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台行政工作计划【五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3-08-23 12:00:12   来源:工作计划    点击:   
字号:

教育前台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关键词:台湾;艺术教育;经费来源;合理性分配1艺术教育经费概念界定台湾《艺术教育法》中提到,所谓艺术教育的内容指的是表演艺术、音像艺术、视觉艺术和其他艺术,范围包括学校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前台行政工作计划【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教育前台行政工作计划【五篇】

教育前台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台湾;艺术教育;经费来源;合理性分配

1艺术教育经费概念界定

台湾《艺术教育法》中提到,所谓艺术教育的内容指的是表演艺术、音像艺术、视觉艺术和其他艺术,范围包括学校一般教育、学校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艺术教育经费指的是学校一般教育、学校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像艺术、艺术行政和其他艺术教育相关的经费[1]。目前,台湾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艺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经费”多是分散附属在其他部门中,例如:学校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教育部门,而社会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青辅会(对象为高中或大专青年)、儿童局中,再依照部会属性的特征进行补助和推广艺术教育事业。除此之外,民间团体中也不乏对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宣传[2]。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艺术涵养的提升也非一蹴可就。学校教育更是落实艺术教育在实践中的关键,学校艺文教育环境经营的经费和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在职进修规划等方面对于提高校园艺术教育风气都有实质性的帮助和影响,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也是最有帮助的层面。因此,艺术教育经费占学校整体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加大。

2艺术教育经费来源及现状

2.1行政院整体计划:挑战———政府发展重点计划

应全球化、数字化的趋势,行政院需在短时间内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并改善各方投资营运环境,以创造台湾的竞争利基[3]。为达成此一重大目标,行政院于近年颁布《挑战———政府发展重点计划》,提出以涵盖投资人才、研发创新、全球运筹通路和生活环境等为四大主轴的十项重点发展计划,以加速达成“绿色矽岛”的愿景,本计划为期六年。在经济、人文和生活三个方面的台湾总体建设计划基础上,行政院也相继推出了许多个分类计划,其中“推动台湾发展重点计划,创造台湾竞争优势”一项中着重编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创意文化园区”,成立“台湾设计中心”,发展创意艺术、出版和影音产业,举办创意生活、纺织和时尚设计秀,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艺术文化交流等计划。其目的是成立创意产业,培育艺术、设计和创意人才,构建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

2.2文建会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其归属单位为行政院。文建会拨款主要针对地方文化教育、艺术文化交流、传统艺术的保存和艺术馆事务等几个方面提供经费补助,推广各项艺术文化活动,有助于台湾艺术文化环境的营造与支持。文建会审核通过了台湾演艺团体扶持计划,用于扶持和鼓励台湾地区在演艺方面表现杰出且具有资深潜力的团体。文建会还出台“文化艺术奖助条例”,逐步建立艺术文化奖助评审制度,使艺术文化辅助工作的执行力能更具专业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2.3国艺会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简称国艺会,国艺会的主管部门为行政院文建会,国艺会的主要任务是将文建会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工作者和团体的补助承接过来,使台湾艺术文化补助制度迈上新的台阶。国艺会的经费来源于基金的孳息收入、公私机构团体或个人的捐赠等。目前,国艺会所补助的表演艺术相关奖助重要计划有“艺教于乐———艺术与人文专案奖励计划”“科技艺术创作发表奖助计划”“表演艺术行销平台专案补助计划”和“表演艺术精华再现专案计划”等。

2.4教育部门

台湾截至目前共有二十四个文教系统部门,其中分布比例以台北最高,共十五家单位,所占比例为63%。由此分布可以看出,台北地区的文教资源丰富,其他地区却相对匮乏,体现了艺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形。在文教系统部门的所属单位中,台湾艺术教育馆与艺术教育的直接相关性最高,掌管台湾地区艺术教育的研究、推广和辅导等事宜,成立至今已近二十个年头的[4]。它曾出台《补助艺术与设计菁英国际进修实施要点》,其目的是培养更多具有国际高水平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建立国际合作长期培训机制,资助艺术领域优秀且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赴国外著名大学、机构或公司学习、进修和工作。

2.5地方县市教育局

台湾各县市教育局中,许多附属的“课门”都有负责艺术教育的经费支出,如学管课、社教课和终教课等。在“学管课”的部分,多负责艺术教师研习和艺术课程规划的业务;在“社教课”的部分,则以举办音乐、美术和舞蹈等三大比赛为主;在“终教课”中主要是辅导学生参加台湾地区各项美术、音乐、舞蹈比赛,以及学校传统艺术教育的推展工作。目前,教育局没有设置独立的艺术教育部门以及艺术教育专款的分配项目。今后,学校教育中要想更好地普及艺术教育,除了对教育部门做重新的工作分配与界定,还要提供充足的经费进行艺术课程的研讨、师资培训和设备的维护与更新等工作。

2.6社会其他资源

台湾许多知名企业对艺术文化活动的支持越来越多,资助项目也越来越多,培育一大批艺术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近年艺术基金会发展最为迅猛,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提高水平给予服务。建设若干辐射全台湾的区域艺术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立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中华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投入更多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艺术文化品牌。

3艺术教育经费分配合理性建议

3.1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方面

目前,台湾在高等艺术教育上设有许多艺术相关科系,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但相较于“基础”艺术教育却显得相当薄弱[5],不管是师资素养还是环境设备都有许多需要改善的空间。艺术教育需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对一般学生而言,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境,它虽然不可能提供完整的艺术经验,但是如何帮助学生喜欢艺术,引发其对艺术的探索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我们期待“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想达成,今后在艺术师资、课程设计、环境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有更多的经费支持。目前,台湾教育部门虽然也把经费投入到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但由于在法规上缺乏“艺术教育经费比例”的规范[6],以及专门“艺术教育部门”的统筹,因此在经费的运用上往往造成不敷使用的窘境和出现分配不均等问题。特别是当教师们学习专业艺术教学的技能后,在学校缺乏相关环境和设备时也存在难以施展抱负的困难。例如:许多学校缺乏可让学生伸展肢体的表演教室(有软垫、木头或地板、镜子、窗帘、冷气),台湾艺术教育亟需经费建设扶持。

3.2社会艺术教育经费方面

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台湾的艺术人才数量可观,但至今仍然缺乏整合的管道,因此,如何整合相关人才,带动地方艺术文化风气是未来亟需努力的方向。现如今,我们已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网络交流是一个整合人才和缩短城乡差距的最好方法[7]。然而,经费拮据和留不住人才是导致许多艺术文化团体停滞不前或消失的主因,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各地应建立优良艺术文化团体补助机制,并长期稳定地用专款补助地方艺术文化团体;此外,还要建立辅导监督的机制来扶持地方团队成长,否则艺术文化活动的层次往往会热闹有余而深度不足。在经费补助方面,各县市教育局可集结地方爱好艺术文化人士,设立艺术文化奖学金,鼓励艺术文化人口的成长。此外,除了文建会、国艺会等公家机关的补助外,在未来政府可以利用“减税”等举措来鼓励更多私有企业支持艺术文化团体开展活动。台湾地区的展演空间也非常有限,自然无法鼓励艺术文化活动的推广,因此建议政府未来可拨款兴建更多展演空间[8]。目前的文教机构设置多在台北,今后应该考虑在台北以外的地区设置文教机构,带动台湾整体艺术文化风气。此外,善加运用公共部门的资源,通过政府做桥梁工作,在相关人力部分可委托对外公司承接,建立艺术文化消息公众平台,定期以电子邮件、微博或微信等方式公布艺术文化消息,鼓励全民艺术文化推广。

4结语

台湾艺术教育经费获得政府补助的来源,主要来自地方县市教育局资助的次数最高,其次为文建会、国艺会、教育部门及社会其他资源。艺术教育经费充裕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妥善进行资源分配也很重要[9]。政府经费多以国防为主,但现在强调全民是艺术家,因此,在艺术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也应逐年加大。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艺术教育发展势力日趋崛起的同时,台湾如何保有其艺术文化的地位,未来实在有待进一步思考和追探。

参考文献:

[1]李文珊.93年度政府重要计划[J].表演艺术年鉴,2004,2005(6):127-132.

[2]望春.台湾的教育经费[J].教育导刊,1993(12):16-17.

[3]黄格崇.数字艺术潮流与台湾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02(6):37-38.

[4]王轶欧.台湾艺术教育发展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3-135.

[5]杨铭.台湾现行艺术教育基础课程与发展趋势研究[D].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6:1-83.

[6]周善良.调整教育经费分配比例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J].教育与经济,1991(S1):38-39.

[7]徐玲.浅论教育经费的分配———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10-14.

[8]章义和.教育经费合理分配使用考验政府执政能力[N].联合时报,2013-03-05(002).

教育前台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 “985工程” 启示 借鉴

国际一流大学对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产值的研发及缓解就业压力等均有积极作用,同时可以带动国内整体高等教育水准的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一流大学的渴望促使各国实施一系列项目、计划以迅速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台湾地区计划实施“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与此同时,大陆地区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实施“985工程”项目。因此,研究台湾地区“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对完善大陆“985工程”项目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背景

1.高等教育资源迅速扩充,生源、就业问题突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台湾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时期。台湾地区在1955年包括专科学校、独立学院与大学共计15所大专院校,到1975年迅速升为101所。到2010-2011年度,大专院校数量达到162所,学生人数达到1,343,603[1]。对于人口仅有2300万的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已经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阶段,不仅导致了教育经费紧缩与资源的严重浪费,更随着“少子”现象的产生面临缺少生源的严峻问题。同时,高等教育入学率随着教育资源的扩充而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数量急速增,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市场需求失衡,教育性失业或学非所用的现象更突出。

2.高等教育重规模轻质量,难以跻身国际一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进入稳步调整、协调发展的阶段。这段时间高等学校的数量增长虽不多,规模却有较大扩充,在校生人数从29.94万人增长到57.66万人,增长1.93倍。研究所从176个增至397个,增长2.26倍;
硕士生、博士生人数从4,501人增长到22,372人,增长4.97倍[2]。由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仅关注教育资源量的增长而忽略质的提高,导致高等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这与台湾高度发达的经济状况严重脱节,严重影响台湾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内容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是台湾“教育部”计划5年拨款500亿新台币用以补助台湾地区重点大学成为世界一流教育与研究中心。整个计划共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发展国际一流大学计划”,二是“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在第二梯次进行中将“顶尖研究中心”更改为“重点领域研究”。国际一流大学计划的目的是选取台湾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一至两所大学,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相关的教研人才及设施的标准给予教学、研究资源的补助。“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以竞争为运作机制,以绩效责任为审核机制,致力于通过机构的转型与跃升,使大学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推动力。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采取公开申请,申请该计划的大学均需根据预期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撰写发展计划并由审议委员会审核。“国际一流大学或顶尖研究中心”的目标及具体评鉴指标由各校根据自身状况自行订定,再由审议委员会负责审核。在顶尖研究中心部分,审查以组织革新、人事计划、学校设施与产值方面的提升为重点。具体体现在学校支援或配合系统、国内外相关学校或研究机构合作方案、研究人才的编制与延揽、学校配套设备资源、产学合作指标、教学改进指标等。整个审议与课责机制体现了公开竞争、专业客观、学术自主、绩效责任的精神。

针对教育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投入资金实施“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引起的争议,该计划从两方面进行了诠释:

1.非高等教育经常性经费支出,旨在不影响正常经费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部分高校。2000年台湾地区政府部门的高等教育支出经费为4,253亿元(新台币),占整个台湾地区GDP的4.4%,到2003年增加为4,608亿元(新台币),为GDP的4.68%[3]。这四千多亿元是未加上政府以外的其他部门经费的数目,是维持高等教育经常性发展及运作所需。“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投入为“特别预算”,与原年度高等教育预算分开。因此,并非动用教育部的经常预算,其他大学及机构仍照常可获得年度正常的预算补助,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更不会出现“数所大学坐宾士,其他大学骑牛车”的状况。

2.非排挤资助单位以外的高等教育机构,旨在发展局部以带动整体发展。“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目标在于着眼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且该项政策并非地区政府唯一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改善私立大学、大学教学、研究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同样设立专案计划并投入经费,如教学改进计划、技职产学合作及师范院校转型计划等。计划目标不同,涉及范围不同,所需经费及管理流程有一定的区别,因此,该计划对未获得资助的高等教育机构无排挤效应。“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旨在通过该计划提高台湾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任何学校只要通过审核就可以成为获得补助的对象,故该计划非为特定机构所设,而以发展台湾地区整体高等教育水平为核心目标。且从长远来看,这项投资为台湾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都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成效与特色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从2005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进行两个梯次五年期,台湾大学的整体状况得到显著的提高。以台湾大学为例,2004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的“全球200所顶尖大学排名”,台湾大学位列第102,亚洲第15。在2009年该报的评比湾有六所大学进入前400名,台湾大学位居第95名,并且在工程与资讯科技及自然科学领域首次进入前50名,见下表。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令台湾的高等教育在研究拔尖成果、延揽国际优异师资、国际化与国际合作表现、产学合作、基础环境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据上表数据显示,上述各方面在该计划执行后都较执行前有幅度较大的提升。毫无疑问,台湾“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独特的着眼点。

1.积极推进大学“法人化”进程。大学实施“法人化”不仅使大学拥有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而且在经费支配上享有更大的自,改善学校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氛围,更调动大学创收的积极性。推动大学“法人化”就是赋予大学自主性,透过大学弹性经营,使大学根据自身目标与条件及外在环境的变化,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高学校的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台湾地区在实施“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中积极推进“法人化”,这一措施的实行使得大学享有人事、经费等方面的自,令学校更有竞争力,同时也促使大学担负起绩效责任,使得政府投入的补助获得长久的效果。大学“法人化”是大学机构体制的改革,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广泛支持大学“整并”与合作。考虑规模较小的大学竞争力较弱,政府难以倾注大量经费供其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提出整并与合作提议。两校合并的同时必定可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再加上计划的经费补助,在一定期间内一定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为了竞争该计划的经费资助,集中资源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一流大学,台湾地区清华大学与交通大学通过重重阻碍向地方政府提交了整并计划书,在征求师生校友关于合并程序、校区、人事等具体问题的意见后,原本于2005年2月宣布合并的计划被迫暂缓。“整并”合作无疑是提高两校竞争优势的一个契机,但是两校整并还需要得到各学校师生的认可。

3.公开竞争、严格评审与绩效评估淘汰机制。台湾“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申请该补助的学校均要公开申请,透过竞争机制,遴选受补助的对象。其次,该项目由国内外具有学术声望的专家学者组成审议委员会,以保证审议过程的客观与专业。该计划采取绩效评估淘汰机制,通过定期审核检验受补助单位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估小组每年进行实地访评,定期核检验受补助单位目标的实现程度,三年进行整体绩效考评,如果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则停止补助计划。在“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中,第一梯次二年期有17所大学获得补助,而第二梯次三年期减少为15所大学,其中有14所大学为第一梯次中曾接受补助的大学,高雄医学大学为新加入该计划的学校,而台北医学大学、中正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三所大学由于整体考核没有通过而没有资格继续接受该计划的补助,由此确保该计划的竞争性,促使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

四、“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对“985工程”的启示与经验

1.促进资助机会平等,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机会的平等不仅体现在计划补助资金分配的平等上,而且体现在受补助高校和未接受补助高校的平等上。项目、计划的实施不该也不能挪用高校的常规拨款。该计划在政策性文件中明确规定拨款需额外筹措,并不影响教育的常规拨款,因此不会影响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其次,要关注学科的均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是互补的、相通的,正是“由于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有机结合,才会有举世闻名的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4]。因此,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科是十分必要的,更应该兼顾主流、新兴与基础学科的建设,文理并重、双管发展才是高等教育健康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2.改革大学“整并”模式,探寻新的发展契机。大陆地区目前对于大学“整并”褒贬不一,争议较多。“整并”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大学的合并,也是大陆地区目前实行最多的形式,但是实施合并难度较大,不仅需要拟合并的大学具有各校区距离较近、教学科研与行政上易于互动、学校规模较小等特点,还需要各校的院系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合并前的匹配与合并后的正常运行与否都是“整并”计划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各大学对“整并”计划的急功近利导致实行合并的大学目前在运行上呈现诸多问题,令“整并”这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处在争论的“风口浪尖”。实际上,“整并”对大学竞争有限的公共经费与有限的生源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的运作效率及大学结构的调整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探寻新模式成为“整并”计划新的突破口,“跨校研究中心”为这一视角提供了新的尝试。“跨校研究中心”以尖端领域为导向,以一个或几个大学为主导,结合各校或研究机构的优秀人才及研究资源共同规划成立的,与大学系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在成立后的第二个月便规划设立四个跨校研究中心:清华、交大主导的纳米科技研究中心;
阳明大学主导的脑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主导的科技社会研究中心;
中央大学主导的教育发展研究中心[5]。各大学机构应积极吸纳其他各类大学的研究中心,结合成某一领域顶尖的“跨校研究中心”,加强大学研究,提高整体竞争力。

3.调整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实现大学真正“法人”化。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都接受政府集权式的管理,政府不仅是大学的办学者、资助者、管理者,更担当着大学的监督与评价工作。这不仅导致大学部门的角色不清,高等教育管理者之间权、责、利的错位,政府机构的评价与监督更有失公平性与专业性。因此,我国高教改革的重点在于逐步实现大学“法人化”。真正实行大学“法人化”,首先要落实大学的自,这不仅需要国家法律上的规定,更需要大学管理者实践中的积极争取;
其次,应该明确各自的权、责、利,才能改变大学“等、靠、要”的现状,可以借鉴企业经营中“明晰产权、讲求效率”的理念,将绩效的责任承担者转到大学自身,从而改变教育经费浪费及非合理利用问题;
最后,介入第三方(中介)组织进行评价与监督,增强大学评价机制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如“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遴选小组是由权威的专家组成,充分体现了评选的公正与专业性。

4.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相辅相成。“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创造性地将“顶尖研究中心”与“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并列提出,充分重视研究中心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以大学现有研究中心为基础,以学校为申请单位,与其他大学研究中心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整合资源,在研究开发、教学创新、产学合作和技术转让方面达到一流。大陆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同样应将高校建设与研究中心建设共同进行,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相互合作应该是一个有效的着眼点。“国家重点实验室”与“985”高校合作对提高大学综合实力产生积极影响,为高校人才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提供重要基地。同时,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紧密关系,“国家重点实验室”与“985”高校的联合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推动“产学研”的紧密合作,有利于提高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三方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部”统计处.大专院校概括表(1991-2010学年度)[EB/OL].[2011-11-30]http://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2]罗祥喜.台湾教育与经济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232-242.

[3]台湾“教育部”.近四年来教育经费的分配消长报告[EB/OL].(2004-03-04)[2011-11-30].http://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768.

教育前台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11年,全市教育事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以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为载体,以深入宣传贯彻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狠抓工作落实,为“十二五”开好局奠定扎实的基础。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本地户籍幼儿入园率达到97.9%,公益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24%,省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2%,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2%,普职比达到1:1,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3.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6.8%。

(一)抓规划制订,明确各类教育发展目标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后,我们按照“十二五”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认真制订各类教育规划,分解工作任务。市里先后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功能和促进教师流动等三个文件。对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达标县、市区教育布局规划等工作进行了调研。制订完善“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十二五”教育人才发展规划和开发区教育规划等。

(二)抓薄弱环节,重点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以提高学前教育公益化水平为突破口,积极破解入园难问题。2011年9月,市政府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暨幼儿园建设现场推进会,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并在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教师培养和民办幼儿园补助等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均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市、县和乡镇三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51所,学前教育公益化比例提高12个百分点。继续开展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新增省一、二级幼儿园48所。

(三)抓重中之重,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011年年初,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五年我市教育均衡发展作出部署。先后召开推进均衡发展、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现场会。制定《市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评选办法》,以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全市教师从城镇调入农村的有210人,其中担任校级领导的有79人,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的有1300多人次,农村教师上挂学习的有200多人。校安工程完成35万平方米,标准化学校新增97所,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达标率提高到98%,校园网建成率达到85%,义务教育均衡度指标达到0.74。教师在省教育资源网的访问量已达到35万人次,全省第一。启动实施“名优学校反哺计划”、“学校助进计划”、“民工子弟学校共进计划”等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度监测制度,得到省厅主要领导的肯定和《中国教育报》的宣传。

(四)抓教育服务,提升教育与经济贴近度

2011年,中职免学费范围从原先的三大类扩大到全部专业,在全省率先实现中职免学费教育。

加强职业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调整工作。专题开展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调研,召开“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培养区域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民主恳谈会,协助市直高校制定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方案,启动大石化项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前期工作。市直高校新增生物制剂技术等4个专业,撤销旅游管理、会计等8个专业。中职学校新增核电设备安装与维护等11个新兴专业布点,撤销35个传统专业的不合理布点。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实行市级统筹管理,医药化工等11个省示范性专业实行全市统筹招生,同时开展市级精品专业、新兴专业、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评选工作。

推进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工作。促成学院与金融企业开展校银合作,举办金融企业专场人才招聘会,共签约900多人次。市直高校获国家专利23项,85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提高经济效益5600多万元。组织开展“千名中职教师进企业”和“千名技师进校园”活动,深化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加强社会培训工作,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与社会培训人数达到1:1。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市直高校本科、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94.86%、96.18%、99.14%,专业对口就业率分别达61.4%、64.6%和64.45%,均创历史新高。

深化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举办市第二届高校师生职业技能大赛和市第八届中职师生技能大赛。14位高校师生获国家职业资格技师证书和“市技术能手”称号。中职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技能大赛,均获得一等奖。新增1所部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学校,2个部级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1000多万元奖励扶持。

(五)抓中心区教育,加快提升开发区教育品质

专题调研加快市区教育一体化发展问题,认真编制市区教育布局规划,推动中心镇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召开开发区教育发展务虚会,深入研究开发区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制订了“十二五”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实施开发区教育内涵提升工程,教学水平整体得到了提升。深化开发区学校的教学督查工作,深入开展名师大讲堂活动,加强骨干教师的引进和教师培训工作,新增市级名师5人。学院路小学今年秋季建成并正式招生开学,拟建的文华小学已完成图纸设计工作。

(六)抓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启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申报的3个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和遴选确定的40个市级试点项目均已开题研究。在全省率先设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积极构建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组织实施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完成《市中长期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启动实施自主式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制度,评出第六批市级名师名校长79名。加强特色学校等建设,扎实开展“两体一艺”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市中小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田径、球类、武术、朗诵、书画、歌舞等比赛,均获得好成绩。成功承办全省大学生运动会。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全市高中学校教学调研和业务指导,2011年高考成绩稳中有升。切实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较去年明显下降。

2011年,我市教育事业在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教育装备水平还处在落后位置;
择校热择校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学前教育公益化程度较低,“低、小、散”现象较为突出;
骨干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教师资源配置有待优化,等等。

二、2012年教育工作思路

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主线,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公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学校特色化、市区教育一体化,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十五年教育普及率保持在97%以上,普职比保持在1:1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左右。

(一)坚持两个为主原则,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学前教育以公益化为主,加快公益性幼儿园建设,争取建有公办幼儿园的乡镇占比达到90%以上,鼓励村集体兴办公益性幼儿园,公益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进一步提高到30%。出台公益性幼儿园收费指导标准,落实学前教育困难补助政策。坚持办园以规范化为主,扎实推进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大“低、小、散”幼儿园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幼儿园规范化管理水平,省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5%。

(二)抓好四项机制建设,争取全面通过县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以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为载体,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度监测和考核制度,强化县级政府的工作职责,切实降低“择校生”比例,严禁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费。切实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教育装备配置,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机和多媒体配置比例,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完善以校长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对象的教师交流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三)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内涵。推动地方文化进校园,广泛开展“两体一艺”和大课间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展“特色示范性高中建设”活动,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高中质量动态跟踪监测制度,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开展常态化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探索普职教融合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提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出台《市中长期教育人才发展规划》,深入开展新一轮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深入实施新教师培养期制度,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切实提高教师执教水平。

(四)开展三项行动计划,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以增强服务、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行业自动对接的专业设置机制,基本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提高教育与产业的契合度。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启动并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重点特色专业。着力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提升高校的咨政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百千千”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百名教授学者下企业”、“千名中职教师进车间”和“千名技师进校园”活动,推进校企校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开展基础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争取新增省级及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3所,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3个,省级骨干专业、新兴专业、特色专业4-6个,夯实职业学校和高校基础能力。全面推进社会培训工作,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为构建区域学习型社会提供坚实平台。

(五)谋划市区一体布局,提升市区教育发展水平。制定完善市区教育布局规划,推动新建、迁建高中资源向环绿心布局,促进市区教育资源向环绿心区块集聚。完善市区民办教育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前台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面二孩;
基层计生工作;
宣教服务

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群众对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得育龄妇女逐渐减少,劳动人口也相对递减,养老抚幼功能弱化。党中央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调整,更为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矿领导高度重视基层计生工作,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山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落实大同市卫计委出台的《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细则》,杜绝政策外生育。建立以党政“一把手”总负责的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计生工作例会,认真听取计生工作汇报,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把基层计生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与企业经营工作一起研究解决,做到同计划共部署,同督促共考核。计划生育基层工作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矿计生办时刻以党中央《决定》为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山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抓好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使我矿的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让职工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服务,使我矿计生工作随着计划生育改革的大潮昂首阔步、健康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国家二孩政策

随着计划生育改革的东风,我矿计生工作紧跟形势,将工作重点放到群众的需求上,同时要提高基层计生工作者对宣教服务的重视程度,以取得更好的实效。我们要重点做好全面二孩的宣传和相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性的文件、法律法规的学习工作。针对本单位特点搞好全面二孩的宣教服务工作,利用各类计生日、重大纪念日等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对政策、法律等知识见缝插针式的深入群众,开展真情进万家宣教服务工作,搞创新拓思路,升华宣传,把基层计生的工作重点贯穿落实到为职工群众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之中,切实依靠优质服务推动我矿的人口基层计生工作,促进我矿计生工作走向全面化,真正做到以服务促治理的良好工作状态。

二、加大利益导向方面的工作

从长远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家庭结构,能够减缓老龄化压力,增强养老照料功能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家庭幸福指数与社会稳定和谐。我矿计生办定期开展计生知识培训班,多途径进行宣传服务,以贴近群众,走进生活为主线,利用新颖的宣教理念,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热情,从而更好的将计生知识和人口文化传播给广大职工群众。为大家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交流心得,汲取经验。引导职工群众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和生活价值,感受到党组织对广大职工群众的关心,从而有效促动我矿人口稳健发展。

三、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

放开全面二孩以来,多数群众表示压力重重,尤其是80后的夫妻,面临生育的黄金年龄,面对上有四老、下有两子,物质经济和精神压力等多重问题,更是纠结难择。作为工作在基层的计生人员,我们先从自身改变思想转变观念,通过社区走访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育龄群众的动态信息,详细记录职工群众的需求并以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等方式进行分类管理,且合理分配好工作人员,分片分区管理,责任到人。不论面对年龄层次或文化层次思想观念迥异的对象,我们都要用真诚仁爱的心去了解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提升我们计生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进而更好有序的开展优质化服务工作,。

面对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各种难题,我们时刻以老前辈的光荣传统警醒自己,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组建计生志愿小分队,呼吁大家关爱少年儿童,关爱老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寡居、空巢老人等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有爱就有家,天下是一家。

四、杜绝政策外生育

严格执行《山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杜绝政策外生育。对生育第三个及以上子女的,要严格按省规定实行再生育审批制度。符合审批条件的,由一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核实批准发证。我矿计生办严格按照出台的细则和省条例,修订工作标准,做好登记核查工作,杜绝政策外生育。

搞好基层计生工作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要不负党组织的信任,立足本职,不畏艰难,不辱使命,将我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工作,推向新的高潮,掀起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教育前台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近日北京市丰台区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市、区委领导在对丰台区教育“十一五”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作为“城南加快发展行动计划”至关重要的一年,民生的改善特别是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于“计划”的全面提速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本期,我刊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市丰台区教育教学设备装备处(以下简称“丰台装备处”)的刘文其主任,请他谈谈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保障教育教学稳定发展的教装部门是如何作为,如何有效应对的。

“十一五”期间取得成绩

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在学校及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随着工作流程、管理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丰台教装队伍在“十一五”期间,克服资金有限等困难,结合丰台区学校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先后开展了“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工程”及“义务教育达标工程”。建议学校“一室多用”,将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室合并使用,本校与分校分享使用专业教室,以期达到专业教室基本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经过5年的努力,使我区教育教学设备配备方面,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优质校的设备与学校发展相适应并达到适度超前,5年之间部分设备不落后。一般学校设备基本符合《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做到均衡发展,消灭教学设备薄弱校。

发挥优质校带动的作用,为其配备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发挥其带动作用,促进全区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新接收小区配套学校,按照教委总体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分步到位,达到优质校标准。

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职能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装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专业化也越来越强。因此,第一,要把那些懂教育、懂技术、懂装备、懂管理的人员充实到教育技术装备队伍中来,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这支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育装备队伍。第二,要树立“大服务”工作理念,加强对学校教育装备工作的指导,以“应用”为核心,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地合理配置各种常规教学设备,进一步完善各类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第三,要建立科学的绩效技术评估体系,加强对教育装备工作的督导和评估,加大中小学教育装备的督导评估力度。第四,要对教育装备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作为单位领导,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教育装备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的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理顺教育装备的管理体制,切实转变职能,落实好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和监督的职能。

教育均衡之我见

在2010年4月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10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以来,丰台装备处在立足装备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丰台区2010年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将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列入当年的工作计划之中。此外,丰台装备处投入大量资金来辅助做好我区公办农村学校办公生活设备的改善以及农村地区教师集体宿舍的改造。同时为保障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做到不流失,我们还对西片学校的财产账目进行了抽查和指导,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逐步完善。随后认真做好下一学年的设备配备计划。

教育均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甚至未来教育发展的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作为教装部门的基层领导,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问题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尽快出台《教育投入的法律规定》,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政府应扩大立法范围,弥补教育立法空白,将政府财政投人纳入法制化轨道,规范政府的教育投资行为。

二、重视教育立法,加强教育投资监督。从我国教育投资管理的现状来看,在决策、执行、监督的完整链条中,监督是最薄弱的环节。这也给教育腐败预留出了滋生的土壤,最终导致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最终影响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责任清晰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采取的财政体制是以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为主、中央和省级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给予地方补助的模式。这样使得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完全依赖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致使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直接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在中央、市、区(县)、乡镇各级政府基础教育公共投资中,有必要强化中央和省市级政府的投资责任。

坚持务实深入,广泛调研的工作作风

2010年,丰台装备处为准确把握教育装备现状,做好教育装备规划,紧密结合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完成中小学达标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对职业学校、幼儿园和校外教育基础教育设施的配备,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区品牌;
同时,为加快城南行动计划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科学编制《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数据依据,对我区部分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到学校走访、座谈,与学校相关人员电话联系,到其他区县走访、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讲解等,调研的内容包括学校硬件配置的现状、在硬件配备中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硬件设备配备、管理、维修等方面的具体规划及建议、教育教学设备工作的内涵发展的主要方向。经过反馈、汇总,我区教育装备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还有待向更深层次挖掘,科学化的指导学校总务管理工作。本次调研也是针对教育设备装备“十二五”规划的前期准备。

回顾过去,感慨良多

作为单位领导,首先,我很看重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丰台装备处工作繁杂,各种会议众多, 对工作虽不能事必躬亲,但也应胸中有数。有时会抽出时间倾听同志的心声,与同事多做感情上的交流,这样,工作任务布置下去,虽然辛苦,干起来也不会觉得累。其次,我认为领导自身的行动也是一种无言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我智力不超群,做不到运筹帷幄,只好去身先士卒,只有先把自己的事情干好了,才能干大事情。

装备处负责教育系统动产的采购、管理与报废,责任重大。自己作为单位法人、行政主管,深感此位如履薄冰,责任重大。但身在其位,必谋其政,一个单位要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而一个整体的形成需要制度保证,也更需要干部的凝聚作用,作为单位的领导就应该以德为先、以德服人,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去影响他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执行上级指示,不疑不拖,同事之间相互帮助,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对上级布置的任务,要想方设法去完成,不借故推诿不办,对下级同事,要“放的下去,管的过来,还要大胆使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此外,作为行政主管必须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勇于承担,但前提条件就是不能违法。

时间飞逝,转眼就任丰台装备处主任已近7年,忙忙碌碌,绩效微薄,老骥伏枥,抬头拉车,展望未来,丰台装备处将从“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大局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实施“城南行动计划”的战略机遇。在提高装备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为丰台区的学校及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未来五年的工作安排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