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零死亡”经验材料

发布时间:2022-06-30 13:10:07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煤矿安全生产“零死亡”经验材料 3 篇

  煤矿安全生产零死亡经验材料第 1 篇

  XX 市 XX 区位于XX 省中部,现有煤矿 16 处,总设计生产能力 357 万吨/年,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8 至 2010 年,短短 3年时间发生煤矿事故 20 起、造成 46 人死亡,2013 年被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列为全国 50 个煤矿安全重点县(区)之一。

 面对煤矿事故高发、频发的严峻势态,区委、区政府痛定思痛,充分认识到煤矿安全是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必须严格要求、狠抓落实,彻底扭转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被动局面。为此,我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家、省、市安监部门的要求,以实现煤矿安全零死亡为最终奋斗目标,强力实施煤矿安全生产 1+4工作法,全面开展煤矿安全攻坚,截至 2015 年 5 月底,实现了煤矿安全生产零死亡 1654 天。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安全理念,严格目标奖惩,确保各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一)强化安全红线意识,树立正确发展理念。从 2011年开始,区委、区政府领导从自身做起,坚守安全红线,在全区持续开展干部思想作风整顿,要求每一名干部认识到GDP 是政绩,但保障生命安全是更高更硬的政绩,坚决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虽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

  不高,财力薄弱,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区决不允许以提高 GDP为目标盲目下达煤矿产量计划、绝不允许煤矿超能力生产、绝不允许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煤矿生产建设,虽然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出台后我区煤炭税收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由 2010 年占全区财政收入的 40%下降到目前的 21%,加剧了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但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真正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真正做到了宁要安全,不要带血的 GDP。

 (二)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确保五级联防作用充分发挥。全区建立了覆盖区级领导、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矿业集团、产煤乡镇、驻矿员的五级联防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对从区委书记到基层一线监管人员的职责全部进行了分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企业全面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格局。在此基础上,按照零事故、零死亡、零考核建立重奖重惩机制,每年安排 150 万元的专项资金,对五级联防体系中完成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考核奖励,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未完成煤矿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的单位降低单位总目标考核等次,降低单位全体人员年终总目标奖励发放标准,并对单位负责人坚决实行煤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二、强化三保三零,监管与服务并行,确保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一)依托人防、技防的 1+1 监管模式,保障安全监管覆盖零盲区。一是在机构建设方面精机构、强队伍。将原煤炭局并入安全监管局,并挤出编制招考了 40 名安全监管人员充实队伍,同时将队伍划分为日常监管力量、驻矿安全监管力量、远程科技监管力量,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有效解决了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政出多门、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在人防方面建机制、重实效。建立了全面整治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按照灾害等级将煤矿分为 A、B、C、D 四个类别,开展非工作时间错时监管,实行精细化、表格化监管,督促煤矿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三是在技防方面重手段、抓环节。在实现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瓦斯抽采计量监控系统、工业视频监控系统联网监控的基础上,建设了直通井上、井下所有生产场所的视频语音通信调度系统,对矿级领导入井带班、驻矿员履职尽责、班前会召开情况实行全天 24 小时远程监控,提升了煤矿安全监管的全面性、时效性、针对性。

 (二)依托专家会诊制和监管人员入井跟班制,保障服务企业零距离。聘请 9 名高工成立煤矿安全监管咨询专家组,定期对辖区内煤矿进行会诊,帮助煤矿企业排查、诊断、治理安全隐患;每天安排一至两名监管人员到矿跟一个班,对煤矿隐患整改进行具体督促;同时,以创建和谐矿区为抓手,成立了和谐矿区创建办,专门解决矿群纠纷,为企业创造良

  好外围安全环境,让企业集中精力保障安全生产。

 (三)依托矿级管理人员黑名单制度和打非治违常态化,保障严格执法零容忍。在执法过程中,以抓五职矿长为核心,督促五职矿长认真履职尽责,同时,对进入黑名单的人员实施政府、企业双重处理,一律不允许再在辖区内煤矿从业。在防范非法违法生产建设工作中,建立多部门、多层级联合联动机制,将打非治违贯穿到全年的安全大检查、专项检查、日常检查中,形成监管必打非的常态化执法模式,有效遏制了因非法违法、超层越界生产导致的事故。

 三、强化淘汰落后产能,夯实两个基础,确保煤矿转型升级到位

 (一)扶强不济弱,全力淘汰落后产能。我区以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为契机,按照建大关小、关闭一批、重组一批的整体思路,强力实施结构调整战略,从 2013 年起,关闭了52%的煤矿,但生产能力提升了 61.5%,实现一降一提升的目标,推动了全区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健康化发展。

 (二)大力推进三化建设,夯实煤矿三年攻坚安全基础。区财政安排 1000 万元的专项资金对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实施以奖代补,鼓励煤矿深入开展技改工作,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截至目前,全区 80%的煤矿实现了采煤机械化,所有矿井全部完成信息化基础建设;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一年四考评机制,每季度结合监管工作开展一次质量

  标准化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和煤矿是否能正常生产及年底评级相结合,促使煤矿将安全质量标准化纳入日常生产、建设中。

 (三)大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做实煤矿安全生产人力基础。我区结合千名干部与万名矿长谈心对话活动,以区委和区政府、监管部门、产煤镇、矿业集团四个层面为主体,全面开展与从集团董事长到班组长的各级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谈心对话,督促其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责任意识,在追求零死亡的最终目标上形成合力。与此同时,还督促所有煤矿推行从业人员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让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岗前和岗中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怎么干才安全,全面提高煤矿从业人员实际操作技能。为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 2010 年开始,以手机短信形式将国内每一起事故的原因、教训及相应要求及时发送给企业人员,覆盖到上至集团董事长,下至班组长,并对每次国内发生的较大以上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使用大幅喷绘张贴在煤矿醒目位置,让从业人员入井看、出井看、时时看,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

 煤矿安全生产零死亡经验材料第 2 篇

  陕煤化集团神南红柳林矿业公司是一家国有大型股份制企业,矿井核定生产能力 1500 万吨/年。近年来,红柳林公司不断强化安全红线意识,牢固树立煤矿零死亡理念和目标,以安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

  由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心本管理的升华,先后荣获国家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截至 2015 年 5 月底,实现安全生产 1586 天。

 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转型:

 一、狠抓安全理念的深植与落地生根,实现由传统宣贯向注重安全思维模式转型

 一是理念的产生与员工达成共识同步是基础。红柳林在 安全第一和零死亡、零伤害理念指导下,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与员工沟通讨论达成共识,提出零轻伤、零伤害的安全生产目标,确立了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三违和隐患就是事故等理念,坚持用先进理念统一人心,改变了员工思维模式。

 二是把理念渗透到制度标准的每个条款中是关键。按照理念指导制度、制度支撑理念的思路,在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标准中渗透理念,发挥理念的辐射作用。红柳林在制定双危辨识标准管理办法时,坚持三违和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制定了三违和隐患按照事故程序进行责任追究的管理办法,有效地预防了事故。

 三是理念和行动的高度融合统一是保障。在安全和生产发生冲突时,让理念始终为安全服务,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在生产实践中,安全口干部和生产口干部站在各自立场上推诿扯皮的事情时常发生,为此,公司组织开展了如何把安全

  第一理念落到实处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安全第一理念是处理类似推诿扯皮的唯一衡量标准,安全第一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二、全员参与,实现由领导指令管理向全员共识管理转型

 发动全员、依靠全员,是实现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是制度标准制定全员参与。把文件制定的过程当作学习和宣传的过程、统一思想的过程,使各级人员都能对制度有深刻的理解。比如,公司在修订《安全绩效考核办法》时,广泛征集基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题会议审议,形成初稿后再召集各个层面 423 人进行 12 次反复讨论,历时35 天,为贯彻执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安全管理全员参与。鼓励全员参与安全质量标准化精品示范区方案的设计、讨论、创建,并通过对色彩、光感问卷调查,发动全员参与艺术品标杆工程,人人动脑筋、人人想办法;同时,通过开展百名矿嫂一日游、真人真事小品演出、家属安全恳谈会、给亲友发安全慰问信等多种形式,争取员工亲朋好友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支持。

 三是学习培训全员参与。组织开展了《西点军校 22 条军规》、《尽职尽责尽心》一年一本书、一月一主题、一周一话题、一天一案例等学习活动,开展岗位大练兵和基本功训练,员工每天学习,人人当老师,人人在思悟,员工全年记

  笔记 5 万字、管理人员 10 万字。通过常态化地学习,筑牢了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了安全素质素养。

 四是岗位创新全员参与。每名员工都围绕自己的岗位查找设备、工具、环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不断地在细节上优化改进。目前,共申报创新项目 2090 项,通过鉴定项目 1148 项。集成创新成了新亮点,一台支架有 15 处改造,一台煤机有 22 项改进,一条皮带系统有 36 项优化,工具的集成创新达 187 项。全员创新把岗位危险源变成了创新源,把创新源变成了安全源,使矿区天天在发生着变化。

 三、以过程控制精细化为抓手,实现由传统安全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型

 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炼,红柳林提出了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 687 模式,主要是通过 6 大过程控制、8 大支撑体系、7 种精细化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管理的转型升级。

 6 大过程控制就是过程系统、节点、程序、流程、岗位、创新控制。其中,过程节点控制抓要害,使复杂的安全管理简单化。按照煤矿安全双七条的要求和思路,通过全员预测预想和集中讨论,总结出了双危辨识管理办法(即危害人生命安全的 85 条重大隐患和严重三违),有效预防了零敲碎打事故。

 8 大支撑体系就包括心 Xin(心新、信、欣、馨)文化体系、团队素质提升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等。其中,管理信息化体

  系,通过建立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可自动生成 10种分析结果,自动提示告知 10 项管理建议和防范措施,最终自动生成考核结果、汇总报表和工资表,实现了安全生产一键化管理。

 7 种精细化管理技术包括 5E(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处、每一物、每一时)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工程心理学技术、价值工程技术等。其中,通过实施机环双检制,设备隐患下降了 75%;利用系统分析技术,通过对收集到的 1200 余万项安全信息数据,每旬、每月及每年进行分析,及时发现了工作漏洞、制定了针对性措施,提高了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通过建立红柳林员工人体几何尺寸、性格爱好等 11万余个人体生理尺寸数据库,员工岗位人机工程 180 余项优化,实现了人适机、机宜人。特别是对 57 名习惯操作手为左手、228 名佩戴眼镜的特殊员工,进行岗位调整,做到人岗相适。

 四、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实现抓安全由硬管理向刚柔并济转型

 红柳林通过落实人事物三维立体化的安全责任体系,坚持六序、八制工作闭环管理,做到了安全管理始终可控、在控和能控。

 首先,红柳林在安全管理中实行正激励管理办法。每月对完成学习任务、无三违的员工予以奖励,对没有完成的员

  工不奖也不罚。正激励的引导方法,让员工人人都能接受,促进了员工的安全自主管理。

 其次,红柳林坚持安全制度执行的零容忍和刚性管理。每月对管理人员抓三违、员工背诵安全应知应会等进行严格检查,严格考核兑现;对违反双危辨识流程的管理人员按程序进行亲情帮教培训,经过学习考试、思想认识到位后方可上岗;在安全考核中,实行 13 交叉 12 共评检查考核机制,在杜绝人情分的同时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同时,红柳林坚持亲情化管理,让三违人员心服口服,做到知行合一。在 8+6 三违亲情帮教程序中,要求管理人员把三违人员当兄弟、当亲人,在谈心、再谈心程序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好三违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实现刚性管理和亲情感化的有机结合,让管理的艺术为严格的制度管理保驾护航。

 五、瓦斯抽放扎实到位

 大坪煤矿是一个高瓦斯矿井,对瓦斯治理从来不敢掉以轻心。煤矿建立了专职的瓦斯抽放队伍,与掘进、采煤队分开计算工作量,实行单独作业、单独考核。同时,只有钻孔按规程和技术措施密度和深度打够、抽放到位,采掘班组才能下井作业。这样做,避免了采掘班组为了赶产量、赶进尺而降低打孔、抽放标准,盲目作业导致瓦斯超限、甚至发生事故。

 六、培养一支稳定忠诚的职工队伍

 大坪煤矿一号井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的较长周期,还得益于有一支稳定忠诚的职工队伍,他们熟悉井下情况、了解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技能,能够把煤矿安全生产当成自己的事。

 为了培养这么一支队伍,大坪矿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是提高职工福利。不管煤矿效益好坏,大坪煤矿都坚持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资助职工子女上学,并在逢年过节时发放慰问金、慰问品,扶持困难职工家属搞特色农业和种、养殖,通过解除职工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职工安心上班;二是全面兑现对职工的承诺。无论企业有多困难,从来没有拖欠职工的工资。自 2014 年 4 月份至今,在云南全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大坪煤矿一直停产,没有任何收入,但该矿仍然通过银行贷款,保证技术人员和关键岗位职工的工资,做到了停工不停薪。而对于其他岗位的职工,大坪煤矿安排副矿长、组长带队统一外出务工,在保证职工有正常收入的同时,实现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也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队伍保障。

 七、大力建设和谐矿区

 为了创造煤矿安全生产更好的外围环境,消除煤矿周边对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不必要的干扰,自 2003 年以来,煤矿先后投入资金 8000 多万元,建设农村水、电、路及学校等

  基础设施,修建村庄人工湖、农家休闲中心等,扶持发展魔芋、天麻、核桃等惠民产业,通过为周边群众创收致富创造条件,实现了煤矿与周边群众融洽和睦。从建井投产以来,没有出现过村民围堵井口、上访等情况,也为煤矿的安全发展凝聚了人心、汇集了力量。

 煤矿安全生产零死亡经验材料第 3 篇

  2015 年,六盘水市煤矿死亡人数为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零、煤炭产量6274.61 万吨,这是三线建设以来我市大规模开采煤炭后的首次零突破。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六盘水煤炭资源丰富,且煤种全、煤质好、易开采,所辖四个县(特区、区)均为重点产煤县(特区、区),是国务院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核心,煤炭产量一直居全省首位。在 2015 年之前,每年都有煤矿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安全作为牢固坚守的三条底线之一。市安监局局长李恒超说。

 一方面,我市加大安全投入。按照减矿、减产、减面、减人的要求,市级财政每年拿出 1000 万元的专项资金作为机械化示范矿井建设支持资金,全市 70 处矿井增设综采设备 126 套、 139 处矿井有综掘设备 173 套,31 个煤矿通过省级煤矿采掘机械化示范矿井验收,煤矿采掘机械化水平大力提升。

 2013 年,总投资 1.73 亿元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平台启动建设,市、县安监局与煤矿所属集团公司、煤矿实现四级联网。在此基础上,2015 年,我市投入 1300 万元,升级改造安全云,运用大数据强化煤矿监管,由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警。

 2015 年 2 月 26 日 21 时 05 分,格目底煤矿中井的 T2 传感器显示瓦斯浓度 2.03%,煤矿汇报是探头故障。水城县勺米安监站通过平台第一时间掌握信息,要求煤矿马上撤出井下作业人 员、停止井下作业。经现场核实取证,是井下人员违章排放瓦斯导致报警,一起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得到排除。

 另一方面,我市强化安全监管。将 53 个单位列为市安委会成员单位。以考、选、引 的方式,安监专业人才队伍从2004 年的 31 人扩充到 1351 人。每个正常生产矿井配备 2 名驻矿安监员,吃、住、工作在煤矿,将监管关口前移。

 去年,全市 311 家涉煤企业和单位开展煤矿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以煤矿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专项督查和分级谈话、安全警示约谈等为载体,有效落实企业主体和政府监督两个责任,全面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攻坚,盘县、水城县全国煤矿安全重点县攻坚摘帽。

 事实证明,事故是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的,这是三线

  建设以来六盘水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我们的传家宝。李恒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