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有特色领导体制和治理机制,社区治理创新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2-06-20 18:55:08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成都市县着力创新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做强党委领导社区发展治理的“善治之手”;构建多元参与的动力体系,壮大市场和社会服务社区发展治理的“无形之手”;保障居民群众主体地位,激活群众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自治之手”,走出了一条“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发展治理之路。

 关键词:社区发展治理 善治之手 无形之手 自治之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成都市县紧紧围绕筑牢社会治理根基,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推动党委政府“善治之手”、市场社会“无形之手”、市民群众“自治之手”同向发力,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共同体。

 1 做强党委政府的“善治之手”

 如何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打造协同高效、运行顺畅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是推动形成基层治理强大效能的关键。我们通过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党的政治、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和政府决策、执行、组织、监督等制度优势,让“善治之手”聚指成拳。

 创新“一委专司、纵横贯通”的社区治理领导体制。面对长期以来基层治理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权责失衡、资源分散”体制弊端,将社区治理纳入城市战略全局、提升到城市总体层面来统筹是十分必要的。县紧跟成都市委工作节奏,积极探索领导体制创新破题,在县委工作序列设立县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探索成立下属事业单位(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作为专司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统筹指导、资源整合、协调推进、督促落实。聚合组织、民政、住建、人社、财政等县级职能部门,建立“1+6+N”的配套政策体系,出台纲领性文件《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实施意见》,配套制定机制架构、职能转变、人员管理、社区营造、标准体系、社区规划等 6 个支撑性文件,跟进形成实施“八大行动”、社区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培育等 9 项操作性文件,初步建立起党委统揽、社治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各级党组织联动、居民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体制,形成了纵横贯通的社区发展治理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

 构建“一核五治、双线融合”的特色治理机制。随着新时代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的深刻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创新科学的基层治理机制已刻不容缓。县探索建立党建引领政府善治、居民自治、多元共治、民主法治、文化德治的“一核五治”特色治理机制,通过价值理念的引导、制度规则的供给、职能职责的优化、平台载体的搭建、资源力量的统筹、思想文化的培育等途径,营造善治自治、共治、法治、德治的土壤和环境。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落地落实,创新探索社区“诉源五治”工作机制,着力实现风险在社区第一线化解、矛盾在城市最末端解

 决、共识在社会最基层凝聚。围绕社区消防安全、设施安全、食品安全等 9 类 32 项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推进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化解各类问题隐患 6700 余件,解决率达 98.29%,初步建立起社区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机制。

 建立“分类导引、全程公开”的项目化推进机制。坚持把发展和治理并重摆位、一体推进,以高质量发展引领高效能治理,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和彰显城市的宜居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着眼社区营造、景观营造、人文营造,分类制定县社区“党建引领、形态更新、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化培育、平安创建、减负增效、特色示范”八大行动计划。强化透明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三晒三提升”机制,项目实施前“晒方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及时公布项目实施规划图、位置图、进度图;项目实施中“晒进度”,畅通群众建议意见反馈渠道,搭建项目推进群众参与监督平台;项目实施后“晒成效”,组织第三方参与项目评价并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有效提高了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2017 年以来,完成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3501 户、背街小巷和老旧院落整治 80 个,建设绿道 244 公里、市政公园 21 个、“小游园·微绿地”14 个,实施社区综治中心建设 254 个、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 192 个、社区“微更新”项目 47 个,初步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推进“堡垒进院、共治共建”的小区治理细胞工程。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小区是基层治理的“基础细胞”,楼栋是基层治理的“细胞内核”。只有将党组织建在小区院落楼栋里,让党旗飘在居民身边,让党员直接服务居民,党组织对群众的组织力、号召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县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实施小区院落楼栋党组织建设攻坚行动,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派员建等方式,实现小区院落、楼栋党组织建设全覆盖,配备楼栋长 3000余名,初步形成了“社区党组织—小区院落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组织体系,着力打造群众身边永固的红色堡垒。同时,创新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三联三共”物业服务机制,由小区院落党组织牵头,组建小区院落业委会(院委会)212 个,引进物业服务机构 191 个,培育有居民自组织的小区院落 89 个,让群众有序参与到小区共建共治共享中来。

 2 壮大市场社会的“无形之手”

 建立基层治理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科学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重点和方向。只有建立社会全领域支持体系,促进全要素资金资本高效聚集,激发社会全方位专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活力,才能营造社会治理领域的良好生态,让“无形之手”大显身手。

  创建“上下联动、系统规范”的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体系。良好的平台是治理的基础和助力,专业的理念、队伍、方法是治理的保证。县围绕政府大包大揽、多元参与渠道不畅、资源力量分散等掣肘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创新建立成都市首家县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设置党建指导站、治理学院、促进会和基金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一站一院两会一中心”平台,引进枢纽型社会组织专业化运营,为全县社区发展治理提供组织孵化、能力提升、资源整合、项目促进等支持。同时,在重点区域建立街(镇)级支持中心,培育本土社会组织专业化运营,优化区域内资源分配,统筹镇(街道)、村(社区)、院落、企业党群服务中心、商圈资源,打造集政务、生活、商业服务于一体的市民共享空间,面向居民开展社区营造、公益创投等活动,推动县级支持项目在社区落地,从而构建了县、镇(街道)上下联动、系统规范的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体系。

 构建“企业投入、片区营造”的社区发展治理参与场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东进”战略和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多重机遇叠加下,县城市发展形态从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向全域城市化转变,经济发展结构从传统工业为主体加速向新经济、新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居住人口结构从本地居民为主体加速向高端人才、技能人才等新市民不断涌入转变,结合县域内淮州新城、天府水城、食用菌产业园三大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坚持以片区营造的理念,支持企业参与社区发展治理。

 壮大“专业专注、情系社区”的发展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关键在人才,必须构建一支懂社区、会管理、善服务的社区专业人才队伍,冲锋在社区发展治理的一线战场。县建立社区发展治理顾问库,聘请成都规划设计院教授、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优秀社会组织负责人等 10 名社区发展治理顾问,共同研究社区项目,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提供高端智力支撑;建立城乡社区规划师联盟,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具备社区动员力、美学运用力、专业服务力的志愿者 23 名,负责与镇(街道)进行“一对一”调研指导,初步形成社区规划师引进培育制度体系;建立县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育大学城和淮州新城志愿服务联盟 2 个、志愿服务中心 10 个、志愿服务站 20 余个,招募注册志愿者 8 万人,志愿服务队伍 500 余支,定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制度化、常态化;建立社区工作者信息管理系统,将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员、综合执法协管员、部门专干等下沉村(社区)人员纳入统一管理;选聘社区专职工作者 1273 名,鼓励参加社会工作专业职业水平考试和学历提升教育,对 600 余名获得职业资格和获取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给予奖励津贴,以专业的态度、专业的理念、专业的人才高质量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强化“多元投入、造血提能”的发展治理资金保障。社区发展治理离不开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居民众筹的多元投入。县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社区发展治理的政府投入,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营造高品质社区生活新场景,累计投入资金 78 亿元,有效推动社区形态与社区业态、文态、生态、心态同步提升。募集 800 万元社会资金,打造社区治理公益品牌,推动区域内社区发展治理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鼓励社区建立社区微基金,采取社区集市、共同购买、城乡互动、企业捐赠等方式,引导企业、居民自发筹集资金 90 余万元,设立社区微基金 14 支,不断增强居民主体意识,激发居民自主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产业功能区企业主动建设园区型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批如浩旺党群(创客)联盟汇、环能德美党群服务中心等集读书、休闲、运动于一体的公共共享空间;鼓励公益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园区企业、周边中小学校、社区(小区)环保教育和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鼓励社区居民转变理念,将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增强社区发展治理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的主要渠道,变农业一点带头发展为多头并进、多点增收,打造了如又新镇祝新村、栖贤街道梨花沟村、竹篙镇风岭村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3 激活市民群众的“自治之手”

 社区发展治理的核心是人,必须不断完善市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机制,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有序参与城市发展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始终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才能实现最广泛、最深入的群众动员和群众参与,让“自治之手”得心应手。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群众参与机制。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村(居)民拥有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成果的合理渠道,设置一个具有社区属性的“资金库”是科学合理的。县创新“社区保障和激励资金双轨并行”机制,通过整合原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保障资金和建制村、涉农社区村级公共服务保障资金,统筹各类用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财政专项资金,设立集中管理、统筹安排的县级社区发展治理专项保障资金和激励资金,规范使用程序“五步工作法”,厘清项目“负面清单”,实现“居民是社区的主人翁,也是社区保障资金管理使用的主体”。

 搭建“以事聚人、以人成事”群众自治平台。社区发展治理的“初心”是“以人为本”,功能优先、市民感受、群众向往应是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项目的重要前提。2018 年,全县开启了“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活动,居民群众贡献智慧为改造方案出谋划策,搬出家里的“老物件、老古董”,捐赠建设材料和装饰家具等,与社区共同打造功能

 复合齐全、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亲民和谐的温馨家园,呈现了一批如五凤镇邻聚中心、川福号社区邻聚中心、幸福荣华里综合体等深具凝聚力、吸引力点位,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爱来、愿来、常来的天府群众之家。同时,学先进、强示范,积极推进党建引领示范社区(小区)建设,评审“梨花沟的春天”“百姓红舞台”等 28 个示范项目,创建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区(小区)”17 个,营造三江长者食堂、石子岭村史馆、范家院子微更新等一批社区生活服务阵地。开展以“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环境优美、风尚新美”内涵的“富美家庭”建设,推进“回家共进晚餐、家庭会议、家庭共同兴趣培养、家庭志愿服务”等家庭活动,以标杆性和示范性建设促进居民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提升,为培育居民公共精神和社区意识拓展了载体。

 凝聚“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区共同意识。显著的社区精神符号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传承的集中体现。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共建乡愁展示馆、文化记忆馆、党史馆为抓手,推动水城文化、沱江文化、孝善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市民共同追溯社区记忆,触发居民情感共鸣。“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发现和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可传递正能量并激励影响更多居民共建美好家园。多年来,县以开展评选表彰先进模范为契机,发动社区群众共同策划开展最美小区、最美阳台、最美院落、最美街区、最美楼宇、最美雕塑、最美绿道、最美记忆等评选活动,调动小区各类主体资源,激发社区活力和群众参与热情;策划最美社工、最美义工、最美公婆、最美儿媳、最美乡贤、最美少年等示范表彰,推荐表彰“四川好人”“成都好人”10 余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良好习惯。

 塑造“美美的”社治工作品牌。致力推动社区文化活动由多样性、碎片化向品牌化、精细化延伸,由常态开展向高端引领转变,通过塑造“美美的”工作品牌,系列化推进定制“社治”LOGO 名片、“美美”代言人和漫画读本,开展“社区邻里节”“小区百家宴”“主题社日”“你好·邻居”等系列邻里活动,推动社区活动经常化、群众参与常态化,共同营造良序善治、活力迸发的城乡社区共同体。同时,创新“微组织、微平台、微公约、微改造、微认领”小区治理“五微工作法”,以“活动+互动”的形式,不断激发居民共建党建引领好、治理机制好、服务管理好、小区品质好、邻里关系好的“五好小区”,该工作法获选 2018 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优秀案例;探索从基层一线源头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纠纷,创新“法治、自治、德治、共治、智治”的社区“诉源五治”机制,获选 2019 年“民生工程”;创新“说事评理”“乡情龙门阵”“百姓星期天”“三溪夜话”等,持续引导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不断丰富“美美的”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