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作管理制度【五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8-25 13:35:11   来源:工作计划    点击:   
字号:

首先,企业处在深化改革与重组的阶段,人员变动明显而机构调整幅度较大,各级党支部的人员配置与改选都在同步完成,而支部委员的频繁更换,势必产生经验不足的领导缺陷,尤其在重点工作的指导上会存在客观的困难。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工作管理制度【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企业工作管理制度【五篇】

企业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新形势影响企业党建工作的因素

目前影响企业党建工作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企业处在深化改革与重组的阶段,人员变动明显而机构调整幅度较大,各级党支部的人员配置与改选都在同步完成,而支部委员的频繁更换,势必产生经验不足的领导缺陷,尤其在重点工作的指导上会存在客观的困难。

其次,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处于新常态的阶段,而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巨大,这使企业高层领导人既要忙于业务拓展,也要应对市场竞争,同时也要充分思考经营生产环节的内部优化,此时对于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和完善势必就缺少了充分的时间。

再次,企业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的部门,在企业忙于发展的过程中弱化了能力,同时也减少了配置,从纪检与党务监察中发现多数企业在重点工作内容上存在合署办公的情况。往往是一人担负众多角色,不仅要应付生产经营的工作任务,同时也要不断调整党建工作的内容,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党建工作力不从心。况且在繁杂的工作内容上也没有薪酬待遇的激励,势必影响到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管理离退休党员的工作上也存在部分困难。由于部分离退休党员并不在本地长期居住,因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也就相对下降,加上少数离退休党员的身体情况,也为沟通联系造成客观不便。这些情况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利于调集原单位离退休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客观因素,进而形成了不便于管理的客观事实。

新形势下创新企业党建工作的方法

创新企业党建工作观念。观念创新是目前我国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也是完善党建工作的前提。只有将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理念落实于具体的工作之中,找到落脚点与出发点,才能在党建工作中抓住重点,围绕中心内容开展。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党建思路,以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进行党建工作的规划,形成统一发展思路。面对企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与热点问题,也要及时查找,挖掘问题根源,做到问题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发挥党支部在企业内部的优势作用,形成从政治优势迈向管理优势的进步,将企业党建工作从按照制度照章办事,转换为自主积极参与的模式,从而利用组织内部的推动力量,形成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力支持。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企业发展中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在掌握基层职工思想变化的基础上,主动构建与高层领导沟通的机制,形成积极协调工作,平衡各方利益,促进企业内部稳定和谐的良性循环。

创新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容。企业党建工作在新形势下其实效性的发挥,是最为重点的工作内容。基层党建的工作核心是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求,那么无论在任何时期开展企业党建工作都不能背离生产经营需求。而促进企业能够在党建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在不断深化的工作内容中积累党建工作经验,摸索实践特色党建内容的创新活动,指导企业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相互融合,在企业内部实现由政治资源与生产企业资源的紧密结合,形成企业内部的组织优势与文化优势。

企业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文管理;
保密工作;
措施办法

Abstract: For a modern enterprise to document management and confidential work plays a key role to ensur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perwork, and document documents exist separately from the document management problems, several security, document processing and so on to explore how to do archives management and confidential work.

Key words: document management; securit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公文管理与保密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 企业公文管理是收集、整理、保存企业的原始资料的工作。它的密级性、原则性很强,既要认真执行有关文书档案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规章制度,又要严格按照保密规章制度进行发展管理。文书工作是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进行管理时必不可少的工作。它承载着公文备案、公文传阅、公文归档、公文立卷、公文检索、收发防窃密等诸项工作。文书工作的这种特殊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文书工作在机关工作中处于枢纽的地位,它比其它工作更多、更经常地涉及、接触和处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方方面面的秘密信息。文书经办最多的是公文,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公文处理工作是文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公文管理,搞好文件保密是文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企业公文管理工作者要认识到公文管理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公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做好企业公文管理工作。

在当今信息时代新形势下做好公文管理与保密,对于促进企业工作、确保公文的有效运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文的特点及公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文的特点及密级的确定

公文,也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其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特点主要有:

1.法定性

公文的制作者是依法成立的组织;
公文具有特定效力,用于处理公务;
公文具有行政机关赋予的特定的效能和影响力;
公文具有规范的结构和格式,各种类型的公文都有明确规定的格式,而不是像私人文件那样主要靠各种“约定俗成”的格式。

2.工具性

凡是应用文都具有工具性,因为它们都是应用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对实践活动的进行发挥实际效用的文本,其用途仅限于公务活动。

3.规范性

公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它的格式、行文程序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

4.时效性

公文活动是处于一定时段或时期内的事件过程。公文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时代性、及时性、时限性。

公文密级的确定:按秘密等级划分,公文可分为绝密公文(绝密件)、机密公文(机密件)、秘密公文(秘密件)、内部公文(内部件)、国内公文(国内件)、公开公文(公开件)。

(二)公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公文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文的作用是,明发传令,指挥工作;

联系公务,沟通感情;
宣传教育,引起舆论;

记录记载,以为凭证。所以必须加强对公文的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公文管理还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公文办理职责不清

公文在运行办理的过程中,既要承办外来公文,又要起草下发公文,职责不清。在运转期间,环节过多,不便于明确责任,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公文管理人员往往重视定稿,忽视底稿的保存,从而造成公文内容缺少可追溯性,无安全保障。

2.公文的归档管理缺少保障制度

公文管理人员对公文管理认识不足,尤其在归档环节,仅将其认定为整理材料和文件收集保管的日常琐事,没有完整的概念。在公文归档过程中完全凭经验做事,不按照相关制度办事。在公文销毁的环节过程中,往往不遵守监销原则,从而造成公文内容没有安全保障。

3.定密工作不完善

定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导致定密存在问题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从目前定密工作实际来看,其中定密主体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定密主体不具体无法建立定密责任制度,无法实现对定密行为的有效监督;
定密权责不清无法有效行使定密权,容易出现定密不当;
定密能力不强,定密原则和程序把握不准。

二、如何做好公文的有效管理及保密工作

1.严格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制度

严格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的主要管理手段,做好公文的管理与保密工作主要在于建立严格的公文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公文管理和保密工作依靠制度执行,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工作。

2.提高公文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公文管理队伍建设

公文管理人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他们对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负有比一般工作人员更为重大的责任,因此,公文档案保密工作好与坏,公文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公文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由于公文管理人员经常接触党和国家以及单位大量的工作秘密,这就要求公文管理人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把保守国家和工作秘密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强化文件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业务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文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

3.加强公文的归档力度

做好公文定期归档工作,凡归档范围内的公文,都必须集中统一到档案部门依法保管,任何部门及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拒不归档,以保证公文档案收集的齐全和完整。

4.做好公文档案密级的调整工作

公文档案在保管过程中,其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件贯彻的情况而变化的。基本变化是升密、降密、解密。要贯彻落实《保密法》,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协调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要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二要主动接受保密部门对调密工作的监督指导,齐心协力搞好档案文件的清查鉴定。严格划清密与非密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为今后进一步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和档案建设奠定基础。

建立法制新秩序。对公文档案的变化调整,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工作,还要着眼于长远。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往关于公文档案保密的制度还不健全,适应不了《保密法》的要求,需要完善增加新的内容。为了适应公文档案调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的需要,应建立以下三个制度:建立划定密期制度,以便届满自行解密;
建调密通知单制度,对保密期间提前解密或发生升降变化的密级文件,要下发通知单告知档案部门,以便衔接工作,及时掌握,适时变动;
建立公文档案接收标准制度,加强公文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5.正确处理好公文档案开放利用与安全保密工作的关系

5.1公文的利用与保密的关系

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十分重视公文档案保密,工作尽心尽职,但由于在传统的保密观念影响下,公文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着重保轻用、利用不足的现象。由此产生一些弊端:大批公文档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有些很有价值的公文档案长期被束之高阁,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造成档案浪费;
领导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情况,有效地利用档案;
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价值也难以在利用档案的效果中体现出来。上述情况表明,档案部门改变传统的观念,在严格提供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转变工作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势在必行。密级档案应该保密,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利用,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失去档案的价值。当然,利用必须是在保密基础上的利用,无限制的利用会给党和国家以及单位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所以,对档案工作来说,保密与利用两者都十分重要,决不可偏颇。要坚持“保、放”结合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保密与开放,信息公开的关系,既要积极防范又提供工作便利,即把好保密关,又疏通公开、交流的渠道。

公文档案利用监督就是要做好公文档案利用过程中保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好公文档案利用中的监督工作,它能有效地发现并制止纠正公文档案利用过程中不利于公文档案保密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做到既能利用公文档案,又能保证公文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5.2公文档案利用的有效监督措施

具体说来,公文档案利用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加强制度建设。公文档案利用规章制度一般有阅览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使提供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在大力开展公文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文件的完好无损。各项公文档案利用规章制度的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

提高队伍建设。担负利用服务工作的公文档案管理人员,是利用制度的直接贯彻者,对公文档案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一是政治素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公文档案事业;
二是业务素质,要具备专业知识,熟悉所保管的公文档案内容,熟悉档案法规;
三是文化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能总结和分析利用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从中掌握利用工作的规律。

严格监督措施。在利用中加强重点监护。有条件的档案馆室还可以安装摄像监视器。对于查阅档案的利用者,要宣传利用档案的制度与规定,及时检查被利用的案卷,严格落实利用登记制度。还要在利用者离去之前,仔细检查翻阅被利用过的案卷和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在利用登记簿上备注说明。对于损毁档案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以便问题得以及时处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文管理和保密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根据公司实际特点制定各种公文管理中的保密制度和监督措施,完善公文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企业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行政管理体制 效率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在管理体制方面,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各项改革,成果显著。但是,不可否认,国有企业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对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否认,而是指出了下一步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发挥着后勤保障作用,搞好了行政管理工作,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才有坚实的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充分发挥制度制约对提升行政工作效率的作用。

1.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概述

1.1行政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管理人员能力不足[1],是当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人才和人才之间的竞争。那么,要想提高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要为行政管理工作配备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从当前来看,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尚不能满足岗位要求,一些行政管理人员不熟悉岗位职责,还有的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全局眼光,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范围,认识不到行政管理工作对整个国有企业发展的影响。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当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整体效率不高,而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为整个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这样,整个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1.2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还存在着体制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的问题[2]。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该有的制度没有,已经有的制度一些还不能满足发展变化了的环境和工作的要求。现在的企业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的生存环境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面临的环境千变万化。那么,适应市场的要求,企业的管理也要具有灵活性。但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岗位职责混乱,人员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畅,最终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一方面,人们工作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人们又怨声载道。体制问题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问题,不健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要提高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就成为一句空话。

2.制度制约对行政工作效率的提高探索

2.1明确各级行政工作职责,权利义务清晰

要充分发挥制度对行政效率提升的作用,就要明确各级行政工作职责,权利义务清晰。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应该是一个组织结构清晰、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岗位都是因为工作需要而设置的,而每个岗位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员来履行岗位职责。因此,国有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该成立的部门成立,该去掉的部门去掉,按照需要构建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同时,要以完善的规章制度来明确各级行政工作职责,都需要承担什么职责,由谁来承担这些职责,以确保权利义务清晰。同时,为各岗位配备精兵强将,满足岗位要求。

2.2明晰行政工作流程,保障工作有效执行

针对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带来的行政工作流程不畅的问题,要明晰行政工作流程,保障工作有效执行。这实际上还是一个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问题,在体制不健全的背景下,要开展一项活动每一步都要向领导请示,活动开展也会受到领导者个人的较大影响。但是,如果有了健全的体制和规章制度,行政管理活动就可以按照制度和规章的要求有条不紊的开展了,什么情况下开展活动,由谁来负责开展活动,从哪里领取经费等等都是有章可循的。这样,整个行政管理工作就会顺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2.3首长权力下放,提高行政工作工作效率

要充分发挥制度对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作用,还要求权力下放。集权和分权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二者各有利弊。从当前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来看,领导人适当下放权力,充分发挥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提高整个工作的效率意义重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甚至很多年都没有任何变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也不突出。而在当前的环境下,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要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因此,行政管理工作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行政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权力下放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4民主决议提高行政决议的可操作执行性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员工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各项规章制度,接受各种安排。他们要参与到各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真正发挥作为国有企业一份子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扬民主,通过民主决议来增强企业通过的各项决议等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如果,各项决议都是高层管理人员讨论通过,员工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么,在决议贯彻执行的过程中阻力会很大,执行效果也不好。反过来,如果员工参与到这些决议的讨论和通过的全程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那么,决议的执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人的原因。从当前来看,工作的重点在于理清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一一解决问题。当然,问题不是短时间之内产生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解决。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问题是一个与国有企业的发展相伴随的常态化的工作。

参考文献:

企业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就业工作 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 就业三级管理 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94-02

我国高职教育既要坚持大力发展,又要努力提高质量,在经历了前期的规模扩张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以“转型”促“提升”,开始转入内涵建设,以制度建设尤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以“人才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制度下通过合作组建“校、系、专业”三级就业工作机构、健全就业工作管理及考核机制,共同对就业工行进行管理及考核,形成“共同规划,共同管理,共同考核,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运作和管理机制。

一、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就业院系三级管理及考核机制的意义

(一)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资源、设备、师资和职业岗位标准,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达到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建立校企平台,吸纳企业共同参与就业工作,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有力促进学校开展制度改革及

创新,从而推进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独立的中专校或由中专校合并改制建成,原中专学校这种高度集中的内部一级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目前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要求,目前虽有不少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模式,特别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上进行过探索和改革,但成功的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并不多。推行就业工作实施三级管理及考核,可以以点带面,有效为学校全面推进院系二级管理提供借鉴意见。

(三)有力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贴近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近年来高职院校努力探索与企业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搭建坚实的合作平台,保证高职教育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吸纳企业参与就业工作,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及用人需求,从而有效促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贴近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就业工作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机制

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为例,该院从以下方面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就业工作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机制:

(一)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就业工作三级工作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学院于2008年建立涵括交通土建、汽车、物流、信息产业、外贸等54家行业知名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理事会设置秘书处、人才培养委员会等一处四委,由企业和学院校、系、专业三层级人员组成,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企文化、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将“全程合作育人”作为理事会重要的职能之一,各理事单位(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学院一起共同担负全程育人的重要职责。

依托理事会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完善学校、系部、专业三级就业工作组织机构,理事单位(企业)全程参与就业工作,是其履行“全程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1.校级就业工作组织机构。由理事单位(企业)校企合作主管领导、学院就业主管领导、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等组成,对外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负责汇报我院就业工作情况;
对内则是制定学院年度就业工作总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协调、监督各系开展具体的就业工作,并对全院就业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2.系级就业工作组织机构。由理事单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系领导、就业干事等人员组成。在校级机构的指导下,根据全校就业工作总计划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协调、监督本系各专业就业机构开展相应的具体工作,对本系各专业的就业工作开展评估和考核工作。

3.专业级就业工作组织机构。由理事单位(企业)人力资源师、专业教研室(专业教学团队)主任、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根据全系就业工作计划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展相应的具体工作。

(二)健全就业工作的工作机制

1.保障机制。按教育部、教育厅有关就业工作的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有明确的保障。(1)人力保障:明确各层级就业机构校企双方人员的组成情况,确保校、系、专业三层级的人员配备满足就业工作的要求。(2)财力保障:明确每年用于就业工作的总经费不低于全日制学生总学费的1.5%,并按适当比例合理将经费分配至校、系、专业三级工作机构。(3)物力保障。明确场地、设备、用具等,确保各项工作能顺畅开展。

2.管理与运行机制。要理顺校、系、专业三级工作机构以下三方面的关系:(1)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明确各自工作的侧重点。(2)各自的工作职责。工作的重心应在系和专业两级机构,校级机构应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3)工作联系及信息反馈机制。在保证系和专业两级机构工作独立性的同时必须确保各层级之间工作的连贯性,确保工作不脱节。

3.联动机制。明确就业工作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联系机制,以便将理事单位(企业)反馈的人才培养问题及时与教学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同时还要与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后勤保卫部门工作联系机制,以便及时处理有关学生个人档案、学生户籍档案等事宜,确保就业工作渠道畅通无阻。

4.督察机制。由校、系两级机构执行监督工作。校级机构监督系级机构是否按预定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组织本系各专业开展年度就业工作;
系级机构监督本系各专业机构开展具体工作的情况。

5.奖惩机制。奖惩对象分为集体和个人,奖惩范围为理事单位(企业)人员、学校师生员工。(1)对集体的奖惩:根据就业年度考核结果,按一定比例对就业工作业绩优异的集体进行奖励,来年的就业经费等给予适当的倾斜;
对工作不力造成业绩较差的,除通报批评外,来年在就业经费、招生等方面将减少支持的力度。(2)对个人的奖惩:按一定比例对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适当奖励;
对工作不力造成业绩较差的,追究其责任,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的资格。

三、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就业院系三级管理工作考核机制

(一)考核的内容

按五大块的内容进行考核。

1.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情况。重点考核系级、专业级机构是否以制度的形式确保有理事单位(企业)相关人员组成,是否制定符合本系(本专业)实际情况的就业市场建设、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工作制度并严格按工作制度开展各项工作,真正形成“系部一把手调控,教研室主任主导,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辅导员)实施”的系部三层管理机制,将就业“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

2.就业工作条件保障。重点考核是否按要求在人、财、物等方面有效保障。(1)人员:是否按60(学生)∶1(教师)的比例配备工作人员(含理事单位【企业】人员),工作职责是否明确。(2)经费:是否科学合理使用下拨的工作经费。(3)物力:是否按要求配备场地、设备等,是否真正使用在就业工作而非他用。

3.就业工作内容。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市场的建设:重点是考核是否与理事单位(企业)共同开发就业市场。(2)就业信息服务:是否有效将就业信息向学生广泛宣传。(3)就业指导:是否按计划与理事单位(企业)共同开展就业指导及指导的效果。(4)就业科研:与理事单位(企业)合作在就业课题的立项、就业等情况。(5)就业材料的建档与保存:是否按要求规范建立各类有效就业材料并有效保存。(6)就业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上报:考核是否进行各类就业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并按要求进行周报、月报。(7)投诉及建议处理情况:是否能正确对待企业、学生、家长等各种批评与建议,并妥善处理好各类批评或投诉意见。(8)士官及义务兵征集工作:是否按要求开展士官直招及义务兵的宣传、发动及征集工作。(9)邀请企业在全国大学生一体化系统注册情况。(10)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是否能与理事单位(企业)共同按计划开展毕业生就业回访工作,并及时将企业反馈的有关就业、人才培养等意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

4.就业工作的督察。主要检查:(1)是否建立有督察制度。(2)督察的内容。(3)是否定期开展督察工作。

5.就业工作的实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就业率;
(2)就业质量,从毕业生就业单位、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稳定性、今后发展潜力等方面评价;
(3)士官及义务兵入伍人数;
(4)企业在全国大学生一体化系统注册数量;
(5)企业及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率;

(6)毕业生文明离校情况。

(二)考核的形式

由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两种方式组成,过程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30%,目标考核占总考核总成绩的70%。两项成绩之和即为年度考核的总成绩。其中,过程考核主要是在日常工作中考核各系或专业是否与理事单位(企业)共同按预定的计划和目标开展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就业材料的收集和存档,确保就业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杜绝各系(专业)在年终时突击补材料的现象。目标考核则是将考核的内容逐项设计成量化的方式,并赋予一定的等级和分数,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或质量给予最终的分值。

(三)考核的组织与实施

1.专业级机构的考核。由各系级机构自行在每年的12月1日前组织进行考核,并在本系各专业考核的基础上形成本系的考核自评报告,迎接校级机构组织的考核。

2.系级机构的考核。由校级机构组织校外专家、理事会(企业)专家、各系及各专业代表组成考核工作小组,深入各系开展考核工作。

3.校级机构的考核。在系级机构考核的基础上,形成全校就业工作的自评报告,迎接上级就业主管部门的评估或考核。

(四)考核结果的使用

考核结果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来年各系各专业招生计划制定、就业经费下拨的主要依据。第二,提交给人事部门,与学生工作考核成绩、教学工作考核成绩、党建工作考核成绩等综合使用,共同评价系部年度工作成绩。第三,反馈给教学职能部门,为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见。

四、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就业院系三级管理工作考核机制的实践与成效

(一)三级管理及考核体系的实践

就业工作自2009年以来率先在全校推行三级管理及考核,至今已连续实施5年。

(二)三级管理及考核体系的实践成效

1.就业工作形成企业参与的完整工

作体系,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高度认可。学院连续10年被评为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1人被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先进个人,2人多次广西高校就业先进个人。

2.学院被推荐为就业工作典型代表。于2010年被确定为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典型代表并全区高校做就业工作经验介绍;
2011年被推荐参加“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50强高校”评选。

3.就业三级管理及考核机制引领学

校院系二级管理机制的建设与推进。鉴于就业工作的三级管理及考核的成功实施,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党建工作等也陆续推行院系二级管理及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院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工作,强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兰玲.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

设――院系二级管理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9(10)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03-120-181);
广西2013年度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工程项目(2013JGW001)

企业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企业员工行为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来说,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普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企业文化、企业对员工行为的管理方法等方面。认真分析影响企业管理行为的因素是找到并解决企业员工行为管理问题的关键环节。从当前企业的现状来说,企业都开始关注员工行为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企业员工行为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努力提高组织效率和组织盈利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员工行为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企业员工行为管理方式还较为传统,有待提高。从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特别是中小企业管理)来看,众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多采取命令式的强制措施管理,普通员工对于高层管理决策只能服从而不能提出异议。在中小企业中,部分管理者认为企业是自己的企业,对普通员工颐指气使,居高临下;
部分管理者认为只有树立权威地位才能有利于管理,忽视与员工的情感交流。这些都使得员工在企业管理中产生抵抗情绪,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拥护和执行力度不够。其次,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切实可行的员工行为奖惩制度。受传统历史文化影响,员工对自身所做成绩常保持谦虚低调态度。员工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管理层在管理中缺乏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举措和天都,不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文化水平存在差异,对任务的理解存在区别,不利于企业的正常高效运转,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恶性竞争事件,企业信息保密措施不够,容易外泄致使企业利益受损。最后,企业内控风险制度不足,企业员工行为管理环境不尽如人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与否对于企业员工行为管理来说非常关键。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尤其是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这不仅能够对员工的身心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能促使企业更好地落实企业员工行为管理制度。

二、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员工行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实现企业对员工的导向管理。所谓员工的导向管理,主要包括沟通、协调能力、支持性、公平性以及员工关怀等内容,做好这些工作对于控制企业内部风险有重要作用。企业内部有效的员工导向管理制度能降低企业运行的内部风险,降低员工行为造成损失的风险。完善的审计制度要求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渠道是畅通的,这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压力,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降低因内部风险而造成的损失风险。此外,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在平衡企业权力之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平衡企业投资者和企业其他人员利益需求上也有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不仅在于“纠错防弊”,也在于促进企业实现其价值增值。第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企业良好氛围的形成。2014年第10期中旬刊(总第567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0,2014(CumulativetyNO.567)(上接第223页)企业授权与激励制度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工作良好氛围有关。但是受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员工更关注自身岗位任务需求,对员工权利关注不够,如对于企业发展提出建议的就较少。企业员工之间更希望通过个人业绩和职位晋升来体现自我价值。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促使员工更依章而行,减少企业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促进良好企业氛围的形成。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过程中,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识别企业发展机会,不断完善企业运营流程,提高企业运营风险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使得企业员工将企业规范经营的理念落实到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管理存在的风险,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价值增加。第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从而推动员工行为管理制度的完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总是将公司治理放在公司管理的重要位置。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仅能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监督与评价。内部审计在逐步发展到风险导向的过程中,逐渐引起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受企业管理部门的委托,代为执行对企业下属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并将实际情况向管理层进行报告,以便企业管理层作出评价。此外,内部审计部门还能对企业风险进行防控,降低企业风险,对员工行为进行跟踪记录和审查,协助管理部门进行企业管理,推动员工行为管理制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