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五个重要问题

发布时间:2022-05-28 15:20: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搞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

留存于中华大地上的古建筑,是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朱启钤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人士发起了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活动,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前辈,以清《工程做法则例》为课本,以在清宫营造过的老工匠为老师,从清代建筑入手,由近及远,将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相互比较,加以整理,用近代建筑表现手法图解注释;同时,他们的足迹遍及16省200余县,调查建筑文物、传统民居、城镇等2000余处,对祖国大地上的古建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鉴定、测绘工作,为我国古建筑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一批又一批历史建筑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十分重要。我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但在显著成绩的背后,还存在某些欠缺和不足,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某些人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文物的现象。这种现象,近些年来屡有发生;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古建筑及其保护的特殊规律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言必称“威尼斯宪章”、“雅典宪章”,而不是脚踏实地的研究中国的古建筑应当怎样修。这种现象,和五十年前毛主席批评过的某些同志“言必称希腊”没有什么区别。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有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的鲜明特点,它在材料、技术、构造做法、损毁规律及保护维修手段方面与西方古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的文物保护经验、理念时,一定不要不加分析地照搬,要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加以运用。

在这方面,罗哲文先生在他五十余年的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努力寻求中国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内在规律和措施方法,逐渐形成了他的“中国特色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的思想。2005年10月在曲阜召开的当代古建学人会议上,形成了一份重要文件一一《关于中国特色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及实践的共识——曲阜宣言》。这个宣言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导古建筑保护维修的典范,是中国自己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宪章”。它目前虽然还只是一个非官方的文件,但必将对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维修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

由于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所以,建筑应当是多元化,而不能是一元化或全球一体化。但是,恰恰是在近二三十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也演绎了一场“建筑一体化”的悲剧。这场悲剧的后果,是使我国各城市、各地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对这种现象,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尖锐批评,德国《明星》画刊在一期报导中写道“被誉为世界最美丽城市之一的北京,现在与亚洲其它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八车道的环形路,玻璃外墙的办公大楼和饭店使整个城市改变了模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几千个村庄、小镇和大城市的老房子地区被夷为平地,随之消失的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建筑和古村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许多证物”。“现在中国每一个城市看上去都一个样”。“这个国家在使自己失去过去”。

如今西方建筑文化和设计观念的引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建筑文化根基本来就很薄弱的国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已经并将继续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造成全球一体化负面效应的加剧,造成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和建筑的进一步消亡,造成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的进一步泯灭!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能否继续保存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借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的一条横幅来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对不可能消亡!

作为中国的建筑师,应当以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为己任,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

尽快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

中国民族建筑传统的缺失,根源在教育

中国建筑教育的主体来源,是从美国传入的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后又受到苏联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院校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基本上还都是以现代建筑,特别是国外建筑为蓝本的。除中国建筑史外,涉及传统及中国建筑的内容极少。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本民族的建筑特点和精髓,他们对历史文化、建筑遗产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缺乏民族文化的根基:他们的建筑创作也只会停留在跟风和模仿的层次,而很难做出结合本国、本民族实际的新作品,在创造力、知识面,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也有颇多欠缺。应在大学中开设系统的中国传统建筑课程,全面讲授中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传统。这些课程应当包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哲学、古代宇宙观与中国建筑、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古代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等,绝对不能仅仅讲一点建筑史。还可以把近现代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建筑作品作为范例来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向中西结合,用现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的方向发展。通过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学习前人的创造精神,培养新一代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师,使中国建筑逐步走上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

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中国建筑经历数千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为世界各国建筑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仰慕。但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建筑却研究不够。中国人开始研究本民族的建筑,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仅有70余年历史。尽管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先哲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1949年以后历次运动的影响,这种研究时断时续,未

能持之以恒。应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成果,也没有能够在学校和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这就使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中处于一种十分薄弱的地位。

要使传统建筑文化得以继承弘扬,在中国建筑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必须抓紧传统建筑的研究工作,搞清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確立起中国建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是中国建筑的基础理论工作,切切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建筑沿着历史文脉不断向前发展。鉴于我国的建筑史学研究自“营造学社”解体之后,一直处于分散状态的现实,我曾在2000年提出了关于编制“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大纲”的建议,目的旨在用这个大纲来规划和组织我国的建筑史学研究工作。这篇文章发表在《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总68期(2000年第3期)上。今天,我愿意重申这个建议,希望能得到有识之士的响应。

抓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普及工作

在经历了“建筑一体化”的反复之后,民族文化正在回归。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的风格问题越来越关心,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评选自己喜爱的建筑作品,还对建筑创作发表评论,风行一时的“欧陆风”受到批评,中国民族形式日受欢迎。这是日渐强大起来的中国国民自尊和自信心回归的表现。在这种形势下,普及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知识十分重要,这种普及可以造成广大群众向往民族建筑、崇尚民族文化的氛围,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更有利于建筑创作向民族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传统建筑文化普及,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抓中、小学生的古建筑常识普及,在中、小学课本中适当增加有关中国传统建筑常识和建筑文化方面的内容;

2、通过报纸、电台、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中国传统建筑知识。动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教授和对祖国传统建筑文化情有独钟的志士仁人撰写古建筑科普文章,

3、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组织建筑设计竞赛和评议是科普工作更深层次的内容。通过鼓励创作、评选优秀作品,让更多的优秀民族建筑作品问世,无疑会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马炳坚,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收稿日期: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