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思路【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04 14:30:1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关键字: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小微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暴露出其具有巨大的融资缺口的弊端。然而,在我国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思路【五篇】,供大家参考。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思路【五篇】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字:银行 小微企业 贷款 风险

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小微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暴露出其具有巨大的融资缺口的弊端。然而,在我国这个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商业的银行的贷款业务决定着小微企业的经济命脉。但是,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小微企业实行贷款后,获得盈利的例子并不多见。其中,能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作为核心业务的金融机构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银行为了减少自身风险,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实行高贷款门槛。要求放贷企业具有一定的资质、销售额、利润才有获得贷款的可能。另一方面,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放款量有限,而其数量又在迅速增加,难免出现“僧多粥少”的不对称现象。迫于市场压力,银行往往做出选择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产品的选择。将款项放给具有发展前景和信誉良好的企业。这样的贷款模式,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将是一个悲观的循环:没有资金,无法扩大生产;
无法扩大再生产,就无法创造一定的销售额;
没有一定的销售额,便无法得到贷款支持。虽然,部分商业银行意识到将发展微小企业贷款业务放在战略地位,但其还不具备相应的科学发展思路、专业管理人员和风险评估技术。因此,本文就关于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经营思路,做了以下探索。

由于银行发展贷款业务以来,有着其历史的贷款原则和评估思路。所以,只有真正了解阻碍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的问题,才能更好把握如何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首先,从银行开发贷款业务的方针来看,没有建立与其业务相适应的科学发展思路。在业务操作中,仍然坚持“抓大放小”,寻求眼前快速利益,获得“立竿见影”大发展的落后思路。而忽视了对具有可观前景的小微企业的经济扶持。其次,部门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和抵押程序仍十分落后。在贷款抵押方面,对于负载高和资产流动性强的小微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抵押担保。如今,背井离乡、异地创业的小微企业为数不少。还有对于遵循国家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等政策,实现产业顺利转移的小微企业来说,很难找到当地的房屋和其它可做担保抵押之用的资产。再次,国家对于小微企业的放款量体现着对市场调节的主要措施。在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的今天,国家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总额保持一定数额。那么,会导致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甚至命悬一线。另外,对于这些小微企业来说,资金需求的特征往往是“短、频、急”。因此,银行放贷的效率如何和分配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了小微企业的生死前途。最后,银行本身肩负着“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责任。随着加入WTO,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站稳脚跟,银行纷纷加强了对风险问题的控制,和对成本,利润等数据的深入考察。但是,这些加强后的技术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对市场技术的要求。尤其表现在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其中,主要有贷前调查不够深入;
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
贷后管理不到位;
抵押品有瑕疵导致价值缩水等诸多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需要加快转变陈旧贷款思路。从经营理念上,要积极发展多样化渠道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针对企业自身情况,做出不同的评估,在保证一定的风险下,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风控手段。如招商银行的“点金成长计划”、“助力贷”;
交通银行的“展业通”;
华夏银行的“创业通舟”、“展业通舟”、“卓业通舟”等产品。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思路,而不是“取大放小”、“取近舍远”。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探索适合自身的贷款模式。寻求资金最优化合,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企业和银行普惠共赢的效果。如:成立乡村银行、乡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寻求零售贷款合作机构。另外,商业银行在政策思路方向上,应与国家重点扶持产业保持一致。做好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支持的补充,以及把握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方针的战略部署。商业银行应真正确立将积极发挥小微企业贷款为主要目标,更要准确把握好“立足地方,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将发展小微企业的最大利益化为主要目的,并保证小微企业各项贷款业务环节工作的效率性。切实做好服务小微企业,放宽机构准入限制,寻求发展多样化商业贷款形式,完成资金盘活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健全控制风险的监管体系。第一、完善银行对小微企业监管风险管理。银行应加强对分散的小微企业做好定期的检查和经营状况的核实工作。确保银行采集的信息能与企业自身的经济生产状况相符合。同时,银行逐步完善对小微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如风险的前瞻性和及时性的正确估计。建立差别化的贷款定价机制和独立的风险拨备机制,减轻企业对高贷款债务的压力,从而更好的投入生产经营中。健全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在预防企业因经营部善而导致的风险的同时,还要关注实际接触人的个人道德风险,强调人品调查,避免主观骗贷和脱逃银行债务行为。控制小微企业自身因管理混乱或落后无序,产生无法适应市场的风险。尤其是家族式企业中个人独断决策;
多个股东且股权分散,易引起股权纠纷;
同一控制人控制下的关联交易等企业治理中的结构缺陷风险。第二、银行应完善小微企业信贷机制。大力发展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建立起具有独立性、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同时,将中小企业的评级制度纳入银行自身评级的标准体系中去,并按照公信贷款业务的流程程序来完成这项评级制度。通过发展与小微企业评级工作的合作,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对风险控制的免疫能力,使得企业自身进一步优化、提升。第三、建立专业化的押品管理办法。在对押品审查、抵押资产的评估、登记等各个抵押贷款环节的操作过程中,评估机制的内部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风险控制的好坏。银行在合理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专项培训,从而快速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评估能力。第四、及时处理不良贷款业务。对于贷款过程中,发现小微企业发生重大经济、法律纠纷、安全事故、产品销售出现异常的情况下,银行应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早处理”等积极应对工作。及时相上级或者有经验人士汇报情况,成立项目调查小组,完成核实工作,迅速制定可行方案,将损失降到最小。

总之,在小微企业雨后春笋般的新形势下,只有建立牢固的风险控制机制,才能大力发展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从而更好的服务小微企业,实现银企普惠共赢的新局面。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和适应加入WTO后金融监管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构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模式与战略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建立在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和业务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不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设置、职责划分等不尽相同,但其总体设计有相似之处。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保障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建立全面垂直的风险管理体系;
每项业务都要经过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共同审查的平行作业;
实施矩阵式风险报告线路等。

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我国商业银行确定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可包括:

建立与业务发展协调的风险管理战略。应使风险管理战略和业务发展战略相适应,建立风险可承受范围内的发展目标。应防止片面追求高速的发展数字或不切实际的发展水平,要最终使业务具有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特征。

建立受资本约束的风险管理战略。资本资源对业务扩张具有硬约束,应实施严格的资本约束风险管理战略,防止由于规模盲目扩张导致高风险资产急剧增加以及非预期损失没有相应资本覆盖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要严格按照监管当局和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在确保资本充足率的前提下,转变经营思想,从以往只注重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投入产出实际效益的衡量上来,加大对资本回报率等指标为核心内容的考核力度,把有限的资源向重点业务和效益好的业务倾斜,确保银行业务发展与资本的补充速度、可能性及成本相匹配。

建立有效覆盖损失的风险管理战略。应严格控制和消化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面临的潜在损失,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被计入银行经营成本,非预期损失必须由经济资本来覆盖。该战略可通过强化拨备工作管理和尽快实施经济资本考核管理体系来实现。

原则及思路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原则包括:
分层管理原则。即将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分别赋予不同层次的机构,形成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即对风险管理的决策和宏观管理层面进行集中统一,统一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而对风险管理的微观操作层面实行分散化管理。

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原则。将风险的日常监控职能直接设置到业务经营部门内,使风险管理更贴近市场,有利于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体现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的特征。

兼顾先进性与现实性原则。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时,既要借鉴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同时也应考虑到国内商业银行当前的现实情况,确保所设计的组织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构筑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主要思路有:

建立相对集中统一的组织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决策部门对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的集中统一决策职能;
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统一管理职能,构筑风险管理决策部门的强大支持平台;
在各业务经营管理部门内设置风险管理决策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对本部门经营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日常监测、评估和管理,并向风险管理决策部门报告。

实行矩阵式报告线路,加强决策管理层对操作层的管理和监督。各业务单元(部门)内设的风险管理决策部门的派出机构对风险管理决策部门报告风险信息,并接受其领导、检查和监督,同时向本业务单元(部门)负责人汇报。下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对本级行领导负责,同时向上级行风险管理部门报告风险信息,并接受其业务指导、检查和监督。这种矩阵式报告路线设计,为今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垂直管理铺平了道路。

建立配套的机制

建立风险报告制度。风险报告制度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可使决策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信息,以便迅速有效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确保各项业务按照既定的目标健康发展。风险报告线路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报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即本级行各报告单位向上级行的对口部门报送风险报告的同时,也必须向本级行风险管理部门传送风险报告。

建立风险管理考评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工作中的考核评价办法,是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各级行完成各项工作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各级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动态考评制度,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或调整当期或下一期风险限额、法人授权权限大小、财务资源分配的依据,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激励。

建立风险限额管理制度。风险限额管理是对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量化、汇总、分解、控制的过程。实行风险限额管理,可以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由过去单一的、感性的、定性的风险管理,逐步转变到总体的、理性的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风险管理;
可以为国内商业银行制定明确、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使各级风险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明确各自的风险管理目标,保证各业务部门的风险度符合全行的风险承受程度,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目前,部分国内商业银行已在部分业务领域中使用了限额管理,同时五级分类等也为限额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数据。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风险管理是银行的核心职能,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这不仅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基础,帮助其摆脱不良资产困境,还直接影响到产品创新、市场扩大、绩效管理、盈利能力等发展性问题。重构风险管理体系,应当按照银行业国际通行标准——《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原则要求,借鉴世界先进银行经验,结合业务发展规划,建立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

前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有句名言: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句话道出了银行的核td职能就是管理风险。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却是一个失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刻不容缓。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大银行开始在信贷管理中全面采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方法,后来陆续引进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专事风险管理,在审慎的会计原则、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进一步完善,随着银行经营范围和品种的扩增,风险管理涵盖的内容由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从国内到海外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实践,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并提到了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来,制度、规则、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得以丰富、完善,一个比较集中、统一风险管理架构雏形在四大银行内建立起来。与风险管理架构建设的进步相对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却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风险管理体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造成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扩张上,对资本金、准备金充足与否并不真正关心,长期不良资产问题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四大银行高管人员没有因整个风险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恶化而被免职的事例。在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家信用担保和注资行为使四大银行在技术上破产却免于遭受挤提和清算,事实上助长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的过程中,虽然学习引进了西方银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础薄弱、制度和技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中经常被异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员风险管理素养和银行文化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西方银行数百年的商业锤炼,缺少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家队伍,缺乏规范的行业经营作风和优良文化氛围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经营习惯。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构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方法、步骤,借鉴对照优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确立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目标体系。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游戏规则”,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指导原则得到普遍认同,也为指导国有银行再造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已经形成齐备的体系,用于指导变革、补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作为学习标杆,借鉴其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结合三个方面构造出国有商业银行一个较标准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2.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影响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特征和薄弱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风险管理效果。无论是与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优良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市场环境、管理基础等方面有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只能从实际出发,在现状与目标之间,针对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基础风险管理薄弱、风险管理人才和体制环境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不仅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和现状着眼,还应在银行外部建立更广泛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在面临新的风险管理问题上拓展思路,寻求良策。

三、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风险处置方法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与系统因素引起的资产价值波动,是无法进行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个体因素相关的风险,能够通过组合进行分散掉。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可将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指价格波动风险,操作风险指网信息、程序、控制系统问题引起的操作不当、失误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预期的支付风险,各种风险往往相互蕴涵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风险处置手段主要有:避免消除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避免消除风险包括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化、过程标准化、政策合理化可以避免操作失误和错误决策,通过约束激励机制防范投机冒险和失德行为,通过各种组合来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主要包括对冲、掉期(严格讲前两种是组合的特例)、互换、期权等技术的运用。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和其他手段将风险转嫁。承担风险主要包括不可避免和难以转嫁的信用风险,这是银行需要积极管理的重点。对于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机制,并针对银行业面临的信用、操作、利率等主要风险提出了标准法、内部法两种计量办法和相应的资本管理原则,其中在资产风险加权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作出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不得低于资本的50%的要求。

2.管理设施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

风险管理设施是指战略、政策、模式、组织、文化等一整套体系。风险管理战略是为了一个目标使风险管理设计、方法、工具和经营发展环境、业务结构相契合匹配的过程,战略把风险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机组织起来。风险政策是一定时期内风险战略贯穿于业务的具体处理原则。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是一种较为集权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优点是集中管理风险、保证控制,但是依赖于有效的信息传递,对风险反应敏感性差,不利于锻炼队伍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风险管理组织一般包括风险决策的委员会、具体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职能部门以及独立的审计部门,一般的职能包括:政策制订和督导,授信管理及尽职调查,资产质量监控,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与评估,风险业绩考核。文化由对风险普遍认同的理解、观念、信条、嗜好、习惯而形成的组织氛围。

有效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设施适应风险环境,设施之间能够协调一致,渗透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了设施的形式,但是在协同方面、在贯彻方面、在文化等软件方面较为薄弱。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完善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才能识别、度量和分析风险,制订正确的管理措施,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信息系统包括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存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存储自身资产品种、数量、质量、分布的数据库,以及建立在规范、完整、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基础上的计量、分析、评估、处置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现代风险管理的最大瓶颈。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战略,设立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是尽快扭转现有风险管理局面,达到银监会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三年改革目标中的风险管理指标;
长期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银行所应具备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

(一)实现中、短期目标的措施、策略

1.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以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的特征,将不良资产比率控制下来,保证新增信贷质量,是最主要、最紧迫的目标,其次是保证达到符合巴塞尔协议原则的资本充足率、拨备水平及风险分散要求。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将极大缓解资本金补充和呆帐准备金计提的压力。控制不良资产比率,一方面对存量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处置,更为重要的是防范新的不良资产,对此,加紧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重点是事前控制方面,加强授信管理工作,加快风险指标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建设工作。补充资本和提足呆帐准备金可结合注资、发行次级债和上市妥善解决。

2.与产权及公司治理改革结合起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不上来,引进的先进方法发挥不了效果,原则执行不下去,与体制息息相关。巴塞尔协议原则以及借鉴西方银行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并不是复杂的框架和技术,而是制度基础、思想和机制。结合这次改革上市,将公司治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协调起来,包括制衡、激励、内控和决策等方面。

3.通过业务转型改善承受风险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体在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现有风险管理水平缺乏对信贷风险有效管理,使得传统业务在风险收益上不对称。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加大现代综合零售业务(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也是避开管理难度较大的高风险环境的良策。

4.总结过去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斯蒂芬·罗斯在新近发表的论文《法治金融》中,认为学习过去的失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事实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西方银行)风险管理改进的路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危机事件、重大违规或失误案例引起银行的警醒和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漏洞查找、弥补整治,甚至引发立法和政策的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有无数的不良资产案例,从中可以进行很有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并可能导致发现并形成独到的风险识别方法、能力,遗憾的是,西方银行比我们更热衷研究这些案例。

5.注意防范新的风险。未来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风险有资本市场运作风险(包括上市操作和并购风险)、跨国经营风险、银行衍生金融交易风险,以及信息技术时代特有的网络银行安全风险等。这里仅叙述近期上市的风险。上市信息披露风险不仅使国有银行的风险信息暴露于众,而且因不熟悉境外上市规则以及境内外标准差异造成操作风险,中国人寿事件就是—个例子。基金投资者可能只对短期逐利有兴趣,而对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无恒久兴趣,这可能使得借助海外机构投资者力量实现公司治理的意图落空;
而战略投资者的操作往往会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甚至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复杂,操作动机不局限于逐利。防范新的风险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

(二)实现长期目标的措施

1.对风险管理战略长远目标和政策长期不懈的执行。以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和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适合的做法为标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对照,持续改进。贯彻落实和机制建立是一个关键性工作。第一,风险管理不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属职能,要建立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和全员参与的积极风险管理的理念。第二,风险政策制定要与业务政策相协调,在推行过程中要和业务有关部门、环节、人员充分沟通。第三,机制建立是长期作用力的过程,要强调建立强大持久的规范力量,对违规行为也要有强大的抑制力量,责任必须能够落实到人,激励约束要到位。第四,要有切合实际的推行方法,效果在于细节。比如:在向基层经办人员推出每一种产品时都要附上产品风险说明书,载明该产品的风险原理、操作原则、行为禁止等内容,起到提醒、帮助熟悉、规范操作指导的作用。第五,允许适当创新,例如,推行银团贷款办法,使单独决策中存在的约束软化在银团决策中得以硬化;
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可以设立抵押公司在二级市场运作,不仅使住房抵押贷款保持活跃性,而且在利率波动时,银行和抵押公司形成风险对冲,以稳定收益。

2.强化基础工作。无论是授信、评级等基本风险管理手段还是资产组合管理、raroc等高级方法,均要求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为前提,风险定量管理以及各种模型建立更是需要及时准确的数据和长期的验证,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的落后在于基础工作的薄弱。

3.人力资源、文化环境建设

将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对于风险管理很有必要,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引进专业人才,建立推行人员风险履历;
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风险理念教育和业务风险管理技能培训,例如可以实行产品风险导师制度,任何岗位说明里都提供有该岗位范围内每种业务风险可咨询的导师名单,员工随时可向某类业务的风险导师进行咨询。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资产质量;
管理

金融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转型发展、金融市场深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比以往更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严重制约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呈现增长态势,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和经营发展。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温以及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都有可能出现短暂的停滞状态,不良贷款有可能会有短期的高幅增长,从而更一步考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的经济转型和GDP增速减缓,我国的信贷资产质量也日益受到关注。信贷总量的增长和GDP增速的放缓,也迫使我们投入更多精力来审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1宏观经济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关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从2000年的10.02万亿元在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增长到2019年的99.09万亿元。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也在逐年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我国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2]从2000年的9.94万亿元增长到了2019年158.60万亿元。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国贷款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2019年我国人均GDP为70892元,首次突破一万美元,总体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但考虑到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及信用风险的增加,整体宏观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从经济增速上来看,我国的GDP增速2015年破7,增幅为6.9%,此后四年的增速分别为6.7%、6.8%、6.6%和6.1%。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情况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基本状态[3],不良贷款率在一定程度以上也是宏观经济态势的一种反映。虽然这种反应映不是实时的,但当经济处于较长时间的疲软状态时,会对银行信贷资产产生较大的实质性影响。[4]

1.2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7、2018和2019这三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分别是1.71万亿元、2.03万亿元和2.41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是1.74%、1.83%和1.86%。从数据上看,随着经济转型以及我国GDP增速的减缓,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在逐年增长,其中2019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相对增速有所降低,相对稳定。与此同时,想更快处置不良贷款的损失逐渐增大,处置回收率偏低,随着我国司法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有所增加。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也给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新的压力。特别是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处置损失很大,对银行的利润效益和经营成本带来较大负担。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除了受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也受到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影响。同时,外部的监督管机构的监管也存在一定不足。本部分内容仅对商业银行自身因素及外部监管机构的不足进行分析。

2.1商业银行自身因素

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由于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会导致信贷风险管理缺管有效性;
同时在商业银行在具体的经营信贷风险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评级不完善、贷款结构不合理以及贷后管理不严格等原因造成信贷风险暴露的增多。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以行业来确定信贷政策,贷款的投放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通迅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整体的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风险集中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一些商业银行,在整体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理性的行业布局和风险防控思路的不清晰,使得一些基层营业机构在以连年增长的以KPI(企业关键业绩指标)为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只为完成当期的经营指标,过多地向某些高收益领域投放贷款,由于风险防控措施的不清晰和弱化,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就容易导致风险的持续暴露。

2.2监管机构的不足

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大多还是属于事后监督,缺乏事前的有效事前预警和风险提示。商业银行对于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出于自身当期利润的考虑,在短期内进行大量的信贷投放,无论是某类贷款产品或是某个区域的贷款投放增速过快,长期看风险隐患都较大,随后带来不良资产的上升[6]。同时由于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向优质的龙头企业提供贷款,从而导致不同的商业银行对同一家企业的总授信过量。商业银行自身出于业绩指标考虑,即使对于总体授信即使有考虑,也都会优先投放信贷资金给这类企业,从而使同整体的贷款投放总量较大。在经济向好时,这些信贷产都在正常范围,一旦行业或宏观经济层面发性重大变化,较大的信贷资产重量也带来了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当前,监管机构则缺乏对于信贷资产增长过快的相关风险提示,对于单一客户的授信总量也缺乏对必要的监督措施。

3当前形势下关于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

商业银行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而从中获益,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是其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经营好信贷风险对每一家商业银行来说都是一个很大挑战。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3.1强化长期的战略风险管理

当前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问题短时间无法解决,但商业银行仍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通过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信贷经营的转型,从源头上解决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诸多问题。一方面需要对当前的不良贷款和潜在的信贷风险进行防控,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更要完善长期信贷风险战略的管理,通过信贷政策的及时调整,使得信贷结构能逐步调整优化,最终让信贷业务能有一个稳健的长久发展态势。

3.2持续优化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加强信贷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当持续地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和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完善,通过建立一套量化的全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情况,按照贷前、贷中、贷后三个流程对各类指标进行细化,来达到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全流程的跟进。同时,在完善的信贷内控制度的支持之下,商业解行才可以强化各个信贷业务环节的风险控制。

3.3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信贷风险管理权重

通过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转变过去以往以利润为主导的考核思路[7],加入并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的权重,通过优化KPI指标的设置,使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考虑到合规、风险等因素,以便能够从上到下综合引导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统一性。

3.4增强信贷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必须和信贷资金需求方实现现实的对接才能避免被动的的风控思路,用主动管理信贷风险的思路来经营风险,创造价值。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和贷款经营部门必须要转变以往的风险防控思路,通过主动管理思路,在信贷客户的营销和发掘初期,利用稳妥的综合授信方案将各类不同信贷产品组合,在机构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可控的风险方案,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3.5推动大数据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带来的创新应用,正改变着金融业态。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也迈入了大数据时代,信贷风险管理也将更多的依赖于大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获取数据的渠道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自身积累的海量客户数据以外,还可以通过外部机构的数据交流和分析,全面对客户进行风险指标判断。在进行客户授信前,可以通过银行同业间进行更多的数据共享,也可以与相关的信息数据分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公司展开业务合作,并通将水、电、气、交通、物流等相关涉及客户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相关机构进行数据合作,全方位的收集客户信息[8]。大数据的信息共享和收集,能够让商业银行积极地利用外部资源来进行信息的交叉验证,提高客户数据的真实性,提高信用风险评估评级的准确性,为授信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客户的了解和认知越细致,授信方案中对风险的防范措施也才能做得更到位。信贷业务完成贷款投放后,在贷后管理中则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对相关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根据客户规模和行业对相关参数设置,一旦数据突破正常值的范围,则利用系统进行预警,及早发现和防范信贷风险。

3.6对优秀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和信贷客户经理的一些思考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合规管理 合规风险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全球一体化的的步伐在加快,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成了优先考虑的问题,但是,合规风险的存在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信信用社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合规管理,无法控制合规风险,谈何盈利,更不用说更大的发展了。因此,对合规风险和合规管理的认识和学习也就成了农村信用社一项重要活动。

一、合规风险和合规管理的定义

合规风险和合规管理对于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来说,并不是陌生的或者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在日常工作中时刻存在的。

根据《巴塞尔协议》,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合规风险,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以下统称“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管理实际上就是指对合规风险进行的管理,从而使得金融机构避免风险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即合规管理是指设置一个独立的机制,负责识别、评估、提供咨询、监控和报告银行的合规风险。

二、合规风险的范围

合规风险的范围很广泛,它既包括因信用社因本身制度违反规定或其行为违反规定、声誉降低等而被监管部门处罚和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包括信用社内部其他经营机构或员工不遵守合规法规等而给信用社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

合规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诚信风险、道德风险等。由于合规风险在范围上如此的广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合规风险是一种综合性的风险。它不仅仅涉及信用社制度或者日常工作的某一方面,它更是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方面。因此,对合规风险要更加重视,是为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合规管理的重要性

纵观中外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案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十案九违规。世界上由于违规所造成的损失,更是以百亿计。合规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举一些著名的案例,美国的安然公司倒闭案例。由于安然公司一系列的会计造假行为,最后倒闭,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究其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公司的管理层的各种违规操作,通过会计造假,让会计报表更加好看。这是典型的违反法律和公司规章制度的案件。

再举一个例子,河北省邯郸农业银行金库被盗案。众所周知,这个案件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邯郸农业银行的金库的管理工作出现了重大的纰漏,使得工作人员有机可乘,而且没有立即被发现。

以上两个例子足以证明合规管理出现了问题,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和巨大损失。农村信用社一定要未雨绸缪,充分认识到合规风险的绝大危害,以及合规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然后做好充分的准备,来预防合规问题的发生。

四、合规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路

谈到合规风险的管理,有些人认为,对于合规风险,只要把工作中的可能存在风险进行充分的辨别、进行评估和进行监控即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举个例子,信用社贷款的资格审核流程,就可能存在巨大的合规风险,接受申请、负责审批的工作人员就有可能因为疏忽或者故意而为,让一些不具备贷款资格的企业或者个人享有贷款的资格,这就使得贷款有很大的可能变为坏账。按照一般的思路,只要加强这个方面的监管就可以了,可是,这个程序怎么设计,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信用社的合规部门应该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应垂直被最高管理层管理里,合规部门的负责人应该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报告工作;
其次,对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要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并且对工作负责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奖励和激励。其中最关键的是,让所有的工作人员明白合规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意识上真正地重视起来,让所有的工作人员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合规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信用社的利益和工作人员的利益绑定,这样,就能够使得合规工作做得更好。

五、总结

上文通过对合规风险和合规管理的论述,阐明了合规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本文也说明了加强合规工作的一个全新的思路,即对违规的处罚和把信用社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绑定,这可以通过奖金、股份或者期权等方式实现,让所有的工作人员认识到,违规的高代价和合规的高收益。

参考文献:

[1] 方玲凤,浅谈我国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财经界,2010年第08期

[2] 李汀,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的规范化经营,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4期

[3] 王晶晶 彭铮,浅谈合规管理,经济师,2010年第2期