化教案的设计说明等,在走进课堂上示范课)

(3)问题研讨(先由骨干做自我评价,其他骨干就示范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中老年教师参与评价)

(4)后续拓展(骨干教师把前期自身整个示范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本,然后让中老年教师学习,并结合研究主题布置一到两项作业)。

第二阶段:以其他教师实践为主的螺旋式研讨阶段。它经历了:

(1)合作开发与设计(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集聚群体智慧共同设计教学方案

(2)初步尝试(先由一位教师尝试课堂实践,再由执教师自评,骨干教师点评,其余教师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