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9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3-12-31 19:25:12   来源:读后感    点击:   
字号: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家乡,在他/她们的心中,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家乡也会带给他们很多回忆。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书的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9篇,供大家参考。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9篇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篇1

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家乡,在他/她们的心中,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

家乡也会带给他们很多回忆。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书的作者是萧红。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于1942年逝世。她原名张乃莹,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这本书先讲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及习俗,如跳大神、放河灯、逛娘娘庙等等,她还介绍了一些我们现在见不到的那些非常有意思的街市铺子,如当铺、豆腐店、扎彩铺等等,通过这些铺垫让我们能似乎看到了一幅旧社会东北农村的乡土画卷。然后就讲了萧红和她的爷爷之间发生的故事,有在菜园子里的(语文书中有一课“祖父的园子”就是从这节选的),非常有趣。接着她讲了几个凄惨的人物故事,读起来又让人很悲愤。

据说跳大神可以治病,主角有大神和二神,大半是在天黑跳的;放河灯是为了超度饿鬼的,在那天会有很多鬼被放出来,这是给它们一个转世投胎的机会;在看野台子戏时,一个家中往往是三姨二姑全都聚了起来,互赠礼品,有时如果台下出了热闹,就没有多少人看戏了;四月十八逛庙,总有几个警察等着收走丢的孩子,老爷庙里的泥像威风凛凛,娘娘庙里的泥像却近似普通人。.。.。.可见那时候的人们有多么迷信,而这些乡土习俗现在基本都见不到了。

萧红的爷爷非常疼爱她,当时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萧红的奶奶还用针扎过她,所以萧红很讨厌她的奶奶。在菜园子中,爷爷做什么,萧红就跟着做什么,她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假小子各种调皮捣乱,但爷爷一如既往的爱护她;爷爷还经常教萧红读诗,并告诉她每首诗的意思。在半夜里当萧红被团圆媳妇的哭声吓着的时候,爷爷哄她、安慰她,告诉她这不是哭声。.。.。.爷爷最后还是离开了她,唯一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的人也走了。

还有可怜的团圆媳妇,刚12岁就成了童养媳,她天真、懂事又能干,但她在婆家生活得并不幸福,她的婆婆总是打她、骂她、羞辱她,在她脚心上烫出痕迹,还说她没规矩。后来团圆媳妇害怕了,在半夜里喊着要回娘家,就被打得更狠了,然后就一病不起了。她的婆婆用了各种“妙计”,与其说是妙计,不如说是毒计,她们把团圆媳妇当众扒光,放到开水里“洗澡”,几次都差点死过去。最后团圆媳妇被她们活活折腾死了。这些愚昧又狠心的人看的我咬牙切齿,团圆媳妇和我一般大,但她却不幸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是迷信的旧习俗害死了她,是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害死了她,想想都觉得太可悲了!

这本书我看时一会被逗得呵呵笑,一会因书中人悲惨的生活而感到伤心不已,最后又因为自己拥有现在这样幸福自在的生活而庆幸不已,这是一本让人感慨的好书,强烈推荐给大家。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篇2

《呼兰河传》讲的是作者萧红根据回忆童年生活写的一本书。

书中写了许多的各有特点的人物,如:慈祥的祖父,受尽折磨的小团圆媳妇,脾气古怪的有二伯……书中写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如:扭秧歌、放河灯、跳大神、唱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其中,我很多次读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作者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惹得作者在旁边哈哈大笑。

但是,当胡家婆婆平白无故殴打、咒骂小团圆媳妇,把沸腾的开水往小团圆媳妇身上泼的时候,当时人们的精神都是麻木的,大家不仅不劝解,还加油鼓掌。我又感到了愤怒,我觉得小团圆媳妇很可怜,其实胡家婆婆只是想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可我觉得这也太过了。

作者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但和祖父在一起的时光也是快乐的。童年是人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篇3

今天,我阅读了《呼兰河传》中的《朦胧的期待》这一章。

文章讲述了一位叫做李妈的人。她原本十分快活,这一天她却变得有些忧郁。以往的那响亮的厨房,现在却变得死气沉沉,而这一切都与一个叫金立之的人有关。不久,金立之回来了,李妈是忧郁的情绪也大为好转。趁着金立之与太太说话的功夫,她跑出了厨房,打算给金立之买几包烟。可等她回来时,金立之已经走了。她停下了脚步,热度离开了她,跳跃和翻腾的情绪也离开了她。

为什么金立之一来,李妈就心花怒放,而金立之一走,李妈就忧郁不绝呢?联系上下文才知道,金立之是李妈的未婚夫。金立之对李妈说:只要他抗战胜利了,他就会回来娶她,到时候一切就好了。李妈盼着抗战胜利,盼着金立之回来,她几年前在家乡时也曾送过一个年轻的红军走,走时红军说等她当完了红军就回来娶她,还送了她一匹印花布。可是那个红军永远回不来了。所以,李妈一看到印花布就想哭。现在金立之也说抗战胜利就回来,所以李妈就热切得盼望着抗战的胜利,她的未婚夫赶快回家。晚上,李妈做了一个梦,梦见金立之从前线回来了。他说;“我们一定得胜利的,我们为什么不胜利呢,没道理!”李妈在梦中温顺的笑了。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篇4

茅盾说,萧红是以含泪的微笑回忆呼兰河这座寂寞的小城。他并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对于茅盾的这一评价,“并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这一点,读过以后深有体会。但我并不认为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叙事诗风土画或者歌谣,或者说,这些并不够。

随季节消长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猪肉,夜一来就有的蛤蟆叫和虫叫,八月的女人浆衣服、拆被子、锤帮锤,早晚街巷叮叮当当的乱响……日子不温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理应如此,卑琐而平凡。

呼兰河城里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庙,有为缠绵病榻的亲人请来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翻墙头看跳大神的邻里。鼓声敲得有腔有调,赶上雨夜就格外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请神为了治病,却使街坊感慨兴叹,终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来不及庇佑这卑微的生命,还是这大神功力尚浅,不能通灵?“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第一次看到此处,觉得这样的感慨实在突兀莫名。萧红一生与贫困苦难为伴,悲剧紧贴她的肉身,对一个女人,她经历的实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生走的都是败路。萧红最后沦落于香港,病魔缠身,写回忆录,写呼兰河传。“老,老了也没有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经历了这一世的风雨,生于她,也未免沉重。迟子建的北极村是纯澈的明丽油画,大朵的葵花和梦里的家;萧红的呼兰河城是轻描淡写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调不出许多色彩,只得用简单的灰白墨色涂出一片黯淡与寂寞。

《呼兰河传》是一部很单纯的作品,没有太多复杂的人物性格与情节,像是在讲故事,而不是演剧本。生者如萧红,想必很难再用控诉与疾呼来一发胸中苦闷,所以呼兰河传尽管“好看”的很,却同样“难言”的很。就像一个虚弱的病人,回忆着有过生活,尽管想要努力微笑,却难掩哀伤。因为过去越是单纯,就衬得现实越发伤痕累累。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那么悲凉?”

这又何尝不是她的人生一叹?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自传,他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

萧红出生在一个寂寞的小镇,这个小镇的名字叫做呼兰河,在萧红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盛举】想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这些都是呼兰河城的祖先祖祖辈辈代代流传下来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作者萧红也在这本书里讲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童趣,如·‘拿铲子把谷穗割掉,留下了一大堆的狗尾草,使外祖父哭笑不得;院子里的玫瑰花绽放时,萧红又将撒发的香味的玫瑰花掺入外祖父的帽子里,当时,外祖父并不实情 ,又让大家·哈哈大笑。每次读到这,别提我了,我都笑得前埔后仰了。

每当翻开这本呼兰河传,我总会沉静在这欢乐时光,呼兰河传里的好词好句又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 得到了不少东西,懂得了不少学问。

当然这本书里也珍藏着很多打动我的语句,如,老胡家有了小团圆媳妇,但没过了多久,小团圆媳妇就过世了 ,小团圆媳妇的孩子出世的时候,不到五分钟也能去了,但他的爸爸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生的希望,这一举动,不仅打动了呼兰河城里的君民 ,也打动了我。

最令我伤心的是尾声,从这一个个字里,又回忆起了我儿时的故事。

啊,我爱这本书,更爱读这本书。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篇6

有人说读书使人认识世界之广大、自身之渺小。不同的书就像一幅幅带框的画,以自己的方式映射和展示世界。他们之间往往有许多交集、重合的地方。而呼兰河传带给我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似乎因为地处北方严寒之地而又与世隔绝,导致作者的童年以及她所讲述的故事也与众不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连接了起来。一个个有趣或者无趣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呼兰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

呼兰河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和小城里人们普普通通的生活。文章言语也是那么普通,但却像是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使得我摘抄了一段又一段,最后竟抄了厚厚的一沓。文章少有直接的批判和讽刺文字,却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蔓延泛滥所带来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章首先对呼兰河的风情进行了描写,展示了呼兰河整体的地理面貌。其中细小的人和事描写又数不胜数,如卖馒头的老头子因为雪大路滑摔倒在地,馒头滚落出来被路人拾去吃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描写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描写了人的习俗和风情。

呼兰河是闭塞的,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也进不去。呼兰河的人是愚昧而又麻木的。他们最喜欢看热闹,传八卦。街上有一个“大水泡子”车马通过很不方便,人走着小心翼翼,马经常陷进去,猪啊鸡啊狗啊猫啊更是经常淹死在里面。人们却从来没想过填平它,“大水泡子”反而给人们带来两项好处:第一就围观和议论陷进去的马,马陷进去是十分不易出来的,也有帮忙的也有不帮忙的,更多的是围观和议论的。虽然很艰难,马最终还是出来了,围观的人反而十分失望,第二天大家都会传“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二是由于有猪会淹死在里面,于是人们可以在买到比平时便宜多的猪肉吃。而买到的猪肉往往都是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猪……然而又一想,瘟猪肉怎么可以吃得,所以还是淹死的猪吧。然而实际上一年也不能淹死一头猪,却常常可以买到便宜的猪肉。呼兰河的居民就这样自欺欺人,而把这泥坑子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若是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这瘟猪肉呢?然而吃了生病的又要说“就算是淹死的猪也不应该抬到市场上卖,死猪终究是不新鲜的,税子局是干什么的?!”关于这瘟猪肉又有小孩子不会说谎,而被打的。不仅使我想起了《皇帝新装》里的小孩,那个小孩有没有被打呢?

呼兰河的居民是麻木的,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吭的默默办理。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过就是染衣裳,拆被子,锤棒追,锤的街街巷巷都是叮叮当当的乱响。棒槌一锤完,做起被子来,就是冬天。

呼兰河的居民是贫穷而又不讲卫生的。不仅是因为前边说过的瘟猪肉,这里的人梦想就是吃得饱穿得暖,然而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人人都爱吃豆腐,有吃不起的。传说有这么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街上卖麻花的提着篮子从街这头挨家挨户卖到街那头,一家有四个小孩,最小的手特别脏就像煤球一样,每个人都把麻花翻捡过一遍。然而最后这篮子麻花还是卖完了,给孙子买麻花吃的老太太还说:“你看着油光发亮的麻花多干净,就像是刚出锅的一样。”

呼兰河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最好看的要数火烧云了,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把红公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着,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了小金猪。文中有比喻有颜色有形状也有动作描写的十分精彩。

文中对婚丧嫁娶的描写又处处藏着对封建迷信的嘲讽。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生活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戏台子;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然而除了跳秧歌,全都是神啊鬼的封建迷信,无非是敬神怕鬼,又处处透露着嫌贫爱富和男尊女卑。文中对团圆媳妇的描写使我尤为深刻,健健康康活泼可爱的一个女娃,嫁到了丈夫家,还没来得及受他“小丈夫”的气,就被自己的婆婆各种打骂:“……总之,她一不顺心,就觉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谁呢?谁能让她打呢?于是就轮到小团圆媳妇了。有娘的,她不能打。自己的儿子她也舍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唯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都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小团圆媳妇生病了,迷信的人们花了“巨资”请了道士和大神来驱魔治病,把她当众脱掉了按在装满开水的大缸里洗澡,洗的昏厥过去就泼凉水然后再来一遍,反复三次。最终小团圆媳妇死了。作者不禁感慨: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第三章开始描写祖父。祖父情深,田园乐趣,怡然自得又是另一番天地,似乎与这呼兰河隔离了起来。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来,也有那么几间房子、一个园子,祖父喜欢养鸟,会带我去钓鱼,院里也种菜养鸡,时代不同我们是吃得起豆腐的,沿街叫卖的热豆腐还有我最爱吃的米酒。虽然井里没有淹死过鸭子或鹅,因此我也没吃过祖父做的烤鹅,但是有我最爱吃的鸡蛋穗儿,院里有一口大缸,夏天就在里面用井水洗澡,还曾经溜进去过一条水蛇,被祖父拿去饭店卖了。祖父种的葫芦,晒干了给我放着给我做酒葫芦玩。也带我捉过倾听,也有钟也有贮藏室,里面也被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财宝”,也有红灯笼,不过是塑料的……我在感叹作者记忆如此清楚的同时,又发现在我童年里出现过的那些物件竟然也记得如此清楚,好像昨天刚拿过一样,可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祖父已经不在了。好在祖母还在,虽然失去了大部分的记忆,然而身体十分健康。我不讨厌祖母,她不但没有用针扎我我手指,反而常常牵着我的手走不长不短的路去蛋糕房买刚考好的蛋糕吃。还有文中关于表哥的描写,我也有一个表哥,就不详细描写了。

此中体会,二千余字不过讲述一二,具体内容各位还是读原著吧。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篇7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想出去走走,多些感受阳光、芳草、感受那些单纯而温暖的笑脸。萧红——这个内心敏感丰富外表刚强的女子,在写完《呼兰河传》后心中的炉火逐渐无望的熄灭了。

但丁说:“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我体会着萧红心中那个叫“呼兰河传”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笼罩着作家的后半生,然后她滑入黑暗、无边无际。

萧红是以对家乡小镇的体验进入写作,这种写作与童年深刻独特的记忆有关。萧红有着真切的乡村体验,作品中充满原始的气息,这种原始的血气构成另外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美。

她的文字是生命的体验,在作品中渗透的是粗糙的生命体验,充满苦难,她的文字很少文学的修辞、粉饰。这种作品风格在五四以来表现启蒙、小资的作品中找不到。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篇8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个情景令我感到悲愤,在那个小镇的一个大泥坑,七尺来深,就因为它。淹死过猪,闷死过猫,将很多家畜给害死,人们说拆墙、种树,但为什么不把大坑填上,是因为天意如此,让这里有一个大坑我们就该顺应天意!

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与祖父在那座大花园里充满快乐。而我忆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个人心里,如诗、如酒、如画,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没有烦恼,没有争论,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体会出萧红在离开香港后对故乡的深刻怀念,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自己童年的过往,这里没有优美的故事,而处处是令人心动的故事。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彩篇9

在东北,有个叫呼兰河的小镇,镇子里曾生活着一个叫萧红的女孩。她在流亡途中写下《呼兰河传》,这本正被我捧到手上的书。透过她的文字,我走进呼兰河,看见可爱的她,看见磨坊里劳作的冯歪嘴子。

他怀里抱着那个可怜的孩子,从出生之时就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他眨着大大的眼睛,明亮的眸子里载满单纯,他好奇的大量这个世界,对世界报以汹涌的爱意。另一边,他的大儿子正将小驴牵往井边,井水清澈透亮却冰凉,他的脸被冻得通红。

他们是最底层的人们,在呼兰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里过着平淡的日子,这里的人们单纯,却又单纯得可怕,变成里愚昧无知。他们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将事实改得面目全非,一句句流言伤人最深。在流言之下,无论是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还是善良能干的王大姐,都无一幸免。

失去妻子的冯歪嘴子也曾迷茫。他看不清前方的道路,行走在深渊旁,他差一点就放弃希望。如今,幼小的孩子给了他生活的理由。尽管生活有诸多不顺心,不诚意,但未来总是充满美好。无论往事如何早已发生,就让他们画作云烟,随风而逝。

眼前是冯歪嘴子的生活,安宁,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