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教研组【五篇】

发布时间:2023-07-16 18:00:1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小学综合教研组范文第1篇一、教研组建设方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压力,并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因此,我们教研组十分重视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综合教研组【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综合教研组【五篇】

小学综合教研组范文第1篇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压力,并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因此,我们教研组十分重视教师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的问题。我们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研组建设的首要目标。

1、加强业务学习力度。制定业务学习制度和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本学期教研组活动12次。要求自学研讨,并经常交流心得,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好风气。

2、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教研组中各科老教师都能带好组内的青年教师,从基础做起,严格要求,在课改的洪流中不断进步。全组青年教师都圆满地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获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3、关注教育科研新动态,注意收集新信息,虚心向兄弟学校求教学习。我们的途径:一是争取一切外出学习机会,我们在这一学期中多次参加了市、片听课学习。二是发动教师与兄弟学校建立联络网,虚心求教,互相交流信息,三是通过网上下载和订阅期刊杂志了解教育界新动态,以促进我们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效率的提高。四是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专业培训。

4、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我们教研组人员多,学科杂,办公地点分散,老师承担教学任务均很重,但我们努力创造一些机会、增进老师之间的交流、了解,密切联系,并在工作上互相帮助,增进老师之间合作精神,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使每一个人倍感集体的温暖和同事的友爱。因此组内风气较好,对领导和教务处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上传下达。集中精力围绕教学教改努力地做好各项工作,教研组内具有一种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小学综合教研组期末工作总结

二、常规教学方面:

1、认真落实常规教学各项任务

全组教师认真学习、理解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各项制度要求,落实在实处。在常规教学检查中大部分老师的教案规范,备课充分,课前分析细、课后小结实。全组教师听课任务均达到学校要求。

2、教科研硕果累累

本学期开设了多个兴趣特长课,尤其是音乐和体育特长课丰富多彩,成功的开设了校管乐队、校乒乓球队、校田径队及书法美术兴趣班,取得良好的成绩,在校内外各种类型活动中 ,受到了家长和校领导的充分认可,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为江小增光添彩

本学期我们参加了诸暨市体育节,田径队与墨城完小合作取得了团体总分第六名,女子乒乓球队获得了诸暨市团体第三名。我们还成功的举办了学校第三届体育节。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为江小挣得了光彩。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有我们劳作的身影,有我们辛勤的汗水。我们教研组可以自豪的说:在学校这架大飞机中综合教研组是展翅翱翔的大机翼。

四、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

2、努力克服学科杂,人员分散的困难,进一步加强和丰富教研组的教学、教研活动,使本组教师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小学综合教研组范文第2篇

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扎实有效的研训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研训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研训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市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逐步深化我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总结。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课程常规。

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1.理性分析我市的实际情况。落实课程计划。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
并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工作指导。2.引导全市中小学根据“常州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完善教研组建设。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3.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逐步实现“由面带点、由点带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进模式,促使“强强联合”形成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促进互动,4.继续加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网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活跃课程信息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对话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5.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并发挥资源共享作用。

二)创新教研方式。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1.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并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调整并完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2.有序组织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活动。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促进其对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思考,为解决我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遇到问题出谋划策。及早规划、落实组织实施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3.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常州市设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实录手册》并根据我市实施具体情况加以修订。

活跃专题研究,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及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本学期在市区中小学组织试行专题教研活动制度。扩大研究成果。鼓励学校自主申报承办市、片级教研活动。

三)坚持全面推进。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经验,1.加强与兄弟市、区学校的交流研讨。取长补短,使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大起色。

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就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2.在本市范围内举行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帮助一些发展薄弱学校获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明确实验基地的义务和责任。注重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培养,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的建设。以促进实验基地学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积极发挥基地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总结优势与不足,4.进一步关注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特点。加强农村学校的校际研讨和区域交流,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并进一步寻找综合实践活动适合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实施方式和发展途径。要继续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本学期主要调研建制镇中小学课程实施。

四)注重课程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要在常规建设、活动评价、活动过程中的规范管理、课程整合等项目上加强研究,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积累可行性经验;
要对《金坛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细则(试用)教师部分)组织讨论并修改,同时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制订学生部分常规细则,使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形成规范。根据市级课题研究计划,本学期要完成市级课题的阶段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从事相关的研究活动,2.加强生命教育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逐步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小学综合教研组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 区域实施 教研范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教研也与其他学科的区域教研有着不一样的任务和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教研首先需要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创新设计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解决课程开发问题;
其次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人”的问题,帮助课程指导教师解决方法上的问题,即“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
再次要创建软件支持,使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转化,从根本上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内驱力。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科学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迁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中,在不同时期也会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结构性,能够形成一定的范式。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从2002年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区域教研就一直致力帮助学校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2007年开展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项目以来,区域教研更加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在区教研室统一部署之下,成立课题实验组,分类分校组建研究团队,开发课程模式,让各实验学校做到校校有专攻,校校有特色,并帮助学校打造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适时向全区学校辐射实验成果。同时在教研模式上不断创新,组建骨干团队,下移教研重心,手把手地帮助学校做好课程实施。在近十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北仑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范式。

一、课程开发:
借助课题研究形成校本开发模式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现阶段该课程的课程纲要还未正式颁布。同时该课程不是学科课程层面的“依本施教”,它需要学校根据本校办学理念、特色以及所具备的条件进行校本开发,形成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这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步。而学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需要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以提升课程质量。北仑区教研室通过项目研究,统筹规划,最终确定10所学校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学校,并组建成研究共同体定期组织研讨与交流,形成四种课程开发模式,供全区同类学校借鉴、学习或复制。

(一)基地资源校本化开发

课程建设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可用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和优化。课程建设的特色化依赖于校本资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的利用和改造。基于北仑区各校课程资源的实际状况,区域教研通过子课题来引领实验学校探索课程资源的功能转化,开发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如小港实验学校拥有规模较大的农艺园和配置一流的学校科技馆,这些原本只是科学学科基地,没有充分发挥更多作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与课题研究引领,转化基地功能,开发了“我与蔬菜交朋友”“田园小灶――我为班级赚班费”“科技节”等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再如江南中学,有精美的纸花制作室,原来只用于劳技制作以及校本课程“纸花艺术”教学活动,而在课题组引领下该校开发了纸花艺术节,以纸花为载体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系列主题活动,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如郭巨学校,利用学校周边的“总台山”资源,从认识总台、探索总台、推荐总台三个层面提出不同要求,并以“烽火魂・乡土情・民间艺”为主线设计不同活动,将校外资源和学校的特色活动巧妙结合,有效地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发展。

(二)系统规划整体化设计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校有整体的规划,可以从学校办学理念出发,整合周边社区资源,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以淮河小学为例,该校将牡丹社区、芙蓉社区、边检站列入学校课程基地,根据社区特色和边检站功能分别确定“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创设“阳光城”为课程载体,设立“快乐大本营”校内活动基地。在序列化的课程整体设计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围绕以下三条主线分别展开活动: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养成教育。序列活动中,以“阳光城小市长负责制”进行自主管理,聘请所在区域的各单位领导和其他优秀人员为“小市长顾问”“小市民辅导员”等,力求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辅以“七彩阳光卡”“特色阳光币”“阳光活动章”等激励体系,创新了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阳光城”课程模式也因此被很多相关报纸杂志报道,享誉全国。

(三)传统活动课程化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学校文化活动重活动表象,学生往往被安排、被设置,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活动品质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设计学校传统活动,将活动做深、做长,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从而获得体验、提高能力。以蔚斗小学为例,围绕学校传统文化活动,开发了“我的毕业典礼”“我是蔚斗小导游”“让图书漂流”等经典主题,课程理念到位,活动环节清晰,学生在自主提出活动主题、自主制订活动计划、深度参与活动过程中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原有的学校活动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该校将传统文化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分年级开设开学课程、毕业课程及各类节日课程,如走进端午节、春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形成了“蔚斗烙印”课程特色。

(四)无痕德育品牌化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学校对核心素养的自我表达就是学校的创造,而学校在将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实现德育无痕化的最合适的课程。泰河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发了经典主题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如“今天我当家”“大手牵小手,你我共成长”“争做最美泰河人”“奉献赛事服务,传承志愿精神”等,把少先队队课、雏鹰争章评价活动和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机整合,发展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了学生责任意识,养成了奉献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其中《奉献赛事服务,传承志愿精神》依托北仑区女排训练基地和篮球训练基地,成立“手拉手”志愿服务大队,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男篮、女排等赛事规则,更多地体会了服务他人、奉献付出的美丽情怀。经过几年的课程实践,“泰河手拉手志愿大队”已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了区域德育品牌。

通过区域教研项目组的推广,此四种校本开发模式为区内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区域教研项目组定期组织同类课程组建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研讨,不断完善课程开发模式并向外辐射。

二、 课程实施:通过教研创新提升教师专业指导能力

区域教研发挥着专业引领的作用,除了帮助学校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外,还要帮助指导教师解决方法上的问题,让课程指导教师“心中有法”“手中有术”。因此通过教研创新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让处于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是区域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经典主题”系列化教研

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区教研室要求学校根据校情确定经典特色主题,同时组建跨校的骨干团队定点定时帮助学校打造“经典主题”。与此同时,骨干团队成员将在指导过程中的所学所悟带回本校,从而带动本校经典主题的深入实施。如2013年,区域教研组建跨校综合实践活动骨干团队共同为泰河学校打造经典主题“大手拉小手”,通过区域教研五次系列活动,团队成员从整体方案设计到各环节的课内指导,与该校课程指导教师一起将该主题精耕细作,做深做实,成为该校德育特色品牌活动。又如蔚斗小学的“我的毕业典礼”活动,历经八年,面向每届毕业生,既有固定的毕业主题内容,每届学生又有新的创意。该主题目前已经成为学生的毕业大餐。

(二)“转换角色”体验式教研

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做一回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行为,改进指导方案,这是北仑区区域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又一创新举措。例如,在区级教研研讨课“家庭一次性用品的调查表设计”中,由骨干教师执教,其他参训教师做学生,举手发言,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格……听课教师不仅体会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学习心理,也从学生角度观察到了教师的课堂设计、提问与反馈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教师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针对研讨课的亮点、不足和改进之处进行讨论。短短几分钟,让教师们对“小组合作”的方式、方法、要点有了不一样的感悟。通过参加这样的体验式教研,教师们在以后的活动设计、活动指导中就多了一份从学生视角切入的自觉性。

(三)“团队指导”协作式教研

小组活动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师团队协同指导又是综合实践活动所提倡的指导模式。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各学科知识,在一个主题活动实施中提倡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指导,这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在“大手拉小手” 系列主题活动的指导中,我们采用跨校教师团队协作指导的方式。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整指导这一主题活动。在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教师设“主教”和“助教”各一名,团队核心成员进行即时网络点评,以“即点即评”的方式观察课堂教学现场,通过“助教”及时调整指导思路和方法。这种教研形式,打破了常规教研中一个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观摩的模式,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及时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让更多的教师置身课堂指导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观课者。

(四)“沙龙研讨”故事式教研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的特殊性(专业指导教师+课程教师+兼职教师),“沙龙研讨”因其轻松和谐的氛围,能更好地接纳、吸引各个层次的教师,这种沙龙漫谈式教研是北仑区在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中的又一尝试。例如,在暑期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中,开展“品歌谈课程”活动,教师分别以“最初的梦想”“记住起初的美好”“追寻,在十里桃花间”“十年脚步”“加德满都的风铃”等歌曲引入,在品歌中畅谈各自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爱之情。再如,在区教研员与骨干团队教师展示“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学习社区”的构建和应用中,以沙龙谈话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了项目制作过程,畅谈了对“自主学习社区”的基本认识,介绍了自主学习社区的构建与操作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利用自主学习社区的相关课例。这样的教研模式将学术研讨融进故事讲述之中,更能深入人心。

三、课程保障:通过制度建设提供课程长效实施的“软件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它的建设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引导,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地方管理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所在。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管理要逐渐向课程领导转变,行政推动要向“软件支持”转变。区域教研要架起行政推动与课程实施间的桥梁,为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参谋,争取提供课程建设的“软件支持”。

(一)出台指导意见,规范课程实施

区域教研应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意见,通过行政出台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从区域层面规划课程的目标、大致的内容、管理的要点、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等,提出高质量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包括课程计划编排、指导人员设置、指导常规确定、实践基地建设、教师职责界定以及评价制度的建立等,并通过创建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营造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树立典型,做好示范。

(二)三级教研联动,形成长效机制

三级教研分区级教研、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区级教研带动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不断注入新的教研内容,关注课程发展趋势,讨论解决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以其便捷就近的原则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激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内驱力和内需力,这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长效优质实施的最为关键的软件建设。

(三)联手德育部门,搭建交流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德育教育的功能,因此,要与德育部门整合资源联合实施。区域教研则要引导学校将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并在区级层面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如义务段主题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等。在区域层面的引导下,各校可效仿开展一年一次的成果展评活动,形成常规工作,进一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上述教研范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至今,北仑区基层教研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当然,作为“范式”,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发展,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教研组范文第4篇

(一)坚持依托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实地研讨需要外出的时间比较多,外出活动有时不能得到时间上保证。但是,网络研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实现跨校级的研讨,也可以不受定点定时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本学期,我校积极组织老师们参与区的网络研讨,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共同学习研讨,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指导能力。同时,我们还坚持以学校课题博客为平台,把老师,学生的成果以电子形式上传,既保存了资料又加强了和外界的联系沟通。

立足课堂教学,致力于课程的常态实施

本学期,我校按照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课程实施将采用五个环节的实施模式:主题确立—方案设计—活动实施—交流展示—活动评价。在各环节的实施中落实相应的课型,力推各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操作程序,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在“课内”的质量,保证课程实施的常态化,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我校曾有多位教师在广州市现场会上分别执教了方法指导课、开题课、资源加工课、中期汇报课、成果汇报课等不同课型的研讨课。老师们在课型的实践中有了很多优秀和宝贵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水平,从而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我们在科组内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学习。根据老师们的特长与实际的情况自愿形成探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综合实践课程的某一课型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并在科组内交流。通过对系列课型的学习和研讨,进一步的深化了老

师们对课程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实施效率和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实现常态化,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有生命力,必须立足课堂,建立不同的教学规范,本学期,我校通过落实课型教学,确立常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序列化、系统化的做法来保证课程的有效和常态实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力争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长足的提高,学校坚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针,多次邀请省、市、区专家到校指导综合实践工作,组织老师们到示范学校参观、听取优秀经验做法,同时,积极参加市区教学研讨活动。

4月,广东省教研室黄x主任和广州市教研室的邹立波科长到校指导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样本学校的创建工作,并且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为我校的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5月,广州市教研室李伟成主任对老师们进行了论文写作的校本培训,提高了老师们对实践中成果的表达能力;
我们还多次邀请邹立波科长对综合实践的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案例的撰写指导、学生小论文、小报告的撰写、学生成果的收集等培训讲座让老师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收获不少。另外,天河区教研室卢秉珍书记也多次来学校指导,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建言献策。

同时,我们还坚持走出去学习,吸长补短,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学校组织老师们参加了在白云区太和一小、白云区竹料一小、天河区员村小学举行的广州市综合实践现场研讨活动;
参加了在龙口西小学、汇景试验学校、长湴小学举行的区内实地教学研讨活动,还组织老师们到白云区江高中心小学取经学习省综合实践活动样本学校的创建工作。

本学期,在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在实地教学研讨的听课、评课中,老师们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具备更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使老师们的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三)重视阶段性总结,完善成果管理

为了不断促进老师们在活动中反思提高,也为今后的活动课教学留下第一手教学资料。本学期,加强了科组管理,重视活动阶段性的总结,不仅要求老师们对主题活动结束后进行案例的撰写,还对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成果资料做好规范的整理和管理,并在学期末进行各班学生成果展示活动;
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并形成论文。对典型问题科组要组织统一学习、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推广;
不但要求每位教师讲好优质课,而且要求他们要整理好课堂实录,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与反思,在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并把近两年来,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形成的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成果集萃成书籍。

(四)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综合实践科组将继续严格执行“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方案”的计划,致力于课程的深度开发和课程的常态实施。

1、编写校本特色读本

进一步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没有现成的教材,大家都处在一个摸索期,我们想在现有基础上自己编写出一套关于书法特色方面的校本教材,使今后在研究的程度上有一个新的提升。

小学综合教研组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三个面向”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实验)》要求,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造就一批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队伍,改变普通高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和办学行为的规范化。

二、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获得亲身体验,亲近并探究自然,走进社区和社会,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了解,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整理、归纳、识别、判断、利用信息,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

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调查研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及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同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形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意识,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
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
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学习领域中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设置并制订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与管理、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并组织实施的综合性活动课程,是与其它学科课程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其它学科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

(一)课程结构及内容说明

项目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容 学习类型:

--课题研究类活动: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等。

--项目设计类活动:社会性活动设计;
科技类项目设计。

研究范围: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

公益活动类:如社区卫生服务活动;
认领绿化带服务活动;
植树造林活动;
学雷锋活动;
做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宣传教育类:如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远离宣传活动;
防震防灾宣传活动;
公共安全宣传活动;
各种社会调查活动等。

爱心帮扶活动类:如走进社区福利院活动;
参加爱心捐助活动;
城乡“手拉手”活动等。

校园实践活动:如值周班活动;
各种社团活动;
各种节日活动;
体育、艺术节;
科技节等。

外出参观考察活动:如郊游;
夏令营活动;
参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行业体验活动:如军训;
劳动体验;
技能体验等。

式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
个人独立研究;
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

主要有五种组织形式:学校统一活动;
年级统一活动;
班级活动;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参照社区服务组织形式进行。

骤 一般可以分为:

1.确定课题

2.制订计划

3.实施计划

4.总结研讨

5.交流评价

6.自我反思 一般可以分为:

1.确定活动项目

2.拟定活动方案

3.进行必要培训

4.实施服务活动

5.开展总结交流 参照社区服务一般步骤进行。

排 高一 108学时 不少于5个工作日 1周

高二 108学时 不少于5个工作日 1周

高三 54学时 1周

高中

学分1.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它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参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3.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设置课程,开足课时。

(二)学分配置与学时安排

1.研究性学习活动

高中三年内学生需要完成3-5个研究课题或项目,获得15学分。对于有些课题研究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而必须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校外进行的活动,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2.社区服务3.社会实践四、课程实施

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自然方面。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社会方面。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自我方面。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师生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性研究等。

2.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可行性。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课题。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生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
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内容与方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研究”仅仅是方式,落脚点还是“学习活动”。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

3.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开发策略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学生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
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

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体系,使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4.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活动准备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反思阶段。在学习进行过程中,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实现课程目标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第一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本阶段要为师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并做好其它后续工作。

确定研究主题,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学生自主确定课题,教师只在课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学校根据社会、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校资源条件和教师特长爱好拟定几个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其中进行选择,经教师指导后予以确定。三是学生确定课题有困难时,可由学校或教师提出若干便于实施的课题供学生选择确定。集体课题须经小组协商达成共识。

确定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活动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专题,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

二是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最常用的方式。一般在行政班、年级、学校等不同范围里建立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与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方面看,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应是主要形式;
也可在同一年级当中跨班或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学生甚至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学生分组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选定课题或活动项目,按照学生兴趣相同的原则分组;
另一种是先建组后选题。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在分组问题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学校和老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能力、特长及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在相互协商的情况下,还可帮助学生对小组成员构成作出适当调整。

小组人员的数量。每组3-10人的规模更适合于研究活动的开展。学校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允许人数有所不同。如,可将报名人数众多的小组确定为总课题组,然后分出若干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同问题的研究或系列化的分工研究。原则上在同一时间内一位学生只参加一项主题活动。

小组人员的分工。在课题研究小组内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制。分工包括角色分工和研究内容分工。角色分工:每个小组通过选举、自荐等形式,确定组长、副组长、联络员、活动过程记录员等,每个人担任不同角色,要有明确的职责,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活动;
角色分工是相对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研究内容分工:小组内每位学生都应大致均衡地承担研究任务,防止出现“一人干、几人看”的现象,确保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减少因角色分工不明确所造成的任务偏差和人力浪费。

三是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的组织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拓展活动的时空范围,为学生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制订活动方案,力求规范、简明。活动方案应包括以下要素:①活动主题名称;
②选题背景;
③活动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
④活动任务,即主题应涵括的主要内容;
⑤活动适用年级、规模及人员分工;
⑥活动时长及流程,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场所、活动形式与方法、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⑦活动成果形式与展示方法;
⑧活动建议,主要指活动反思及对本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方面的建议。

教师在本阶段的指导任务主要为帮助学生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协助学生确定课题、组建研究小组并审定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

这是关系研究性学习活动成败的关键阶段。

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学生应通过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途径,获取相关文献资料;
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
通过综合分析,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了解或认识。同时要注意分析所形成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还需采取何种研究方式解决问题或形成最终结论。

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方案,按照确定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和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获取研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通过文字、音像如实记录实践过程及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同时从各种观察、实验、调研结果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或途径的可能。

初步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或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通过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结论或成果。如果是小组合作研究,还应在组间成员交流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集体成果。

本阶段中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维持学生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注意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调节或其它的帮助。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

整理汇总。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表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恰当形式。

交流研讨。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研究日记、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展板、墙报、文字(电子)刊物或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结果,供大家讨论评议,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答辩会。

评价反思。学生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情况展开评价,从中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成功和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并接受学校或老师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和成绩等级评定。

本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和研讨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学会欣赏、学会反思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愿望。同时,会同学校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阶段性成绩等级评定和学分认定工作。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流程可以简化为六个步骤:选定课题 制订方案 实施方案 总结研讨 汇报交流 评价反思。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

1.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主要包括:

学校传统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各项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重要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一是节日活动。如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以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成人仪式等。二是值班活动。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生活方面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校专题活动的管理等。三是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

外出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开阔视野和思路、增进对社会的理解。该类活动包括:一是参观活动。如参观教育基地、社区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二是调查活动。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如军训、学工学农、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

社会实践应尽量涉及多种活动,不能只用一种或少量活动的学时替代社会实践学时。

2.社会实践的实施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充分关注活动的社会化特点,帮助班级和学生小组、学生个人做好社会协调工作。实施步骤一般为:

(1)确定活动内容。学校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实践(服务)活动机会和其他各项支持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订可行的实践(服务)活动方案。

为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连续性、有序性和完整性,建议以主题形式来选择和组织内容。如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包括考察某一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以及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
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劳动以及参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等。

(2)拟定活动方案。由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共同拟定计划,内容包括实践(服务)活动主题,实践(服务)活动目标,实践(服务)活动时间、地点及对象,执行步骤与进度,分工情况,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相关人员的责任规定及安全和注意事项等,学校还可制订书面的实践(服务)活动指南。

(3)进行必要培训。学校与相关社区机构在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之前还应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让学生熟悉实践(服务)活动内容、掌握基本的实践(服务)活动技能、建立正确的实践(服务)活动观念,懂得如何处理实践(服务)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服务)活动心得。

(4)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日志及时纪录实践(服务)活动经验和积极体验,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习惯;
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

(5)进行总结交流。学生参加实践(服务)活动之后,应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学习日志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经验、收获和心得体会整理成口头或书面汇报材料,向全班同学汇报并展开相互评议与反思,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总结交流活动可邀请家长、社区机构相关人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共同参加。

3.社会实践的组织

社会实践一般包括学校统一活动、年级统一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等五种组织形式。一般应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一般不少于6人,小组的形成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根据一定原则组织。

社会实践应统一时间、统一组织,保证课时。

(三)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学生为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提供的公益,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

1.社区服务的内容

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包括各种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服务内容一般包括:

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特色内容。城市学校可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农村学校可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 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等。

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2.社区服务的活动步骤和组织形式

社区服务的活动步骤和组织形式可以仿照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应尽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小组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一般情况下,每小组不少于3人。活动开始前,需将服务对象、内容、地点及时间告知教师及家长并征得同意。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开展由于与社会各部门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时间安排上宜采用弹性课时制。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开展实践活动和服务活动。

五、评价建议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监控作用。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和对学校的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时,要确立整体的评价观,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呈现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结论性的;
既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质性的。

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激励性原则。指导者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活动任务。

差异性原则。活动评价要做到因人、因题而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

全面性原则。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他人与社会的态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都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应过分强调活动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过程性原则。评价活动要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中,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并作为学生在课程中总体表现的评价依据;
应明确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结束课程后另外进行的工作。

多元化原则。学生个人、小组以及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都要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

2.评价内容

对活动小组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合理地选择了活动课题,并完成了整个活动;
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水平;
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参与活动的态度与表现;
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科学素养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活动的收获和成果。

3.评价方式

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视学生通过反思性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改进。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经历作出评价,并和其他人讨论他们所开展的活动。

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提倡为每一个学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档案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存放,以便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探索的成果、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在适当时候以适当方式让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参与评价,能使他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学生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有:自我阐述、交流讨论、观察记录、档案袋、评语、成果展示、调查问卷、实际操作等。

4.学分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具备五个条件: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
要有体现完整研究过程的详细记录或原始佐证材料;
要有研究的结果,实物或书面报告;
要有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审核结果;
要有学时的保证。学生获得每个学分需完成学校组织的18个课时的学习活动。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研究性学习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社区服务应具备三个条件:要有学生的活动计划、记录、总结;
要有社区提供的证明材料;
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社会实践应具备三个条件:要有学生的活动计划、记录、总结;
要有学校或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
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周。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基本程序

学生按要求完成一个单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习后,由学生或指导教师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学分认定申请,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学分认定条件进行对照,提出对学生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

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申请和指导教师提出的初步意见进行审核,作出认定结论,并由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签署意见。认定结论为“同意认定”和“不予认定”两种。

学分为“同意认定”的学生名单,应在学校范围内公示。对“不予认定”的学生,要书面通知其本人并告之原因。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一般在每学期或学年末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复议

学生对学校作出的学分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或接到通知之日起规定时间内向学校书面提出复议要求。学校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复议,给学生书面回复,并做好思想工作。

学校对学分“不予认定”的学生,应根据原因指导学生补足学时、重修课程,或改修同一学习领域的其他科目,但原则上不得以改修其他领域科目的学分来替代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不足学分。

各地、各校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程序,规范学分认定过程。防止用学科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防止重复计算学分。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审核程序,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二)对指导教师的评价

1.认识到位。明确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其本质以及与分科课程的差异性,对活动中学生、教师的地位、任务认识清晰。

2.组织指导有效。能指导学生根据学校和自身的现有条件和特点制订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在活动中能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大胆探索,促进合作交流;
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实践能力的指导,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必要和适度的帮助。

3.评价导向正确。重视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探究创新、合作状况等方面的过程评价, 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人文素质的提升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

(三)对学校管理的评价

侧重于考查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状况,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实施方案、课时安排、师资配备及培训、过程管理与指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等方面。

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评价体系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

六、课程管理和保障措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指导,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

1.加强课程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的领导,督促学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足、开好课程,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督导评估细则,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把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年度考核范围,及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先进学校的评估和表彰工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推进和校本实施;
普通高中学校应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开发、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分认定等作出整体规划,建立健全学生选题、教师指导与管理、档案建设、课程实施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经费保障、诚信和安全等方面制度,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由省组织培训,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由地方和学校负责;
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带头人,逐步建立起一支能较好地引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骨干教师队伍;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享受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3.加强教学研究与指导

各市、州应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研员,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工作;
应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活动纳入工作计划,通过开展观摩教学、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专题讲座、集体备课、专项视导等多种教研活动,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课程实施水平。

4.资源开发和利用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建设,争取社会力量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校外一切可以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性资源,努力形成共享机制;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专题网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各学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学习活动,建立比较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满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

5.安全保障

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和安全防范预案;
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安全工作,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6.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网络管理平台

省教育厅以普通高中学生学籍库、教师库为基础,建立全省统一综合实践活动网络管理平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记录、学分认定、逐级评价、社会监督等功能,辅助课程实施管理;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研究成果,教师的指导、点评等应在网上记录,系统将自动判断过程记录的完整性,过程记录不完整不能给予相应学分;
建立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跟踪和评价机制,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记录为基础,实现省、市(州)、县(区)、学校逐级评价的网络化管理;
利用网络公开公示过程记录和评价结果,提供网络举报途径,形成社会参与、互相监督的氛围,对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相关责任。

七、研究专题

依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实施需要,提出下列课题供学校、教师开展研究。

专题一: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策略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区域管理策略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校管理策略研究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管理策略研究

(4)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专题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常态实施策略研究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

(4)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策略研究

专题三: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理念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分认定方法研究与实践

(4)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校)评价研究

专题四: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设计研究

(4)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基地建设的研究

专题五: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方法指导策略研究

(4)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5)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内(外)指导策略研究

专题六: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内容与策略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团队合作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