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五篇】

发布时间:2023-07-18 09:50:12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范文第1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精神为契机,切实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五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五篇】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精神为契机,切实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就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青年教师更好的教书育人奠定坚实基础,为河北“奋进崛起、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二、参加人员与组队方式

各学院组织在校大学生寒假返乡期间进行个人分散活动,也可以就近自由组队完成社会实践。

三、实践地点与活动形式

本着学生所在家乡的社区、乡村,便于学生广泛参与;
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可以个人分散活动,可以就近自由组队,坚持力所能及务求实效的原则,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切合学生实际,要以学生可以做到为前提;
坚持保障安全的原则,要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落实活动的各项保障措施,认真负责地做好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

本次分散社会实践活动是体验式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当地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以及感恩活动。学生可以回“访母校”。利用假期返乡之际,走访曾就读的高中,了解母校的基本情况;
看望高中老师,感谢老师的培养;
宣传河北工程大学,了解高中所需报考信息,每年了解信息的渠道。

可以进行访谈即“促成长,访校友”优秀校友访谈活动。根据学校提供的校友名录,就近就便走访优秀校友,了解校友的工作生活状况及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对新一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看法和建议,增进校友与农大的沟通联系。了解校友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并通过校友了解其所掌握的其他校友信息并撰写校友访谈记录及心得体会。

假期感恩活动即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学生要合理安排假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要力所能及地开展义务家教、扶贫助老等以“三帮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益活动,传承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活动结束后,撰写活动总结

进行调研活动即大学生可在寒假期间走进家乡所在地的企业,了解该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文化及创业历史,了解该企业的经营内容、需求的专业及每年需求计划我校在该企业就业毕业生数量及其工作情况并撰写企业调研报告

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织大学生寒假及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各学院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把工作抓紧抓好。寒假即将来临,做好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学院要及时作出部署安排。

(二)精心设计,广泛动员。各学院要按照学校总体部署,从实际出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地区、内容、方式等做出精心设计和安排,制定具体方案,落实具体措施。以分散返乡的形式,动员更广泛的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重视安全,加强联系。各学院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严格重视安全,加强联系。按照学校相关要求,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健全保障措施。各学院团委要及时与校团委联系,及时上报个人分散社会实践进展情况,开学后将本学院的社会实践总结报校团委。

(四)加强宣传,注重引导。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协调新闻单位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组织记者深入报道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校园媒体特别是微博、播客、手机报等新媒体,在活动的策划、动员、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进行适度宣传。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范文第2篇

今年,学校领导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划拨专款给予支持。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许智宏致信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砥砺思想、锤炼意志,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许智宏校长亲自带领由25人组成的*博士生服务团,以“走进西部、走向和谐”为主题在陕西咸阳开展考察实践活动;
张彦副书记多次就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给予重要指示,并与部分重点团队领队代表座谈,鼓励同学认真参与、收获成长,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管理等问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方正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团委着眼于为党的*预热,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上充分体现国家的大政方针,突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与战略命题,并紧紧抓住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10周年以及20*年*奥运会和*110周年校庆的重要契机,鼓励广大学生以“实践奥运精神,共促和谐发展”为主题,广泛开展奥运志愿服务、新农村建设考察、就业见习、课题调研、挂职锻炼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团队总体状况

从参与人数来看,今年*共有304支团队申报立项,3026人次参与实践活动。校本部共有230支团队申报立项,参与总数2135人次,学生1881人次,其中本科生共有1503人次,占参与总人次的70%;
研究生378人次,占参与总人次的17%(硕士生273人次,博士生105人次);
指导教师共计254人次,其中随团指导老师69人次。

从团队结构来看,有研究生参与的团队共计89支,其中,有硕士生参与的实践团队79支,占团队总数的37%;
有博士生参与的团队达42支,占团队总数的20%。今年教师随团参与并指导实践的团队有53支,占团队总数的25%。

从地域分布来看,团队的实践区域覆盖了全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赴革命老区的团队12支,占团队总数的5%;
在*实践的团队11支,占团队总数的5%;
赴西部实践的团队88支,占团队总数的38%;
赴东北的团队12支,占团队总数的5%;
赴东部沿海实践的团队65支,占团队总数的28%;
赴中部地区实践的团队32支,占团队总数的14%。

从实践内容来看,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团队有24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团队有65支,以关注奥运为主题的团队有26支,以自主创新、人才强国为主题的团队有10支,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团队有39支,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团队有47支,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团队有44支,以教育发展为主题的团队有59支,同时仍有许多团队以弘扬传统文化、科技发展、体制改革、法律援助等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从实践成果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实践团在实践地举办了22场文体演出、247场讲座、140场宣讲会、411场座谈会、73场专业培训和231场现场咨询活动,向实践地捐赠现金11000余元,图书4400余本。实践团队支教活动的受益人数30000余人次。

今年,我们加大两部联合组团的工作力度,不断致力于优化团队结构,努力扩大社会影响。今年共有20余支两部联合组建的实践团队。这些实践团队奔赴广西、贵州等地,开展奥运知识宣讲、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环境保护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多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取得优秀实践成果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校本部与医学部的交流与融合。

二、推出重点团队计划,突出*特色

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团委着眼于时代特色,并与自身实际工作和*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和挖掘社会实践的育人着力点,着重开展了四大重点团队计划:

第一,“百镇千村”调查计划。25年前,受原国家农委的委托,*大学部分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在寒假期间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百村调查”,*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由此拉开帷幕。

25年后的今天,*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继承“百村调查”以来的优良传统,并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相结合,与*共青团的育人工程相结合,启动了“百镇千村”社会实践计划,引导同学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农村,深入基层,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团委鼓励广大学生赴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农村以及华西村、等富裕农村开展“回访”活动,对这些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与以前的实践成果进行对比,总结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基本经验,并围绕“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医疗服务及医疗体制改革”、“农村耕地保护”、“现代农业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让青年学生在农村的广阔空间施展才华。

参与此项计划的60多支团队在实践中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见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感受了新农村朝气蓬勃的现状,并积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其中,赴河南实践团参观了文化园、集团,走访了当地农户,与当地中学生进行交流,深入调查了村民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生活。“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成熟的就业和分配机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发展思路,都给考察团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也启发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赴偏远农村开展社会实践的团队还将实践成果带回校园,通过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传达给更多同学,引导广大学生关注农村,理解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

第二,“五彩奥运,微笑*”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围绕“五彩奥运,微笑*”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的全面推进,*团委一方面鼓励正在接受培训的奥运志愿者组团,在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学生赴奥运协办城市,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奥运知识宣讲、奥运场馆参观考察、专题调研以及“爱心传递微笑”等活动,为*20*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氛围。

7月5日,在20*年*奥运会倒计时400天的特殊时刻,*数学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赴奥运协办城市青岛开展社会实践的50余名同学,在青岛市五四广场举行了以“五彩奥运,微笑*”为主题的奥运宣传活动。同学们在现场拉起了一条写有“携手奥运400天”字样的横幅,邀请路过的市民签名并写下对奥运的祝福。他们还向市民发放宣传单和奥运知识手册,介绍*筹备奥运会的情况,回答市民们关于奥运的提问,并在现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奥运知识的普及情况,受到了当地市民的热烈响应。物理学院赴*实践团则选择了*大学、*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奥运场馆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场馆建设和周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第三,“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计划。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选择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个性化生活的诉求也愈加强烈;
与此同时,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实行宽松灵活的选课制、学分制之后,作为传统上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生组织——班级与团支部的内在联系日趋松散,“同班不同课”、“同班不同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大学团委认真分析了这一新时期的新特点,决定采取鼓励班级和团支部成建制地组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积极探索增强高校班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新途径。为此,*团委在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专门推出了“‘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重点团队计划”,将班级组团这一组团模式引入社会实践,努力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加强班团组织自身建设。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团委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同班级(团支部)学生的智力、专业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并借此促进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团委将由各院系团委推荐的以班级(或团支部)为单位组团的8支实践团队作为重点团队,给予重点指导和重点支持。这8支团队人数最多的达到33人,实践地横跨东、中、西部,实践形式涵盖了支教、奥运志愿服务、养老保险调研等多个方面。

班级组团社会实践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由于个人的选课计划不同,同班同学在教学时间内聚齐的机会十分有限,而暑期的长假则为班级(团支部)开展集体活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同班同学走出校园,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共同学习、生活和实践,不仅能比平时在课堂上和校园内更好地加深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
而且通过组织全班(支部)成员为实现同一个目标、完成同一项任务,齐心协力,携手奋进,能够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班团组织的凝聚力。

班级组团社会实践强化了同伴教育,提升了育人实效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是班级(团支部)的组织形式,还是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都是同伴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而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能产生“1+1>2”的倍增效果。这就是说,通过班级(团支部)组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促使同学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在有形无形中使其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得到锤炼与升华,从而能真正实现“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会变得更加优秀”的育人效果。

班级组团社会实践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保障实践的针对性。与跨院系、跨年级、跨班级的实践团队相比,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成的实践团队具有彼此熟悉程度较高、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优势,不仅减少了团队的磨合期,能够合理分工,各施所长,最快、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战斗力;
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保证集体活动的效率和质量。8支由班团组成的重点团队几乎都设计和安排了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实践环节,有的就中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有的深入到山区小学进行了扶贫支教,有的则进入城市社区讲授奥运英语。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同学们的实践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而真正地是在“受教育”的同时,长了才干,做了贡献,理解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真谛。

实践证明,班团集体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既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加强班团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深化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有益探索。在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加快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将暑期社会实践和班团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是完成集体主义教育这堂大学“必修课”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四,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推广计划。今年年初,由*团委和城市与环境学院联合申报的“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项目获得由团中央颁发的“丰田环境保护特别奖”。基地于今年6月5日正式启动,并于暑期开始实施“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推广计划”,组织了10支重点宣讲团和30余支普通实践团,一方面深入全国有代表性的重点大学,开展环境教育宣讲、知识培训、专题调研等活动,以推动高校建立或完善大学生环境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各实践团队深入重点高校邻近的中小学、社区或农村,从与当地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问题入手,进行环境科普宣传和环境状况调研,深入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环境政策建议。如环境学院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实践团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展了“环境教育论坛”,并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采取不同的环教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教育推广活动。

今年的学生骨干训练营也采取团队实践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以“卓越路,光明行”为主题,组成几个团队分赴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召开地以及在我党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会议和事件发生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式培训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骨干树立远大理想,思考成长成才方向,提升自我教育和团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实践安全

由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地域广、持续时间长、所处环境复杂,为保障活动安全顺利地开展,*团委今始终把团队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作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并不断探索安全保障的新措施。

第一,严格把握立项申报标准,把好安全实践的第一关。*团委在社会实践团队的立项申报环节中继续推行院系审批同意、《团队守则》领队签字、《个人责任书》成员签字等制度,并要求实践团队上交详细的社会实践计划和安全预案,在预案中明确要求团队考虑可能遇到的突况及解决措施。根据惯例,所有的团队必须购买保险才有资格参与立项审批。*团委也邀请保险公司到学校现场办公,方便同学办理,同时为每个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10元的保险资助。

第二,完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对实践团队进行有效跟踪。今年,*团委在总结以往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并向院系发放了《实践团队安全管理细则》,明确了院系团委、实践团队指导单位、团队领队、实践个人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突出了实践团队指导单位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团委要求所有实践团队的指导单位直接负责实践团队的安全管理工作,指定各团队在暑假期间的安全管理联络员,与之进行定期联系并作好相关记录,同时也要求他们与*团委保持密切联系,遇到紧急情况及时上报,形成环环相扣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第三,开展全面的安全管理教育与宣传。*团委向所有实践团队下发了多份安全教育资料,其中《*大学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中以重要篇幅强调安全问题,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为同学们提供安全建议;
实践团队《安全出行一册通》对如何应对各种意外伤害、如何预防上火、如何进行急救处理、如何应对紧急情况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以求增强参与实践同学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意识地提高应变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针对南方部分地区出现的洪涝灾害等问题,*团委专门给部分团队发出安全提示以及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预防知识,邀请山鹰社、自行车协会等经验丰富的实践团队举办安全管理系列培训讲座,与参与实践同学的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广大同学对安全问题有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此外,*团委要求各实践团队指导单位分别就与本单位工作联系紧密的地方单位及团队前往地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进一步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第四,对到危险地区、边远山区开展实践的团队进行重点关注。根据团队实践地区的分布,*团委统一收集了前往、新疆、青海、贵州、云南等边远地区以及发生洪涝灾害地区进行实践的团队信息,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了解其实践的具体去向及安全管理情况,要求他们注意团队的男女性别搭配,与实践地接收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团委还要求各院系团委在本单位实践团队出发前召开团队动员会议,就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和具体部署。

第五,扎实做好暑假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团委成立了暑期社会实践联络中心,由团委书记、主管社会实践的团委副书记总负责,制定了暑期社会实践安全应急预案,公布了24小时值班手机号码。在暑期社会实践进行过程中,*团委要求各团队指导单位安全管理联络员与实践团队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汇报相关情况;
要求各实践团队领队在实践开始时、实践中每到一处、实践结束后都及时反馈安全情况,安全管理联络员也要在实践过程的各阶段至少与团队主动沟通一次,实现全过程跟踪;
要求重点关注的团队实行“一天一报”制度,保证严格的安全监控。同时,*团委和各指导单位通过BBS、社会实践网站、邮箱和短信等方式向实践团队提供全国各省市实践地的实时安全信息,提醒团队注意天气、环境等的变化带来的安全问题。

第六,严格做好山鹰社科考队和自行车协会实践团暑期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山鹰社的科考队、自行车协会的骑行团是每年暑期社会实践的亮点,也是社会实践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山鹰社科考队今年的实践地点是,自行车协会选择的实践路线是从武汉到兰州。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团委从队员选拔、家长签字、信息通报、技术保证等多方面严格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并对这两个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

四、加大团队指导力度,增强实践效果

为了更好地凸显实践主题,让参与同学最大限度地体会实践活动带给自己的收获,*团委延续往年的优良传统,力求全面、细致地给予团队相关指导,增强了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

第一,加强社会实践的主题设计和科学指导。针对20*年*奥运会筹备工作决战之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0周年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25周年的历史背景,今年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实践奥运精神,共促和谐发展”为主题,与*学生社会实践的历史传统相结合,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相结合,与*共青团的育人工程相结合,围绕“百镇千村”调查计划、“五彩奥运,微笑*”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计划、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推广计划等重点团队计划,引导广大同学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为加强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科学指导,减少实践团队出行和开展活动的盲目性,自4月初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团委推出了“科学组团,理性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系列培训讲座。培训讲座的内容包括“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中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概况”、“团队安全管理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DV拍摄培训”、“社会调查方法”等,为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讲解实践流程、介绍实践经验、捕捉社会热点、推广重点课题,对于同学们了解社会调研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实践的目的性和统筹规划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团委还向每间学生宿舍发放了一本《*大学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手册》,向每个院系团委及其他指导单位发放了一本《*大学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单位工作指南》,向每个参与实践的同学发放了一本《*大学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出行一册通》,为实践团队提供了系统化的全方位指导。在社会实践的组织过程中,*团委进一步突出院系团委等实践团队指导单位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发挥各级团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为实践团队提供精细化服务。此外,*团委鼓励专业教师、学生工作干部随团指导,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

在今年社会实践的组织中,*团委还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建设,在总结往年使用经验、挖掘同学需求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制作了新的社会实践专用网站。新网站融合了原有社会实践网站的三大系统,具有信息、立项登记、团队管理、交叉查询、风采展示等主要功能,并链接了往年社会实践的各种案例,为参与实践同学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发掘实践意义。校团委在实践组织工作中不仅致力于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实践活动挖深、做细,在实际的调研考察中加深对于所见所闻的理解与感悟。

一方面,围绕“实践奥运精神,共促和谐发展”的实践主题,*团委积极倡导暑期返乡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就近就便地开展个人社会实践活动。返乡学生可以紧密结合家乡所在地及其邻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采用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单位实习、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查、奥运宣讲、招生宣传、就业见习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校团委尤其鼓励家在农村的返乡同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积极完成一定数量有意义的实践成果,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有代表性的照片等。此举不仅丰富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有助于激励更多同学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自我,努力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另一方面,校团委鼓励学生依托项目、带着问题投入实践,并在今年的社会实践评优表彰别设立了“优秀调研项目奖”,以此引导同学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进行纵向挖掘和深度探索。

第三,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为抓手,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为进一步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规律,鼓励广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20*年面向全校推广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工作的基础上,本着“点面结合、广泛宣传、重点突破”的指导原则,今年*团委加大了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和广度,通过传单、海报、网络、宣讲会等形式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关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流程化管理水平,进一步简化申请手续,*团委编写了《20*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申请一本通》,并重点关注和深入动员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实践团队,指导他们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此外,*团委对浙江人事厅就业见习项目、云南支教扶贫项目等研究生社会实践特色项目进行规划、整合,加大指导力度,全面调动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进一步规范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规范化的基地建设是推动社会实践基地稳步发展,夯实社会实践资源保障,巩固社会实践成果,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促进实践地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效果的有力助推。今年的社会实践工作启动之后,*团委组织人员对已有的社会实践基地资料进行整理,完善了基地联系表;
利用整合的信息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征询相关接收单位今年继续合作的意愿以及合作的具体要求;
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申报立项,将有意向继续合作的实践基地信息向广大同学,并向申请立项的符合条件的实践团队提供实践地的联系方式,指导其与实践地充分接洽,寻求持续合作。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团委还召开专门会议,就基地建设管理的具体细节展开深入讨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出台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运作说明》,为实践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团委也将对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社会实践基地按内容、形式、功能等要素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实现分类管理,增强参与实践同学的资源意识、合作意识,实现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指导实践团队进行风采展示与成果交流,扩大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着眼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一人实践,多人受益;
一次实践,长期受益”的目标。自9月中旬开始,*团委组织各团队开展了以“实践奥运精神,共促和谐发展”为主题的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细化指导、分类扶持。

校团委举办了“百镇千村”调查计划、“五彩奥运,微笑*”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计划、学生骨干训练营等专场报告会,并积极鼓励基层院系团委和学生社团通过报告会的形式,展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全程概况,让更多同学切实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状况,共同感受和体会实践活动的酸甜苦辣。对于那些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传播效果的报告会,校团委还通过接受申报立项的方式给予经费支持。在此基础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元培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等院系团委以及爱心社、山鹰社、黔中文化发展促进会等学生社团均自发组织了本单位的社会实践专场报告会,很好地扩大了实践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社团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上“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更加强调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所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教育专家学者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学生主体性要求的凸显,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实践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由此引入专业学生社团建设视角,深入分析和挖掘专业学生深团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积极作用。

一、学生专业社团的含义和特点

大学生专业社团是指高校内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者某一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它是以满足成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社团,具有学生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一般社团的特征[1]。总之,大学生专业社团有很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是由有共同专业兴趣和相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在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兴趣上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学生专业社团和普通社团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特点。

1.专业社团成员有专业兴趣性,自主管理,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

专业学生社团是根据学生专业兴趣爱好,按照学校相关的章程组建起来的学生组织。它具有一定的管理机制,有固定的领导者,有常态的社团活动等约束参与社团的学生。在社团中学生有共同的核心文化,学生自主管理,社团成员共同参与活动。这种组织与学校根据教务规定而组建的班级不同,它的成员是源于共同的专业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组织的形成是自发自愿的,自主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业学生社团成员互动性强,成员间交流充分,活动针对性强。

学生社团是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自愿建立的集体,有共同的爱好,从而便于交流。尤其是在专业社团中,大家共同参与有规划的实践活动,交流实践的作用就更能体现出来,有利于成员的互相促进与提高,它具有传统课堂所无法实现的实践性。通过专业性强的实践任务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这种环境下互动交流,在交流互动中提高自己,同时这样的交流互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3.专业学生社团活动灵活多样,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组织,在社团活动策划方面较为灵活。对于专业性学生社团来讲,在社团活动的策划方面可以紧密地和专业结合,或者和专业教学同步,或者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严密、科学的专业性实践任务,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做好专业训练。宽松灵活的氛围,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学业技能培养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应用型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概述以及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的制约因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其他院校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以培养地方和区域中具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既可以防止新建应用型本科办学异化,又能走特色办学之路,确保其健康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1.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

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课程体系框架内,加入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在校大学生实施与理论教学全过程相契合的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的实践教学,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通过合理配置,嵌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

2.以能力结构为基础的“逐级能训”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进行模块化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岗位能力实践和素质教育实践。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虽然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有了很大成效,但是在执行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全面,但是在落实过程中资金、软硬件受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影响实训效果;
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形式僵化和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例如在形式上过度重视课内实践,缺少综合性实践和跨专业实践,教师指导型实践过多而自主性实践少,等等;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时少,理论与实践学时结构失衡,实践教学比例相对较低,学生实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等。

三、专业学生社团在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在传统意义上,学生社团和教学工作是两条线,二者各自为政。教学工作不直接干涉社团活动,更没有把社团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是学生社团还是教学工作,其对象均为学生,把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社团活动介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会使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学生社团建设特别是专业学生社团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1.加强专业社团建设,可以改进实践教学场地、经费不足的短板,建设专业实践基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限于财力状况,校内实践软硬件设施往往捉襟见肘,许多高校指导教师、经费、基地缺乏[2]。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的日常运转往往受制于校外单位的配合程度,当校外实习单位人事发生变动时,所签订的实习协议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学生社团特别是专业性学生社团因学生兴趣而集聚在一起进行专业性的实践活动,成员为共同的专业任务而学习、交流和探索,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性学习氛围,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集体性学习中发现自身缺陷,从而互相促进提高。把集体学习的专业性学生社团打造成“学习型组织”,进而成为专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学习型组织的作用,不仅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很大作用。专业学生社团具有学生自发性的特点,避免了费用、场地、基地不稳定因素,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可靠平台。很多学生可以把理论知识记诵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实践环节时无所适从,而专业性学生社团可以成为距离学生最近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交流实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巩固理论学习成果。

2.加强专业社团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专业学风和文化,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兴趣,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成效。

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专业社团以其专业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不少学生参加到专业社团中,在专业社团培训类、宣传类、竞赛类、服务类等类型多样的专业活动中增进对专业的了解,增进对专业的感情,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应重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社团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此外,专业社团的建设还能更多地体现专业的文化底蕴,对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提高人文素养有积极作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探索的主动性为指导教师完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动力,为提高实践教学成效提供有力支撑。

3.学生社团管理民主,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不强的现象。

学生既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一般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校园业余组织,遵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原则,社团成员对于组织的成立、管理及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自和参与权,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专业型学生社团可以依据成员的专业方向、专业兴趣、社会需要组织活动,在活动中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动手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通过专业型学生社团这一载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4.加强专业社团建设,能够弥补实践教学安排时间和内容上的局限,拓展实践教学的宽度和深度。

受总学分的限制,高校在设置实践课程时,独立的实践课程比较少,大多数专业课程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仅占10%。同时,由于受到学时、场地的制约,实践内容容易受到限制,只能选择课程中一些重要的理论、技能进行设置。一次实践教学只能对课堂内容中的某个理论、某个项目进行简单验证和操作,实践教学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验证”层面[3],学生很难形成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专业学生社团是学生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活动经费自筹,有专业兴趣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理论研讨、专业竞赛、专业实践、学术探索等方式加强专业实践,是对实践教学学时不够的有效补充。专业社团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也可以系统地进行专业实践,突破实践学时限制,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传统专业实践教学对实践内容的约束也有很大改进。

总之,专业学生社团是由共同专业兴趣组成的“学习型组织”,有自身的特征和目标定位。社团在管理、运行和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能够紧紧依托专业理论、技能的应用展开,从而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对发挥学生主动性、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是现阶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和补充。实践证明,加强和规范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其,尹飞鸿.大学生专业社团运行模式与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朱鹏,赵绍成.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育模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育人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性以及内在的发展规律通过学生社团为载体,发挥出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课堂教育和其他的组织形式不可代替的,对实施人才培养的教育任务高校学生社团也承担着重要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繁荣校园文化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传播育人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堂之外的教育载体,以其独特的育人模式受到在校大学生的追捧,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途径和载体。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以及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的不断发展的并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高校学生组织。因此学生社团开展的所有活动必然会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通过学习党的中心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作为崇高目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树立三观。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积极明确的价值观可以为社团成员提供参考,通过长期的积累和熏陶,不断影响着社团成员的思想观念,从而慢慢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最后,社团也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交流、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交流的条件,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

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独有的形式存在,而学术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方式传播知识、交流情感、传播信息和,以及与这些相关的社团活动,都被视为文化传播。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学生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行为艺术育人功能

行为艺术育人功能是社团成员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以及团队的行为或者表演活动来达到与人的交流的目的,同时由这种活动表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相对来说思想比较单纯,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目前是信息化时代,手机的智能化每天都可以接收到各类信息,导致部分大学生辨别失误。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独有的教育形式为大学生广泛接受,课堂教育得到了更好的补充和延伸。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聚集在一起的,所以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目标更为明确。比如公益实践类社团,他们是致力于奉献爱心、以开展公益活动为目的的。通过一系列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学生社团成员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有利于正确树立三观,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育人功能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在寒暑假的实践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自身能力,也是检测我们知识运用的最好机会。大部分高校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大学最后一年也都有集中安排大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大都忽略了高校学生社团这个独特的组织。学生社团不仅仅可以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的课余之际,一样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心理咨询志愿者活动、敬老院的义务劳动、乡村支教、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等等。这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比较短,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组织活动的多样性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这就需要组织者经常变换活动的主题内容。在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

2012年1月10日,中央宣传部、文化部、、总政治部、教育部等多部出台《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因高校学生社团的特殊性,大学生越来越社会化。对促进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等优势满足了大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范文第5篇

1.1发挥心理社团的支柱作用

形形的学生社团组织中,心理社团具有最具针对性、广泛性的心理辅导作用,因而,建设与壮大心理社团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心理社团或社团建设效果不佳,高校应鼓励有经验、有资历的教师与学生率先加入到社团的建设工作中来,加快构建基础性社团网络,树立并坚定社团“助人、育人、完善自我”的发展宗旨,策划并打出阳光、向上的口号,尽量不要选用“心理健康社团”这样直白的名称,这样的名称容易对学生造成一种疏远之感,对于这一方面,本人认为,可借鉴同济大学某学院“众爱社”的名称,让人一听就想起《论语》中“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语句,马上将社团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社团成员的吸纳是壮大社团、扩大健康教育范围的主要路径.社团建立前期,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学生亲自开展公平征选,切忌以“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同学解决问题”为口号或原则进行成员吸纳,这样的做法极易让学生将这个社团的性质同“校内精神病集中营”联系起来,让原本以传播爱心、阳光向上为中心的社团充营着不健康的因素.因而,心理社团要鼓励所有渴望发现自我、塑造自我的同学参与到社团建设中来,自由交流、真诚相待,抛开所谓的“外向与内向、正常与不正常”,在真诚的沟通与学习中,大家会发现,人无完人,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兴趣特点,都有得以不满意之处,大家应当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在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社团管理者应避免课堂式的理论讲解,而是积极邀请有专业经验的教师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完全融入到实际的实践活动之中,并设立活动后期交流探索环节.例如,专业教师及骨干学生可组织全体社员观看成长题材心理变化的纪录片,并就此展开全面的交流与讨论,并鼓励全体社员用散文、摄影等多种方式讲述从小到大成长的点点滴滴,让所有同学深刻体会到不同的环境与背景之下的同学性格思维的形成特点,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从而将已有的优势放大、在相互学习与纠正中消除弱点,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2开展其他学生社团的多元化心理教育

不一定要心理社团才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一般性的社团一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般性社团的活动组织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提升活动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若注重社团日常组织活动中的心理健康辅导的话,必定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和组织实践活动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社会观念与道德伦理思想,从而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与社会.本人认为,调研实践与体验实践活动都是很好的活动题材,社团管理者可在充分征求专业教师及社团成员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社团成员参加紧贴校园生活及社会发展实际的调研活动及校园、社会角色体验活动,同时可发挥现代化信息系统的优势,鼓励有意愿的同学资源参与到校内外兼职实践活动之中,在相对独立、自主地融入到校园及社会生活环境中时,所有的成员都会有所体悟、有所发现,此时,组织者就要适时穿插交流报告环节,及时鼓励社团成员将实践活动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从而引发更深层次、更为久远的思考,帮助同学纠正错误观念.

1.3专业心理辅导课程提升教育效果

各种学生社团的建设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与思路,应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在自由、对话、实践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社团资源,将日常教育工作与社团活动挂钩,教师可灵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社团实践活动中,在不影响社团正常实践活动的前提下积极与社团组织者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如此,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题内容就会相应转变,去除陈旧、死板、不合时事的内容,更多地与学生校园生活及学习实际、社会认知现状相结合,并适时改变传统健康教育工作过于单一的工作形式,通过纪录片的观赏、自由发言主题讨论等等途径,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在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时时自省,积极参加校内、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心理咨询课程项目的培训学习,首先要提升自我、塑造自我,才能谈得上帮助他人、塑造他人.

2实践探索成果及工作展望

2.1实践探索成果分析

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及不懈的努力之下,我校心理社团得到了科学的建设与快速的发展,社团成员仍处于不断增加之中,社团成员的吸纳过程中,并未依照心理健康情况展开,而是鼓励所有渴望发现自我、塑造自我的同学参与到社团建设中来,自由交流、真诚相待.心理社团更注重社团成员学习与成长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实践活动以“关爱孤儿院儿童心理健康”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在形形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心理社团社员均对人生、社会进行了深刻思考,形成了端正的人生、社会态度.其他学生社团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参与下将心理辅导环节穿插于相关校内及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深化了活动内容,对社团成员形成了更为深刻的影响.此外,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及工作形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摒弃传统形式与内容的束缚,全校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明显提升.

2.2实践工作展望

社团组织管理本身不够成熟是限制社团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一大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社团组织人员应更多地借鉴其他社团及国内其他高校社团建设与活动组织的成功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培养良好的活动组织管理能力与沟通助人的专业技巧.社团组织人员的专业培训学习中,可通过分批的团体训练展开.扩充专业教师队伍、强化专业指导.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社团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参与,未来一段时期内,各高校学生社团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合作,高校也应积极安排专业教师参加校内、地区及国内的心理健康交流会及培训项目,持续扩充校内专业教师队伍、强化专业指导,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