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篇第四辑板块1专题2发展_农耕经济辉煌与迟滞学案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2-06-26 17:45:04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发展 —— 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古代农业的发展

 基本特征 具体表现 历史结论 生产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土地制度:土地由公有到少数人占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历时最长,地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广大农民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5)地域分布: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耕作方式的进步 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铁犁牛耕是古代中国主要的耕作方式 经营模式的定型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另有地主的租佃经营和田庄经营模式 耕作技术的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杠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度等 土地制度的演变 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后消失)、农民土地所有制(1956 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消亡) 农作物的推广 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 水利工程的兴修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汉朝西北地区的龙首渠、隋朝修大运河等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

 1.(2020·郑州质检)北朝时期,土地买卖仅限于永业田,仅仅“得卖其盈”“买所不足”;到唐朝时,在好几种情况下,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广大贫困农民可依法货卖自己的份地。这一变化(

 ) A.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稳固了自耕农经济 C.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A [材料“口分田都可以买卖”体现了唐朝均田制的瓦解,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选 A 项;材料土地兼并的发展瓦解了自耕农经济,排除 B 项;均田制的瓦解带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排除 C 项;自耕农经济的衰退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民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排除 D 项。]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 历史结论 从先秦到秦汉 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1)发展特征:规模庞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2)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②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③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④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明清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集中了民间手工业的主要优势资源,由政府征召的民间各类工匠成为官营手工业中所谓“经典造物”的主要创造者。材料旨在说明官营手工业(

 ) A.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具有垄断经营特征 C.工匠大多来自民间 D.工艺制作水平较高 D [由材料官营手工业集中民间的优势资源,选调优秀的工匠,成为“经典造物”的主要创造者可知,官营手工业具有较高的工艺制作水平,故选 D 项;材料中并未出现与世界手工业的比较,排除 A 项;古代手工业有一些特殊的行业,如盐铁由官府垄断经营,而材料并未涉及这些特殊的行业,排除 B 项;工匠来自民间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 C 项。]

 古代商业与外贸的发展

 时期 表现 历史结论 先秦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1)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商人、市场、货币、城市商路和国内外贸易等 (2)每一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水平和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秦汉 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隋唐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宋元 出现纸币“交子”;市坊界限打破了城市布局;夜市与草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3.(2020·厦门质检)战国至唐,“通商”一词几乎在载籍中消失,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中其出现的频率却陡然增高, 《金史》 《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商贾”“通商惠工”“力穑通商”的记载。这一变化体现了(

 ) A.重商成为社会共识 B.商业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升 C.抑商政策难以为继 D.社会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B [战国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中唐以来,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所以出现宋、金、元商业发展的现象,故选 B 项;“重商成为社会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排除 C 项;由唐至宋都是封建社会,社会没有转型,排除 D 项。]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阶段 表现 基本特征 历史结论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4.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淮南、江东、江西、湖北、湖南)的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开封府、京东、京西、河北、陕西、河东)的 79.6%。这反映(

 ) A.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B.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渐趋削弱 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小于东南地区 C [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宋神宗时东南六路的商业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的 79.6%,说明宋神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中依然以北方税收为主,联系史实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选 C 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力度,排除 B 项;由材料可知,宋神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中依然以北方税收为主,排除 D 项。]

 经济政策的演变

 时期 发展历程 战国 重农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西汉 抑商政策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中唐以来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明清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固守 明朝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政策 (1)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 (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5.汉代一政治家晁错曾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该政治家实际是主张(

 ) A.崇本抑末、重农贱商 B.推行均田制、安顿流民 C.仁义为本、慎用刑罚 D.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 A [晁错认为“民贫”的原因在于“不足”“不农”,故其主张重农抑商,故选 A 项;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从北魏孝文帝至唐朝前期实行,排除 B项;晁错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抑制商业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体现不出“仁义为本、慎用刑罚”,排除 C 项;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 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