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理论体系概论复习大纲

发布时间:2022-06-16 13:40:13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密切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主要内容: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 党的建设理论 ⑦ 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⑧ 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主要贡献:

 ①

 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

 ②

 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

 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并积累了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指导意义:

 ①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② 毛泽东思想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重大理论成果。

 ③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④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党的思想路线。

 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即我国国情。

 ③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④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⑤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⑥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⑨ 国防和军队化建设理论。

 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的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二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从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物中找出方针政策和办法来。

  ②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

  ③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努力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④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四个方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互相联结又互相补充,而最核心的是实事求是,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革命的领导者、革命的基本队伍和动力、革命的对象以及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前途。

  ② 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③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它仍然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革命的前途: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呢? 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革命的组织形式只能是军队。第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 80%,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党的建设: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①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②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③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④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新民主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①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成功地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② 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这就根本上解决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如何进行革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

 ④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鼓舞和推动了亚洲及世界各地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有力地增强了世界进步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特点: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转正。

  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内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待到条件成熟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① 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② 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 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④ 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和形式:

 “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先通过互助合作实现集体化,然后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

 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步骤:

 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步骤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和平赎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

 本主义是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既帮助它们克服了困难也是这些私营企业生产和经营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轨道。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他又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四马分肥”:企业的利润分配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本家红利各占一部分,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是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和办法: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主要包括 ①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②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③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④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度。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意义:

 经验:① 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政策, 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的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的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② 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 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 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 食其力的劳动者。

 意义: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 性胜利。① 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对民族资产阶级制定了一些列正确 的政策,以和平赎买方式有序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过但没有实行的以和平赎买的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② 在我国条件下,坚持用和平的方法进行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 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它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①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② 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③ 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②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③ 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

 ④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⑤ 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阐述: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地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库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两参一改三结合”: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毛泽东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认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① 毛泽东指出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已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

 ② 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既可以更好的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增加资金积累和扩大市场。

 ③ 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强调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指导方针:

 ① 最主要的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即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两大生产部类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与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发展速度的规定既要考虑需要,更要考虑可能;既要高速度发展,更要按比例发展。

 ② 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即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① 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③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第六,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①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我国为什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社会性质的区别,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① 最根本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已经成为主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② 主要矛盾不同,前者的主要矛盾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后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③ 根本任务不同,前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后者的根本任务除了发展生产力之外还要抓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具体的主要原因是:

 ① 要用相当产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 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③ 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①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②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③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紧张。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①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②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③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紧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①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②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③ 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保证。)

 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政治基石。)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④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p108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① 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② 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③ 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④ 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2、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是中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3、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①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③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④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 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4、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在总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新的形势变化,在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同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头又出了新要求。①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③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④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⑤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6、中国梦的内涵: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①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②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7、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①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③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重要支点。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稳定是前提。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1.全面深化改革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是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大势,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惨痛教训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① 原有的经济等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③ 原有体制不适应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经济。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 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也有利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

  4、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② 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③ 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到体制的重新构建;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新的伟大革命。

 但改革不是一

 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社会化改革解决,必须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更加自觉、更加坚定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经济特区的含义: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为了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面。

 2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生产社会化向生产国际化发展,生产和消费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①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近代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全面落后。

 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我们,对外开放的外部条件不允许。③ 文革十年,我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扩大。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于发展的。

 5、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面。

 作用:① 特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② 很好地发挥了“窗口”作用。③ 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④ 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我国提出对外开放,是在准确把握历史和时代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正确抉择。① 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② 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③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第一,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第二,实施改革和开放的良性互动。

 第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 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第二, 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三, 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新优势。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及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于五个方面的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协

 调、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①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 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 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5、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并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1.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4.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5.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努力寻找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6.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6、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 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②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总之,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7、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 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 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①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②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和长处。

 ③ 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9、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的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①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与之相适应的

 分配关系或分配制度。

 ②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③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分配内容: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第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3.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① 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更为科学地表明了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状况。② 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是民主和转正的辩证统一。③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作用、职能和历史使命。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①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

 ③ 全国人民代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