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学改革设想【五篇】(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3-07-25 16:05: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教学改革设想范文第1篇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改革0引言财会专业是广东科技学院(后简称广科)的重点专业,而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甚至是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教学改革设想【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教学改革设想【五篇】

教学改革设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务会计;
教学改革

0 引言

财会专业是广东科技学院(后简称广科)的重点专业,而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甚至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在当前经济环境中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改变财会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1 财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广科的财会教育与培养高素质、知识面、技术能力强的财会人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下是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基础必修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在师资配备上,很多新进年轻老师或者是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教授会计学原理和手工实训,理论很扎实,但是目前经济形势的要求是“理论适度,够用为限,实践为主”。再加之教学经验不丰富使学生很难理解基本理论,进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其次,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由于所修课程较多便过多地压缩课时,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学明白,实践操作能力也跟不上,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实训课和手工课教学方法不合理。目前学校加大了对实训室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课堂的教授方法却并没有达到这一效果。老师基本上都是以一个学生为一个单位,很细致地讲解每一种岗位要怎么做,然后学生一人分不同角色去练习,却忘了实际并不是如此应该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学生也只是识记了该怎么做却并不理解,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因为他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人可以分饰很多角色,会计主管、一般会计人员、出纳等。做完之后就全忘记了,因为没有深切的体会和理解。

(三)教材选用和课程开设不合理。当前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化,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每年变动很大,教材的编写虽没有可能及时更新,但是选用教材时应尽量选择最新的,内容不应有太多滞后的内容。另外开设的课程很多都是重复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所需的课时,挤压了基础必修课时;
另一方面模糊了重难点,学生产生挫败感,学习兴趣下降。

2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兴趣

(一)强化学科基础课程。基础必修课程的课时不能压缩,尽量让老师能有时间讲明白,学生有时间消化理解,而不单单只为了期末考试不挂科,学生强记书上的分录,碰到实质内容一样,形式稍微不同的业务题就不会做。更要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不会出现在后续课程中问“为什么确认收入在贷方而不是借方”这种问题。

(二)在实训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鉴于目前老师在实训课程中单一的讲授法,并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真实的操作流程,反而让学生越做越糊涂。为了达到实训的教学目的,老师应该将学生以组作为单位,组内成员分别轮流扮演不同角色,再引入与实训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分角色解决实际问题,然后轮流处理,最后让组内互评。如:将固定资产、工资、资金管理、应收应付、总账、报表、财务分析等系统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实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多个实验角色,将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模拟企业业务,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相应的会计核算。同时利用网络财务软件编制个性化的会计报表,进行相应的财务分析。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的学以致用,帮助理解理论,提升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再是单纯的“填鸭”而导致“昏昏欲睡” 。将用友或其他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模拟企业的会计资料文件安装在服务器上,

(三)切实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教学素质直接关乎学院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要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之一。广科学院的财会老师大部分都是会计及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理论知识虽丰富,但是实践经验几乎为零。按照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应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专职教师。基于学校成本,和校企合作的现状,学院可以组成“老带新,兼带专”的帮扶模式,让有经验的老老师和企业里的兼职教师帮助年轻新老师进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年轻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财会教学方法。另外,应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四)完善对学生考核评价制度。目前,广科虽引入几种考核方法,形式变了,但实质并没有改变,仍是以期末理论成绩考评为主。教考分离本来目标是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却造成很多学生考前搞题海战术,或是强行记忆各种业务处理,考完即忘,学习效果很差!要想教改有效果,考评制度也要相应变化才能相辅相成。

3 结束语

人才的竞争是社会经济竞争的关键,财会人员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践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使得各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适应这一经济形势的发展,广科这类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应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连彤.促进会计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3(3).

教学改革设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基 综合能力 合作学习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迸步,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就是尽快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回顾自已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历程,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为此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思路产生了一种大胆的设想,即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步骤,通过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深远目标。

一、自主学习,掌握双基,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国的教育历来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好的一面,确实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获取“双基”的方式方法值得研究探索。传统的课堂集中教育,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练习,从而掌握双基知识为主。近几年,虽然有许多教育工作者作了很多改革尝试,力求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学生主动去学,但有些是口头喊改革,摆出空形式,实际还是老样子,许多专家称为“穿新鞋,走旧路”;
也有些是实际去改革了,但缩头缩尾,放不开手脚,收效甚微。

我认为双基目标的实现,应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这里所指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概念等有关知识,通过例题分析学习,然后试着去完成练习题、习题,从而理解教材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此过程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督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评估检测办法,从而评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只要形成一个相对较大的,较稳定的改革环境,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定会成功。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可灵活多样,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可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也不受空间、地点等的限制,灵活的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自主学习的速度进程。当然老师也可在评估检测的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

自主学习,掌握双基,最大的优点是:这样获得的双基知识是学生自己去获取的。定然是学生消化了的,更加记忆长久,掌握牢固的,更便于灵活运用的知识;
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合作学习:强化应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方面综合能力

通过前一步的自主学习后,可安排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出发,按照灵活的组织形式,使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完成

味感、审美感,都得到了培养。他们对词语句式的鉴别、选择运用能力,清晰、准确的语感能力,各种辅助手段的运用能力,临场胆量等演讲素质都大大提高了。

演讲是一种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语言活动。设计的序列演讲训

一定的课题和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可以是自主学习以后遗留下的疑难问题,可以是利用“双基”知识去解决的综合能力问题.可以是各类“双基”知识的应用问题。例如,代数综合题、几何综合题、代数几何综台理.开放题、或探究题、应用题中方程应用题、函数应用题,统计初步应用题,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等。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同桌之间讨论;
可以是优差生结成对子互相帮助。可以若干名分为一组.有一定组织。合作学习的场合也灵活不定,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例如,测量建筑物高度等许多实际应用问题。就可设计为实习作业在课外按小组亲自动手操作完成。

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显而易见:1 .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2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
3 :强化了学生协作精神,合作意识;
4 .培养了学生思维、动手操作、社会交际等综合能力,即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时展要求的能力,为将来的社会生存打下坚实基础。

三、探究学习,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前面阶段的学习,可能双基知识掌握的不错,同时也可能具备了运用双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们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懂双基知识,也不仅仅是会运用双基知识,而应当是,在会运用双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人不仅仅要能在社会上生存,而更重要的是发展,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也可称为创新教育。所以,第三阶段的学习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书本知识拓宽,加深深入研究,善于从简单问题中挖掘有创意的东西。例如,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解等等,此时,教师可大力发挥“导”的作用,查阅资料,精心设计,适时点拨,激励评价,让学生从每一次的探究性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从而也产生收获后的喜悦,同时也迫不急待地想进行下一课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时代精神,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和创造的能力,为将来发展成为国家创造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改革设想范文第3篇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新兴专业。工业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综合性非常强、涉及面十分广的特点,其广泛涉及到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等高度融合的一门科学[1]。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工业设计专业的起步较晚,但其发展缺十分迅速,这一现象即反映了社会对于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但难免也有“一哄而上”“随波逐流”之嫌;
与此同时,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侧重于工程技术方面的培养,部分高校侧重于人文艺术方面的培养,这些现象,均给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与持续发展带来了承重的压力。

二、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想

第一,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加强对于教学知识的整合,以拓展知识面。为加强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地获得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生源的差异,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调整,也就是说,生源不同,制定的教学课程体系也要有所差异[2]。工业设计专业共有两种生源,即理工科类生源以及艺术类生源,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在重视共通性的基础上,针对两种不同的生源分别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一,在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的时候,应根据大学本科的教学要求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对原有的课程相应的进行精简,并增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新课程,尽可能地使课程体系涉及到广泛的知识面。例如,我国某高校,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调整课程体系的时候,就缩减了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以及平面构成课程的课时,增设了装饰基础课程这一新的内容,并有机结合平面设计,构成了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学生在完成对平面软件的学习之后,便可以利用软件进行课程练习、完成作业。通过进行这样的改革,从而不仅保障了基本作业量,也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软件的一个良好的机会,同时装饰基础还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形”的正确认识与理解[3];
其二,对于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其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重复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对现有课程进行合并、优化整合,压缩部分重复的教学内容,以便于在有限的学时内尽量多开设一些有用课程。例如,我国某高校,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调整课程体系的时候,对效果图、表现技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合并,大大减少了两种课程的学时;
对建筑制图、工程制图这两项内容进行了合并,变成了设计制图;
对包装设计、广告设计这两项内容进行了合并,变成了包装与广告设计,大大减少了两种课程的学时。第二,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新型教学课程体系的创建及其特征。对于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其所建设的教学课程体系,应包括专业方向平台、基础平台,其中,基础平台包括三种,即通识文化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以及实践基础平台[4]。其一,是基础平台。首先,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主要由理论类基础课程、设计类基础课程以及造型类基础课程这三个部分构成,理论类主要包括艺术概论、设计史以及中外美术史等,设计类主要包括透视与设计素描、产品速写以及平面设计基础等,造型类主要包括色彩、素描以及速写[5];
其次,通识文化基础平台主要由文化素质课程以及国家对于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一些指令性课程所构成;
再次,实践基础平台主要由技术类技能实践、艺术类技能实践这两大部分组成,与此同时,这两类技能实践分别设有各自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实验课;
其二,是专业方向平台。其主要包括主干课程、一般专业课程、拓宽专业面的综合选修课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例如,为进行理论上的培养,而设立了设计概论课程、产品语意学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而设立了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系统设计课程、产品设计初步课程以及人机工程学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而设立了工程制图课程、平面设计表达课程以及立体设计表达课程;
拓宽专业面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投标行产品设计、产品创新性设计、产品交互式设计以及仿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其一,课程总学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必须课的课时,尽力多地增加了选修课的课时,提高了选修的范围及其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拓宽专业、加强基础以及实现整体强化的改革原则,专业培养目标十分清楚、明确,通过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重组,对部分重复的课程进行合并、压缩,着重突出主干课程、重要课程,加强对于教学知识的整合,教学进度安排的合理、有序,最终有利于促进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与效果的提高;
其三,大大增加了实践环节、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性课程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从而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第四,在质量层面上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了强化,不要求学生对多个软件进行平铺似的学习,而是对其中一两个重要的软件进行集中授课、讲授。

三、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

第一,构建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我国部分高校中,工业设计专业分割十分严格,同时学科与学科之间相对比较封闭,这样的情况严重限制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面对这样的现象,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开放性思想与理念的指导,改变标准化、“一刀切”的教学管理模式。例如,可以构建“一校多模式”的教学管理体制,聘请一些专业教师、引入一些兼职,打开眼界,提高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开放程度,全面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为了构建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课程结构。其一,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打破固定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包括:一是选择多媒体教学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借助组织模拟答辩,实现教学效果的活化与强化;
二是组织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课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市场、走向社会,亲身感受设计竞争、生活竞争的氛围;
三是改变教学成果传统的评价方式,将评价权转移给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对考试办法进行改革,组织教师举办公开讲评,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将评分变成引导学生提高素质与能力、加强教学效果与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第二,构建动态化的新型学习模式。动态学习模式指的是,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即课堂内、课堂外均保持学习状态。在高校之中,每一个学生都应是兼顾研究者、探索者、学习者以及发现者等角色的综合个体,师生间应建立公共关系,作为教师,应高效利用已有的研究项目资源,致力于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构建动态化的新型学习模式,达到教学互动的目标,最终形成一个富有生机的、有效的智力生态系统,在教师、学生双方之间形成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追问风气,使学生变成兼顾研究者、探索者、学习者以及发现者等角色的综合个体。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学会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即“教师讲、自己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优秀作品展,采用作品学分制或者是展览竞赛制,将学生的作品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第三,构建“三统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众所周知,手的教育、脑的教育以及心的教育,是教育的三个方面,首先,手的教育指的是,通过对材料以及制作过程的接触和体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工艺技能;
其次,脑的教育指的是,设计反思、理论研究以及创新思维;
最后,心的教育指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以及设计修养。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加加强对这三个方面的重视。手的教育、脑的教育以及心的教育这三个方面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对学生手的教育、脑的教育以及心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培养,也要从整体上出发,构建科学的、“三统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都要突破单一的、僵化的局限的课程目标,明确“三统一体”的新型培养思想,以课程具体内容为基础,注重与加强手、脑、心三位一体的培养以及训练。而高校工业设计专业部分偏重技能的课程,也存在一些与思维、创新密切相关的训练。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机结合能力培养、知识教育,在理论课中有机融入能力训练,在设计实践课中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最终上升到上升到理论高度,加强知识、能力有机结合的素质,最终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专业本身便是一门创新的、综合性的学科,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得到突破、只有进行整合才能得到发展。就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工业设计专业在高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竞争,基于这样的原因,必须进一步加快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

作者:张帆 赵一鸣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林乙煌,赖惟永.产品设计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云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为鉴[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226-228.

[2]沈艳.广西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科技,2016(06):18.

[3]李昀桐,宓胜杰.基于创客模式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02):45-47.

教学改革设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筑力学 教学改革 能力素质

人类的科学技术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而科技的发展与知识量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责任,所以必须要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进行改革,要把教学思想从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变到注重能力培养上面来,使学生能够实现学用一致,并具有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1 现今存在的问题

《建筑力学》是提供建筑结构受力分析和计算理论依据的一门科学,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比较注重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对专业需要的研究不够,因此造成了教学与专业实际需要之间的某些脱节现象。传统的建筑力学教学过分强调公式的推导和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力学这种内容多且需要深刻理解的学科的关注显得相对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习惯用“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加上高职高专教材的缺乏,学生由于理解和接受困难而对这门课程产生畏惧心理,畏惧的心理更加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性,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2.教学改革设想

邓小平同志1978 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巨大要求。”他的这次讲话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必须要编写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要遵循“运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原则。在教学上,我们要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知识为媒介培养能力和素质,反过来依靠能力和素质有效地获取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1突出为专业服务

在建筑力学教学中,教学与实际专业需要之间出现某些脱节现象。专业需要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强调,甚至没有提及,专业不需要的或者是非重点的内容却有详细的安排[1]。这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够得心应手。所以要对原有的教学体系内容做变动,将专业不需要的内容删掉,将非重点内容削减,将专业需要的而教学内容中没有的进行增加。教学与工程实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时自然就有一定的难度。有很多力学知识很好的学生,在搞毕业设计时,却在一个简单构件的简化和计算面前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过程中,根据内容需要,带领学生去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工地参观,观看实际的结构和构件,与所学的力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我们高职院校更加突出的是技能培养,毕业的学生应该能很快地投入实际工程中。因此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重点突出应用。具体来讲,对于公式只讲其来源和应用条件,不详细讲甚至不讲其繁杂的推导过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式的应用中。简而言之,为用而讲,为用而学。例如,在《弯曲内力》这一章,我们只重点讲弯曲的基本概念及梁的正应力公式的应用,把公式的复杂的推导过程省略掉。经过这样处理后,所需课时大大缩减了,我们将余下的课时放在应用环节,通过应用,学生更加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2.2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位于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每次上课前应让学生预习,并告之应预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期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集中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启发式教学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用一个例题来说明。重物M悬挂如图1所示,绳BD跨过滑轮且在其末端D受一大小为100N的铅垂力Q,使重物在图示位置平衡。不计滑轮摩擦,求重物的重量P及绳AB段的拉力T的大小。(α=45°,β=60°)[2]

这个题目看上去很复杂,主要原因是因为加了一个滑轮,学生对于 这样的题目往往是一看就蒙了,不知道从哪里找出突破口。

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从绳子的最末端入手,一步一步地计算,直至最后求出绳AB段的力的大小。

绳CD段受的是拉力,大小为铅垂力Q,为100N;
BC段和CD段中间隔了一个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所以BC段受的是拉力,大小为100N;
重物M、AB、BC交于一点,由力的水平向的平衡求出绳AB的拉力,而后求出重物M的重量为50(1+)N。

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要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让他们开展讨论,请几个学生各自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最后根据他们的回答找出这道题目容易出错的地方,详细地进行讲解,告诉他们哪里是解题的关键,关键点明白了,这道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深刻,且不易忘记,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3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被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

“鱼,我所欲也,渔,亦我所欲也,两者可以得兼,以鱼学渔也”。这句话比喻的是知识与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鱼指的是知识,渔指的是能力和素质[3]。知识和能力都很重要,都是我们想要的。而它们两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能力和素质是以知识为媒介的,反过来,依据能力和素质更加能有效地获取知识。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正是知识当然很重要,但落脚点还是应该放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几条鱼几天就被吃完了,如果多一些,或许吃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终归是要被吃完的;
但是如果学会了“渔”,那结果就不一样了,渔是一门本领,一旦学会了,那么你就会受益终生,只要想吃鱼的时候都会有。

学生的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和应用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不仅指在校期间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包括学生毕业后自学的能力。对于力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习力学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其毕业后的自学能力。同时我们培养学生不是仅仅学会书本上的几道例题,会做每章后面的习题就达到要求了,重要的是要强化工程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等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的问题时,能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自学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要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克服为理论而理论的学科化倾向,广泛联系工程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建筑力学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积极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东西,是将实际结构进行结构简化,抽象成力学模型进行受力分析的。学生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将书本上的东西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极为重要。比如我们很清楚力学中简支梁在各种受力状态下的弯矩图,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实际的结构中什么样的梁可以按简支梁计算,那么我们的知识就是空中楼阁,就是虚幻的,没有实际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工程中的具体构件,让学生不仅知道简化后的力学模型的受力分析过程,更要知道实际的结构中什么样的构件能够简化成什么样的力学模型,使学生认识到力学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紧密地与实际工程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更加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2.4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将人类已知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学生,促进年轻一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愉快地学习,教师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才能使教学顺利地进行。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现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必需够用为度,整合教学内容,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在“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下单调授课,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式,课堂的讲解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工程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具体到建筑力学中有许多实际结构的简化模型,教师又不能在课堂过细地讲解,这样就要求:第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法, 逐步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4]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何建立力学模型的问题。可以通过屏幕将繁琐的板书内容投影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新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课堂节奏和教学效率,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二,带领学生去建筑工地参观实习、观看电教片,并在此过程中及时讲解,增强感性认识,克服实际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比如在讲组合变形时,联系专业举出带牛腿的柱子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在分析柱子变形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组合变形的含义,使力学课与专业课的密切相关性体现出来。

人格吸引的产生主要是人格魅力的作用,当一个人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时,就会使人愿意与他交往。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听懂,但是教师的学识、气质、仪态、教法,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无声的身教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直接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获得对言教的印证,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学生可以由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从而喜欢上这门课,逐渐地对这门课的兴趣越来越高,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得到大大提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越来越深。

总之,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各高职院校也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显得越来越迫切,尤其是社会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建筑工程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而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若不能合理地掌握与运用将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因此,建筑力学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建忠.专科工程力学教改应突出为专业服务[J].交通高教研究,1996,1:36.

[2]罗奕.建筑力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2.

教学改革设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
教学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66-04

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体育科学及运动医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作为基础学科的运动解剖教学重要性日益凸显。只依靠传统的讲授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及其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1运动解剖学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1.1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不够完善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以正常健康人体的形态结构为基础,在运动条件下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变化和适应的学科,内容涵盖解剖学基础和体育科学相关的基本理论。运动解剖学虽是基础课程,但它与运动实践联系非常密切,学习本门课程可以让体育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体育技术动作、常用身体练习方法的理解,在掌握足够的解剖学知识基础上为提高技术水平、预防运动损伤等运动实践服务。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大部分体育院校对运动解剖学等理论课程课时进行了缩减,很多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课程课在教学大纲中的设定由上世纪90年代的108学时减少到现在的72学时,由于总体课时的缩减,实验课时也相应减少,一般为10~12课时。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以人体解剖学授课内容为主,对在此基础之上运动解剖学讲解不深入,不透彻的问题。

1.2授课方式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足

运动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直观教学十分重要。运动解剖学由于课程特点,专业术语、专业结构描述较多,知识繁琐,抽象难记,使该课程成为学生难以掌握的一门课。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由书本、粉笔和挂图组成,近年来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Ppt课件已经基本取代挂图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手段更新了,但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往往使学生觉得运动解剖学枯燥无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烦心理。另外,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思考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若不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学生将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走入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误区,这显然对他们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本学科发展不利。

1.3教师学科构成单一,对外交流机会较少

目前,我国从事运动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来自医学院校,对体育专业知识了解相对较少,授课时把教学对象当作医学生来教,把运动解剖学当作人体解剖学来上。部分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及忽略了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的差异性。由于体育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对运动解剖学知识接受能力不同,从事专项不同,对知识选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大球类专项的学生对下肢各关节的结构和损伤相关知识更为关注,小球类专项的学生则对上肢各关节相关知识更为关注。另外,由于全国各所院校学生扩招的原因,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很多年轻教师毕业后经过短暂的培训甚至未经培训就直接走上讲台,与兄弟院校甚至本专业老教师学习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非常少。

1.4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课课时比例偏少,一直是运动解剖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常常被忽视,部分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标本教具不足,而且,一般实验授课仍遵循理论课按行政班级的授课方式,现有本科院校,行政班级人数多在30-50人之间,理论课授课一般不受上课人数影响,而实验课如继续按传统行政班级授课,则会导致在实验设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上课人数过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学生课堂纪律差。学生对于实验课重要程度认识不足,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现象。基于以上原因严重影响实验课授课质量。

1.5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多年来,对入学新生调查了解发现,绝大多数新入学考生在高考前都全力以赴地复习文化课,而报考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还要进行系统地训练,每天运动的时间较多,身体消耗比较大。加上之前多年的训练,学习文化课时间减少,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化课的认识存在误解,不喜欢也不认真对待,所以当接触到运动解剖学这门专业性较强,术语、名词记忆较多,一些复杂的传导通路理解较难这样的课程时,很多学生力不从心,畏难甚至厌学者比例较高。

1.6考核方式、内容不尽合理

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大多数院校采用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是笔试及平时成绩各占一定比例。从考核的具体内容而言,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相对忽略了学生对于运用运动解剖知识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这也是教师在授课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体现。学生需要背的东西很多,学起来内容比较枯燥,为了应付笔试,复习时更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导致学生们学得死,学得烦,记得陕,忘得快,脱离实际,掌握知识也不牢固,很难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的真实理解程度。

2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实施教学过程之前首先明确运动解剖学的总体目标,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讨论,仔细钻研教材,找出不同符合专业各自特点的知识,重新修订和编排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符合经济社会发需求,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专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要求精讲少讲但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明确,要安排好讲授的内容对学生自学的内容、范围进行认真的分析、安排和导,以解决授课课时数缩减所带来的教学难题,达保证教学体系完整的目的。在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授课比例问题。在讲述人体解剖学知识基础上突出其形态结构和运动的联系。

2.2采用多种方式授课,优化教辅手段

在教育观念上要破除一次性教育模式,教师要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结合体育实际,建立和完善一种既注意拓宽知识面,又注意培养实际能力的多层次终生教育体制。通过启发和讨论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己的学习场所,不再只有教师的声音,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强制性的枯燥无味 的事情,而看成是一种紧张愉快的求知增智的活动。从而对学习就会有兴趣,就会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单一讲述加板书形式,更多的采取文字叙述加CAI课件,配合活体观察、标本模型、计算机模拟等多种媒体并用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多种器官,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取向信息互动。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来获得知识,使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活、真、动”,从而实现了多信息、大容量、多趣味的高效教学模式。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只片面追求“高学历”是不对的,必须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知识讲通讲透就够了,现在则远远不够,学生需要更大范围的“来龙去脉”。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加入一些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校内培训以及外出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对体育运动及解剖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体育院校教师知识层次。

2.4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观察能力

运动解剖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在教学中会出现大量名词、身体形态结构的定位等,单纯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还容易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的印象。而实验课教学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在实验课授课时,课前应布置学生对本次实验课要进行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复习与预习,避免课堂上出现不知所云、一知半解等现象。实验课授课中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言简意赅的将实验内容讲解清楚,同时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穿插提问,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课后可以布置实验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强化学习效果。同时,可以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更为立体动态的效果,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将传统行政班级,拆分为15~20人的小班授课,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还可以提高授课质量,是一举多得的选择。

2.5端正学习态度,促进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要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运动训练专业中一些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给与积极阳性的鼓励,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对于本门课程的畏难情绪。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具体知识的讲解,多举生活中和体育运动锻炼中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学生听课效果,及时抛出问题,提高其注意力。并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研究热点,进行积极讨论,提升其参与意识和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可以选取部分课时,让学生自主、自愿准备10-15min的教案和课件,轮流讲课,在使学生表达能力、胆量得到锻炼的同时,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6完善考核方式,促进素质教育

考核作为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曾对运动解剖学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查,发现这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调查中,对此问题作出问答的114名学生中,87.72%的学生认为应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理论试卷、实际操作、平时作业等,避免一张理论考试决定结业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公平、公正、准确地考核学生能力方法应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考核可分为平时测验、笔试、口试三个部分,平时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笔试是教学活动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考核,口试是对学生动口、动手能力、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只有把这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评价一个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这三种考核形式,能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促进能力的培养。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能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不去死背书,死读书。才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动口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应社会竞争创造条件。3结论

总之,运动解剖学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革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入手,调动二者积极性与能动性,加强实验教学并完善考核方式,如上述几方面齐头并进,形成合力,则对于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提高有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学有法,无定法,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只有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的经验,在教学实施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提出对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有益的思路与方法,才能使运动解剖学教学得到不断发展,以满足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永贵,宋斌.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药指南,2011(10),168-169.

[2]廖小华.对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10-111.

[3]宋高晴,石峰.对《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4-125.

[4]杨赳赳,王国军,王国基.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209-210.

[5]周红林.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13):141.

[6]刘宏骞,赵金良.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2):69-71.

[7]张秀娟,李莉,王鸿翔.运动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0(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