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五篇】(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3-07-21 08:00:19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一、研修目标针对我省当前乡村教师发展专家指导不够、骨干教师引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依托“名、特、优”教师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动乡村骨干教师成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五篇】

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一、 研修目标

针对我省当前乡村教师发展专家指导不够、骨干教师引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依托“名、特、优”教师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动乡村骨干教师成长,引领乡村教师全员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1. 在导师组的引领下,开展针对性强、形式丰富、符合学员实际发展需求的研修活动,为一定数量的乡村教师成长成为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奠定基础。

2. 发挥培育站学员基于岗位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全体教师的辐射,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 进一步完善我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二、 研修流程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纳入当地教师培训年度规划。各市、县(区)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如大市教师发展学院、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等)要指导导师组科学制定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方案,遴选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提供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按照“建站”“研修”“评价”的程序,实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

1. 建立培育站

(1) 确定培育站主题。各市、县根据各学科、学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统筹做好各年的建站计划。对于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可组建跨学科的培育站,也可依据地理位置相近原则进行协调,跨县区组建同一学科的培育站。

(2) 成立导师组。根据每个培育站的主题,成立导师组。每个培育站由3名导师构成导师组,其中1人为主持人。其中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教研员和高校(或省级科研机构)专家组成;
县级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和县级学科教研员组成。鼓励跨地区共享教育资源。导师的遴选实行自主申报,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推荐,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上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审核。

(3) 选拔学员。所有学员均从乡村教师中推荐选拔。(根据《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乡村教师包括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乡镇、涉农街道和村庄学校的教师。)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一般为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25名学员;
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一般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30名学员。学员的遴选程序为自我申报、学校推荐、导师组同意、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备案。

(4) 学员分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内可设立若干研修小组,选拔优秀学员担任组长,明确研修分工,建立研修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2. 开展研修活动

(1) 导师组业务能力提升

省、市教师培训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主要包括培育站研修需求诊断分析、研修方案设计、研修课程资源开发、学员学习共同体构建、网络研修指导、线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生成性研修资源开发、教师协同研修等。鼓励导师组创造性开展研修工作。

(2)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采用集中研修与岗位研修相结合的模式,集中研修旨在确保研修针对性,岗位研修旨在确保指导个别性。在研修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两种研修模式的有机融合。

集中研修是指导师组根据培育站学员的整体发展情况,结合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预设研修主题,组织培育站全体学员进行主题鲜明的研修活动,可采用诊断示范、课例研修、专题研讨、考察交流、小型讲座、微课题研究、成果总结呈现等方式进行。集中研修重在现场诊断示范、经验分享以及研修成果的运用和展示。一年内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30天,暑假期间每月不少于2天,平时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天。

岗位研修是指研修活动要结合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可以采取网上诊断、课例点评、问题解答、资料推送等方式,由培育站导师组对学员进行个别化指导。岗位研修主要以网络研修与学员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学员即学即用。鼓励学员将岗位研修渗透到校本研修活动中,深化学习内容,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同伴共同发展。

(3) 教师培训管理机构保障研修

各市、县(市、区)要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过程管理纳入年度常规工作。通过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建立本地教科研训一体化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协同机制,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提供平台支持、课程资源支持、工具支持与专家指导服务,确保研修工作高效开展。要放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培育站的工作开展要结合区域教研,以产生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积极效果。

3. 年度评价考核

省、市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建立制度,落实责任,不断改进方法,对培育站研修的关键环节、重点工作和实施绩效进行有效管理和考核。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评价以导师组的引领带动作用、学习共同体组建、研修活动开展、资源生成、学员学习成效等为重点,根据评价结果,对工作突出的导师组要给予奖励支持;
对工作不力的培育站,取消其下一年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申报资格。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制定本地区培育站考核细则。省教师培训中心将组织学员进行优质课堂教学比赛和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通过网络手段,有效纪录并反馈导师的指导活动和学员的研修行为与成效,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考核、评价培育站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导师组要根据培育站的研修方案,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励学员认真参与,乐于展示,积极分享。做好本培育站学员的管理、评价工作,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对参与研修、支持同伴、完成任务、生成成果等进行有效评价,并发掘推荐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学员。对学习成效显著的学习小组和优秀学员,要给予专业发展的专门支持。

三、 职责分工

1.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1) 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纳入省级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

(2) 专门拨付研修经费,保障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顺利进行所必须的经费支持。

(3) 做好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定期调研、交流、研究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运行情况。

(4) 发掘先进做法,总结典型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5) 省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

2. 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1) 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纳入本地区教师培训规划,落实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2) 完善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

(3) 加强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与网络支持服务的协同机制,提供满足培训需要的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做好需要网络技术支撑的各项工作。

(4) 遴选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主持人和指导教师,选拔学员,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5) 根据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规划与职责分工,做好省教育厅下拨经费的管理,指导培育站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经费。

(6) 做好对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监管和评价,及时发掘好培育站、好学员、好成果,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做法、典型经验。

3. 培育站导师组

(1) 制定本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方案。

(2) 组建站内学习小组,建立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3) 组织集中研修,围绕主题开展研修活动,解决学员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4) 组织常态研修,对学员进行个性化指导。

(5) 指导本站学员形成研修成果,总结、提升、凝练优秀成果。

(6)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做好本站学员的管理、评价工作。

(7) 及时发掘典型,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宣传推广工作。

4. 培育站学员

(1) 根据培育站研修方案,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2) 认真参加集中研修,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3) 积极参加常态研修,改进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4) 有效利用培育站,养成网络学习的研修习惯。

(5) 树立分享、交流、合作学习意识,有效融入学习共同体。

(6) 学以致用,完成研修实践任务,提交培训成果。

四、 经费使用

1. 省教育厅每年下拨大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经费10万元,下拨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7.5万元。

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学员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国培计划(2013年)”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2013)” 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进村校项目活动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高中生物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小学科学国培计划(2015)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送教下乡”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 “国培计划”转岗培训心得 “国培计划”培训策略研究 “国培计划”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的服务与管理研究 “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培计划”农村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解读与策略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建构 “国培计划”初中美术骨干教师培训问题及策略分析 "国培计划"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体育游戏在留守儿童中的延伸"国培计划"2013 “国培计划”辅导教师培训总结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项目综述 “国培计划”中的“影子研修”探索 结合兵团实际 创新国培计划培训模式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模式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2-12/2013-10-24

11 李淑文.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需求的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62-64

(责任编校:齐媛)

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一、现状分析与问题聚焦

过去的骨干教师培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感觉培训效果仍不甚理想,在对骨干教师培训的管理与评价、内容与形式、选拔与激励等方面没有建立长效机制,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引领、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特别是培训的投入和产出反差很大,通过调查分析和总结反思,其原因如下:

(一)现状分析

1.从培训对象来看,主要有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型;
工作倦怠,没有追求型;
利益取舍,保持现状型;
视野偏狭,封闭保守型;
环境自闭,盲目排他型。

2.从师培机构来看,主要有培训理念滞后,动力不够;
培训内容陈旧,目标不明;
培训形式灵活性不够,参与度不高;
培训评价机制刻板,促进不够;
培训管理机械,督导激励不强;
培训策略单向,内部动机不足。

(二)问题聚焦

骨干教师内驱力不足,难以激活发展内需;
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难以更新和重构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
培训模式不够活,难以助推骨干教师主动发展、持续发展;
管理机械、评价刻板,难以形成外驱力;
动因诱发不够,难以实现内外驱动的相互转化。

二、改革思路与创新举措

(一)理念创新:从“培训”转化为“研修”

在“学习―实践―探索―研究”的研修活动中,参研教师不再是“受训者”,而是研修活动的“主体性参与者”;
在组织形式上,“通过培训模式变革,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在理念、策略等方面提供示范和引领。”培训的教学方式从“讲授为主”,转化为“参与式活动”为主;
学习方式从“听讲”为主,转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交流”的活动为主。通过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培训方式,充分体现培训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通过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培养模式和驱动策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充分调动骨干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策略创新:实施内外双驱动

实现骨干教师研修的高效性,必须通过外部驱动力来激发骨干教师内部动机,必须发挥骨干教师内部动力。一是挖掘内部需求,提高研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内部驱动策略;
二是通过设置研修课程、组合灵活的研修形式、研制研修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来建立外部驱动策略;
三是实现内外驱动相互转化、相互支撑的双驱动策略。

(三)模式创新:构建“六式一中心”新模式

一是以激发研修动力为中心,通过道德驱动、职业情感驱动、成就驱动、目标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兴趣驱动六个策略方式来实现内部驱动;
二是以活动为中心,通过专业引领式、任务驱动式、互助探究式、跟踪指导式、校本研修式、网络研修式这六种形式来构建骨干教师研修的新模式与新策略,形成具有操作价值的较为完善的技术成果。

(四)方法创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研修方式

在研修中,主要组合运用“任务式、参与式、交流式、合作式、反思式、情景式、案例式、探究式、研讨式、沙龙式”等方式方法,做到灵活多样,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实践反思,探索创新,成为学术型、研究型教师。

三、驱动策略与研修方法

(一)构建“六式一中心”研修的模式驱动策略

1.“六策略一中心”模式驱动

以激发动力为中心,以师德为核心,以教师职业规划为导向,激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愿景,增强骨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形成骨干教师高效研修的“六个”内驱动策略:道德驱动、职业情感驱动、成就动机驱动、目标导向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兴趣激化驱动。

2.“六形式一中心”驱动模式

以研修活动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运用专业引领、互助探究、校本研修、任务驱动、跟踪指导、网络研修“六种”研修形式和灵活多样方法,体现骨干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骨干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高效的研修模式,形成模式驱动:专业引领式、互助探究式、校本研修式、任务驱动式、跟踪指导式、网络研修式。

(二)建立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驱动策略

一方面,选择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作为研修内容;
另一方面,根据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来选择内容,使研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骨干教师确立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学技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完善学科知识结构,提升实践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现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驱动。其中,主要有核心价值观课程、前沿教育理论课程、特色教育和特色教师铸造课程、教育文化重构课程、高效课堂模式改革课程、新课程研究与资源开发课程。

(三)研制“3+2”督导评价驱动策略

1.“三管理”驱动策略:制度管理、机构管理、自主管理

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研修制度、加强骨干教师研修管理、实现自主管理。

2.“二评价”驱动策略:发展性评价、自我评价

研制发展性评价,形成骨干教师高效研修的激励性驱动策略。发展性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

(四)建立骨干教师研修内外转化驱动策略

参与研修的骨干教师在外部的驱动下,逐渐形成自觉意识,转化为内部动机。

从研修课程的设置来看,选择的内容主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实现道德驱动、动机驱动、目标驱动、兴趣驱动;
从研修的形式来看,主要运用专业引领、互助探究、校本研修、任务驱动、跟踪指导、网络研修等形式和参与、互动、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做到灵活多样,使研修具有参与性强的特点,提高骨干教师研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动机驱动、目标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兴趣驱动;
从管理评价来看,健全研修制度、注重管理落实、进行促进骨干教师不断发展评价,实现道德驱动、情感驱动、动机驱动、目标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

道德、情感、动机、目标、自我效能感、兴趣等内部驱动力需要外部课程目标、研修模式、管理和评价等外驱动力来实现,达到内外驱动转化,形成高效研修驱动策略的操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2.

[2]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1.

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根据 市骨干教师的整体培训精神,遵循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成长规律,渗透“教学科研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市教科所、区教培中心资源,坚持按需施教,学、研、用结合,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探索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模式,以“研究课堂教学、追求高效教学”为主要实践内容的教师文化;
引导学员主动地与教学实践对话、与骨干班成员对话、与自我对话,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的行为;
从重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
从关注狭隘经验到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 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以促进我市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我市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研究课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深入实践,提升教师的素质和实践智慧。

3、持续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4、经验重组,促进骨干教师回学校后对校本教研的纵向发展。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师德修养”为核心。具体分为以下三大板块:1、新理念;
2、理论与技能;
3、课堂实践。

1、新理念

了解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的职业修养,促进进教师的成长。

2、理论与技能。

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课堂观察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理论文化素养,开拓视野,确立现代数学教学观念,增强理论思维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3、课堂实践。

学员深入到各个学校,通过课堂案例的深入剖析和研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跟随指导教师听随堂课,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备课、说课、评课,每人至少上一节研究课。

四、研究方法

利用课堂观察技术,改进行为的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将课堂中的问题转化为专题,整合相关资源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五、研究途径

(一)专题研究课

采取“行动教育”模式开展工作,专题研讨“ 教师大比武”的各种课题。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骨干班学员共同研究,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二阶段的专题研究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开展研究:

1、由“ 区教师大比武”上交的初赛中选拔出研究的课例;

2、分成26个培训班学习小组,配备导师,并和参加赛课的教师随机抽签形成“学习共同体”;

3、针对抽取的课例研究并围绕主题,学科组进行集体研讨,形成同课异构研究方案;

4、“学习共同体”根据研讨内容,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上传博客圈;

5、由学员组长召集组员对活动进行总结,指定推荐组员就每次活动进行专题综述。

(二)课堂问题研究方法途径

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一、“联・挂・帮”的基础准备

(一)划片

根据“引领示范、板块融合、强弱搭配、地域临近”的原则,将一定区域的数个学校组成一个片,将片内最强的学校确定为基地校的引领学校,将片内最弱的学校确定为基地校的帮扶学校。开县目前划了12个片,每个片内确定小学、初中的引领学校各1~2所,帮扶学校各1所。

(二)遴校

根据“排位靠前、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乐于奉献”的原则,从全县初中、小学综合实力强的学校中选择数所作为基地校,并由教委命名。县研训机构对基地校的研训工作予以先行重点指导、服务,使其优势更明显,特色更鲜明。目前开县确定了初中基地校5所,小学基地校10所。

(三)定岗

根据“学段兼顾、学科兼顾、强弱兼顾、干群兼顾”的原则,将县研训机构的校级干部、研训教师与基地校定岗到相应的片区、相应的学校,并明确联片校级领导、挂片研训教师、帮片基地校的各自的职责职能与考评方式,从而建立起以中小学为主体、以基地校为引领、以研训机构为纽带的片区校际之间研训工作“联动、互帮、共享”机制,以此促进县域研训工作水平整体提高。

二、“联・挂・帮”的基本动作

为了保证公平、均衡推进,县研训机构规定了到各片开展“联・挂・帮”工作的7个基本动作。基本动作的实施以研训机构人员为主体、基地校为辅助,主要面向片区内的全体学校。这7个基本动作如下:

(一)常态观察

随机深入课堂,听教师的常态课,围绕学校所提主要问题进行观察,找出问题的表现形式,发现课堂上新出现的主要问题。

(二)反思重构

在常态观察的基础上,围绕主问题进行评议,简略肯定成功处,重点解剖问题处,围绕问题共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再由参与教师共同修改完善“已观察课”的教学设计。

(三)双师同堂

在反思重构的基础上,学校再派一位教师在新的班级按新修改的教学设计上课,其他的人观课。重点观察“预设与生成”的情况。同时,骨干教师或教研员同步进入课堂,当教学进程推进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生成点被授课者忽略时,就迅速跟进介入,将教学推向纵深。注意,骨干教师或教研员的跟进不是点评,而是推进教学的进程。切忌打断学生的思维或中断课堂进程――这是双师同堂的要诀所在。

(四)诊断再研

在双师同堂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先由上课者谈得失,由教研员或骨干教师谈为什么在相应点上干预与参与,然后大家平等交流,围绕主问题谈进一步优化之处,或谈解决该问题的新策略与方式,或谈解决该问题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新问题,并根据新策略或新问题确定下一轮研修的主题,学校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教导主任至少与教研员同流程跟踪一次课例研究。

(五)主题研修

根据预设主题,教研员、骨干教师与学校全体专任教师进行在岗研修。学文献,学理论,思实践策略。教研员与骨干教师要与学校进行网上互动交流,学校应安排专门时间分教研组交流学习研修情况,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下一轮集中研修授课的教研组,该组要准备介绍学习情况的书面材料

(六)同课异构

根据上一轮定的主题与课题,在不同班级里同上一堂课。片内学校先上,帮片骨干后上。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评议:先由片内学校汇报他们的学习情况,简介是如何将所学运用于本次教学设计之中的;
然后评议两堂课,围绕主题,谈预设与生存,在比较中谈优劣,谈改进。先授课者自谈,然后听课者互谈。注意:不是评价,不作结论。谈启迪,谈思考,谈建议,交流互动、智慧共生是其宗旨。

(七)专题讲座

由专家或教研员或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就学校主问题的解决及其进一步发展方向作引领。讲座前必须精心准备,围绕所定主题进行,讲座内容必须结合常态观察或双师同堂或同课异构的实施情况。

三、“联・挂・帮”的重点突破

为了保证持续、有效推进,开展该项工作还须采取“点面结合、选校突破”的工作思路,在县研训机构工作开展注重片内所有学校这个“面”的基础上,基地校重点关注片内的最强势与最弱势的学校,并择其要点予以引领帮扶。该工作开展的实施主体是基地校,县研训机构起调控、指导、服务的作用。其主要方式如下:

(一)基地校选校突破的重点工作

1.制定帮扶规划

在进一步准确掌握片区学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与清晰三年总目标与分年度分学期的具体实施目标和任务 。

2.引领优势学校的校本研训

对确定的片内优势学校,基地校重点引领其校本研训工作,促其校本研训工作更规范、更有效,水平再上新台阶,从而更有效地带动、示范、引领片内其他学校的校本研训工作。

3.帮扶弱势学校进一步提高学生素养

对确定的片内弱势学校,基地校重点关注其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通过一定时段的课堂教学与常规教研的帮扶,促其合格率至少每学年提高5个百分点。

(二)基地校开展重点工作的主要措施

1.制定规划

(1)调研掌握学情。基地校与帮片片区均衡中心一道,认真召开引领帮扶学校领导、学生、教师座谈会,进一步准确掌握片区学校发展现状,摸清引领帮扶学校的家底。

(2)诊断找准问题。参加引领学校的校本研训活动,听帮扶学校教师的常态课,通过听、查、看、访,提取出引领学校校本研训活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找准帮扶学校在影响学生素养进一步提高上的突出问题。

(3)据实制定规划。根据提取与找出的问题,结合片区现状,制定出三年帮扶规划,明确学期具体帮扶目标和任务。

2.引领校本研训

(1)构建“基地校+引领校”教研机制。依据“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以校为本,分组教研”的思路,将两校的教科室、各学科教研组,分别结为研修共同体,紧紧扣住引领校在校本研训活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研修活动。

(2)实施“基地校+引领校”的同课同构与“引领校+片区校”的同课异构的教研组织方式。以解决引领校在校本研训活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为教研主题,基地校与引领校教师在引领校内进行同课同构,并开展课后反思与优化完善。再在片区内开展同主题的同课异构,以充分发挥“联动、互帮、共享”的作用。该项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

(3)开展“基地校+引领校”的同主题论坛活动。在同课同构与同课异构的基础上,仍然以解决引领校在校本研训活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为教研主题,在引领校开展“基于问题改进式”的论坛活动,基地校、引领校的教科研领导、学科骨干教师应然参与论坛,并可适当吸纳片内其他学校的骨干名师参与。该项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

(4)开展“基地校+引领校”的学科网络教研活动。建立“基地校+引领校”的共研QQ群,由基地校的教科研领导作群主,以解决引领校在校本研训活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为总主题,将其拆分为3个以上的小主题,由基地校与引领校的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承担准备任务,定期开展一个小主题的网上研讨。每次研讨由基地校的一名骨干教师主持,参与人数每校至少5人以上,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次研讨完毕,由引领校的一名骨干教师负责梳理提炼研讨内容,经基地校主持人修正完善后,挂在两校网站上共享。该项活动每月至少一次,每学期至少3次。

3.帮扶弱势学校

(1)构建“基地校+帮扶校”结对机制。基地校的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与部分学科骨干教师与帮扶校的相应岗位人选结对,签订师徒帮扶协议书,根据帮扶校教师的实际明确并实现一定的成长目标,以此促进结对师徒的专业成长。

(2)开展“学习方式变革”研讨活动。紧扣帮扶学校在影响学生素养进一步提高上的突出问题,以“教学高质、减负增效”为目的,重点加强基于导学单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探索,夯实前述7个基本动作中的常态观察、反思重构、双师同堂、诊断再研等四项工作,促进帮扶校常规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该项活动每两月至少开展一次,每学期以2次以上为合格。

(3)开展教学常规诊断指导活动。以解决帮扶校的突出问题为督导主题,以“问诊教学常规、改进教学管理”为思路,通过听、查、看、访等方式,加强帮扶校的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规范、学生学习行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科教研活动等方面的指导与帮扶,总结成功经验,整理提炼亮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偏。该项活动至少每月一次,每学期以3次为合格。

(4)开展同考同研活动。基地校的学科骨干教师先行介入帮扶校该学科的教学研究,掌握其教学的进度、梯度、难度。在进行教学过程诊断测试时,或由基地校的先行介入教师命题,或由帮扶校的学科骨干命题,由基地校审阅后使用,用同一套试卷对两校的学生进行测试。然后共同分析研讨测试结果,从中找差距、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共同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共同进步。该项活动每两月至少开展一次,每学期以2次以上为合格。

四、“联・挂・帮”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与研训机构共同成立“联・挂・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策划、调控、考评、表彰等工作。基地校成立“联・挂・帮”专项工作小组,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其小组名单应报送进修校联片领导小组。片区均衡中心成立“联・挂・帮”专项工作小组,引领帮扶学校的校长或教学副校长作为片区工作小组的副组长,协助前两个小组开展工作,并强化该项工作的过程管理。

(二)机制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与研训机构要出台相应的文件,并建立如下三个机制:一是例会机制,要建立阶段专题工作推进、月度信息、学期工作小结等例会机制;
二是督查机制,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不定期抽查、反馈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是宣传推介机制,要定期推出典型经验、案例或阶段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扩大“联・挂・帮”工作的影响。

(三)学术保障

县研训机构成立“联・挂・帮”工作指导研究小组,建立县研训机构、基地校、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中心、片区内学校的研究网络,主要负责工作开展的研究、指导、总结、提炼、推广工作。

(四)人力保障

基地校要从学科骨干教师中遴选学科素养高、研究能力强、乐于敬业奉献的教师作为引领帮扶教师,要落实到人。对这些人的工作量要予以适当考虑减轻,以保证其有一定的精力参与并有效完成“联・挂・帮”专项工作,要有适当的考核激励机制,以促其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