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2篇:(自由与束缚、规划者和实践者)

发布时间:2022-06-24 11:15:21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第 1 页 作文 2 2 篇:(自由与束缚、规划者和实践者)

  ?自由与束缚 ?

 自由是恒久的话题。在世人的眼中,它是神圣、令人向往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潇洒千古传唱。

 表演艺术家认为剧本不是死板的,我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这便是追求创新的自由。

 ?对自由的追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为称颂。爱情需要自由,所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一曲《凤求凰》成为千万年轻男女爱情自由的范本,范蠡偕西施泛舟五湖是人们对爱情自由的美好祝福。思想需要自由,文艺复兴是追求人性自由的产物,五四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的自由大旗……对自由的渴望是世界公民内心的向往。活在禁锢之下的人们备受同情、悲悯。

 ?自由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天空,飞翔的风筝渴望如雄鹰般自由翱翔,奋然挣脱了丝线的束缚。然而,迎接它的,只会是杂乱无章的摇曳,直至坠落。

 这让我想起了《罗伯特议事规则》中罗伯特将军的一句名言:一旦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行使自由,结果将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的限制,犯罪行为便会肆虐。网络世界混乱不堪,争议一时的爆吧事件、肆无忌惮的人肉搜索、荒谬肆行的谣言传播……都是因为没有规则!

 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规则之上。

 自由啊,它如奔腾的江水,因为有堤坝的制约,才不致造成灾难;它如迎风而上的风筝,因为有丝线牵引,才不至于坠毁;它如南迁的大雁,因为有季节的限制,才不致迷茫……自由离不开规则的制约。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演员表演应该遵循的规则,如果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在人生的舞台上,人们似乎可以追求自由,改写剧本。我国古代大文豪陶渊明因为厌倦了官场生活,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园。人们看到的是他对官场规则的违抗,我却看到了他在自愿接受另一规则的束缚——“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田园生活的规则下,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为后世文人开创了一座精神的家园。这种田园规则下的自由,才是陶渊明真正追求的自由。

 ?因此,表演艺术家改动台词要尊重剧作家的创作原意,接受规则的约束。

 ?人生如剧本,要自由,也要有规则。

 ?【名师点评】

 ?文章围绕材料展开,探讨在规则制约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对历史的思索与现实的追问中,强化着对自由与束缚的深刻理解。行文时,按“是什么”“为

  第 2 页 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的:以“对自由的渴望”入题,再以来自生活的感受,进一步拓展,诗意解说“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规则之上”;接着阐明“演员表演应该遵循规则”;最后强调“规则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回归问题的实质,圆满解决问题。此外,文章所涉材料颇为丰富,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体现了作者广泛的文学积累。

 ? ? ? ?规划者和实践者 ?

 剧作家和演员之间常常有这样的争论:由谁来改动剧本?剧作家认为只有自己改才能不破坏剧本的原意,演员却认为自己亲身实践,更有发言权。孰是孰非,一时难辨。

 类似问题,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为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的家长和孩子,企业领导和一线工人,他们之间都存在着类似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规划者和实践者的冲突。规划者和实践者,二者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经验、能力更是千差万别,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也很正常。那么,两方中是否有一方更有发言权呢? ?

 粗看起来,规划者一般站的位置较高,掌握的知识和资源较多,做出正确选择的几率似乎比较大。但果真如此吗?孙子云:“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华盛顿、毛泽东都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们用智慧的大脑绘就了各自国家独立发展、富强的蓝图。可是,他们的发展“剧本”也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小山村的发展,因为过分纠结于局部细节会导致对整体大局的忽视。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合格的规划者来说,他对于某一具体事务的了解可能不如执行规划的实践者。

 那么,实践者是否更有发言权呢?也不一定!实践者对于某一具体事务的丰富知识,的确有利于其做出正确决定,但其眼界往往被某一狭窄的方面限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基本上都是一线的技工。比如,瓦特就是一名工程师。而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科学和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此时就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规划。及至今天,科技革命中,做出主要贡献的是专业科技研究人员。当初,蒸汽机的大部分改进工作是由一线工人完成的,甚至亚当•斯密还提到了小孩子改良蒸汽机的现象。如今这些只能成为历史。如果不信,你去看看,现在开汽车的人很多,能对内燃机提出重大改进意见的人却很少。实践者并非对他所“熟悉”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言权。

 规划者和实践者中的任何一方“独断专行”都难以造就完美。一份真正合理、有效的“剧本”应当由二者共同写就,共同改进。郭沫若先生经常和演员讨论剧本,并听取他们的有益意见,最终使话剧《屈原》获得成功。小岗村十八位村民共同按下了承包土地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幕。所以,一个成功的“剧本”,也必然是一次成功的大合唱,而不会是独角戏。

  第 3 页 ?【名师点评】

 ?作者思路清晰,成功地运用了总分结构行文:首先论述了问题的来由,演员与编剧无异于规划者和实践者;然后论述无论是规划者还是实践者,都不能“独断专行”取得成功;最后正面阐述“合唱”共赢。这既让观点表达有层次感,更让读者理解、把握上无障碍。文章朴实自然,条分缕析,真实可信;形与神自如和谐,理与情自然交融,尤其值得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