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打击乐培训总结【五篇】(全文)

发布时间:2023-08-02 12:05:0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在打击乐教学过程中,技术难点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对打击乐作品的完整展现。因此,对打击乐训练中的技术难点进行整理、总结,并进行合理的训练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提出“卧化”概念,“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打击乐培训总结【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打击乐培训总结【五篇】

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在打击乐教学过程中,技术难点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对打击乐作品的完整展现。因此,对打击乐训练中的技术难点进行整理、总结,并进行合理的训练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提出“卧化”概念,“单元化”即指训练的步骤。步骤的选择和顺序的安排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的原则,做到环环相扣。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清楚的了解完成演奏过程中所蕴含的各种因素,从而发现不足,并能自觉养成符合自身情况的训练步骤和训练方式,更有效的提高训练成果。

文中所指的技术难点不是单纯意义上技术技巧,实际指的是“基本功”,重点包括力度、速度、音色的音乐组成元素和舞台心理素质等几方面,下面就以此为例,来叙述“单元化”感念。

一、力度单元

1.力度划分

2.力度训练

力度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它不像音符那样直观,因为每一个人的力量都不尽相同,所以在力度的要求上也不能一味的要求达到统一的绝对标准。因此,我们就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找出力度上的相对标准,mf概念与敲击法概念随之而出。

(1)mf概念:指的是用肌肉最放松、最自然的幅度所敲击出来的力度称之为中强,并以此作为标准,手臂与手腕的幅度越小,力度呈现就越弱;
手臂与手腕的幅度越大,力度呈现就越强。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找出不同力度相对应的幅度,并练以习惯,就能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准确变化力度的方法。

(2)敲击法:把单击动作分为四种方式,即大落大起式(B)、小落小起式(S)、大落小起式(BS)、小落大起式(SB)。通过这种练习方法,对学生在训练突强、突弱及重音移位时有很大的帮助,使其明确的了解每个音符力度变化与动作幅度的相互关系。

二、速度单元

速度的掌控是每一个打击乐演奏员应具备的能力,无论是在把打击乐称为第二指挥的乐队中,还是在独奏时,速度稳定性的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清楚的知道不同类别速度的划分和所对应的单位数,并通过节拍器对速度的掌控加以惯性训练,从而对作品速度的要求做到心中有“速”;
其次,通过借鉴爵士鼓踩镲的基本作用,对各类易出现速度问题的常用节奏进行训练。如对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音符、前十六后八音符、切分音符等进行分析。

这里红色标记为不演奏,蓝色标记为控制速度音符。R等于右,L等于左手。

从表8中我们可以看出前八后十六音符、前十六后八音符、切分音符的手法运用都是在十六分音符手法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且除切分音外,无论如何转换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音符和前十六后八音符,右手都是一直保持着相同的频率,这与爵士鼓踩镲的基本演奏方式不谋而合。通过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类似的方法来训练对速度稳定的掌控,使学生在训练中有据可循。

三、音色单元

音色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尘不变的。在同一件乐器上我们可以表现出不同气质和情绪的音色来,它可以是柔美的、可以是坚定的、可以是气势如虹的、可以是细水长流的,总之好的音色是赋予生命力的。音色的训练,首先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
其次要结合肌肉的松与紧、腕臂幅度的大与小、敲击瞬间的虚与实来完成一次具有内在含义的音色展现。

1.对音色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不同打击乐作品的欣赏,分析不同音色在展现作品内容的不同作用。

2.音色的实践训练:通过对肌肉、腕臂、敲击、幅度等因素的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合,并加以惯性训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色所传递出来的讯息。如肌肉收紧与手腕平行向下运动相结合所演奏出来的音色可以展现出坚定、紧张和神秘的情绪。

四、舞台心理素质训练单元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演奏者的表演状态,心理所产生的紧张情绪会给演奏者的舞台表演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出现演奏姿势发生改变;
肌肉和筋脉僵化;
记忆空白所产生的忘谱;
技术技巧无法正常发挥等情况,这些负面情况的发生都归结于自信心的缺乏。而自信心在我看来是来源于对技术技能的熟练掌握;
来源于对作品情绪的融会贯通;
来源于对每次课堂和课后训练演奏机会的珍惜;
有时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因此舞台心理素质训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舞台表演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训练环节。

训练步骤:鼓励式教学、自信心培养、专注度训练、竞技状态养成

1.鼓励式教学:加强教师自身授课的语言技巧;
通过引导、示范和举例说明使学生自己发现所出现的问题关键;
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自信心培养: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长处和优势;
给予学生充分的舞台实践机会表演所擅长演奏的打击乐器和风格作品。

3.专注度训练:加大打击乐重奏作品的训练量,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专注度。

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练基本功应该怎样安排好时间?

这不是指每次练功需多长时间,而是说练功开始后是断断停停、想想敲敲地练,还是一鼓作气连续地练?

练功时,大多数人在流汗、苍蝇等客观干扰下会停下来擦汗、赶苍蝇,在感到练功不顺手、不对劲时会停下来思考,更有人与同练者聊天,思想不集中,这是一种不良的练功习惯,会影响练功的效果。练基本功应把练功的内容(如练什么?要达到的目的等)事先中增长功力。要知道,你安排三十分钟练功,而在中间停歇五次十次,就大大减少了总练功时间,而这种时间的消耗往往是你不打容易觉察到的。

练功要有一套适应自己的基本练功套点,它每次必练的。如我几十年如一日,对九条基本练习曲作随心变化,最后作快速度的冲刺。当你觉得手腕和全身越来越松弛,而打鼓的用力越来越有力时,那你这天的练功就收到了实效。

在练完基本功后,可练习完整的鼓段或乐曲中高度难度的片段。

二、要处理好主学乐器与多能乐器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1、独奏合奏的关系;
2、不同类乐器中的主次关系;
3、同类乐器中的主次关系。

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到各个团体中任演奏员,无论哪一类,我们都必须让他们演奏乐队中使用的常规打击乐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对打击乐器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他们除了一般大打击乐演奏技巧以外。还要掌握好戏曲的司鼓艺术,具有能训练乐队的指挥乐队的能力。我国各种戏曲的乐队中,使用的打击乐器有鼓类、锣类、钹类和其他林林总总的各种打击乐器。其中,鼓类乐器是“八音之领袖”;
我们要选鼓为第一主修器,次及锣类、钹类和其他乐器。

在我国戏曲打击乐传艺中,学锣类往往是从小锣(梆子)开始,让学习者先敲击乐奏较为简单的乐器,能有精力去了解锣鼓合奏的整体音响和其他乐器的节奏。学习打鼓要在学会了锣类、钹类等打击乐器,对戏曲锣鼓的全貌了解,对整个锣鼓熟悉了,才上升到鼓位学习打鼓。这种戏曲打击乐传艺中的“循序渐进”,是在我国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我们今天的教学手段已不是以前的口传心授,有教材的、乐谱、有音像等等,所以可以缩短学习的进程,合理调整学习程序。

三、以学习戏曲打击乐为主,还要学外国的打击乐器。

我个人认为,打击乐器的形制和音色,有着本民族的独特与亲和力。因为打击乐器的表现力,其节奏性是首要的,所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打击乐器综合使用,在音乐的节奏要素协合下,混合音色反而会带给听众新趣。另外,外国打击乐器运用它们民族的演奏方法,有许多奇特奥妙之处,可作我们借鉴之用。总之,有选择地引用外国打击乐器,不但可丰富打击乐的音色和表现力,还可对发燕尾服戏曲打击乐器起促进作用。不过,我们要花大力气对自己的打击乐器从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方面加以发展和提高,不能简单地以引用外国打击乐器来取代自己。

外国打击乐团选用中国打击乐器,我们选用外国打击乐器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时代潮流,我们要抓住时机,努力发展自己,为戏曲打击乐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学以致用是中外共通的原则。

我们打开洋洋洒洒一本有一本练习曲,编者总希望将各种节奏和演奏法编入其中以无务用。殊不知,作曲家的创作是千变万化的,无论是节奏和演奏技法方面,编者是无法未卜先知的,将可能产生的一切囊括其中。练习基本功是熟习和掌握常用的演奏技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能举一反三的活用能力。我国民间的打击乐传艺中,往往不是先练习好基本功才参加演奏,而是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演奏法就通辑演奏了,在用中学技。

在用中求学,在直对听众和师辈们的演奏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民间传艺中在初步掌握演奏技巧的情况下就上场,以学习启蒙曲把演奏技巧的和音乐表现紧密结合起来。戏曲打击乐的开始,如京剧锣鼓的《打通》、苏南吹打的《二十八二》,这些锣鼓套由本乐种常用的鼓点组成,怎样灵活套接,音乐层次安排的结构章法尽在其中,所以艺人称它为“胆”。民间这种做法的目的十分明白,以用带学、以乐代技。这一点,在音乐专门的现代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基本功训练必须严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训练好基本功为提是用,而且要能很好地灵活引运用。各种乐器的演奏法必须加以规范化,使之具有科学性。在训练基本功时,第一要求是严格的。如打单皮鼓时,班鼓应先放在三拆式的鼓架上,打鼓者坐在鼓架后面,右足蹬在低撑上(小凳子)使腿部与鼓面相平,以食、中、母三指握住鼓签的下端,击打时运用腕力,使两手要平正,用鼓签的前端接触鼓面,当打鼓心时,两手不要离开腿面以作为支点。身体需要要直,不可因手臂活动而使身体、头部摇晃。当临场演奏时两眼需平视前方,以自然大方为好。

怎样才能把鼓的音响打得准确?打的好呢?一是力点均衡;
二是支点不移;
三是重点集中。这种严格训练是为了使演奏动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良好程度,使之能发出最佳的理想的声音。

我们演奏法的训练也是同理。如果我们的基本功训练只求规范化,不注意培养灵活运用,很可能产生僵死的弊病。实际上,音乐是异常丰富的,光靠一规范化的演奏动作是不够的,要求演奏者灵活多变,在演奏时是技法的综合运用。

六、娴熟的技法是演奏者音乐表现的重要甚而。

无论是在学习期间,或是走上工作岗位,时时要把握住技与艺的辩证关系。要在练功中琢磨音乐表现,在表现时重技法处理,达到技与艺的完美结合。

当你在练锣鼓点时,要投入其中,要琢磨它的节奏特征和情质表现特性。在艺术表现时,要重视技术的精度,使自己达到技精艺深的境地,心与手高度一致。为此,要求学生把锣鼓点当乐曲来练,要投入。还应要求学生把诸多锣鼓点组成练习套曲,要有结构安排,音乐层次。这样做,可把练功练活了,提高练功的兴趣和效果,同时还可获得一些编写能力的锻炼。

七、视奏十分重要。

现在开音乐会多模仿外国乐团的做法,两星期排一台节目,而不是中国人以前的“十年磨一戏”,精雕细刻,所以一个演奏员视奏不好,就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视奏要求演员反应快,更重要的是要技术完备、音乐特好。使自己按谱录音,以最快的速度,把作曲的谱上的要求做出来,指挥在排练时的对谱,最多给演奏员两三次,如还不行,则要引起大家的嘘声。由于这样,学校把培养学生的视奏能力作为头等大事,而把背谱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现在,如果排演一部传统戏要求大家都背谱很难行得通,这主要是排练过程短,演奏员没有背谱的时间。尽管这样,我认为演奏传统曲打击乐演奏员的背谱仍是十分重要的。

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加强音乐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加强小学生音乐的节奏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乐感和表现力。在具体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在这种长期的节奏训练过程中,不仅听觉更加敏锐,也开始用“心”去感受节奏,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视唱、读谱能力。在具体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节奏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牢牢把握了音乐的节奏,才能根据音乐的节奏感,有序地进行歌唱活动。同时,加强学生的节奏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读谱能力,使学生对音乐的处理更加精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水平和素质。

最后,加强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小学音乐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无法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标。只有加强小学音乐节奏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节奏基础,才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力,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我国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现状

在音乐学习中,节奏是其核心内容,也是音乐的骨架,赋予了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但就目前而言,小学音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节奏训练现状仍不甚理想。集中体现在:第一,多数教师在具体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并严重违背了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教师虽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穿插了一定的节奏训练,但布置的任务相对比较枯燥,均是严格按照书本上的节奏对学生进行训练,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烦的情绪,失去音乐学习的信心。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方法

1.利用游戏,在玩耍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节奏训练是教学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节奏训练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节奏训练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具体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充分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天性,利用游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在具体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表演,并让学生在进行动物表演的过程中,切实结合动物的特点进行表演。这种有趣的游戏方式,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很容易沉浸其中,并在模仿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提高其节奏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发现,以游戏作为节奏训练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训练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2.利用儿歌,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在小学音乐节奏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节奏训练方式,充分利用儿歌这一有效的载体,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掌握音乐节奏。与传统的节奏训练方式相比,儿歌节奏训练方法的训练效果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儿歌的兴趣,远远高于理论知识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将节奏的理论知识进行整编,使其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以激发学生的节奏学习兴趣,并提高节奏训练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其理论性比较强,传统的节奏训练方式下,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部分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具体的音乐节奏训练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儿歌这一形式,将其整编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加个/圆点要,记/住。四分/音符,加圆/点,是/半拍。八分/音符,加圆/点,是/半拍加上/半半/拍。通过这种儿歌的形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整编为有趣的儿歌,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并提高了小学生音乐节奏训练的效果。

3.充分利用模拟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模拟教学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模拟方式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鉴于模拟节奏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更加适用于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节奏感训练中,并且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引导工作,充分利用提问等方式,促使学生将音乐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

例如,教师在具体的音乐模拟节奏感训练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竖琴、口琴,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一些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并让学生结合之前发放的乐器,对音乐的节奏进行模拟。当学生模拟完节奏训练之后,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选择什么乐器进行模拟?为什么选择这一乐器?在模拟中注意节奏的什么问题等。在这一系列的提问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节奏的思考和理解,帮助其掌握了更多的相关知识。

4.利用打击乐器,自主创作节奏

小学生基本上都喜欢敲敲打打,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在打击过程中,进行自主创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击打乐器,并将其投放到音乐角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自由的敲打,同时在乐器敲打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乐器发出响声的方法,并总结出最为科学的打击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示范、讲解的方式,教给学生这正确的乐器使用方法。而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自主打击的练习中,不仅掌握了乐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在其中探索了不同的演奏方法。

例如,指导学生进行铃鼓演奏,可让学生进行拍手、摇晃、拍腿、拍手肘、拍肩训练。教师根据学生高涨的训练热情,利用打击乐器的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节奏训练。指导学生结合相应的节奏,进行合奏。同时,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增加伴奏,在提高学生节奏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全面体生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打击乐 创造能力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28-01

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儿夫认为:打击乐器是最早为人类掌握的乐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幼儿从中易获得音乐享受,开展集体的打击乐活动,可以发展幼儿演奏乐器的兴趣,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乐器演奏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及理解能力,达到训练和开发右脑功能的目的。通过打击乐对幼儿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活动,让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打击乐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指:教师创设充满美感的环境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打击乐活动的一种感受、领悟和表现的过程。如何通过打击乐的学习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通过打击乐的训练,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发展感官、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表象。

在教学活动中,把抽象的音乐形象、性质通过类比思维提示,引导幼儿采用了多通道感知方法,即:想、说、念、唱、做个体动作(头、肩、上下肢、脚)、集体动作、轮换角色、互换乐器等等方式,让幼儿在动作与思维、动作与乐器的交互作用中,兴趣浓厚地积极感知、体验操作,来促进幼儿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1 创设适当的环境与条件,激发幼儿主动创造探索的兴趣

(1)利用具体形象的图谱教学。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以学习兴趣支配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创设一个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尤为重要,而图谱形象具体地表明了乐曲的节奏,吸引幼儿注意,便于理解幼儿对图形发生兴趣,继而去研究图谱的含义,从而萌发跃跃预试的心情到尝试的表现,这种引导的环境,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如在活动《爵士进行曲》中,通过陆军踏步、海军踏步、空军踏步、挥旗、开炮礼等图谱的认识,幼儿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掌握节奏。

(2)大氛围与小环境相结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发挥创造力。幼儿水平发展不一致,导致了大氛围中的集体演奏知道不能面面俱到,为弥补这一不足,我利用小范围的区域角活动来延伸及巩固。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发挥幼儿的潜能,使幼儿有成就感,促使幼儿对打击乐活动更深入主动地学习。如及时提供音乐角的材料,可以启迪幼儿自发地组成“小小乐队”;
幼儿可以依据学习经验和自己的意愿来商量角色的分配、同伴间的协作配合和改编、创编演奏方式。当幼儿有新探索、新的合作效果时,我会积极帮助推广肯定,强化幼儿的探索行为,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3)内容更贴近幼儿。幼儿对音乐的感受是直接和表面的,且受年龄限制,理解和表现较弱,为此,我就经常选择一些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幼儿感受和演奏的乐曲。如《爵士进行曲》、《拔根芦柴花》、《苹果丰收》、《玩具进行曲》等,能与幼儿产生共鸣,使他们积极活动,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

2 通过节奏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幼儿有主动学习的体验,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2.1 用不同形式感受理解音乐

演奏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因此幼儿对乐曲的理解很关键。

2.2 从幼儿实际能力出发,进行配器及节奏设计活动

(1)进行简单的配器活动,可促进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配器活动中我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乐器进行演奏;
二是根据乐曲性质来较适当地选配乐器,引导幼儿从乐器的声音及乐曲的性质上来分析配器,促使幼儿主动思维。

(2)让幼儿为乐曲设计节奏,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平时帮助幼儿积累一些音乐语汇和音乐技能。比如做一些拍手游戏,模仿游戏等。在演奏活动中,指导幼儿较灵活运用已有音乐经验进行创编。比如:在《拔萝卜》教学活动中,借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声音、动作、乐器表现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耗子,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

(3)从年龄特点出发,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幼儿是好动、新奇的,因此在活动中让幼儿相互交换乐器,让幼儿有不同的演奏尝试,即让幼儿对活动始终保持兴趣,又参与多种乐器的演奏感受,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节奏表现能力。

(4)让幼儿尝试指挥。指挥是幼儿面对面的活动,幼儿在指挥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与人协调,因此在活动中尝试幼儿指挥,会更贴近幼儿,促进节奏感的提高。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活动。

3 老师为幼儿学习搭桥,引导幼儿主动有目的的发展

(1)激发幼儿内在学习动机。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但在幼儿活动中心动比行动比行动更重要,心动是激发幼儿创造性的首要条件,如节奏活动《金蛇狂舞》,用儿歌、快板、故事,让幼儿对活动充满热情及兴趣,由此加强活动效果。

(2)教师要努力寻找幼儿兴趣需要和教育要求之间的结合点。让幼儿主动学习不是放任自由,没有成人的指导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因此引导与鼓励是活动的原则。在活动《瑶族舞曲》中,幼儿在欣赏过程中选用双响桶按节奏演奏,于是我及时采纳,并引导幼儿找相似效果的乐器,幼儿马上想到了圆舞板,丰富了演奏内容。

(3)在活动中,有意识设置疑问,让幼儿从中掌握重难点,如让幼儿在图谱中找不会的节奏,引导幼儿自己寻找问题,集体协商解决,一切都来自于幼儿,老师只是提示和引导,这样幼儿的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总之,让幼儿幼儿创造性参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要求,有对幼儿的,也有对老师的,我们在允许幼儿主动发挥的同时帮助幼儿学会挖掘自己的潜力,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动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要明确摆正两者关系,探索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培养,使打击乐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并能促使其发展的良好教育手段。

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音乐 节奏教学

音乐节奏常常比做音乐骨骼,如果没有节奏,失去载体的旋律就无法有序进行。事实上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均以节奏为开展基础。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如人们交谈说话、鸟儿鸣叫、汽车、火车鸣笛、狂风暴雨、四季变换、昼夜更替都有着各自节奏,所以培养小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和准确掌握节奏的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音乐中节奏教学的意义

音乐基本要素是旋律、节奏。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指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从广义上说,节奏包括音乐中所有要素,如曲式结构、和声张弛、旋律起伏、动机发展、调式转换等。一定节奏运动是一切音乐情绪的体现,音乐中所要表达情绪不同,节奏变化也不同,如抒情的地方节奏稍慢、欢快时节奏可稍快等。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克罗兹认为:“只有用整个身心才能正确感受音乐。”以此说明他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中,学生只有感受音乐才能真正理解、体会音乐,而在音乐各构成要素中,节奏是最敏锐、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因素。要想使学生感受音乐,首先要学生感知音乐节奏,通过音乐节奏认识音乐、感受音乐。虽然节奏是音乐的本质,但对小学生而言,掌握音乐节奏是困难的,需要教师在平时音乐教学中加强节奏教学,不断进行节奏训练,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节奏的重要性,养成良好节奏感,更好地感受音乐。

二、小学音乐中节奏教学的具体实施

1.开展课堂游戏训练节奏。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体验、身心投入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其身心特征表现为喜欢表现自我、活泼、爱动、对未知事物表现很强兴趣。从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节奏教学任务来看,表现为节奏结构简单、生活化、常识化、场景化,且充满律动感。所以,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应充分把握小学生这些身心特征,充分分析音乐教材,了解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特点、任务,把节奏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使理论化节奏知识变成非常生动和形象的东西。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首先,让学生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节奏效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击节奏练习和实际操作后,会对音乐节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不同类型打击乐器进行比较,包括乐器音色、乐器节奏长短、乐器节奏强弱等。这样,学生就能在音乐课堂上正确选择打击乐器,节奏感有所增强。其次,结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律动指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是“动”的艺术,能有效促进学生节奏感发展。学生正确选择打击乐器后,如果加以身体动作表现,更能进一步提高节奏感。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各种身体动作跟随音乐一起进行节奏训练,增强自身节奏感。

3.多读多看,促进抽象理解。

音乐新教材中有很多值得看的地方,多看教材有利于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进一步理解。比如:图形谱中颜色的深浅变化表示声音的强弱,图形大小表示节拍力度的强弱,歌曲中的重难点节奏表示等。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长此以往,他们会逐渐明白节奏的内在关系,同时为读谱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识一开始是感性的,通过读谱能让他们抽象地理解节奏。老师引导学生用音乐方式阅读,可以选择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比如:小动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或交通工具等作为基本节奏训练。通常,低年级学生读一些本身就有节奏的儿歌更容易上手,中高年级学生开始进行无规律歌词节奏朗读以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用“哒”这类象声词读谱会很流畅,实现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认识的目标。

4.观察生活,运用生活。

音乐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缺乏生活气质的音乐只能说是声音。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越相近,他们的自觉接纳能力越高。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有意创设或富有立体感的生活情境中时,学生会情绪高涨,拥有想象空间和超常的思维能力,进而表现出以往没有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因此,教师应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节奏知识基础上,有意识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想象,通过生活强化音乐节奏学习,进而把音乐贯穿“音乐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运用于生活”的理念中。

5.通过创编,提高节奏认知能力。

音乐具有创新性,学生对节奏有一定了解后可以试着创编节奏。音乐教育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关键是营造好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大胆、积极地创编。如“节奏伴奏”、“二声部节奏”、“节奏接龙”、“节奏问答”等都是较好的即兴节奏创编形式。“节奏伴奏”是在歌唱活动时,即兴创作节奏进行伴奏,可用拍手、踏脚,也可选用相应的打击乐器。“二声部节奏”是根据先前准备的二声部节奏练习,采用男女生或分组,一个声部用拍手,一个声部用跺脚以合作完成。“节奏接龙”是由教师拍击两小节节奏,学生甲重复教师所拍节奏的后一小节及时创作另一小节组成两个小节节奏;
学生乙重复学生甲所拍节奏的后一小节再创作另一小节组成两个小节节奏,以此类推。创编节奏,使学生的节奏素质进一步提高,学习变得更主动,而且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教学应该寓教于乐。音乐是耳朵的享受,从听发展到其他感官的结合,促进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从感性发展到理性。具体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会听节奏、打拍子,还要让他们学会理解和表现音乐节奏。让学生创作音乐节奏的同时,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激发学习和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断熟悉和掌握节奏。

参考文献:

[1]王玉群.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法.教师,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