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五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7-24 11:30:15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呼吸系统;抗感染;用药分析抗感染类药物是具有一定杀灭、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其中抗生素为抗感染类药物最常使用的药物,其杀菌和抑菌活性强,但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被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五篇】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
抗感染;
用药分析

抗感染类药物是具有一定杀灭、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其中抗生素为抗感染类药物最常使用的药物,其杀菌和抑菌活性强,但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被广泛关注,全面的了解医院的疾病细菌分布和抗感染用药分布情况,已成为制定正确应对策略,正确、合理及到位使用各类抗菌药物的前提[1]。防止抗生素的滥用,也成为了我国医药界目前需谨慎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总结分析了*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常用抗感染用药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抗感染用药的频率、总量、合理性、费用等方面。所有数据均来自电脑管理系统中内科病区数据。

1.2分析方法[2]

本组研究药物均参照我国药典药物明细分类标准,DDDs(用药频率)=用药总量/DDD,其中DDD参照药物学(十五版)及我院内科用药常规。RCD(日均消费)=总金额/DDDs。

2结果

我院内科呼吸系统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分析见表1,由此可见头孢类使用频率最高,总量最高,费用最高。

表1内科呼吸系统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药物种类 频率 总消费 日均消费

DDDs 排序 总金额 排序 RCD 排序

头孢类 6421.3 1 1819796.42 1 283.4 3

倍他内酰胺类 4531.2 2 1346219.52 2 297.1 2

喹诺酮类 3920.5 3 670405.5 3 171.0 7

大环内酯类 3174.1 4 617679.86 4 194.6 5

林可霉素类 1642.3 5 300869.36 5 183.2 6

氨基苷类 309.4 6 142726.22 6 461.3 1

抗真菌类 287.4 7 75385.02 7 262.3 4

3讨论

抗感染类药物是具有一定杀灭、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滥用已发展为一个影响者民众健康及生命安危的全社会性问题,彻底解决此问题,须全民甚至全球觉醒,积极的参与和整治。当今随着抗生素新品种不断的研发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时间药理学、时间生物学的纵深研究发展,合理的改进传统给药方案能够起到更为可接受的效果,如时间攻击差疗法、序贯疗法、降阶梯疗法、最强疗法等[3]。内科呼吸系统感染为内科常见的感染之一,其多发生于久病住院患者及有其他感染病灶患者,其感染菌群有一定的特异性,选择抗生素也有着一定的特色,另外久病患者医疗消费负担较重,在选用抗生素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及经济承受内力,选择更为合理有效的抗感染类药物。

抗生素为抗感染类药物最常使用的药物,头孢类抗生素凭借其杀菌力强,抗菌谱广,胃酸和倍他内酰胺酶的稳定性高,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抗感染类药物中具有着明显的优势,我院的常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三嗪,头孢曲松等,在国内内科抗感染用药中比例日益增高,且价格低廉,不良反应等也被多种研究表明较不明显[4]。无论出于价格方面、安全方面及效果方面,采用头孢类抗生素均较受医生与患者的肯定。其他类倍他内酰胺类的药物为哌拉西林,阿莫西林,他唑巴坦一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药物也有着较强的杀菌能力,和低毒性,较多报道显示其临床疗效量好,但其稳定性较头孢类要差,皮试阳性率较高[5],因此在应用上要低于头孢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多为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其优势为新兴抗感染药物,价格便宜,广谱且较为稳定,无需皮试,但不良反应较大,如静脉炎、痛,胃肠反应重等均制约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林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谱窄,品种少,但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在呼吸系统的抗感染中疗效确切,且毒性低,方便安全日消费低,应合理对症使用。氨基甙类耳毒性、肾毒性较高[6],价格较高,临床应用较谨慎,但目前药敏试验表明细菌耐药性增强,对于个别患者不得已需选用此类抗生素。抗真菌类药物为特殊抗菌谱药物,在我院内科抗感染药物中使用较少。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总结分析了*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常用抗感染用药情况可以看出,内科呼吸系统患者抗感染用药中头孢类使用频率最高,总量最高,费用最高。内科呼吸系统抗感染用药在综合评价疗效及用药安全、抗菌谱等方面的指数后,兼顾患者药价情况,多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用药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阙万才.我院门诊呼吸内科抗生素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06,15(18):50-51.

[2]索椿.喹诺酮类抗菌素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2):98.

[3]张致平.抗菌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6,12(57):20-24.

[4] Raman K,Rajagopalan P,Chandra N.Flux balance analysis of mycolic acid pathway:targets for anti-tubercular drugs[J].PLoS ComputBiol,2005,1(5):349-358.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描绘了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呼吸科***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师从著名呼吸病学家白春学教授,20**年起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我院,担任我院呼吸科主任一职。在与呼吸科风雨与共、共同成长的六年中,他在科室里一直积极倡导一种理念:踏踏实实做学问,低调淡泊学做人。呼吸内科从当初科研基础薄弱、学科单一逐渐成长起来,整个学科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人员梯队、科研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呼吸科已经成为国家药监局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培养点,同时还主持省部共建课题等科研项目多项、主持浙江省间质性肺疾病继续教育一项,20**年呼吸科又被评为院级先进科室……

双重身份让任博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作为科室主任、团队的带头人,他积极开拓、果敢决断;
同时他又有浓厚的学者气息,科室管理工作的精力分担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科研学术的孜孜以求和严谨态度。在几年的工作摸索中,他把两个身份很好地结合,自身发展和科室发展同行,学术地位成就了他在科室管理中的威信并带动了整个团队的医疗水平提高,科室的发展又为他在医学领域中的探索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条件。任主任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中已经变成了一个科室的气质。

建设学习型科室是他对科室发展的目标

任主任常常告诫自己的团队:“做工作要踏实一点,做学问要细致一点,把医疗诊治活动当成学问来做,要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多看文献,结合临床,多写一点。把医学研究当成一门艺术。”

“建设学习型科室,建设省内一流的呼吸科”是任主任为科室长期发展定下的目标,学科建设是提升科室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

如何提高呼吸科的专业性,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一直是任主任的工作重点,也是改变大家对“呼吸科只是看看感冒”的传统印象的突破口。几年来,在任主任的带领下,呼吸科不断开展新技术、攻克旧难题:开展支气管腔内型肺癌的镜下冷冻治疗,处于省内气管镜下介入治疗领先地位;
开展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等技术,使得间质性肺病和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大大提高,也填补了这一空白;
开展经气管镜淋巴结针吸活检技术(tbna),使得纵隔疾病只能通过纵隔镜诊断的局面被打破;
为了提高胸膜疾病的诊断率,作为呼吸科的当家人,任主任多次和院领导以及兄弟科室沟通,并专门派人出去进修内科胸腔镜,这一项新技术即将在我院开展……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他为员工铺设的良好平台

读片是呼吸科医生的基本功,为了提高大家的读片水平,提高疑难和少见疾病的诊断率,任主任每周三都会主持读片会和疑难病例讨论会,每一个医疗组把本周内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科室讨论,集整个科室的力量来攻克每一个疑难病例,在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大大增强年轻医生对呼吸病的认识。每月一次的全省呼吸内科读片会暨疑难病例讨论会,任主任都会精心准备好病例,带领呼吸科的医师们准时参加,他的精彩发言经常会引来大家赞许和敬佩的目光,他俨然成为呼吸科的形象代言人,正逐渐改变省内呼吸科同行对我院呼吸科的认识,使得市一呼吸科在省内呼吸界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几年来,在任主任的带领下,许多临床上相对少见、疑难的疾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被攻破,这些疾病的诊治大大提高了呼吸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年轻医生从事呼吸专业的信心,也使他们对呼吸病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学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为了激励和锻炼年轻医生,给年轻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任主任亲自主持科内的业务学习讲座,大家轮流每月一次以多媒体形式讲课,把学术讲座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增强了科室的学术氛围,把呼吸科逐渐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科室”。

做好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是他对科学的孜孜追求

任主任承担了我院唯一一项卫生部立项的科研课题《用sirna抑制ku80基因表达提高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实验研究》,获得立项资助经费×××万,医院配套×××万,另外还承担卫生局课题2项,这些课题涉及到细胞的培养、药物干预、基因的转入、射线照射、核酸、蛋白质提取、分析、定量,实验条件的摸索等等,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些都是在临床工作以外完成的,有时为了一个结果需要摸索几个星期的时间。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得到很多好的实验结果和数据,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他对医学的这种执着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年轻医生。任主任结合目前的科研指南,阐释了科研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申报课题与书写标书,以自身的经验向年轻医生做细致指导,激发临床医师尤其是年轻医师对科研的兴趣。最近呼吸科又获得了3项杭州市科技局项目,这些项目的取得与任主任都是分不开的。在繁忙得工作之余,任主任每年均有×××余篇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权威、核心期刊上。

办好临床药理基地是他为科室建设开拓的外延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呼吸内科;
护理;
安全隐患;
对策

呼吸内科疾病较多,患者常出现肺部疾病,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常需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呼吸衰竭等多种并发症[1]。且呼吸内科中老年患者较多,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对护理质量要求更高。因此,加强对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减少护理安全隐患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此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以期减少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护理效果。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护理内科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中关于各类呼吸内科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均无严重肺部疾病;
均无呼吸衰竭症状;
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
均无严重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为35:33,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51.4±3.5)岁;
病程1个月-3年;
平均病程(7.4±1.6)个月。按入院编号从68例患者中随机选取34例设为观察组,将另外34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①科室护士长、专科护士、病区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对科室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科室常见病护理培训。②针对科室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③意外事故防范: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饮水实验,并根据患者实际吞咽功能制定针对性饮食计划,必要时采取鼻饲;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相关疾病基础知识宣教;
及时指导患者痰,辅助患者更换,必要时给予患者雾化吸入辅助痰;
及时检查患者引流管及相关插管状况,保证固定稳固;
对于存在躁动患者,必要时可使用束肢带和床栏辅助治疗;
对于存在窒息高风险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护,并准备吸引装置[2]。④操作规范,护理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水平,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实施护理过程,严密检测患者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对患者给药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并注意用药方式的规范性,当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异常状况时,及时通知医生[3]。

1.3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在患者出院前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3.5±3.2)分与对照组(80.3±4.6)分相比明显较高,t=13.736,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常存在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因而常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由于呼吸内科中老年患者较多,而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肌肉组织及结缔组织功能减退,因而常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引起误吸,进而引起感染。且部分患者痰无力,常导致呼吸道堵塞,引起窒息。老年患者肢体控制能力下降,常出现行动不稳状况,导致患者易出现摔伤[4]。部分患者治疗期间易出现躁动,导致夜间坠床。呼吸内容患者病情较重,常需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辅助患者呼吸,留置尿道管、胃管等辅助患者日常生活,导管固定不当或患者动作不当,易导致脱管、导管堵塞等[5]。

此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采用针对性护理前,护理小组对科室常见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患者实际状况制定针对性护理不良事件对策,从而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减少患者意外事故发生状况。且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前,实施护理培训,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视,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6]。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实施护理,有效保证了护理有效性和标准化,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因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患者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此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更佳,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临床上呼吸内科中安全隐患较多,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可将其作为呼吸内科患者安全隐患防范的有效护理方法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金珠凤.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84-85.

[2]王玉梅.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02):778-779.

[3]王玉洁,曲红,王幕鹏,等.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6):4587-4588.

[4]岳艳玲,殷波涛.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09):30-32.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儿呼吸科;
医务人员;
感染率;
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 R725.6;
R18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6—0115—02

The 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

LI Jinyan CHEN Xiaocong CHEN Xiaofang ZHANG Qiu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Yuying Children"s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02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duce rate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 by studying their case in hospital infec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preventing mechanism. Methods The prevention mechanism was established by the health education, facilities improvement, supervision strengthen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Results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 medical staff reduced from 14.3% to 8.4%,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1).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could be reduced effectively by application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respiratory department application.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
Medical staff;
Infection rate;
Prevention mechanism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感染。一直以来,对患者的医院感染研究较多[1—3]。小儿呼吸科是呼吸道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而科室内部分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方面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防护措施不力,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本文通过建立防范机制降低小儿呼吸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09年5月、2010年6月~2011年5月在小儿呼吸科工作的医护人员45名,男13名,女32名,年龄25~53岁。其中医生10名,护士16名,实习医生14名,护生5名。

1.2 方法与内容

自行设计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职务、年龄、感染的频率,重点调查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重视程度、自我防范意识、应用防护技术等。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健康教育应用有关防护技术、改善设施、加强监管力度、降低呼吸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防范机制的建立与落实

见表1。通过教育,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落实防范机制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1 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自觉性人次比[n(%)]

注:人次比:自觉采取措施的人次数与实验统计总人次数的比值

2.2 应用效果

落实防范机制后,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感染率的变化见表2。由表2可见,建立并落实有效防范机制后,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由14.3%降至8.4%,效果极其显著(P < 0.01)。其中护士构成比由16.3%降至9.5%,其次实习医生由15.4%降为9.3%,住院医生由12.3%降为7.3%,效果极其显著(P < 0.01),而护生的医院感染率由9.2%降为4.2%,效果显著(P < 0.05)。

表2 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感染率的变化[n(%)]

注:1. 人均一周的实验人次数为1人次;
2. 感染率:100×感染人次数/调研总人次数;
3. χ2:χ2实验前后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四格法根据人次数计算;
χ20.05=3.84,χ20.01=6.63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
上呼吸道感染;
剖宫产

本文将我院1年4个月中门诊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该病与剖宫产的相关性,使人们对此有所认识,减少由于社会因素而导致的剖宫产发生率。希望各地同仁对此关注,提供更多资料,使其更具有普遍性,更具有说服力,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698例均为2004年1月1日~2005年4月1日间我院门诊就诊的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其中男1525例,女1173例,年龄为1~3周岁。包括急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喉炎,不包括除上感外同时并存腹泻病、支气管肺炎、脑炎、心肌炎等病症的儿童。

1.2诊断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喉部以上,上部呼吸道的鼻和咽部的急性感染,常见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1]。

1.3方法将2698例分为两组: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1968例,男1046例,女922例;
自然分娩组730例,男479例,女251例。所有患儿均为单胎足月妊娠儿,非低体重新生儿,生后均无窒息史、无羊水及胎粪吸入史。此外,收集我院产科2000年1月1日~2001年7月1日出生婴儿2956例,其中剖宫产1922例,自然产1034例,剖宫产率为65.02%,具有剖宫产指征的为841例,非必须剖宫产1081例,占56.24%。于2004年期间追踪调查上述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情况,共追踪到剖宫产儿1265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者为712例,占56.28%;
正常分娩儿689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者为266例,占38.61%。

2结果

患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中,剖宫产者占72.94%(1968/2698),自然分娩者占27.06%(730/2698)。1265例剖宫产小儿中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者712例(56.28%);
689例自然分娩小儿中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者266例(38.61%)。以上数据显而易见,剖宫产小儿生后上呼吸道感染率大于自然分娩儿。

3讨论

剖宫产小儿生后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大于自然分娩儿。就其生理解剖因素分析,考虑主要是剖宫产患儿未经产道挤压,患儿呼吸道(包括口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泡内)存留液体(羊水)增多,可导致呼吸道出现下述改变:(1)肺泡及呼吸道黏膜分泌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胶原蛋白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等)的浓度相对减低;
同时有此液体的存留抑制上述物质的生成或使其活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自身免疫监视下需要排除此存留液体,使上述物质的丢失增加。(2)呼吸道纤毛运动受影响,纤毛运动的频率、幅度减弱,则其清除异物的能力下降,易使病原菌存留繁殖。(3)呼吸道平滑肌的收缩舒张功能受限,可导致平滑肌痉挛,血液循环障碍,使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免疫防御功能降低。(4)咽反射、吞咽功能受影响,咽部黏膜长时间受排除异物的刺激,清除异物的速度和能力减低,一旦细菌、病毒侵入,则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
另一方面,具有剖宫产指征的患儿,在母体内存在一定的异常情况,可能会影响小儿机体某一方面的功能,如血液循环方面、机体代谢方面等,小儿的免疫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后1年内,尤其是6个月之内,从母体内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可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1岁以后免疫力明显下降,患儿发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的应用抗生素,则可导致各脏器的功能减低,出现相应的病变。此外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是某些较严重疾病的前期表现。因此,降低剖宫产率不但能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他疾病的发生率。

3.1剖宫产的定义是指通过腹壁(剖腹术)和子宫壁(子宫切开术)的切口分娩出胎儿。其最常见的4个指征是:(1)重复剖宫产;
(2)难产或产程不进展;
(3)臀先露;
(4)出于对胎儿安全的考虑[2]。据调查,以社会因素为剖宫产指征的构成率已跃居剖宫产第一位[3]。

3.2社会因素包括(1)期望值增高: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近半数孕妇是初产妇,因晚婚晚育孕产妇年龄增大,为了孩子的相对安全;
(2)医疗纠纷多:公众对产科医务人员的期望值升高,而医学科学本身存在局限性,医生害怕日后纠缠,放宽剖宫产指征;
(3)追求经济利益[2,4]。国外也曾报道,非必须剖宫产比例的大幅度增加是引起总剖宫产率增加的重要原因。非必须剖宫产是指为社会因素剖宫产和单一因素不能构成剖宫产指征的剖宫产。由于整个社会认知的偏差和孕产妇本身对医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大部分孕产妇对分娩方式存在一些误区。许多产妇不认为剖宫产会给母婴带来潜在危害,对剖宫产态度坚决,甚至不听从医生的解释和劝告。受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影响,年轻的夫妇渴望能一次分娩成功,并认为剖宫产能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有些人还认为剖宫产能保持体型,剖宫产儿较阴道分娩儿聪明等,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非必须剖宫产率的升高。此外,大多孕妇缺乏对自然分娩的准备(包括饮食、锻炼和心理准备),等到临产时把分娩责任完全交给医务人员。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剖宫产率持续升高部分是由孕产妇要求引起的。在没有任何剖宫产指征的情况下,近60%的产科医生会赞成孕妇要求的剖宫产,这是剖宫产率上升的重要原因[5]。初产妇和高龄产妇的比例明显增加,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在妊娠期间过分追求高营养、高热量,引起孕妇身体肥胖,导致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所以肥胖也是剖宫产的重要危险因素[6]。应该指出,剖宫产率上升至一定水平,围产儿的死亡率不再下降,而且不少研究表明,剖宫产与正常分娩比较,前者的新生儿窒息率及发病率均高于后者,即使在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其新生儿窒息率也明显高于阴道分娩[4]。

由此可见,高比例的非必须剖宫产是导致高剖宫产率的直接原因,而影响非必须剖宫产的主要原因是孕产妇对分娩方式的错误认识和产科医生放宽剖宫产指征。因此,降低剖宫产率,应着重抓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加强对孕产妇进行正确分娩知识的宣传教育,其二是要求产科医生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非必须剖宫产,达到有效降低剖宫产率的目的[6]。对于减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提高小儿的健康水平,增强免疫力,减少抗生素的应用,甚至对增强全民族的身体素质都会有深远的影响。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1167.

2f.GaryCunninghamMD.威廉姆斯产科学,第20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01,527-533.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26.

4魏向群.平衡记分卡在降低剖宫产率中的运用.中国医院管理,200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