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五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3-07-23 17:35:05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牧区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月日上午,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基层代表和乡镇人大主席组成调研组,就县人民政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区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牧区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五篇】

牧区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月日上午,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基层代表和乡镇人大主席组成调研组,就县人民政府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到昂拉乡措加村实地查看了文化旅游扶贫项目昂拉赛康寺维修和农家乐改造情况,并与部分项目实施户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县扶贫局负责人有关情况汇报,并召开了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年初县政府和州扶贫开发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深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共投入扶贫资金2418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藏区扶贫产业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一)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投资700万元。其中包括:1.投资301.6万元的4乡(镇)12村牛羊养殖及商铺购置项目。2.投资200万元的坎布拉镇尖藏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3.投资198.4万元的昂拉乡尖巴昂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662万元,对7乡2镇浅脑山区生态及地质灾害区263户119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完工,正在准备验收。

(三)旅游扶贫项目。一是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坎布拉旅游景区3村贫困群众扶贫产业发展商铺购置项目。二是投资180万元,实施了昂拉乡措加村老景点改造项目,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正在准备验收。

(四)尖扎滩乡滩上四村产业扶贫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项目投资500万元,在尖扎滩乡建设萨尕尼哈农贸市场一座。

(五)创业、资助项目。1.投资76万元,开展以烹饪技术、民族歌舞演艺、泥瓦工等专业的劳动技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2.投入资金40万元,实施了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3.投资60万元,对贫困大中专毕业生给予贴息贷款,鼓励创业。

(六)工作措施得力。一是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市场行情,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奠定了群众基础。二是科学编制方案。提高了项目实施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做到了项目建设的公开、公正、公平,使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较大。近些年,随着省、州、县农牧区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有脱贫条件的村庄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目前需要扶贫的对象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加之个人无一技之长或等、靠、要思想严重,实现脱贫难度较大。

(二)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牧区扶贫工作涉及农牧、民政、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但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工作上也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差距甚大,这就导致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出现信息不畅和协调不力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尚需加强。由于精准扶贫的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势必难以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三、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精准扶贫机制。要认真研究吃透中央和省上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精神。一是政府及扶贫主管部门在加大扶贫投入的同时,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做好我县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在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加强各部门联动,加大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乡村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支撑。三是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资源,改变目前资源分散、管理分治等多龙治水的扶贫工作现状,搭建信息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在精准扶贫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把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有机结合。既要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又要把精准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起来,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加快推进连片困难乡、村的发展。

(三)要继续加大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州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为确定四个一批精准扶贫项目,做到六个精准,打下坚实的基础。

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概述

xx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20xx年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20xx年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20xx年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20xx年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20xx年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20xx年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牧区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高度重视扶贫开发面临的现实“短板”

一是距离全面小康存在差距。据统计部门测算,2013年新疆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综合实现度为61.74%,比全区低9.8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3.81个百分点。南疆综合实现程度61.41%,比全区低10.2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4.14个百分点。从全面建成小康的六大方面来看,除民主法制、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过半外,文化建设方面的实现程度仅为46.2%。就具体指标而言,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实现程度较低,离全面小康要求差距较大。

二是贫困状况依然严峻。按照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2014年底新疆贫困人口还有近220万,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贫困发生率。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递增,2014年底达到6690元,但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5%。2014年新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接近65%,3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仍然较大。由于缺少核心城市带动,小城镇发育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贫困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再加上扶贫重点区域致贫因素复杂、返贫问题严重,巩固温饱成果和减贫发展的难度都很大。

三是负面因素不容忽视。贫困农村超生现象无法建档立卡,造成隐性贫困问题;
贫困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受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劳动技能、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困难,加大了增收和脱贫的难度。农村宗教氛围浓厚,宗教极端势力影响和危害大,社会稳定形势严峻,基层干部无法集中精力推动扶贫开发。同时,一些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资源开发和城镇化过程中因工作失当造成新的贫困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扶贫的风险分散机制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动员援疆力量参与扶贫事业的激励机制和引导办法不足。

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扶贫新机遇

一是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扶贫开发,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两个“重中之重”的思想、扶贫改革创新的思想、科学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源扶贫的思想等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中央的要求就是我们的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同志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贯彻中办发25号文件精神,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疆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加快推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位推动,为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和支撑力。

二是中央加大了对新疆工作的倾斜支持力度。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基于新疆在国家战略全局及核心利益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所肩负的特殊重要任务,中央审时度势召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出台政策措施,超常规支持新疆,加强南疆工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贯彻中央精神,制定出台国开办发49号文件,支持新疆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并从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优势资源转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中央强有力的资金政策,增强了新疆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信心和必胜决心。

三是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助力扶贫攻坚。中央决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蕴藏着无可比拟的经济和战略机会。借助交通能源信息物流四大通道建设,以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加快贫困地区“五化同步”建设;
科学谋划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加工制造园区、资源利用园区、商贸物流园区落地服务,深化与沿线国家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
强化基础设施延伸,实现贫困地区水电路气等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谋划新城区建设,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带动贫困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思想观念和行为特性改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大开发大建设机遇,将进一步推动南疆片区区域发展,进而带动重点区域扶贫攻坚。

四是战略布局关系定位决定了必须加快扶贫攻坚。在扶贫开发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关系定位中,扶贫开发是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之中;
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扶贫开发的终极目标,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框架内展开。围绕全面小康终极目标和扶贫开发必然路径,国家全面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一轮对口援疆,协调各方面政策资源向新疆倾斜,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等有效扶贫力量也随之注入并得到加强。这些都为加快全区扶贫开发攻坚、加速推进贫困地区全面小康,提供了更强劲的助推力。

强化扶贫开发攻坚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扶贫开发管理体系。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优化和改进扶贫工作管理模式,加快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提出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实施办法、整县整地州推进的实施办法,以及贫困村、贫困户管理等办法,健全扶贫责任明确、政策扶持到位、对象调整有序的高效管理机制,形成全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完整政策体系。

二是编制完成“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围绕自治区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任务和战略定位,在全区实施扶贫攻坚战略,把扶贫规划纳入自治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扶贫攻坚为统领,编制好“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形成扶贫力量联动效应,实现“多规融合”推进,打好“整合资金、整体推进、整体脱贫”的组合拳,确保贫困地区到2020年与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三是制定扶贫开发攻坚实施方案。围绕自治区“5321”扶贫攻坚计划(用5年时间,在3029个贫困村全面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使现行扶贫标准下的2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聚焦扶贫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作,加强现实问题研究和体制障碍破解,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大讨论、大调研、大落实活动,分解落实“四个一批”任务,适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的有效途径,拿出过硬办法和特殊举措,形成并启动各级各部门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四是加快推进精准扶贫重点工程。全面落实中办发25号文件提出的六大机制创新要求,抓好村级道路、饮水安全、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教育扶贫等十大扶贫工程,加快实施光伏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等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同时,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在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分类施策、建立退出机制、金融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定点扶贫、探索资产性收益等十个方面下功夫,奠定精准脱贫的工作基础。

加快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难点突破

一是抓住贫困地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在提升经济实力上寻求突破。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紧密结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布局和战略架构,深入研究扶贫对象对脱贫致富产业的新需求,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产品和优势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推进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资源集约,形成重要的产业基地和经济板块。大力推进“五化同步”建设,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完成贫困地区“两个倍增”和“缩差”任务,为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奠定经济基础。

二是强化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能力,在增加农牧民收入上寻求突破。发展和壮大一批具有辐射带动、效益覆盖作用的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经营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劳务产业,引导农牧民进城进企务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容量。强化服务环境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落实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贫困农牧民自主创业。加大农牧民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技能。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和扶持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努力缩小发展差距。

牧区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在指导旗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要依托资源禀赋、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注重改善民生,经过艰苦努力率先脱贫,努力走在蒙东地区乃至内蒙古前列。”自治区各级领导也明确要求翁牛特旗在全区率先脱贫,到2016年完成整体脱贫任务。

翁牛特旗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有重点贫困嘎查村110个,占嘎查村总数的48%,贫困人口7.68万人,贫困发生率18.5%。要在全区提前1年脱贫,翁牛特旗干部和群众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为此,翁牛特旗多次向上级汇报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寻求支持。国务院扶贫办同意对翁牛特旗扶贫移民工程、金融扶贫贷款、雨露计划等三个项目给予倾斜。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主席巴特尔就落实总理“率先脱贫”的指示精神作出专门批示,副主席王波、白向群专门带领相关厅局到翁牛特旗对接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赤峰市委书记王程熙、市长包满达多次带领市直有关部门到翁牛特旗跟进推动相关工作。

据统计,目前全旗已累计落实各类项目资金3.9亿元。翁牛特旗党委和政府要求,要把这些项目有针对性地向重点贫困地区倾斜,有力地推动扶贫工作扎实开展。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翁牛特旗围绕落实好总理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聚焦扶贫对象,全力进行攻坚,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建档立卡是前提和基础。旗牛特党委、政府为此召开3次专题会议,对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结合教育实践活动,32名处级干部带领22支工作队、270个工作组、2065名旗乡干部,深入到全旗22个苏木乡镇场街道、229个嘎查村、14个社区、19个分场,做到乡不落村、村不落组、组不落户,逐村逐户调查走访,分析贫困原因,梳理发展思路,挖掘发展潜力,确定主导产业,制定脱贫措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同时,翁牛特旗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把权力交给群众,由群众自己决定最终贫困户人选。各地以嘎查村为单位,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在群众的提议下,采取民主评议、举手或投票表决的方式确定贫困户。通过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了整个识别工作的顺利开展,全旗共评定出低于自治区贫困标准的贫困人口7.68万人。

翁牛特旗在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过程中,通过走村入户调查核实,准确掌握了全旗贫困人口分布状况和贫困原因。全旗7.68万贫困人口在110个重点贫困嘎查村有6.17万人,其余1.51万人零星分布在其他119个嘎查村。

经过深入调查,翁牛特旗归纳总结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较差。西部丘陵山区,海拔较高,水资源匮乏;
东部沙化严重,治理难度大,沙化土地面积727.4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8%。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多数贫困嘎查村处于边远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牧业发展需求。三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些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落后,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状态。四是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五是因病、因学等特殊原因返贫。

翁牛特旗按照自治区、赤峰市关于率先脱贫的部署要求,以率先实现脱贫为总目标,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为首要任务,专门编制了率先脱贫规划。同时,根据率先脱贫的要求,对全旗农村牧区扶贫开发三级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其中包括1个旗级总体规划、22个行业部门扶贫规划,22个苏木乡镇扶贫规划,110个重点贫困嘎查村扶贫规划。

翁牛特旗将规划完成期限由2017年调整到2016年,将2017年的项目前置到2015年和2016年实施,确保2014年脱贫1.92万人, 2015年脱贫2.97万人,2016年脱贫2.79万人,实现3年内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旗形成了旗乡村纵向贯通、行业部门横向融汇的“规划网络”,进一步明确了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强化了各项推进措施。

翁牛特旗针对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确定的7.68万贫困对象,根据其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一是对五保、无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口1.82万人,通过国家救济政策、政策性补贴、社会捐赠等措施,保证其人均收入达到脱贫目标;
二是对因学致贫的0.44万人,通过助学贷款、国家补助、社会捐助等措施解决他们的学费、生活费,同时对其家庭在产业发展方面予以扶持;
三是对因病致贫的0.51万人,通过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完善大病统筹制度和慈善捐助等措施进行扶持;
四是对居住环境恶劣的0.7万贫困农牧民进行移民搬迁,并通过发展产业以及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措施,使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是对因缺少增收产业致贫5.86万人(包括因学、因病、因居住环境恶劣致贫人口),采取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等模式,重点扶持发展翁牛特旗六大主导产业,带动贫困农牧民稳定增收。使全旗重点贫困嘎查村都有1-2个增收产业,贫困户都有自己的致富门路。

牧区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201X年,XX县被列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以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解决群众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坚决打好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和生态扶贫整体战。至201X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050元,较上年增加651元,增长14.8%,比201X年增加 1851元,全县新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201X年的8.76万人减少到4.1万人,累计减少4.66万人,年均减少1.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0.8%下降到24.6%累计下降26.2个百分点,年均减少8.73个百分点。

一、201X年以来的扶贫成效

一是加大整合资源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全县以专项扶贫为着力点,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投入抓扶贫,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X年以来,衬砌渠道243.6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1100亩,发展牧草节灌面积2000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70万亩,治理河道40.28公里(防洪堤),治理小流域1.6平方公里,建成梯田2.32万亩,解决了5.7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9%;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19项715.25公里,其中新改建通乡油路6条151.13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79条434.8公里,通村砂砾路34条129.34公里;100%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49.5%的建制村实现了通畅;先后投入电力建设资金3.9亿元,先后建设主变11台、容量756.6兆伏安,安装配变93台、容量12.22兆伏安;新建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241公里,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线路180公里,全县村组通电率达100%。贫困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01X年以来,县上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财政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累计注入担保资金1.83亿元,发放妇女小额贷款6.86亿元、双联贷款8.54亿元、双业贷款10.66亿元,积极引进甘肃银行、鑫隆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高效便捷的小额贷款服务,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扶持建成华藏寺镇栗家庄高原设施林果效益试验示范园、打柴沟镇上河东日光温室示范点等一批产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人参果、红提葡萄、高原夏菜、马铃薯、食用菌、XX白牦牛和XX肉用细毛羊为主的基地化生产格局。201X年,扎实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开工建设日光温室4908.6亩,养殖暖棚38980.3亩;推广以小黑麦、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28万亩,完成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5.1万亩;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577个,发展会员3062人,带动非成员农户5209户。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8.35万亩,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9.1万亩,旱作农业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8.15万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8.54万亩,规模养殖小区达到780个,设施农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种植业产值达9.6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5.02亿元,特色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62个,培育和引进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多个无公害蔬菜品种和白牦牛系列产品分别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产地认证、有机食品认证。

三是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加快推进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县上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把移民搬迁作为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实事、办大事,移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1X年以来,县上研究制定了生态移民规划和安置方案,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全力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通过市内农林场安置、毛藏库区移民新村安置、县城安置、县内易地搬迁安置、县外安置、劳务移民和教育移民等多种方式搬迁安置移民,先后建成了华藏寺镇红大口、华藏寺镇黄草川、松山镇红山根等生态移民安置点28个,搬迁移民5881户27077人。同时,整合农牧、人社、教育、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转规模,201X年以来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0.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59亿元。生态移民工程和劳务输转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全县累计退出耕地10.7万亩,建成草原围栏面积510万亩,禁牧160万亩,草畜平衡427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四是持续加强智力扶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始终坚持把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作为扶贫开发一项重要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项目+产业+科技三位一体科技扶贫模式。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牧民10万人次以上,骨干培训5000人以上,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1.45万户,培养了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先后完成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328项(次),示范163项(次),示范面积达75万多亩,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大田高效节水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良种良法的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认真开展以两后生为主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先后组织输送贫困家庭两后生2180名,培训雨露计划2236人,基本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五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X年以来,新改建中小学校舍面积达16.7万平方米,学前幼儿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3.8%、99.34%、89.64%,12075名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了营养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由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的免费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卫生业务技术综合服务楼、迁址建设了藏医院、新建县医院门诊医技大楼和9所乡镇卫生院、73所村卫生室,今年开工建设妇保院和藏医院住院部楼,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分别达到7381人和51627人,五保供养人数达1525人,供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新农合参合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62%、97.64%、99.7%。建成保障性住房14188套、游牧民定居工程2480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0500套,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1.82平方米,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

六是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201X年以来,各对口帮扶单位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先后落实各类对口帮扶资金6862.16万元,重点实施了黄草川生态移民示范园、红山根生态移民示范园、打柴沟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工业园区给水工程、小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和人才培训等帮扶项目,为贫困群众帮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市县乡245个单位、7334名干部联系我县176个贫困村和10289户特困户,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协调落实富民项目475项,落实资金2.61亿元,受益群众8.4万余人;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2500多件,捐款捐物折合资金2353.87万元,201X年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86万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8大类30余项,减少贫困人口1.53万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201X年奋斗目标

1、增加农牧民收入。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武威市平均水平,贫困乡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牧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2、减少贫困人口。到201X年底,力争全县基本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年均减贫0.5万人,返贫率控制在30%以内。

3、201X年内组织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7个,贫困户新建设施农牧业1900亩,实现全县贫困户户均3亩棚的目标,力争使祁连、东坪等7个乡镇和华藏寺镇岔口驿村、松山镇松山村、天堂镇天堂村等35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

4、力争完成建制村道路通畅工程360公里,建成15个乡村客运停靠点和河东公路、石门镇至宽沟工业园区二级公路、石门镇至火石沟公路,基本形成金强川四纵六横路网架构;全面建成石门河调蓄引水和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两大骨干水利工程,加快二道墩注入式水库、抗旱应急引水工程、松山灌区改造、南阳山片2.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

5、积极推进移民搬迁,解决恶劣环境人口生存问题。坚持把劳务移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游牧民定居、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等项目,以县外移民和本县、乡镇或村内实施易地搬迁、插花移民、区域内调整相结合,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力输转力度。到201X年底力争完成生态移民2万人。做好《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10977户44566人易地搬迁规划》;为部分贫困人口有计划地移居到公路沿线、中心城镇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县内外川区,实现稳步脱贫,奠定基础;四是力争实现劳务输转20万人(次)、两后生培训4000人、劳务技能培训10000人的目标。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XX扶贫搬迁办发〔XXXX〕X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X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X万人,建卡贫困户X户X人)。

截止XX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X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X公里。耕地面积X亩,其中撂荒土地X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牧区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

我代表加木布勒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代表全村村民,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村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现在,我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木布勒村基本情况

托里县库普乡加木布勒村现有201户600人,是一个全部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农业村,村阵地周边定居户为89户345人,牧场面积8万亩,耕地 5200 亩,种植面积3300亩,牲畜5300(头)只,劳动力380人,残疾25人,2017年农牧民人均年收入10710元。村委会办公场所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办公室建于 2013年 7月,建筑面积 251 平方米,内设机构(5+2情况)有村委会办公场所、警务室、村民小组活动室、村卫生室。村民主要居住区分为3个片区:县城区、库普乡阵地片区、村阵地周边片区(冬天居住、夏天搬迁至夏牧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294人。

 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党建促脱贫。把深入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自治区、地区关于脱贫攻坚的相关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村党组织主动承担主体责任,认真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村党组织第一时间成立以第一书记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党员干部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动部署相关工作,确保了上级决策在加木布勒的顺利落实。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各级党委政府扶贫攻坚的相关政策、办法措施,并逐人分配任务、落实责任,确保了每名党员干部都能够聚焦脱贫攻坚引导群众致富。二是制定计划,明确方向。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全村脱贫工作计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建立工作台账,将贫困户实际需求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为每一户都科学制定个性化的脱贫计划,为贫困户按期脱贫指明了方向。三是多方协调,凝聚力量。利用村村通广播、公示栏、微信平台等媒介,广泛宣传各项惠民政策、脱贫计划和每户贫困户的脱贫进度,为引导全村党员群众参与脱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走访入户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靠前打赢脱贫攻坚战。村“两委”班子与“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重点登记解村民家庭人口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收入情况、村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更准确掌握农户家庭的真实情况,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即把走访入户面对面了解与村干部掌握的情况相结合;
把农牧民个人口述与家庭实际情况对应相结合;
把了解掌握的基本情况与农户档案情况相结合。

一是识别精准。加木布勒村村委会采取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村民大会、走访慰问、文体活动等多种方式全面摸底、精准识别,同时充分利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监测,跟踪了解贫困人口的脱贫情况。因贫施策,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贫困人员帮扶计划,实现一帮五年、不脱贫不脱钩。严格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流程,有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措施精准。一是医疗救助全覆盖。采取县财政保底、帮扶单位干部帮缴、个人自筹的方式,在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85户贫困户294人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00%缴纳100元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实施免费体检全覆盖,解决了贫困家庭看病就医问题,避免因病返贫。二是安全住房全覆盖。通过异地搬迁在金准区安置1户、村阵地周边建设安居房119套,实现了贫困户住房保障全覆盖。三是教育保障全覆盖。适龄儿童全部就学,无辍学儿童,对于疆内、疆外中专(含中职)、大专本科设立“教育扶智精准脱贫”政府助学金,全村现有学生120人,全部实现免费教育,85户贫困户中有9名孩子就读大中专,享受助学金。缓解了家庭压力,避免了困难家庭因学返贫。四是财政贴息助力脱贫。85户其中33户享受贴息贷款资金30.5万元,帮助贫困户购买牛、羊,发展养殖生产。五是对贫困户中有劳动力的人员,聘请专业老师进行劳动转移技术专职培训,帮助掌握一门技术。六是落实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建立村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并实行包保责任制。在分类锁定贫困对象后,依据贫困户家庭情况、资源禀赋、身体状况、技能条件,按照“一户一法”的办法因户施策,制定 “六个一”精准脱贫计划(既: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个发展项目,一户一种致富技能,一户一个包扶干部,一户一个脱贫时间,一户一个帮扶措施,建立精准帮扶台账)。七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动员组织开展春耕春播,协调农资供应商,并出面担保,确保贫困户春耕、春播顺利进行;
按照政策规定及时上报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帮扶资金、积极申报贫困户大病救助和医疗补贴等。

三是宣传精准。充分调动党员、联户长、草根宣讲员的作用,抓好政策宣传。组织宣传队深入牧区宣讲政策,利用牧民大会、文体活动等等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政策的宣传,让贫困人员100%充分了解掌握国家九项惠民政策,确保把惠民政策作为脱贫工作的精准钥匙。

(三)政策扶持精准到户,积极争取政策扶持 2013年至2016年项目开展情况。一是投入惠民生项目及阵地资金1500.8万元(专项资金、县级配套资金、克拉玛依市帮扶资金),2013年至今累计完成村级阵地周边房屋119套,暖圈、围墙、庭院经济50户、安装暖气56户建设项目。二是投入基础设施资金3800万元,完成村庄安全饮水工程、电网改造、村内三纵三横道路3.65公里、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
三是2016年“访惠聚”建行塔城分行驻村工作队派出单位投入资金16.34万元,实施完成了全村电网入户项目,进一步确保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安全;
四是投入扶贫攻坚专项资金110万元,购买生产母羊1432只,共计发放91户贫困户家庭;
五是投入资金,完成地罐安装工程1200亩。

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开展情况。一是投资56万元(农发行贷款)。新建1万亩草原整治水利项目,待水资源丰富可带动庭院经济;
二是50万元惠民项目,修建2公里渠道,为村庄百姓解决5000亩耕地用水困难的问题;
三是新建农村道路13公里,实现道路村村通;
四是投入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资金53万元。进行村级连片环境卫生整治;
开展村道路绿化,种植树木2000棵;
五是续建双语幼儿园、周转房、服务中心,已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六是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投入6万元资金,用于村庄路灯新装项目。七是投入3万元资金,用于村庄新建招呼站项目。八是投入8万元资金,用于村庄新建百信大舞台项目,让村民文化生活得到发展空间。

2018年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环境卫生整治。进行村级连片环境卫生整治;
开展村道路绿化,种植树木1000余棵。利用2017年申报的150万元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壮大加木布勒村集体收入;
2018年光伏项目已立项,即将实施,重点扶持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坐在家里享受“阳光收入”。

(四)推动“五个一批”落地落实,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两委”、工作队积极主动作为,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积极采取“五个一批”措施,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脱贫户也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68户有养殖收入、55户有种植收入、46户外出务工、71户享受生态补偿金、23户享受政府购买岗位、16户享受低保、1户五保户、30户享受计生补贴(1200元2户、2400元28户)、6户8人享受残疾补贴。 

三、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自然地理条件导致村庄内缺水,无法量种植高产农作物;
二是人口综合素质偏低。由于贫困导致村民上学少,文化知识水平低,缺乏科学技术和脱贫致富的职业技能;
三是畜牧业养殖仍然依靠传统模式,发展缓慢;
四是85户贫困户中有16户享受低保户政策,致贫原因是分别是:因残致贫:12户、因病致贫28户、因缺资金21户、因缺技术19户、因缺劳动能力6户。

 四、下一步工作发展方向。

 (一)发展多种经营。改变加木布勒村村民多年形成的只种苜蓿养牛羊的单一生产方式,例如:种植耐旱经济作物鹰嘴豆等,让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旅游服务、市场经营、多样种植、交通运输等多种经营方式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产业扶贫类建设。结合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因地制宜,通过包户帮扶,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加大扶贫开发造血功能,带动全村畜牧业产业发展,形成以畜产业带动的整体发展局面。

 (三)加大培训力度。一是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管理能力、致富能力的培训;
二是利用农牧民夜校,提高农牧民的国语水平;
三是通过实用技术培训,让村民掌握部分实用的致富技术,同时也把先进的思路和理念带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