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五篇】(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3-08-24 11:20:08   来源:对照材料    点击:   
字号: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在大宗材料采购过程中,现金支付会积压大量资金,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就会陷入被动,如何盘活资金,有效缓解资金对材料采购带来的压力,此时银行开具的承兑汇票作为远期兑现的票据则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五篇】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在大宗材料采购过程中,现金支付会积压大量资金,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就会陷入被动,如何盘活资金,有效缓解资金对材料采购带来的压力,此时银行开具的承兑汇票作为远期兑现的票据则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2择优选择供应商

2.1以竞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

对于大宗材料的采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公开竞标,在企业信用、材料价格、付款方式、垫资能力等方面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要求,当然在招标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对品牌质量和价格做充分的了解,对供货渠道和环节进行控制,不给投标人留可乘之机,避免给今后工作造成制约。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招标采购,如一元的材料、市场紧缺的材料或独一无二的材料等,招标解决不了根本的降低价格问题。这里还要提到的是防止投标者采取“联保”的串标方式。

2.2对供应商的管理

对企业的供应商管理要由专人负责,建立档案,不定期实时查看评估,结合市场,不断完善,对不合格的要及时清理出供应商队伍。当然供应商档案除了要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组织代码证以及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备案证等相关合法证件外,还要有联系地址、电话、银行账户,另外,还要注明付款条件、交货日期、交货条件等。

2.3定期评价

对于供应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产品性能、质量保证、交货能力、社会信誉、经营状况、技术水平、售后服务、资信水平、管理水平等指标进行评价。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由材料供应部门为主,分管副总监督,对涉及使用的各个管理部门反馈的信息进行集中汇总,据情况而定,至少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评价,及时进行动态考核,实现等级分化,从而实现采购环境的优化。

2.4地理位置

材料的采购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但要比价格,还要考虑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在满足综合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就近选择,最好是当地供应商,这样不但交货方便快捷,节省运输成本,而且沟通起来也会很流畅,特别是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解决,有时面对面的交流也会给工作带来新的突破。

3最佳的经济批量采购与管理

建筑材料的采购与管理,不但要处理好材料的批量采购与实际成本的辩证关系,而且要使材料的综合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益更加匹配。盲目的大批量采购,会造成库存积压和时间、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产生严重的占用空间、反复搬运、人员成本增加、流动资金积压及高额利息支付等状况,而最佳的经济批量会综合考虑使用计划、采购周期与使用批量,从而有效解决材料管理带来的困扰。

4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管理

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主要是按照资金占用比例大小进行分类管理。将其分为A、B、C三类,A类材料金额较大,但品种数量较少,对成本有一定影响,但较易控制,如电梯、水泵等。B类材料单价一般,但品种数量相对较大,对成本起决定性影响,应重点管理,如钢筋、水泥、沙石等。C类材料品种繁多,用量较少且单价很小,对建筑造价不能构成明显影响,只需把握总金额即可,如铁钉、木屑等。

5渠道管理及流通环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降低采购成本,则需优化供货渠道,形成以主渠道为主,多渠道为辅的采购方式,坚持货比三家,实现阳光采购的原则,比质量比价格,确定长期的供应渠道,定期评审,以求规范市场行为。与此同时,为降低材料流通成本,还要考虑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其中部分材料也可试行网络采购,物流配送的方式。

6利用电子平台,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电子信息平台,建立内部市场价格体系,方便采购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包括企业资质、品牌质量、市场价格、实际采购价格、社会信誉、供货速度、售后服务及主要供货厂商等各方面记录,由企业信息管理专员将项目部收集的材料采购信息汇总到内部公共平台,实现内部资源共享。根据市场信息行情综合分析,及时预测,结合大宗材料的使用状况,适时采购或储备,规避价格风险。

7人员管理及考核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一、钢铁企业传统采购流程分析

(一) 制订采购计划

需求计划一部分来源于企业生产计划,另一部分来源于仓库补充库存。企业一般在年末制订明年一年或半年的生产目标,采购员根据生产计划预计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需求量制订月份采购计划。生产分厂车间向仓库提交领料单,保管员根据领料单发放物资,如发现库存现有物资不足,或预计仓库会出现缺料,则列出缺料清单,并提交给相应科室采购员。

(二) 签订采购合同

采购员根据制订的采购计划选择潜在供应商,对多家供应商询价,通过多次讨价还价的沟通,从中选出比较满意的供应商,并与之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先后经过主管领导的多次审批,通过后开始生效。

(三) 物资到货入库

供应商根据合同一次或多次供货。供应商持合同送货到厂,通过仓库或质检部门的验收入库,记到货清单,如质量或数量出现异议,则通过采购部门和供应商进行协商,做异议处理。保管员把到货清单做登账处理,如果到货日期在合同有效期内且到货数量不超过合同订货数量,则登人到货账;
否则拒绝登账,需要协商处理。

(四) 财务采购结算财务部门在收到供应商的发票后,对照质检部门的验收报告和采购部门送来的采购合同,核对三者的数量是否一致,并核对合同价格与发票价格是否相符,相符则审批付款:价格或数量如有出入,则不予以结算。

二、钢铁企业传统采购流程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战略采购理念,未区分差异性采购策略钢铁企业目前主要采取招标采购方式,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大多是短期交易和合作,尚未建立起系统、稳定的供应商信息库。而且针对所有物料均采用统一的流程作业,没有根据物料细分进行采购活动,因此。不论何种物料均要通过繁琐的供应商发现、供应商考察、供应商谈判、供应商矛盾纠纷等工作,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浪费。通常这种短期的交易关系不利于产品价格优惠、产品质量稳定、产品供应及时性等,也不利于战略供应商关系的建立和培育。

(二) 生产与采购部门脱节,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与预测和物料需求结合不紧,采购具有盲目性。即不能有效根据生产需要组织采购,实现物料的供应计划与当前需求的平衡,并与企业的库存投资和策略相一致。目前企业生产方式是订单驱动,以销定产,但采购还是传统的以补充库存为主的采购模式,而不是完全由生产驱动的采购模式。生产部门提供给采购部门的生产计划是月份甚至半年的粗略计划,参考意义不大,因此只能靠保持足够的安全库存,以免缺料,必然造成大的库存量、高额度的储备资金和过大的库存管理费用支出。

(三) 采购行为不规范,缺乏制约采购事务的授权、签发、批准、执行和记录没有按职位进行合理分工,采购行为规范缺乏制约,透明度不够。供应商的选择和合同的签订都由采购员完成,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其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而且采购过程中可能受利益驱动,发生暗箱操作,出现舍好求次、舍近求远的情况。

(四) 信息不能共享,质量控制不透明

由于组织之间信息私有化,未经集成,采购信息没有实现有效共享,包括采购方与供应方、企业采购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以及管理者与实施者之间。无法准确跟踪采购情况,包括请购单处理、采购凭证处理、询价报价单处理、运输处理、收货处理、质量控制等。企业将采购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对质量和交货期等一般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进行控制,相互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不透明,由此必然会导致采购部门对采购物资质量控制的难度增加,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支付各种应酬、征询费用和其他开支,造成管理费用居高不下。

(五) 钢铁企业现行的经济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完全分离与割裂由于物资采购部门与财务部门的业务流程衔接不好,因此难以控制好物资流向与相应的资金流向统一;
财务部门在收到供应商的发票后,对照质检部门的验收报告和采购部门送来的采购合同,只有当三者完全一致时才给供应商付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处理这三者之间的不吻合上,从而造成了人员、资金和时间的很大浪费,无法及时为供应商服务,有时造成与供应商的误会,影响供应商的供货积极性,给企业造成损失;
另外,从钢铁企业传统业务流程分析中可知,在采购业务结束后,财务部门才对其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核算严重滞后于经济业务,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满足不了决策者对实时会计信息的需求。

三、基于价值链的钢铁企业采购环节业务流程设计

(一) 基本思路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给顾客而发生的一系列在顾客看来有价值的活动。对钢铁企业来说,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物料的采购、存储、物料的配送、钢铁的冶炼、钢材的轧制、产品的市场营销及服务;
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价值链的各种联系是降低单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创新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价值链的观点为采购流程优化提供了分析工具。对采购活动来说,采购价值可以说是基于时间和质量的一种竞争,因此为节约采购成本,我们要尽量减少采购价值链中各环节的费用,改进一些环节,甚至省略某些不必要的环节来节约成本,全面减少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借助EfuP信息技术,为钢铁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1)面向企业的业务流程、核算作业,优化价值链。作业是构成业务流程的基本单元,是消耗资源、形成价值的根本所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收集作业数据,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获利率、顾客获利率,评价供应商绩效、流程绩效,同时通过资源动因、作业动因的分析,加强对流程的管理,最终实现对价值链的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结合企业的经济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经济业务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源,经济业务流程重组必然会改变原有的业务数据传递路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与之相配合来实现会计与业务的一体化;
另一方面,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地改进经济业务流程,优化流程结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只有依靠会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合作与努力,才能围绕经济业务流程进行过程控制。

(3)常规性的信息处理工作由作业层的员工处理。在许多企业,会计被视为一项专业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业务部门必须将

业务数据集中于会计部门处理。随着IT的运用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一部分常规性的信息处理工作可交由作业层的员工来完成。

(4)整体最优原则。会计业务流程重组不是对原有流程的修补,不是追求单个环节或作业的优化,而是强调会计整体的最优,它要求从全局出发,甄别会计本身流程的增值与非增值作业,消除本位主义,到顺整个流程。

(5)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的权衡是流程重组所要考虑的经济因素。如作业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一项作业也并非只包含一项任务,从资源――作业――产品或服务的分配不是越精确越好,而是要考虑到管理的实际需要和所带来的收益能否大于实施成本。

(二) 采购环节业务流程重组供应商价值链是企业价值链的源头,也是降低企业结构化成本的关键环节。建立钢铁行业交互、透明、高效的供应价值链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存货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应变能力,从而使整个价值链系统的综合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以建立起低成本的竞争优势。目前,钢铁行业已充分认识到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正在或即将采取供应链管理,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手段,对供应各个环节中的各种物料、资金、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调度、调配、控制与利用,形成采购与供应商的全部供应过程的功能整体。供应商价值链在钢铁企业现行的会计管理模式中主要表现在采购和应付款方面,供应商信息(如名称、地址、账户、价格、交易数量、金额及余额)仅在应付款和存货模块中得以反映,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钢铁企业供应管理的需要。

在充分考虑钢铁企业与供应商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以原材料采购为例,对钢铁企业的常规采购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图1代表钢铁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价值链关系的业务流程图。

(1)选择供应商。此项作业包括供应商信息库的建立和供应商的最终确定。一是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供应管理首先应摒弃传统的招标采购方式而转向战略采购,战略采购的实施必须首先建立供应商信息库,信息库的资料主要有三种来源:采购管理人员所录入的已发生业务往来的供应商相关信息,如采购历史数据、询价历史数据、交货历史数据等;
按照供应商评估标准通过互联网所收集到的供应商;
通过招标方式所吸引的供应商。采购人员记录新增供应商的有关信息,及时更新供应商信息库。系统自动生成按照综合分数排列的最佳供应商序列表,或生成某种物料供应商的序列表,并编制供应商代码以便查询。二是采购人员、工程人员综合考虑库存情况、销售订单信息、生产任务安排等因素产生采购计划,按照供应商评估系统所设定的标准诸如价格、质量、交货、服务等。在供应商信息库中挑选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在此过程中,系统将与作业有关的资源耗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作业对象等信息记录下来,并驱动成本管理模块。

(2)制作采购单。该项作业的执行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选择的供应商与其属于非合作伙伴关系,该项作业包括采购单的填写、审核及发出等非增值作业。被授权的采购人员通过系统终端了解生产流程中的生产任务安排与存货库存情况,填写采购单,流程管理人员对采购单相关信息如申请采购的存货数量、类型等进行审核后向供应商发出采购申请。二是企业选择的供应商与其属于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因为企业已授权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供应商了解本企业与之相关的生产任务单,所以此项作业即刻转移给相关供应商。在此过程中,系统维护采购单以便复查,记录作业人员、作业时间等信息,并驱动成本管理模块。

(3)验收承付。被授权的验收人员接收来自供应商的物资材料进行入库前的验收,与系统终端的采购单进行核对和对照已拟定的物资材料质量标准,若核对相符,则在终端提交验收单;
若核对不符则驱动退货程序,将物资材料退回供应商,或者与供应商协商作折让处理。根据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等级和采购单规定的付款方式,驱动相应的付款程序,同时系统驱动账务处理程序生成凭证并转入相关的明细账和总账,更新应付账款明细账。系统对已实现的采购单做出相应的标识,记录验收作业所涉及的作业人员、作业时间、作业对象等信息,驱动成本管理模块。及时将该作业成本分配到作业对象以正确核算材料成本。流程管理人员将交易和验收情况录入供应商信息库,以便核算供应商行为所带来的成本。

(4)搬运入库。物资材料验收合格后交由搬运人员搬运入库。仓库保管员核对入库材料与验收单相关项目(如材料数量、品种、规格等),标记已入库的采购单,系统记录作业人员(包括搬运人员、仓库保管员)、作业时间、作业对象、原材料入库情况、作业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材料损耗等信息,驱动成本管理模块,及时核算和反映材料成本、责任成本和作业效率。

(5)款项结算。财务人员收到供应商开具的发票后与采购单、验收单进行核对,若核对无误则开出结算凭证提交银行办理结算。或通过网上银行直接支付,结清货款后,财务人员对采购单做出标记,表明款项已付。若核对不符则应将该信息反馈供应商,及时查明原因。系统驱动账务处理程序,自动生成会计凭证,更新存货――原材料明细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应付账款明细账、应交税费明细账。由于财务人员的作业覆盖企业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对其以作业对象进行费用分配并不合理,所以暂不纳入成本管理模块的管理内容,但因为财务人员进行正确、及时的款项结算是维系企业与供应商战略联盟关系、保证双方建立“高效、互动”价值链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记录财务人员的作业时间来评价其工作效率,作为绩效评价的非财务信息,该作业也构成了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增值作业。

四、设计效果评价

在价值链思想指导下设计的采购流程最大的特点是以财务为核心,将计划、合同、订单、计量、质检、结算、资金等过程一体化处理,实现了经济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的协同,解决了采购因数据长流程审批、多部门重复汇报等多种问题,杜绝了重复采购现象,节约了库存采购资金,通过降低订单交付时间周期,资金周转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同时,实现业务信息透明化,高层决策者对下面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情况都能随时、随地有清晰的掌握,提升了钢铁企业物资的宏观管理水平。特别是从时间上把财务核算的月核算提高到日核算,实现了和财务日成本系统的衔接,达到生产单位日消耗费用的成本核算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一)库房硬件有待改善

恒源煤矿物资供应部门仓库还是建井时最初使用的旧库房,还有部分材料配件存放在大棚之下,只能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物资储运还靠肩扛手抬,造成仓库分类不尽科学合理,甚至有些物资还散发出一种刺鼻的怪味,伤害了仓库员工的健康,影响了大家积极工作的潜能性和创新性。

(二)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虽然恒源煤矿已引进库存管理先进软件,但由于生产单位的材料员和一些保管员学历和业务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库房管理知识和微机操作技能技巧,导致计划申报、料单审批、物资发放还不能快速顺畅进行。

(三)计划管理准确性预见性不强

恒源煤矿井下有两个综采工作面和一个高档普采工作面,掘进头面达十余个,正在筹建延伸矿井一处,由于时间跨度大,在用设备选型杂乱,所需材料配件等物资的规格、型号和数量迥异性大,对一些物资的消耗预见性差,往往造成供货提前期不准,采购量不准,导致提前或推迟交货,造成物资积压以致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

(四)物资储备不够合理

库存控制是恒源煤矿物资管理核心之一,目前恒源煤矿库存控制方面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仓库的库存量过大,有的物资机型早已淘汰,甚至建井之初的设备备件还存在,超储积压,占用大量库存资金,也为保管保养、盘点、对账等工作带来不便;
部分在用老旧设备的备件厂家已无备件或不再批量生产,需要一定的加工周期,性价比不高,造成厂家不愿供货,企业埋怨价格高。另一种是部分现用设备备件、材料库存短缺,影响到安全生产,增加急用料,使物流成本上升。

二、提高恒源煤矿物资供应仓库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改善仓库条件,做到软硬件协调发展

恒源煤矿管理层必须提高对库房管理的重视,积极筹建、扩大库房有效容积,确保物资的安全存储,深入物资科库房基层,关爱员工,给库房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有毒有害物资要合理安排专库进行存放,实现人、物的相对安全,避免伤害员工身心健康,使员工在干净舒心的环境下愉快地工作。把办公室从库房中独立出来,大力提倡使用现代化办公系统,优化人力配置,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随着库房步入现代化专业化管理,对库房管理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合理储备物资,调整库存结构

保持合理的库存是必要的。为了提高和谐快速发展的有效合理的库存水平。如果库存管理不当,将给恒源煤电有缺货率高,不及时补充,股票的流动性,或无效库存,积压资金,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对恒源煤矿冲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货物的“零库存实施采购”,对常用物资确定采购批量,合理储备物资,从而确保储备物资的最优化和最小化。

(四)建立对于多方有效的管理机制

对于用料单位多报不领或以领代耗的情况,应由用料单位、物管科、矿供应站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进行解决处理,建立考核机制,对当月不能及时领用到货的计划物资的单位,上报矿经营管理部门,扣除或调整该单位的下月材料费用额度,用制度保障物资的有效利用。对于出现的缺货、或者库存物资过多的问题,不仅仅追究某个部门的责任,其他部门相关的人员也应承担责任。

(五)供应与需求更紧密地联系

材料供应单位和材料单元需要更紧密的联系,掌握材料的使用,根据季节,施工技术,施工进度,材料特性,合理的分析,按照安全,生产,生活秩序,优先的原则,知道的材料单位应急或备用,具体在什么地方,材料单位应该知道有多少库存,没有替代材料,保证供货时间,减少采购过程和过剩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充分发挥图书馆,库存的作用,努力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废料。突发应急物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计划。

(六)及时处理库房里的积压呆滞物资,减少储备资金占用

矿物资供应部门应经常对库存需要进行适时调整,对于长期不动的积压物资、超过使用年限的物资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申请进行调拨使用或报废。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材料物资;
经济管理

作者简介:闫俊武(1980-),山西古交人,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4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筑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绝大部分施工企业为了生存、获得业绩、取得竞争优势,在施工招投标中不惜低价承揽工程任务,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利润率已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由此,只有进一步挖掘管理潜力,在生产运营、材料采购、施工管理等方面不断压缩成本,提高经济性。

一、材料物资在施工企业中地位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具体的施工项目,在工程项目的成本构成中,材料物资所占的成本一般达60%以上,个别企业会高达80%以上,因此,对材料物资进行经济化的管理,对保证工程项目按期完工、降低施工成本和增加利润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依据企业规模大小同时有几个甚至几十、上百个项目同时运作,每个项目的材料物资管理都因为地域、环境、市场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何有效地将一些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材料物资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构建高效的材料物资体系,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因素。

材料物资管理,不仅仅是材料部门的工作,更应该是项目管理层和企业决策层应该重点予以关注和研究的事项。同时,也要求包括财务、仓库、物流、施工员等各个环节共同参与和监督组合管理。

二、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不足之处

(一)材料物资管理呈现散乱化的特点。部分企业有专业的子公司进行材料物资管理,但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并不高,如果衔接的不好,甚至会影响和制约项目的正常施工,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科学化理念程度不高。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已经基本构建了材料物资采购的现代化平台,但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尚没有专门的人员研究和建立物流体系,其物资采购的思路还基本处于传统的方式。整体从业人员对科学化、现代化的理念认识不够,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一时难以完全根除。

(三)从材料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不足。建筑施工企业往往以项目部为核算单位,各个项目的材料采购采取各自为阵的方式,对一些通用的、标准化的产品缺乏统一的采购模式,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此外,一方面是对材料物资经济性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某些地区建筑行业资金给付率不好,影响了对材料物资的科学管理,无法运用系统化的方式,使得不少施工企业对材料物资的管理还处于较简单的采购、台账、记录等操作上,是一种流程化的模式,并没有引入现代软件系统的管理,统一科学调配等方式提高材料物资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从人力资源角度看,专业人才缺乏。施工企业的材料物资采购人员,基本上靠上级领导的主观印象来安排,尤其是对各自为阵的项目部,为了保证项目经理的权威性和决策性,对材料物资采购人员更没有系统的考核和监管,过度依靠诚实可信、勤快踏实等软性品质,导致从事人员缺乏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运营中,常常是依靠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方法。

三、提高施工企业材料物资经济化管理的方法

(一)材料物资宏观计划管理。对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加强材料物资宏观计划管理,就是要求各项目部在编制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计划等计划性文件时,要认真研究材料物资需求状况,与材料物资部门及单位做好沟通,对一些必用的、常用的材料物资及早做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确保高效地完成材料供应。

1、引进和运用价值工程。要安排和运用专业人员研究价值工程的应用和实践,在施工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价值工程运营氛围,加强价值工程的实践应用,认真分析历年的、相似的工程运营情况,组织人员研究市场动态和物资供应情况,减少材料物资的无谓支出和浪费,加强周转率,研究经济批量与库存等的实践操作性,最大程度地建立科学的价值工程体系。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质量评价系统等各种职能子系统组成的材料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是新时期一种更有效、更全面的材料物资管理系统。成功运用该系统,不仅可以用电脑来代替人力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提高劳动效率,更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特点分析,为决策提供更加可靠和科学的依据。建筑施工企业要尽快引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以降低物耗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3、建立系统体系,发挥互补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集约经营和计划管理是竞争态势下成熟企业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集约化的发展,联盟的优势和重要性已经不断显现。施工企业各相关项目部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地区性,建立物资管理或大或小的联盟,减少渠道重复和浪费,快速传递信息,降低采购、存储等过程成本,突出共同目标和价值最大化,形成合力发展。各建筑施工企业也可以组建材料物资联盟,引入第三方托管材料物资采购与管理,提高集约化的发展水平。

(二)加强具体微观操作,细化管理环节

1、培养科学化管理的思路,实施系统控制。

(1)计划控制。在认真分析各工程项目材料物资需求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具体的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引进和逐步推广使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等较科学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研究尽可能高效节约的材料需用量及资金管理方式,解决各种凭经验采购管理所带来的弊端。认真组织制订材料需用量计划、供应计划、采购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等,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确保取得资金时间价值的最大化。

(2)采购控制。加强对供货方、采购量、合同协议、付款方式、货物交付与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组织财务部门加强对采购方案的比选和优化分析,做好经济效果评价。要强化对市场材料物资及供货单位信息情报的收集工作,创造竞争和竞标平台,净化和完善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三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不断降低采买价格和运输转运成本。

(3)存储控制。对存储进行有效控制,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各类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一定时间后,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一些材料物资的积压,各个项目部也会有各自的材料物资剩余量,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盘活现有物资,对各个项目部剩余物资进行合理调配,充分利用库存,努力实现材料物资的“零库存”。

2、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增强内部控制。

(1)准确定位。建筑施工企业材料物资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要保证工程项目的材料物资供应和通过经济管理创造效益。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而高效的物资供应体系与质量保证体系,更要致力于不断降低采购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材料物资责任制,以实现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

(2)科学管理。材料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性很强、很具体的工作。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运行,按施工企业自身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通过不断学习和汲取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专业的经济管理软件等来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3)引进和建立ERP系统。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企业的所有资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供销链管理,从而达到对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实现科学管理。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在企业管理中逐步引入和运用ERP系统,将材料物资管理纳入ERP系统,不断提高企业材料物资管理的业务流程科学化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强化人员素质,提高科学化水平。首先是要制订和完善各项材料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不断规范材料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明确职责,提高责任意识;
二是要研究从业人员的内在需求和工作行为方式,尽可能充分调动材料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三是要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材料物资管理人员不断熟悉和掌握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市场交易、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等物资管理领域的专家。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掌握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流程,熟悉所运用的系统和软件程序,掌握电子商务技术,了解各个环节;
四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材料物资经济化管理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管理型企业的不断壮大,施工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材料物资管理思想,在配套设施、体系建设、管理方式、人员配置等方面形成适应新形势、更具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志鹏.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体系的构建[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02).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复用 煤矿 污染排放 再生资源 传统经济

1 循环经济

1.1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1.2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

1.3循环经济在煤矿废旧物资中的体现

煤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控制物资耗费,降低运营成本,使废旧物资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利用,不断加大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管理力度,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废旧物资实行专业部门管理、专业部门控制、专业部门回收修复使用。与此同时,狠抓废旧材料的回收上井、修复利用工作,对大型材料的回收复用、修旧利废工作。通过采取多种措施,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旧材料综合利用率的目的。

2 废旧物资的回收复用及修旧利废

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复用及修旧利废,提高物资利用效率,是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降低吨煤材料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当前形势下,延长物资服务年限,做到物尽其用,不失为降低原煤成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办法。作为物资供应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度,把屋子回收、修复、利用指标划分到直接使用人员,同时要完善交旧领新制度,不断扩大交旧领新的范围,增加交旧领新物资的品种,并设立废旧物品专用仓库,配备专职人员,对交回的废旧物资进行统一管理。

2.1完工物资管理

开掘战线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巷道支护、运输设施、通讯设施、监测系统设施、各种管路完好后,凡属继续使用的物资必须完好保留。可回收复用到采面安装的物资,由供应科办理物资移交手续,交安装单位。不能回收复用及闲散报废物资由施工单位统一回收升井,交供应科验收,属使用单位材料,可自主调配到新的施工地点使用。

回采工程完工,切眼支护达到回收条件,切眼外巷道支护、运输设施、通讯设施、监测系统设施、各种管路保持完好,凡属回收设备时继续使用的物资必须完好保留,在回采收尾期间拆下来的物资,统一由施工单位装车回收交供应科验收,属使用单位材料,可自主调配到新的施工地点使用,含综机配件、煤电钻、低值易耗品及设备回收时不考虑使用的剩余材料等。回收结束后,密闭位置由通风部门现场确定,供应科据此确定需拆撤的物资。

维修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矿安排继续使用的物资必须完好保留,不考虑继续使用及维修过程中回收的物资,由施工单位在三日内回收升井交物管中心,可回收复用物资在井下移交,必须由供应科办理手续。属使用单位的材料,必须在三日内调配到新的施工地点。

2.2井下物资回收的考核

每月月底由供应科牵头,会同回收单位材料员根据月初下达的回收计划,按照实际生产进度考核井下各项物资的实际回收量。各种物资回收严格按照丢失率、复用率、周转率进行考核。回收单位只有完成各项考核,才可兑现奖励,否则按差额进行处罚。

丢失率的考核:指标在5‰以下的,每一项上升或下降1‰,扣罚或奖励目标成本指标中材料费的0.1%;
指标在5‰以上的,每一项上升或下降5‰,扣罚或奖励目标成本指标中材料费的0.05%。

复用率的考核:每一项下降或上升3%,扣罚目标成本指标中材料费的0.2%或奖励目标成本指标中材料费的0.1%。

金属支架周转率的考核:每下降或上升3%,扣罚或奖励目标成本指标中材料费的0.5%。

废钢材年度回收计划指标的考核:回收量每下降或上升2%,扣罚或奖励目标成本指标中材料费的0.5%。

2.3废旧物资回收复用及修旧利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煤炭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回收费用及修旧利废为降低煤炭成本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回收复用及修旧利废一定要有度,修复后的零件一定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不能再利用的坚决报废,不能因回收复用及修旧利废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3 废旧物资的回收复用及修旧利废的发展方向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修旧利废。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突出。国家适时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因而废旧物资再制造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再制造工程的内涵也进一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