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

发布时间:2022-06-29 17:55:05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题 课题 2 溶解度

 第 1 课时 饱和溶液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进一步体验分析、比较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建立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变化。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小花熊和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抚摸着小花熊的头,轻柔地说:“好,妈妈给你做。”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说:“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熊妈妈又取了两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花熊喝了一口又吵着说:“妈妈,再放点糖。”熊妈妈笑着说:“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小花熊疑惑地问:“为什么呀?”是啊,为什么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为小花熊解开疑惑。

 二、推进新课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实验 9-5。

 [归纳总结]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 5 g NaCl,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20 mL 水能完全溶解 5 g 氯化钠 再加 5 g NaCl,搅拌 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20 mL 水不能完全溶解 10 g 氯化钠 再加 15 mL 水,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解的溶质溶解

 [演示实验]实验 9-6。

 [归纳总结]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20 mL 水能完全溶解 5 g 硝酸钾 再加5 g硝酸钾,搅拌 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20 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 g硝酸钾 加热 未溶解的固体溶解了,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再加5 g硝酸钾,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冷却 固体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能力降低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交流]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为什么要限定“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这样的条件? [归纳总结]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提出问题]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归纳总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呢? [归纳总结]在一定温度下,若溶液中有剩余溶质,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若溶液中没有剩余溶质,可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后,观察溶液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还能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在刚才的童话故事中,熊妈妈最后说:“再加也不会更甜了。”熊妈妈说这话的道理何在? [归纳总结]经搅拌后,杯底还有剩余固体,说明该溶液已经是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蔗糖,所以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讨论交流]由以上的实验可知,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又有哪些方法?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提出问题]实验 9-5 中最后加 15 mL 水,溶质又溶解了,若把加入的 15 mL 水蒸发掉,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归纳总结]有氯化钠固体析出。

 [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①此转化条件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②熟石灰[Ca(OH) 2 ]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升高温度可以将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可以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2.结晶 [讲解]实验 9-6 中,对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后,烧杯底部出现了固体,是因为在冷却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温度继续降低,多余的硝酸钾会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归纳总结]结晶在生活中的应用——海水晒盐

 [拓展延伸]结晶的两种方法:饱和溶液 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 板书设计 ◇ 课题 2 溶解度 第 1 课时 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观察溶质是否能在该溶液中继续溶解。

 (3)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2.结晶 (1)定义: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结晶的方法:降温结晶(也叫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为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