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五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08:45:0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1.对教育技术概念缺乏基本的认识。在日常的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认识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而是简单的认为教育技术就是一些表面的概念,抽象枯燥的理论,认为教育技术就是简单的做做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五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五篇】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第1篇

1.对教育技术概念缺乏基本的认识。在日常的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认识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而是简单的认为教育技术就是一些表面的概念,抽象枯燥的理论,认为教育技术就是简单的做做课件。教育技术的定义的最权威的命名组织是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2.没有理清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培训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是学习计算机技术,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就是掌握课件制作的能力,甚至有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的技能,就不用培训教育技术了,殊不知这是极其错误的。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与呈现。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即关注教育中的技术,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计算机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可粗分为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几个方面。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探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短期培训相对集中,学校资源显得不足。目前能够在短时间内承载的学员相对有限,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大量的学员的培训需求,所以,也使得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然而,被培训的教师大都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大,如何在短期内掌握教育技术能力,从培训中收到实效,还是需要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培训方法运用不够恰当。目前,尧都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大多采用团体推进、整体划一的运作范式。这既不能满足个性学习的需求,又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在培训过程中,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教学激情,不能“言传身教”。讲授教育技术却不使用教育技术,所采用的内容传递方法也不“对症下药”,使技术和理论脱节。忽略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导向,培训模式单一,忽略教师已有的知识体系。教授理论的教师缺乏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与分析,教授技术的教师只局限于一般的基本操作,缺乏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的示范教学。受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工作实际脱节、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般操作内容。教无所优、教无所长,学无所补、学无所获,使得教育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

5.学员年龄结构及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在培训教师中学员年龄结构比较复杂,有些学员是刚任教的大学毕业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快,年龄较大的学员接受较慢,这样他们之间差别就很大,使得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进展缓慢;学员所在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有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相对较好,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就相对较高;有些学校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学员相对来说信息素养也较低。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育技术在城乡上的差距。尧都区中小学教师中,城区教师普遍有过利用教育技术制作课件参加公开课和优质课大赛的经历。这说明他们已基本掌握了电子课件制作的基本技术,并且能够用于教学实践。但是,另一面,农村教师还有相当多的在这方面处于空白状态,对此技术知之甚少或者干脆一无所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不只反映出教育技术在城乡表现出的巨大差距,对我们更是一种警醒。

2.信息化环境的不同。学校的硬件设施薄弱,硬件利用率不高。在尧都区乡镇各中小学中,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设置电脑教室。部分教师反映,他们学校只是有电脑,但电脑放在校长办公室里,他们没机会用,似乎也不想用。绝大多数学校有卫星接收设备和多媒体教室,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室不对教师开放。在教学资源方面,尤其在农村年龄大点的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也只是一本书、一只笔、一个黑板,只有年轻的教师使用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因为学校的硬件设备达不到要求,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缺乏制作课件的知识与经验,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等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使用过教育技术授课。

3.培训教师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由教师进修学校承担。施训教师一部分接受过大专以上计算机专业学历教育,有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另一些则是“半路出家”。有些施训教师参加过省级教育技术培训,有些则没有。这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效率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造成同一内容不同教师讲授的繁简深浅和方式的不一样,讲授的效果不一样。这种效果则直接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结果。另外,教育技术培训时间紧,任务重,强度大,难免使施训教师产生倦怠感,这从另一方面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培训效果。

4.教育管理者方面的问题。教育技术能否更多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教育管理者的作用举足轻重。也就是说领导重视,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就会尽可能完备。学校领导注重提供教育技术的应用平台,诸如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比赛等活动,促使学科教师在进行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中,开始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会极大地推动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的大幅提升。相反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教育技术的整体意识淡漠,导致学校教育技术的硬件严重匮乏或设施闲置,严重挫伤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阻碍他们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掌握,迟滞教师整体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教育发展的滞后反过来又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循环不断地恶化下去,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在就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成为改革当中的一个恶疾;另一方面,极个别领导的不重视,以及对教育发展趋势的不了解,导致很多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够重视,导致一些学校把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作为了一项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加强对尧都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结合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措施。

1.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利用现代化手段,使学员能够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最初的认知,师资培训教师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外,也要善于利用网络学习,充分利用现在的博客、微信技术,让培训学员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一个最初的认识。教师可以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教学方式,比如,从网上下载内地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从学员感兴趣的角度,切身体会教育技术能力在相关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要对学员分专业授课。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科的教师掌握其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因此,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训练,使所有学科专业的教师均能利用教育技术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要制定培训计划。建立长远培训规划??根据本区特点,做好寒暑假参训人员的报名统计工作,合理规划其参训时间,避免出现培训人数的高峰和低谷,建立培训的中长期培训计划。

4.要提供资金保障。教师培训应有资金需得到保障,政府应拿出一些奖励资金,对优秀教师实施奖励,以提高他们培训的积极性。我们尧都区政府在教师全员培训———网上继续教育学习方面,做到了全员免费培训,而在同样属于继续教育的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方面,则是学员们自己负担,在学习积极性方面受到了制约。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第2篇

培训转化也就是说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它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原则,是整个实效性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所在,也叫做培训转化。而能够影响培训转化的因素分别是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

1.个人层面

(1)转化动机。转化动机是培训转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做任何事情都具有一定的动机,或者说做事的动力,它是一个人对将要承担的任务或某种活动愿意努力的内在驱动力。转化动机直接影响着受训者是否能够将培训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及应用的效果如何,也影响着培训后的转化效果。如果培训者转化动机强烈,那么转化效果也会非常好,简单来说如果中小学教师认为培训有利于课堂教学和自己职业发展时,他们会很积极的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会取到较好的培训效果。(2)自我认同。个人对能够成功完成任务所拥有的信心便是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自我认同,通常来讲,自我效能感好的人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具体来说,在培训中,教师如果对培训的内容有很大的兴趣,并且认为自己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具有很好的自我效能感。如果教师自我认同感强,他们会在培训中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完成培训任务,并且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实现培训转化。

2.组织支持

要想更好的进行培训转化一定要获得组织和领导的支持,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培训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上支持能够影响培训转化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培训后期的支持和培训组织文化以及培训转化的氛围。(1)培训后期支持。培训前期很重要,但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和学校为教师所提供的支持及服务在培训转化的效果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举例: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是否会和受训教师参与一些课题的研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提供指导,并且要定期对培训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且根据反馈来改善自己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培训机构和教师是一种长期的相互合作的关系,并不只是在培训期间存在的依存关系。(2)培训组织文化。培训组织文化由学习型组织和可持续学习环境两方面构成。学习型组织主要指教师们是否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教研小组。这些共同体的建立对将培训时期所学的技能和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非常有利。可持续学习的环境也就是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培训环境以及良好的应用环境,这样将非常有利于将所学内容进行高效的转化[2]。(3)培训转化气氛。阻碍或促进教师把在培训中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的组织环境叫培训转化气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管理者对培训的大力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管理者对在职学习的过程中所收获的知识和技能的鼓励程度。举例来说:学校对在教学中能够较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的教师进行表扬;
鼓励教师将培训中的所学的教学理念、技能、方法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其次是组织支持,代表了组织系统。如,学校一定要给教师在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设备提供最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学校也可以将教师职称的评定与参加培训的效果相联系,这样会更加激励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热情。

二、转化策略

1.激发教师的培训动机

培训动机是完成整个培训任务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激发教师良好的培训动机。培训前,学员对培训的重视影响着学员对培训的投入热情以及最终的学习的效果,这也会严重的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效果和最后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将培训中所学习的内容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学校一定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的培训动机,并且要做教师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参加培训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师认清事情的严重性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

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整个培训的主体,它与实际需求的一致性极大的影响着学员培训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从内心深处愿意进行培训,并且主动学习,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训的学习中并且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会实现培训转化。所以,培训前期的需求分析非常重要,要做到“对症下药”,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调查和访问的手段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在具体的实施阶段可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师生之间多多进行交流,学生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向教师进行反馈,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将其解决。例如:让教学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进行指导和示范,有效的分享知识和经验[3]。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学习氛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也会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转化。如果一个学校的学习氛围较浓,教师会渴望提高自己,积极进行培训并进行有效的转化,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培养更多的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学校领导要各个方面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培训[4]。在培训结束后,为教师创造将教育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提供大量的时间、资金和设备。学校也要营造健康的竞争氛围和健康的竞争机制,激发其工作斗志和热情;
学校还应多建立学习型组织,例如针对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和如何更好的将新型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中等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对将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教学中非常有利,也极大的提高了培训转化的效果。

4.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受众的反馈会反作用于传播者。应用到培训中就是学校和培训机构一定要建立良好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反作用于培训机构,以便培训机构更好的了解培训效果,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培训。具体的转化效果评估主要包括: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培训所学达到的范围和频率进行评估,还有运用培训所学内容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难度等进行相应的评估。在评估培训效果时,最根本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最终目的便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学习的成效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实际操作性不强,很难分别哪些因素使其在学习成效起了作用,起了多大作用。但它作为评估的指导思想,一定不能忽视它。

三、结束语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训教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结构;
层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39―03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并以此为依据,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同年6月,教育部师范司审定通过了两套教育技术培训教材建设方案。目前,这两套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初级和中级已经出版,并成为全国统一培训使用的教材。本文结合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透视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和层次,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 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

师大版教育技术初级[2]和中级[3]培训教材分别由八个模块组成,综合各个模块的内容,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1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对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教师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诉求,推动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革命性变化,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均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初级教材介绍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特别是两种不同课型――授导型教学和探究型学习的设计,意在培养中小学教师不同课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中级培训教材围绕单元学习,介绍了如何规划主题单元,围绕特定专题设计研究性学习,创建并利用主题资源,设计单元学习评价以及实施单元教学过程,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中微观层面即指向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2 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

《标准》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依据《标准》,涉及到了教育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导型教学、探究型学习、研究性学习、行动研究等。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游戏、活动等引导教师去体会、理解这些知识。如初级培训教材模块2,就是通过研习案例、小组研讨后,进而介绍教育技术内涵的,使中小学教师在对基本知识有所体会领悟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同时,教材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技术,如PowerPoint、Word、Excel、FreeMind、FrontPage等,教师需要掌握这些软件,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如中级培训教材在模块1就介绍了思维导图工具FreeMind,之后各个模块中均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员利用该工具,使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能力,深入体会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支持作用。

3 交流沟通能力

师大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研讨、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信息化环境下,BBS、Email、QQ、MSN、Blog等信息交流工具不断发展完善,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初级培训教材在模块6专门介绍了邮件管理工具Foxmail,中级培训教材模块1中详细讲解了网络协同交流工具Blog,在其它模块也根据需要穿插介绍了一些信息化交流工具,以使中小学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与学生、家长和他人进行交流,培养教师的信息化交流沟通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

4 反思能力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师成长模式,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4]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更是要求教师能够自我反思。可见,反思能力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也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点之一。写反思日志是培养反思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教育技术培训教材以及培训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写反思日志,尤其是中级培训教材,每个模块的“练习与反思”部分都列出了需要教师反思的几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在Blog上该模块学习的反思日志。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是另一种反思方法,有利于培养教师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高级培训力求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5 教育科研能力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应由过去的工艺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创造型转变,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就能以科学的态度去审视、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这也正是教育技术高级培训所期望达成的目标之一。中级培训教材为此作好了铺垫和衔接,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尤其介绍了一种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内涵、特点和一般步骤。

二 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层次

20世纪70年代末,伯顿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求生存阶段(Survival Stage)、调整阶段(Adjustment Stage)和成熟阶段(Maturity Stage)[5]。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来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来阐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层次。

1 求生存阶段

教育技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更新速度快。在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益,改善教学质量。为满足教育教学和自身生存的需要,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加初级培训的教师,刚刚接触教育技术,对其了解甚微,他们关注的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的操作应用。并且此阶段的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缺乏信心,不愿意进行尝试,甚至产生畏惧。因此,初级培训侧重引领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教学实践初步体会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技术如何支持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2 调整阶段

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面向的是已达到或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水平考试的一线教师,它以初级培训为基础,但内容和深度有所不同,是对初级培训的深化。中级培训特别重视学员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和提高,理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能够进行课程单元层面的教学设计,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创设高效学习环境,形成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另外,中级培训教材充分展示了目前教学中常用的各种新方法,如思维导图、Blog和行动研究等。中级培训中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技术知识和应用经验比较丰富,克服了畏惧心理,心情比较放松,并且会寻找新的教学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 成熟阶段

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他们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育技术应用能手”。经历高级培训的教师,其教育技术能力应该进入成熟阶段。此阶段的教师,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具有充分的了解和熟悉,教育技术应用经验更加丰富,对教学活动驾轻就熟,能够不断地追求并尝试各种新方法,更能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够处理大多数可能发生的新情况,灵活自如地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具有非常强的教育技术能力。

三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关系探讨

前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和层次分别进行了论述,那么这些能力结构与层次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可以视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能力,是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都要求具备的能力,在求生存阶段就已获得,但在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三种能力并不是对求生存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不断提升、发展变化的过程。

处于求生存阶段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知识和应用仅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当他们看到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做法时,不愿意尝试,即使尝试,也限于照搬或稍作调整就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处于调整阶段的教师,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技术知识和应用经验,他们不再满足于照搬和模仿,而会对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切性进行深入思考,对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表现出一种不断反思、调整和综合的行为,反思能力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

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教师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育技术应用能手,是教师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的一个重点。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反思能力是关键。教师在对教育问题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超越,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此时,教师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处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育技术能力进入成熟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2]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中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培训

1调研方法

2009年1o一11月,共计8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吉林省省级教育技术骨干培训者培训,有73人通过eta培训平台参与了eta平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其中参与培训前后两次调查的教师有69人,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5%。调查对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体育、化学、物理、生物政治、地理、历史、美术和信息技术共14个学科。问卷调研项目主要涉及教师对教学常用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实践情况、教师参加过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期望及意见等相关问题

2调研结果及分析

2.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

调查表明,40%的教师学习过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较多的是浏览网页、使用google或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教学资源和使用word或excel等制作电子教案.而对网页制作和动态课件制作的相关软件则知之甚少.教师对具体技术软件的掌握程度不高,如图1。

同时,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课件种类和课件使用频度的调查表明,90%的教师写过教学设计方案,86%的教师制作过powerpoint课件.45%的教师在教学中每月应用1—2课件,每月应用3次以上的教师占43%,还有12%从不使用课件进行教学。这说明。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仍需在实践中更全面和深入地挖掘。

2.2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

1/3的教师认为在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缺少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资源,1/5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1/5的教师觉得缺少准备时间和信息化教学知识。对于本次培训中的教学设计成果,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其不能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使用的主要阻力是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障碍是学校设备的不完善。想要更加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完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夯实信息化教育基础。

2.3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占7%.参加过3次及3次以上的教师占52%;
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教师占28%。由此可见,由于参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相关培训较少,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不仅希望学有所得,还希望能够学有所用,令培训中学习到的教育技术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曾经参加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级别大多集中在省、市级(详见图2),

这一级别的培训能够结合本省的政策和教育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课程,但部级和校级培训的比例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省、市级教育机构,同时校级培训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待更好地展开。

2.4中小学教师对本次培训效果的评价

经过培训,90%的教师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设计方法并理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85%的教师对教学媒体的特性和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开发方式掌握比较熟练;
对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也由原来62%的教师不知道或知道一点,增加到83%的教师都可以比较熟悉;
虽然有极少数教师对教学设计成果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理念及方式掌握不甚理想,但大多数教师还是掌握了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总之,相比培训前,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5中小学教师对未来培训的期望

调查得出,88%的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希望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操作的教师分别占55%和52%。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期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培训能够: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既要注重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关联度,讲授的内容不一定要最先进,但对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用且恰当:各学科、各地区间教师在培训中交流经验,彼此学习,希望多创造基层教师之间、基层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之间培训交流的机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该在全体教师中普及,使全员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同时发掘适合现有教学条件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毋庸置疑,培训是一种能够快速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的有效方式。通过此次培训,原本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教学设计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本次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了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培训未能普及推广.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学校都选择曾经参加过教育技术相关培训的教师再次进行培训,虽然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易于接受培训的内容,有利于培训的展开和技术的再推广,但也导致了各学科教师间教育技术能力差距的加大,使强者更强。二是教师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网络搜索并使用现成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而自己运用相关软件对不符合要求的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却较差,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三是学校的配套设施成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成果实践的瓶颈。由于部分学校资金和信息化硬软件条件有限,使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无法顺利实施,打击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改进教学的积极性,在培训中学习的知识不能够学以致用参考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对未来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1)培训方式多样化。传统讲授式的培训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培训需求,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应在考虑教学实际硬件条件和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远程培训、校本培训、教师参与式等,努力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本次培训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协作、集体讨论和讲师讲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信息化资源等内容的培训,受训教师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设计,让教师能切身感受到教育技术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过程,以及教育技术服务并促进教学的效果,从而积极主动地应用于未来实际教学之中。笔者认为,让受训教师基于实际教学案例或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并且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可以让教师在案例或解决问题中感受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激发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兴趣。

(2)培训内容具体化。一是要关注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教师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并树立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因此,培训不仅要教授参与教师信息获取或处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等。除了通过培训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还要调动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的积极性,营造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氛围。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更应该让各学科教师都意识到信息素养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拥有的。并主动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二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不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同学校配套条件的差异性.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对教师的基础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进行培训,还提供丰富的、适用于不同教学情景的软件学习课程和资源,让受训教师能够根据学科或学校条件的不同,选择符合学科和教学实际需要的软件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培训效果。

(3)评价机制系统化。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对培训效果的有效保障。通过评价来激励参与培训的教师.促进其在教学中主动应用教育技术。同时,不应该只以考试是否合格、作品完成质量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当前培训大多只重视对培训对象的最终成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培训过程的评价。笔者认为受训教师的学习过程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培训对象的实际学习情况,培训老师可相应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完整的评价还应延续到后期的教学实际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纳入到继续教育或职称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培训 培训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57-01

1 传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经教育部师范司审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指定培训,课程专门针对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设计,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课程开发吸收了INTER未来教育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和国家已有的基础环境开发设计的。

中小学校教师直接面对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能力的提高更应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信息能力的核心是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应用的实践能力,所以,培育信息能力的过程还是提高学习者分析、收集、整理、归纳等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中小学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从信息意识教育、获取信息能力、学习者的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入手, 内容上综合考虑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技能要求,采取“知识构建+活动+理论指导+应用案例+评价”的形式,注重专家引领与教师参与紧密结合,授导教学与体验学习紧密结合,教材培训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面授培训、远程培训与校本培训的紧密结合,逐渐提高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2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应注入的理念

2.1终身培训的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在更新,教育在革新,我们的教师教育培训只有真正落实在“继续”两字上,才能具有生命力。进行培训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讨论、训练、实践及研究等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2.2开放培训的理念

树立开放培训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灵活性。多媒体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它是一个培训平台,也是一个应用的环境和工具,真正实现了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随机交互,实现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全天候、全方位共享,教师可以自主、快捷地获得和利用各种信息,打破了教师教育培训在时空上的束缚。

2.3主体培训的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的过程,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新知识,进而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它打破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而应该给学习者创设情景,通过自主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真正把知识融为自己的内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体,既不是教师进修院校,也不是行政主管领导,而是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增强一线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培训中“要我学、被动学、强制学”的现状,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融合法”培训模式

“融合法”培训模式,就是在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知识管理理论等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能很好的解决理论与技能相脱节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参培教师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参培者感兴趣,他们才会听的认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本身就很丰富,所以在教学中任何一部分知识都结合有趣的实例来讲解。在讲解图片资源的加工处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笔者适时在课件中讲述“网络小胖”事件,把网友们用Photoshop工具软件处理的一系列“小胖”展示给学员欣赏,让他们对图片的再加工处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一部分学员甚至花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研究图片处理软件;
再比如讲解网络应用环节时,必然会讲到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因为很多参培学员都用无线路由器,怎么选一个好的无线路由器、怎么配置、怎么提高无线网络安全等,对这部分枯燥的网络生僻名词,在讲解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员都比较感兴趣;
又比如在讲解word图文处理软件时,除了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外,培训教师应引导被培训教师应用word进行信息化教案的编写,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案编写产生兴趣,从而引人教育技术理论,并提出现代教师应具备编写信息化教案的能力。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是以任务为导向,希望解决具体问题,并希望看到学习成果。如果把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缓解教师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还可使教师有一个消化理论的时间。这样,教师技能提高的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渐上了台阶,理论与技能的相互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教师如何接受培训将影响到他如何去教学生。

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离不开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必将促进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各种理论融人到不同技能学习中的“融合法”培训既避免了理论与技术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现实”,也使技术操作有了理论指导,而且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与教学实际结合,使其所学能立刻应用,体现成人培训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教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教育的地方也必然要求有教育技术的存在,教育技术应该融合到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之中。教育技术不仅使教育本身发生了巨大裂变,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教育技术为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支持和推动力,它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