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五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3-07-24 19:05:0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1篇一、注意激发“小主人”自主学习的心态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做到“两个善于”:其一,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心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五篇】

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1篇

一、注意激发“小主人”自主学习的心态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做到“两个善于”:其一,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心态。激发学生自主获取学习信息的强烈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求知探究。其二,善于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自主的思维方式。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数学思维的魅力所在,在自主探索中,学生才能自始自终保持当学习的主人的心态。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板书:5、50、500。问:“谁能联系这三个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一位学生提出:“能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后,再用等号连接吗?”教师肯定这个问题有意思:“谁能回答?”学生积极思考后,有的说:5米=50分米=500厘米;有的说:5元=50角=500分。教师肯定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的,将这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回答:5米=5.0米=5.00米……教师适时导入:“5米、5.0米、5.00米……这些数量为什么相等?”教师采取师生互动,层层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自主获取的心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品味当数学学习的小主人的无穷奇妙。

2、注意培养“小主人”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课改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人文的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断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四个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一是课前预习的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让学生了解预习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注意事项;记录预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二是提出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把“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转变为“你今天向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三是应用知识的习惯。鼓励学生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实现生活数学化。四是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要做到“五不”: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师不指点;学生之间互动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总结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进行操作活动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辨析、判断的,教师不表态。

3、注意强化“小主人”自主学习数学化的体验。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体验性策略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主的体验,用自主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关于数学的直接的、间接的经验。”学生获得数学化体验有六种渠道:一是在直观观察中获取数学化的体验;二是在操作实验中获取数学化的体验;三是在分析推理中获取数学化的体验;四是在猜测验证中获取数学化的体验;五是在排疑解难中获取数学化的体验;六是在强化训练中获取数学化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识;
总结;
体现;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1.如何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1.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就很可能走了过场或收效甚微。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抽象,很多问题要通过形象思维、空间思维、时序思维各方面去理解,不同于教历史和语文那样具有故事性、启发性和思想性;

1.2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寻找提高兴趣的方式。

1.2.1教师要在语言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具备语言文字说明的硬功底,语言平淡、表情木然、动作呆板,激发不了学习氛围;

1.2.2按照教学程序、目的和思路,灵活机动地掌握学生学情改变讲授方式,及时准确地调整课堂听讲结构,或设问、或提问或引导,但该讲的一定要讲,不该讲的留待学生自己思考,要详略得当、轻重分明、主次清楚,避免平铺直叙,发挥既准确又生动的语言潜能;

1.2.3有必要在课堂出现沉闷气氛时加入少量幽默语言、新鲜故事或简单笑料,但必须精短有效,因为我们上的是小学数学课,而不是语文历史、故事课,就像厨师炒菜放调料一样,既要掌握适度,又要达到合理。

1.3利用特殊数学范例,创设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1.3.1例一:树上有十只鸟儿,打死了一只,还剩几只?有回答还剩九只的,有回答还剩一只的,也有回答不上来的――这就明显区分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同时也显示出形象思维和数学思维之实质区别。这是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由固定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3.2例二:一本书有四个角,把一个角剪掉还剩几个角?有回答三个的,也有回答五个的,还有不敢回答的――按常规学生一听到“还剩”二字是减法,为什么变成加法呢?这是教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让学生数一下究竟有几个角;

1.3.3例三:父亲的母亲是奶奶,共有几代人?等等属于脑筋“急转弯”的与数学有关的例题。

1.4运用现实图形,激发学生课后研究数学的兴趣。

1.4.1例一:你们见过什么什么工具上有四个圆一样大?为什么?

1.4.2例二:当你没有三角板时,用什么东西什么方法就很快做一个?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动脑去想、动手去做、用眼去看,现实除了把图形概念记熟外,还引入研究的意念;

1.4.3以巧妙的方法和问题唤起童心,激发学习兴趣和研究行动,比起教师施加压力,强迫学生去完成这样那样的作业、手工制作更有效,关键在于怎样激发兴趣和用什么方法激发兴趣;

1.4.4当学生完成以上“兴趣作业”时,教师可“乘胜追击、因势利导”,有目的的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兴趣不断”,热爱数学这门课。

2.如何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1教师要在提高自我上下功夫,全面提高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化学等各门课的知识水平,经常阅读,不断“充电”,才能在备课、授课,课后总结一系列环节中游刃有余,显得丰富和引用自如,具备提高教学效果的潜在能量。

2.2教师要在全面掌握各类知识后专业课专业化,专业课优质化,专业课高效化,这就是所谓“打铁先要本身硬”的道理。

2.3教师要把自己所教的学生了如指掌,综合其社会环境、家庭历史、个性成长、认知程度和兴趣爱好,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就是教师希望激发、引导的对象,使出“因材施教”的绝招,才能达到整班推进、提高的预期目的。

2.4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浓厚的教育热情、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树立起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起,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3.如何体现小学数学教学思想

3.1具备思想感悟。

3.1.1数学走进生活:包括数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启迪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数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还能进行人文规范教育;

3.1.2数学走进游戏:游戏能够让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激活情感、个性和智能;

3.1.3数学走进语言:在教育数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性,教师在数学语言化上引用比喻和实际事例明确化。

3.2获得精神享受。

3.2.1融情于数学教学:数学是能够运用感情教学的,教师要通过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最佳状态参与思想教学活动,强化师生的互相交流、互相爱护和互相帮助,这样,教师是无意之间获得热爱孩子的精神境界;

3.2.2融乐于数学教学:小学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教师就成为他们最亲近、最友爱、最实际的朋友,教师要加大感情投入,放下架子、带上微笑、集中热情,幽默一些、风趣一些、信任一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学习的欢乐愉快;

3.2.3融责于数学教学:教学的责任是让学生懂得每一门学科的重要性,把数学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会贯通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诚然,教师可以问心无愧于每一个孩子,能够获得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学生的父母兄姐,陶醉于美好的向往之中。

3.3实现生命灵动。

3.3.1点燃生命灵动之火: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发现学生的思想、思考和思路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优越感,发现自己的发展优势,激发灵动、点燃热情、感悟生命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3篇

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状况

1、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虽然我国一直强调要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是主流,学生仍然有做不完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考试,小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在日益的增加,光凭“减负”的口号也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有的小学生们对小学数学这样需要极其费脑力的科目产生了厌倦心理,而这种心理导致的直接影响就是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下滑,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局面,就是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与教育教学的强迫性之间的抗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老师们往往抛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谈,只是“填鸭式”教学,虽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喜爱数学的,但是从心理上排斥数学、讨厌数学的人也不在少数。如何满足所有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成为每一位数学老师应该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2、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所偏倚。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存在着一定的教学倾向,他们往往比较注重精英教育,对于那些对数学本身的学习兴趣特别大,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关注程度比较大,这种精英式的教育虽然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它也在某种程度上自动摒弃了对那些普通水平的学生的教育教学,这与传统的大众教育是不相符的。那些得到关注的学生受到重点的培养,学习成绩等方面也会一直的上升,而那些不被关注和重视的学生因为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许,有可能会对数学课产生反感的心理,学习成绩自然也提不上去,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上的两极分化,直接影响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3、数学教育上目标的期待与具体执行有差距。好多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或是教育局出台的相关的教育政策其本身是比较好的建议,但是这些目标和建议如果不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的话,又因为受到各种因素方面的限制,最后是取得不了显著的教学成果的,有的专家的建议没有那么大的可执行度,最后学校和老师们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去教学,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又进入了原先的教育教学的循环模式。

4、教育教学目的具有纯粹的功利性。我国教育环境总体上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背景下的教育肯定含有一定的功利性,家长和老师们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拼命给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还有的家长为学生报名许多数学兴趣的培训班,但是学生们的兴趣受到了一定的忽视和限制,没有发挥更好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育具有特别强的功利性,虽然对于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有时候反而会产生相反和负面的教育教学影响,这给学生本身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学生们讲一些有趣的数学小知识题,让学生们去积极寻找和探索数学的原理,讲一些以前大数学家们比较励志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获取于自身有益的正能量。家长们给孩子们报数学兴趣班之前要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并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点所在选择适当的培养机构。

2、按照有教无类、因地制宜的原则教育教学。针对有的老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所偏倚的现象,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改变这种情况。老师们要同等的对待所有的学生,对于那些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鼓励的同时也要告诫不要骄傲,而对于那些对数学已经失去兴趣的学生要加以正确的鼓励和引导,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只要努力认真的学会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以便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他们的兴趣点适当的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提高小学数学老师的水平和修养。有的学校的小学数学老师没有比较高的职业教学水平和本身的素质修养,这也影响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在引进小学数学老师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保证每一位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在实际教学中的完全发挥。另外,学校应该定期的组织对小学数学老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老师们平常也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多看一些专业的书籍,主动要求参加一些课题的研究,在锻炼中成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广泛的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争取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4、教学不应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数学这门学科是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快速学成的,欲速则不达,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教学,抛却比较强的功力性,保证学生们的知识理解和吸收的能力和效率。不能因为一味要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一时给学生们灌输大量的小学数学的理论知识,因为小学生处于这样的成长时期,虽然有着较强的记忆力,但是理解力方面还需要老师和家长们耐心的进行引导。因此,老师们不要过多的给小学生们留一些数学练习题或者作业,让学生们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下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4篇

从“教什么”的视角来看,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低水平的教书匠,只会照本宣科,看到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的搬运工;
高水平的教师,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教教材中显性知识的同时,挖掘出其包含的隐性知识,教到一些别人教不出来的内容。

这些不易教到的隐性知识是什么呢?概括而言,我们认为是数学的本质、过程、思想和结构。认识到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这些丰富的隐性知识,通过深度挖掘和解读教材隐性知识,达到与隐性知识的深度对话,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教“本质”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所谓本质属性就是该类事物共有和特有的稳定属性。数学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就是要掌握概念的内涵,明确概念的外延。比如,对于数学中最简单的概念――自然数的学习,必需明确自然数的两重意义:一是表示数量意义,即被数的物体有“多少个”,这种用来表示事物数量的自然数,称为基数;
二是表示次序意义,即最后被数到的物体是“第几个”,用来表示事物次序的自然数,称为序数。自然数不仅包括正整数1,2,3,……还包括0,这就是自然数的外延。

数学中有些概念的本质,相对比较隐晦,需要教师努力揭示。比如,“把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作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样的定义并没有直接反映出距离的本质。那么,距离的本质是什么呢?距离的本质就是“最小值”:图形P内的任一点与图形Q内的任一点间的距离中的最小值,叫做图形P与图形Q的距离。在教学中把握住这一本质,那么,后续学习“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与它平行的平面的距离”“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学生往往也能不教自明,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同时也说明,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并不意味着简单地背诵概念的定义。

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还要掌握数学结论和数学方法的本质。

所谓数学结论,是指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把握数学结论的本质,并不仅仅在于记住结论本身,更在于理解其内涵,明确其意义,掌握其成立的理由。比如对于三角形而言,三个内角大小反映了三角形的形状,不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不全相同,但三个内角之和却是一个定值,这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它反映了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据此就可以实现“知二求一”。对于该结论,不仅可以通过测量、剪拼、折叠等方法来获得和理解,还可以通过直观手段对其进行验证。比如图1,用橡皮筋构成ABC,其中顶点B、C 为定点,A为动点。放松橡皮筋后,点A自动收缩于BC上,考察点A变化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三角形……根据其内角的变化即可直观地获得和理解该结论。另外,还可以这样理解和建构该结论:如图2,假设一个人从A点出发,沿着逆时针方向经过各个顶点,然后回到出发的A点并转向出发时的方向,这个人所转过的角的和恰好是这个三角形的外角和。由于刚好转了一圈回到出发点,因此其外角和是36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不难发现,这种方法可用来解释任意凸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因而更为本质地反映了结论的内在规律性。

数学中除了一些结论性知识,还有大量的方法性知识,比如运算的方法、度量的方法、变换的方法、论证的方法等。掌握数学方法的本质,不仅要掌握“怎么做”,即方法运用的程序与步骤,还要掌握“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即方法运用的缘由、条件和范围等。比如对于数的加、减运算的方法,必需抓住计数单位这一本质。因为自然数以“1”为标准,“1”是自然数的单位,所以任何两个自然数都可以直接相加减。同分母分数,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能直接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就要把它们化成相同的单位,这样才可以相加减。小数的加减运算为什么小数点对齐才能相加减呢?其本质也是相同计数单位要对齐。在小数中,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中,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相同计数单位也就能相加减了,而不必考虑小数的末位是不是一定要对齐。所以对于运算方法,不仅要教算法,更要教算理。其他方法性知识的教学同样如此。

二、 教“过程”

数学有三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在探索、发现数学真理时所进行的曲折、复杂的数学思考;
学术形态是指数学家对探索、发现的数学真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文本材料后的一种形态,它呈现出的是“简洁的、冰冷的形式化美丽”;
教育形态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设计,将学术形态的数学知识有效地“激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够模仿数学家进行“火热的思考”,它是介于原始形态和学术形态之间的一种形态。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的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为了彰显数学知识的过程性,通过数学知识的教育形式散发出数学的巨大魅力,让数学“冰冷的美丽”唤发学生“火热的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要采用稚化思维的设计策略。

所谓稚化思维,就是教师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在教学时不以一个知识丰富的教师自居,而是把自己的思维降格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上,亲近学生、接近学生,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设身处地地揣摩学生的学习水平、状态等,有意识地生发一种陌生感、新鲜感,以与学生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思维情境、共同的探究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

比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要把自己的思维置身于前人“做乘法”的境地,想象自己在对乘法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面临的困惑,由衷地感受到乘法的出现所蕴含的价值[1]:一是简化意识的形成。前人在做大量的加法时,发现加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加数不同的加法,一类是加数相同的加法。加数相同的加法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呢?二是思维视角的变化。在乘法出现之前,加减运算所关注的都是整体里的具体数量,这属于同一层面的视角,而乘法则必须既注意到整体里的具体数量,同时还关注到整体的个数,这可谓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思维视角发生的变化显示出思维层次的提升。

无疑,让学生能经历这两个方面的“再创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的表达方式。在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环节,为什么用乘法表示,怎样用乘法表示,都尽可能让学生回到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让学生去把需要发现的知识建构和再创造出来。只有经历了这样的乘法形成的原生态过程,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乘法的意义,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

“过程”是形成“结论”或获得“结果”而必须经历的程序、步骤,没有“过程”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凸显知识的本质特征,强化学生的数学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就必需重视知识的生成、发生、发展。掐头去尾烧中段,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减缩思维过程,就可能造成思维断层,出现严重“消化不良”,从而降低数学教学的质量。当然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做不到彻底的知识的原生态建构,但只有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追求,课堂教学才会尽可能地贴近当时的真实情境。

三、 教“思想”

数学问题可以千变万化,而其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往往是相通的。不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只满足于对知识结论的记忆和解题技巧的掌握,这种“重术轻道”的数学教学,难以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因为数学知识教学只是信息的传递,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观点和技能。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掌握这种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迁移价值的策略性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从某些具体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指人们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程序和实施办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的升华与结晶,它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它为数学思想提供逻辑手段和操作原则。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依据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但这些思想方法往往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显性的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隐性的思想方法就是潜藏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清。“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经过分析、提炼才能显露出来。在数学教材里,到处都体现着这两条线的有机结合。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包含了许多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由符号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由此渗透了代数的基本思想――用字母表示数的符号化思想;
字母既可以表示已知量,也可以表示未知量,当字母表示未知量时,要设法建立包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思想;
为了建立方程,通常需要寻找一个量,这个量既可以这样进行表示,也可以那样进行表示,由此获得等量关系,这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不变量思想;
解方程的过程,是采用对象性思维的方式,利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等价变形的过程――等价转化思想;
建立方程过程中的诸多实例,都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思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模型思想;
对于方程求解的方法与步骤,采用了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在归纳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时,还渗透了变量间的对应和依存关系,如标准体重随着身高的变化而变化,两个量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函数思想。

四、 教“结构”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基本结构,是指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是指知识的整体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非孤立的事实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他认为,这种基本结构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因为掌握了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就能把握住知识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就可以从宏观上理解学科知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小学数学的各个内容领域,都是按照数学的科学体系和儿童认知发展顺序建立起来的统一体。因此钻研教材和进行教学,不仅要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研究这部分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还要熟悉相邻年级的教学内容,甚至要熟悉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了解到所要教学的内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作准备;
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沟通新旧知识的纵横联系,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比如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在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割补、拼摆、平移、旋转等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运用化归转化的思想,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在探索规律、推导公式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各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沟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看作梯形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殊情况,从而把学生所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统一为梯形面积公式。

数学中的各种内在联系,不仅包括知识之间的内在的纵向联系,还包括思想方法之间的横向联系。比如在“图形度量”方面,分别研究了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的度量方法。知识展开的逻辑顺序是:线段长多边形周长圆周长;
两直线的夹角角的度量两直线位置关系;
单位正方形面积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其他多边形面积圆面积多面体表面积;
单位正方体体积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四项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其逻辑结构却是相同的,都是“定义几何量确定度量单位寻求度量方法建立可能的度量公式”,这就是数学中的基本思想――度量思想。如研究长方形周长:定义周长是各边长度之和定义长度单位是某根尺的长度或其更小分量推出“周长等于长加宽乘以2”。[2]

因此,挖掘内在联系,找准核心思想,通过融汇贯通的过程,使我们透过繁杂的现象,抓住了本质,同时简化了记记。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由寻找联系入手,把个别的、离散的现象构造成浑然一体的系统,这标志着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

总之,高水平的数学教师,通过犀利而深邃的数学眼光,看到的不只是各种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和图表,而应是书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数学内容。这些内容给人的感觉是“不在书里,就在书里”。教师对这些内容挖掘得越丰富,感悟出来的道理就越透彻,设计出来的教学就会越厚重,学生由此而汲取的数学营养就会越丰富。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①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浅见,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以下两大教学措施不可缺少。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首先,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显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上不可能整齐划一。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一措施具体落实于教学实践,就要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辅导差生既要注意给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更要注意给他们弥补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还可以采取暂时降低某些较高要求来转化差生,先只要求他们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步伐。第三,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首先要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通过上述诸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本质特征,又是它的一项核心任务。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义务教育大纲中,将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1.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长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长6300千米。在讲“百分数的认识”时,引用这样的数据:“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上21%多的人口。”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国情教育、人口教育。还可以通过介绍祖冲之在1500年前计算出圆周率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年,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在概念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例如,教师有意识地把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与不等、分解与组成等种种联系形象地提示出来或让学生去发现,渗透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公式之间、几何图形之间、量与量之间、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等相互关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通过“变中抓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训练,渗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听讲聚精会神、答问井井有条,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三、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小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有的教师就是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教师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教师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一,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主要是书面考试成绩),所以通常只注重知识结果的教学。而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搞好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有两大措施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一是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去进行再发现。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就应以乘法的含义为依据,根据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过程中概括出乘法口诀,这样使学生明确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每一句乘法口诀所表达的意思。二是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想”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适应,使他们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看第一个加数想它的凑数”、“分第二个加数”、“凑十”和“10加几”等计算步骤的展现,以此让学生主动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第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如果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那么思维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成份。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其一,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其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其三,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四、切实改革评价制度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应试教育,就是在统考指挥棒的下面,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争取高分而学,甚至“分数”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1.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由于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消除隐患,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推动教学的改进;
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得主动,学得成功。3.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相结合。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可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测量、作图、制作等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