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册科学【五篇】

发布时间:2023-07-17 15:20:0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五年级册科学范文第1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在教学工作中与全体老师一道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科学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册科学【五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册科学【五篇】

五年级册科学范文第1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在教学工作中与全体老师一道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学科质量意识,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为总结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现将本期的教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

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书面作业,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落实课堂教学45分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年级册科学范文第2篇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6

】页/【

2030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2019—2020学年

第二学期)

——单位

姓名

2020年X月

一、

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X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督促、辅导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进行线上学习,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三、

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四、

教学目标

(一)

总体教学目标

1.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单元教学目标

1.

第一单元“沉和浮”。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

第三单元“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4.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五、

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六)

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七)

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

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九)

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十)

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十一)

五年级册科学范文第3篇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七课。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共有8课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情分析: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前面的知识学习中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既仅关注到物体的体积和重量对沉浮的影响,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对沉浮的影响,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将是个意外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且更深地认识到只有具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2、探究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并学会给液滴加热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马铃薯的沉浮还与液体的性质有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也就是液体的浓度达到一定量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个天平称。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蒸发皿、3只烧杯、一个木片、2个滴管、一个玻璃棒等,另外提供盐、味精、白糖、小苏打供实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回顾旧知,演示马铃薯在两杯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引发质疑。

猜测马铃薯的浮沉情况。

思考结果与猜测不同的原因,发现新问题

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望。通过观察,发现事实与猜测的不同,和以往的旧认识产生矛盾,发现新问题,引出下面的研究。

二、引导推测,实验验证。

1、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验证方案

2、帮助学生甄别各种方法的可行性。

3、做称重演示实验。

4、抛出问题引发思考。

1、想出验证两种液体不同的各种方法,并用加热实验进行检测,证明猜测。

2、观看演示实验,再次确定两种液体是不同的。

3、思考问题,想到用实验来验证。

让学生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推测。再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弄清哪些验证办法是建立在合理、安全、科学的基础上的,哪些是危险的,不可行的。通过实验验证猜测是正确的,突破难点。

三、观察操作,调制液体。

1、引导学生说出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并准备其中的四种。

2、强调实验要求。

3、巡视并及时解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4、将学生对观察物体沉浮的注意力引导到液体浓度上,突破难点。

5、简介中国的死海。

6、从浮力和重力关系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

7、引发思考,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1、说出所知道的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2、明确实验操作步骤。

3、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发现问题。

4、汇报实验结果和发现。

5、用浮力和重力关系解释为什么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表现不同。

6、提出疑问。

通过在实验中的观察、体验和经历,让学生建立起溶解不同物质的液体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认识。从而接受液体的性质也是改变物体沉浮的一个重要因素的道理。开阔眼界,明白死海淹不死人的秘密。再深入引发思考“为什么液体的浓度必须达到一定时才会改变物体的沉浮”,激发学习下节课的欲望。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出示练习题,明确对错。

判断对错,明白对错的原因。

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五、总结整理,完成板书。

展示学习收获,完成板书。

说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收获。

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六、课外延伸,鼓励探究。

出示课外探究任务。

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获得更多探究的乐趣。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

体积

五年级册科学范文第4篇

学生姓名

家长检查签字【

老师评价

一、填空题(共40分)

1、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的方法有(

)、(

)、(

)、(

)等。

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

),受冷时体积(

),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做(

)。

3、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

)。热总是从(较

)的一端向(较

)的一端传递。

4、双手握住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手会慢慢地(

)起来;
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变得越来越(

)。

5、我们平时所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

)。6、(

)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

)另一个物体。

7、衣服是(

)产生热的。

8、水受热以后(

)会增大,而(

)不变。

9、同体积的热水重量比冷水重量(

)。

10、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将一杯冷水变成热水。

11、水受热时体积(

),受冷时体积(

),我们把水的(

)的这种变化叫做(

)。

12、酒厂没有把酒瓶装满,是怕酒因受热后(体积

)而发生爆炸危险。

13、(

)变化了,水和空气的(

)都会发生变化。

14、常见的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

)着。物体的(

)和(

)有关。

15、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

),因此,铁桥通常架在(

)上。

16、物体的(材料

),(导热

)也不同。

17、像(

)这样(导热

)好的物体称为(热的

);
而像(

)、(

)这样(导热

)差的物体称为(热的

)。

18、有些(

)和(

)在一定条件下是(

)的,例如(

)和(

)这两种金属就是(

)的。水在4℃以下就是(

)的。

19、同温度的水装在同体积的钢杯和塑料杯中,冷却最快的是(

)杯,冷却最慢的是(

)杯。

20、通过(

),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

)。

二、判断题(共20分)

1、(

)水在任何时候都是热胀冷缩的。

2、(

)液体和气体都会热胀冷缩,但是固体不会热胀冷缩。

3、(

)冬天多穿衣服后身体感觉暖和了,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

4、(

)冷水变热后,体积会变大,重量也增加了。

5、(

)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是热水温度高。

6、(

)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

)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

)钢铁造的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滚轴的作用是让车开起来更稳一些。

9、(

)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本领比铁小。

10、(

)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较,它们的重量也相同。

11、(

)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量,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12、(

)体积相同的热水和冷水,重量也相同。

13、(

)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4、(

)厂家为了多赚一些钱,他们总是不愿把瓶中的饮料装满。

15、(

)空气是不会热胀冷缩的。

16、(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铁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7、(

)所有固体都是热胀冷缩的。

18、(

)石头和铁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9、(

)金属条一端浸在热水中,露出水面的一端不会热起来。

20、(

)人们用铁做锅,是因为铁是热的良导体。

三、选择题(共20分)

1、水在变热的过程中,(

)发生变化。

【①颜色

②体积

③重量】

2、在金属的大家庭里,有两种金属是热缩冷胀的,它们是(

)。【①银和水银

②铁和铝

③锑和铋】

3、下列哪种现象是液体的冷胀原理造成的(

)。

【①水管冻裂

②沸水外溢

③河水结冰】

4、夏季(

)的温度最高。

【①教室里

②室外树阴下

③阳光下】

5、选出下列最容易传热的物体(

)。

【①玻璃

②铝合金

③陶瓷】

6、下列哪种现象是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

【①热气球升空

②瘪了的乒乓球烫鼓起来

③气温计液柱上升】

7、冬天穿羽绒服比较暖和是因为(

)。

【①羽绒服能产生热量

②羽绒服能保温

③羽绒服能传递更多的热量】

8、把一小塑料袋冷水放入装有热水的杯子里,这一小袋冷水会(

)。

【①浮在水面上

②沉在水底

③停在水中的任何地方】

9、往杯里倒入热开水,等水冷却后,液面(

)。

【①

会上升一点

②会下降一点

③不变】

10、下列物质中,(

)的热胀冷缩本领最弱。

【①空气

②水

③铜球】

11、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

【①这些材料能生热

②这些材料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③这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

12、冬天,我国北方地区房子里的暖气片应安装在房间的(

【①上方

②中间

③下方】

13坐在炉子或取暖器旁边,脸上立刻感到热,说明热主要是以(

)的方式传播的。

【①热传导

②对流

③辐射】

14、给空烧瓶安一个带弯玻璃管的橡胶塞,在玻璃管中滴几滴红墨水,当用手捂住烧瓶时,管中的红墨水滴(

)。

【①向外移动

②向内移动

③不会移动】

15、相同体积的70摄氏度的热水和30摄氏度的热水相比较,(

)。

【①两者一样重

②70摄氏度的热水轻

③30摄氏度的热水轻】

16、实验证明,(

)的热胀冷缩现象最明显。

【①液体

②气体

③固体】

17、下列物体不会热胀冷缩的是(

)。

【①牛奶

②锑

③空气】

18、我们经过实验知道铜、铁、铝三种金属中传热速度最快的是(

)。

【①铝

②铜

③铁】

19、把水倒在大小相同的(

)里凉得快。

【①玻璃杯

②铁杯

③塑料杯】

20、将一瓶常温下的水放入一盆装满水的盆子里,我们发现瓶子里面的水液面明显下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盆水应该是(

【①热水

②冰水

③常温下的水】

四、探究、简答题(共20分)

1、想办法让套在球形烧瓶口上扁着的气球鼓起来,看谁的办法多。(6分)

答:(1)、

(2)、

(3)、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2分)

答:

3、观察野外的电线,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什么?(5分)

答:观察发现:冬天:电线拉的(

)些,这是电线(

)现象);
夏天:电线拉的(

)些,这是电线(

)现象)。应注意: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

),这是为了冬天电线受冷收缩变短做准备,否则会崩断电线。

4、吴磊的乒乓球被孙豪不小心踩瘪了,但没有漏气。陈豪要赔一个新的给吴磊,孙鑫说不用赔的,他有办法使乒乓球完好如初的。你有办法吗?请你想一个办法使乒乓球鼓起来,把你的想法和理由写下来。(4分)

答:想法(2分):

理由(2分):

五年级册科学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过实验探究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轻重的比较,解释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量筒、天平和三个空烧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这是什么?(马铃薯),把马铃薯分别放到清水、浓盐水和糖水中,出现了不同的沉浮状况。

2.师:为什么在不同液体中,马铃薯会出现不同的沉浮状态?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板书)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师:难道是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我们知道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进行测量,可是浮在水面上的马铃薯所受的浮力测量起来不易操作,所以我们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该怎样测量钩码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同组讨论。

2.生:讨论并得出方法:先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再测出钩码浸没到液体中的重力,然后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液体中的重力

3.师:在测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4.生:说出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师进行总结)然后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验证原来的推测。

5.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

二、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原因

1.师: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先来观察一个实验,将清水和食用油混合,为什么食用油会上浮呢?

2.生:食用油比清水轻所以会浮在水面,进而推测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上浮,在清水中下沉的原因。(板书)

3.师:强调比较两种物质的重量时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4.师:谁能告诉老师怎样得到马铃薯的体积呢?

5.师:演示得到马铃薯的体积,及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与水的重量的方法。

6.生:小组合作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结论,进而验证推测。

7.师:出示课件进行总结,得出马铃薯沉浮的秘密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师:出示课件,用我们刚才所需的知识来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2.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推测

3.师:演示实验验证推测

4.师:出示课件,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你能判断出这些物体中谁最轻,谁最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结合多媒体讲解比重计的工作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