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法律热点问题论文【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08:35:53   来源:法律文书    点击:   
字号:

《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物理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热学》课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导,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法律热点问题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五篇】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热学课程论文教学形式与作用一、引言

《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物理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热学》课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输运现象与分子动理学理论的非平衡态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液态与固态、相变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养成刻苦踏实、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又要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还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热学》课程的教学中,课程论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探讨课程论文教学的相关研究课题也逐渐开始得到重视。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适当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及它们在生产技术、特别是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特别是当代物理学前沿以及当前高技术领域中物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和责任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课程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于造就新世纪人才,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程论文的基础

课程论文实际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热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打好基础上。如果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雄厚,基本功扎实,再加上广泛涉猎与深入钻研,专业课就能学得好,理解得深,在将来从事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工作时就上手快,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况且,“热学”课程在传授系统物理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与工作语言。这样,尽管有些基础物理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被直接应用,但这却会影响到学生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至世界观,当他们以后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时会在潜意识深处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热学》课程的基础还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离开这些基础去谈课程论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课程论文的形式

课程论文的形式灵活,不仅包括论文、调查报告,还包含有实验研究、实物制作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告知、提问等多种提示方式引导同学自行深入研究,常见的课程论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解题方法的探究,通过对一个例题或习题的多种方法求解,使得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掌握得更透彻;
二是实验探究,例如,当讲解到气体玻一马定律与盖・吕定律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上述定律;
三是调研报告,例如在讲解卡诺循环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调研、总结目前市场上热机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等;
四是理论模拟与分析,例如讲到相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各种相的稳定性。五是合理的估算,例如气体动理学理论里输运现象中的气体黏度公式,查普曼和恩斯库格曾用不同的高深理论得到相同结果,它是个级数,由前几项可得系数约为0.499,而如果充分考虑速度住留的简便方法,很容易就得到此系数等于1/2,又如通过对小无极分子估算分子间力的有效作用距离与平衡距离的半经验公式,再如可以用标准大气模型中数以千计的数据,考虑地面凹凸不平的影响,可求出精度较高的大气粒子总数,然后与用均质大气模型、等温大气模型或者地面大气压强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估算行星大气粒子总数的简便方法;
目前“热学”课程中有一些概念和提法在学术界实际并未完全统一,有的甚至还是有争议的,例如:任意逆循环的制冷系数的定义,等热容过程与多方过程的差异,卡诺循环的概念以及回热式循环与非回热式循环,等等。遇到这些内容时,就在课程讲授中把各家的观点都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同时也介绍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自由思考,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总结

《热学》课程论文的目的是使得学生通过热力学宏观定理与微观模型的学习,建立把宏观现象与微观模型进行联系的物理思想方法,掌握对事物的实验――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与课程讲授、主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论文为载体,实现《热学》课程的互动研究型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全面加强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成视野开阔、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风格。用搞科研的态度对待教学,积极开展教学论文的教学,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地相结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这些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所取得的成果,身教言传,课程里就会充满了研究与探索的特色和风格,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受到熏陶,养成勤于思考研究、勇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并为学生发展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9-60.

[2]张辉,陈振乾.“高等传热学“教学的改革实践[C].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172-175.

[3]高崇伊.改革“热学“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3):34-38.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热力学第二定律;
高职高专学生;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09-02

热工学理论基础是供热与通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理论基础的学科。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专业领域应用中比较广泛,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而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课时少、课程内容多等特点,因此理论讲解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结合目前热工学教学方法研究[1-2],本文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内容,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就如何让学生学好热力学第二定律并能较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谈一些教学经验和结果。

1 合理提炼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不同,他们今后接触更多的是工程技术中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和问题,理论研究很少。因此,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分清主次、合理提炼、适当取舍。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专业基础课的重点放在应用性强的内容上进行讲授,适当降低理论基础的深度,大胆舍去理论性强而实际工作中应用有限的内容,如克劳修斯积分式、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等。

热力学第二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是高职高专学生在将来学习、工作中经常要接触应用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2 联系实际的教学引导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更是达到成功教学目的的关键。如何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恰当而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导,是每次课成功讲述的前提。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妙地将理论讲解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出学习兴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理论之前提出几个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联系相关理论的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热力学第二定律讲解前,提出问题,如:水是否可以自发地由低处流向高处?热量是否可以自发地由低温传向高温?答案很简单,问题继续引出:如果想要实现它们的逆过程应该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说逆过程的应用。学生非常积极地回答,说出很多应用实例,如:从水井中用水泵抽水;
夏季空调房间的温度低于室外环境的温度;
冰箱内的温度低于室内温度;
等等。学生的充分参与和思考,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3 服务专业的教学理念

专业基础课是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的,高深的逻辑理论推导并不会直接服务于专业,所以教学过程中联系好专业课讲解,会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具体的认识,也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后续专业课学习联系密切,授课过程中,先用图示法(图1、图2)为学生讲解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及火力发电系统原理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相当多的热量要在凝汽器中散给冷却水?全部用来转化为汽轮机的机械能可不可以?”“要想实现从低温的冷藏室中把热量不断地取出释放给高温的冷却水,自发过程不能实现,想要实现怎么办?”学生结合原理和问题,很容易得出冷藏室温度低于冷却水的温度,热量不能自发地由低温冷藏室传向高温冷却水,要想实现这个非自发过程必须有一个补偿条件,即压缩机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自发过程。热能不能无条件地全部转化为机械能,锅炉中水获得热量变成蒸汽,蒸汽不可能把获得热量全部转化成汽轮机旋转的机械能,必须伴有一个补偿过程,即凝汽器内高温乏汽向低温冷却水的自发散热过程。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得出:自发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但并不是意味着自发过程的逆过程不能实现,这种自发过程的逆过程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它的进行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必须有另外的补偿过程同时发生。例如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非自发过程,可以通过消耗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自发条件补偿来实现;
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也是一个非自发过程,但是可以通过使一部分热量自发的从热源流向冷源这一自发过程的补偿,热能就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可以得出:非自发过程进行的条件是有一个自发过程与之同时进行,如图3所示。

4 结合专业回归理论

根据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及火力发电系统原理回归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经典描述:1)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在1865年提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2)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不可能制造只从一个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机械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循环发动机”[3]。根据两种描述可以看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是很直接,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具有抽象性强、记忆困难的特点。

对这两种描述进行简单变形,克劳修斯描述可以变化为“要想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必然引起其他变化”;
开尔文描述可以变化为“要想制造出只从一个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机械功的循环发动机必然引起其他变化”。简单变化之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难点落在到底引起什么样的变化,结合刚刚讲过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及火力发电系统原理,学生很容易提炼得出结论,即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引起的变化是增加了压缩机对系统的做功,火力发电系统引起的变化是系统部分热量散给外界环境。

5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讲解经验,可以得出高职高专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应不断探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运用知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凯旋,刘建华.《热工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牢牢掌握网上话语权

长期以来,在话语权问题上,我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一些西方媒体往往喜欢用预设立场和“标签式语言”描述中国。有个别西方媒体甚至歪曲事实真相,用诬蔑不实之词误导公众。而中国媒体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话语权问题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把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出去,有时即使报道出去了声音也很弱小,无法影响西方公众。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与西方媒体争夺网上话语权,通过网络媒体把中国的声音及时发出去。今年以来,从“3・14”暴力事件、奥运圣火海外传递风波,再到这次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国网络媒体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力量。网络对这些重大事件都进行了深度参与,网民的意见汇聚与表达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这些事件的进程。西方媒体从此不得不正视和面对中国的一股新兴力量――网民。

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场”

主席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时说:“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这充分说明网络舆论正在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具有交互功能的论坛,是包括领导人在内的所有人关注的焦点。网上论坛在营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络媒体在虚拟空间形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正面“舆论场”,并在一定时空、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主导了现实社会舆论,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抗震救灾斗争。

网络舆论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上的媒体言论、论坛及新闻跟帖所形成。这种特性,使互联网上既有正面声音,也有负面消息,甚至还有造谣污蔑、混淆视听的各利,杂音、噪音等有害信息。但是,在“拉萨暴力事件”、“‘’分裂势力干扰破坏奥运火炬传递”和“汶川大地震”突发事件报道中,中国网络媒体充分显示出“网民战争”的巨大威力,以“真实、客观、公正”的强大舆论,捍卫了祖国的神圣利益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尊严。通过这一事实我们应该认识到,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研究网络舆论的特点规律,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就能够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虚拟网络空间营造强大的网上正面“舆论场”。

让客观的专业言论成为网上“最强音”。网络言论是对网上新闻的深入解读,它可以帮助网民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进而起到引导网上舆论的作用。在抗震救灾中,人民网的“观点频道”、新华网的“新华言论”、中国军网的“观点言论”,都依托其母媒体的言论优势,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热点问题,发表了许多针对性很强、有真知灼见的网络言论。实践证明,以主流媒体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引导网上舆论非常有效。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民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网络言论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担负起为正义鼓与呼的使命,以深邃的思想和一定的规模,为形成网上正确舆论导向起到了先锋作用。但在平时,网上言论的数量较少,在一些重点问题上的声音比较弱小,在许多需要引导的问题上还存在“盲区”。因此,网络媒体应该注意整合传统媒体的言论资源,并进一步开发和拓展传统媒体言论作者队伍的资源和作用,在重大问题上灵活机动地发表自主言论。通过多种措施形成网络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引导的强势言论,让客观的专业言论成为网上“最强音”。

使重点论坛成为公正舆论辐射源。网络论坛跨越了社会发展的物质、精神和地域限制,实现了公众话语权演绎史上的历史性革命。网站论坛因此成为网络评论的主阵地,成为影响网络舆论的主要辐射源。

网络论坛是网络的神经末梢。国内外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几乎都会在论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一个网络评论的“自由市场”。因此,对于重大、敏感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和社会突发事件等在论坛上的讨论应该给予必要的“软引导”。一方面,应该做大做活做强重点媒体网站论坛。建设好令网民信赖的重点媒体网络论坛主阵地,最大程度地引导网络舆论。另一方面,应该注意培养和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各重点网络论坛应该正确引导和培养“意见领袖”队伍,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通过网站和网民的努力,使热点和敏感问题在论坛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引导论坛讨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使重点媒体网站论坛成为公正舆论的辐射源。

引导新闻跟帖在碰撞中走近真实。网络传播对普通民众话语权的解放,激发了人们想说敢说的欲望,网民对感兴趣的新闻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站也因此开发应用了新闻评论系统,为网民提供即时评说新闻的技术平台。面对汶川大地震中的各种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各大网站都有大量的新闻跟帖,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和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各种观念在某一个新闻事件或观点上集合、碰撞和交汇,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影响。因此,对于论坛上偏离基本新闻事实和主流舆论的跟帖应及时进行评论和反评论;
对极端错误的跟帖应及时删除,使新闻跟帖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元碰撞中走近真实。

自律他律共创网上和谐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络不仅成为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而且出现了自中国有互联网以来前所未有的健康、有序、和谐的网上氛围。在网上互动空前活跃的情况下,网络秩序良好,网络环境洁净,网络民意一致。登录中国互联网各网站,以往低俗平庸的炒作被健康文明所主导,以往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被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的激情所感染,恶意攻击的谩骂失去了生存空间,相互理解和包容成为网民处事的主要基调,即使出现一些偏激甚至极端的言论,网民的容忍度也大大提高,并立即会有大量跟帖进行劝阻和制止。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造谣和散布虚假信息扰乱人心,以抗震救灾为幌子骗取钱财,扰乱社会秩序的现象也大大减少。而且一旦

出现此类事件立刻遭到有关部门的查处和严厉打击。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网络在自律与他律的互动中达到了文明和谐。这些喜人的变化昭示我们,只要把网络的自我约束与社会的外部法制结合起来,网络一定会走上健康、文明、理性的发展轨道,也一定会形成中国互联网良性有序的生态环境。

在虚拟空间构建网络自律的坐标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个体自主性的体现是任何传统通讯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缺少像传统媒体那样严格的干预、管理和控制,这就要求网民、网站和互联网行业都应该有较高的自律性,并形成“三位一体”的自律型坐标体系。抗震救灾中网络社会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体系实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面对地震,我承诺:“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网民自律公约》的帖文,曾被各网站论坛竞相转载。帖子中网友自订的“十不”自律公约的出炉,树立了中国网民自律标准体系的一块里程碑,也表明了中国网民正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智。

网民网上网下的身份割裂,是形成网络失序的主要原因。网络的匿名性使部分网民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束缚和法律制约,倾向于极端、暴力和不负责任。严酷的地震灾害,唤醒了网民心底的人间大爱;
紧张的抗震救灾,涤荡出网民内心深处的热血激情。在灾难面前,网民实现了一次自我“救赎”。面对地震灾害时的情绪求同、网下舆论与网上言论的高度统一、救灾行动与网上呼吁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网民的身份认同、集体认同和秩序认同。网民在从虚拟向现实自我的回归中做到了严格的网上自律。今后,我们应该把这种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自律引入网络自律常态化。

网民自律是网络自律的基础和核心,各网站和互联网行业的自律也十分重要。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人民网、新华网等20多家网站共同倡议发起了“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杜绝虚假信息,共建诚信网络’”诚信自律行动,活动上线第一天,响应网站就超过了200家。各网站都严格自律,认真履行了网站应尽的引导、提醒网民的职责。此前,互联网行业和各网站都曾签署过多个文明办网的倡议,这些倡议终于在长期的努力和这次抗震救灾中产生了良好的累加效应,这些都为我们通过自律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用他律廓清网络空间的最后一道底线。网络虚拟社会应该纳入法制监管的视野和轨道,并且应该制定更加详细的法规,建立更加专业的执法与监管力量体系。

互联网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没有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真空”。加强技术与法律法规监控,是网络他律的重要屏障。网络媒体属于高科技产品,首先应该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把不健康、不和谐的内容第一时间清除出网。此外,应该高度重视以法律法规强制性手段规范网络行为。应该不断加大我国网络立法的力度,培养一批网络执法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双管齐下,就可以构建科学的网络他律防线,从各个环节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网络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这里,需要干净、文明、理性。我们在互联网上构建网络自律的坐标体系,并用他律廓清网络空间的最后一道底线,我们就将在互联网上收获自由的文明和文明的自由。自律,将使网络更有力量;
他律,将使网络更有秩序。自律是根本,是核心;
他律是保障,是重点。让我们在自律与他律的互动中努力构建网上和谐。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互联网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网络媒体,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走向成熟和理智的道路上,时时处处都呈现出“双刃剑”的两面性。网上正面积极的舆论曾在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而错误消极的网上舆论也曾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网上主流话语权比较弱势,网络舆论过于分散和混乱,网络监管存在不少漏洞与“空白”,中国网络媒体在自我净化和完善发展上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
安全工程;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谭小群(1984-),女,湖南郴州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助教;
刘英炎(1969-),男,广东茂名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高级工程师。(广东 珠海 51908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41-02

工程热力学是安全工程专业比较重要的基础课,主要研究物质的热力性质,热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换规律及其工程应用。通过该课程能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安全专业是一个注重工程应用的专业,因此本文选择了王修彦主编的《工程热力学》为教材。[1]鉴于该课程概念多且抽象、公式多且应用条件复杂,如何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在绪论教学时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学习框架,而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实践,有针对性地开设课内实验,故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以巩固知识点为目的注重工程应用,加强实践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针对以上几点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注重构建学习框架

以所选用的教材为例,工程热力学主要介绍内容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围绕这两个定律所展开的各类工程应用。[2]教学之初,为避免学生产生这样的观念:公式多、内容复杂、知识点错乱,非常有必要为《绪论》这章多设置一些学时数,以便在初步讲授这门课程之时,将课程学习框架充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把握课程特点,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框架包括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见图1。

通过图1,学生可以在接触课程时就明白自己即将围绕什么主题去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能量转换的主要定律及其相关工程应用,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实践意义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节约资源,持续发展。这种知识树一旦在学生心理产生印象,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可以说绪论教学所多花的学时不仅不会影响剩余章节的教学进程,反而发挥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二、故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去研究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定律,包括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都是基于经验总结。这就是说,这种经验总结为该课程的教学结合实际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使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后期的学习。例如在热力学第一定律讲述时,可以在课堂上再现第一类永动机的设计,并让学生参与指出设计的不足或提出自己的设计,当学生兴趣盎然时引出第一定律。第一定律引出后,引导学生举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量转换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后,提出问题:封神榜中哪吒的风火轮是否能实现?如果能实现飞机、汽车还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不能实现,又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探讨后将疑问留给学生,并提示随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入学习他们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又如在蒸汽动力循环讲授时,可以给出火力发电厂发电效率计算的例题,学生在亲自计算后,深刻体会到目前我国火力发电厂的实际效率不高的现状,并开始关注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这时可以将该问题留给学生,并提示随着蒸汽动力循环的深入学习,他们将得到想要的答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故设悬念的做法,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和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当然这种故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则需要从系统的角度,依照教学进程依次设置。本人认为以下过程可作为设置悬念的主线,即从能量能否转换到能量转换是否有规律可循,从能量是否守恒到能量守恒过程是否一定能进行,从理论可以进行的过程实践上为什么不被采取到理论上完美的过程能否实践上努力实现。围绕这条主线去设置疑问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设置悬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我思考。

三、重视教学中的育人

尽管工程热力学是广大学生以及教师公认的较为枯燥的基础课程,然而工程热力学却蕴含了大量的为人处世道理,如果能将属于自然科学的工程热力学与人文教学结合教学,不仅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功能还能达到很好的育人功能。例如,围绕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向学生讲述付出与收获之间的道理,围绕热力学第二定律中能量自发转换的方向性问题,可以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提高个人素质是一个从低品质向高品质转换的过程,因此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付出代价才能实现。换而言之,在校大学生要懂得要提高个人素质,将来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现在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实现。

同时工程热力学所涉及的领域为能源,众所周知,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争夺的主要资源之一,资源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然而学生在中学时代,知道得更多的是国家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丰富,尽管也知道人均占有率不高,但是并未深刻意识到能源的合理使用对当前能源抢夺局面的改善作用。因此在绪论中除了重点给出学习学框架外,还应该介绍各国的能源利用政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唤醒学生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总之,加入人文育人思想后,工程热力学的教学会变得更加活泼,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也逐步提高,因此重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方式。

四、注重工程应用,加强实践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效果不能皆尽人意。尤其对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做题目只是辅助手段而不是最佳的方式。要将工程热力学这门课程的抽象性剥除,非常有必要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学科所应用的领域,例如火力发电厂 。一般在取得学院认可的条件下,可以与当地火力发电厂建立联系,在绪论讲授完,或蒸汽发电讲授前,可分批次带领学生进入电厂学习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发电厂的流程,了解汽轮机、锅炉、给煤机等设备以及发电原理;
参观过程中,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特点,可多提醒学生电厂发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也可以向学院申请邀请电厂安环部负责人以讲座的形式给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系统讲述电厂蒸汽机发电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制冷和制热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了解空调、冰箱的工作原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并牢固掌握知识点。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可以要求学生提交实践学习报告,并作为该课程考核内容之一,达到解放学生为考试而被动学习的局面。

此外工程热力学知识点比较抽象,有必要开设部分课内实验,让学生掌握压力、温度、热量等基本量的测量方法,并运用课堂讲授的相关基本知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巩固并加深有关理论知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以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具有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合于复杂和抽象课程的教学。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3]

工程热力学中所研究的能量转换必须基于热力状态的变化,即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实现能量转换。而从一个状态到另外一个状态必然经过一定的过程,因此示功图p-v图、示热图T-s图是工程热力学非常重要的工具,甚至可以说是工程热力学独特的语言。实际气体包括水蒸气、湿空气,工程应用包括动力循环以及制冷制热循环的研究中都用到了这种图形化的语言。这种图形化的语言是动态过程的描述,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态、形象特点将静态的图动态地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动态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学习化为直观易懂的学习。

六、总结

工程热力学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的重要特性已为大家所共识,如何探索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成为提高安全工程毕业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构建教学框架、故设悬念引发思考、重视教学中的育人、注重工程应用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五个方面都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探索,实际应用中效果较为明显。但课程学时数的有限使教学改革需要分配好学时数,甚至占用学生部分课余时间。各院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以及生源状况进行选择性改革。虽然本文归纳了一些改革要点,但时间关系,系统性及充分性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归纳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修彦.工程热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1.重视从现实问题为立意中心的角度命题,命题的素材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揭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反映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重视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以及跨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测试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测试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内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学科知识的考查,重视对图表的解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使用、判读、分析各种类型的图表,考查学生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

4.重视试题材料的新颖性,加强对学生接收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科学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品质。

二、复习策略

1.注重时政热点分析和思维拓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热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近一年的时政热点。②新科学、新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启发或反思。③有关人类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地区冲突、战争、区域联系、和平与发展和人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④学科内和学科间既有自然联系又有可再生性的知识内容。

2007年重庆文科综合试题侧重考查党和国家重大的国策和战略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重视思想教育因素的有机渗透,全卷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以社会热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立意中心的试题所占比重很大,如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三农问题、上海《城市设摊导则》、中非关系等。

展望2008年,也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值得大家关注。例如: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共十七大,探月工程,奥运会,机构改革,科学发展观,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及新中国成立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物价水平持续攀升,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繁荣稳定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功,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世界经济承受美元贬值导致的通胀压力,俄罗斯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巴基斯坦经历动荡一年,穆沙拉夫就任文职总统,《里斯本条约》,《东盟》,巴勒斯坦两大派别划地分治,巴以领导人重启和谈,干细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要着眼于对当前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不能超越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和生活经验。体现用中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的特定要求,要避免像新闻媒体那样从宏观方面泛泛而谈或像专家学者那样进行专业性探讨,因为他们探讨热点问题可以具有批判性、探索性,可以是个性化的一家之言,而高考命题不仅受制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高考试题的答案必须是成熟的有定论的观点,即使是开放性试题,其答案也必须言之成理,体现用中学生眼光看世界,必须有很高的认同度,否则就会引起广泛的争议。

分析时政热点要紧扣教材,并结合学科的主干知识,鼓励学生向纵向和横向拓展,从不同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把握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一是要完整把握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二是全面了解每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可以挂钩,只有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做到多角度认识问题,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在良性互动中寻找跨学科渗透交叉点

文科综合以人为中心,分析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规律,地缘、事实、意识是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主体因素。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
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
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这三个体因素构成了人类活动主要内容。社会现象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对其进行描述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把握描述的脉络,才能清晰准确地展示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往往是通过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显现出来。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意味着掌握了完整描述社会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2007年重庆高考文科综合第39题属于学科间综合题目,回答该道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历史和地理的相关知识。要解答好这类综合试题,在复习中须找好跨学科渗透交叉点,寻找跨学科渗透交叉点可采取下列方式进行: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教师共同分析、探讨、确定跨学科专题和综合训练题。②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围绕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共同问题由三科教师共同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或由三科教师分别向学生提出一个中心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层次转换思维角度。③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动,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分别为相邻学科梳理知识,提供知识交叉点。

3.培养和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①重视从数据、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中心问题和解决中心问题的切入点。

2007年重庆文综高考试题图表题较多,而且应用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图表题首先确定中心问题,有些中心问题呈隐性存在,必须通过图象进行筛选,然后通过图示信息转换和加工,再结合已掌握知识推求未知问题。

②牢固掌握政治、历史、地理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学科内容,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③注重思维技巧,讲究思维方法,及时进行思维诊断。文科综合复习中要经常训练以下几种思维方法:比较分类法,归纳演绎法,综合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类比推导法,发散思维法。

④学会总结规律和找出特点。人类历史有客观的发展规律,大的规律如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演进,小的规律是在相对短时间里的必然发展趋势。学习历史,例如一章和一个阶段,务必找出其基本线索和关键问题之所在,全面理解和分析,总体思考,直到得出结论。在多数情况下很可能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什么客观规律,而只是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都是经过认真思考而得出的,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