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题内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

发布时间:2022-06-30 20:15:01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把握课题内涵, 提高 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

 武汉六中

  刘耀辉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逐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心理健康课程和其它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不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基础,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属于非学科性课程。它在操作上具有:重体验过程,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说教;重聆听,不重讲授;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讲真话,不重对错;重临场应变,不重预设的特点。由于心理健康课程具有这些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愈显重要。

 在参与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评比、教研活动和与授课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对活动主题的正确分析、理解和准确把握是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不能忽视而又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对活动的主题理解没有到位,而出现活动目标设定不清晰、不明确的状况。这样不仅会影响活动内容的安排和辅导策略的运用,而且还会影响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想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导效果,我们除了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之外,还应该在分析和理解心理健康课程的活动主题上下足功夫,准确把握活动主题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人在实践中的体验,对如何分析和理解心理健康课程的主题有了一点体会,在此抛砖引玉,仅共大家参考。

 就心理健康课程的主题来讲,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已经确定的命题;二是围绕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确定的主题;三是由学情调研材料分析归纳后得到的活动主题。

 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的审题过程需要从了解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认识开始,即学生对这样的主题的认识差异,现实状况和需求。还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和理想,利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

 界。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理论支持体系和依据,切实做到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课题内涵,并为今后的实践活动增加相关的理论储备。

 具体实践如下:

 1.已有命题 这一类活动主题,题意一目了然,大多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但仍然有一部分主题还需要我们认真推敲,仔细琢磨。比如:《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贴近父母心》、《孤独时刻》„„等。如果仓促实施,很容易使我们抓不住该主题的核心,找不准活动的切入点,而达不到设计效果甚至背离设计初衷。

 如《贴近父母心》。在针对这个主题所做的调研中发现,现在的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他们无法沟通、很少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互不理解,有的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的心与他们父母的心贴的更近呢? 我们在面对这个主题时,有一点应该清楚,那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了解到理解再到谅解的过程。因此,《贴近父母心》这个主题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贴近父母,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而活动的切入点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和父母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活动的重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的办法,并且能自觉地付诸实施。有了这些分析和思考之后,我们就能通过一定的活动设计,借助恰当的载体,首先让学生了解父母生活和工作以及养育自己的艰辛和压力。再让学生尝试着去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管教和有些苛刻的要求背后的良苦用心,消除学生心中与父母间的不悦和误解。最后达到谅解父母对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和过激的言行的目的。从而在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他们能和父母和谐相处,并能体验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幸福。经过这样深入地分析,《贴近父母心》这一主题活动的课程目标也就基本确立,接下来的设计,只要我们运用心理健康课程的活动策略创设出相应的活动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领悟,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收获。

 再如《孤独时刻》这个主题,在分析理解的时候,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孤独的时候以及孤独的时候该怎么办,我们还应该作更深

 入地理解。首先,什么是孤独?孤独与孤单、独处有什么区别?其次,不同的人对孤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和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哪个会更容易感受到孤独、更害怕孤独?那么,在面对孤独时的态度和采取的方法也就会不一样。我们只有在了解了这些以后,才能在引导学生认识孤独时区别对待,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和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才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就会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面对孤独,不惧怕解孤独,并让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这样的辅导就有了较好的收效。

 2. 围绕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确定的主题 在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中,有些主题活动是围绕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展开的。没有具体而明确的主题,只有活动的内容,需要实施者进一步加工和提炼。

 比如 2008 年武汉市第三届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的内容要求是:活动设计紧密围绕“身陷突发灾害的心理自助和互助”主题,课题自拟。

  针对这种类型的活动主题,我们要从分析指定的活动内容入手。从“身陷突发灾害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来看,是要以心理自助和互助为核心,但却不能只是围绕心理自助和互助来开展活动,我们应该以身陷突发灾害时的心理反应为切入点。不然,这一主题活动将很难展开。

 由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在危机发生时,人们的应急心理反应有哪些?哪些是正常反应?哪些是过度反应?如何调适?应急源及其与心理调适之间的关系。其次,还要了解人们在危机来临时心理反应的过程及特点。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应该注意到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突发”二字。只有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在课程设计中才能考虑设置一个突然的情景事件,让学生有强烈的、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积极参与体验领悟,也就为学生找到了在今后遭遇突发灾难事件时的自助和互助的有效方法。

 《重生的力量》、《呼唤积极的力量》等就成为这次比赛中较佳的活动主题,其活动设计、课程实施均获得较高评价

 3. 学情调研材料分析归纳后得到的活动主题

 心理健康课程的活动主题有一些是从学情调查中确定的,这一类课程主题在心理健康自主开发课程中较为常见,它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能够较快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下面是某校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进入中学以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强度和难度的增加,学生有意无意的将自己圈在很小的范围里面,人与人的沟通少了,苦闷和压抑却多了,各种考试接踵而来,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苦闷、压力、误会、考试失利,不同学生的认识也不同。比如面对考试的失利,有的学生说:“又是一次考试的失败,我感觉自己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是为了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为什么生活的痛苦总是多于快乐呢?”但有的学生却有不同的认识:“考试失败没什么的,作为学生很普通,没必要压力那么大。生活中就该有痛苦也有快乐,这样才够丰富呀。就象天天出太阳不下雨也挺没劲的。下次考试如果能考好点,我就进步了。”

 在这个调查材料中,反映出部分学生感觉失利没有什么,作为学生这很普遍;但较多的同学却认为考试失利对自己是一种打击,心情很低落。如果这样的现象得不到调控和改变,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失落的心态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从材料中我们似乎既看到考试失败的问题,又看到压力过大的问题;有家长的不理解和同学的误解的问题,还有人际交往的问题;更有生活态度的差异问题。究竟从何入手找准切入点,是解读这一材料主题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有效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问题都列出来,然后再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比如:哪个问题更具代表性?哪一个问题更迫切?哪一个是众多问题的关键?哪一个问题的解决具有让学生触类旁通的效应?经过这样的分析和思考,你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存在一个交集,那就是一种态度——积极和消极的生活态度。

 如果能够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即决定一个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理解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当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时,就能够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就能够享受生活的快乐。反之,就会感受倒痛苦。如果让学生有了这样正确的认识,不仅学情调查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能够得到缓解,而且还为学生今后解决学习和生活

 中可能遇到的由认知产生的其他问题做了一个较好的铺垫。于是,以《痛·快》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也就成了解读这个材料内容的最佳答案。

 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中,把这次活动作为系列活动的开路先锋,以后再依次开展“积极应对压力”、“敢于面对挫折”、“我们一起前行”„„等活动,逐一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找到更多的、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我们都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全面正确的理解,切实把握住课题的内涵,就能够确立正确的、针对性较强的、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目标。并由此制定出与活动主题一致的,为活动目标达成服务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让学生有一定收获的实施策略和方案,就能够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