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座谈会上讲话&机关青年论坛上发言

发布时间:2022-06-22 08:40:10   来源:发言稿    点击:   
字号:

 在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部分同志结合工作谈了一些心得,讲的都很好。大家工作时间有长短,工作性质有差别,但大家的发言,各有精彩,较好地展示了我们×干部面对生活、面对工作的良好精神状态,其中蕴含有探索者的困惑,也有创业者的艰辛,更有成功者的喜悦。我从中感受到×干部的开拓进取、追求成功的上进精神。从日常工作和实践中,也可以看出,你们带着责任、肩负使命,在各自的岗位上颇有收获,为推动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为去年×挺进全市第一方阵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你们用心工作、真情奉献,全心投入、倾力作为,让×的明天更加可知、可感、可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干部兴则国家兴,干部强则国家强”。通过几年的培养和努力,×干部年龄结构不断优化,35 周岁以下同志有 78 人,占全镇干部比例近二分之一,我觉得,一个单位年轻人多是好事,活力强,动力足、激情满,而且一般来说,只要早压担子、早给舞台,干部同志就会在实践中历练进步,更好地担负起发展的重任。我希望,我们×干部干部要一马当先、责无旁贷,一定要在全镇干事创业的热潮中体现担当、彰显作为,让幸福在奋斗中得以彻底诠释,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下面,我代表镇党委,给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保持一种求知欲 对一个社会人而言,学习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竞争力。基层工作错综复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形式和要求逼迫我们不断学习提升。现在很多同志疏于学习,能力水平提升不快。对于年轻同志,不愿学习、不会学习是非常危险的。学习是提升能力、增强本领的有效途径之一。干部时代,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期。大家要树立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坚决克服被动学习,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从事业需要出发、从自身实际出发,把刻苦学习作为适应新常态、承担新使命的重要抓手。学习要重点突出三个方面:

 一要抓政治理论学习,尤其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央、省市各类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确保学深学透,入脑入心。

 二要抓业务知识学习,结合本职工作,深入研究有利提升工作能力的权威读本,加强上级各类政策的解读,及时填补自身能力上的“短板”,努力破解“本领恐慌”的难题。

 三要广泛涉猎,积极学习现代科学、社会历史等基础知识,增强知识储备,完善知识体系。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讲的是学习方法问题,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光学不思,知识难成体系;光思不学,知识难以丰富。总之,希望大家不负大好年华,不浪费任何的学习机会,俯下身子、沉下心思,以求知若渴的姿态,努力让自己更有本领、更有才华。

 二、坚守一颗平常心

 现在到基层工作的干部人学历越来越高,一些同志可能觉得到基层工作是大材小用,部分同志甚至产生了“被边缘化”的想法,“一年看,二年干,三年不提就嫌慢”,这样的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既影响自己,也影响别人。我希望大家要切实做到三个“不”。

 一要不骄。就是不要骄傲,凡事谦逊低调。年轻人有个阶段性特征,年轻气盛、眼高手低,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一年龄阶段人的普遍现象。我个人觉得,谦虚一点,总是有好处的,把姿态放低一点,有利于吸收别人的长处,更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成长。年轻同志要学会低调、谦虚,不要把话说得太满,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要学会当“观众”、做“听众”,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学习他人的经验。

 二要不躁。就是不要急躁,凡事沉着冷静。要保持清醒头脑,克服浮躁心理和短期功利心态,不要老想着一步到位、直奔目标,不要老想着干大事、快成功,要善于做小事,通过做小事来成就大事;要静下心来,扎根基层,坚定不移地站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学习锻炼,涵养品质。

 三要不馁。就是不要气馁,凡事坚持到底。每个人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干部人因为涉世不深、经验缺乏,经历的磨难也许会更多些,这就需要大家不言弃、不放弃,凡认准的事就一干到底。我也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成功没有“速成班”,工作没有“捷径”,必定困难重重,年轻人要有付出“一万小时”干事业的决心,永不言弃,克难攻坚。这里

 我强调一下,干部干部的培养一直都是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乎×的未来,加之近两年,将会有不少老同志达到退休年龄,需要更多干部人加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从现在开始,镇党委将结合大家的工作表现,坚决破除年龄门槛,将选人用人的视野向干事创业者倾斜,旗帜鲜明地为想事、干事、成事者搭台,让有能者尽快脱颖而出。

 三、争做一位实干家 奋斗的青春最幸福。今年,如何再次续写去年辉煌,延续去年发展势头,保持并提升排名位次,这需要充满朝气、充满斗志的干部力量,大家一定要迎风而上、主动作为,在×挥洒青春、展示风采。

 一要敢于冲锋。干部人激情足、干劲足,对成功的渴望非常强烈。我希望大家将一腔热血化为冲锋陷阵干事业的强大动力,轰轰烈烈干一场,无悔于青春年华。要积极发挥年轻人的优势,树立担当实干的精神,坚决摒弃“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主动在招商引资、信访维稳、拆迁搬迁等难点工作中历练自己,不找难办的千般借口,多找办成的万般办法,大胆负责,主动作为,坚决不当庸官懒官。

 二要乐于奉献。干部时期是人生步入社会的初始阶段,也是事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否形成一种良好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关系到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成长进步。大家一定要树立奉献意识,把甘于奉献作为一种使命和追求,变成一种担当和实践,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尤其要在

 档案整理、文字材料、调查研究,及日常杂务上做到不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只有这样,才能在奉献中寻找人生的快乐,才能在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要勇于创新。现在发展的压力、考核的压力,都在警示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破常规,否则我们一定会被别人甩的越来越远。在座都是“80、90 后”,接受新鲜事物快,思想新、脑子活,一定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使各项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达到新水平。

 四、锤炼一个好作风 好的作风影响一个人一辈子。大家这个年龄段要特别注意作风上务实,注重培养优良的作风,干工作要做到心无旁骛,切忌夸夸其谈,作风飘浮。

 一要艰苦朴素。客观地讲,你们这一代干部是幸福的一代,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绝大多数人家庭环境比较优越,没吃过多少苦,艰苦的作风少了。享受是一种负担,干部阶段如果享乐思想过重,势必会影响进取的状态。年轻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就必须不畏艰难、矢志奋斗,要敢于吃苦,不贪图安逸,依靠自己的艰苦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进道路。

 二要严谨细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于细微处见精神。对于年轻同志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做工作要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这个大,不是大而化之,而是要有大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这个小,是指具体的小事、环节和过程要想得细、做得实。所以,大家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尽心竭力,严谨细致。

 三要联系基层。工作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源于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在什么岗位,一定要用心去了解实际情况,大家要多到基层、多到一线、多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真实情况。只有在掌握实际情况,经过自己的研究思考后,才能拿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机关青年论坛上的发言

 感谢委厅领导和机关党委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予我这个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事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体会

 下面,我围绕“青春”“读书”和“人生”的主题,打算从五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惟自信者信人、惟成己者成人、惟惜时者功成、惟读书变化气质、惟境界成就人生。

 1.惟自信者信人 读唐诗我们会发现,唐代对于一些宫闱秘事并不讳言。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李商隐的《马嵬》,都敢于直接地描绘唐玄宗杨贵妃之间的风流韵事。研究唐诗的刘永济先生说:“唐人每喜作诗讥讽明皇,可知唐代文网犹疏,

 若宋明之世,必致得祸矣。”实则文网的疏与密犹是表象。李唐乃一开放包容的社会,究其根本,在于国家的强大与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根本上讲,这是党和国家的自信。也是由于找到了这种自信,我们提出了“要容得下尖锐批评”的论断。2016 年 4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合肥)中指出,对一些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除了“三个自信”,最根本的还有文化上的自信。“文化自信”是继“制度”“理论”和“道路”自信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求是》刊文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王岐山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2014 年 3 月 7 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场合,总书记说,他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王岐山书记在 2014 年 11 月 3 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了“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总源头”的论断。并且提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 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

 2014 年 12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提到,“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自信心的有无,不仅对于政党、国家和社会整体至关重要,对于个人,也是须臾不可或缺。这种自信影响及于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对待社会、家庭、同事、朋友的态度,往往受制于自信心的有无。自信心较强的人,怀疑心就要少;对自己各方面没有信心的人,就多有疑虑。曾国藩在家书中说,男儿自立须有一股倔强之气,否则柔靡,终不能成就事业。这倔强绝不是不听人劝、固执己见,而是对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对自己将要走的路以及立身处世的方式,有一定的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它的基础和前提便是自信。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何谓三

 十而立?成家立业已不能作为标准。“三十而立”,是要树立人生的自信。长远地看,这个阶段,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道路决定命运,若能树立起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自信,便可以勉强说得上是“而立”了。只有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自信,才不会迷茫,才不会在各种意见、建议和干扰面前不知所措,甚至是走错道路。

 2.惟成己者成人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仁”字“从身从心”,是围绕自己展开的,即表示心中想着自己,思考着自己。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克己、修己、正己、成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己,成就自己。

 克己。“克己复礼为仁”。成语“克己奉公”,意思就是要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的内容就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修己。“修己以安人”。意思是修身做出表率,建立权威,使他人安于本分,各得其所。一定程度上,“修己”与“安人”是一种因果关系——修己是基础,安人是目标。正如《大学》所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太平。” 正己。“正人先正己”。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己正人,惟正己者方能正人。对于纪检监察人员来说,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就是要不断锤炼党性,

 加强自身党性修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成己。“成己为人,成人达己”。“成己为人”:一方面,不断完善和壮大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成人达己”:只有成就和帮助他人,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通过成全别人,而成就自己“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关心的,是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对自我生命价值最深切的关注;“为人”关心的,是个体生命对社会的功用,包含着对功利的计较与思量。

 “成己”即为仁,“成己”方可“成物”,以己及物,推己及人。总而言之,“正己”才能“正人”,“成己”才能“成人”,“自爱”方可“爱人”。

 3.惟惜时者功成 休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恢复疲劳,放松神经,当重新投入工作与学习的时候,觉得又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新人。如果现有的休息方式并不能带来这些,那么,无论这些活动的名字听起来有多轻松,它都是一种错觉。

 最好的休息,是重燃生活的热情。最好的休息项目,就是那些让我们重新找到生活和工作热情的活动。如果你干完一件

 事,能够幸福地感叹“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那这件事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恢复热情、调节情绪的方法。

 合理利用好自己闲暇时间。有人说,一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他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在这段时间,有的人频繁于觥筹交错、灯红酒绿,有的人热衷于读书学习、提升自己,有的人沉醉于兴趣爱好、自得其乐。如何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闲暇时间,不同的选择必然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命运。长远地看,一个人的前程往往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努力培养一种非职业的兴趣。一个人应当有他的职业,也该有非职业的兴趣。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多数人都感到忙和累,感觉总是被生活驱赶着走,对于名利和物欲的追逐,更加剧了社会浮躁心理。而与外在压力相比,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是深层次的、隐性的,一旦爆发,往往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对此,我们应当学会自我排解,而不是转移释放,因为转移释放的结果往往是将工作中遇到的不满情绪发泄给最亲近的人,更易引发各种矛盾。

 自我排解则不然。一天的工作烦了、累了,不妨暂时换个活法,或读书作文,或画山水、写小说,或考据历史,或志愿社会事业。据说钱钟书先生留英期间,就把读侦探小说当作排解压力的好方法。让早已疲倦的大脑适时变换一下思维的路径,这实在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息方式。

 培养兴趣的目的主要在于调整好心态。多方发展业余的兴

 趣,能够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更能够使我们获得更高质量的休息,既可以缓解一天的疲惫,也可以为忙碌的明天补充积极的正能量。即便是工作比较累,也至少不会感觉烦闷,闲暇之余可以去做自己的业余爱好。生活就不枯寂,精神也就不会烦闷,心态调整好了,也就可以更有效地做好手中的工作和事业。

 4.惟读书变化气质 非职业的兴趣可以有很多种,因人而异。比如足球、跑步等各种体育运动;又比如烹饪,下班之后尤其周末,给家人做上一顿丰盛大餐,等等。这里主要想谈一下读书。苏东坡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曾国藩尝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性难变,惟读书可变气质,可变换骨相。” 很喜欢《资治通鉴》中孙权劝学的例子。据载,孙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对于孙权的训导,吕蒙一开始的回答是,自己军务繁忙,无暇顾及读书;而孙权却说,我让你读书,难道是希望你混个博士学位?是想让你长见识,多看看以往发生的事情,作为自己办事的借鉴。你却说你忙,难道你比寡人还忙吗?寡人就经常读书,以为很有益处。后来吕蒙很有长进,才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历史典故。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 2009 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 年 5 月 13 日),以及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 年 3 月 1 日),两篇讲话都是在讲学习,提出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读书法,批驳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的论调,被誉为新世纪的“劝学篇”,在党员干部中引发了强烈反响,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正在逐步养成。这与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典故很有相似性。

 关于读书的态度,此处提供几个参考。

 一是普通读者的态度。英国作家伍尔夫有本书,叫《普通读者》,单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平常人读书并不都是为了做研究,可能只是基于兴趣爱好。做学问搞研究,关键在于精深,要寻章摘句,这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要较真,要探本求原;有时还要钻牛角尖,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但我们现在的阅读,更在于博取,在于“杂学旁收”(宝钗训导宝玉的话),在于扩充知识面,目的在于涵养情趣,提升自我人生境界。这就需要我们时不时地,对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每读书仅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细加揣摩,想象他们读书时的心态。

 二是怀疑、不盲从的态度,尤其不要迷信古人。《美芹十论》是辛弃疾二十多岁时的作品,其中有一段说道:“古人谓用兵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臣窃笑之,夫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固

 也;若击其首则死矣,尾虽应,其庸有济乎?”大意是,古人说(其实就是《孙子兵法》),用兵应该像常山这个地方的蛇一样,敲击头部,则尾部救应,敲击尾部,则头部救应,敲击它的身体,则头尾一起来救应。辛弃疾说,我私下里偷偷地取笑他这种说法,敲击尾部,头部救应,敲击身体,头尾一起来救应,这是当然的。但是如果敲击它的头部,它就死了,就算尾部来救应,能有什么帮助呢?这就是辛弃疾会读书的地方,即便是《孙子兵法》,他也不是盲从的。

 三是养成生活习惯的态度。作为兴趣的读书,除了指必须掌握从事本职工作需要具备的各种专业知识,更在于把读书当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调节工作、生活与学习的重要一环,进而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5.惟境界成就人生 读书不是目的,读书本身就是一个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读书学习,无所谓有用无用,往往你认为有用的,恰恰最没有用处,你认为没用的,反而偏偏用得上。“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印证了庄子所谓“无用之大用”的深刻

 哲理。

 读书培养谦逊平和的心态。读书能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使我们能够始终敬畏自然,敬畏人生,并在立身处世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谦逊平和的心态。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芝诺被誉为“辩证法的创始人”,他有个比喻,是说人未知的世界就好比是一个大圆圈,而已知的世界就好比大圆圈中的一个小圆圈。随着你所知道的东西不断增加,小圆圈慢慢扩大,在一方面看来是你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你与未知世界的触点也就越多,你就越发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还有太多,也就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

 领悟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三首词句实际上经历了不同时代、不同角度的解读。最初的文本意义是追求爱情的“三部曲”,王国维将此引申为读书、欣赏的“三境界”,后来又发展为“人生三境界”。

 这三种境界,习近平同志有着非常精湛的现代解读,在中央党校 2009 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他

 指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

 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 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 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借用参禅的三重境界。佛家有一段禅语佳话,对我们看待许多事情都有鉴戒意义。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待工作是如此,看待人生、社会亦复如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相信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进而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方向的迷失,是生活的错乱,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有的人却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尘世,也就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它是比聪明更加智慧的“难得糊涂”,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真诚,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莫测高深,是真正的舍弃成就了真正的获得。

 本质上讲,这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暗合了辩证法的深刻规律。绚烂之后,一切归于平淡。彩虹过后,天空依然。

 最后,借用三句话,与大家共勉。

 一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要有这样的自信。

 二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洪应明《菜根谭》),要有这样的阔达。

 三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陈继儒《小窗幽记》),要有这样的澹泊。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