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时代建筑【五篇】

发布时间:2023-07-18 14:05:09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时代建筑范文第1篇翻阅时下的欧美建筑书刊,好像在浏览时装杂志。纵然,我认为时装般的建筑是文明社会发展至高度商业化时的必然现象,但是,建筑毕竟不同于时装,也不同于任何其它艺术。它不仅是时代价值观的物化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时代建筑【五篇】,供大家参考。

时代建筑【五篇】

时代建筑范文第1篇

翻阅时下的欧美建筑书刊,好像在浏览时装杂志。纵然,我认为时装般的建筑是文明社会发展至高度商业化时的必然现象,但是,建筑毕竟不同于时装,也不同于任何其它艺术。它不仅是时代价值观的物化体现,更不只是建筑师自我意识的表达,它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体验”,它应该足够的理性。“如果居住在里面的人已经和自己的精神完全分离,那跟建造他自己的棺材就是一回事了——这成了坟墓建筑学。”建筑师不能沦为做棺材的木匠,我们有责任去创造更好的建筑空间,而不是随波逐浪追寻徒有表皮和视觉冲击的“盒子”。概括说来,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建筑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两点品质:一是时代性,一是地域性。“创造未来和重新发现过去是一体之两面。”——印度斋普尔文化中心入口的石刻(1)时代性“创造未来”指的是争取我们能够更好的活在明天的权利。我们因该从全球安全出发,考虑国家安全和地区发展定位,从城市发展规划入手,落实到当今的绿色的建筑技术,用此思想武装我们的建造理念。因此,我说的时代性不是意识形态的刻意包裹,不是光鲜的玻璃幕,不是高精尖技术的堆砌,它是踏实的站在“现在”这一未来与历史的坐标交叉点上,理性的表达时代思想,诗意的创造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积极而冷静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去尽可能的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前提下保护我们的自然和资源。(2)地域性“重新发现过去”指的是我们对历史以及地域特色的尊重与表达,认识学习自己的历史让我们有存在感。当然还需要强调的是,地域性并非夸张的粘贴文化符号于建筑上,而是要深切的站在场地,去感受它,切实的把握本土的气候、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并将其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把富含亲切感、归属感的,有地域特色的生活空间用建筑表达出来。有地域特点的建筑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如阿尔瓦·阿尔托早在1938年的作品玛利亚别墅(见图1、图2),现在除其公共部分对外开放参观外,各部分仍被业主的后代使用着,周末家族仍然聚会于此。而同时期的萨伏伊别墅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死亡,只是作为里程碑供人参观。而值得一提的是萨伏伊别墅曾经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建筑。适时的我们需要犹如斗士般的“萨伏伊别墅”,但更普遍的我们该拥有“玛利亚别墅”。

二、优秀的案例

现在列举一些优秀实例,来表明我对有地域特色的时代建筑的认知。(1)2002年普利策奖得主格伦·莫卡特(GlennMurcutt),评审委员对这位澳大利亚的建筑师的评语是“一位集现代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环保主义者、人道主义者、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特质于一身的专注的建筑师”,“他的建筑是场所的建筑,是对景观和气候做出反应的建筑”。他设计的房子与澳大利亚那一方土地和气候是如此协调。他的设计不仅基于艺术的考虑,选用的材料多种多样:金属、木头、玻璃、石头、砖还有水泥。而选材的首要原则是制造材料所消耗能源最少,建房用材量最少。他的建筑适应任何天气状况,房子本身提供遮蔽、空气流通,大多数设计不需要冷气机、暖气或壁炉。在少数较冷的地方才在地板下备了取暖系统。默科特的建筑远不是澳大利亚建筑的主流,但默科特却为世界、也以重要的方式为澳大利亚本身定义了当代澳大利亚建筑(见图3、图4、图5)

三、水浮力计算作用在底板单位面积的水浮力为93.4KN。

时代建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域建筑;
绿色建筑;
柯里亚;
莱戈雷塔

1. 社会背景

当今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跨入后工业社会。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逐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被工业时代所冲击的“有人情味、有地方性、有历史感、有文化感”的城市形态,又渐渐成为全球寻求的“新”宠儿。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绿色建筑设计思潮应运而生。世界各国大力研发、推广绿色建筑,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推广力度,加强建设领域新技术研究与推广,促进节能减排,以创造更适宜人居生活的环境。

2.新时代背景下的地域建筑与绿色建筑

2.1地域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谓地域性,是指在设计中运用地方形式和地方材料创造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技术经济条件等相适应的特色建筑。[1] 地域建筑这个称谓本身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一定地域内的建筑在特征上有明显的相似性;
而不同地域的建筑在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当前普遍认为,地域建筑受到当地的、同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所制约,并由此构成了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特点。地域建筑就是该地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诸多方面特征反映在建筑上的结果。

地域建筑的设计注重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地域自然气候。但新时代背景下的地域性建筑绝对不是在形式上矫情的模仿和狭隘、偏执的民族主义,它应该是为寻求建筑发展与地域文化传统的特殊性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诺伯格•舒尔兹在《现代建筑之根源》一书中提出“新地域主义”,即:“任何一种建筑语言都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适应。只有表现出真实的、具有根源感的内质,建筑才得以存在。”

2.2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包括:节约建筑材料;
创造健康的室内环境;
尽可能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目前,对绿色建筑的主要关注是放在建筑物理和材料技术上,这些是构成绿色建筑的物质基础。而从“节约建筑材料、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方面来实现建筑绿色化,其实也是新地域主义建筑思想理念的体现。一方面,吸收传统建筑节能的理念,充分体现本地化;
另一方面,全面进行材料、技术的创新,充分体现自主创新、依照本地气候创新。

2.3地域性绿色建筑

我们即不能只一味的重复历史,又需要考虑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融合;
因此只有将注重历史文明和文化特征的新地域建筑与注重科技、技术的绿色建筑相融合,才能实现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建筑形态。地域性绿色建筑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以绿色技术为手段,充分考虑地域环境与文化因素,营造既符合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形态。

3.地域建筑师的探索

3.1 查尔斯•柯里亚――形式追随气候

作为接受西方现代建筑教育而后又关注于印度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建筑师,柯里亚的建筑作品里一个重要的构图范式是印度传统曼陀罗的意象。曼陀罗起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折射了印度文化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柯里亚在他的建筑里反复使用曼陀罗作为构图和组织元素,强烈的表达了对传统的关注和折射。除此之外,柯里亚还使用了诸如贡德、露天空间和漫游路径等组织手法。这些手法的使用,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回忆和共鸣。在他的建筑里,地域文化传统的折射和现代建筑功能性的呼应不是矛盾,而是有机的整合。

地域的特征还反映在对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上。柯里亚认为“在深层的结构层次上,气候决定了文化及其表达形式”。客观存在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气候,对长期栖息于此的人们影响极大,也就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印度干热和湿热气候并存,柯里亚努力从传统建筑中发掘和重新演绎应对气候条件的建筑语素,并创造出了他自己的建筑语汇:开放空间、管式住宅、“大炮通风口”、遮阳棚架、气候缓冲区以及花园平台等。

在柯里亚的建筑技术选择中,出于对经济性的考虑,他重视的是地方的建筑技术、材料;
发展了一种新的地域主义――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料、技术结合在一起以适合文化要求和社会状况。

3.2 里卡多•莱戈雷塔――色彩与光线

里卡多•莱戈雷塔是来自墨西哥的墨西哥籍建筑师。他的作品源自于对祖国丰富的本土建筑传统所做的耐心研究与理解。现代的墨西哥充满了热情、色彩、神秘性格以及对死亡的关注;
墙面是墨西哥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质,因而成为莱戈雷塔建筑造型中标志性的元素。在他的设计中,墙面不仅具有界定及围塑空间的作用,而且加入了复杂如迷一般的特质并赋予基地重要的意义。

莱戈雷塔的墙面通常具有华丽浓艳的色彩,如此将空间丰富并夸张了起来。色彩是墨西哥生命的鲜活血液,在墙体中清楚地表达出开口元素,打破墙面似巨岩般严峻的体量,而创造出某种观感上的深度。

在莱戈雷塔的设计中,光线的变化是他赋予空间生命的重要手法:墨西哥山岳景观、洁净的天空以及炎热的气候,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自然光线品质。而他把这些光线与它们照映在材料、平面以及各种文理的效果,谱成设计上的元素。墙体经常会安排一些穿洞似的、面状的或是漫射的光线进入室内,配以水景的设计而制造出魔幻般的、闪烁的光线反射。莱戈雷塔的作品根植于墨西哥,却获得国际的掌声。

4. 寻求适应中国的地域性绿色建筑

4.1“百花齐放”的城市景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南北文化的促进,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倾向。有偏爱异域风情的,因而有了“托斯卡纳花园”、“维多利亚花园”、“东方普罗旺斯”、“爱丁堡公馆”……在这里你不仅能体验“英国管家式服务”,还能享受到“波尔多纯法式尊贵”……有偏爱纯标新立异的,因而有了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

且不说离开了历史背景、环境依托的建筑还算不算地域建筑,单就气候适应性而言,生搬别国的建筑形式,并不能最好的解决我国的问题,因而绿色的概念又何在呢?

吴良镛先生曾说道,城市化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端正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诚然,从历史长河看,相当时期以来,文化发展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

时代建筑范文第3篇

近日,一场名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变革正在悄然兴起。6月10日,由山东万斯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济南西客站片区安置三区小学主体正式封顶。据有关方面介绍,这些建筑是像造汽车一样建造出来的,不仅具有防震性,而且节能降耗,实现了建筑业的一场革命。像造汽车一样盖房子?如果盖房子变成这样,那么,楼梯、内外墙、楼板等部件,就是从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事实确实如此,在建造现场,施工方就像造汽车一样,工人一块块将这些部件拼装起来,建造过程消除了人工的差别,实现了建筑的标准化和节能化。而这样的产业现代化建筑方式,将是今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变革,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呼唤。

建筑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

6月10日,按照这一模式建造的山东省首个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试点项目——山东济南西客站片区安置三区小学主体正式封顶。这个总体量1万多平米的建筑,其整体装配方式已被国家重点推广,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种方向,既是全省首个试点项目,也是该省在建筑产业现代化道路上的成功探索。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时期,2013年完成总产值15.9万亿元,增加值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7%,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目前建筑业农民工技术好的月工资近万元,工资收入不低,而平均年龄42岁,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干?”从事建筑业近30年的张波自问自答,建筑业农民工像蜘蛛侠一样在脚手架上劳作,风吹日晒雨淋,危险性高。因此,建筑业必须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何谓建筑产业现代化?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邢建平说:“一般的理解是在‘工厂里造房子’,在建筑工地上对已经生产好的墙板、楼梯等建筑构件进行组合拼装。”他介绍说,“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是主体结构的工业化,或是施工过程的产业化,而应当是在形成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建筑全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即包括材料、设备、设计、施工、安装等从上游至下游全产业链的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所以,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是一种住宅建造方式的变革,就是由现在半手工半机械比较落后的建造方式,转变成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

从住宅产业化角度看,在建设过程中,80%的建筑构件是在工厂制作,只有20%现场拼装,进度可以极大提高。盖一栋别墅,传统方式半年以后才能完工,用住宅产业化施工,现场15天就可建成。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施工程序,由大量人工现场作业变为工厂化构件生产,而工厂化构件设计可以使建筑更为科学精细,现场装配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损害,减少建筑垃圾,实现节能减排。

从标准化发展角度看,建筑产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以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取代传统的设计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子数字和智能技术的机械操作,做到精确施工。尤其是从专业设计角度来说,标准化的第一步就是设计。由于产业化要求现代设计的许多数据必须精准定位,进而可以迫使传统建设中的粗放体系得到本质改变,并可避免生产中的人工失误。因此,标准化设计是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也是实现产业化在不同标准下改进建房模式的重要依据,它的推广和应用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

推动建筑产业化革命,将影响社会变革

据统计,产业化住宅比传统施工住宅在建设方面可节约钢材约10%,节约木材约80%,节约水资源约50%,降低施工能耗近40%。产业化给建筑业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解放了建筑工人,建筑工地上原有80%的人都不需要了,而剩下的20%劳动强度也会降低。原有的80%的人并不是失业,而是进入了工厂,成为产业工人。目前我国有1亿多建筑业农民工,通过对农民工生产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到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产业化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革命,而是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变革。

尽管建筑产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但现实并不乐观。据统计,在新建建筑中,我国工业化建筑比例不到1%,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比例相比,差距巨大。资料显示,万斯达从2003年就开始探索建筑产业化,投入资金1亿多元,拥有专利200多项,其中“新型装配整体式楼盖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2013年被授予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成为山东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尽管如此,目前公司仅仅拿到4个产业化试点项目。从中可见,通向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产业化发展。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技术标准滞后、建造成本偏高、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不利于工业化住宅发展是三大瓶颈。同时,专业工人太少,构件厂发展太慢,无论技术还是生产规模都跟不上也是一大原因。

据悉,早在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提出要建立新的建筑体系,通过科技手段,改变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低质量的建筑体系。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就是为了推动建筑体系和部品体系的建立而开展的,在产业化过程中培育了一些大的骨干企业,逐渐形成了产业集团或集群,带动了行业及相关部品、部件以及建筑体系的研发和发展。2012年,济南成为第三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并提出打造千亿级住宅产业规模,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专家建议,建立建筑(住宅)产业化“专项资金池”,将是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先决条件。此方法是由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对设计、研发、生产、培训等重点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建议由政府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部分土地指标,以满足建筑产业化配套企业建设需求,解决企业引进落地问题。在今年济南市的“两会”上,济南市农工党建议政府建立专项资金,用以撬动千亿元建筑(住宅)产业链集群的培育。

为此,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政府要从整体上把握,从整体上推进,优化配置政策资源,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同时,遵循市场规律,不能一哄而上,急功近利,要让工业化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这才是健康发展之道。此外,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体系和工程总承包模式,这样才能使技术和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带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力推动产业化发展

日前,全国住宅产业化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作为全国首个“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经过九年的试点,深圳住宅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并创下了多个“业内第一”。深圳住宅产业化规模已超200万平米,创造出建筑产业化共的“深圳特色”。深圳的建筑产业化始于2002年,200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住宅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产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去年,深圳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鼓励存量土地(包括城市更新项目)的新建住宅项目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据了解,目前,深圳已经成功培育万科集团、嘉达高科、中建国际投资、华阳国际4个部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及35个市级示范基地,实现了开发、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产业链全覆盖,住宅产业化进入深度布局阶段。

时代建筑范文第4篇

对于民国建筑的认识,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今天的家喻户晓,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也折射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与实践的艰难历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里,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民国建筑一直处在自生自灭阶段。在这一阶段,民国建筑如同时代的弃儿,既没有人做系统的调研,更没有人敢提及民国建筑的保护问题。对于民国这一阶段历史,大家都讳莫如深。位于南京的民国时期“总统府”,直到2002年11月“总统府”三个大字才被重新挂上门楣。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许多公共、大型、高档的民国建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多由军事单位、政府机关管理使用,加之本身建筑质量、建筑式样都是当时最优秀、最先进的,因此,得到这些单位的精心维护和使用,很少受外界干扰,幸运地被留存下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思想逐步深化,历史学界率先突破民国历史的。198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宪文先生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的出版,被视为大陆中国现代史学界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史观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从此,民国作为一个时代开始得到认同。1980年代末,以清华大学汪坦教授和东南大学刘先觉教授为代表的建筑学者开始关注民国建筑,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建筑调研,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体系特色,以引起国人对这一时期建筑的认同。与今天有所不同的是,学界当时并没有用“民国建筑”这一时代名称,而是笼统地归为“近代历史建筑”这一大的时间范畴之下。这造成对“民国”这一时期建筑的时代特色研究并不明显。

从建筑学上讲,古代建筑与古建筑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以时间为衡量标准,后者应是以是否用中国传统形式、工艺、材料为评判标准。如果说,古代建筑包括唐、宋、元、明、清建筑的话,那么,近代建筑应当就是1840~1949年,包括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古代和近代应当不是建筑学断代的标尺,也不可能作为判断某一时代建筑特征的依据。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看,随着时代的推移,近代建筑中的民国建筑总有一天也会成为古代建筑的一部分。而诸如唐代建筑、宋代建筑与元代建筑之间肯定有明显区别,这种区别决定于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主流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因此,用特定时代来定名和总结它们的建筑特色是尤为必要的。这也是记忆历史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之一。对民国建筑进行研究和总结当然也是如此。

1990年代,《民国官府》《南京的建筑》《南京建筑志》《南京建筑MAP》《近代南京城市建设研究》等著作的出版,都或多或少提及民国建筑的概念和特色元素。

进入21世纪,直接以“民国建筑”命名的图书相继问世。张燕先生主编的《南京民国建筑艺术》,从建筑艺术角度介绍了南京民国建筑的艺术风格的变化。卢海鸣、杨新华先生的《南京民国建筑》,以大量的文字和珍贵资料照片,对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成就进行了综合介绍。这两部作品的出版,标志着“民国建筑”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正式进入学术领域。

2005年5月,以台湾主席连战的大陆行为界限,民国建筑开始引起包括台湾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国人的共同关注。加强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呼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响应。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自然成为主导民国建筑保护的核心区。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更是将民国建筑的保护工作逐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的口号。并于2006年1 2月1日施行了《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这一被誉为民国建筑保护“里程碑”式的地方法规,首次将民国建筑保护提上了法治化的高度。

2008年5月,南京市政府公布了《2008年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整治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当年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对19幢和9个片区的民国建筑进行了修缮。通过对这些民国建筑的功能置换、外墙清洗出新、协调周边建筑色彩和风格等方式,让其焕发昔日光彩。

2008年12月28日,南京民国建筑研究院的正式挂牌,标志着对民国建筑的研究工作进入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新阶段。

截止2010年年底,南京先后有165处民国建筑被国家、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34处民国建筑被列入《南京市民国建筑保护规划名录》。民国建筑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南北交融、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经历了由模仿到融会创新的发展轨迹。对于“民国建筑”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建造的所有建筑。狭义的民国建筑应当是指:民国时期建造的代表中西交汇、西学中用、创新发展特色的建筑作品。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民国建筑应当主要是指后者。由此,我们把民国建筑分为两大体系。

一是旧建筑模式,这类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它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大多数是单层,少数是双层或重檐,宫殿、庙宇多为庑殿、歇山顶,民居多为硬山、悬山人字坡顶。民国时期的这类建筑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风貌,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

二是新建筑模式,它们大多出现于洋务运动以后,一种是,由外国建筑师直接设计;
另一种是,受外来建筑师的影响或本国留学于国外,系统学习过西方建筑理论和建筑造型艺术的建筑师,归国后,旨在西学中用、融会贯通于中国建筑设计。有全盘西化的舶来品,也有中西合璧的建筑作品。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是这一建筑模式较为明显的特征。在这种新建筑模式下诞生的民国建筑大体包含五种造型:

(一)文艺复兴式建筑。南京下关的扬子饭店建于1912~1914年,就地取材,用南京明城墙砖砌建成法国古堡式建筑,是民国年间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实例之一。汉口的上海路天主堂也是这种建筑形式的代表,只是该建筑建于1876年。这类建筑是17世纪至18世纪时期,法国新兴贵族在郊外兴建的具有防御特点的豪华住宅,一般外表雄伟朴实,内部奢华高贵,建筑内外反差较大。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比较流行,民国建立

后,这类建筑逐渐淡出。

(二)西方古典式建筑(又称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大约在20世纪初,这种风格的建筑出现在南京的校园里。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立东南(中央)大学的许多建筑,如:孟芳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体育馆、生物馆,均采用了西方古典柱式构图,是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典型实例。显得坚实雄伟、华贵典雅。这类建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模仿17世纪法国兴起的古典主义建筑。其特点是以古典柱式为构图的基础,突出轴线,注重比例,强调对称,讲究主从关系。这种造型的建筑多被应用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受西方折衷主义复古思潮影响,这类建筑在武汉、广州、青岛等城市相继出现。武汉的美最时洋行大楼、日清洋行大楼、江汉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也是这一建筑形式的代表。

(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代表性建筑有:南京的中山陵、民国政府的五院八部、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庐山的图书馆、传习学合、大礼堂。这类建筑是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建筑形式之选择”一章中,明确强调首都南京的建筑“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它们代表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建筑的一种潮流,即在传统大屋顶宫殿式建筑外壳中,包容了现代的使用空间。它反映了设计者娴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这种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的功能、技术和建筑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建筑方法,曾在南京风靡一时。是中西方建筑师力图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和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结合起来,而作出的一种尝试。

(四)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又称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1930年代,南京对这类形式建筑的探索,当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代表性的建筑有:中央体育场旧址、紫金山天文台、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等。这是中国一些有见识的建筑师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的矛盾,同时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费时费工,以及建筑格局呆板,于是提出了创新的主张。反对繁琐的复古主义形式,反对大屋顶。探索将中西方建筑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体型构图,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采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造型简洁对称,在檐口、墙面、门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内饰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建筑图案。这类建筑兼顾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同时又带有中国民族风格,追求的是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和谐统一。

时代建筑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数码时代 建筑理论与实践 形态变化

在新世纪之初,信息科技正在重塑世界,数码技术将不仅更新建筑师手中的工作,而且也将更新建筑师头脑中的观念,工业时代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起建筑文化的反应,如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因此数码时代也必然产生新的建筑文化。什么样的空间能反应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成就.生活和文化?数码技术将怎样改变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如何面对和创造怎样的未来生活?这是建筑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得迫切。

数码时代的建筑学诞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常见的有信息建筑(Informationarchitecture);
数码建筑(Digitalarchitecture);
虚拟建筑(Virtualarchitecture);
超建筑(Transarchitecture):信息建筑是未来建筑的总的发展方向,将极大的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而数码建筑的概念基本包括在信息建筑的概念之中,较集中的关注信息数码技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更加贴近当前建筑学本身。虚拟建筑则是信息建筑得以实现的关键手段。超建筑则摆脱了传统建筑学束缚,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将为信息建筑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数码时代的建筑理念与实践

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而且每一天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中世纪的人们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时候总是希冀建成世间最设高耸华丽的塔楼,在二十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宏伟壮丽的摩天大厦被用来炫耀经济实力,在数码时代,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设计的雕塑“鱼”,第一次在真实设计和建造中运用了IBM开发的CATIA,创造出不寻常的建筑形象,多维复杂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异的空间构件颠覆了观众对建筑空间形象的传统认知。CATIA把自由带给了建筑师,这可以说是数码时代建筑创作的开端。

在雕塑“鱼”之后,盖里利用CATIA的强大能力,创造出许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布拉格荷兰国家大厦等,极大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审美观念。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是引发了对建筑美学认识的争论,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莫斯在美国加州库尔文设计的“伞”(Umbrella)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在旧仓库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维护了场所的原有形态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插入了“畸形体”一一伞,来重塑场所性格,异形的三维扭曲的巨大玻璃瑰丽多姿,覆盖了一个安置在建筑转角处的室外表演场所的上方,标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建筑师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结构工程师的成功合作。

这些早就成为我们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态探究的建筑师在遭遇到新的创作可能性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利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加以变异,改变建筑的围合界面,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说是利用计算机达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UN 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学、城市学、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专家的联合工作室,实行包容建筑学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设计程序。他们的设计始终与电脑技术紧密相关,追求将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联合设计工作室的墨比乌斯住宅是体现数码时代建筑特征的实例。在这个设计中,“墨比乌斯环”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推动了设计要领的深化和建筑空间的形成。墨比乌斯住宅水平延展开来的体量低悬在台地上,螺旋交缠的运动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同认知。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个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赶新技术上做出决定性的成就,只有联合各种专业人员,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这是联合设计工作室给我们的启示。

FO A提出了整体建筑(M 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从自然地貌中寻求建筑空间新形态。近来FOA引人注目。刚建成的横滨国际客运码头(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从计算机的虚拟构成真实的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方案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制约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计算机创造的连续表皮造就空间概念,随着建筑的扭动,地面、墙面、顶面自然地转换,空间效果也类似墨比乌斯环。整个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携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人们在“山谷、丘陵、缓坡、洞穴”之中体验连续界面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建筑空间体验。

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伦比亚大学展开数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宣称他对数字建筑的兴趣主要存在于数字化的模拟状态,着重研究在数字化状态下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动态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传统上关注静态的建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动态的领域。林恩针对具体建筑项目的设计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现在像大批量利用现有设备制造标准构件一样,大批量制造不规则构件定制技术的可能性已经具备,相信他对真实建筑项目的实现一样雄心勃勃,事实上从最近林恩的建筑实践来看他可正在从他的纯理论走向实践。

渡边诚(MakotoSeiWatanabe)在数码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软件来塑造复杂混沌的形体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倾向于根据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电脑程序,给予有特定意义的参数,从而生成某种合乎逻辑的形态,就好像生物进化,在外界和内在条件冲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从1990年开始的“诱导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边诚便设想城市和建筑形态的产生应当由环境中存在的确定的要素来决定,于是“诱导”的概念就产生了,使用特定的电脑程序,对环境要素加以回应,然后符合环境和个体本身需要的形态就出现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质和环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态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环境的选择的结果一样。

大江户地铁线饭田地铁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这样解说道:“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将根伸到有柔软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让“叶子”之间尽量不重叠,这样可以享受太阳光的洗礼,在水和光处于最好的条件的情况下寻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条件能够满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长,这就是我的设计想法。”在这个设计中,他便运用了自行开发的软件,给予环境参数,诱导建筑形式的产生,整个过程自动发生,地下运动的是象浪一样发光的网,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先制作电脑图像或是模型,得到预期的形态,而是使用电脑程序,设定形态产生的模式,通过程序自动地在解决形态问题同时形成空间。

对于这些建筑师来说,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建筑空问的新的认知,带来了建筑创作的新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新的时代面临的新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学思考和技术极限,这些是他们努力思考和试图回答的问题,数码技术帮助他们理解,协同他们给出答案,也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由于新的数码时代建筑学思考的深入,数码建筑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化,数码时代的更有冲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建筑师加入到数字时代建筑形态的研究中,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创作可实现的真实的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师,也可以选择成为在网络世界中和游戏世界中创作和建造的虚拟建筑师,传统的“建筑师”的定义正在被改变。

他们所接触的建筑教育和对空间的认知和前辈们已然不同。出生在数码技术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成长在数码技术广泛应用的生活中,使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玩网络游戏,他们对生活、交往、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无所顾忌的探索,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在具体现实性的数码时代建筑范畴中,设计依然和建筑的实质存在相联系,不管如何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依然需要遵从最基础的力学原则,解决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决物理的、生理的要求。当然,数码时代的建筑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新时代的思考和设想。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得到了新的创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的取向,建筑越来越轻盈、透明、开放,也变得更具有柔性、动感、混沌的特征,迥异于传统。新的具有数码时代特征的建筑将不断的挑战我们的认知,带来新的不同的形象,让人产生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