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交警外勤中队工作计划【五篇】

发布时间:2023-07-30 08:50:09   来源:工作计划    点击:   
字号:

交警外勤中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关于区交巡警警力不足问题的调查报告:近年来,交警部门警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基层交警队伍警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共性难题。但由于机构设置、编制体制以及招录权限等因素的制约,警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交警外勤中队工作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交警外勤中队工作计划【五篇】

交警外勤中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于区交巡警警力不足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交警部门警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基层交警队伍警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共性难题。但由于机构设置、编制体制以及招录权限等因素的制约,警力的增长远远落后于道路的增长,警力不足已成为长期存在交警部门的一种常态,且短时期内难以解决。广东作为交管大省,公路通车里程、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名列前茅,人、车、路矛盾尤为突出,警力不足的情况尤为严重。广东省交管局按照部局的部署,对全省公安交警部门警力情况深入开展了专题调研,并提出缓解警力不足的对策。

一、近5年来广东省警力、工作量变化及经费保障基本情况

(一)警力基本情况

1、警力变化情况

2005年,广东省公安交警共有正式民警20965名;2009年,全省公安交警共有21个市公安局交警支队,263个交警大队(含41个高速公路交警大队),正式民警22088名。

近5年(2005年至2009年)全省交通民警增1123人。其中:道路执勤岗位增加790人(城区减79人,国道省道增152人,高速公路增加250人,县乡公路增加61人;事故处理岗位增加164人;车驾管岗位增加48人;交通宣传岗位增加14人;交通科技岗位增加57人。近5年交通民警数量零增长的支队1个、大队72个。近5年交通民警中,30岁(含)以下减154人;31岁至40岁增637人;41岁至50岁增930人;51岁至55岁增290人;55岁以上增126人。

近5年来,警力增长非常少,队伍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的增长远远跟不少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要求。一些管理区域或岗位急需补充警力。一是乡镇公路中队,全市大部分乡镇公路中队管理3~6个乡镇,人口超过8~15万,但普遍只有6~9名民警,有的甚至仅有3到5人;二是事故处理部门,人员异常紧张;三是交通科技、宣传、文秘、法医、痕迹检验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2、政法(公安)专项编制分配使用情况

2006年以来中央下达的专项编制中分配到交警系统的编制1954人,目前落实1696人,尚有258人未落实。

3、交通协管员和文职人员情况

截至2009年12月,广东省共有交通协管员11436人,比2005年增加了7556人。现有交通协管员中,工资等由财政保障的8820人,办理社会保险的9920人,分别占77%和87%。已核发统一《交通管理协勤证》的8309人,占72%。

交通协管员在交通民警的指导下,积极履行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劝阻交通违法行为、维护交通事故现场秩序等工作职责,在交通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警力不足的严峻现状。但协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交通指挥管理能力,且个别协管员仍存在迟到、早退,不按规定着装,指挥疏导手势不规范等现象。

全省交警部门还有部分后勤文职人员,主要分布在文秘内勤、交通违法处理、事故处理、车驾管等业务岗位。

(二)工作量变化情况

1、道路交通管理总量及变化情况。近5年,全省(区、市)新增机动车5330572辆、机动车驾驶人13082160人;新增道路35300公里。至2009年12月,全省道路通车里程1849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34公里,国省道21321公里,其他公路159605公里;全省机动车17825413辆(在本市登记入户的车辆)、驾驶人19245998名(不含外地驾驶人)。2008年,全省7名交通民警因公殉职。

2、接处警等工作情况。2009年,全省交警系统接处警共3104040起;处理交通违法20955495起、交通事故840021起;执行交通警卫任务8932起;执行大型活动交通保卫任务2061起,处置各种恶劣天气交通应急事件1091起,参与处置各种群体性、突发性事件1927起。全省交警系统执行各种非警务活动任务共1805起,与2005年相比,非警务活动任务增458起,增34%。2009年,全省(区、市)交警系统受理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共3036起、侦破2091起,抓获交通肇事逃逸1462人;协助侦破各种违法犯罪案件962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88人。

3、民警日常工作量情况。2009年,有关岗位民警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城区执勤民警9.5小时,高速公路执勤民警9.7小时,普通公路执勤民警8.8小时;事故处理民警10.7小时;车驾管民警8小时。

2009年,有关岗位民警平均每周加班工作时间:城区执勤民警加班12.1小时,高速公路执勤民警加班11小时,普通公路执勤民警加班10小时;事故处理民警加班16小时;车驾管民警加班4.8小时。

4、基层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典型事例。2009年罗定交警大队罗平中队中队蔡明同志就是因为春运期间连续作战,工作疲劳过度,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不幸牺牲,年仅35岁。惠州江南大队原事故处理中队民警曾勇因患病已离开了人世,年仅32岁。

(三)交警身心健康情况

2009年,全省交警民警中体检异常11934人,占民警总数54%;因积劳成疾牺牲10人,平均年龄47岁;患各种疾病的8125人。2005年,全省交警民警中体检异常3909人,占当时民警总数19%;因积劳成疾牺牲1人,平均年龄39岁。

民警身心健康状况不佳主要表现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工作效率下降,战斗力下降,职业荣誉感减退。其原因主要有:警力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压力、心理压力、社会角色压力大,日常保健意识不强。

(四)经费保障情况

目前,广东省各市交警部门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近几年来特别是三基建设以来,人员办公经费基本满足,但其余专项经费、装备、基建、宣传等经费不在财政预算范畴,部分协管员办公费用、文职人员、临时工工资等没有经费保障,燃油、设备及电脑系统维护费大幅上升,经费缺口大,尤其是执勤车辆燃油费用缺紧的问题。

二、广东在探索解决交警警力不足、减轻交警工作负担、维护交警身心健康、保障经费方面的措施及建议

(一)合理设置机构,科学制定落实增编计划

要科学制定并落实增编计划,逐年增加警力。建议公安部交管局商请编制、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对交警队伍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结合道路里程、交通流量、人口、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等综合因素,制定交警系统警力配置标准,尤其是明确新建道路警力配置的规定。省、市安机关根据当地经济、城市发展、道路规划等具体情况制定和落实增编计划,保障交警部门警力有序递增,适应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需要。交警支队应根据业务工作量日益增加、辖区道路通车里程逐年增加、民警身心健康状况变化等情况,适时形成建议性调研报告,向上级公安机关提出增加编制和警力的建议。

(二)加强公路中队建设,合理调整警力

一是营房建设。2005年以来,广东省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交警队营房建设,共计三批176个单位的新营房已全部竣工启用,省财政专门拨给配套资金9000万元,第四批20个单位营房建设正在开展中,省财政配套资金1000万元。待第四批营房建设完成后,广东省交警队营房建设基本上全部完成。

二是警力调整的问题。要整合机构设置,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对支队、大队一级,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精简整编,合并职能交叉和职责重复相近的内设单位,不必上下对口,不搞整齐划一,将大部分警力充实到交警中队等一线和实战单位,使警力资源更好地转化为战斗力。在新招录的民警中,要尽量多安排到中队一线。

(三)探索在车管所、指挥中心等岗位试行文职人员制度,加强交通协管员管理

1、在非执法且属非领导职务岗位积极推行文职人员制度,在一线执勤执法岗位安排适当的协管员。警队内部一些非执法且属非领导职务的部分工作岗位比如车管所的受理、咨询、制证、年审等岗位、指挥中心处理122交通报警电话、搜集信息、组织文字材料岗位、各科所队内勤、违法处理窗口等主要从事服务和文秘工作岗位,可以向社会聘请合同制文职人员,并将原岗位的警力调到执法第一线。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不断提高执法辅助人员的收入待遇福利,充实壮大执法辅助人员队伍,以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2、规范和加强协管员的管理。协管员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协管员文化业务水平偏低,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二是思想不稳定。协管员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够强。

交通协管员是道路交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广东省的交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支力量主要来源于社会待业青年和部队退伍军人,队伍莨莠不齐。因此,加强和规范交通协管员,对进一步做好交通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加强对协管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提高协管员的综合素质;二是严格执行考核机制,奖勤罚懒;三是逐步提高协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四)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勤务模式、提高科学用警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1、充分依靠电子警察等高科技手段精确管理。在岗位设置和执勤警力配置上拓宽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好民警、交通协管员的管理效能。

2、灵活设置勤务。坚持勤务跟着流量走,岗位随着问题设的原则,在设置执勤岗位时根据管控重点,做到不同区域各有侧重;在勤务安排上侧重于勤务随着任务走,即便在同一路段,也要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交通流量安排勤务,使勤务制度既符合实际需要,又机动灵活。

3、加大科技投入,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效率。将提高交通指挥自动化水平、加大监控系统的覆盖面和覆盖密度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将实时动态信息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放大道路交通效能,实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要加快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步伐,实现对主要路段、重点路段的实时监控,提高接处警速度。

4、实行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提高出警和处警速度,减少因交通事故引发的拥堵。广东省全面推行轻微事故快速处理,并从2008年以来对全省一线民警开展事故处理初级证书培训认证。至今,已培训74期共5066名一线民警,今年还将开展62期培训5808名民警,届时,全省一线民警均可处理一般以下交通事故。

(五)减少非警务活动、减轻基层交警压力、保护基层民警身心健康,落实从优待警措施

1、减少非警务活动。以梅州为例,2009年,该市交警参与各种安全保障任务达90多次,按警务工作规范要求,只有23次才符合规定出警的,其余的都属超额支配警力。此外还不包括会务、奠基(剪彩)、房屋拆迁等非警务活动,这不但消耗警力,而且民警工作怨气大,疲劳应对,同时群众反感。解决非警务活动问题,一要明确职责,严守法定职责,严禁越职越权。对交警职能科学定位,合理进、退, 杜绝乱作为,避免不作为。二要解决民警借调、培训等非警务工作占用警力问题。要切实提高培训实效,提高培训效率。三是控制文山会海,检查评比。上级部门每年的培训、会议、检查评比最好制定年度计划,统一安排,避免重复和交叉。

2、减轻基层交警压力。一是因地制宜增加编制和警力;二是完善和创新勤务管理模式;三是加大科技强警建设力度;四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民警执法权益;五是帮助民警解决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解除民警的后顾之忧。

3、保护基层民警身心健康。一是加强营房建设,提供足够的场所和设施供民警活动、锻炼及休息;二是组织举办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娱、竞赛活动;三是切实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合理安排民警补休假;五是严格落实民警定期体检制度,逐步完善民警医疗保障机制。举办日常保健知识讲座和自身安全防护教育。六是成立公安机关的医疗互助基金作为医疗保险制度有益补充,为民警在身患重病或因公负伤等情况下提供更加充足的医疗资金。七是为每位民警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除民警后顾之忧。

开展三基工作以来,广东省公安机关八项制度坚持从优待警,打造奉献公安,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建立民警因公伤残、患重大疾病救助制度。2005年6月,广东省公安厅成立了广东省公安民警医疗救助基金会,目前基金总额已达1.957亿元,其中全省公安民警捐款919万元。截至目前,已先后17批次向全省1174名因公伤残和重大疾病民警发放救助金3023.98万元。二是建立民警因公受伤、因公牺牲即时慰问制度。每年由省厅和各市局组织慰问因公受伤、因公牺牲民警上百次。三是建立英烈子女助学和夏令营制度。省厅设立了希望工程广东公安英烈子女助学基金,每年都组织一批公安英烈子女到省内外和境外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夏令营活动。四是为民警购买工伤保险或人身意外伤亡保险。截至目前为止,全省已有84个县级公安机关为民警同时购买了两种保险,保险最高赔付额度一般在10万元至25万元之间,个别地区高达60万元,已基本建立了一张覆盖全省公安民警的保险网。五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民警体检制度。2008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落实民警体检制度达到99%。省厅医疗救助基金会在2008、2009年两次共给全省县(市)公安局下拨民警体检补助经费1370.3万元。六是建立民警休假制度。把民警休假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和领导班子考核内容,所在单位民警休假达不到全员80%的,当年该单位和主要领导不能评先评优。由于措施得力到位,民警休假难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七是春节期间慰问贫困地区公安机关制度。每年春节前夕省厅都成立工作组,由厅领导带队到各地慰问公安民警,并为贫困地区公安民警送上慰问金。如:2008年,省公安厅成立了10个工作组,共为108个贫困县(市、区)公安局(分局)、32个贫困派出所送上了874万元慰问金。八是建立春节慰问英烈家属制度。每位厅领导到各地公安机关慰问时,都要登门看望因公牺牲民警家庭,并送上慰问信和慰问金,表达省厅对英烈家属的关爱之情。此外,省政府为每户因公牺牲民警家庭一次性发放特别补助金10万元(烈士20万元),每年再发给5000元的慰问金,共发放20年。

(六)提高民警素质、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向素质要警力

1、加强思想教育,端正执法理念。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促使规范、文明、理性、平和执法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自发要求。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主体素质。开展实战式培训,组织民警进行法律辅导、案例点评、选择典型案例旁听庭审等多种形式,提高民警执法技能和现场处置能力。

3、严格执法程序,提高执法公信力。在日常执法中坚持程序规范、不枉不纵、宽严相济的原则,有效消除执法工作的随意性,坚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

4、强化保障措施,完善执法硬件设备。加大投入,为执勤民警配备摄像机、录音笔、数码相机、警务通、取证仪等执法必须设备,提高现场证据采集和民警自我保护能力;规范办案场所管理,合理设置询问室、讯问室、候问室、调解室、物证保管室等,确保执法安全。

5、加强交警系统人才建设工作。按照业务分类,建立科技、法律、事故处理、法医、检验等专家人才库,开展相关业务专业的职称评比并提高相关待遇。

6、加强监督检查,提高执法质量。通过开展执法检查活动、执法质量考核等工作,不断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同时,采取专项检查与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民警执勤执法的监督检查,严防公路三乱等违法违纪现象。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向科技要警力

一是积极打造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科学布网交通信号指挥、视频监控、电子警察违法取证和雷达测速等设备,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水平。二是加强警用装备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等市通过装备交通民警单兵装备的警用多功能PDA(PDA集查询、开具法律文书、卫星定位于一身),有效改善民警路面执法环境和效率,减低劳动强度,减少失误,提高透明度。三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要具备全局和前瞻意识。减少信息系统由各地交警部门各自搞,无法统一接口和资源共享,或各地方交警部门开发出成熟的信息系统后,上级又对已成熟应用的系统推倒重来等重复建设情况的出现。应做好信息系统的统筹和计划,避免重复建设。四是加强民警信息化应用培训,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大信息科技人才引入。

(八)建立新的财政机制解决交警经费保障机制,特别是保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

当前,广东省公安机关经费已经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全额保障。建议参照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标准的做法,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要求,出台相关文件,制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费保障标准,明确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人员工资、警服装备、公用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其中,要设置专门经费,切实解决车辆拯救、追逃、宣传和设施等相关费用。保障标准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管理任务的增加和本地区财政保障能力的提高,不断合理增长。同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补助,补助办案业务经费、装备经费、警用车辆更新维护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和道路交通的发展,交通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广东省除深圳、惠州外,其余各地市交警支队都是二级财政,不仅难以通过高效的渠道向市政府以及相关的财政部门、信息部门争取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对已经审批确定建设的项目,尤其是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执行,都需经过市局科技、审计、装备财务、招标等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批才能取得所需经费,且项目中有任何的变更,都需重新经过如此复杂耗时的公文履行,无论交警部门内部如何提高运作效率,仍无法避免市公安局上述繁琐的审批程序造成工作效率的大幅下降,导致项目建设周期大幅延长、项目效用无法及时发挥,严重制约各项交通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利于迅速有效地回应群众的期盼,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交通管理问题。为此,应该建立符合新时期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财政保障机制,明确交警系统设置独立的一级财政。

交警外勤中队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任务日趋复杂,特别是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后勤保障更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做好后勤保障能力建设,是顺利完成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本文从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后勤应急保障准备、进行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训练、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指挥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突发事件;
武警部队;
后勤保障

[中图分类号]E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094-02

1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后勤应急保障准备

突发事件突发性强,不易预测,平时必须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精心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

11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的理论准备

理论从来就是行动的先导,尤其面对处置突发事件后勤保障这样一个新课题,更需要加强后勤理论的研究,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做好后勤应急保障准备的各项工作。

(1)要加强处置突发事件的后勤战例研究。由于武警部队尚缺乏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的实战经验,因此,应在总结以往各地作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外军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除了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后勤应急保障经验外,就是俄罗斯两次车臣战争后勤应急保障的经验。我们应该从这两个战例的认真比较和分析中,把握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汲取经验和教训,进而从我国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从武警部队后勤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后勤应急保障方案。

(2)重视国际后勤的研究。近年来,一些突发事件已经发展为一种国际间的联合行动,其后勤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国际后勤。美军2010年联合构想把“多国后勤”,作为未来联合作战四大方针之一的“聚集后勤”原则,并编写出版了多国行动的后勤应急保障,从理论上为多国后勤提供了战略和战役指导。同时以扩大双边和多边后勤协议为龙头,以提高多国军队间后勤相互适应性和信息分享能力为技术指标,以签订应急行动保障合同为手段,以参与北约建立多国后勤中心和太平洋地区高级军官后勤研讨会为契机,将国际后勤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加强国际后勤的研究是适应突发事件国际化趋势的必然。

12完善相关后勤法规和标准制度

建立健全处置突发事件及其后勤应急保障法规体系,是做好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准备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基础。目前,在我国处置突发事件及其后勤应急保障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处置突发事件的迫切性,应根据防暴条令、防暴后勤保障条令、联勤条例等基本法律法规,在总结国内外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方向的后勤应急保障实际,制订与处置突发事件相配套的后勤保障条令,确保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研究制定后勤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出具有我国武警特色的、有利于处置突发事件的相关后勤政策和标准制度,以便于实战中遵照执行。

13做好保障方案制订和战场后勤准备工作

首先有关各级后勤部门应针对自身可能担负的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任务、恐怖活动特点和突发事件重点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保障预案,明确后勤组织指挥、力量编组与配置、机动路线与方式、保障内容与方法、后勤防卫措施等,切实使保障预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加强重点地区社情、民情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以便在后勤应急保障中准确把握政策和策略。最后摸清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可供动员的实际情况,为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时的物资筹措提供准确数据。尤其要对重点地区民情、自然地理和气候变化等情况了如指掌,做好处置突发事件重点地区的战场后勤建设工作,着力加强重点地区的道路、后勤仓库、医疗机构和其他后勤设施的建设,以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2进行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训练

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属于一种特殊的后勤保障,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作战后勤保障相比,既有共同之处,更有明显的区别。

21搞好重点地区的训练

从以往的情况看,我国的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或是高山峻岭,或是戈壁沙漠,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加之与多国接壤,成为恐怖组织开展武装分裂活动的基地。因此,加强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准备尤其是特殊地形的军事训练,成为武警部队首当其冲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22搞好重点部队的训练

突发事件不是全面战争,不能采取杀鸡用牛刀的战法。当恐怖活动出现时,通常只需动用重点部队来承担处置突发事件。承担处置突发事件的重点部队,主要包括特种部队、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应急保障部队。对这些部队,除完成后勤应急保障训练任务外,还应加大处置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内容的训练,使这些部队成为处置突发事件的铁军。

23搞好重点内容的训练

(1)突出应急救援训练。大规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电力、交通、供水等各类设施的破坏,给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困难,这就要求后勤部门必须具有很强的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救援训练的内容通常包括:应急救援方案的制订,人员救治的组织与实施,野战食品的筹划与补给,有关设施设备的抢修等。

(2)搞好后勤的联合训练。突发事件军事行动是一种联合作战行动,这就要求必须实行联合后勤应急保障,而有效的联合保障则来自于有效的联合训练,后勤联合训练就外延来讲,主要包括警地一体的联合训练,警地联合行动、一体保障将是未来反恐军事行动的重要手段。武警部队是处置突发事件作战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在遂行特种作战行动中,更担任着主要角色,因此,必须将警地一体化保障和训练问题列入议事日程,从条令条例、编制体制、教育训练等各方面加以重视。

(3)强化后勤官兵自身的心理素质训练。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官兵,一旦面对极度惊恐、紧张的突发事件,往往容易患上恐惧症,从而影响作战和后勤应急保障工作的效能。在新的形势下,应把政治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政治思想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后勤官兵还应掌握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政策、分发救援物资、安置受难群众和与当地群众交往、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等。

3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指挥保障体系

处置突发事件涉及范围广、后勤应急保障的协同单位多、强有力的指挥保障体系,是有效实施后勤应急保障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建立便于集中指挥、便于各方协同的体制和机制,以统一部署后勤力量,协调战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后勤应急保障的效能。

31建立警地一体的保障体制

依靠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发挥部队和地方整体保障的威力,是后勤完成保障任务的重要保证。在未来的处置突发事件中,同样离不开警地一体的联合行动。由于处置突发事件的后勤应急保障主要是通用保障,较少涉及专用保障,而突发事件的地区通常又相当集中,这就为建立警地一体化的后勤应急保障体制创造了重要的前提。因此,在保障体制的设计上,要按照警地一体化的模式,明确各系统和各级后勤部门的职责、任务及相互关系,分工负责,确保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的组织与实施。在保障力量的使用上,将警地的仓储、医疗、餐饮、物资供应、交通运输、装备修理、电信等单位纳入统一的使用计划,对各系统、各单位的后勤物资品种、类别、数量等建立数据库,并入后勤信息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形成警地一体化的后勤保障体系。

32建立集中统一的后勤指挥机构

警地一体的后勤保障体系,必然要求集中统一的后勤指挥机构。从突发事件的实际看,在整体上一般应由警地最高专属机构统一组织区域内的后勤保障。同时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区域、规模和保障任务,在重点地区建立后勤指挥机构。指挥机构通常以担负处置突发事件的部队后勤指挥机关为主,吸收地方等各方相关人员参加,各指挥机构要根据突发事件对后勤应急保障的要求,一般承担指挥协调、信息处理、抢救抢修、物资筹供、交通运输、后方防卫、政治工作与心理作战等工作内容。明确后勤力量的配置及任务、专业勤务保障、保障关系的调整、地方动员力量的使用等,尽量提高后勤应急保障的效率。各指挥机构在警地一体的后勤指挥方式上,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统一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凡属于处置突发事件的重大后勤问题,应统一计划、统一决策,实行集中统一指挥;
对于一些局部性的后勤应急保障问题,则可授权下级后勤指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实施。二是属地指挥与垂直指挥相结合。属地指挥是一种以当地党委、政府指挥为主的指挥模式,也是处置突发事件最常用的指挥方式。参与联合保障的武警、公安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后勤力量,可根据上级指挥机构总的保障意图,分系统实施垂直指挥,以便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提高后勤应急保障的时效。三是逐级指挥与越级指挥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后勤系统实施逐级指挥。特殊情况下,指挥机构可越级对执行保障任务的部队乃至个人实施指挥,以确保突发事件后勤应急保障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武警部队要保持箭在弦上[EB/OL].http:newsxinhuacom,2013-01-29.

交警外勤中队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当前,随着台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区交通管理压力日益增大,传统勤务机制的弊端随之凸显。对此,台州市公安局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立足路面主战场,沿着“传统+科技”路径推进勤务机制改革,通过屯警路面、网格化布警,切实提升对面上交通秩序的驾驭力,走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城区交通管理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台州城区勤务机制改革的背景及做法

勤务机制必须与交通管理工作要求相匹配,能够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否则,将严重制约工作开展。交通管理的内部勤务机制必须主动适应外部形势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勤务机制改革的背景和动力。

(一)开展城区勤务机制改革的背景。

1.群众期待改革。民意导向是台州市公安工作的总方向。近年来,台州市在警民恳谈、大走访“开门评警”、行风政风民主评议等活动中,掌握了大量社情民意。从各方面反馈情况看,群众对于缓解交通“两难”问题的诉求异常强烈,期盼交警部门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形势倒逼改革。当前,台州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城区交通管理正面临着事故多发、拥堵问题凸显、服务水平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原有勤务机制粗放式管理的问题逐步暴露,如分工不明确、工作难落实问题;
吃“大锅饭”、搞“一阵风”运动式管理问题;
基层机关化、坐等办案被动式管理问题,等等。这种勤务机制与新形势新要求构成矛盾。不尽快破解这些矛盾,必将使得全盘工作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3.创新引领改革。从台州路桥、椒江等先行开展勤务机制改革的地区看,通过提高路面见警率,加大了路面管控力度,迅速形成了交通严管态势,促进了交通秩序的持续好转,更重要的是上述两地通过民警上路来历练队伍,治庸、治懒、治散,带动了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两促进、两提高。改革现行勤务机制是台州市交管工作顺应形势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城区勤务机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1.落实“两化”要求,实现网格布警。一是辖区网格化。根据各地道路实际情况、路口路段复杂程度、管理工作任务轻重等将城区细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有负责人、有专职队伍、有明确工作任务。台州市路桥城区交警中队把整个辖区分割成4个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区,一名副中队长负责一个责任区的管理,每个网格组配备民警2-4人,协警20-30人。二是任务项目化。对每个网格所承担的管理任务逐项明确。要求实现六个到位:①警力安排到位。早晚高峰主要路口有人上岗执勤;
主要道路有人巡逻;
重点路口有人执勤。②排堵保畅到位。对区块内的堵点、乱点进行动态排查和及时治理,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拥堵,确保畅通。③快速处置到位。网格组负责辖区内事故的先期处置,要求快速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将事故对道路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④安全设施维护到位。各网格组监管区块内的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遇有标线不清或标志设置不合理的,提出整改方案,及时予以解决。⑤沟通协调到位。对区块内的红绿灯参数设置、路口渠化、车道设置、配建停车场、挖掘道路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⑥事故预防到位。要求各网格组定期研判区块内的交通事故,分析成因,开展针对性整治。

2.坚持三个结合,丰富改革内涵。一是坚持与科技强警相结合。将建立新勤务机制纳入现代指挥体系构建中。截止2011年年底,台州市9个县市区将全部建立交通管控中心。管控中心接入了信号控制、电子警察等系统,实现了信息一体化。为一线执勤民警全部配备具有GPS定位功能的移动警务通,建立了重大、突发警情网格组执勤民警快速响应机制,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利用GPS还解决了见警率考核难的问题。二是坚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为充分发挥网格勤务屯警街面、反应快速的优势,对一定额度内无异议的纯经损事故由网格组民警到场协调撤离现场,切实做到“快到、快断、快撤、快疏”;
对重大事故由网格组民警先期到场维护秩序、疏导交通,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区畅通。三是坚持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坚持评先评优工作向一线倾斜,高度关注来自一线、坚守一线、服务一线的好交警,用身边的典型感召队伍、鼓舞斗志,挖掘、培养了黄岩九峰路口好交警王义生、路桥女子岗亭等一批交警典型,为深化勤务机制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3.强化四项举措,加快改革进度。改革是新旧事物更替的过程,期间必将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在推进勤务机制改革过程中,市局着力抓好四个关键环节消解阻力。一是统一思想。改革的最大阻力在于人的思想,推进改革首要任务是化解抵触情绪。为此,市局将勤务机制改革要求纳入市对县的打防控考核,以统一各局“一把手”思想;
通过召开座谈会、动员会、现场会等,统一交警大队班子成员思想;
通过强化典型宣传、完善奖罚机制等,统一民警思想,上下达成共识。二是试点引路。为使一些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充分暴露、提前应对、尽早解决,使改革全面顺利推进,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道路状况等诸多因素,精心选取了路桥、椒江、三门三地进行试点,及时进行总结,使得各个层面的改革都有参照样板。三是强化保障。为有效解决改革中涉及的人、财、物等问题,通过合并内设科室减少机关警力、壮大协警队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将警力向一线倾斜。各县市区大队分别精减内设机构1-3个,新增交通协管员20-100人。此外,通过划拨专项经费解决装备问题,全面提升保障水平。四是考核引导。坚持支队、大队、中队分级考核。支队对大队的考核不仅突出见警率、管事率等量化指标,而且增加了当事人满意度、群众认可度等新的要求;
大队重点解决一线人员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
中队具体负责各项任务的最终落实。分级考核形式各有侧重,逐步细化,体现了科学、客观、公正的要求。

二、台州交警勤务机制改革的成效

(一)勤务机制的三大转变。勤务机制改革是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必然要求。从本质上而言,勤务机制改革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的一场“自我革命”。台州市的改革不是机械地对原有勤务机制的修修补补,而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一是从被动勤务向主动勤务转变。当前交警的信息化建设渐成规模,这也使得民警对科技设备的依赖性日增,靠设备执法、靠设备管理等被动式工作倾向日益凸现。2010年,台州市非现场交通执法占比高达九成。新勤务机制体现了“主动”,坚持以路面为主战场,科技武装的交警上路,提升了对辖区交通管理问题的感知力,使得警务活动从被动反应向主动管理、主动服务转变。二是从粗放式勤务向精细化勤务转变。新勤务机制利用网格的形式对日益繁重的城区交通管理职责进行细化,并对各个网格组承担的工作职责进行项目化分解和量化考核,精细化的管理使得管理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不断增强,从机制入手推动了管理效能的提高。三是从“运动式”勤务向“基础型”勤务转变。随着近年来交通形势的变化,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各级专项行动接踵而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些专项行动最终都要在基层落实。对于打不完的“运动战”,基层极度紧缺的警力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工作陷于被动应付状态,最终是削弱甚至荒废了基础。新的勤务机制强调了“基础”,立足路面主战场,警力下沉,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固本强基,实现了从“运动式”勤务向“基础型”勤务的转变。#p#分页标题#e#

(二)工作面貌的五点变化。勤务机制改革的三个转变带来了城区交通管理上五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事故处理“快”了。各地采取网格组事故先期到达现场和一般经损事故快速处理的模式后,出警速度大幅提高,事故处理成本明显削减。据台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统计,勤务机制改革后,城区交通事故出警用时缩短了5分钟,群众满意度上升了14个百分点,42%的经损事故能够通过网格勤务处理。二是城区道路“畅”了。勤务机制改革实施以后,全市共消除堵点23个,没有发生长时间大面积交通拥堵,特别是主城区的椒江大桥、金三角、市府大道等易打结路段得到了及时有效治理。三是基础管理“实”了。城区交通标志标线进一步完善,全市新施划免费停车位2600个,对一批被挪用的车位进行恢复,切实改变了无序停车的状况;
协调交通、城建部门,完善标志212块,新施划标线370平方米,渠化路口26个;
对红绿灯进行智能化改造,全市有4个县市区红绿灯实现统一联网和配时优化。四是队伍形象“好”了。新勤务机制很好地历练了交警队伍。2011年,全市有3人被评为浙江省公安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4人被评为省执法标兵;
3人荣记个人三等功。全市新建了一批岗亭,推出了全省首个以民警命名的岗亭———王义生文明执法示范岗。五是警务效能“高”了。新勤务机制的综合成效逐步显现。通过加强路面动态监管,有效地破解了重点车辆监管难的问题。将“禁酒驾”整治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查处酒驾总例数继续稳居全省各地市前列。在“清网行动”中,充分发挥新勤务机制的优势,反复上门开展规劝,本地逃犯清网率达72%。

三、进一步推进勤务机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改革是破旧立新,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成功的改革对于带动事业突破困局具有决定性意义。基于台州交警的勤务机制改革实践,笔者认为,改革需牢牢把握并始终坚持以下三点。

(一)改革要坚持正确理念引领。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好比舵手,改革所秉持的理念直接掌控着改革的前进方向。1.坚持民意导向。交管事业的发展进步,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健康权、出行权,交通管理是保民安、惠民生的崇高事业。只有把群众当主人、当老师,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改进工作,把缓解群众最为关心的城市“两难”问题作为改革首要任务,才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积极作为、主动作为。2.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注重准确把握警务工作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自觉将改革纳入构建现代警务机制总框架内,而且要理性分析台州交通管理工作所处阶段和在全省所处的位置,客观看待当前正面临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凸显、服务水平滞后等问题,坚持以问题为牵引推进改革,使得改革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3.坚持“传统+科技”。“传统+科技”是近年来指导台州公安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发展经验的总结。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传统,要以民警上路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撒向路面,开展主动管理,积极服务群众,同时又大力借助科技手段,提升警务效能,以管理模式的优化和科技手段的运用带动管理水平提升。

交警外勤中队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在支队整体交通组织框架下,管理好一方的交通,实现良好的秩序。就杭州城区而言,每个大队辖区交通的实际情况既有共性,更有个性。比如,按照城市发展建设及交通特点,将城区分为核心区与东南西北分区,每个区遇到的问题都很多,突出的比如静态停车问题、工程车问题、道路施工问题、交通设施问题等,各大队都会遇到不同的情况,这就需要大队长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来提升管理的成效。

在“三路”管理中,大队长管路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管用”的管理方法,以便中队更好地去推行,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就杭州而言,在缓解交通“两难”的任务分工中,大队长管路要以静态停车管理为重点,以便进一步明确职责。三是中队长巡路,任务重点抓路面勤务执法。这是由中队长的身份地位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动态性、社会性所决定的。在支队长确定交通组织框架,大队长确定道路交通的管理方法后,中队长主要就是带领民警去完成工作任务。完成辖区交通管理任务的方法有很多,但就基层来说离不开勤务和执法两个主要方面。只有抓好这两手,才能真正提高路面民警“见警率、管事率和满意率”,实现辖区“违法少、秩序好、道路畅、事故降”的目标,体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失土问责”。

“三路”管理的工作实践

20xx年以来,“三路”管理与缓解交通“两难”工作紧密结合,经过半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着成效。其中最大的成效是在城市主干道、城市交通廊道、潮汐交通、重大拥堵结点等问题的解决上,创造了交通组织管理的样本,为今后全市推广、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实践样本之一:主干道交通组织优化———以天目山路为例。

天目山路是杭州城市东西向主动脉,地位重要,但是因原有车道、路口渠划、信号配时以及公交专用道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制约了道路通行效益的发挥,成为各方诟病的一条道路。在天目山路被确定为支队长领路项目后,通过多次反复踏勘现场,支队根据该路的基本情况与功能定位,确定了“分层定位、主线禁左、信号联控”的交通组织策略,进行交通改善。主要做法:一是采取主线路口禁左措施,中间车道实现了2∶2的配比,提高主线蓄车能力,解决原先车道设置上的瓶颈问题,提高了通行效率;二是调整主线左转车道至辅道,消除了左转与直行车辆排队相互干扰;三是信号配时优化,通过相邻路口信号“绿波带”设置,提高了车流量与流速。经微波监测,高峰时段主道平均时速达38km/h,较项目试点前(6月份)提高13.5%,断面日均流量达63000辆,较项目试点前增加12.1%(详见表1),较好地实现了“转向分离、快进快出、干扰最小、效率最大”的预期效果。

(二)实践样本之二:潮汐交通组织优化———以曙光路为例。

曙光路作为沟通市中心城区和风景区、连接城市东西向交通的主要干道,早晚高峰期间“高峰效应”和“潮汐效应”凸显,原有人工分段式疏导的潮汐交通组织已不适应实际交通需要。根据循环交通中关于城西先行先试和“先潮后单”的实施计划,支队在曙光路、保俶路实施了潮汐交通组织措施,解决了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的问题。主要做法:一是固化车道。根据潮汐交通流量,对双向4车道按照3∶1比例配置,并以交通隔离设施进行隔离、固化,提高道路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固化标志。根据潮汐车道设置,在交通标线、交通标识上统一规范设置,施划导流线、视情增加左转车道及拓宽出口道等多项措施。同时,设立龙门架,清晰显示车道设置情况,做到“上下统一”,确保一致性,规范行车秩序。三是固化时间。在交通早晚高峰时间统一启动潮汐交通组织措施,并对措施进行固化,加强对该措施的宣传,扩大知晓面,方便群众选择路线出行。四是固化信号。根据潮汐交通流特点,在信号配时上进行优化,配合车道设置固化信号配时,强化连续性交通情报板的诱导,达到了“操作方便、标示清楚、醒目易懂、控制灵活”的目标。经检测,曙光路、保俶路潮汐交通对缓解黄龙商圈交通拥堵效果显着,表现在城西进城主干道通行得以改善,进城转换通道如学院路、教工路通行节点有所改善(详见表2)。实施后的一个月时间,曙光路、保俶路早高峰流速分别提高18.2%和3.7%。

(三)实践样本之三:拥堵结点交通组织优化———以灵溪隧道为例。

灵溪隧道是连接城西与西湖景区的重要通道,设计建造为南北双向2车道,日均机动车流量达3万辆,已远大于其设计通行负荷,且在灵溪隧道西溪路口这一结点,由于三股车辆汇集成一股,高峰时三个方向车辆排队通行情况常见,成为一个重大的交通堵点。在该路口被确定为支队长领路项目后,支队通过交通渠化调整攻克堵点。主要做法:一是实施路口禁左。在灵溪隧道进口—西溪路紫荆花路口采取禁左交通组织措施,将三股交通流减少为两股,减少了干扰点,提升南北向通行能力。同时,在道路及路口周边道路连续设置标志牌进行多次诱导,合理引导车流。二是设置车道隔离。在周边路段采取了全路段固定隔离和时段性磁吸柱隔离,杜绝了路口及路段逆向行驶、违法调头、车辆穿插等交通违法行为对主线交通的干扰,规范了行车秩序。三是优化信号配时。调整信号灯相位顺序的优化措施,同一信号周期内进出隧道的放行时间增加了30秒,既保障了由景区驶出灵溪隧道交通流的快速疏散,又确保了在路口东口采取禁左措施后绕行入隧道的交通流量的快速放行。四是强化警力疏导。由中队干部带领民警、协勤员开展定点管理,增加路口疏导管理力量,强化秩序管理与交通事故“三快”处理,有效保障交通组织措施施行到位。早晚高峰期间,北向南进隧道流量分别提高25%、8%,流速分别提高29%、15%;南向北进隧道流量分别提高2%、16%,流速分别提高71%、35%。早、晚高峰结束时间均提前30分钟(详见表3)。

(四)实践样本之四:交通廊道交通组织优化———以莫干山路为例。

莫干山路拱墅段全长9.3公里,是沟通杭州老城区与城北祥符、良诸等新兴城区以及104国道进入杭州市区的重要通道。该道路总体交通流量较大,以通过性交通为主,路段车速不均衡、早晚高峰潮汐现象明显。自该条道路被认定为支队长领路项目以来,支队会同属地大队积极推进,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任务计划书。通过连续跟车法、断面测速法和微波检测法对莫干山路石祥路至环城北路段全程流量、车速进行采集,形成了道路情况分析报告,从城市格局、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等方面剖析问题,并据此研究制定了莫干山路领路项目推进计划,明确了改善目标、改进措施及时间进度。二是实施“时空一体化”项目。莫干山路沿线所有信号控制路口实施了智能交通改造。在路段重要结点新增了智能监视系统,完善了信号系统参数设置,并设置了时段性右转信号灯和时段性信号灯直行、转弯同放相位,在信号配时上精益求精。三是实施“1-x”畅流项目。完成中央隔离、禁左、机非绿化缺口封闭、人行横道调整、停车泊位变更等措施,消除了对主线交通流干扰。经试点运行,莫干山路文三路口调整了南口人行横道绿灯时间,南口行人通行时间提高了82%;莫干山路文二路口增加了北口同放相位,并调整北口潮汐车道分布后,该路口南北向平均速度提升15.4%,流量提升20%。

(五)工作经验总结。

一是坚持以制度为纲,明晰了职责任务。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制度是保障和纲领。支队党委提出“三路”管理之初即制定了《关于建立支队党委成员认领道路制度的通知》,以文件形式固化“支队长领路”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要求,同时又通过考核,对“三路”活动进行验收评比。实践证明,一项好的措施的推行,必须要有一套规范的考核激励制度予以配套和保证。二是坚持深入一线,提高了决策水平。在“三路”管理具体实践中,支队上下形成了“现场踏看、现场会诊、现场研究、现场拍板”的“四现工作法”,并摸索出“三路”管理实施流程(见“三路”管理实施流程图),提高了决策水平和效率,带动了机关作风转变。实践证明,“三路”管理以实际行动践行“问题管理、精细管理”的理念,有利于把准交通管理的脉搏,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三是坚持在研究状态下抓工作,激发了活力才智。自“三路”管理开展以来,支队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形成了支队上下共同研究问题、共同出谋划策的良好工作氛围,激发了队伍活力和民警的聪明才智。实践证明,各级干部只有坚持在研究状态下抓工作,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推动交通管理工作从粗放向精细、从经验向科学管理迈进。四是坚持项目化推进,实现了积小胜为大胜。交通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解决交通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三路”管理中,支队上下坚持“试点先行,总结推广”的总体思路,项目化推进,成熟一个就推出一个,逐步实现积小胜为大胜的目标。实践证明,项目化推进的工作方法,对抓执行、见成效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交通管理从理论探索向实践应用的转化。

完善“三路”管理的思考

实践证明“三路”管理是一项有生命力、创新性、实践意义的工作。20xx年是浙江全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五年攻坚的第一年,是支队确定的“排堵保畅攻坚年”。支队要继续深化“三路”管理活动,在支队长领路求拓展、大队长管路求突破、中队长巡路求深化上下功夫,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严管道路交通秩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一)支队长领路求拓展,重点抓好决策和整体交通组织。

目前,在支队长领路环节上已经有了基本的工作思路、方向和举措,下一步关键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使之定型。一是从决策者的角度来看,要把握认领道路的交通优化整体方向,积极争取交警在道路规划、建设方面的话语权,统筹考虑交通组织、交通秩序与交通安全,指导属地大队从项目立项起,以前期研究策划、中期试点实施、后期总结评估的方式方法推进工作的开展。其中,应避免出现数据为上和以牺牲认领道路相交、相邻道路的交通畅通换取认领道路交通通行效果的情况。二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支队长领路可以选择路口“点”,推行“一人一路一岗”,在认领的道路上确定一个重点岗位。一方面,可以通过身体力行,换位思考,转变角色,以管理者角度参与路面管理,以驾驶人角度实地感受道路通行状况,看交通秩序、交通流变化、路口渠化情况,辅助决策;另一方面,作为道路的认领者,可以通过掌握路口的交通秩序情况,对大队领导管路、中队干部巡路工作加以督促、指导和考核,促动基层干部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带兵打仗”。

(二)大队长管路求突破,重点抓好静态交通管理和与主次干道匹配的交通秩序问题。

支队长是认领道路的课题主持人、决策指挥者,大队长则应是策划组织者。一是建立工作流程。要求始终保持在研究状态下开展工作,遵循支队长领路的基本工作流程,按照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将措施优化与评估工作有机结合,按照“成熟一个就推出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巩固交通管理措施。二是明确管理职责。要进一步明确大队长管理职责,认管若干条责任路段进行限期挂牌督办,重点围绕秩序管理和事故防控,组织好辖区动静态交通管理、科学信号配时、推进事故“三快”等方面的工作。当前交通“停车难”问题凸显,而“停车难”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行路,因此,20xx年要把静态交通管理作为大队长管路的主要任务,通过支队与其签订责任状,来强化责任的落实。第一阶段,就是要管好梳理出来的60条主干道,推进开展静态交通整治工作;第二阶段要推进辖区静态交通管理,着力解决好与主次干道匹配的交通秩序问题。

(三)中队长巡路求深化,重点抓好辖区“两非”、“两停”整治和勤务执法。

交警外勤中队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2018年军校招生计划上军校有什么要求

军队院校招生是根据军队建设需要,由军队院校从参加高考的学生中组织录取,在校期间,享受军人待遇,并计算军龄,毕业后直接面向军队安排工作

报考条件:

普通高中毕业生(不分应届、往届)均可报考,身体健康,未婚。根据国家兵役制度规定,年龄不低于17周岁,不超过20周岁。

身高:男性身高162cm以上,女性身高160cm以上,合格。其中:

(一)装甲专业:身高162-178cm;

(二)水面舰艇、潜艇专业:男性身高162-182cm,女性身高160-182cm;

(三)潜水专业:身高168-185cm;

(四)空降专业:身高168cm以上;

(五)特种作战专业:男性身高170cm以上(体格条件优秀的165cm以上),女性身高165cm以上。

军对院校报考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