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畜牧专业毕业论文【五篇】

发布时间:2023-07-29 13:00:12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感召下和市场机制的牵动下,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但是,与建设现代畜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畜牧专业毕业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五篇】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探索

 

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感召下和市场机制的牵动下,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但是,与建设现代畜牧业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县畜牧业还存在科技含量和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的要求,结合我县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双轮驱动促统筹、破解难题惠民生”的活动主题落到实处,从而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加快规模健康养殖发展,特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推广工作的发展应建立畜牧推广基金的设想和建议,通过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扶持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结构可进一步优化,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新技术进一步普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逐步实现畜牧业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基金”有两个用途,一是利用基金的作用,来解决当今由于受市场经济冲击而出现推广工作中的不适应问题,加强壮大推广体系建设。二是促进推广项目的转化,抓好推广典型鼓励农民提高饲养业中的科技含量。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

畜牧推广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服务事业,它将畜牧新成果、新技术介绍给农民,使其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素质、追求社会效益,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畜牧推广的这一属性不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改变,而应继续强化。

但是,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具体推广部门和个人,又不能不追求自身利益,努力增加收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因此,也都在探索通过有偿服务和经营来创收。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但是面对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面对非常分散的服务对象,面对相对低下的农业效益,面对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制约因素很多的农牧业,推广工作不可能多是有偿服务,有偿服务的领域是很小的,况且服务收费的标准也很难确定。

围绕推广工作开展经营服务,不失为一种创收手段,也有不少好的事例证明这一手段的作用。但是,开展经营势必牵扯推广部门的精力,弄不好也易使推广偏离其正常轨道。要解决好推广部门自身效益与推广对象的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使其自身建设与事业发展同步进行,笔者认为建立畜牧推广基金的办法是可行的。基金由国家投入专款,由畜牧推广部门掌握使用,主要用于:(1)畜牧推广自身开展有偿服务项目的投入,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增强自身活力,促进推广事业的发展。对于好的项目要集中投入。(2)有发展前途的大型农牧场户的科技项目。(3)专业户或科技示范户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提高科技含量的可使用“基金”。实施上述计划必须有以下两个条件的保证。一是制定具体法规和政策,保证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落实。要以法律形式保证国家和集体对推广工作资金投放而不以某位领导和某级政府对推广工作好恶确定投入量。二是政府要保证畜牧推广的计划性投入,计划和市场,这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两种手段,有各自服务与经济建设的不同目标和适用范围。对于社会公益性非常显著的农技推广工作,其经费还应主要靠政府的计划性投入。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即使在实行市场经济多年的国家,也多是这样做的。在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促进农技推广工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期待于市场的只能是辅助作用。所以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工作者自身利益的保证,还主要靠政府的计划性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入,知识更新,新项目的引进更需政府的扶持。

必须说明的是:利用畜牧推广基金只能用于农技推广部门开展适当的经营服务,但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只是作为更好地开展农技推广的手段。对好的项目一时效益又上不来的可给予少部分的无偿投入,以此来强化推广部门自身的建设,好的推广项目能顺利推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结构性矛盾;
畜牧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75-02

就业结构性矛盾指的是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出现结构性不平衡,即“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2016年又是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一年,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而且中职毕业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1]。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仅关系到青年人的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化解高等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一、畜牧行业就业现状

(一)畜牧人才不足

十以来,畜牧业发展迎来了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但是,与之相匹配的畜牧高等教育存在着与畜牧行业之间明显的供需错位现象。在畜牧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常常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畜牧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又无法适应现实工作需求,这一供需矛盾成为制约畜牧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2]。由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以及对畜牧行业的不了解,畜牧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面临招生难的共性问题,这必然带来畜牧人才数量不足的严重后果,以江苏畜牧院校为例,每年畜牧企业人才需求量与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可以达到10∶1,而2015年水产养殖专业的岗位需求比甚至达到近20∶1[3]。除此之外,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缺失等畜牧高等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都大大影响了畜牧人才的培养质量,导致畜牧人才供需错位的严重化。

(二)畜牧企业吸引不够

目前我国畜牧业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期,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农科大学生毕业之后一般情况下首先要去基层锻炼,而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条件不理想,与城市中在办公室、实验室工作确实差异较大,容易导致农科大学生毕业后改行等问题。加之,目前我国众多畜牧企业仍处于小微型规模。一则无法提供较高的薪酬和优渥的福利待遇以吸引高质量畜牧人才;
二则无力提供高层次人才大展拳脚的发展空间;
三则畜牧行业社会地位较低,难以给予人才以成就感和骄傲感;
四则往往地处乡镇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到大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
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了畜牧企业频频遭遇招人瓶颈。

(三)用人单位管理水平不高

畜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畜牧企业发展的又一大因素。我国虽然是农业文明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粗放分散的经营模式、低效落后的生产技术、因循守旧的管理机制使得我国农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理念、策略和组织结构仍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模式上,仅凭经验管理,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或把人力资源管理认为只是人事部门的责任。对于员工,既无合理的安置措施,又无科学的上升平台,仅仅把人作为一种力来使用,而非一种才来培养。这种无法与迅猛发展的经济态势相匹配的管理水平,间接导致了畜牧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这无疑是对人才量质不足的畜牧企业发展雪上加霜。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优化高级人才培养

模式的措施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一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失衡。想要解决畜牧行业就业结构性矛盾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维度入手优化畜牧人才培养:一是深化教育改革,从高校培养人的角度,着眼于提升畜牧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其适应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
二是促M产业转型,从企业培养人的角度,着眼于减少对低层次劳动力的依赖,扩大对中高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并提升劳动者的待遇与工作条件,做到合理用人科学育人。

(一)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

农科院校是畜牧人才孕育的摇篮,目前我国共有百余所农科院校,农科在校生已达数十万。但是畜牧企业普遍认为高校畜牧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造成这种供需明显错位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发展模式单一,目前很多高校正沿着“一般大学―综合大学―研究性大学”的模式发展,偏重于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质上仍然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固态知识的增长;
二是评价标准偏差,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将能力置于品德之上,越来越少地教育学生要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而是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传播给了学生,使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致使他们很少去思考身为知识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
三是专业教学滞后,部分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众多专业的存在更多是因学科或学校发展需要,而非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专业的开设常常基于学校和学院的既有基础,或是反过来什么专业热就开设什么专业[4]。

1.明确定位,增加职业培训。农科院校应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特色,改变单一雷同的发展模式,同时注重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不能只偏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才是教育的根本。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不能过多涉及职业培训,如果将高校与职校相提并论就拉低了高等教育的层次。这种观点非常荒谬,教育从来不分高低贵贱,根本的宗旨都是培养人、发展人,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放下精英教育的包袱,真正接地气地“因材施教”,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涯规划、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生价值。

2.科学培养,注重品德教育。高等教育应该避免功利化倾向,尤其不能单纯以就业率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注意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非数量,要能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不能让当代大学生成为扩招下的牺牲品。同时,高校更不能将一些公共政治课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唯一途径,德育的教学内容应当更多地显示在学生日常的实际行动中,显示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成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更新内容,合理设置专业。农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一定程度地考虑市场需求,避免缺乏特色和专业趋同。但是现如今很多农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了学科和学校需要,往往划分得过细,一味追求全面,而忽略了专业的质量。同时许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过于陈旧,甚至多年一字不改,以此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学生的第二成绩单纳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尤其对于需要直面生产一线的畜牧专业而言,实践能力对学生更为重要,只有改变学生重分轻能的“偏食”状态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

(二)促进产业转型

畜牧企业是畜牧人才孵化的重要基地,对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人才永远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不仅有合理用人的责任,更应该有科学育人的意识。当前畜牧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家族式用人制度,当前畜牧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多由个体经营或合伙经营演变而来,在人才管理模式中较多采用家族式选拔和管理,容易导致所有权与管理权混乱,难以留住创新型优秀人才;
二是扁平化管理模式,畜牧企业较多采用实际有效的“扁平化”管理,加快信息流的速率,提高决策效率,精简管理层次,但是“一对多”的组织架构导致企业决策者无法集中有限的精力进行市场对策和战略研究,同时管理层次的精简势必造成员工晋升机会的减少;
三是唯能式擢升原则,对企业而言,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畜牧企业更加注重效能的产出,在人才的提拔培育别重视员工的经济价值,而往往容易忽略员工品质德行的培育,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1.促进转型,吸引人才。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是紧密相连的,产业升级就是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5]。当前畜牧企业大多是粗放型生产,现代化、机械化的全产业链普及程度较低,许多一线艰苦岗位仍然需要人工完成,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确实难以吸引大学生加入。因此,畜牧企业当务之急要通过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依靠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劳动力依靠”的低端化生产向“技术集成与服务”的高端化运营转型,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

2.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企业当家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人才任用、培养上负有最重要的职责。一个拥有过硬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能够成功建立和运行家族成员退出机制,运用适当的股权划分等方式,既保护家族成员的切身利益,又不引起企业内部不必要的内耗。并且,企业当家人还应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培育人才,要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给予合适的人才以合适的待遇,比如畜牧企业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就需要提高工作以外的各种待遇福利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并为所有员工开设各类擢升的通道,描绘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让他们更加安心地在企业工作发展。

3.合理规划,培育人才。畜牧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定位以及运营策略合理规划人才的未来发展,着手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使现有的各类人才,学有所用,专有所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要注重现有员工的继续教育机制,使所有员工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内的新兴知识和讯息,不断扩充自身的专业理论,提升职业技能,更好地为工作服务。对于有科研能力的人才,应为其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生活待遇,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尽快在工作实践中成长,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就业 压力大.[EB/OL].http:///cj/2016 /02-29/7777149.shtml.2016,(2).

[2]梁正翠,王志跃.校企联合培养高等畜牧人才工作探讨 [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1).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这一深刻论断正符合高职畜牧兽医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校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经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能认真、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为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薄弱环节。高职院校,尤其是农业类、畜牧兽医类学校,生源多来自省内各职教中心,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选择畜牧兽医专业是因为技能操作少,理论知识容易掌握,通过短时间培训即可升入较为理想的高等院校。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学生并没有考入本科院校,而被高职院校录取,他们缺乏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每年开学初都有要求转专业的学生,这也是专业思想稳定性差的一个体现。高职院校多建于2000年前后,多数是由原来中专学校合并、转型、调整而来的。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条件、设备还急待充实、完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没有实践或实践机会少的专业性教学是枯躁乏味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社会几千年,经历了几种社会制度,因劳动性质、分工的不同便形成了各行业上的高低贵贱,畜牧兽医始终被视为低级的行业,这也影响了学生的思想稳定性。有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没养成“爱学习、好劳动”的好习惯,却染上了爱上网、喜、会抽烟、好喝酒的不良习气。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相比转行人数相对较多。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为例,2011年双选会相关企业共提供776个岗位,而应届毕业生165人,供求比达4.7:1,呈现供不应求趋势。当年就业率能达到99%,通过对08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毕业1年后转行人数已达10人,而会计、计算机和旅游专业分别为5、4、7人。毕业后第2年畜牧兽医专业转行人数已达22人,第3年达31人,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高职畜牧兽医学生大多数去养殖场、兽医诊疗单位、兽药厂、饲料厂就业,这些企业生产风险大、成本高、工作环境差,所以,毕业生转行人数较多,这也体现了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思想稳定性较差。

二、实现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思想稳定性的策略

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中指出“: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了,专业思想的稳定性才有保障。

(一)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素质为基础、服务为宗旨”的形式多样、生动规范的专业思想教育体系学校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选用与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极为相关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必修课来抓。学校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相关教师的思想道德及学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聘请相关行业的优秀企业家、管理者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课的教学工作。学校要定期开展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请革命老前辈、优秀毕业生及自主创业人才进入课堂做报告,且每次活动要给学生出题目、写心得、谈体会,不能流于形式。校园内要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政治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校园网络、宣传工具、教育形式等要建立监督检查机构。学校要强化德育综合考核制度。把学生在校的思想政治表现、专业思想的稳定性、日常行为、劳动态度、实践能力等做为考核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有效的、不流于形式的综合考核方法。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应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教育,特别是直接做学生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教职工的思想状况无不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学理念,强化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实践教学设施建设高职院校起步虽晚,但因国家高度重视,学校自身努力,几年来校园建设发展很快,已具备相当的办学规模。应把强化校内软硬件建设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教师师资水平。当前,高职院校65%以上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很多院校硕士比例已达10~30%,他们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操作能力尚待提高。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对高学历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某些高职院校在当地可能是最高学术单位,因此,它的设备、技术条件应在本地区具有领先地位、具有带动作用。但不能偏重电化教学设备的添置,尤其是畜牧兽医专业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很多实践训练是不能用多媒体教学来代替的,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习场所的有益补充,是学生进入社会,接触生产实际的桥梁,也是专业教师下场锻炼的好场所。学校应重视扶持那些有实力、有先进的生产工艺、愿与校方合作的生产单位,把它们做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三、结语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畜牧技术推广

 

我市畜牧推广在“九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也是很突出的,主要表现在:队伍不健全、技术人员少而后继无人,知识水平落后,服务功能不全等。科技论文,畜牧技术推广。。这些问题的出现除畜牧自身存在的问题外,更集中地反映在投入力度不够这个问题上。科技论文,畜牧技术推广。。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畜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问题

这个问题从“九五”期间就表现得日益突出。全徐州市包括县站在内共有市县两级独立畜牧推广站不足10个,拥有正式职工近400人,业务人员约占60%,但真正学科毕业的仅占25%,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0%,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一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主管分配工作的部门不论分配对象是学什么专业的,一律按指标下拨,如转业军人或技校毕业生等,这些人员占畜牧推广总人数的15%左右;
二是职工家属子女就业造成的,由于大社会承受不了待业者的安置问题,故本系统的子女只有自己安置,这就造成了非专业人员的增加,约占10%;
三是关系单位,领导部门等安置的人员,约占5%左右。随着老知识分子的离岗,新的学科人员又分不进来,取而代之的是非专业人员,而这些人员多是社会待业人员,素质较差,许多人不能安心工作,不爱这一行,只是想在“事业单位”混点儿工资,因此,专业人员减少现象日益严重。

另外,畜牧口的干部不流动也是一个因素,畜牧干部在提拨使用上机会相对少一些,很少参与到干部任用“大循环”当中去,当几十年股长、科长、局长的非常普遍,用畜牧干部的话说:“凡是改行的都出息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这个问题,畜牧干部实在感到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奔头,挫伤了积极性,促使一些人改行或不求进取。严重影响了畜牧技术队伍的建设和事业的发展。

2、国家对畜牧推广投入问题

“九五”期间畜牧技术推广成就显著,这是广大畜牧推广干部在条件差,农民认识差等诸多不利因素的环境下,经过艰苦努力所得到的。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畜牧推广行业的基础建设、服务功能、人才培训、知识更新四个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基础建设是畜牧推广的根基,由于经费不足,专业人员每年都不能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知识得不到更新,根本适应不了技术服务的需要。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到现场指导就行了,农民感到很满足,而现在不行,电教、形象教学等手段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今后的培训方式,各地经验交流,技术的传递全部靠音像设备来完成,然而我们在这方面很落后。只有认真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

(二)解决问题的决策

解决问题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一是抓住科技队伍建设这个基础;
二是认真研究将有限的资金如何用到点子上,把好投入关。

1、解决科技队伍建设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畜牧系统自身做起,领导者要提高抓好队伍建设的认识,不要被当前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所束缚,要拓宽思路,解放思想,挖掘各方面有利因素,杜绝不利因素,解决好队伍建设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协调好有关部门,阻止非专业人员调入安置,争取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技术队伍;
二是加强基础培训,对那些年龄较轻、文化基础好的非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鼓励自学或上业大等,开辟学习渠道,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是加强服务功能建设与广开就业门路,利用有偿服务及开展社会服务等手段安置非专业人员或其他闲散人员,使这些人既不影响专业人员的正常工作,又能劳有所得,这无疑对畜牧推广工作及技术队伍的建设、发展与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国家投入对策

投入是促进畜牧推广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投入不当会造成资金的浪费,笔者就畜牧推广的资金投入问题及其对策谈点看法。

(1)分级分项投入:要想达到准确投入就必须了解市县两级站的工作特点。哪级站应该干些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够做到准确投入。市级畜牧推广站主要是对各县级站起到业务指导、指标任务的下达,技术骨干培训、工作协调、综合服务、技术横向交流、项目引进试验与典型的综合;
县级站主要是对各乡镇站点及专业户提供直接的技术与物质服务,农民培训、技术咨询、提供种畜及精液供应、抓典型等项业务。

从市县两级站的工作性质看,市级站的资金投入应抓住四个方面:一是技术骨干的培训,其主要的培训对象是县级站技术人员及大型畜牧场、户。二是综合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1)、协调各县站的专业物资供应、印发科技资料等,如液氮供应问题,目前各县站直接到厂家取氮,由于种种原因使供氮常出问题,每年都损失精液4万余粒,价值12万余元,损坏车辆等,每年全市约损失30多万元。如果由市站购一台液氮运送槽车即可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好处一是市站可以把氮直接送到各县站、各站可节省时间与车辆;
二是集中统一购氮价格便宜。科技论文,畜牧技术推广。。三是供应及时,减少各县站经济负担,这项工作只有市站能协调办到,放到哪个县站也不行,因为一台槽车总价值约40万元,哪个县也承担不起,另外也用不上。又如统一供罐问题,市站可协调各县站视其任务量及其使用情况综合调整,更有利于发挥国家投入的作用,集中购罐还可节省罐的成本;
(2)协调培训业务,如全市购置一套电教设备各县站巡回使用即可达到整体培训的目的。对于没条件购置电教设备的县也不影响培训办班。(3)利于统一印刷科普材料。如市站拥有一台打字机、复印机可解决全市各站的需要,如各县站印发科普资料由于单位面积小,印刷量小成本高发放有困难,无偿发放又解决不了资金问题,如由市站印刷,由于量大成本低就很容易发行。三是设立综合服务基地,主要是为各县级站及大型场、户提供一个试验、示范、学习实践的场所,“农业技术推广法”也明确规定市级农技推广部门应有两公顷以上的试验基地。由市站建一个“服务基地“即可,不必要各县都建,以免浪费资金。四是行政经费投入,这方面除人员工资福利按规定拨给外,着重在业务人员差旅费和专业用车上投入。专业人员下乡服务及外出学习培训较多,专业车辆用途广而费用高都应给予增加投入。

县级站投入除必拨的工资部分外,在三个方面为重,一是抓住基础建设,其主要内容有:1、固定资产建设、包括种畜禽舍、办公室、检验室、试验场地等。2、购置种畜及生产设备、检验设备等。二是农民培训与技术咨询,三是为开展有偿服务提供资金及物质的支持,如供精供氮及其他物质服务与供应方面应给予无偿及有偿的支持,使其壮大发展,增强服务能力,发挥基层站的作用。

总之,所谓分级分项投入就是根据哪级站,哪个单位的工作职责,所抓项目的多少,工作量等内容决定投入的数量。如一个站一年计划办几个班,抓几个推广项目等情况来考虑资金问题。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养殖类应用型人才;
职业能力;
教学体系;
构建

一、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构成

高校农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农村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实用性人才。具有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性、教学重点的技术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双重性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性等主要特色。从近几年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的养殖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从业岗位看,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是农业经济管理类,在县、乡、村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或为各种养殖类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畜牧经济人等;
二是畜牧技术推广类,在市、县、乡等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普及工作;
三是专业生产与技术操作类,主要从事国有、集体、私营畜牧业企业(畜牧场、饲料加工厂、畜产品加工厂等)的生产与经营,包括兽医院的经营;
或为科研单位、高精尖类科研工作者助手等;
四是畜牧生产资料或畜产品的营销类,主要从事饲料、添加剂、兽药及畜产品的营销;
五是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主要从事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以上述的就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农业行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可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核心是掌握与职业或岗位有关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的能力。高校养殖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构成及其分解如图1所示。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养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筛选出与培养职业能力有关的、就业后使用频率较高的学科知识内容,配合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同时,考虑学生的就业空间,适当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较为宽广的择业范围。专业教学模式可以表示为:职业岗位要求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技能课够用的基础课必需的公共课。理论课程主要是为培养综合和专项的职业技能服务的,实践课程有相对独立的体系。

理论课程的公共基础课以适用为原则,适当减少课程的门数和学时量,加大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时量;
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重组,设置关键专业技术类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点;
增加选修课门数,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化方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增设人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与传统的教学体系比较,内容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实验课程独立设置。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于2006年修订的高职应用型本科教学计划时,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分别设置成理论课和实验课。二是实习实训内容模块化设置。每个模块由若干项目构成,每个项目明确实训目的和要求、实训内容、操作技术规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项目及内容。三是综合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实践综合能力培养个性化。即以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为宗旨的大四年级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按学生的就业目标和个性化选择安排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方案

三、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模式

突出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合理利用学校和畜牧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教育模式。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对养殖植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主动与畜牧业企业和畜牧教学实习基地合作,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2003年起将四年制校本部办学模式改为“3+1”模式,即学生在校本部学习3年理论与部分实践课程后,第4年则主要到实习实训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其中大四的第一学期是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系统的专业生产实习,第二学期则让学生与自身就业择业相结合,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完成最后的毕业综合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参加实习基地或实习生产单位的畜牧业生产、经营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等,还可参与畜牧生产科学试验及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参与畜牧业生产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从而使自身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同时为毕业后的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这种教育模式,我院养殖专业每年约有1/3的学生在实习结束时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协意书。实践证明,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是实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卢进南[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