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10篇(全文)

发布时间:2023-01-10 12:15:02   来源:观后感    点击:   
字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10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10篇(全文)

载人航天精神具有深厚的精神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要传承并发扬“航天精神”,肩负使命、砥砺前行,让“追天揽月”的航天精神薪火相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一

伟业铸就精神,精神造就伟业。载人航天精神发展至今,正是因为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才创造了特别的业绩。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同时也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我们要从航天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奏响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本色不变得始终,厚植特别能吃苦的决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选调生录用后到村任职2年,这既是政策规定也是实际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基层工作的常态,正是因为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才能磨炼人、考验人、塑造人。选调生到村任职后,不仅要具备能吃苦的决心、肯吃苦的干劲,还要有不怕吃苦的行动,挽起裤腿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听民声,解民忧,以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基层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君子以自强不息,保持特别能战斗的作风。从第一次进入太空到第一次出舱走,从第一次中期驻留到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接续奋斗,在这个极具挑战的领域,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冲锋,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展现了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选调生作为基层的一根针,是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骨干、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去当“热锅上的蚂蚁”、去接“烫手的山芋”,苦干实干巧干,真正地从“理论家”变成“实干家”,成为基层工作的“多面手”,在基层“大舞台”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斗罢艰险又出发,培塑特别能攻关的担当。担当是百年发展的密钥,是干事创业的精气魂,也是新时代的精神气质。选调生刚到基层工作的时候,由于缺乏工作的经验,不敢主动去干事。干工作不要怕出错,只要是对的事就放心大胆去干,干好了就是典型,干不好是经验。选调生应该扛起创业干事的大旗,主动带领群众创业致富,主动去处理疑难杂症,学习总结好的经验,详细记录每一个环节,积累工作技巧。基层工作越是苦累,越是要坚持,越是要担当,当为群众真真切切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就能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

俯首甘为孺子牛,锻造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百色的朝霞”黄文秀敢于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祖国的卫士”王继才甘于奉献青春守岛卫国,“人民的公仆”焦裕禄勇于艰苦奋斗为民请命。无数基层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通过自己的倾情奉献,让人民群众增收致富,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每一位选调生需要向榜样学习,一方面提升责任担当,心怀民间疾苦,另一方面认真努力学习,提升执政本领。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带领群众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打赢这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我们要让航天精神赓续传承,发扬光大,激励选调生敢于担当、激情奋斗,奏响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二

7月16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官方抖音账号“中国军工”发布了亚轨道重复运载器飞行演示验证项目首飞取得圆满成功的视频,但并没有发布相关图像,对此“中国军工”给出的解释只有八个大字,“过于先进,不便展示”,被广大网友称为国家级“凡尔赛”。作为组工干部,我们有被骄傲到,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一穷二白到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再到如今国家级“凡尔赛”,航天人用航天精神支撑并推动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为组工干部,要领悟航天精神中“三重境界”,做到吃苦耐劳、锐意进取、默默奉献,用突出的工作实绩在新征程上创佳绩、建新功。

第一重境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做吃苦耐劳组工人。

从茫茫戈壁到浩瀚宇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海拔5000米的“生命禁区”,再到超重力环境下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抗疲劳抗寂寞训练,航天人走过的航天之路是荆棘遍布的。组织工作虽不如航天事业一般艰难险阻,却也辛苦,任务重、节奏快是组织工作的写照,面对繁重任务,我们要学习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在岗位上愿吃苦、乐吃苦,沉心静气、对组织工作迷恋至深地工作。敢于啃“最硬的骨头”、碰“最硬的钉子”,敢于直面问题不躲闪、挑战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干出成效,驶向人生的“星辰大海”。

第二重境界,“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做锐意进取组工人。

真正的失败是面临困难裹足不前、面对挫折一蹶不振。航天人面对风险和挑战,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念,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科学制定航天“三步走”规划,实现了“嫦娥奔月”“祝融访火星”的划时代壮举。作为组工干部,要汲取“特别能攻关”的进取精神力量,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多看短板与不足,保持能力“恐慌感”,以这种“恐慌感”来增强勤奋学习、提高素质的紧迫感,为自己不断加压,把工作做得更好;多与他人比能力、比作风,把干好工作作为一种追求,把干出成效当做一种挑战,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差不多、一般化、过得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懒惰思想,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经手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文件、每一件事情,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谋划工作、制定政策、推进落实的质量,在组织工作这个平台上干出风采、干出成绩。

第三重境界,“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做默默奉献组工人。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景海鹏说“使命重于生命,即使我们回不来,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选择航天事业就是选择奉献,同样地身为组工干部,熬夜加班多、陪伴家人少、忙于干部考察、“为他人做嫁衣”是工作常态。只有弘扬航天人“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才能放下个人进退留转,淡薄名利得失,才会“甘当绿叶、甘做配角”。组工干部要以“三省吾身”的谦诚,在挫折中砥砺前行,在困难中历练成长,在担当中增长才干,时刻让自己“充电储能”,要一心想着如何干好工作,做到推陈出新,保持一颗平常心、进取心,做一个讲政治、讲奉献、业务精的新时代组工人。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三

6月17日9点2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腾空起航,托举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直奔寰宇。当晚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功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二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会从“航天精神”中找寻精神火炬 ,点燃属于自己的奋进前行“助推器”。

让“航天精神”点燃求知求索的“助推器”。神箭飞天,天宫筑梦,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执著的飞天梦。回首历史烟波,无论是身捆土制火箭、渴望翱翔深空的万户,还是攻克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只为逐梦苍穹的中国航天人,对未知太空的竭力求知,始终是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不竭动力。基层干部在为航天人鼓掌喝彩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身上宝贵的“求知欲”,不断向他们看齐,始终保持对基层事物和新兴技术的浓厚兴趣,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自觉树立学无止境、学伴终生的理念,坚持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用专业知识夯实技能,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不懈的求知求索,让自身成为敢揽“瓷器活”的基层“金刚钻”。

让“航天精神”点燃守正创新的“助推器”。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如果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稍作梳理,我们就不难发现,从“东方红一号”首战告捷,到“天问一号”横空出世,再到如今“神舟十二号”一鸣惊人,创新一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核心密码。把镜头转向基层,当前的基层社会正面临历史性变革,没有经验可循,没有石头“可摸”。因此,广大基层干部要深汲航天人的创新精神,在吃透上级政策与摸清基层实际的基础上,努力打破思维定势、革新工作理念,紧跟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浪潮,敢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乡村振兴领域,创新推动智能科技与现代农业逐步融合;在基层治理方面,创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让创新思维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

让“航天精神”点燃较真较劲的“助推器”。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可以说,大国重器的背后,源自航天人的“锱铢必较”,如同每缩小惯性导航系统1微米的变形,就能减少火箭数公里的轨道误差。同样,辉煌成就的背后,实则饱含各种不易,正如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是航天人通过双手艰辛吊上发射台的。概而论之,中国航天能潜龙腾渊、扬威太空,其原因既离不开航天人对于细节的较真,也离不开跟难题的较劲。对于基层工作而言,较真较劲一样必不可少,党员干部要敢于“分毫必究”,坚持同每一个工作较真,小到一份方案上的步骤、一份报表上的数字,都要细细琢磨;坚持与每一个问题较劲,要视“烫手山芋”为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视“娄山关”为一定要攻下的硬堡垒,苦战攻关,决不当“差不多先生”。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四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要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能量。

“位卑未敢忘忧国”,党员干部要有能吃苦的韧劲。在《成功的花》中,有这样的语句:“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面对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的困境,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没有逃避问题,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在航天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的航天工作者默默奉献、砥砺前行,才迎来了今天航天事业“成功的花”灿烂绽放。新时代新要求新风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汲取“航天精神”的养分,深刻领悟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内涵,并将其中的内涵外在化,付诸于实践。面对困境,要敢于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做几回“热锅上的蚂蚁”,面对风险隐患,满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情怀,下足苦工、做够实工,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盛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党员干部要有能战斗的拼劲。毛泽东同志曾言:“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董必武先生也曾以“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表达关键时刻“坚持”的重要性。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系统工程。但广大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不断探索前行,时刻保持激昂的战斗激情和精益求精的执着,克服一座座“高山”,战胜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跨越一个又一个的“绊脚石”,迎来祖国航天事业的春天,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赓续保持敢于吃苦的优秀品质,做到敢为人先,办事雷厉风行。面对突出或重大问题,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面对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难题或问题,要有“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坚毅和忍耐,斩断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一切不利因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党员干部要有奉献的真情。人民就是江上,江山就是人民,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守护人民,守卫着江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风向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始终把不慕名利、不计得失作为自身的“座右铭”。我们要牢固树立奉献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人民幸福生活的伟大民生工程建设中去。做到真正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的需求装心上,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人民群众所想所愿所盼付诸于实践,用成绩回应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豪情壮志,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中,用汗水铸造美好的新蓝图。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五

5月5日18时0分,我国载人空间站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近年来,新一代航天工作者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全面迈入了空间站时代。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六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返回,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成功着陆后,一时间,“感觉良好”这个中国航天人的专有词汇在网络上再次刷屏!

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航天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一个个的航天纪录告诉我们“感觉良好”绝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这么轻松,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拼搏和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支撑着一切。

“感觉良好”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中华民族从不畏惧任何挫折和失败,只会把它变为成功的垫脚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数载终成春秋五霸,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刘胡兰、杨靖宇这样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为我们建立新中国……“感觉良好”是几代华夏儿女朝着一个目标不放弃的奋斗成果。这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完美诠释。

“感觉良好”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从不畏惧困难、也从不怕吃苦。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王进喜;“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禄;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感觉良好”是“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的民族英雄们奋斗得来的。这是中国人民的力量之基,是民族自豪感的由来,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生动阐释。

“感觉良好”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继往开来。民族想要生存,就必须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我们重新回到了世界发展的大潮中来;正是袁隆平禾下乘凉梦,我们才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正是载人航天的发展,中国人才得以奔赴星辰大海……“感觉良好”是新中国几十年发展创新的成果。这是中国人民的力量源泉,是民族的未来,是“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精准注释。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七

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圆满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作为新长征路上的“领路人”,领导干部要像航天人那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弘扬“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精神,奋力拼搏、接续奋斗,让航天精神在新长征路上熠熠生辉。

要具备航天人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航天员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很严格的要求,登空成功是无数个日夜默默的坚守。《党章》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其位谋其政,官位就是岗位,不能把当干部看成是养家糊口的行当,更不能把当领导看成是享受特权和炫耀的资本;要以“为官避事平生耻”的原则,树立“干得好是本职、干不好是失职”的理念,始终聚焦主责主业,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要勇接重担子、敢啃硬骨头,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定理想信念,不为风险所惧,守住初心底线,笃定前行,做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奉献者”。

要具备航天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航天工程是系统性工程,一个小细节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习惯拍脑袋决策、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领导已经被时代淘汰,要塑造“工匠”型领导,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成为行家里手,不断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要在干中学学中干,运用专业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盘活中心工作一盘棋,争当新征程上的“多面手”。

要具备航天人攻坚克难的战斗精神。

航天员景海鹏完成了三次太空飞行,强烈的战斗使命支撑他一直在前线奋战。当前,我国正处于“三大战役”的关键时刻,需要付出更艰巨、更艰苦的努力,尤其对新时代的“掌舵人”要求更甚。战斗的集结号已然吹响,领导干部要时刻准备,以更坚强的臂膀挑起新征程的“大梁”,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宽度”、“广度”、“深度”,发扬战斗精神、增强战斗本领,夙夜在公、夙兴夜寐,不做太平官、慵懒官,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攻坚克难、奋勇前行,自觉争当新时代长征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战斗家”。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八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感觉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最长时间,同时也预示着我国空间站任务开始进入轮值班制。

183天,除了刷新在轨时间外,神舟十三号返航也首次采用了快速回家模式,返回绕飞地球从18圈缩短至5圈,从脱离空间站到返回地面,总共使用了9个多小时,是神舟十二号的三分之一时间。“两个时长”、两个纪录,凝结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航天人的创新智慧和飞天梦想,体现的是一代代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两个时长”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特别能吃苦精神。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航天事业是吃苦的事业,但航天人却甘愿吃苦。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无论是夏日酷热难耐的茫茫荒漠还是冬日寒风凛冽的戈壁深处,无论是在“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在“魔鬼城”的罗布泊荒原,无论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还是神秘恐怖的“死亡山谷”,都印刻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足迹。深夜的研究室灯火通明,装配车间马达轰鸣……一代代航天人面对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技术限制,不分昼夜地超负荷工作,全天候不间断地反复实操训练,千锤百炼接受枯燥漫长的“天梯”训练,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怕吃苦、发愤图强,终于在河西走廊上建起能够担负载人航天任务的东风航天城,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干部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的航天精神,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聚焦乡村振兴、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一线工作,把吃苦看成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克服困难,在艰苦奋斗中淬炼过硬本领,做新时代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的“吃苦人”。

“两个时长”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特别能战斗精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载人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从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到党中央正式决定上马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到神舟五号飞船实现浩瀚太空第一位中国访客,再到神舟十三号刷新在轨时间和快速“回家”……一次次堪称完美的表现背后,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冲锋,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体现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特别能战斗,是我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有优势,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年轻干部要发扬“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主动到一线“吃劲”岗位上接受磨练,在饱经“风吹雨打”中壮筋骨、长才干,敢啃“坚硬骨头”、善接“烫手山芋”,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精神和战斗意志,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做新时代能打胜仗、善打胜仗、会打胜仗的“战斗者”。

“两个时长”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敢上九天来揽月”的特别能攻关精神。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零起步,从“巴黎统筹委员会”到《瓦森纳协定》,从《考克斯报告》到“沃尔夫条款”……面对一些国家处心积虑对我国实行长期严密的技术封锁禁运,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接续奋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航天领域“卡脖子”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航天强国之路。此次神舟十三号从太空出舱到首次在轨通过遥控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从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到创下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纪录,从18圈缩短至5圈,从原先耗时近1天的回家之旅如今缩短到9个小时……中国航天人一路接续攻关,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基层工作线多面广、纷繁复杂,乡村振兴的难度一点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年轻干部要发扬“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实事求是,勤于思索、勇于革新,面对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基层治理面临的新问题,破除惯性思维、拓宽发展眼界,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本领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难题,保持“特别能攻关”的闯劲,攻克一个个“问题堡垒”,拿下一个个“前线阵地”,做新时代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攻关者”。

“两个时长”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特别能奉献精神。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有数百名官兵、职工和家属长眠于此,他们“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一辈子甘做幕后英雄,几十年默默奉献。有一位航天幕后英雄曾经这样深情地写道:“我们有幸成了人们的踩路石,不管春露秋霜,无论冬来夏往,石子铺就的小道或大道,任由人们踩踏。因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相伴着人生辉煌……”载人航天是航天人怀着“铺路石”的初心,用生命不断探索的神圣事业,一代代航天人不计得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无私坚守与飞天的辉煌一起,书写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壮丽的史诗。特别能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国人民可贵的品质。年轻干部要发扬“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甘作服务人民群众的“店小二”,甘当人民事业的“铺路石”,把个人成长融入奉献岗位、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做新时代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真情奉献的“奉献者”。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九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实现新时代航天梦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十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