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考试重点总结【五篇】

发布时间:2023-07-26 19:55:07   来源:教学考试    点击:   
字号:

[作者简介]谭小雄(1976-),男,湖南茶陵人,湖南环境生物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管理。(湖南衡阳421005)[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毛概考试重点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五篇】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毛特概论”课 管理学 教学考量

[作者简介]谭小雄(1976- ),男,湖南茶陵人,湖南环境生物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管理。(湖南 衡阳 42100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0-02

长期以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毛特概论”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被狭隘地定位为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片面关注于它的思想性、政治性、伦理性教学设计与运用,而对其中蕴涵的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领导管理思想及方法策略却极少进行教学运用。事实上,“毛特概论”在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观察中国社会现象,思考中国社会问题,探索中国发展真理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从这种意义上讲,“毛特概论”提供了我们观察、分析、思索、解决社会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笔者通过回顾反思多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自己从事管理工作的亲身体验,从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希冀从管理学视阈下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尝试性探索,以资对其教育教学改革添砖加瓦,有所助益。

一、管理学视阈下创新“毛特概论”课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这是基于“毛特概论”课自身特性而向交叉学科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次有益尝试。“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与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事实上,目前高校“毛特概论”课囿于浓厚的政治理论色彩与思想德育特性,加之陈旧的灌输授课方式,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较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总体不高。据相关调查表明,有近50%的大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感兴趣,难以认真听讲,被动学习。因此,笔者尝试从管理学角度探索“毛特概论”课教学创新,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这是基于“毛特概论”课学科特性而向职业能力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初步探索。“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高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求知求学的动力源泉。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型知识个体,步入社会后总会归属于某一个组织,扮演着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社会角色,承载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客观上要求他们具备八种基本能力素质,即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而“毛特概论”中蕴涵了涵养这些能力的思想观点与方法策略。因此,从管理学视阈下衔接“毛特概论”课,将这些管理思想与方法策略授之于学生,使其学有所需、学以致用,便成了笔者探索这一命题的思维逻辑起点。

二、透析“毛特概论”中蕴涵的管理思想及方法策略

1.“3W”解析法,为我们破解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提供了基本的思维范式。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抑或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均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遵循“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办(How)”这样一个基本方法,观察现象、解析问题、探求方法而构建的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历史与实践证明,“3W”解析法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不仅被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熟知,而且被炉火纯青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实践中,回答与解决了中国的出路、发展与振兴等问题。这无疑也为我们破解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提供了基本的思维范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紧扣“毛特概论”的主题适当拓展一些史实与事例,用“3W”解析法加以诠释,以帮助学生掌握与运用。

2.“毛特概论”的精髓思想,为我们开展科学的领导管理活动提供了根本性指导原则。“毛特概论”通过对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怎样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问题的分析,形成了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贯穿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毋庸置疑,这也是我们从事领导科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在当今信息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里,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根本性指导原则,不断针对世情、国情、组情的新特点、新变化,围绕组织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分析组织的管理现状和制约组织发展的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并把干部和员工的管理认识从那些不适应发展的观念、做法和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变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管理模式,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发现问题、查找差距、重新定位,实现管理创新,才能实现组织目标,发展壮大组织事业。

3.“毛特概论”的思想观点,为我们解决领导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具体方法策略。管理出效益,这取决于组织领导管理者将“人的要素”与“管理要素”有机结合的实效性。“毛特概论”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蕴藏着丰富的“金子般”的思想观点,为组织领导管理者解决这一现实课题提供了众多具体方法策略。如“有理、有利、有节”的适度原则、“团结―批评―团结”的教育原则、“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的包容原则、“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生态原则等,这些均是我们如何解决管理中“人的因素”问题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论,“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主辅观,“大三步、小三步”的战略观,“两个大局”的发展与帮助论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分析论等,这都为组织或个体考量、解答现实问题提供了参考、借鉴作用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意义。

三、管理学视阈下“毛特概论”课的教学创新与运用

1.“解剖麻雀”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条分缕析某一理论成果或者事件(案例),从中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教学方法。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个性到共性的认识原理,符合人们科学归纳推理的思维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如在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成果”时,该章节在教材中属于总起部分,涉及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内容多、跨度大、理论性强。在笔者看来,本章节的教学目的除了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这些理论成果的“中国化”特征、它们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以及各自的科学内涵外,还需挖掘贯穿构建这些理论成果中的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解剖麻雀”法。首先,通过逐一剖析每个理论体系,我们会找到它们各自的一条主线。“思想”是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社会根本问题进行的艰辛探索;
“邓小平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所进行的科学回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而创立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其次,对每个理论体系的主线加以归纳总结,我们会提炼出一个极其常见且十分有效的思维方法:“3W”分析法,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办(How)”。

2.案例分析法。它旨在通过案例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寓教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如教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等知识点,我们可以给出两个具有经典意义的对比案例:一是乔布斯的创新“机器”苹果公司成功案例;
二是132年的柯达公司走向末路的失败案例。据此设计出一个命题:苹果公司日益繁盛的原动力是什么,柯达公司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等关键知识点的探讨,继而引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维品质以及创新机制对个人、组织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时代迫切性、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追问与考量。

如何切合“毛特概论”中的领导管理思想知识点,并有效地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尝试性的课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第一,知识点的萃取。长期以来,“毛特概论”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其思想性与政治性,而对其中的领导管理思想发掘极少甚至忽视。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发掘与选取富有领导与管理特性的知识点。第二,案例的选取。案例选取既要符合“毛特概论”的课程取向,又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还要具有分析的多维视角性、内涵的简洁概括性、问题的导向性以及可讨论性和典型性等。第三,教师的驾驭力。由于选取的案例属于管理性质的事件,而讨论时所要运用的知识又是“毛特概论”课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否则,容易偏离课程内容主题,有违教学设计的初衷。

3.分组研究法。这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教学对象划分为若干学术小组,由各小组成员围绕“毛特概论”中的某一知识点,通过课前教师布置、课后学生查阅资料等方式,挖掘出其中的管理思想,课中各小组将本组研究发掘的管理思想在全班展示交流,由主题发言人上台讲解,本组组员进行补充,教师给予引导、点拨和总结,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相互共同研究、拓宽知识视野和加深学习影响、引入感知内化和认识升华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或教学活动。如讲授“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实事求是、两个联盟”等知识点时,均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使用该教学法的注意点在于:第一,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问题。研究发掘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研讨能力;
课中讨论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避免讨论陷入僵局或误入歧途等。第二,要处理好创设研究论题的难度、深度与广度问题。要从大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与未来职业愿景,有的放矢地设置一些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较强的日常管理论题进行研究讨论。第三,要处理好创设研究论题的衔接结合问题。也就是说设置探讨性论题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特性与研究论题相结合。即基于“毛特概论”课的学科特性,在其所论及到的管理思想及方法策略范畴内,充分考虑学生将来可能遇到的管理实践问题,加以综合考量,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讨论。

[参考文献]

[1]邓嘉翔,张媛,阎占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3).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原理;
石油工程;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28-02

化学原理主要讲述了气体的性质、溶液与相平衡遵循的规律、表面的性质以及发生在表面上的各种现象、胶态体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的概念、分类及主要作用等相关知识,它是将高中所学基础化学知识(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与石油工程专业的后续化学课程(油田化学)和专业基础课程(油层物理)连接起来的化学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但是目前化学原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多样化、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以教材为主,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化学原理是一门化学基础学科,内容复杂。目前学生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出版时间是1999年,教材虽然在2006年进行再版,但是内容没有变化,而国内教材市场上适用于石油工程专业的化学教材寥寥无几。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新的知识需求旺盛,而新的知识在科技的推动下又不断涌现。比如随着原油采出程度的增加,传统的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已经不能满足苛刻地层的需求,两性聚合物、梳形聚合物和耐温耐盐型聚合物及双子表面活性剂、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等新型高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将该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介绍到课堂中去,尤其是将自己科研工作中与课程有关的内容、相应的论文及实验过程补充进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对最新的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提供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对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活动获得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前,我国高校基本采用课堂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则是低头干自己的事,甚至偶尔有鼾声及手机声响起,这是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导致的,不感兴趣就更不要谈去观察、思考和实践。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为此,通过摸索,总结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介绍化学原理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化学原理是一门化学课程,很多学生认为与石油工程专业的关系不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重视不够,引发不起兴趣,为了应付考试才在期末的时候突击两周进行学习,导致对基本的化学理论和化学现象掌握不住精髓,在接下来学习油田化学、提高采收率以及油层物理等课程的时候对其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基本没有印象,因此在上化学原理的第一节课上就要强调化学原理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性。比如“气体”这一章可以联系原油开采过程中甲烷、二氧化碳、天然气等的性质,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溶液与相平衡的规律”可以联系油层、钻井、采油和原油集输过程中与溶液、相平衡有关的现象;
“表面现象”这一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油层,掌握钻井和水泥浆的性能,了解提高采油速度和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基本原理及改进原油集输方法的理论基础;
在钻井、原油开采和集输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各种各样的胶态体系,而胶体化学正是介绍了胶体的重要性质;
学习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的性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许多油田问题的化学实质并能提出解决油田问题的各种方法。通过介绍化学原理在钻井、原油的开采和集输过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2.进行实验演示教学。化学原理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讲解起来困难,而且学生也不容易理解,这个时候如果通过演示实验把化学概念及现象解释清楚,不仅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而且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第三章“表面现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一切表面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讲清楚表面张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对于理解一切表面现象非常重要,但是表面张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按照传统的讲解方法解释由于表面层内的所有液体分子均受向下的吸引力,使液体表面的分子有被拉进液体内部的趋势,从而把表面层紧紧拉向液体内部,在宏观上就表现为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这种收缩力就称为表面张力。这样讲解的时候学生认为表面张力就是液体表面层分子所受到的净吸引力,方向指向液体内部,而我们知道表面张力的方向是跟液体表面相切的,所以讲解表面张力的时候,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取香烟盒里的“锡纸”(即铝箔)少许,把它抹平,用剪刀剪成半厘米长的楔形“小船”。舀一大碗清水,把小船轻轻放在碗中水面上。用牙膏少许,加一点点水调稀,滴一点在船尾与水面的交界处,立即可以看到小船由静止突然向前运动。根据这个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疑问并相互讨论,从而得到表面张力是一种收缩力,方向与表面相切。由此可见,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化学现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技能。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①启发式教学。比如讲解润湿现象的时候,先给学生介绍几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如水洒在桌面或者是地面上的时候很快散开,桌面和地面被浸湿;
但是当荷叶或者芋头叶上有水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水并不散开而是以球形液珠的形式存在,且能在荷叶上面滚动而不附着在上面,这是为什么?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出润湿的概念、润湿程度的标准等一系列知识,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讲课的过程中,启发式地给学生列举一些事实,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②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比如讲毛细管现象,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涉及毛细管现象,如植物茎内的导管就是植物体内的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毛细管现象与采油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对于亲水地层,毛细管现象是水驱油的动力;
对于亲油地层,毛细管现象是水驱油的阻力,这也就是亲水地层的采收率比亲油地层高的原因。这样的讲解方法将化学原理中的理论与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③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课过程中应该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结合起来,单纯的板书教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带来的信息量不足,也不够生动;
但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很难跟上老师的思维和节奏。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一些基本概念的提出、公式的推导、例题的讲解如果采用多媒体的话,一闪而过,学生还来不及反应就过去了,总是一知半解的,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一边在黑板上写一边讲,学生就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样有利于重点难点的讲解。而在讲解其他内容时则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不仅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声像并茂,感染力强,而且信息量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深受学生欢迎。比如当讲到聚合物的溶解时讲高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与低分子不同,总要经过一个吸收溶剂从而使高分子溶胀的过程,如果只是简单的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刻,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实验室录制的聚丙烯酰胺高分子在水中由溶胀到溶解的过程;
并且在搅拌好的聚合物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后,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明显下降,通过多媒体简单的播放功能,学生就会对高分子的溶解过程以及溶剂对其粘度的影响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各类各级考试虽然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目的,但根本的目的应是一致的,那就是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检查,考试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考试都是以学生完成由教师命的考题而进行的,这种考试方法虽然能够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同时也制约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这种考试方式使得大批考试突击性学生出现,对知识点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有不利的一面。因此,我们采用了平时动态考核和期末考察结合起来的考试方式,平时考核包括上课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实验教学的结合,按照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的计算方式,全面动态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要提高化学原理课堂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内容安排是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

参考文献:

[1]吕开河,樊泽霞,王业飞.石油工程专业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33-35.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范文第3篇

现行考研政治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共分五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占22分;二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占30分;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占14分;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占18分;五是“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占16分。这五个部分是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必修和选修课组成的,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集中体现。这五门课程的开设各有其目标和功能,对于考研复习来说就需要具体分析各自特点,找出其备考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教材,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考研政治中理论性和系统性的一部分。同时,在考试中,这部分的试题也是取材最广泛,命题最灵活,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当在理论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方面下大功夫,认真研读教材,深刻理解每个考点及其相互关系,重在构建理论体系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对于每一个考点的针对性练习也必不可少,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提高对考点的敏感度。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基本内容,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和现实运用。这一部分的政策性和现实性极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当前社会直接相关。这要求考生全面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并且要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在考试中,这部分倾向于考查理论和政策的内容,同时更易于考查理论和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更加注重结合历史和现实去理解和理顺两大理论体系,并且尤其关注社会热点与理论考点的结合部分。考生需要全面熟悉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与价值取向,熟练运用党中央的理论精神、思维方式和政策去思考和解决各类试题。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描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70多年历史的基本教材,根据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内容可分为探索时期、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三部分,讲述中国历史,但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史。本部分的线索性和多维性较强,需要考生从宏观和微观、从横向到纵向全面梳理各时期各方面的历史事实和相互关系。但同时,本部分并非只关注历史事件,而更关注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关系,即不仅重“史”,更重“论”。在考试中,则更倾向于考查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和历史线索。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在从各角度全面把握历史史实的同时,更侧重于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意义和历史启示,答题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同时,在学习本部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比如要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基本规律,对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会有很大帮助。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阐述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的基本教材,其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具有教化性和规范性。在考试中,除了少量考点具有一定理论性,大多题目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宜侧重于重点概念和重要规范要求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考生要关注社会思想道德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和道德及法律方面的发展。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包括两部分,一是“形势与政策”,在考试中只考查选择题,占6分,二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只考查一道分析题,占10分。虽然考试形式不同,但二者考查的内容则都是本年度内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推动社会变化的国内外重要事件。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范文第4篇

考研政治的学科范围包括5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法基)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形政以及当代)约16%。从这5门课程考点的特点来看:

第一门课程

第一门课是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结构来看,《原理》这门课程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第1章),主要是从整体上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第2—4章)。其中,第2章介绍的是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第3章介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第4章介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第5、6章)。其中,第5章主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第6章主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四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7、8章)。其中,第7章介绍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第8章介绍的是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内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原理》这门课程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为根本,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门课程主要考三个方面的考点:第一是概念;第二是观点;第三是意义。

第二门课程

第二门课程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规律和经验的总结。

从结构来看,《概论》这门课程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第1—2章)。其中,第1章从总体上介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条件、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2章从总体上介绍了贯穿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精髓。

第二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第3—4章)。其中,第3章介绍的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4章介绍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第5—15章)。其中,第5、6、7章分别从社会性质、发展程度和鲜明特点三个方面介绍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第8、9、10、11章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第12、13、14、15章分别从祖国统一、外交政策、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条件。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概论》这门课围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主要考这样三个方面的考点:第一是观点;第二是依据;第三是意义。

第三门课程

第三门课程是纲要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从结构来看,《纲要》这门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篇。

上篇主要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在教材中,上篇包括第1、2、3章的内容。中篇主要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在教材中,中篇包括第4、5、6、7章的内容。下篇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下篇包括第8、9、10章的内容。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纲要这门课围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主题,以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为主线,以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为重点。这门课程的考点范围应该包括:第一是史实;第二是原因;第三是观点,观点有可以分为性质、教训和经验三个具体的方面;第四是意义。在《纲要》复习中,考生应该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的考点来进行复习。

第四门课程

第四门课是法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从结构来看,《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1—3章),道德观教育(4章的全部,5、6章的部分),法治观教育(5、6章的部分,7、8章的全部)。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主要考两个方面的考点:第一是观点,第二是意义。

第五门课程

第五门课是形政以及当代

其中,形势与政策这部分的考题包括两个方面的考点:第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第二,年度间(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在考研政治的五门课程中,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分数比重比较低,在一百分的试卷中只占十分;第二,题型比较单一,这门课程只考一道分析题,也就是说最后一道分析题考的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相关考点;第三,与国际形势与政策密切结合。从考研的出题来看,这门课的考试范围可以概括为:第一,把握两大趋势,理解一个竞争。

趋势:(1)全球化;(2)多极化。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第二,注意两类威胁,分析三大关系。

威胁:(1)传统安全威胁;(2)非传统安全威胁。

关系:(1)大国关系;(2)南北关系;(3)南南合作。第三,围绕时代主题,掌握一个中心。

主题:和平和发展。

中心:我国的国际战略和政策。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 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
教学方法;
实验方法;
学习方法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through to the knowledge study, instructs the student to realize study physics the method, realized the physical conception and the rule developing process, realized predecessor"s thought achievement, inherits the predecessor thought achievement during the study, exercises and enhances oneself solves the question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Experimental technique; Study method

这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如何教会学生学好物理,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的总复习,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现将我的一点经验介绍如下:

1 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备的效果。

1.2、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3、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2 注重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热机效率时,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这个概念的意义,接着让他们与机械效率进行比较,与班级考试中学生考试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进行比较。与功率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清楚功率、机械效率、热机效率的概念,物理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几个率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就不会认为功率与机械效率之间有直接关系了,也不会认真有用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了。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3 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体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5 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的课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