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审计工作总结【五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8-18 12:10:10   来源:工作总结    点击:   
字号:

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正式成立并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与监督,主张调动内部审计力量、促进形成审计监督合力。这次会议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企审计工作总结【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五篇】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正式成立并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与监督,主张调动内部审计力量、促进形成审计监督合力。这次会议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了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完善治理、实现目标方面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作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抓铁有印、踏雪留痕”的重要“印迹”,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鉴证。本文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为对象,以审计档案服务对象为分类依据,从企业内外部两个层面、从国家审计机关等六个服务对象着手,深入剖析审计档案之于服务对象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以期对未来的审计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有所裨益。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的含义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指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包括了立项类材料(如,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等)、证明类材料(如,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等)、结论类材料(如,审计报告等)和备查类材料(如,被审计对象整改反馈意见等)。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的服务对象

1.国有企业外部服务对象。(1)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对财政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的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工作负有业务指导与监督职责。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同级国有企业报送的审计计划、审计工作总结等档案资料开展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监督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等。(2)社会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是具有经营性质的社会审计事务机构,即审计事务所。国有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往往会根据工作需要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社会审计机构通过查阅保存良好的历史审计档案,更全面、及时地了解本单位及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更恰当的确定审计范围,更精准的开展风险评估以及更合理的选取审计策略。

2.国有企业内部服务对象。(1)受托责任方。随着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受托关系。受托责任方,如公司股东、董事会,可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阅审计档案(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备忘录等)掌握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与经营者的履职尽责情况。它是发挥审计工作效能、彰显审计档案价值的重要对象。(2)企业内部相关监督部门。在国有企业大监督治理格局之下,审计与巡视巡察、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监督管理体系。为更好的发挥大监督体系的作用与效能,各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其沟通、合作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即为审计档案。(3)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是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主体,负责对公司内部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内部管理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工作进行独立、客观的监督与评价,其工作全过程“痕迹”最终将以审计档案的形式予以留存。它既是审计档案形成的责任主体,亦是审计档案的重要利用者。(4)被审计机构或个人。被审计单位或个人作为内部审计活动的客体,其在审计活动中承担着配合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的职责。其在审计活动中提供的数据、信息、资料等都构成了审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形成的审计报告也是改善本单位经营管理活动、及时堵塞经营风险与漏洞、提升领导个人治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指引。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国家审计机关履行指导监督职责的重要依据。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国家审计署令11号)要求,国有企业应将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审计报告、整改情况以及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等档案资料报送同级国家审计机关备案。国家审计机关可根据企业提供的审计档案材料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全面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梳理出本辖区范围内各行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将其作为制定本辖区范围内的审计工作规划与计划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规划与计划的实践指导性。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也是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鉴证,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阅国有企业报送的审计档案材料,可以更加精准的掌握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状况,有利于提高对其业务指导与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升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社会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的参考依据。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国家审计署令11号)要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社会审计机构属于企业外部合作机构,特别是那些首次合作的社会审计机构,由于其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状况的理解和认识,其在开展具体审计项目之前就必须要对被审计单位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审前调查。鉴于审计档案中包含了对被审计单位历年审计情况的客观评价、揭示了被审计单位主要的风险业务领域、主要的经营管理薄弱环节等情况,因而相较于访谈、观察等形式,查阅历年审计档案是一种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来源方式。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治理的重要参考。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会定期或不定期将分散在审计报告、审计证据等中的具有宏观治理意义的问题、现象等或审计过程中形成的有效信息,经过深入分析、汇总综合、提炼加工形成专题报告、综合分析报告,这些审计档案衍生品集中反映了公司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漏洞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线索,对于企业管理层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公司改革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而,对企业管理层制定公司发展规划、专项工作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大监督格局下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随着中央政治建设要求的不断增强,国有企业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巡视巡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为支撑的大监督格局正逐步形成。在这样的大监督格局之下,审计工作作为基础性、常态化工作,需要积极为公司监督体系建设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以领导个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其审计工作报告就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了评价领导个人任职期间履职尽责的客观依据与重要参考。同时,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也是巡视巡查、纪检监察办案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大监督格局之下业务往来、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与载体。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工作质量评价的重要凭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关于审计项目的真实、完整的工作记录。通过查阅质量良好的审计档案,可以有效还原审计开展的全过程,可以系统了解审计项目开展全过程是否遵守了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及准则规范、是否符合独立性、客观性要求,审计问题取证是否充分适当、定性是否准确恰当、法规依据是否适用得当等情况,因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成为了审计项目质量考评的重要依据。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也真实地记录了每位审计人员的责任分工与完成情况,是审计人员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客观、准确评价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有效依据。

6.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受时代日新月异的变迁、信息化浪潮的不断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要顺应时展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在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前提,深度审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审视?当然就离不开我们平时日积月累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了。通过深度审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就能够用历史的眼光,有机地回顾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就能够有效地总结过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就能够及时地发现过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能够高效地梳理、发掘新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点,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7.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宣传教育的丰富素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适应国家及公司改革发展的要求,不仅需要提升自身工作质量,而且还需要不断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养。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在宣传与教育工作上下功夫。在这项工作中,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就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等档案材料进行总结归纳、深入研究,发现一般性特征和趋势性规律,形成具有理论价值或宣传效果的审计档案产品,如审计宣传片等,从而增强企业全员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同时,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查阅详实的审计证据材料,梳理审计查证思路,提炼总结审计方法技巧,从而形成用于指导审计工作或作为业务培训素材的审计档案产品,进而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8.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被审计单位及个人开展审计整改、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材料是审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被审计单位及个人在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改进工作、提升管理的意见与建议。被审计单位及个人不仅可以针对审计组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落实、改进经营管理现状,而且还可以通过梳理历年的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本企业或个人任职期间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强化合规经营意识,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不断提升本企业或个人的科学管理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的一些弊端越来越明显。该文通过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措施。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经营管理分权制的产物。从近几年来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看,其重点已由单纯的财务审计,逐步向经营决策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拓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监督和参谋作用。我国内部审计近些年来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内部审计定位偏差,作用难以发挥。

内部审计定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职能定位的偏差,其直接的影响是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发挥作用有限。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立审计机构是应主管部门要求;
有些企业为了“上等级”、“装门面”,致使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代表所有者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使得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谈“审”色变,使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发挥“好管家”、“好帮手”的作用。

1.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内审监督缺乏钢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大体有五种形式:一是隶属于财会部门,受财务经理的领导;
二是隶属于总经理(总裁),受总经理(总裁)领导;
三是隶属于监事会,受监事领导;
四是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领导;
五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其中以第二种形式居多,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审计过程及结果受重视程度的影响,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1.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素质偏低是当今内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有三点,其一,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简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凑足内审人员了事,不配备专门人才,也不重视在岗人员的培训,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及业务素质的停滞不前;
其二,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企业内审人员待遇偏低,使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内审人员转岗;
其三,由于内审人员绝大部分是会计岗位转过来的,而会计人员大脑中的以数量化、理性化为核心的思想又带有僵硬的成分,不便于进行发散性思维,知识层面较单一。

1.4审计手段落后,审计程序不规范。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层面上,使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受到很大限制,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审计程序上,由于审计方案考虑不周全、审计取证不到位、审计分工不详细、审计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加大了审计风险。传统的详细审核方法成本很高,因此这种方法逐渐被淘汰,只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被采用。近年来大量采用抽样审计,以“个别”推断整体,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又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往往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出错。

1.5内部审计法律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从可操作性看,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规范都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2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2.1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管理、观念不断创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对其他部门及所属单位进行效益审计的双重作用,跟上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就成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首要问题。

2.2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宽、政策性强,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不仅要通晓财务知识,而且还要熟知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等知识,更要加强后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多元化,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2.3对内部审计的业务区域和审计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产权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国家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我国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快速转变势在必行。

在审计过程中,为使审计事项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审计人员要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一要把握全局,不存在漏项;
二要突出重点,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充分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3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对策

3.1合理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3.1.1企业领导要重视。

我国的内部审计建立是政府干预下进行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内审机构的设置,企业要充分重视,不能流于形式,要把内部审计与企业效益真正联系起来。

3.1.2国家要给予支持并管理。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除要企业重视之外,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及承担起对内部审计体系的指导和监管责任,尽快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包括考核及选拔人才,规范内部审计师执业体系,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制定或参与制订相应的内部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积极推广内部审计的新方法,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就内部审计工作中某些具体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3.1.3内部审计设置的形式多样。

为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机构设置上就必须体现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国际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多种多样,我国企业应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拿来主义”。我国常见的企业形式有一般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互相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及采用合资、合作或联营方式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对于一般大型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这样比较贴近管理层,有利于效益审计的实施;
对于集团公司,宜用隶属于董事会的模式,以达到宏观控制、总体规划的效果;
互相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及采用合资、合作或联营方式的企业,可相互派驻审计人员以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般由一人兼任,无论隶属于谁都无分别,也可设立总审计师,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2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为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我国的内部审计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四师”组合配备,即由会计师(或审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和律师四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应在任用、培训、定岗、升迁等问题上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和要求,选派具备一定思想政治素质、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
其次,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审计表达能力及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

3.3改进审计方法和程序。

随着管理的不断创新,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为更好地配合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应在原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中注入新的内容,如对债务人信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及因市价波动而招致的投资资本风险等保持关注,并及时提出预防风险的建议;
审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审查评价财产安全和有效使用程度,提出更有效使用资源的途径,并进行质量审计及经济合同审计,使内部审计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使效益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了建设性上。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的控制质量,是现代审计解决的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3.4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审计署2003年5月出台《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6月1日起实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订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它们的颁布与施行使内部审计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但从内部审计现状及未来发展角度来看,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应根据实际国情、借鉴国外先进和成功的经验、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参照国际通行准则,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准则》,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规和条例。

总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形势一方面向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树立风险导向审计意识,有助于约束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
反过来,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加强、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是我国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凤英、颜凤英.浅析企业内部审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244-246.

[2]曾晓刚.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J].经济论坛,2004(2):71-72.

[3]全昌南.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初探[J].大庆社会科学,2005(3):38.

[4]李宁.对完善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3(3):49-52.

[5]陈娜,张淑慧.对提高审计质量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79-81.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绩效审计;
问题;
措施;
分析

一、引言

绩效审计工作是指国家的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各个部门经济活动的效益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以便掌握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情况。绩效审计工作以各个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核心审计内容,它是衡量国家政府审计工作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之一。绩效审计工作可以了解组织结构中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有利于国有企业对原有臃肿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进而为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提供依据;
绩效审计工作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因为绩效审计工作对各个部门的资源使用效率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可以明确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可以清楚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进而为各个部门改善资源配置情况奠定基础。国有企业的资产和收益都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我国是民主化社会,国有企业管理社会各项资源并使得各项资源获得增值,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发展,对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收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国家要重视对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工作,要明确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应的问题来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观念落后

企业审计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传统审计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认为绩效审计工作只是发挥辅的作用,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没有重大影响;
部分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更多只是服务于审计单位,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企业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审计成果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其次,部分国有企业认为审计结果只需要服务于审计单位或者各个部门,没有向公众披露审计信息的意识,增加了公众的不满情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内部审计和内部运作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审计模式将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绩效信息的需要。

(二)审计手段不科学

绩效审计手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根据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国有审计机关只是对少数的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而不是对所有的国有企业开展全面绩效审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绩效审计范围狭窄,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果。其次,绩效审计工作的重心往往是财务成果分析工作,没有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深入的评价和计量,规范性分析手段应用较差,没有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全面分析,全面绩效审计办法不合理。再者,部分审计人员受到国有企业体制因素的影响,没有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工作人员只是对上级负责,而没有对工作结果负责的责任心,导致审计工作开展缺乏人才。

(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

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根据国有企业具体的业务性质和经营管理情况来设置绩效审计指标,并采用合理的审计办法来对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绩效审计指标应该要具体化,以便保证绩效考核内容能够更加具体明了。绩效审计工作是具有长远性的,是为了明确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便预期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因此,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标准和原则就是客观公允的绩效评价体系。但是,就目前较多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情况来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合理,审计指标没有从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指标评价内容设置不完善,很多审计指标没有考虑诉讼等或有事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没有根据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设置绩效审计指标,导致指标构建工作不够全面,难以真实反映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效果。

三、解决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问题的措施

(一)国有企业要不断调整业务结构

合理的业务布局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国有企业价值目标的基础,也是审计机关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的保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要积极响应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号召,以便缓解国家的经济发展压力,为国家解决TPP协议签订带来的二次入世难题提供条件。其次,国有企业要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发展责任,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再者,国有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要明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未来趋势,以便对国有企业自身的业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和规划,进而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条件,保证绩效审计结果的真实性,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

(二)要更新绩效审计观念

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来更新绩效审计观念,提高绩效审计思想认识。国有企业领导人要支持绩效审计工作,重视绩效审计理论学习,企业可以定期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知识学习活动,并要求审计人员将审计方法及时应用于绩效审计工作中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其次,绩效审计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构建信息管理平台,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进行动态和静态记录监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有效利用信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办法做保障。国有企业要想提高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就要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来选择绩效审计方法,要重视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和企业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拓展企业审计工作新内涵,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国有企业要关注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结果,有效利用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常规检查、自查成果,可以大大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解决短时间内仅靠政府审计难以查深查透的问题。

(四)完善绩效审计指标

绩效审计机关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绩效审计指标,以便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立可以参考一般企业的经济效益绩效评价指标来设立,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立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其自身的业务性质等内容,在制定评价指标是应该要充分考虑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宋生,刘淑玲.审计差异化处理的实证分析[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会计系,2009.

[2]戈钢.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与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12.03总第330期.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建设第一公司是山西省最大的能源建设企业之一,企业在国有资产保护性审计工作中,保持着持续学习的心态,总结了一系列的心得体会,建立健全了公司审计体系。

【关键词】

能源企业;
公司审计体系;
同步改进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能集团)是全国最大的能源工程科研、设计、建设、顾问、服务公司,也是家喻户晓的葛洲坝发电厂的运营公司。公司旗下拥有设计院14所,施工企业26所,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西至新疆,东到江苏,北到黑龙江,南到广东,都有中能集团分公司或者子公司的驻地。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建设第一公司(以下简称山西一建)就是中能集团在山西省的主要分支机构之一。

自从1953年山西一建成立以来,在建筑总承包、高耸构筑物、钢结构、无损检测、工程施工、起重设备安装、汽车运输、物资及机械设备租赁、商混、建筑试验、房地产开发等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先后承接承建了各类火力发电厂39座,累计安装、调试火力发电设备83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了6977MW。

同其他大型国有企业一样,山西一建也存在着投资结构复杂、公司结构复杂、项目众多、地域分散性强、合资项目多、国有资产追踪工作量大、资产负债率高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了山西一建与其他大型国有企业一样,国有资产管理及保护工作任务量较大。

1 企业审计工作难点

因为山西一建是纯国有企业,中能集团是山西一建的唯一投资人,但是,山西一建因为业务开展及项目管理的需要,与民营、外资及其他投资结构的企业有着较多的合作,旗下诸多项目管理公司拥有着复杂的投资关系。所以,如何追踪山西一建的投资去向,如何将山西一建参与投资的项目中国有资产投资部分的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就成了山西一建乃至中能集团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山西一建参与的建设项目及投资项目始终保持在20个以上,所以,不论是山西一建的自身审计,还是对于项目的审计,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环境复杂协调难度大的具体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存在着老三班新三班并存的现状,也就是“党委、工会、总经理”架构模式与“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并存的模式。因为山西一建是国有独资企业,并不存在股东会的问题,但是,山西一建投资的其他企业的股东会必须由山西一建派驻代表参加。也就是说,虽然山西一建采用的总经理负责制毋庸置疑,但是,不少山西一建参与的项目中,“党委、工会、总经理”管理模式与“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的管理模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碰撞。

同时,山西一建的总经理、党委书记、财务主管均是由中能集团派驻和委任,所以,财务主管和党委书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管理工作的监督职能就很难有实质性的发挥。这也是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最大难点之一。

2 改进策略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项目核算机制,由山西一建向旗下项目部派遣经济核算员,对项目的日常账目管理做到初步的和直观的掌握,要求旗下项目部的每一笔进出账,特别是向山西一建申请的每一笔资金,以及银行存款及现金账的流转对账,都必须经过经济核算员的签字确认。

其次,采取财务主管负责制,要求旗下项目的每个会计周期的会计报表,必须报送山西一建进行会审和核算。核算工作由财务部负责牵头,审计科、组织部、纪委、工程部、法律事务部在财务部的协调下进行会审。对于财务报表会审不通过的,特别是项目单独记账与山西一建备份记账不符的,应该追究项目部财务主管相应责任。触犯法律的,应当报请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对于大型项目及控股项目,我们设立专门的审计科,对项目进行实时审计管理,同时,我们每年会由财务部审计科负责,对大型项目及控股项目进行投资审计。以确保对国有资产的流向做到充分的掌握和绝对的管控。

第四,对于小型合作项目和含油国有资产投资的建设转包项目,我们会要求项目部聘请第三方资质审计机构对项目进行年度审计,以确保国有资产的管理科学、精准、高效。

第五,政府相关单位及中能集团每年派出到山西一建的审计工作团队,由山西一建负责为其联系相关业务,做好向导和辅助工作。对于三方面审计不相符的情况,应该追究事故缘由,找到责任所在,属于责任问题的,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事故,因为业务或者技术问题的,应该做好检查和总结,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最后,建立持续改进体系。山西一建不断的联系兄弟单位,派遣骨干审计工作人员前往兄弟单位学习业务,并且鼓励审计工作者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对于持续改进工作中表现出众的审计工作者,企业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

3 结束语

国有资产的管理无小事,审计工作是对国有资产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门将”。在大型国有企业相对复杂的企业架构和投资融资环境下,为了有效的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进行审计,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公司审计体系,并且在对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审计工作中,不断学习,持续改进,对于工作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敢于提出、敢于剖析、敢于总结、敢于改进,这样,才可以将我们的国有企业审计工作越做越好。山西一建作为全国最大的能源企业中能集团的旗下骨干企业,在建立健全公司审计体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以上成绩并总结了部分心得。相信山西一建会在国有资产投资安全管理的领域里,取得更加喜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国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监事会;
内部审计;
法人治理结构;
管理模式

(一)公司内部审计及其管理模式

去年,以美国安然和世通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破产和我国因审计不实而导致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虚假等问题,已引起证券市场各方的关注和深思,从而使过去在我国长期被忽视的审计行业现在备受注目。如何顺应改革开放的趋势,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是建立企业制度面临的重要课题。

公司内部审计制度,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家审计署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对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公司内部审计的核心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及其反映经营活动成果的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的审核。

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从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模式。第一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副总(财务总监);
第二种是内部审计隶属于总经理(总裁);
第三种是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
第四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
第五种是董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

以上五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模式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无论从层次、地位和独立性来讲,都是较差的,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不能直接对公司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行为和总经理(总裁)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不能很好地实现审计的根本目的。第二种模式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层次、地位和独立性稍高,虽有利于企业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但不利于对企业董事会成员的决策及其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审计范围相对窄小,审计工作受到一定限制。第三种模式虽然从独立性和设置层次上看都很高,但实际上由于监事会的权责不明、权力偏小等原因而使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对公司董事会决策层人员和经理层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监督检查;
第四种模式与第五种模式其实功能基本相同,两种内部审计模式的层次地位虽然较高,但不足之处是其独立性值得怀疑。因为我国目前公司制企业的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的高度重合,董事会成员大多兼任经营管理人员,事实上会形成自己监督自己的矛盾,这与审计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原则是不相符合的。据资料显示,199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经理人员平均占41.31%,最低为12%,最高占80%,另外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平均比例也高达46.18%[1].

(二)目前我国公司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从国家审计署规定的内部审计的范围上看,内部审计应包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审计。但我国现阶段,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这就使内部审计也仅属于财务性质,而归属于财务部门主管领导,从而使财务与审计之间界限不明、职责不清。尽管政府多次下令将财务与审计分立,但最终也基本上是一班人马,需要应付检查时分为两个部门,平时合二为一,事实上这就使内部审计部门演变成为财务部的一个下属部门,使内部审计变为财务审计的自审过程,其公正性受到。

2.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受到限制。地位不明确不统一,既表现在法规上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又表现在隶属关系的极不统一,既有对财务副总(财务总监)负责的,也有对总经理负责的、还有受监事会和董事会领导的。而且,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强调它与被审计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与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差异极大。从公司制企业来看,我国公司制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特别是在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的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经营职能混淆不清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领导,就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集于一身,自己决策、自己执行和自己监督自己的不合理现象;
如果内部审计机构由经理层领导,同样会形成执行、监督职能为一体,自己监督、自己执行情况的现象。

3.公司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支持不够。我国许多公司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心理上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观念。我国许多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迫于政府压力,并非是自觉的认识,因此,积极性不够,抵触情绪较大,表现在机构人员东拼西凑或随意撤并、精简,这就使许多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极不稳定,力量单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4.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偏差。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后的查错补漏,而内部审计的真正任务,则是通过事的预测把关、阶段监督检查和事后审计查处,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促进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5.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上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财会人员,而法律、业务等经营管理人才奇缺;
(2)知识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法律、外语等方面的技能不全面;
(3)审计技术需要提高。

6.企业内部审计的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低,很多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形成审计工作严重滞后,对企业经营决策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第一,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董事、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果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或合并于本单位的其他部门,就会使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2].田志龙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公司治理系统关系时也明确提出:“就我国情况而言,公司内部审计只有直接受监事会领导,监事会才能发挥真正作用”[3].第二,权威性原则。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美国内部审计的实践也表明,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
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按照内部审计模式设置需要遵循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两项原则,结合我国目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情况,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机制是我国内部审计最佳管理模式。这是因为:监事会领导公司内部审计的模式更符合独立性原则。目前我国公司普遍实行的是对董事会或经理层负责的内部审计制度,这不符合审计的独立性原则的要求。因为无论是经理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还是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由于我国目前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成员的高度重合的客观事实,均会形成自己审计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这是不符合审计的独立性原则的。从现实经济活动来看,最有权力最容易违反公司财经制度和纪律的不是公司一般人员,而恰恰是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高级管理人员。

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受监事会领导,可以有效地避免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存在的自己监督审计自己的不合理现象,更符合审计需要双向独立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受监事会领导符合权威性原则。监事会作为股东大会的下属机构,其地位与董事会相同。董事会与监事会之间,不存在谁领导谁、谁对谁负责的问题,他们作为股东大会的下属机构,均对股东大会负责,惟一区别只是职责不同分工不同而已。因此,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受监事会领导,是符合权威性原则的,而且更能体现和维护监事会的监督检查权威。

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领导更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规范化管理和实行健康的重要保证,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三会四权”的权力制衡机制,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和内部人控制等弊端。我国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监事会尚未发挥监督检查作用,致使以公司董事和经理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公司现象极为严重,损害了少数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强化监事会监督检查权威,将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改由监督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是避免监事会再次陷入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保证公司权力制衡机制正常运转,进而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公司生产经营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更有利于理顺公司内部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多个监督检查中心的混乱现象。

我国过去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事实上形成了公司内部以董事会或经理领导的审计监督中心与监事会监督中心共存的混乱局面,客观上架空了监事会的监督检查职能,使监事会形同虚设,其结果是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迟迟不能健全和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始终不能有效完善和正常运作。理顺公司董事会、总经理与监事会的关系和权责,将内部审计机构归属监事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统一公司内部监督检查中心,是避免政出多头和理顺内部管理制度的需要。要有效推行监事会领导下的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推行以下措施将是积极有效的: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明确监事会的法律地位。要明确监事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检查地位,包括对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的监督检查的权力,就要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人员的弹劾权力,维护监事会的执法权威。同时,要修改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本部门领导人负责的规定,直接规定为对公司监事会负责,以避免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经营管理层人员对内部审计的不合理行政干预,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更新观念,积极支持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首先,企业领导人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职能,再不能将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当作是找麻烦、挑毛病的机构,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评价的审计调查,及时向企业决策层反馈信息,增强决策者的判断性和决策的可行性观念。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重新认识内部职能,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必须与本企业经营目标协调,只有在独立性强的监事会领导下,才能有效避免董事会或总经理的行政干预和束缚,更好地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促进公司良性健康发展。理顺公司管理体制,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监事会领导。原有体制下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在“两权分离”和“委托”机制下,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为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可能损害股东和公司利益。

因此,要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作用,确立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监事会领导的审计管理模式,是有效避免、解决内部人控制的有效途径,也是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加强监事会及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实行奖罚对等的激励约束制度。首先,明确规定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公司常设组织,不能随领导意志被随意撤并,明确规定其人员构成及其任职资格;
其次,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不断提高监事会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升其处理不同类型的能力;
再次,在制度建设方面,最急迫最重要的是要对监事会及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奖罚对等的激励约束制度。针对其有权无责和权力偏小等现状,必须明确其对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监督检查权、弹劾权,并明确规定其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防止其滥用权力或不履行应有职责等极端行为,对其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

转变工作方式,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的全程监控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我国内部的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而对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不能将风险和损失消灭在萌芽阶段,内部审计,顶多只能起到事后查处的作用,对公司防止风险和损失的再次发生,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意义不大。因此,必须将审计工作重心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上来,建立起一整套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监控的内部审计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对企业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购销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评价有关可行性资料、预算及经济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防止失误。同时,在项目或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将风险、隐患和损失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投入力度,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摆脱手工操作,早日进入信息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在审计工作上,如果没有化的科技手段,就无法适应形势多变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因此,企业应根据知识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科技投资力度,以期使企业内部审计早日摆脱手工操作,早日进入信息化、规范化操作阶段,从而尽可能减少、避免企业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1]田志龙,扬辉,李玉清。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基本特征研究[J].管理世界,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