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发布时间:2022-06-29 20:10:02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7.K2[2015·安徽卷] 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下列古语含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

 )

 A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 自强不息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爱好和平 C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勤劳勇敢 D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团结统一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A 项意思是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B 项意思是失意落魄时修养自身,得志通达时造福天下,与爱好和平无关。C 项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与勤劳勇敢无关;D 项意思是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乎民心的政策,与团结统一无关。故选 A。

 38.[2015·安徽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I1 K2 J3 L2(2)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

 [答案]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文化生活知识,属于依据类题目。分析材料,抓住材料中的 “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主动担当”“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 等关键词,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民族精神、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等角度分析。

 27.I2 K2[2015·北京卷]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

 )

 赵一曼烈士家书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民族精神,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中的两层信息:家书的内容、家书的影响。英雄舍家殉国、激励后人,体现了②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排除①。任何文化都根源于实践,④错误。

 39.J1 J3 K2[2015·北京卷]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里是北京。”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请完成下表。

 文化实践活动 主题:________(从“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中任选其一)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应与主题相符,可从以下地点中选择其一,也可另选其他) 备选地点:国家博物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长城、京西古道、焦庄户地道战遗址、鲁迅故居、中国科学技术馆、青龙桥人字铁路、798 艺术区。

 推荐词:(结合个人体验和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推荐地点的文化价值,100 字左右) [答案] 所选地点与主题相符,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

 知识角度: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等。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民族精神、文化创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注意设问要求从个人体验和学科知识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就知识而言,所选地点的文化价值,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文化遗产、文化创新、民族精神、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角度加以分析。

 30.K1[2015·福建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B 符合题意;A 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也没有涉及民族精神,C、D 与材料无关。

 21.K1[2015·江苏卷] 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 20 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中等。

 旗袍“被视为 20 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又存在共性,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说法错误,错在“趋同”。故选 A 项。

 37.[2015·江苏卷] 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 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

 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

 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写作“灋”。

 “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

 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

 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J2 K1(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等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设问要求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二者关系的意义,可从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见证、传统文化的特征等角度回答。

 39.[2015·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K2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答案]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 本题是意义类试题,限定的知识是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也包括意识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一种正确的意识,它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抗战的信心,坚持持久抗战,最后获得了抗战胜利。

 14.[2015·天津卷]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

 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 1800 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

 I1 J1 J3 K1 O1 O3(2)对这种古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 [答案] 答案示例一:支持。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②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③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

 答案示例二:反对。理由: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②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注意只需选择一种观点,二是两点理由不能出自同一必修课程。如回答支持,主要应从保护古建筑以承载传统文化、解决经费不足与保护文物之间的矛盾角度入手;如回答反对,应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度加以分析。

 35.K2 L1[2015·浙江卷] 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的亵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这表明(

 ) ①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 ②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非常重要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 ④国家需要对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进行规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解析] 国家旅游局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表明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①符合题意;李某亵渎红军战士雕像的行为受到广泛谴责,表明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公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②不符合题意;④与材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