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五篇】(全文)

发布时间:2023-07-23 14:10:08   来源:工作计划    点击:   
字号:

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要求。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五篇】

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要求。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任务目标

(一)工作内容

1、清理长效节育措施落实情况:对辖区内重点服务对象,开展一次全面的环情、孕情检查访视。对应落实未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对象,落实对应的长效节育措施。对计划外怀孕对象,落实补救措施。节育措施信息与WIS有误的,如实纠正录入。整理手术文书。对独女、二女结扎户及时办理补充养老保险。

2、清理人口出生情况:对漏(错)报出生,核实信息,补录上报。对计划外生育对象,按执法程序调查取证。对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家庭,帮助办证,及时兑现独生子女父母保健费,落实爱心保险。

3、清理违法生育情况:严格按《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确定生育政策属性。重点清理党员干部违法生育情况,对查处不到位的,足额征缴社会抚养费,依法依纪,落实党纪、政纪处分。

4、清理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未征收和未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对象,依法足额征收或补征到位。规范执法文书,核实票据台帐。对WIS中社会抚养费征收信息,一一核对,纠错录入。

(二)目标任务

人口控制计划全面完成,计划生育率达87%以上,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97%,环孕检率达90%以上,社会抚养费征收率当年达50%以上、往年80%以上,当年党员、干部违法生育100%查处到位。

三、方法步骤

整个活动按照“先清理后落实”的顺序分阶段进行:

㈠清理核实(年3月29日前完成)

1、上户调查登记。

调查登记人员:以村干部为主体。

调查登记内容: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信息,重点应落实对象实际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信息,手术文书与WIS信息;
人口出生信息,重点在漏管漏报信息;
违法生育信息,重点在党员干部违法生育查处信息;
社会抚养费征收信息,重点在核实征收标准、实际征收金额、票据台帐及执法文书的真实合法性,与WIS的一致性。

工作要求:调查人员要进村组入户,逐户逐项开展全面的清理核查,如实登记填写核查登记表。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组社区制度,加强指导。做到一户不遗、一人不漏、一项不错。

2、部门信息核实。

纪检监察、公安、人事、人口计生、民政、卫生六部门共同完成此次清理工作。

纪检监察、人事部门提供党员干部违法生育查处信息;
公安部门提供新生儿户籍登记信息;
医疗卫生部门提供住院分娩、出生医学证明登记、避孕节育手术、儿童计划免疫等信息;
民政部门负责提供婚姻登记信息;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各部门信息汇总核实对接处理,实现各部门人口信息高度完整、准确、一致。

3、审核整理录入。

人口计生部门要对清理信息进行逐级逐项审核检查。

镇里:做好镇计生办、服务所人口统计资料、手术文书、执法文书、票据台帐、生育证、独生子女证发放等资料的整理修改规范归档,将准确信息录入电脑。督促指导村级清理信息的修改整理工作。

村里:对村级计划生育月呈报表、育龄妇女信息卡等资料进行重建、修改,做到资料完整准确规范。

㈡工作落实

1、落实环、孕情检查。以“三查一服务”(查环、查孕、查治妇科病,生殖保健服务)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计划生育上户服务,重点对象一个不漏。环孕检率达90%以上。对于流出务工妇女,要实行党员干部“一对一”联系服务,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寄回率达95%以上。

2、落实长效节育措施。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要求,思想、技术、奖励跟进服务,突破二女户结扎难点,带动群众落实相对应的长效节育措施。并实行干部负责,责任到人制度,实现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97%以上。

3、落实补救措施。加强孕前管理,及早发现政策外怀孕对象,千方百计在大月份之前落实补救措施。坚决纠正以任何借口对政策外怀孕听之任之的错误行为。

4、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对清理出的当年和往年计划外生育对象,严格按标准核算应缴数额,清算欠缴金额,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扎实开展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专项活动。强化人口计生、法院违法生育案件非诉执行。当年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50%,往年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80%。

5、落实违法生育查处。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人口计生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查处党员干部违法生育。深入宣传贯彻落实11部委《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党纪、政纪、经济处罚到位,坚决兑现计划生育“一票否决”。

6、落实人口出生统计上报。落实各村人口统计月例会制度,依靠村专干及组信息员,加强经常性统计上报、分析。完善公安、卫生、民政部门信息通报制度。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将清理核实出生信息全部录入育龄妇女数据库。人口出生漏报率低于5%。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此次活动是解决我镇人口计生工作基础薄弱、能力不强、发展不均的重要措施。各村要高度重视,大力宣传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要以此号召全镇、凝聚人心、坚定信念,鼓足干劲,力争年人口计生工作在县里位次前移。

2、加强领导。“四清理六落实”活动由镇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分管领导和镇蹲点领导要亲自指导督查活动的落实。具体分工按照镇里“百日攻坚集中服务”文件执行。镇人口计生办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督促落实活动的开展。

3、开展督查。镇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督查组,对各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指导。

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制油 煤化工 设备管理 信息化管理 控制要点 实施要点

1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维持高速增长,原油进口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至2013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可能突破60%,石油资源瓶颈已成为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发展清洁高效的可替代能源是应对石油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贫油”,煤制油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一个重要趋势。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作为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拥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目自2008年底首次试车一次成功,通过一系列流程优化及设备国产化改造,克服高温、高压、高磨损等诸多技术难题,目前已实现商业化稳定运行。在工艺设备优化过程中发现:复杂的介质工况及固、液、气三相操作环境,给生产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耐用性带来很大压力,生产操作难度极大,安全隐患多,同样也给设备管理带来难题,常规的设备管理程序已不能解决煤制油设备管理现状中所带来的问题,适用煤制油自身需要的的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在实际设备管理当中逐步体现出其重要的一面。为此,本文结合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在建设及应用过程当中面临及解决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以供学习、交流。

2 设备管理基础信息标准化

通常情况下,煤制油、煤化工设备管理对象涉及面较广、管理事务复杂、涉及数据类型多样,以及保障性质强等显著特点,给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当中,应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技术和管理服务水平,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和作业能力。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设备管理的基础信息内容包含基本的专业设备台帐信息、装置信息等,基础信息设置又包含设备类别划分、参数分类、参数定义等。煤制油、煤化工设备类别划分、参数分类、参数定义与石油炼化行业均有不同之处,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调研、建设期间,鄂尔多斯煤制油和系统建设单位紧密沟通,充分结合煤制油设备与石油炼化设备的共性与特性,在原石油炼化设备类别编码基础之上更新、完善了很多内容,逐渐形成了一套适用煤制油设备专有特点的基础信息设置体系,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对设备管理内容及功能合理划分,为设计系统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及依据,同时为设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基础信息设置的标准化直接关系到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质量。

3 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鄂尔多斯煤制油实施、应用中的控制要点分析

鄂尔多斯煤制油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实施、应用中控制要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软件层。在控制系统的软件方面,需要确保系统采用的技术先进性,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日常管理,满足煤制油企业生产与管理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技术人员在开发基于煤制油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时,应该采用面向技术对象进行开发。同时,还要保证面向技术对象开发的应用软件能够支持互联网上的客户/服务器体系架构及与相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

业务层。鄂尔多斯煤制油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业务包括日常办公、设备档案、运行管理、缺陷故障、计划、检维修、合同管理、综合管理(资源市场管理)、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知识管理等,重点业务在缺陷故障、计划、检维修三个核心模块,并以计划为中心前后连接为一体。如何控制月度及年度检修费用、编制月度及年度检修预算费用,计划的编制、审批、、工单签证等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鄂尔多斯煤制油结合自身设备管理特点,对每一个环节要点都做了相应控制。一、计划编制负责人为各生产中心设备主管,要求设备主管熟知设备检修规程及施工定额。二、依据计划类别及项目专业分别配置了不同审批流程,基本上所有计划都需要生产中心设备经理、机械动力部专业主管、工程造价主管、计划主管、机动部经理审核同意后才能够并进入检维修实施环节,计划明细中包含项目专业、项目名称、计划预算费用、施工工序内容及所需材料、施工分类、施工单位、计划开、完工时间等信息,检修项目不同工序可以是一条或多条,并链接到待检修设备台帐及所在装置。各审批环节责任人分别从不同管理角度对检维修计划进行审核、审批;
三、计划审批通过后由计划主管根据不同计划类型所要求时间节点统一;
四、结算工程量以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的实际工程量签证为准,工程签证以检修计划为依据,实际工程量超出计划工程量15%以上时,需要重新补报计划并经审核后才能够给予结算,同时在计划准确性方面给予考核。通过以上环节的针对性控制,鄂尔多斯煤制油以综合计划为核心的管理理念通过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得以充分开展并贯彻实施。

在此以月度检维修计划为例,简要介绍如下: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缺陷故障,根据缺陷故障的类别,如一、二、三类缺陷,分别转入抢修工单、转隐患及转计划处理、转保运工单等方式进入下一处理环节。转月度计划并完善相关信息后进入月度计划审批流程,各审批环节顺利通过审核后,统一在月末。待下月具备实施条件后,由计划提报人员提交检修工单并打印任务委托单给施工单位,检修完毕后工单关闭,至此实现了由缺陷故障产生到转月度计划,月度计划经审批后提交检维修工单实施的闭环管理。

4 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鄂尔多斯煤制油应用中的实施要点分析

从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鄂尔多斯煤制油的实施情况来看,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促使鄂尔多斯煤制油的设备管理实现在办公、管理和决策上的转变,实现办公无纸化、管理程序化和决策科学化等。具体分析如下。

4.1 无纸化的办公模式

无纸化的办公模式,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本表现。在实现无纸化的办公模式过程中,企业应该在配置必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硬件的基础上,加强对投资周期的考虑,超前考虑富余量,从而尽可能防止因反复、重复投资等浪费现象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同时,企业应该认真落实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对于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操作不熟练、不规范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组织信息化管理系统专业知识的讲座和培训,让设备管理人员从纸版检修计划、报表审批等书面材料逐步过渡到熟练使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流转、审批及报表导出等工作当中,并通过现场演练,提高设备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

4.2 程序化的管理模式

优化管理模式,可以帮助煤制油、煤化工大大加强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日常生产与管理当中的应用。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系统及应用管理员,负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技术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信息化管理系统发生故障的时间,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有利于提高系统软件的业务服务能力,降低工作强度,同时负责相关业务模块功能的优化提升,包括设计、改进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鄂尔多斯煤制油依托设备信息化系统研发单位先进的技术平台,逐渐摸索出适合煤制油设备管理的一整套思路,并在原有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设计的基础上,先后完善并实现了纪要、公文模版、设备缺陷管理、技改技措施工计划、小改小革施工计划、隐患治理施工计划、科研项目施工计划、外委垫片加工计划、外委修理机加计划等一系列管理应用;
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规范,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各部门、生产中心之间的工作流程、界面及职权范围,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程序并贯彻执行。

4.3 科学化的决策模式

煤制油、煤化工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于输入的数据台帐、纪要、故障、计划、工单、合同、供应商、报表等数据进行备份,并确保各类数据的准确性,尤其是计划审批及设备台帐数据新增流程审批,对于关键数据的审核及校验环节应加强重视,以此来实现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效性。只有在数据准确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保证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制定出符合管理需求的方案。而且,通过调取系统数据,还能够帮助煤制油、煤化工企业真实地了解到设备历次检修档案,便于对设备的高效管理。

4.4 相关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

目前,煤制油、煤化工企业中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蓬勃发展,包括生产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物资采购系统、LIMS、ERP、状态检测等等,这些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及业务交织且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果能够把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之相关功能巧妙的搭接集成,避免形成信息孤岛,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业务领域的全面覆盖及信息共享,将是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新高度。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结合神华煤制油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和系统在企业的实施要点,展开分析讨论。可以看出,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加强无纸化办公、程序化管理及科学化决策、相关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等来进行开发实施和完善,最终实现设备在日常生产与管理中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设备档案的系统导入处理及补充完善,尽量避免设备档案保管与维护的难度,以及数据重复填写等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煤制油、煤化工企业还可借助互联网,实现各企业之间的设备信息交流,提高设备的管理与使用,共同推进煤制油、煤化工行业的良好生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卫巧,邢辉.浅析化工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J].炼油与化工,2007,12,(03):23-25

[2] 聂小光.化工设备安全管理创新思路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8,(07):183-184

[3] 付平.化工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及实现[J].机械,2010,11,(07):11-12

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历史回顾

1.1铁路工程物探的出现、兴衰和发展与铁路建设、国家建设的形势、规模相关,也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紧密相连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百业待兴,铁路旧线改造,新线建设,均要求有一种新的勘探方法。在当时苏联专家萨瓦连斯基、扎瓦里申、鲁金娜的建议下,开始了铁路工程物探。1954年铁一院在兰新线成立了铁路工程物探的第一个物探队,也是我国组建最早的专业工程物探队。随之各铁路设计院和水电、交通等部门先后派员到兰新线学习物探并开始开展物探工作。兰新线是工程物探的摇篮。这个时期采用的物探方法只有直流方法,使用的仪器是仿苏3几一1型电位差计,解决的工程问题主要是找水和简单的工程地质中的土石界线划分。

1.2经过1,58和1,60年,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铁路工程物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从路外调人一批有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和分配一批大学生,并对在职技术人员举办短训提高班,在西南交大和河北地院组织三期代培班,派技术骨干出国学习和考察,人才的培养,使铁路工程物探具备了基础条件。从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引进了一批数字化物探仪器,提高了野外数据采集能力和精度,使铁路工程物探装备与世界水平同步;计算机技术引入铁路工程物探,对物探资料进行处理、分析、解释和成图,使物探技术水平进人世界先进行列。使用的技术方法有:直流电法系列、磁法、浅层地震纵横反射法、地震折射表层剥离法、瑞雷面波法(稳态与瞬态)、地震影像法、浅海剖面法(声呐法)、频率测探法、高密度电流、大地电磁测探法、地质雷达法、综合测井、剪切波速测试、地脉动测试、土体震动测试、地下管网测试、桩基检测等,形成了开展铁路工程综合物探的生产能力。编写制定了《铁路地质综合勘探暂行规定》,作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企业技术规定颁发。建立了地质物探试验研究中心,推动铁路工程物探技术的发展。

1.3进入新世纪,提商了特殊自身的应用价值进人新世纪至2005年初,铁路系统从事工程物探的队伍有31个,技术人员710人;引进高精度仪器设备132台套,总价值630万美元。铁路工程物探从提取地质信息跨越到了直接提取工程信息阶段,扩展了物探应用领域,提高了物探自身的应用价值。

1.4铁路物探会议推动,铁路工程物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铁路工程物探工作会议自1978年召开第一次会议至今的26年中已召开n次,这是一个全路性的专业工作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由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前铁道部基建总局)主持、各设计院轮流主办。工作会议是铁路工程物探工作者交流和总结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研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物探的发展规划和计划的聚会,它把全路分散的物探工作者像纽带一样的凝聚在一起。人才的培养、设备的引进、科研立项、重大的合作项目都是在历届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议,写会议纪要,具体实施。n次工作会议n个主题思想,推动着铁路工程物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技术进步

铁路工程物探50年,共立院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46个,引进先进技术方法10多个。大多是填补工程物探空白和推动工程物探技术进步的项目。

2.1电测探t板研究与计算20世纪50年代电测探曲线定量解释所用的量板是苏联达哈诸夫量板或贝拉也夫量板,曲线类型不全、标准曲线数量不多,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为解决全国工程物探界难题,部立项“对称四级电测法曲线二层及三层量板”的研究与计算,经2年时间,精确计算并绘制了二层和三层量板162张,辅助量板和作图量板23幅,理论曲线1994条。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电测探曲线解释工具,是对电法资料定量分析的一大贡献。由路内使用到公开出版发行,并纳人高校专业教材。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2.2离密度电法高密度电法是电测探和电剖面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电法的诸多边界条件要求,有极高的抗干扰能力,直观地的成果图形,现已被工程界普遍应用,并制造有专用的高密度电法仪。这一方法是铁路工程物探赴日本研究组,于1981年引进,并首先在铁路工程中推广使用后,推向路外。

2.3激发极化法找水和二次时差法20世纪60年代提出激发极化发找水的新思路,铁三院立部科研项目,对理论方法和专用仪器制造进行研究,铁一院提出了激发极化法的二次时差的参数并制造了专用仪器。激发极化法在干早和半干旱地区找水,有特殊效果。

2.4垂直磁偶源电磁频率测探法与直流电法相比有地形影响小、旁侧影响小、接地电阻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强、分辨能力强等特点。铁三院和铁一院率先于1982年引进了法国梅洛斯频率测探仪,开创了我国工程物探界应用频率测探法的先例。该方法获南昆线“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2.5大地电磁测探法1992年铁一院引进加拿大VS音频大地电磁测探仪,首次应用于秦岭特长深埋隧道,后又引进了VS,在宁西线、渝怀线、新兰线应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方法的推广应用,解决了深埋800~1500m隧道的探测。

2.6地屁折射衰层剥去法铁路工程物探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应用地震折射法,是一种常规的方法。1981年铁路工程物探赴日本物探研究组引进了“表层剩去法”,使用多重远距离观测和“表层剥去法”消除地形影响。改变了过去只能顺地形等高线布测线,而不能顺线路中线贯通的传统,为地震折射法开辟了新思路,扩大了应用领域。

2.7地及浅层反射法20世纪80年代初,地震浅层反射法列部科研项目,经一年时间的攻关,地震浅层反射在工程物探中应用得到了成功,扩大了地震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该方法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8稳态地屁瑞霄面波法铁四院率先于1985年从日本佐藤公司引进GR一810面波仪。开创了我国工程物探界应用面波的先例。该方法可较精确的对地层厚度分层,并使每一层瑞雷波速与横波、触探等资料相关,可取得分层的承载力,计算出各种相关动态参数。该方法在路基地场检测中应用极广,在特定条件下可替代钻探。稳态地震瑞雷面波法的引进,也促进了我国瞬态瑞雷波法的发展。

2.9地下埋藏物探测主要包括地下通讯电缆、动力线、给水排水管和采岩区、人防工程、古墓及一切地下埋藏障碍物。铁路开展该项目工作原于上世纪60年代,大面积开展工作是80年代天津百年老站改造,之后较大站、枢纽工程在勘测前均规定了作地下埋藏物探测的程序。在路外地铁和城市规划每年均有大量探测工作,并绘有城市管网图。水域的地下埋藏物的探测也较成功。

2.10隧道掌子面施工前方超前预报及负视速度法该项目20世纪80年代列部科研项目,主要采用地质雷达法,地震极小偏移法和地展反射负视度法。负视度速度法由于不占用施工掌子面,已成了超前预报的常规方法,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方法。该方法研究成功时间,早于由瑞典引进的TSP202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仪。

2.11工程质t检侧工程质量检测是铁路工程物探开展的又一新领域,也是工程监理的重要数据依据,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工作。铁道部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连续列多个部级科研项目,率先利用物探无损的特性检测铁路工程结构物,这些成果均成了今天检测的通用方法,早于全国工程质量检测5~10年。(l)路基无损检测。1993立项,1998年通过建筑学会和动力学会鉴定,在全路推广应用。(2)支挡建筑物无损检测。1998年立项,1999年通过部级鉴定,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研进步二等奖”。(3)隧道混凝土衬砌无损检测。1992年立项,1997年通过部级鉴定。

2.12综合勘探综合勘探是要求以最佳的勘探方法组合模式,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和低成本之目的。其中所指合理选用勘探手段进行最佳组合,主要是指物探方法,在综合勘探中解决综合物探方法的选择和物探资料分析中。由于地面测绘资料、钻探资料和大量试验资料,作为解决参数,解决了长期物探资料解决中的“等值原理”、“多解性”和“定性错误”、“定量不准”等难题,使成果贴近地质和工程的实际需要。1992年部建设司立项“铁路地质综合勘探技术研究”;1997年部建设司立项“铁路地质综合勘探应用技术指南”研究;1998年部科技司立项“铁路地质综合勘探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10年的研究成果,使铁路地质综合勘探形模式成为铁路工程勘探的一项技术政策。

2.13铁路物探技术规范20世纪50年代使用苏联物探规范,60年代使用地矿部物探规范。1973年部基建总局指令由铁四院主持其他各院参加撰写了第一部铁路系统的行业规范《铁路物理勘探规范》,1976年作为部标颁发试行;80年代进行第一次修订,1985年以(85)铁基字925号文批准《铁路物探技术规则》作为行业标准实施;90年代进行第二次全面修编,并升格为“规程”,《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Tool3一98),作为国家行业标准,以铁建函(1”8)15号文实施;2002年进行第三次修编,为《铁路工程物理勘探技术规程))(TB10003一2004);2002年编制了《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I。。。3一2004)。

2.14铁路物探取费定额标准1977年国家建委制定《全国基建系统工程勘察取费标准》时,委托铁道部制定了工程物探部分《工程物探系统一工作量的计费办法》,1978年国家建委以(78)建发改字26号文颁布试行;1983年部基建总局委托铁四院主持制定《铁路工程物探计费标准》;1999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修订了《铁路工程物探计费标准》,在路内试行,并提供建设部修订物探收费标准时参考使用。

2.15外事活动(1)1981年部基建总局组织赴日本物探研修组,到日本地质计测株式会社、日本地质调查研究所、日本物理探矿株式会社研修工程物探,带回了物探与地质紧密结合的新思路,学到了山区物探技术、地震折射表层剥去法,高密度电法新技术。1988年部基建总局再次组织赴日本研修稳态瑞雷面波技术和地质雷达技术。(2)1986年日本地质计测株式会社派坚间强和伊藤先生到大秦线景中山隧道和占马王隧道进行山区物探技术合作。中方由铁三院主持各院派员参加。本次技术合作,解决了铁路工程物探争执多年“物探不能上山”的老问题,山区物探从此展开。1989年日本地质计测株式会社与铁三院在唐山古治,进行了采空区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合作。1987年铁四院与日方在京广线南岭隧道进行岩溶物探技术合作。(3)1976年铁三院派人赴坦赞铁路进行找水物探和桥基物探。(4)1982年铁三院派人赴尼日利亚进行找水物探。(5)1996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派人员赴缅甸进行桥梁选线和基础物探。

3应用领域

初期铁路工程物探只应用于找水和土石界线划分,现在的应用领域已深人至从初测到定测的铁路勘测各个阶段,并已延伸至施工和运营的工程质量检测中。按解决的地质问题分类,应用领域有:划分土石界线;进行第四系松散地层和岩石的分层;测定断裂构造的存在,产状和富水状况;圈定密集节理带;不良地质中岩溶、滑坡、岩堆和地下洞穴探测;特殊土中软土、裂土、冻土、膨胀土探测;在找水中圈定富水带、划分咸淡水界线,寻找热水等。按应用于工程分类,应用领域有:选线工程物探潞基工程物探;隧道工程物探;桥梁工程物探;站场工程物探;地铁工程物探;地下埋藏物物探;考古工程物探;水源工程物探;病害整治工程物探等。按应用于工程质量检测分类,应用领域有:隧道衬砌混凝土质量检测;支挡建筑物质量检测;公路路面和铁路路基质量检测;地基灌浆等处理效果检测;管线、堤坝、渗漏检测;桩基检测等。按测定物理参数分类,应用领域有:测定大地导电率;测定土壤电阻率、测定剪切波速率;测定常时微动;土石密度;弹性模量及有关土体动力学参数等。

3.1选线工程在宏观上查清地质结构和构造格局,发挥工程物探优势,避免在线路比选上的失误。例如在西安至南京线越秦岭选线中使用了航磁、地磁、直流电法、高密度电法、大地电磁测探、地震折射、反射和测井等10种物探方法,充分发挥了综合物探具有点、线、面、体、多层次、多参数的特色。在面积2250kmZ测区内,查清了深大构造6条;冰水层沉积、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范围,为埋深1700m、长nkm的特长隧道提供了可靠资料;又如充石线在通过郊庐大断裂中段时,在沂沐河高烈度地震区应用直流电法、地震折射法、磁法查清了桥渡区隐患断裂构造的位置、规模、产状和岩石破碎程度,为特大桥选出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安全岛”。

3.2路鑫工程探测深度较浅,探测精度要求较高,主要需查清软土、膨胀土、裂土、冻土等特殊土的分布范围,垂向分层,各层厚度,岩性、成因类型、物理力学指标、下卧层工程地质条件等。例如在南昆线百色段,用地质雷达探测了膨胀土路基的分层、岩性,施工时土工布的分布情况;用瑞雷面波速度与静力触探相关,给出分层,分段的承载力;又如在南昆线用电阻率法,地震反射法查清了龙床地裂的红土分布规律和性质。

3.3健道工程由于地形复杂埋藏深,钻探等方法有一定困难,因此物探手段尤为重要。物探可提供隧道设计高程部位的岩性、围岩类别、构造破碎带、富水带、软弱层等,一般探测深度以400~600m居多,近年来超过千米的深埋隧道也多次出现。例如京九线孟良山隧道长1.78km、埋深300m,岩性以变质岩为主。应用地震折射法确定全隧道的围岩分类,查出6条低速岩石破碎带和软土带;用高密度电法、自然电磁法、甚低频法查出7处岩石破碎含水异常带,并追踪了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分布。南昆线米花岭隧道长9380m,最大埋深700m,岩性主要是泥岩、页岩。用地震法、电法和测井,查清了隧道设计高程部位的岩层、岩性、断裂构造,构造储水性质,水量大小,并对施工过程中能否发生突泥突水和围岩稳定性作了评价。渝怀线圆梁山隧道长gkm、最大埋深1400m,岩性以灰岩为主,断裂破碎密集,岩溶发育,地表有较大泉水出露,物探采用可控源大地电磁探测法,前后经四次勘测,查清了多条断裂破碎带的分布,并与岩溶相同,提出了隧道洞身设计高程处存在有大面积富水带,经施工验证准确无误。例如宜万线加深地质工作中,有8座隧道使用了可控源大地电磁检测法,探查岩性、构造和含水情况均有较好的效果。

3.4桥梁工程主要查清水下第四系松散层的厚度,岩性、分布和相关动参数,基岩的分层、岩性、风化层、断裂构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桥设计院曾在黄河禹门口大桥、黄河济南大桥、长江枝城大桥上作水上电测探法和电剖面法。现在常规使用的方法是浅海剖面法(声纳法)、水上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地震影像法等,在京沪高速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大连开发区浅海湾大桥、厦门跨海大桥工程、鲁宁输油管线等工程的勘测中,均取得良好效果。

3.5水源工程物探找水在铁路系统最早、应用最广、使用效果也最佳。使用的物探方法以直流电法为主,辅之以激发极化法、地震法、磁法。物探找水,实质是找储水构造,找含水层,找隔水层,找地下水运动通道。在第四系找含水沙层和隔水粘性土不透水层,在基岩中找含水的各种裂隙、破碎、风化层和隔水的泥岩、页岩等。例如京广线韶关区段站找水,采用电测法和电剖面法圈定了隐伏岩的溶洞分布及富水区;又如充石线泅水站找水,应用电侧探法、电剖面法、音频大地电流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和测井,在缺水山区找到了日产水量800t的井位;再如在兰州铁路局洛门疗养院用四条电测深剖面找到了埋深15Om的热水水源;再如在尼日利亚拉格斯,用电测深法在海滨咸水区找到了埋深120m的淡水水源。

3.6地铁工程需探查地下管网和古建筑基础,对第四系进行分层并给出相关的物理系数。例如北京地铁西单车站,位于繁华的长安街上,建筑密集,车水马龙,钻探布孔位置有限,物探作了大量工作补充其钻探量之不足,用地质雷达和管线探测仪查清了地下各种管网和古建筑基础,用高密度地震影像提供连续的地层剖面,用地震纵横波速度划分围岩分类和计算有关动力参数;又如广州地铁用瑞雷面波法,查明第四系松散推积层厚度和岩性、下伏岩的起伏和风化深度,并提供了用于围岩分类的波速值。上海地铁的勘测中也做了大量物探工作。

3.7岩溶物探查清岩溶发育范围,埋藏深度和厚度及所处的水文地质环境。例如京沪线泰安站区段,出现严重的地面坍陷,采用以电测深法为主,地震法、激发极化法、音频法、降低频法为辅综合物探方法,对塌陷区进行探查。查清了岩溶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发育规律和填充情况,提出了治理建议。浙赣线分宜站用以电测探为主的综合物探方法查清了岩溶坍陷原因;再如南昆线用频率测探法、地展反射法和瑞雷面波法对200km长的岩溶路基全面进行了普查。京广线大瑶山隧道岩溶整治工程,用综合物探方法查清了岩溶发育规律及与断层的关系,为岩溶整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8滑坡物探查清滑坡体的范围、规律、滑动面位置、形态特征和地下水等。例如南昆线八渡滑坡应用瑞雷面波法与电测探、地震反射法配合,查清了深埋70m的滑动面。陇海线DK1370路堤滑坡,用电测探法查清了路堤滑坡与老滑坡的边界、规模、滑面、和形态。探查西安骊山滑坡时,使用了新技术声发射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3.9工程质t检测为确保工程质量,对隐蔽性工程采用无损检测方法已成趋势。铁路工程物探于20世纪80年代进人该领域,已有20年历史,在5个检测项目中,有35个成就的检测内容。并编制了技术标准。已做隧道检测930km、路基检测240km、挡墙检测260km。(l)路基无损检测,主要含道床、基床、基底3个方面的内容。(2)支挡建筑物无损检测,主要含上挡墙、下挡墙、墙基础3个方面的内容。(3)隧道无损检测,主要含隧道衬砌、隧道背后回填和地质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4)桥梁无损检测,主要含桥基础、桥基台和桥梁3个方面的内容。(5)基桩无损检测,主要含路基基桩、桥基桩和锚索桩3个方面的内容。

3.10考古物探该项工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初期使用电测探法,进而增加了地质雷达法。主要是探测古建筑风化厚度,古建筑物基础、地下埋藏的文物等,曾做过大同石窟大佛风化厚度、四川乐山大佛风化厚度、少林寺古塔基础、西安古墓群、火车震动对龙门石窟影响、北京故宫地下埋藏分布状况等。

4展望

4.1物探是地质信息产业,随着工程物探后50年的到来,地质信息的探测领域将不断扩大,探测精度也不断提高。工程信息的探测,将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环保信息的探测将有所涉及和发展。

4.2使用物探成果的地质、工程、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对物探取得的信息将十分了解,对其成果资料能运用自如,物探专业技术人员也必将十分了解地质、工程、环保对物探的要求,专业之间互相渗透已是趋势,但专业之间不能互相取而代之。

4.3对不同的信息技术,应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应当有探测lm之间的厘米级精度仪器,也应当有探测千米以上的仪器,仪器的探测深度与精度要求不能两全。

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们国家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升华,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平台来服务检察工作,发展检察事业。

论文关键词:
检察机关 科学发展观 信息网络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们国家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升华,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平台来服务检察工作,发展检察事业。

为保证检察信息化建设能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检察机关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应用软件、统一管理”的建设原则。在建设中要立足本院实际,以经济、实用、高效为原则:
一是组建小型实用的局域网。根据本院实际和信息化经费筹集的情况,确定本院局域网规模。对于服务器、交换机在投入上最大限度的做到高配置。从而保证局域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局域网建成后,就结束了单机办公的历史,搭建了网络化办公的平台,为局域网内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快速传递创造了基础条件。

二是购置实用的检察业务办公系统软件,实现办公办案自动化。检察业务及办公系统软件基本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系统,以各项检察业务为中心,体现批捕、起诉、法纪、监所、反贪、控申等办案业务流程,所有个案信息由办案人员输入后,按照职责权限自动流转给相应的负责人,由负责人做出相应的处理或决定。另一方面是办公系统,将各类办公公文处理、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情况均放在局域网上,通过浏览器进行网上公文写作、批示、阅读。从而实现办案、办公信息的流程化、信息化、无纸化、现代化。最后是专项功能的应用软件,提高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购置法律法规检索系统,实现法律法规的便捷查询;
购置多媒体示证系统,强化公诉人出庭示证效果;
购置举报自动受理系统,实现举报受理自动接听、自动应答、提供咨询、自动录音和24小时无人值守;
购置建设审讯数字录像监控系统,实现审讯过程的实时录像、录像信息局域网内实时传送、监控微机实时显示,录像资料的数字化形式硬盘存储。

三是引进人才,加大检察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检察人员计算机普遍应用层次。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长期的工作实际使我们比较注重法律专业人才的引进,而技术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技术才相对缺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把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列入计划,对引进的专门技术人员定期的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同时还要对引进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检察业务培训使之在开展工作时切合实际,成为复合型人才。

并要在本系统内经常性组织一些针对检察技术应用的专项培训,及时更新软件应用和网络知识,培养广大检察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培养一批自己的“土专家”,以更好的将网络技术与检察业务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 为科技强检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是在内部网络管理中,充分利用人员分级与网络加密技术,将检察机关各级人员按业务工作不同分类,并设立其对应的管理权限,通过网络加密系统,进行信息控制、管理和数据保护。如:将人员可以分为检察管理层、检察官、检察事务人员三个层级。其中检察管理层部分是核心,实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形成金字塔型管理架构,实现分级使用,各行其责。

五是检察信息的共享,一种是在安全状态下在Internet网上的信息公布,一种是在内部网的信息。在对外网络,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只要不涉及到国家秘密、案件机密和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加强检务公开工作,把检察机关一个时期的重大部署、重要工作和各业务部门所办理的重大案件的情况予以公布,使人民群众进一步能了解检察机关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成绩,并通过有效途径参与监督。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交互式流动,能够实现组织内部及组织外的监督机制。信息的交互式流动、执法公开、透明会消除公众与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干警与内部组织的信息结构壁垒,通过信息的反馈和汇集可以自发地产生互为监督的机制,这种机制时刻提醒决策者和案件承办人严格按照案件管理流程,运用最大的理性进行决策和依法办案,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检察机关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充分透明的“阳光服务”,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即提高了自身案件质量,又提高了为社会公众服务质量。

六是运用科技,加大检务公开力度。依托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互联网上建设检察机关的因特网网站,扩大检务宣传。通过因特网进行检务宣传、在线法律咨询,设立电子信箱,接受群众举报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先进信息通讯手段开拓检察业务的新途径的做法,它必将扩大检察机关在社会上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这场社会生产方式和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中,检察机关应抓住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检察机关整体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大检察信息化建设力度,牢牢把握信息化这个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各个行业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都采取了各种适应措施和改革手段。为顺应时展的潮流,纪检监察工作也应借助信息技术高效率、快节奏的特点,加快改革的步伐,优化纪检监察工作的管理水平,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纪检监察效率。本文简要介绍了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及当前信息技术在纪检监察工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网络信息时代下创新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信息时代;
纪检监察;
工作创新

一、引言

近些年来,网络信息技术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影响着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信息的透明度也在不断提高,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民主化进程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需求也不断得到了满足。纪检监察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府的监督部门行使的两种职能,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开展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机构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方针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如何在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的网络信息时代下,将先进的技术手段、管理理念和纪检监察工作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以此为导向进行科学高效的决策,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效率,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强化纪检监察业务效果,为内部管理机制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是服务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和政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前提条件。在网络信息时代下,有效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管理水平,创新纪检监察工作形式可以有效促进党和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顺应时展潮流,加快纪检监察部门的自身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网络信息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呈现了多元交互性,自由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信息的传播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新闻传播机构,政府、企业、个人都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信息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传播内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主流媒体的控制,人们可以在更多的平台上进行平等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因此,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进行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巧用信息技术,降低工作成本。纪检监察工作,涉及到了党和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工作办案程序相对复杂、繁琐,工作量较大,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通更加快捷迅速,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纪检监察工作,可以加快群众访信的回复、提高文件的共享性,有效进行档案管理,加快案件的审查。在这种信息公开透明的组织氛围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专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对纪检监察部门的自身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整合信息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在纪检监察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依法履责,收集相关证据,查阅相关资料。因此,各个部门之间必须要做到信息流通,资源共享,沟通方便,协调合作。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以有效地促进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定向化、目标化整合。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纪检监察部门和其他信息部门数据库系统的有机互联,从而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监察障碍和决策失误,有效整合案件审理材料,规避信息孤岛带来的错误导向,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校整合和合理共享。

3.拓宽民主诉求渠道,加快民主化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诉求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广大人名群众有了更多参政议政的平台。公民利用各种信息平台监督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举报行为,使得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具备了更为厚实和坚定的群众基础。目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反腐倡廉监察已经成为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根据监察部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研究报告指出,17.4%的案件审理均来自于网络举报和检举。此外,在多互联网较发达地区,网络举报已经成为了举报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拓宽民主诉求的渠道,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遏制腐败蔓延的趋势,促进纪检监察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纪检监察部门都将网络技术应用到部门内部管理中,以期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内部管理机制,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但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整体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人才稀缺等问题使得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发展相对缓慢。

1.思想认识不到位。在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部门的领导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有可无。还有部分领导只是将信息化作为传播信息,宣传党政、党务,公开政务的一种手段,在提高面向群众服务能力、推行纪检监察工作电子化、一体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和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对于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

2.整体应用水平不高。利用网络信息化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其中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快捷高效的信息传播速度能够为案件的审理带来质的突破。另一方面,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免会有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在举报平台上进行恶意中伤,传播非法、无效的虚假信息,为案件的审理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甚至造成颠倒黑白的后果。大量研究发现,纪检监察部门的信息公开速度与其所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具有正比例相关关系。因此,如何有效甄别举报信息,引导公民理性监督,提高信息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信息化人才稀缺。纪检监察部门干部队伍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稀缺。大部分的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具有优秀的法律素养,但对于信息技术的原理、作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十分贫乏。信息化技术的引入需要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否则很多技术都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在网络信息时代下,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与新环境的不匹配,反而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内部管理机制复杂化的问题。因此,对于具有实践经验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是提高纪检监察部门干部队伍形象的关键。

四、网络信息时代下纪检监察工作创新对策

针对当前纪检监察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现从如下三个方面阐述网络信息时代下,创新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纪检监察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反腐形势,大力宣传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宣传力度,号召广大人名群众参与其中,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健康地活动,营造健康正能量的网络反腐文化环境。此外,要坚决打击网络上蓄意破坏、可以摸黑,不切实际投机分子。同时,各部门领导干部应该高度反腐倡廉宣传平台,主动公开工作方案和计划,做到信息透明,公正公开,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在网络信息时代下,网络反腐倡廉文化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纪检监察部门更应该顺水推舟,开拓思路,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反腐文化的宣传、加深人民的反腐观念,丰富反腐手段。

2.建立网络舆情监督信息迅速反应机制。网络舆情的监督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督可以有效促进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网络信息时代下,快速、实时的网络信息传播可以使纪检监察部门快速截取相关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反腐倡廉工作不仅仅需要网民、媒体、百姓的监督,更重要的是纪检监察部门能够对监督信息做出迅速的反应并采取相关措施。当然,对网络舆情监督的目的不仅仅是采取相应反应,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从而切实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某一系列现象。为了将网络舆情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网络舆情处置方案,针对网民反映的信息,对舆情进行获取、筛选、立案、调查、意见明确,做到透明化、公开化,从而给举报网民满意的答复。此外,纪检监察部门要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用网络舆情进行主动查案,主动进入可能引发舆论的地方,有序化地开展工作。

3.加强纪检监察工作人员信息化素养。网络信息化时代下,网络作为信息收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效率的关键。纪检监察工作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有所转变,认识到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相关部门应该组织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化培训和指导,利用宣传、讲授、调研等易于接受的形式对相关一线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学会利用网络技术对日常工作加以规范,降低工作成本,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宣传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优点,从心理上消除工作人员的抵触心理,增强工作人员的认同感,从而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纪检监察队伍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

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给纪检监察工作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与时俱进的机遇和挑战。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纪检监察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熟练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对网络舆情和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环境,保证工作效率,从而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目的。

作者:孙宇权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

参考文献:

[1]毕胜.新常态下企业纪检工作开展的困境与对策[J].时代报告,2016(36).

[2]孙立勇,张巍.推进科技部门纪检监察工作再上新台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

[3]任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10).

[4]董崇岷.勤谋•实抓•协调纪检工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J].中国机关后勤,2004(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