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小诗【五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7-29 13:30:12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每篇古诗词虽说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教起来却不容易。上公开课时,也极少有老师选上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课。也许是觉得一首古诗词就这么几十个字,信息量太少,不屑一教;也许是古诗词真的很难教,这样的课堂太难“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节小诗【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师节小诗【五篇】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第1篇

每篇古诗词虽说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教起来却不容易。上公开课时,也极少有老师选上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课。也许是觉得一首古诗词就这么几十个字,信息量太少,不屑一教;
也许是古诗词真的很难教,这样的课堂太难“出彩”了,大家都不想吃力不讨好。于是乎,在古诗词教学上,大家几乎都怀着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观看了济南市洪家楼小学张洋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后,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笔者对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激发诵读兴趣,把握好节奏和韵律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读,无疑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法宝。古诗词教学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进,读懂,读深。个人浅见,一节古诗词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在于读的效果,而读的效果,又在于诗情诗境的创设,而诗情诗境的创设,则依赖于教师个人古诗文素养,尤其是教师本人诵读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对诗文诵读的研究,提升诵读水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师可以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曾说在“咏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也可以让他们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当那种顺畅悦耳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通过学生喜欢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诗情诗境,提高教学效率。

二、 注重古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古诗词把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等都凝结成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认真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以诗传情,品诗感悟。例如,张洋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中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是这样品味“卧”字的:看图观察,并想象小儿的神态、动作等,反复品读这句诗,让学生把“卧”换成“躺”或“趴”,想想有什么感觉。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卧”的情境、“卧”的情趣。辛弃疾这首田园诗词的风格、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整合资源,拓宽视野

古诗词灿若繁星,我们要精心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这样,既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感悟,又可以丰富拓展学习内容。例如:张老师在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引入《清平乐・村居》时,让学生背诵高鼎的同名诗《村居》;
当学生描述到“大儿子在田间锄草”时,引导学生吟诵《锄禾》;
当学生描述到“小溪里开满了荷花”时,引导学生吟咏《江南》。教学时,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的基础上,让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前后联系,拓宽学生视野。

四、运用多媒体,“画”中感悟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必不可少。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易唤起同学们强烈的探索欲望。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第2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几年前就下过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去传统化”最厉害的国家。这是好听一点的,说难听一点,忘祖最厉害的是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好古诗课,让古诗文的经典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的基因,对学生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关注文体,开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从小学低段就开始出现,粗粗统计了一下,低年级有6首,中年级有12首,高年级有诗12首,词3首。古诗的量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五年级开始出现词,从教科书编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编在五年级的古诗两首中,描写的是西湖的一动一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六年级的爱国诗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级的两首借物言志诗。

在小学进行古诗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第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这样叙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古诗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淀作用,老师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却让我们有喜有忧。古诗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老师。于是我们在各类公开教学中经常难觅古诗的踪影,有幸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课堂:要么是让孩子不停地重复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
要么是老师不停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很多古诗课堂往往“滑进”这样的误区,“把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全部”、“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教学千课一面。“析词――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显,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古诗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基于学情,挖掘诗歌类文体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课堂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展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

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诗意,了解诗的内容,这部分必须扎实;
其次是意境,古诗描绘的场景,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但一节课中情感体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有所选择。古诗距今有上千年,诗的情感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人生境遇都有联系,今天我们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落脚点:关注诗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学情,研设“这一首”的教学内容

以《绝句》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先看教学内容。《绝句》这首诗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夏天西湖满池的荷花作为描摹对象,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写景,明为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热爱,实则抒发诗人对朋友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是“送别诗”的佳作。而且这种整首诗写景,但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作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其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一首“别样”的送别诗。

再看学情。《绝句》是中年级的古诗,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正是孩子们喜爱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级的一首诗,古诗学习一般分为“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四个环节,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解决前三个环节(“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但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在描绘西湖荷花,体会诗人如何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好这首送别诗带动这一类古诗的学习。

最后看课堂。《绝句》可以分五步教学:激情导入“期待美”,初读古诗“节奏美”,赏读古诗“画面美”,诵读古诗“情感美”,拓展古诗“延伸美”。从教学中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老师较低年级已有了明显的年段差别,这首诗具有明显的主题。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首先侧重的是学生对诗的认知,将诗意说明白,领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师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节中年级的古诗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可以呈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第一,注重吟诵,让学生得其韵。读诗句时,不仅要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注意押韵。第二,注重情境,让学生入境。如老师出示西湖十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其他景,而独写此景。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别样之美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更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体会这首诗的别样之处。这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送别诗,教材中前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平时积累有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不同,单单诵读诗句,让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夏日荷花图,但勾连题目,浓浓送别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级初识一般送别诗的基础上拾阶而上,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不同写法呢?老师不仅要关注诗文,还要研读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这样文中蕴含的情学生体会时就水到渠成。

这节课是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比较中年级,我们发现诗的思想感情比中年级更进一步。作为高年级的古诗佳偶写,老师教学的侧重,已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还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能力,感受古诗凝练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 教学 步骤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古诗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较好的时期,学习一定数量的古诗,引导他们感受中华优秀文学遗产的精华,体会理解诗中的意境与哲理,这无论对学生学习,还是对传承中华文化,都是有益的。但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主要靠语文课,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如何有效、高效地让学生提升更多的语言知识积累和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目前古诗教学,问题很多:或者是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
或者是教师独占课堂,讲解过多,诗味全无;
或者诗意不懂,影响理解。那么,教学时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学会学习古诗,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古诗之趣呢?笔者对古诗教学的方法和步骤做了分析和概括,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其实,细心分析古诗教学的目标,无非是下面几个方面: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粗略了解诗句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另外初中生还要学习一些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概况,体会诗歌意境。而落实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一项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面,这要求老师必须了解学生如何参与古诗学习,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以上目标简化为三个字:读、说、想。这三个字既是目标,又是方法和步骤。下面对其作具体说明。

一、读

熟读全诗是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古诗教学对读的要求都可以这样确定: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诗歌的节奏与停顿,再高的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上课之初,教师出示读的要求,提示古诗的一般节奏:七言诗一般的停顿是四三节拍,即前四个字是一个节拍,后三个字是一个节拍;
五言诗则是二三节拍,既前两个字是一个节拍,后3个字是一个节拍。具体到一首古诗,教师还可以据意义另行提示停顿。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情况具体处理。生字教学这样做,方法得当,要求明确,估计在3-5分钟内读熟一首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成问题。

二、说

说是要求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老师的讲解能大体明确诗句的意思。出于押韵、平仄的需要,再加上古今语言习惯的不同,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而且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所以古诗中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语言现象。有时一味按原诗的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意迥然不同;
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其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疏通诗句大意,教给他们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诗妙处。具体做法是: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
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理解诗句大意的学法具体概括为八个字:扩、留、补、换、调、嚼、猜、连。

1.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如《牧童》一诗中,把“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换成“铺天盖地”,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得茂盛,原野辽阔的意境。又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吹绿”之意。

2.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地名、人名、官职名、部分古代器物名保留不动。

3.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即在直译古诗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古诗中的介词、助词往往省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省略了“于”。在使用“补”法时不要死板,要灵活运用,只要学生直译的内容与古诗原意基本相符就可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4.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如把“舟”换成“船”,“还”换成“回”,“但”是“只”,“走”是“跑”;
古物名换成现代词,如“鼎”换成“锅”。

5.调:词语顺序颠倒的要调整,直到意思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啼鸟”是“鸟啼”的倒置,这些字词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

6.嚼:诗中关键的、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7.猜: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中词语的含义。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卧”时,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大家争论不休。于是,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这对促进学生情感力、想象力、记忆力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8.连:将句中解释的各个词语连起来翻译。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或查不到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解释关键词。在教学中教师要解释关键字句,以字达词,以词通句,梳理句意,理解全文。

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教师除了提醒学生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学生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讲,避免学生理解错误。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看到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而发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明月何时照我还”不是质问回家的时间,而是感叹没有时间回家。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想

想是要求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诗中的音乐美。且有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使学生深刻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感情基调,然后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
“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使全诗节奏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要学生了解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
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学生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把诗中所写的景物,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例如,在教《山行》这首诗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学生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纸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了解历史背景也是体会诗歌主题的重要方法。有时候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是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很难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何况是不谙世事的中小学生?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有关作者写诗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笔者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汪伦这两个人,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及其写作背景,也能直接引导学生对诗歌有大概的理解。学习杜牧的《江南春》时,教师结合最后一句讲解当时唐朝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佛教建筑的历史,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作者“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了。又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而如果教师在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怀恨在心想对付兄弟曹植,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其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第4篇

1 尊重文体,彰显诗歌魅力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特点是用天真而精粹的语言抒发着饱满的儿童情感,勾勒出美好的意境。这首诗也不例外——在活泼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浅显的内容中,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恋扑面而来。那么,对这样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我们该如何进行定位与设计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关注这样两点:首先,不能把诗歌肢解。任何一种情感都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能够负载得了的,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相互支撑才能负载动诗中浓浓的深情。所以,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所以,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歌是不可以解的。”在教学中,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形式,让学生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当下的生活对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读出自我,而只有当学生读出自我的时候,诗歌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其次,教师要注意用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引领学生品悟诗歌的艺术美。虽然这首诗的阅读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老师不能把自己放置在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上理解这首诗,只有自己心中有高度的时候,才能带着学生走向高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诗歌的艺术美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具体到这首诗,我认为,可以从诗歌的节奏美、想象美、情感美几个方面去关注,教学中把教师心中的关注以一种符合二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式来呈现,使学生在诵读中浸润其中,从而全方位感受诗歌的美,唤起对儿童诗歌的喜爱之情,体会诗歌中美好的师生情怀。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就从试图体现以上这两点来考虑,旨在充分尊重并凸显诗歌这一文体。整个教学过程,我力求简约明快,提倡整合,只安排了三个板块,即进行富有层次、有目的的朗读:“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细读诗歌,读出节奏;
赏读诗歌,读出韵味”。教学手段也力求简便有效,屏弃烦琐的分析、支离破碎的讲解和故作深奥的解读。具体到本课教学,即引导学生着重通过各种形式、逐层递进的朗读,以读为主,在读中学、读中悟,让孩子们读出这首小诗蕴涵着的师生之间美好真挚的情谊,并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想象美和情感美,同时和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比如,诗歌中的第三、四小节,语言形式相似,想像丰富,意境优美,情感丰厚,可做品读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的学习活动,从而带动全文的赏读。事实上,孩子们将这《一株紫丁香》学得尽心,读得投入,师生情就在这不经意间被一次次激活。这样的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得学生乐于接受,课堂自然鲜活地流淌出诗情画意的美来!因此,教学生阅读诗歌,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我们要多用朗读来带动孩子们解读出诗文的魅力,从而彰显出诗歌教学的魅力!

2 诗贵品读,品味诗情画意

文有文的灵魂,诗有诗的韵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再者,诗贵在品读,“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诗歌的教学。因此,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教学中,我设计了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小组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先让朗读的面能普及到全班学生,同时又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但是老师用同一形式,又容易显得单调,而且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所以,之后我又安排了师生对读、评价读、诵读、配乐合作美读等形式,一方面老师的加入让学生更感兴趣,比如,课伊始,老师深情朗诵全文,就很好地营造出诗歌那温馨、美好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是为了加强范读,给学生指点朗读方法。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03-02

一、问题提出

1、概念界定

新教材:本文所说的新教材是相对于课改之前的教材而言,是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2001年6月第一版,2008年5月16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古典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歌体裁形式。

2、研究意义

古典诗歌是作为幼儿启蒙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教材,优秀的古典诗歌能震撼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人们的人生根基和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一生的发展道路和价值取向。旧时的语文教材虽然有不少的古典诗词,但往往并非进行文学教育,而是撇开作品情感,无视诗文押韵,不求形象感人,只做理性分析和读写技能训练。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调查结果

目前,古典诗歌教学在政策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那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本人于2013年1月初对怀化市洪江区二完小不同年级(主要是二、四、六年级)12个班240名学生和40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古典诗歌“很有兴趣”的学生的比例在减小,“无兴趣”的学生人数则在增加;
而教师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则低于学生。通过“对诗歌有兴趣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相对比较广泛,其中“增长知识”所占比重最大;
而且都是一些较为感性的经验,比较符合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对某些古典诗歌熟悉的原因”和“课外古典诗歌阅读情况”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学生之所以会对一些古典诗歌熟悉程度,主要是因为教师课堂讲授过和家长课外强迫学习;
而学生课外古典诗歌阅读“从不读”所占比例最大。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外在因素大于自身因素,并非是自身对对古典诗歌存在很大的兴趣。通过“教师对《新课标》对各学段古典诗歌教学的要求了解情况”,差不多一半的老师对《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了解,但是也存在个别老师忽略《新课标》的要求,忽视其对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的调查结果可以知道,教师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的形式相对比较乏味,缺乏新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以及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2、原因分析

教师方面:(1)教师自身学识不够,文化底蕴欠缺,未能真正认识到古典诗歌对小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诗歌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乏味、缺乏创新,上课不讲究教学艺术,按照传统的诗歌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施教。每次学习新的诗歌,教师总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这样的环节进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会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的发展。(3)教师观念落后,学习能力差,应试的思想根深蒂固,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对字词以及诗句的理解程度,忽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4)理论指导实践,但是由于如今的老师都是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教学的理论学习不够扎实,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很难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

学生方面:(1)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不够科学,古典诗歌学习是语文教学相对较薄弱的环节,兴趣是根本,方法是途径必须注重学生的积累,才能充分挖掘古典诗歌的人文因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2)如今学习古典诗歌的氛围淡薄,不管是在学校还在家里,教师没有将学习古典诗歌贯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而家长的诗歌素养也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无法重视对古典诗歌的学习。(3)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缺乏思考,诗歌的学习只是浮于表面,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的教学效果着实让老师感到无奈,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开展,也就谈不上落实积累,培养感悟以及诗歌创作了。(4)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基础知识水平都是制约诗歌教学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歌教学出路探讨

1、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具体的古诗鉴赏中我们当以学生为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古诗的探讨,应该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查阅相关资料,扩宽视野,师生共同进步,不必拘泥于教参,不仅有利于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诗歌教学中借用多媒体辅助,优化诗歌教学方式

教师诗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意境,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如今教学设备都十分先进,视听结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3、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在古典诗歌方面的学养

教师自身在诗歌方面的修养十分重要,语文教育质量如何,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想更好的鉴赏古典诗歌,首先就需要多读书,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闻。其次教师要培养自身观察能力,诗歌创造需要善于观察独特的事物,创造出动人的形象。

4、创造最佳学习古典诗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