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五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7-20 19:20:05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活动背景:在当前全国上下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各个领域不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尤其在城市管理方面,部分城管人员的行为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大学生中间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活动背景:在当前全国上下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各个领域不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尤其在城市管理方面,部分城管人员的行为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大学生中间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很多学生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时间“城管”成为争议最大的焦点。城市管理现状会不会成为妨碍和谐社会建设的阻碍?城市管理制度是否要更新?城管人员的形象到底是怎样?大学生能否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面对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必要利用暑期时间做一番调查。

活动意义: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总结不同等级城市管理制度的差异,了解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城市管理制度的漏洞并找出相应的弥补措施,总结出一套更加合理的制度交予相关部门反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城管人员和部分市民的矛盾冲突,推动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活动目标: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的队员能更好的了解城市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制度的变化,能了解相关制度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并能为完善城市管理作出完善方案。我们将会把我们的方案反馈给调查地希望能为当地的城市管理作出一定程度的贡献,并通过自己的网络日志及相关媒体进一步引起社会对城市管理的关注推动各地对城市管理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实践时间:xx.7.5----xx.7.18

团队成员:王金涛、翁继军、孙万霞、鄂玲瑜、王毅、李金峰、郑福禄

活动地可行性分析:

东营:学校所在地,队员对城市较熟悉。东营市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各项城市指标都相应的迅速增长。城市管理制度在城市的发展中必然要相应的进行调整,利用这个时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处于发展阶段的城市的管理制度的变革,了解到更多的市民意见,对于总结和查找制度具有良好的条件。

济南:山东省会城市,适于近距离展开活动。城市各项指标发展成熟,城市管理制度也相应健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通过对该城市的调查可以在获得城市管理制度调整的过程中的经验,为完善不同城市的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湖州:属于南方城市,并且具有一支具有由高校学生组成的城管义工队。相对于单纯由相关部门组织的城市管理制度,该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对于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与济南和东营形成南北对比,从而有利于了解不同区域的城市管理差异。

活动具体流程:

1、活动前期准备:(xx.7.5之前)网络信息调查,调查问卷制作,联系相关媒体。

2、活动实施阶段:

东营站:时间安排:xx.7.5---xx.7.6

活动实施:1.队员分两路深入车站和主要的商业区运用随机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市民对东营市城市管理的看法意见建议等(联系东营电视台或东营日报)。

2.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出主要数据。

3.跟东营市城管部门联系,通过与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了解他们工作的重点、工作制度及处理情况的方案等。

4.汇总信息,将市民调查信息与城管部门信息进行比较、关联,寻找东营地区的城市管理制度的弥补方案。

济南站:活动时间 :xx.7.7----xx.7.11

活动实施:1.(xx.7.7—xx.7.8)调查当地城市格局,锁定最易出现城管与市民发生冲突的区域。

2.(xx.7.8)在锁定地区采取随机访谈,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店铺的形式收集市民对济南市城市管理的看法意见建议等。

3.(xx.7.8)设法与当地的城管部门联系,了解当地独特的城市管理制度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管制度的变动及所需城管人员素质的变化情况,了解城管人员的来源变化及于市民关系的变化等。

4.(xx.7.9)汇总信息,整理出济南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理制度的变化倾向,提取可借鉴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方案。5.(xx.7.10)反馈信息给济南市城管部门。

湖州站:活动时间:xx.7.11---xx.7.17

活动实施:1、(xx.7.12---xx.7.13)考察湖州市城市布局,选定调查地点。

2、(xx.7.14)在选定的地点进行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增加对湖州义工队的相关调查。

3、(xx.7.14)整理相关信息整理出重要的数据。

4、(xx.7.15---xx.7.16)联系湖州城管义工队的城里人或重要负责人及志愿者,与他们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城市管理中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机及积累的经验,在工作中的感触等。

5、(xx.7.17)汇总资料,将义工队的经验进行系统化整理,选取出可取之处,并进行相应的补充。

活动总结阶段:(xx.7.18---xx.7.20)将活动中的资料加以整理上传网络,联系报纸加以发表,以引起社会关注。并将相关的信息反馈给东营、济南、湖州的城市管理部门,并致信表示感谢。

预备方案:假如与城市管理部门的联系失败,就采取网络搜集信息远距离加追随城管工作的策略,以便获得当地城管人员工作的真实情况。

活动预算:火车票15*6(济南)+ 160*6 (湖州)

住宿:300 *6

材料费:100

公交车:200

避暑药:30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化县;
宜居城市;
提升工程;
经验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最高追求,为加快推进“中国瓷都・生态旅游宜居城市”建设,持续改善城市面貌、完善配套功能、提升瓷都品位,德化县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宜居城市提升工程”,并结合德化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省第九次、市第十一次、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县“两会”精神,深入实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以建设“中国瓷都・生态旅游宜居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生活品质提档、幸福指数提高、尊严感受提升为追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

把县城当成景区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凸显“山魂、水魄、瓷韵、人文”的城建理念,做大、做特、做优、做精“宜居县城”,努力使我县在城乡规划、城市建设、设施配套、民生保障、管理整治等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实力瓷都、文化瓷都、美丽瓷都、幸福瓷都、清纯瓷都”,将德化建设成为幸福感较强、人情味较浓、包容度较大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3、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项目内容

全年计划安排在建项目90个,总投资约148.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28.94亿元。其中城乡规划提升项目11个、城市建设提升项目42个、配套功能提升项目18个、民生保障提升项目10个、管理整治提升项目8个,2013年度拟竣工项目49个。城市管理工作共梳理出管理类工作内容18项。

3.1着力在城乡规划上求提升

安排项目11个,总投资2026.7万元,年度计划投资1951.76万元。按照《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认真抓好规划修编的深化和延伸,加快编制各类规划、重点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等各类规划编制,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城市重要区域、重要街区、重要节点及周边景观的设计水平,多留赞叹、不留遗憾。

3.2 着力在城市建设上求提升

安排项目42个,总投资142.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79亿元。以继续实施“五大战役”为载体,全力推进26个城市建设战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八个片区”和旧城改造,加紧启动“美丽社区”实施方案,切实加快住房建设,健全完善城区交通体系,逐步撑大城市骨架,优化功能布局,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经济富裕度、资源承载度和生活便利度。

3.3着力在配套功能上求提升

安排项目18个,总投资1.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127亿元。实施绿化、美化、花化、彩化、香化、亮化、净化、硬化“八化”工程,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1)提升绿化、美化、花化、彩化、香化水平

以开展“全县动员、全民参与、保护溪、绿满德化、香遍瓷都”公益行动为载体,实施“城区绿化景观工程、进城大道绿化提升工程、瓷城花园景观公园绿化工程、盖德镇区绿化美化工程”。

(2)提升净化、亮化、硬化水平

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污水配套管网工程(二期),建设管网7公里,雨污分流改造3公里;
实施城区路灯夜景工程,配套建设道路路灯约400盏;
新建高内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中转站6座,采购垃圾转运车1辆。

3.4 着力在民生保障上求提升

安排项目10个,总投资2.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074万元。重点加大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老年文化、教育、健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体系,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3.5着力在管理整治上求提升

安排整治项目8个,总投资2.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96.90万元;
梳理管理工作18项。坚持“宽严相济、疏堵结合”原则,建立健全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塑造干净整洁、宁静宜居、文明和谐的城市形象。

突出城市管理,建设“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加强城市综合执法;
突出环境整治,以持续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契机,改善环卫清扫保洁,实施城区除“四害”工程;
突出河道整治,加快推动闽江防洪工程(德化段)和城区排涝工程建设,实施溪两岸清水工程,加快三班大云溪河道治理,对溪、丁溪等城区河道开展清淤整治。

4、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实施步骤

4.1动员部署阶段(1月4日― 3月31日)

制定“宜居城市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及时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2 组织实施阶段(4月1日―10月31日)

集中时间和人员,按照工作方案和目标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开展跟踪督促检查,不断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4.3总结提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

按照方案和目标要求对项目建设及城市管理各责任单位落实情况开展检查,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
对照“宜居城市提升工程”落实情况,对各相关部门及乡镇政府进行绩效考评,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5、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保障措施

5.1 强化责任落实

成立县“宜居城市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各项工作。“宜居城市提升工程”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析宜居城市提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宜居城市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5.2 强化宣传造势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开辟专题专栏,以声、影、图、文的全方位报道,反映“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进展和成效,激发市民参与宜居城市建设的热情。形成“宣传舆论有力、市民认识到位、公众参与监督、社会共建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氛围。

5.3 强化协同协作

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县提升办要加强项目责任分解和协调督查工作,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切实负起牵头组织、推动落实的职责,及时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要加强工作的协调沟通衔接,主动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

5.4 强化融资保障

各项目责任单位既要管项目,又要主动筹资金,全面测算资金需求,多渠道筹集资金,逐一落实项目资金来源;
要抓紧已竣工工程的验收决算;
要完善土地收储出让机制,建立土地收购储备资金投入和滚动发展运作模式;
要拓宽土地储备的融资渠道,国土部门要加快土地出让资金回收节奏,财政部门要多方筹措整合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5.5 强化督查考评

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逐月督查通报工作进展、形象进度,年末实行绩效考核,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责任主体的依据,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评估工作。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统筹城鄉;
教育改革;
试点项目;
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8-0081-06

城鄉教育二元结构是我国基本的教育国情,是当前推进教育公平政策的主要障碍。坚持城鄉统筹、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结构是促进城鄉教育科学协调发展的重大命题。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鄉二元结构突出,城鄉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水平不均衡。在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该市充分发挥市域内各地区、各单位的优势,切实解决城鄉教育统筹发展中的短板问题,以项目试点为抓手,全面组织推进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

一、重庆市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基本情况

1.试点项目背景

2007年,总书记在重庆市直辖10周年之际,对重庆改革与发展作出了“314”总体部署,要求该市积极探索省级行政单元架构下的城鄉统筹之路,当好全国统筹城鄉发展的“改革先锋”、“探索尖兵”,实现中央设立直辖市的战略意图。同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设立第一个以省为单位的“全国统筹城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该市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包括教育在内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尽快形成统筹城鄉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2008年7月,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部市协议》)。协议明确了“把重庆建成缩小城鄉和区域差距的‘试验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合作宗旨,提出重点推进城鄉教育布局结构、城鄉基础教育、城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考试及评价制度、城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城鄉教育帮扶、教育经费保障等9个方面的改革。

2.试点项目概况

重庆市人民政府在《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鼓励探索试点、积极稳步推进、打造教育强区(县)、强化考评激励等5项工作措施,鼓励区(县)和在渝高校针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强调对改革试验工作的阶段督查与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对市域内区(县)和高校的年度工作考核重要内容。2009年2月,该市根据《部市协议》和《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开展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项目试点通知》),确定由市内84个单位承担9个综合类项目和40个单项类项目试点任务。由表1可知,9个综合类项目基本与《部市协议》中明确的统筹城鄉教育改革的9个方面相对应。4C个单项项目涵盖较为全面,包括: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类3个,城鄉基础教育类5个,城鄉职业教育类5个,高等教育服务城鄉统筹类8个,城鄉师资队伍建设类5个,招生考试及质量评价类4个,城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类2个,城鄉教育帮扶类2个,城鄉教育经费保障类3个,城鄉教育管理、办学体制改革类3个。

二、重庆市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过程评价

1.过程评价的目的

科学而有效的过程评价是实现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对监控过程质量、调节过程操作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在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中,通过开展过程评价,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全面了解项目试点的组织管理、实施进展、阶段成效、资金管理与使用等工作推进情况:二是及时发现项目试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为下一步工作夯实基础:三是总结提炼项目试点工作经验,为市内外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借鉴和示范。过程评价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贯穿于项目试点实施的全过程之中,形成了“评价—反馈—改善—再评价”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有力地确保了项目试点工作质量。

2.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分析影响项目试点工作过程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过程评价有效性的首要任务。重庆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项目管理”、“项目进程”和“项目成效”等3个A级指标,下设“组织机构”、“工作机制”、“经费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理论研究创新”等13个B级指标。在构建这一指标体系时主要考虑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体现政府主导原则。重庆市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试点是一项由省级政府主导,省域内各区(县)政府、高等学校、市教委直属单位共同参与的系统改革项目。对这样的项目试点进行过程评价,必然要考察政府参与及努力程度。为此,在“项目管理”这一A级指标中,主要对是否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了什么样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否有专项经费保障,以及档案建设情况等进行评价。

二是强调过程管理原则。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试点工作周期为三年(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市域内各项目试点单位每半年向该市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办公室书面报告项目试点工作情况,每年对项目试点工作进行专项督察,并将督察结果作为项目试点评审验收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进程”这一A级指标充分体现对项目试点的全过程管理,分别设置了“项目准备”、“项目启动”、“项目推进”、“项目攻坚”、“项目总结”等5项内容作为其B级指标。

三是突出项目效果原则。项目试点旨在充分发挥各试点单位的优势,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短板问题,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目的。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项目成效”这一A级指标,主要是为了考察项目试点是否符合改革宗旨以及是否达成预期目标,包括了项目试点“基本效果”、“体制机制创新”、“理论研究创新”、“提供借鉴示范”等B级指标。

3.过程评价专家的选择

重庆市在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中,组建了由区(县)教委、在渝高校、市教委直属单位等推荐的教育管理及教育研究人员构成的项目试点指导专家库。专家库成员普遍具有很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研究水平,熟悉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能够胜任评价者角色,保证评价的效果,使得通过评价发现及解决项目试点实施过程中影响和制约工作质量的主要问题成为可能。在开展项目试点过程评价时,市教委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各类人员按一定比例组成评价小组。为确保评价公平公正,参与评价的专家遵循回避原则,即与所评试点单位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专家应主动申请回避。以2011年5月进行的过程评价为例,此次评价从专家库共抽取39人分13个小组进行,其中区(县)教委15人,在渝高校15人,市教委直属单位9人。

4.过程评价的方式及程序

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的过程评价主要采取项目试点单位自评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各项目试点单位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自查,总结项目试点的主要做法,提炼试点的主要经验、教训,分析试点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形成自查报告。然后开展专家现场评价,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评价小组深入各项目试点单位,听取项目试点单位的汇报;
二是评价小组在现场查看、查阅资料、走访师生等基础上,根据《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评价评分表》进行评价:三是评价小组汇总评价情况;
四是评价小组与项目试点单位交流意见。

三、重庆市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主要经验

1.组织管理方面

现代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就是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重庆市为推进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确保项目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搭建了严密的行政组织架构(具体见图1)。该市市政府充分认识项目试点的重大意义,成立了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教委主任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信息产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委。由市教委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市项目试点工作的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和管理指导。市域内各区(县)政府、高校也成立了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主管教育的区(县)领导和高校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负责本单位项目试点的具体组织实施。

2.体系设计方面

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改革试点体系设计,并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不断完善和改进,是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最优化的首要保证。重庆市以“深入推进城鄉教育科学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健全城鄉一体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为全国统筹城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作为设计宗旨,深刻领会统筹城鄉教育发展的理论内涵,认真分析项目试点中影响统筹城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系统规划设计了9个综合类项目和40个单项类项目。对全面推进统筹城鄉教育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和要求。该市市域内各试点地区和单位在具体工作中,结合本地区、单位工作实际和城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认真开展调查分析,查找制约城鄉教育发展的症结。市级政府通过过程评价,及时研究和协调处理项目试点中的重大问题,使得项目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3.工作机制方面

重庆市在推进统筹城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方式推进教育公平的工作机制。政府通过教育政策的有效安排(具体见图2),维护城鄉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书记对重庆工作的“314”部署、《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鄉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部市协议》构成了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纲领性文件。自开展建设国家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该市先后出台了《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督导评估方案》、《项目试点通知》、《评价方案通知》等执行性文件,规范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各项工作,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4.保障方面

重庆市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统筹城鄉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对统筹城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重点做好了以下三项保障工作。一是人力保障方面,该市成立了专门的项目试点工作机构(其中包括领导小组、指导专家库、过程评价工作组等),机构内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二是经费保障方面,该市对项目试点给予专门的工作经费,按照综合项目试点20万元、单项项目试点10万元的标准执行,各项目试点地区和单位按相同标准配套工作经费。三是环境氛围方面,该市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开展项目试点的宣传报道,加强对统筹城鄉教育改革与发展理念的宣传,让社会了解城鄉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支持项目试点的开展。为统筹城鄉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七届二中全会;
城市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

解放战争;
工业化;
工人阶级;
城乡兼顾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1-0026-04

1949年3月5日到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这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即将胜利前夜而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指出促进革命迅速获取全面胜利的方针政策,强调了全国胜利以后,党的工作重心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发展经济上去。在报告中指出:“二中全会是城市工作会议,是历史转变点。”①。林伯渠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历史上转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②。在这个历史转变点上,中共中央系统总结了28年来城市工作经验,对未来城市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热烈讨论,确立了城市工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确定了党在城市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一、解放战争后期,城市工作已提上党的工作日程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一些大城市的相继解放,接管城市、稳定和恢复城市秩序,进一步巩固政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各地不断探索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诸经验的时候,城市工作被中共中央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密切关注各地城市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提出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成为中央的战略目标。

接管城市是城市工作的第一步,是工作重心转变的重要标志。1947年11月,我军攻克的第一座大城市石家庄解放后,中央工委就对接管石家庄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向有关地区和领导下发相关城市接收和管理的经验文件,要求作为我党当前和将来进行城市工作的参考。该文件总结了城市工作由于缺乏经验而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具体办法,提出在接管城市中“要建设,而不要破坏”的方针。194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根据接收城市越来越多,专门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要求各地应将注意力从战争与农村工作转向城市,学习并总结城市工作经验,要有做好城市各项工作的精神准备与组织准备。文件特别指出,为将良好的经验为全党效法,各地对于已占领的城市,尤其人数达到5万人以上的城市,都要做出工作总结,内容要简明扼要,时间限定在三、四个月内,及时上报中央。之后不久洛阳攻克,中央在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对各地在执行城市政策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论述,例如做城市工作,应首先将城市政策告诉大家,有章可循;
对于城市中的阶层划分,要有明确的界限;
进城后工资的增减要按企业发展来确定;
不要破坏和浪费任何公私生产资料;
引导人民意识,让群众起来管理自己的城市,等等,这份电报比较具体而系统地规定了城市接管后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党的下一步大城市接管从细节上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依据。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九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着重谈及城市工作,指出城市和工业的管理是当前所必须加强的迫切的任务,要尽快使“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③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中央会议上提出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任务。这表明,城市工作已经提上了中央的议程。如何引导全党、全军来转变观念,研究新问题新政策,做好城市的接收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这一时期仅次于战争的重要任务。

1949年2月8日,致电二野、三野部队,对干部战士的观念转变进行引导。他指出,我们部队的工作要改变过去二十年来先乡村后城市的方式,而转变为先城市后乡村的工作方式。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到“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地是一个工作队。”④军队干部从战斗队转变为工作队,是观念的转变,也是工作性质的转变,即除战场战斗外,还要学会科学有序管理城市的各种方法和经验。在此电话中,系统地提出了11个“善于”,即在城市工作中要善于懂得对付敌对势力,要善于领导工人阶级,要善于组织、培养青年学生,要善于发展工商业,要善于管理新闻教育等文化事业,要善于妥善处理外交工作,要善于对待各派、人民团体,要善于调剂城乡关系,要善于处理新中国建立后的金融和财政问题等。这些科学管理城市工作的方法对于全面指导进城后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与此同时,各解放区也在不断总结经验。1948年夏,东北局为统一和提高党的各级干部对城市工作地位的认识,实现注意力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城市工作的各项基本路线和方针,形成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并于9月30日上报中共中央。此时,东北解放区陈云关于在新接收企业中如何对待新职员,还有沈阳等城市接管过程中取得的相关成功经验,以及王稼祥经过实际调查和慎重思考后起草的城市工作如何展开的意见,都曾上报过中央,这些材料系统地总结了我党在接管城市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七届二中全会上大家研究和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如何在城市更好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城市工作经验的总结,不断研究、调整、制定接收和管理城市的各种方针政策,指导各地城市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基于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大量城市被接管,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于重新开始城市工作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制定具体、完整体系的政策成为当务之急。七届二中全会担负起了这项光荣的历史任务。

二、会议统一思想,明确城市工作是党的重心工作

从1927年起我党的工作重心在乡村,在乡村中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由于不少同志长期工作、生活、战斗都在乡村,对城市工作不熟悉,所以常常以在乡村工作的经验想问题,处理城市事务。不少人对如何管理城市缺乏经验,一些农民出身的党员干部甚至认为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想不通,认为八年抗日、三年解放战争出人出力的主要是农民,应该农民领导工人,等等。这些思想和认识上的不统一,势必严重影响城市的恢复和发展。

针对这些不良思想倾向和混乱的认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首先向大家说明了,要召开的会议是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是一次“历史转变点的会议”。这个定位对会议的性质进行了明确地说明,而且通过“历史的转变点”几个字对本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定位。仔细分析这句话,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中国革命的道路来看,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改变。自从南昌起义建立了我党自己的武装后,经过22年的武装斗争,特别是经过三大战役的胜利,武装夺取政权的任务基本实现,中国革命的任务由武装夺取政权转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也就是说,由战争转向建设。

第二,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走工业化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以英、美、日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而中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辉煌到晚清的衰落,封建农耕文明已经被历史所淘汰。当时,中国现代性工业只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0%,但却十分集中。中共中央分析了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形成的根本原因,即90%以上是个体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且都是分散不系统的,尤其是现代工业少之又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想迅速发展经济,只有实现工业化生产,所以中央提出,要在城市工作中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进行大机器生产,使城市发展落后的最本质的问题得以改变,逐尔改变现状。因此,在会上强调,要在革命胜利后,加快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⑤这明确指出了建立新中国后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使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各个解放区大胆尝试,例如华北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城市生产急需资金的问题,就提出依靠生产利润、搞好税收等措施,这为党制定城市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勾画新中国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从当时中国革命所处的形势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任务后,进入城市巩固政权,治理天下已经迫在眉睫。尤其在新解放城市中,各级人民政权已建立,安顿人心,恢复教育,改善人民的生活,使恢复和发展生产已成为一切工作的重点。为更好地接管城市,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在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城市的建设和巩固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他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后,我们的党和军队必须以更大的精力,以各种方式不断去学习,去实践,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还要学会同敌对分子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公开或荫蔽的斗争,因为只有在各项工作中取得胜利,才能站住脚,维持政权。

刘少奇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也就怎样进行思想转变、怎样做好城市工作做了发言。他特别提出在以城市为重心的工作中,乡村工作是不能落下的,因此“全党今后的工作重心是城市工作,但要有城乡一体的观点。”⑥这一系列论述明确了两个观点。一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这是取得革命胜利,巩固政权的根本问题;
二是城市工作必须有一体化思想,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三、会议确立了开展城市工作的大政方针

明确了城市工作是党的重心这一指导思想之后,进入城市以后究竟如何开展工作,更是那个历史时期必须明白的工作思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中央针对城市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系统地确定了工作思路。

(一)确定“恢复和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

城市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领域的综合工程。进入城市后在千头万绪中,如何开展工作,城市工作的中心在哪里?这是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的队伍必须从接管城市起就把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放在头条,目光就应该放在经济建设上,“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⑦这个中心任务就是城市中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否则,接管城市后,经济不发展,工厂停顿、工人失业,群众不满,必然会影响党在城市的威信和发展。因此,党的各级干部进城后,必须带头学习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生产的方法,成为行家里手,尤其是在管理方面和专业技术上,因为只有恢复和发展起城市的生产,让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才能巩固人民政权。所以,生产建设应该是城市的基本工作,是党的各级政权机关的中心工作,一切都应该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于中心工作。生产发展取得成绩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政权才能巩固。

(二)明确城市工作要依靠工人阶级

进入城市以后,究竟谁是城市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当时,我党曾有一些干部对城市里的工人存在偏见,例如认为有的工人曾为敌人造枪炮,帮助敌人打过共产党;
战争年代,工人没有承担战争负担,也不出勤务,对战争没有贡献,等等,工人阶级不应该是城市工作依靠的主要力量。针对这些情况,中共中央给大家认真分析了城市各阶级和阶层的基本状况,规定了党在城市工作中的阶级路线。即在城市斗争中依靠谁的问题。

在报告中专门谈及工人阶级重要性,指出在开展城市工作时,首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一切能够与我党合作的其他阶层,共同与敌对势力作斗争,取得胜利站稳脚跟;
其次,进城后,各级干部要学会做工作,去领导工人,组织工人,教育工人,努力发展生产,保障工人的生活水平;
再次,要在城市大量培养工人党员,建立起党组织,使之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结合城市工业发展,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懂管理的干部,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储备力量。

这一系列论述不但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是发展城市工业生产的主力军,是最基本的依靠力量,而且指明工人阶级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决定着国家经济与其他一切工作的成败,“工人阶级”成为城市接管后开展各项工作的主人翁。

(三)明确发展中城乡必须兼顾

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全会上也做了讨论和分析。中共中央提出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后,要做到城乡协同发展,发展工业的同时,乡村工作依然要抓紧,不能放松。“城乡兼顾,协同发展”要作为开展城市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因为“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⑧为了顺利地实现这个伟大的转变,在会议上又特别强调了工与农的关系,即在协同发展中,要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工人阶级领导广大农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所以任弼时也在会议中强调了农村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指出城市发展工业,原料大部分需要从广大农村获取;
而大规模生产需要购卖的机器设备等所需要的资金,则需要以农产品换取。所以,进城后的中国共产党应首先树立以农业生产推动工业发展的目标,因为“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大发展是不可能的。”⑨

(四)明确了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

要在城市发展工业,就要把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的比重提高。要发展,资金从哪里来?会议做了系统分析,明确了依靠生产利润、农业增产、税收等五个方面的资金来源,其别指出增加物质财富的基本方式还是依靠工农努力发展生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增加贸易利润和税收、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⑩

四、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七届二中全会作为一次城市工作会议,解决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后的思路和发展途径,即:开展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恢复和发展生产主要依靠工人阶级来完成;
完成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途径是城乡统筹;
恢复发展生产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利润、税收、农业增产、举债和节约等。这实际上是解决了在城市工作中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拿什么来干四个问题。从历史上来看,这四个问题有效指导了中国共产党进入城市后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发展城市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顺利转移,保障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七届二中全会是我党城市工作的里程碑,其确定的方针政策对当时大量城市接收和管理后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功地指导了建国初期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诸如“工业化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等重要思想一直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理论源泉。

注释:

①⑥金冲及:《刘少奇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621页。

②王渔:《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1月版,第356页。

③④⑦《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47页、第1405页、第1428页。

⑤⑧⑨⑩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海天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860页、第853页、第873页、第874页。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一、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不断改善。为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各城市从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但一些城市管理的水平还不高,承在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城市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和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推广工作,按照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并以此为契机,把城市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理顺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切实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

(二)目标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三)原则

稳步有序原则各地要按照建设部的统一部署稳步进行,先搞试点,在试点城市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统一标准原则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单元网格的划分与编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的制定要严格按照建设部颁发的行业标准执行,实现在各城市之间信息交流。

资源整合原则各城市(区)应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对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因地制宜原则实施新模式要结合各城市(区)实际情况,避免生搬硬套,注重实效,注重创新。

产业运作原则总结推广北京市东城区等地区成熟的信息技术,要进行转让应用,形成产业,避免各城市重复研发,造成资源、资金、时间浪费。

三、推广工作的实施步骤

(一)学习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经验

建设部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组织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部分城市政府领导和市长培训班学员学习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的做法和经验,市长培训中心要将数字化城市管理作为市长培训班的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好对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有关精神的传达和贯彻,使各级城市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增强创新意识。各城市政府要加强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科技水平。

(二)组织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试点工作

建设部将选择一批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备,具有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经验,实施新模式积极性高的城市(区)作为试点城市(区)。各试点城市(区)要认真组织培训,掌握实施新模式的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工作方法。要严格按照建设部颁布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并对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建立起实施数字化管理的运行机制,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周密部署,做好资金保障和组织保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试点城市(区)要力争在2005年年底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开始试运行。在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建设部将召开试点城市(区)经验交流会,总结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