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保险公司考核工作总结【五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3-07-22 20:10:06   来源:工作总结    点击:   
字号:

保险公司考核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摘要:保险集团公司由于其规模大、机构众多、业务复杂等因素,以及国内保险集团发展演变的特殊性,决定国内保险集团风险治理较为困难,风险治理模式也随着风险变化而相应变化,其风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保险公司考核工作总结【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保险公司考核工作总结【五篇】

保险公司考核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保险集团公司由于其规模大、机构众多、业务复杂等因素,以及国内保险集团发展演变的特殊性,决定国内保险集团风险治理较为困难,风险治理模式也随着风险变化而相应变化,其风险管理模式也正在由综合经营、利益平衡风险管控模式,向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过渡。本文主要从股权结构、人力资源、财务审计与资本运作等四个维度分析国内保险集团风险治理模式匹配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建议。

一、保险集团风险识别与治理模式匹配

1.保险集团风险识别

保险集团面临着主观与客观两类风险。客观风险主要由客观因素形成,包括法律风险、监管风险等企业只能面对,不能回避的风险。而主观风险主要由于企业本身因素造成,包括财务风险、关联交易、利益冲突与管理风险。本文所识别风险界定为主观特殊风险。保险集团为应对上述主客观风险,特别是监管风险,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其发展不同阶段相适应的风险管控模式。

鉴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状和保险业整体风险治理水平,我国保险集团风险管控的组织架构与管控模式遵循从无权到相对集权、再到适度放权的渐进改革思路,即先采用管控力度适中的风险管控组织架构,如间接管理方式下的策略管控型等,再逐步过渡到管控力度更宽松的其他间接风险管控组织架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管控组织架构。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中国保险集团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的采取三种不同的风险治理模式。

2.保险集团风险治理模式匹配

第一阶段:成本可控、业绩成长风险治理模式。2010年《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前,国内保险集团主要战略目标就是业务扩张,做大规模。集团公司为了激活子公司扩张动力,采取权利下放,尽量给子公司更多权限和经营空间,对于风险治理相对宽松,集团公司在控制总体综合成本率不高的情况下,更注重子公司等分支机构的市场占有率和保险主业资产规模增速。也就是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成本可控、业绩成长风险治理模式。

第二阶段:综合经营、利益平衡风险管控模式。《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后,明确规定保险集团公司可以逐步进行多元化战略。保险集团公司为摆脱单一经营保险陷入风险集中困境,集团公司根据各自优劣势,选择性进入银行、资管与证券等特定金融领域,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达到了节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效果。但是这一综合经营阶段,对子公司绝对控股,集团公司内部风险管控比较严格,以压缩综合成本、削减管理费用、推进业务增长方式转型,从而达到平衡子公司间利润增长的目的。也就是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综合经营、利益平衡风险管控模式。

第三阶段: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这是保险集团公司风险治理最高级形式。采取这种形式的保险集团,不再一味追求子公司业务协同效应,而是转而财务投资为主,构建行业间更加广泛的投资组合,集团公司以投资回报率作为唯一标准,大力调整集团内部子公司的业务结构,将投资收益率低、利润贡献少、综合成本率高的子公司或者业务剥离,也可以提供对外并购等多种方式优化集团公司资产,提升保险集团整体投资收益。这一财务投资运作阶段,集团公司更多地采取外部并购方式实现规模扩张,集团公司对子公司以控制权投资为主,采取间接的股权结构、人力资本、财务审计与资本运作等方式,更多关注在各行业投资的财务风险管控。也就是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

二、保险集团风险治理组织架构与因素分析

鉴于我国保险集团产生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很难有绝对普遍适用的风险管控组织架构与固定的风险管理模式。各家保险集团只能结合自身发展重点和风险管控水平,吸收各种风险管控组织结构的优点,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组织架构与风险管理模式,确保有效管控整体风险。但是现阶段,国内保险集团公司大多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即将进入保险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即高级阶段。这一阶段集团公司采取财务投资、资本运作风险管控模式。

1.股权结构治理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则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绩效。保险集团由于组织结构复杂决定其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导致股权结构安排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一是国有控股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股份制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是保险集团公司与内部子公司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国有控股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股权过度集中和国有产权代表自然人缺失从而导致的委托问题。股份制保险集团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保险集团公司与内部子公司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管控较弱,未能通过集团内部合规的关联交易,有效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子公司间资源整合,而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控股子公司的“挡箭牌”,借此实现一些既定的政策目标。部分国有保险集团在各自的子公司上市后,集团公司主要清理子公司不良资产,对子公司的管理基本仅限于每年将子公司转过来的信息上报至监管部门,而控股或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也只是帮助子公司完成一些申报手续工作。

2.人力资本治理

企业的发展最终落实到人,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正是由于人力资本本身存在生命风险、决策风险与违约风险等许多风险,因而人力资本风险管理才成为公司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险集团公司人力资本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错误选择导致集团公司风险增加。保险集团公司人力资本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选择人力资本不仅要适应集团公司的文化和具体岗位特征,还要具有重要品质和较高的能力成长性。二是不当匹配导致集团公司风险不小。岗位匹配是保险集团人力资本风险重要方面,由于保险集团公司在公司管控中处于金字塔顶尖,其主要职能侧重于战略管理、资本运营、班子管理、财务管理、业绩考核、审计监督、品牌建设、文化构建、风险控制和协同管理等职能。这就需要保险集团公司总部具有更加专业化、创造力与职业化的高端人才,正是由于这些条件才导致人力资本匹配较为困难,匹配风险较大。三是激励不当加大集团公司风险。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是以员工目标责任制为前提、以绩效考核制度为手段、以激励约束制度为核心的一整套激励约束管理制度。恰如其分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在提升企业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同时,还会规范员工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相反,不恰当的激励约束在压制员工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同时,也还会助长员工的偷懒及其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从而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保险集团公司激励约束存在较大风险,激励不当加大集团公司风险。

3.财务审计风险治理

保险集团风险主要包括传递性风险、关联风险和集团其他实体带来的风险。保险集团财务风险通常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由于风险具有传递的特征,而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与外在的经济风险之间是多层次、多途径传导和扩散的过程,而随着我国保险集团化的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风险危机问题却日益严重,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影响保险集团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际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监管不力、技术风险、自然现象灾害风险等。其次,是影响保险集团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有多级法人治理结构,集团治理结构不健全;
集团子单元战略和整体战略的冲突;
集团风险管理能力差,集团公司多级产权主体过度担保和融资;
缺乏有效的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而在财务风险发生的机理中,外在的系统性风险总是存在的,经济也总会存在周期,真正能够控制的风险源头,还是存在于集团内部。

4.资本运作风险治理

资本运作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作可以通过纵横向扩张模式达到资源整合,价值快速扩张的目的,被现代企业,包括保险集团公司使用比较频繁的工具。然而,资本运作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导致风险高企,所以,加强保险集团资本运作治理风险体系十分必要。

三、保险集团组织架构与风险治理基本对策

国内保险集团公司可以借鉴国外风险管理成熟经验和做法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策略管控型集团风险管控的基本框架与风险管控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来把握:

1.重视股权风险的管控

优化股权结构,提高集团公司风险管控效率。可以通过定向不定向方式,向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增发股票;
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包括可转债、基金等方式,吸引投资者购买;
还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权激励计划,引进民营股东,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而达到优化集团公司股权结构,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效率。

2.加强人力资源风险管控

第一,对不同类型保险集团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不同类型保险集团的人力资源风险实行差异化管理是加强人力资源风险管控的基本手段。具体有:一是对于上市保险集团。上市保险集团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竞争效用,通过股票期权等方式协调高管、股东、公司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风险。二是对于非上市保险集团。由于非上市保险集团缺乏资本市场外部约束,加强攻势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增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增加保险集团董事和高管兼任子公司的重要职位。三是拟上市保险公司,应在资本市场和公司制度约束下,增加人为操作违规的惩罚成本。第二,完善考核制度。一方面考核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员工潜能有效激励是必须的。实现有效激励必须有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市场评估环境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公平要做到一视同仁;
公正要做到评比方法科学有效;
公开要做到所有程序、事情尽可能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考核要制定一个简单便于考核的考核指标。因为考核必然涉及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是考核制度的具体落实。科学有效的考核需要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而合理的考核指标既不能太复杂而成本过高,也不能太过简单不能反映评价效果,适度的考核指标是必要的。第三,改革保险集团薪酬体系。利用人力预算及薪酬杠杆,实现资源在集团内的最佳配置,保持企业的薪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如可以开展定期薪酬调查,重点参照国内外保险同行金融机构薪酬。也可以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各子公司的薪资实行总量管控。子公司在集团确定的薪酬制度和政策框架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薪酬体系,报集团审核后执行。

3.优化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第一,实行财务负责委派制,加强母子公司财务系统统一性。首先委派各公司财务负责人。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由集团任命,对集团负责,不对子公司负责;
其考核由集团总部执行,保证财务负责人不受制于子公司牵制,独立开展工作,加强子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保证全系统的财务体系具有统一性、连贯性的财务管控手段。第二,加强对子公司合规审计,构建多层次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在集团财务部主导、合规部与检查审计部门协同作用下,总公司全系统形成三级财务管理分成体系,全面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第一层由本母子公司业务管理、财务、精算、投资等部门组成,对公司保费、准备金、资金管理、资本运作与资产处置各级风险进行诊断、评估与预警。第二层由各级内控合规部组成,公司从集团总公司层面建立合规考核问责制度。(1)推动内控合规考核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合规从高层做起”,重点强化内控合规风险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将内控合规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督促各级机构、部门负责人履行好风险合规“第一位”的责任。(2)推动问责制度落实,做好问责工作日常管理。对于负面影响大、涉及面广、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案件,由集团牵头,组织开展调查和处理。对全系统违法违规责任人的问责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确保问责落实到位。(3)推动审计检查发现的内控缺陷整改完善。根据内部审计部门检查发现的内控缺陷,配合审计部门推动责任部门开展缺陷整改和完善工作。第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实现管理从事后向事前转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由财务部和精算部统一负责公司和各专业子公司业务规划统筹制定,在预算编制、审核、考核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在费用管理方面,推行费用全面预算管理,各专业子公司都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财务权限管理办法,明确各层级人员的审批权限,通过在财务系统中增加预算管理模块,按科目的可控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实现风险管理从事后向事前转换。第四,转变审计理念,发挥审计平台风险预警功能,实现审计理念转换,坚强风险管理。一是由主导监督主导审计,向服务主导型审计转变;
二是由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审计,向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审计转变;
三是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偏重转变;
其次,审计资源高度统筹利用,实现集信息高度集中。最后,建立一体化体系,实现审计资源优化利用。保险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建立监督、评价和建议一体化的审计平台,实现审计资源的集中管理与优化利用。

4.精心实施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是当代企业做大做强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资本可以迅速运作扩张规模,也可以迅速剥离不良资产,收缩企业战线。一方面是资本扩张。通过横向扩张减少竞争者数量,增强集团公司市场支配力。通过纵向扩张,延伸集团公司产业链条,提供公司对市场控制力。另一方面是资本收缩。资本收缩是公司对其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而进行的重组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收缩性资本运营通常是放弃规模小且贡献小的业务 ,放弃与公司核心业务没有协同或很少协同的业务 ,宗旨是支持核心业务的发展。实施资本收缩主要通常通过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与股份回购等方式实施。

http://

参考文献

[1]刘翼广.我国保险集团的特殊风险分类与建议[J].上海保险,2010(5)

[2]舒廷飞.中国保险集团公司风险管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10

保险公司考核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全面预算改变了传统的依靠财务部门执定预算,其它部门只是简单参与的传统方式,采取了整个公司的所有人员都参与公司的所有生产与经营的预算管理,并且采用预算审签人负责制的原则,并对相关审签人的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追踪和管控。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了公司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很好的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优化配置资源。人寿保险公司作为经济活动比较频繁的公司,预算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等一套专门的配套机构,根据公司业务发展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制定季度预算和费用预算,明确各部门各个季度的职责和工作,全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使投入和产出比例进一步优化。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人寿保险公司的应用问题

(一)管理组人员意识较差。全面预算管理是要求全员参与、以人为核心的,可是现阶段人寿保险公司从员工到管理者都一致认为是预算以及预算管理都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参与度比较低。管理者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现代性,没有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高公司的产出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管理者作为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如果连领导者都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就更不要提及公司员工了。在现阶段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提高管理组人员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二)考核机制不健全。预算考核是评价预算执行结果的机制,可以发现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各预算责任主体关注预算管理,按照既定的预算目标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因此预算考核机制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公司对考核结果没有明确、可量化的规定,仅为简单的考核奖惩规定。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人寿保险公司应用中的建议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为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管理制度,需要管理组人员的高度重视。为此需要对管理组人员进行相关的素质训练和拓展,全面提高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的意识。另外需要加强人寿保险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各专业高素质的人才,并不断的开展总结会和素质拓展会,保证他们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时代进步的步伐。(二)健全考核机制。1、预算编制。每年9月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下年全面预算启动会,由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会,于会后组织编制所在部门含盖总分公司的费用预算,如物控部需编制总分公司所有职场的费用开支,人力资源部编制总分公司的人力成本。各职能的下年费用预算编制需要在12月初完成终稿,并报财务部汇总统一下发分公司财务。如果编制不及时或编制错误,影响整个公司预算编制进程,将对负责人进行经济处罚。2、预算执行。费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考核机制主要体现在与业务计划挂勾的变动费用上,年初按全年业务计划的比例全额下拨费用预算,并按月度业务计划分配至相应各月,当累计达成超业务计划时奖励固定比例的变动费用,用于支持业务的发展,但是累计达成低于业务计划的同样按固定比例扣减变动费用,造成可用变动费用的减少。3、预算结果。一般来说,保险公司要求的预算执行整体控制在95%以内,变动费用控制在95%以内,对于变动费用及整体执行均低于95%的,可以制订一定金额的业务方案,如果加上该业务方案的金额变动费用及整体执行率达到95%,则此金额可全部跨年结转到下年使用,但若超过95%,则差额结转到下年,且不占用下年度的费用预算。而预算执行整体超过100%的,则纳入所在部门及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对于超额完成公司正向、有利指标的,如费差目标,直接在体现在当年KPI考核得分,并获得相应奖励,其次对于超额达成指标可结转但不结转的或结转部分有结余,可获得结余贡献奖励。

四、结语

人寿保险公司是经济活动较为频繁的公司,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产出和管理水平,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人寿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全面预算管理在人寿保险公司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管理组人员的意识,需要建立健全考核和保障机制,进而加大全面预算工作的执行力度,加强对全面预算工作的监督,全面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丽 单位: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海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秀丽.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人寿保险公司的应用.《企业研究》.2014.

保险公司考核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预算;预算控制;评价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算及其实施意义

(一)财险公司实施财务预算的必要性

财务预算就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反映公司财务目标,控制公司财务活动,保障公司财务目标顺利实现的各项预算的有机整体。公司在追求经营效益或者说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制定短期、中期及长期经营计划,使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经营目标。而经营计划的核心内容或者说主要表达方式则是财务预算。完整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算至少应包括收入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投资预算、费用预算、赔付预算、再保预算,最终形成现金流量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损益预算。

(二) 财险公司财务预算的特殊性

1、财务预算据有规划、控制、沟通、协调和业绩评价的功能,而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对象与工商企业相比较,其成本具有风险性、不确定性、未来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成本控制特殊性和复杂性。

2、费用具有期间化的特性。由于保险是一种射幸合同,是先实现收费先“销售”,后承担责任与风险,耗费与保单责任会计年度不一致,与一般商品和与国外核算比较,不实行权责发生制,当期发生的税金、手续费、业务管理费及保险保障基金均按保费收入确认时间全部计入会计当期成本,实行保单获取成本的费用化核算,而保费收入超过会计期计提责任准备金实现权责任发生制核算,相应的上述费用不能资本化合理摊销,不配比,这与国际保单获取成本资本化,按保单会计期间分摊有很大区别,也与国内其他行业执行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准则有很大区别,这一特性对预算的重大影响。

同时,保单责任与会计期间的不一致决定的责任准备金计提、由偿付能力与承保责任的不对等决定的分保必然性特点,同时,财务预算又面临环境、政策、公司发展不同阶段的差异性,使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算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使财务预算的结果变得复杂和难以预料甚至难以实现,因此,财务预算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复杂。

二、财险公司财务预算控制的方式和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财产保险公司中,对于预算的编制和下达项目上,相同的指标是保费收入、应收率、现金流量、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利润指标,差别是由各公司依据自身的资本金、偿付能力、投资回报、自留保费能力及协作等确定的不同指标值。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又存在着如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预算执行的级次控制力度不一

有的保险公司实行按管理级次逐级控制两核指标及操作权限,手续费费用分险种比例预算,资金差额管理而不全额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是部分控制部分放权,分险种比例控制,不相信下级只相信上级的控制模式;对于下级机构依靠什么手段和措施来实现财务预算或者说经营计划,各家公司差别很大,带来的结果和效果也大相径庭。

(二)预算指标与考核指标不统一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与保险公司发展的特殊性,不同的保险公司、相同地区的同级保险公司在预算管理体系与考核指标上都不尽相同。这样导致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不利,同时也使保险公司本身不利于对自己业绩的评估与经营管理的改善。比如有的保险公司是除了考核监控管理这些指标,对于承保政策、险种结构和管理权限、理赔流程管理权限、员工数量和薪酬政策(除高管)、手续费和营业费用均放权很大。此外。重指标结果而不重视控制过程,容易导致预算及相应管理工作失控、产生短期行为,更加严重的是指标的实现容易以与保险法、劳动法、行业监管冲突、以成本责任后延为代价,导致纠偏成本过高且滞后。

(三)预算执行力度不统一

部分保险公司不仅对预算的每一项目制定严格的指标,还制定每一指标的控制流程和实施标准,把决策、控制、执行、服务工作相分离,实行严格的预算紧控制。部分保险公司各类费用真实合理性依赖于“自觉”;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按差额进行预算控制。这种过度的“预算松控制”,机构多网点多,一个公司内部都呈“百花齐放”的态势,只用完成的指标来评价工作。力度不一的执行模式,导致各地工作积极性与管理的精细化冲突很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财产保险公司改进财务预算的举措

(一)建立按责任中心进行财务预算控制的全面预算体系

在当前我国保险欠发达、效益不高、保险人的自律性不强、保险市场环境有待规范、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有待于提高的情况下,一些保险公司应当尝试按责任中心进行预算控制,实行分类预算、分类考核、分类管理。

1、业务管理部门作为保费收入、险种结构、赔付率、手续费率预算的责任中心,考核其年度预算,授予其相应的费率、赔付各流程政策制定权和手续费管理权,在年度预算内,由业务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分机构、分时间、分地区、分险种执行政策和标准,公正公平的动态调整控制,公司控制考核业务管理部门总预算和政策的合理性;

2、行政部门作为资产、办公职场、行政费用责任中心,考核其年度预算,由其在年度预算控制的总资产、总职场面积和费用、总行政费用内,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调配原则,公正公平的动态调整控制,公司控制考核行政部门总预算和政策的合理性;

3、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职工总薪酬、人数责任中心,考核其年度预算,由其在年度预算控制的薪酬和人数内,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调配原则,公正公平的动态调整控制,公司考核人力资源部门总预算和政策的合理性;

4、下级机构作为预算执行部门,在下达的各类计划和调配原则内达成收入计划、控制支出,可以在计划内进行适度的调控和考核。但跨类别的收入计划和支出计划不能作不利于效益的逆选择。

(二)建立全方位的考核体系与分析评价体系

首先,设立客观考核指标,客观公正全面的将工作效果和绩效挂钩,层层控制预算和考核工作,量化预算执行情况。

其次,公司要成立常设性预算委员会,对财务预算的编制、调整进行讨论评审。主要是对预算控制部门责任进行确认、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各预算执行单位提出的调整要求进行评估审议,对环境政策变化进行跟踪并提出是否修订建议,评审结果交公司决策层决策,使财务预算客观、公正、动态管理、有序有据。

再次,还要建立全面的预算执行内控审核评价机制。公司内控部门建立内部预算审计,对预算编制修改调整程序的合规性、工作质量、执行效果进行审核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预算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对预算管理委员会委托的关于预算仲裁、预算调整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对各预算主体提交的预算反馈报告进行审计;对预算监控系统的质量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内部审计部门有效的行使这些权力有利于减少预算中的纠纷,防止对预算编制和结果的权利操纵等预算控制中的行为问题。

(三)拆分管理流程,实行标准化作业,保证预算执行效果

在执行方式上,本级各部门制定的标准公正公平对下级机构公开,核定权限上收,开支权限下放。对管理中非客户和一线销售接触层工作权限集中,包括两核和财务权限,对客户和一线销售接触服务层工作权限下放,按级次进行控制,考核执行标准上收,考核执行过程和结果下放。为了保证预算各项目与实际实施的一致性,政策制定得到相同标准的贯彻,以制度管理而不是以权力管理,对于收入、赔款、费用、资产、资金的确认、执行,建立独立于同级部门和下级机构的“执行计算器”来实施,也就是现代集团企业管理中倡导的“后援中心”,实施集中管理。有以下优点:

一是从中间分离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让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均不能直接操作,使责任区目标和结果均客观化。

二是集中整合资产资源配置,突破区域隔离、局部利益带来的浪费重复和不合理不均衡。

三是整合人力资源形成人才优势,标准化操作部分工作简单化降低人力成本。集中执行操作可将各地人才集中;可以实现部分跨省、市的人力调配统筹,节约人的数量;操作的相对标准化使操作层面劳动简单化,可使用较大部分低成本人员,节约单位人力成本;选择合适的地区可以随地区经济收入差异降低成本,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跨国集团选择工作地点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是操作标准统一,拆分流程,个人权利变小,对个体的优秀作用的依赖变小,风险分散。

(四)财务部门在预算控制系统中的合理定位

由于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应由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中心人员组成,各个部门提供的预算草案应与相应政策一致,预算草案到编制出正式的预算是一个复杂而且专业化的过程,因此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预算的编制汇总,并处理日常管理事务。通常这个预算控制日常机构的角色由财务部门担任。在企业预算控制实践中,许多企业的预算控制指定由财务部门完成并实施,这显然不利于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降低了预算控制系统权威性,造成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没有切实遵循而造成预算约束软化。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中财务部门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在企业集团预算控制系统的改进过程中必须消除“财务预算是财务部门的预算”错误认识,明确预算是经营者的预算,经营者对预算的制定、执行、结果都要负全部责任。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预算控制系统在执行中的控制失效。

参考文献:

[1]张鸣.《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北京

[2]王吉鹏《集团管控》.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北京

[3]谭谦.费用预算管理[J] .中国保险报, 2003, ( 26) .

保险公司考核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结合自身从事的外部监管工作,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内部审计 保险公司 风险控制 问题建议

一、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得到明显改善,但与分支机构业务发展速度不相协调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总体来看,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审计理念存在局限。长期以来,大多数保险公司对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局限于财务审计和合规遵循两方面,更甚者只将内部审计重点放在财务稽查复核上,无法对分支机构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和决策制定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监控。由于受到内部审计理念的局限和技术上的限制,能将内部审计延展到风险识别与管理。内部控制持续性监督的保险公司较少,分支机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职能普遍弱化,未能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深层次作用,一些风险点长期存在,不能从制度层面进行流程再造,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二)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第一是内部审计组织独立性不够。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保证内部审计效果的基础。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其职能发挥的范围和效果。目前,多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由省级分公司总经理室领导管理。有的分支机构内部审计部门配置较低,资源不足,审计范围有限;
有的则将部分内部审计职能交由财务部或人事部等部门承担,没有独立性,审计结论缺乏公允。由于内部审计存在受到管理层干涉的可能,审计结果有可能被选择性报告,不能为上级公司和外部监管提供有效的决策服务。第二是考核机制不完善。一些保险公司虽然建立了总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与省级分公司双重业务考核制度,但考核标准不够科学,导致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存在一定影响。一些保险公司将内部审计人员划归为一般行政人员,没有科学系统的业务考核指标,有的甚至没有对分支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制度和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要求,人员调动较为随意,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正常开展。

(三)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内部审计报告是对公司经营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情况的综合反映,一份真实客观的内部审计报告能够充分反映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市场行为的规范程度和内控状况。对于内部审计报告的报送,一些保险公司存在担心监管部门会以内部审计报告为线索对公司进行处罚的顾虑,不愿全面完整地报送内部审计报告,致使内部审计结果失真。同时,监管部门对内部审计报告的汇总分析不够深入,不成体系,对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尚不充分,导致内外部监督缺乏合力,没有形成立体监督体系。

(四)内部审计人员力量薄弱。第一是内部审计人力不足,部分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人员配置和硬件支持,存在内部审计人员是二线财务人员的认识误区。第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业务能力的限制使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的需要。第三是内部审计技术落后,手段相对单一。有的还停留在手工查账式审计阶段,很少运用计算机抽样技术和非现场审计软件提取分析数据。这些导致内部审计监督面窄、连续性弱、期限长、成本高,不能及时发现和揭露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活动中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完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审计的建议

随着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内部审计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基于此,笔者建议从更新理念,强化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丰富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内部审计结果等几方面来加强和改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

(一)更新内部审计理念,树立科学内部审计观。在管理学方面,战略管理理论及其他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实践,使得内部审计的缺陷与不足显见;
在法规方面,尤其在国外,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各项法规出台很多,要求内部审计在上述领域法规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职责,推动着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模式的转变。风险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应以风险为导向,监督与内控管理并重,形成一个监督,评价和建议一体化的内部审计体系。第一是内部审计内容应从传统的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审计向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审计转变,重点关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问题。第二是内部审计方式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将内部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三是内部审计视角应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既按照宏观管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又要对分支机构审计发现的同性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为公司治理服务。

(二)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健全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保险公司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一个独立于被审计对象,业务开展、经费核算等不受其他部门牵制的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第一是要按照中国保监会和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的要求,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第二是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在分支机构开展内部审计时,确保内审人员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得其工作所需的业务财务记录、财力和物力支持。第三是建立科学有效考核体系。由总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定并考核内部审计部门的业绩和费用预算,及内审人员的薪酬。

(三)强化内部审计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效率。第一是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内部审计与保险监管检查具有同质性的特点,做好内部审计信息交流。一方面通过制度化约束,使内部审计结果能够真实完整的报告,另一方面,通过监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强化监管,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第二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内部审计报告的汇总分析,及时掌握分支机构存在的问题,对潜在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同时,根据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结合内部审计覆盖面和工作量,适时调整对公司外部监管的松紧度,对于公司已报告并已做出适当内部处理的违法违规问题,监管部门应当予以酌情减轻或免予处罚。

(四)丰富内部审计手段,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素质。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圆满完成内部审计工作重要组织保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对内审人员的基本要求。内审人员应具备足以完成其任务的财会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法学和计算机知识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其他专业能力。同时,应具有独立收集、分析、评价和记录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准则》,2013.6.

保险公司考核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车险业务 承保盈利 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43-02

2011年山西财险市场总保费收入117.13亿元,其中车险保费收入96.05亿元,占到总保费收入的82%,车险仍然是山西财险业的“龙头险种、吃饭险种”,因此车险业务经营结果是公司能否实现承保盈利的关键因素,车险业务经营结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管理”,特别是全面的精细化管理。下面就车险业务管理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2011年山西车险业务市场情况

2011年山西省22家财险经营主体共承保机动车保险数量345.12万件,总保费收入96.05亿元,同比增长19.11%,件均保费2760元;
简单赔付率42%,已决案均赔款4237元。主要市场主体的车险经营特点有:

1.市场集中度较高。人保财险、人寿产险、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和大地产险五家公司车险市场份额占到89.39%,典型的垄断市场特征,特别是人保产险市场份额几乎达50%,根据市场规律说明其他公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承保指标比较相似。上述五家公司的车均保费差距较小,说明承保政策接近,优惠幅度基本一致,市场比较规范。

3.理赔指标差距较大。面对同样的市场,相近的承保政策,各家公司理赔的关键指标悬殊较大,说明理赔管理空间很大,个别公司理赔管理需要加强。

4.车险发案率达27%,占财险事故的92%,因此车险理赔服务好坏直接关系公司品牌美誉度。

针对以上车险市场情况及特点分析,总结车险管理总体思路应该是向车险业务发展要份额;
向车险业务管理要效益;
向车险理赔服务要核心竞争力。

二、车险业务管理总体思路

车险业务要以“优化结构、把握节奏、注重效益、依法合规”经营指导原则,以效益经营、科学管理、能力提升为工作目标,全面夯实经营管理各项基础,确保完成各项经营指标,才能实现公司又快又好的发展、又强又久的发展。具体工作思路应该从五方面着手。

1.组织架构方面——科学合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按照职责分明、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设置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责。省级公司作为总公司经营决策的操作中心和全省车险业管经营活动的组织管控平台,在车险业务管理方面要积极推进“两核”集中建设,确保公司车险经营理念执行到位。岗位设置要根据车险流程的关键环节、工作量大小、精简节约和岗位制衡予以考虑设置。对于关键岗位要专人专岗,比如报价岗和医疗审核岗。

2.工作流程方面——标准统一。车险业务量大、基本相似的特征决定了非常适合集约化的管理模式,核保、核赔集中管理既节约成本又高效统一,核保管理要注意两个环节:资料审核严谨。投保的关键要素要填写齐全,客户提供手续齐全并归档。费率调整正确。按照客户提供的手续严格执行优惠政策,并遵守当地行业自律规定。

理赔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必须管控到位,并且标准统一。报案受理要细致耐心。客服人员以提问的方式详细询问出险案件情况,耐心接受客户提问。现场查勘要快捷热情。查勘人员以最快的方式联系客户并赶到现场,提高第一现场到位率,估损要控制在标准指标值以内,与客户沟通交流时要热情。定损核损要准确合理。查定人员要准确合理确定损失,根据报价核定损失,并耐心与客户沟通,争取协商一致。医疗审核要全程跟踪。人伤事故要建立理疗跟踪档案,并第一时间告知客户人伤理赔注意事项。理算通知要准确快捷。手续齐全尽快理算,并将结果和理算方法通知客户。

3.管理团队方面——专业敬业。搞好车险经营关键是要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的管理团队。要求按岗位职责选拔人员,真正做到人岗匹配。同时要注意:加强专业培训。按照定期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学习型团队的氛围。不断提高人员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加强日常管理。认真落实晨夕会制度,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考核兑现。制定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严格执行,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敬业爱业提高工作效率。

4.管理制度方面——严格执行。依法合规是公司一切经营活动开展的前提。首先要健全公司车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保险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自律公约,按照车险工作流程细化管理制度,制定具有中国人寿财险特色的内控管理制度;
其次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制度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以法制司,以制度规范工作。

5.经营管控方面——精细管理。车险业务经营的目标是实现承保盈利。要实现车险盈利,除了要加强理赔管控外,还要把好车险业务的源头,承保管控。承保管控方面,要制定差异化的承保政策,通过政策和费用杠杆调整优质车险业务的业务规模和业务占比。特别是交强险业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车队业务的占比。理赔管控方面,首先要坚决打击假赔案,杜绝假赔款事件发生;
其次要建立车辆报价系统,科学合理定价,挤压理赔水份;
第三要加强医疗审核,聘请专业人员,剔除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
最后要管理好残值配件,建立登记簿,统一集中处理,抵扣赔款支出。渠道建设方面,大力拓展优质业务的渠道来源,建立专业的直销团队,积极攻关黄金客户的招投标业务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客户,积极探索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的新型展业渠道。指标监控方面,对全省及各市中心支公司的车险业务关键指标进行月度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整承保政策,确保经营结果的盈利性。

三、车险理赔管理具体措施

保持车险业务持续、稳定盈利能力的获取,原因有多方面。注重承保把关,不断优化业务结构;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强化理赔管控,降低赔付成本支出等等,都是其中重要因素。但从盈利来源看,加强车险经营管理,强化车险理赔管控,提升车险创利能力,是公司保持持续、稳定创利能力的关键。

(一)突出效益导向,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全员抓理赔、重效益的工作氛围

1.实行绩效考核,强化目标管理。将利润计划指标、综合赔付率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中支公司和基层公司,强化各级公司对实现利润指标的责任。坚持将各级公司班子成员薪酬的一定比例与理赔管控指标挂钩,强化班子成员的效益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各级公司强化理赔管控的自觉性,从而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公司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

2.加强理赔队伍建设。从严治理理赔队伍,提高理赔管控的执行力。加强中支公司理赔各项基础建设,从人员、装备方面予以保证,配强领导班子,配好理赔人员,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专业制胜的理赔队伍。

3.动态调整理赔授权。根据各中支公司的理赔管控能力强弱和管控实际效果,每季度进行一次调整,实行差异化授权。促使中支领导更加重视理赔工作,采取措施加强理赔管控。

4.加强帮扶督导,强化案件复查。每季对理赔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对各项理赔指标靠后的公司及时派出工作组进行指导帮助,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省公司应成立案件复查小组,定期随机抽调各中支理赔案件进行复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以降低案均赔款为突破口,落实车险理赔关键举措,提高车险盈利能力

1.严格查勘定损环节管控。首先坚持分公司领导、理赔经理值班、带班、巡视和大案定损制度,其次实行查定分离,强化现场查勘力度;
还有就是聘请专家参与大案的把关,以及推行核损现场覆盖,特别是当地估损1万元以上案件;
最后是加强异地出险案件的查定特别是估损金额5万元以上。

2.严把报价关。除了严格执行总公司有关规定外,根据山西拥有车辆实际,逐步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车辆配件报价数据库,特别是我公司承保和出险率高的车型。同时实行大案报价理赔经理审核制度,建议询报价金额超过5000元,必须理赔经理审批。

3.严把医疗审核关。加强省公司医疗审核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医疗审核人员,扩大医疗审核覆盖面,完善人伤案件跟踪处理流程,全力挤压人伤案件理赔水分。

(三)以堵塞赔款漏洞为着力点,强化边缘管理

1.严格控制修理厂代索赔,严禁修理厂代定损。修理厂代索赔、代定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客户,但容易滋生假赔案和扩大损失的赔案,导致公司利润流失。

2.积极开展车险反欺诈工作。针对现在社会上屡屡出现的保险诈骗,以及保监会打“三假”工作要求,省公司应建立内部工作人员发现假赔案件、社会人员举报假骗赔案件奖励办法,鼓励各岗位人员增强责任心,细心查勘定损,仔细审核把关;
同时建立于当地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假案的打击力度。

3.加强受损配件的鉴定和残件回收工作。尝试与有关机构合作,针对4S店动辄要求换件的配件总成和需要技术支持的电器元件定损合作,比如电脑板、ABS泵、气囊等。同时全面开展残件回收工作。规定杠、灯、旱合件、水箱、冷凝器、气囊等价值高的配件必须回收,否则不要核损、核赔。这样做既可以增加公司收入,还可以堵塞不法人员获取造假道具的来源。

参考文献:

1.郭颂平,赵春梅.保险基础知识.首都经贸大学,2006

2.马宜斐,段文君.保险原理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郭颂平,赵春梅.保险营销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