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组织策略初探

发布时间:2022-03-14 10:02:54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革新高校传统质量管理机制的复杂组织变革过程,必须通过适当的组织策略才能达成革新的目标。本文提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9种组织策略,并讨论了其实践中的操作问题。

关键词:高校管理;教学质量;质量保障体系;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10)04-0027-04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for Establishing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SHEN Yu-sh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Establishing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complex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a new on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9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transformation and discusses their implications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Key words: University management;Teaching quality;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Organizational strategy

2007年年初“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调出台,受到高校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回应,“提高质量”遂成为此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初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将提高质量视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然而,尽管国家、高校和社会长期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予以强烈关注,但从高等教育系统、高校和受教育者三个层面来看,“质量”至今仍然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解决高等教育质量持续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在于能否建立一种有效监控质量、维护质量、促进质量进步的机制。事实上,从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到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革新传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而且也确实建立了内部、外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1]。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表明,仅仅在高校内部或外部建立一个质量保障系统,并不能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高校内部的质量管理革新成果没有制度化,质量保障体系仍然外在于组织,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要使改革成果内在于组织,必须对改革提供持续的体制性支持,使其制度化。本文将着重探讨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组织策略问题。

一、发布新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政策

学校质量管理政策的具体内容,通常包括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任务、质量管理体制、质量管理方法、质量评价活动与学校决策的关系等内容,它是学校的质量工作方案,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依据。新的教学质量管理政策体现了学校改革原有质量管理思想和实践的意图。新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布,意味着质量管理革新开始从认识阶段向实践阶段转换,组织质量管理机制的变革将通过新的学校质量管理政策的实施来体现。因此,如何发布质量政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开始行动的信号,必须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条件下进行。

质量政策的发布方式可以有多种,组织性的宣传动员是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在学校的内部出版物上发布,在有关重要场合宣布等。质量政策发布的主要任务,首先是让所有组织成员清楚地了解学校改革政策的具体内容,了解改革的行动方案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是让组织成员了解学校制定政策的意图,表明学校执行政策的决心。因此,通过何种方式发布政策是值得研究的,它会影响人们对政策本身和学校意图的认识。质量政策的发布,可以一次性公布改革的全部内容,也可以分阶段发布。从管理的角度看,发布质量政策最好能结合学校的质量管理实际,首先将政策重点放在学校近期内能够有效达成的目标上。无法对认识结果采取行动的质量政策,会严重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而切合实际、言行一致的政策更能有效地表明学校的决心。

质量政策的发布,同时也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质量教育、发展质量文化和树立学校质量形象的良好时机。将学校的质量政策上报学校主管部门、通报有关部门和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都是可考虑选用的辅助方法,这些做法有助于表明学校关注教学质量的决心和信心,有助于质量政策的执行。

二、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组织地位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如何,是决定质量保障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成员将据此判断学校推行质量保障政策的真实意图和决心,这些认识将影响学校成员对学校质量管理改革政策的反应方式和反应强度。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组织地位的方式很多。如任命资深的行政官员或学术人员主持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向其充分授权并予以足够的资源支持;定期向校内和社会公开学校的质量活动计划和学校的质量状态;及时对质量活动成就进行认可和奖励;学校领导层直接对质量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出有力的反应等。

国外有关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实践的经验表明,高校学术人员一开始往往倾向于将学校管理层推行的质量革新活动看作是注定将要消亡的时尚。也有人把学校的改革举措看作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心血来潮之举,认为当改革者的热情耗尽之后自然会偃旗息鼓。的确,在高校进行改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些改革发起者确实会由于环境的变化对自己倡导的改革失去兴趣,或因遇到困难而放弃改革意图。很多高校成员都经历过有头无尾或只开花不结果的改革尝试。因此,即使组织成员赞成改革,他们也会斟酌参与改革的成败得失,评估一下自己是否值得为此费力。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行动表明改革的决心,因为一旦人们认识到有些事情必然发生,大多数人会乐于接受现实,甚至为此倾注自己的热情。在我国高校的组织文化中,特定机构的组织地位,往往是人们判断其活动内容重要性的标志,只有当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具备足够的权威开展质量活动时,人们才会充分重视其作用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三、从领导责任向组织责任过渡

在学校的教学质量活动中,领导者的关键地位往往能够得到充分确认,这一点古今中外皆然。但是,领导的重要性是组织由赋予的,领导者代表组织承担质量责任。领导者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视,是组织对教学质量重视的表现。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质量看作是由领导者个人兴趣决定的事情,事实上是将学校的质量责任无条件地赋予了领导者个人。这样,领导人个人兴趣的变化将决定组织质量的兴衰,人去政息的局面很容易发生。要有效地巩固教学质量管理革新的成果,必须在承认领导关键作用的前提下,将组织的质量责任逐步转换为组织的责任,变成不依赖领导者个人而存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常规。当然,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初期,领导者个人的重要性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关键是如何在一位重视质量的领导人离职后,学校仍然能够保持对质量问题的持续关注。因此,唯有将领导重视教学质量的责任制度化,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以ISO9000为代表的质量保证方法通过明确组织的质量责任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从高层集中决策向基层分散决策过渡

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活动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活动,涉及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大决策,当然要由学校管理层做出。但是,教学质量保障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学习活动[2],学校的日常质量活动是组织学习的过程,如果所有的质量决策都必须由学校管理层做出,就不仅有可能降低组织学习的效率,还有可能不利于学校普通成员质量责任的制度化。从我国的国情和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性质看,在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初期,高层集中决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重要。但从长远来看,当基层组织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具备了对其自身的质量有效地承担责任的能力时,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决策权力重心应适当下移,逐步转移到基层组织,学校高层管理只要保留必要的决策权和检查监督的权力就足够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层次上质量管理的重心,应相应地转移到指导和帮助基层组织的质量保障活动上,着重为基层的质量活动提供动力和支持。

五、从个别参与向集体参与过渡

保障质量是学校所有成员的组织责任,对此人们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实践中,普通组织成员的质量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接受上级、同行或学生评价的义务或根据上级的安排开展质量活动。比如,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作为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加以运用的评价活动,基本上完全排除了一般组织成员的参与。这一做法非常不利于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因为,如果普通教职工外在于评价过程,旨在改进质量的评价活动就会被看作是“他们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教职工除了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评价结果的关心,不会对其他问题产生兴趣,更不会因为评价活动的发生就积极努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依赖于组织的学习热情和能力,依赖于组织成员对学校质量活动的参与程度。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要保持活力,具备较高的学习效能,必须使各种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评价活动从个别组织成员参与,逐步扩大到所有组织成员的参与。事实上,没有学校成员集体参与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很难有效运转,更难取得预期的成效,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很难维持。

六、从标准控制向鼓励持续改进过渡

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活动与学校各种专业活动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密切联系在一起。质量改进和提高都是相对而言的,为了衡量质量活动的效果,需要一个评价质量地位和质量进步的参照标准。在学校的质量保障活动中,标准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解释和运用标准,对质量保障活动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在教学质量活动中,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是努力的方向,但如果将标准看作是不可变更的、绝对的东西,则不利于通过创新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标准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参考的依据,是激发组织学习的动力。在学校的质量活动中,并非所有的机构和个人都处于同一质量地位,并非所有的人都对质量问题持有同样的看法。标准是质量活动的起点而非终点,用标准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可能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并不真正重要的地方,这当然有违质量保障活动的目的。质量保障活动作为学校追求实现教学价值的活动,只有当它以持续改进为目的时,才可以说开始走上正确的轨道。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建设努力的基本方向,是将持续不断改进质量的意识和行为变成学校新的质量工作规范。

七、从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发展

在高校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封闭管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将质量管理局限于狭小的圈子内,将大多数组织成员排除在外;其二是将其局限于学校内部或学术团体内部。封闭管理是传统教学质量管理的特征,它基于教学人员对于教学活动专业性质的认识。的确,在特定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什么东西最重要、如何将其教给学生,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确实没有人比教师和学校了解得更多。但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的,经验表明,教师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社会却并不总是赞同。这就需要学校对其人才培养活动不断进行反思,持续寻求改进的途径。

当然,强调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并不意味着学校应该完全按照外部的意图行事。但从另一方面看,对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校来说,外部社会的要求是学校应该而且必须考虑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活动作为学校力图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要的努力,应该主动向社会开放,欢迎学校外部人员参与校内的质量控制。学校应当在与外部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中学习,在接受社会参与和监督的过程中证明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活动的价值。

开放式管理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要在学校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外部的参与和监督机制应该建立在学校的组织管理体制之中,并逐步做到规范化、系统化、经常化。在这一点上,美国的院校鉴定制度、学生满意度调查、校友追踪研究机制等可为我国高校提供丰富的启发。

八、从制度文化向精神文化发展

制度是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往往以各种方式体现在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中。高校的教学质

量保障制度也是学校质量文化的重要表现。但在多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作为改革的产物,并非在组织内部发展起来的,而是从外部引进的。因此,对于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高校来说,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说还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只有当质量成为组织所有成员崇尚的价值时,质量保障制度才能比较充分地代表和体现组织的文化价值。换句话说,学校要充分地发挥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功能,需要从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开始,逐步将这一制度所代表的价值转化成组织成员的价值,把组织对于质量的信奉从制度文化提升到精神文化的高度。

发展高校的质量文化,是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国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实践的重要经验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在组织文化中充实质量文化的价值内含,在校园文化中培植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通过对质量的文化认同积极参与质量保障活动,通过参与发展质量文化,提高质量文化在管理文化和整个校园文化中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在学校的质量政策和质量管理程序与方法中作出相应的安排,为教职工和学生的参与提供动力和机会,特别是为其质量努力提供体制性支持。

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评价培训和教职工的评价教育,是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将改革成果制度化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校的各级管理人员和教师并不是专业评价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无需成为专业评价者。但是,由于高校的质量保障活动以评价为主要手段,每个人都要参与评价活动,要评价他人或自己的工作,也要接受他人的评价。因此,要使质量保障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每个人来说,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是有效参与必不可少的。在校内开展评价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提高他们利用评价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评价教育和评价实践的结合,使教职工逐步通过实践获得对于质量的真正认同,通过质量的不断提高发现自身努力的价值。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学校质量文化的发展,为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无法替代的支持。

九、加强改革信息的交流传播

改革意味着改变组织与其环境、组织与其成员、组织成员与其工作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现存的关系。现实中,许多人之所以对改革感到焦虑进而抵制改革,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改革的方向和过程,感到无法把握相应的变化及其与自身的关系,甚至会感到改革对自己的利益产生威胁。如果学校的改革政策缺乏大多数组织成员的支持,改革的努力就有可能失败。因此,如何消除组织成员对于改革的焦虑感,降低他们对于改革的抵制,引导、鼓励多数组织成员积极投身改革,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国内外高校改革经验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改革过程中加强改革信息的交流传播,是消除组织成员对改革的焦虑、引导多数组织成员积极参与改革的有效途径。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强化组织对于其成员的控制,而是为了增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说符合绝大多数组织成员的利益。将学校的改革意图和改革进展情况及时传递给学校全体成员,不仅有助于他们准确了解并正确评价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改革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此外,加强改革信息的交流传播,可以使组织成员及时了解改革的成效,看到改革带来的实际收益,增强组织成员对于改革的信心。同时,随着改革信息的不断交流与广泛传播,组织成员的参与意识逐步增强,对于改革的认识不断加深,使越来越多的组织成员主动思考并自觉投身改革实践,对于学校及时发现并努力克服改革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巩固与扩大改革成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组织改革涉及组织与其成员和组织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与学校所有成员息息相关。因此,让学校成员及时、充分地了解学校改革的意图和改革进展情况,不仅是推进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应当履行的组织责任。

十、培育学习化组织

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活动,是一个通过学习并将学习结果运用于改进专业实践的过程。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事实上就是一个组织学习系统[2]。组织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不能从外部强加,只能通过组织成员参与提高质量的实践逐步培养和发展。在当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运行的高等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一样,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持续不断地改进自己活动的绩效,否则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无法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学校组织结构中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和发展作为组织的学校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

因此,从根本上说,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建设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化措施,将学校转变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当学校所有成员都自觉地履行组织学习的职能,只有当学校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学习热情和高效学习能力的组织的时候,才可以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建设取得了成效。

参考文献

[1]魏红,钟秉林. 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J]. 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2]沈玉顺,陈玉琨. 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J].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